高中历史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2013年高考试题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第1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12第1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部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二、商:内外服制度;部族色彩,神权色彩。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贵族政治)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到各地做诸侯;诸候:有封地可再分封,在封地内有相当权力和独立性,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要服从、要朝觐(政治)、要纳贡(经济)、要出征(军事))最初封国:晋燕卫鲁,齐,宋作用:1)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范围(范围)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地位)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贵族集团)。
2、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及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建立起严格的大宗和小宗关系(相对性、双重性、等级性)工具:礼乐制度。
周礼是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作用:1)(宗族)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贵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政权)强化王权,家国同构;4)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当今:姓氏族谱、宗祠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基封表)问题:1、分封宗法制的的崩溃原因和表现具体原因:1)诸侯、卿大夫在封地内有相当权力和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诸侯方面);2)春秋战国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卿大夫等势力增长,原有统治秩序崩溃(王室方面)。
3)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更为疏远(血缘方面)。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是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度的崩溃。
表现:春秋: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争夺权力的斗争);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第2部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建立:秦朝;1、三大制度: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特点是:互不相属互相配合相互牵制作用:任何人都不得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郡县制度:(官僚政治)内容和特点.:皇帝任命官吏,地方服从中央,按地域划分,只有俸禄无封地;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政治:制定《秦律》。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2011——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历史中考试题整理系列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先秦时期1.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2.(济宁市2011年)11.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3.(2012·山东泰安)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A.晋 B.齐 C.楚 D.秦4.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
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A.春秋争霸B.战国形势C.秦朝统一D.三国鼎立5.(2013年聊城)2.某同学利用右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应是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6.(莱芜市2013)2.春秋晚期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以下选项,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B.主张人治和道德感化C.体现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以民为本是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新运用7.泰安市2013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
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
”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8. (莱芜市2013)3.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9.(2013年烟台市)1.春秋战国乱悠悠。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哪一制度的衰落?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10.9.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工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秦汉时期11.2011年潍坊市1.“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分封制B.推行郡县制C.实行科举制D.推行行省制12.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封建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D.①②③④13.[2011·佛山]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官员。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2年广东学业)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A.商、夏、周B.商、周、夏C.夏、商、周D.夏、周、商解析: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夏、商、周。
答案:C2.(2014年广东学业)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A.宗法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
由题目中“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可知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故A项正确。
答案:A3.(2012年江苏学业)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解析:材料中提到“立子立嫡”可知,这里提到的是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A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3年广东学业·双选)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
”由此可知他主张()A.废除君主专制B.改革郡县制C.适当限制君主权力D.恢复分封制解析:顾炎武所说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封建其专在下”说明地方势力强大;“郡县其专在上”说明君主权力太大,故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即改革郡县制,适当限制君主的权力。
题目反映不出废除君主专制和恢复分封制。
答案:BC2.(2012年广东学业)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A.分封制度B.三省六部制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D项,A、C两项西周已实行,B项创立于隋朝。
答案:D3.(2012年江苏学业)《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专题一__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3年模拟试题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C)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2.《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D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3.《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4.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B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5.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C )A.分封制的影响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B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7.(2013·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是(C)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D.图中周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8.“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高中历史考点汇总
2
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
2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六、世界资本 危机
主义经济政策 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 ★★★★★
高频考点,2005-2009年北京高考均有考 查,虽然2010-2012年中没有出题,2013 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
4 8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常以选择题考查
4
四、中国特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
★★★★★
课改后考察较少,但经济体制改革部分依 然是高考可以出选择题的部分
4 4
4
五、中国近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2
代社会生活的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考查较少,只要识记即可
中外历史人物 人物
评说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
地、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
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
中国古代史
综合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 ★★★★ ★★★★
★★★★
★★★★
★★★★
★★★★ ★★★★ ★★★★★ ★★★★★ ★★★★★
★★★★★
文化主流思想
2015年北京真题以大题形式考查,更侧重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与不同流派代表 人物的代表思想。
8
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 ★★★★★
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汇编)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 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 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C.敬天法祖
B.中正有序 D.君权神授
【答案】B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 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 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 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 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C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 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 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 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
——《朱子语类》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措施: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3)影响: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日益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材料一图一下的文字提示“分封”、图二下的文字提示“大宗”、“小宗”即可分别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材料二图片中的文字提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等即可得出“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可得出“三省六部制”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即可得出“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结论。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考点】史学常识【解析】本题考察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2.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答案:C3.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X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B.嫡庶有别C.宗族制度D.君权至上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答案:D5.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X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课件(江苏专用) 专题一第1讲( 2013高考)
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 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 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 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 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 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 统治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政治
1.“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 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
王朝。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国家版图拓展 匈奴 ①北方:北击______,夺回河套,后 直道 又修筑长城和“________”,加强了 北部边防。 灵渠 ②南方:修________、平岭南,在岭 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 管辖的开端。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立 以选择题为主,采用新材料、 意 新情景,中外横向对比。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例析
(2010· 高考江苏单科卷)柳
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 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C.南北朝 B.西汉 D.唐朝 )
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
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
概不世袭,重要官吏更由皇帝任免、 调遣。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 力日益强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成 为当时的大国。
栏目 导引
2013年高考试题讲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3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 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 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2020年9月28日
7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 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2020年9月28日
5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 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2020年9月28日
6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 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 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 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 的文字应该是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2020年9月28日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3年重庆卷历史)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C2.(2013年北京卷历史,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3.(2013年北京卷历史,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答案】C4.(2013年福建卷历史,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图6【答案】B5.(2013年广东卷历史,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6.(2013年江苏卷历史,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7.(2013年江苏卷历史,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小题狂做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2.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
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3.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1 978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 分封制遭破坏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 宗法等级森严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5.《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6.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部分解析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但东方六国级差明显。
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是符合分封制规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显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独秀)。
A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济发达,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说明秦国没有严格执行分封制。
知识面宽的同学应该知道,秦国地处西戎,对中原文化“学习”的不好(类似的还有南蛮楚国),较早实行“县”制。
B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符(秦国与六国不一样);D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
答案:C建议:开好选修课。
对学过选修一《商鞅变法》的同学,做对本题的概率会增大。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能力:考查基础知识,需要考生深度把握课标。
解题关键:以宋朝为界,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抬高了孟子的地位。
答案:C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2013全国高考历史真题之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分类表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
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12.(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解析:选A。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即十三州。
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太宗统治时期,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设巡察使行使对州县的监察权,唐玄宗时期,道已渐向州的上一级行政机构转化。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的中央派出监察区,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
三者都具有监察职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而后来则成为行政区,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这种演变与经济发展和疆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
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是逐渐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排除C项。
答案为A项。
12.(2013·高考北京卷)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3.(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4.(4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5.(4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6.(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7.(4分)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3·北京文综·T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解析】选B。
据材料中“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始为□县”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分裂战乱、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等史实。
A、C、D与题意不符。
2.(2013·福建文综·T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触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文史地综合知识的判断和运用能力。
赤壁之战细节主要见诸初中历史和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此外通过试题材料亦可根据地理知识的时空信息判断依据。
【解析】选B。
根据试题图文材料可知,曹军据“江北”,孙刘联军守“江南”,火攻曹营只有依靠由“江南”刮向“江北”的“东风”。
加上“时值隆冬”,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符合上述条件的“东风”只有冬季极为罕见的东南季风,故只有B表述符合题意。
3. (2013·福建文综·T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材料信息分析和判断人物观点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试题材料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而不是停留于对科举制的现象表述。
【解析】选C。
试题材料从西方人士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延续至清末的科举制度,作者用了“年复一年”“直到”和“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考中又怎么样”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对清末读书人执着追求科举功名现象的难以理解。
据此判断四个选项,A、B、D表述过于主观或极端,偏离了材料本意,只有C最符合题意。
4. (2013·江苏单科·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理解其基本意思,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A。
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
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
5. (2013·江苏单科·T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理解其基本意思,并结合军机处的职能,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B。
军机处为协助西北军务而设,但其实质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C、D错误。
题干中“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表明军机处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6.(2013·山东文综·T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解题指南】本题通过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学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
“礼”强调的是礼仪规范,实质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统治者利益。
【解析】选B。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可知,周代王城建造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前后设计有严格规定,体现了周代的礼制规范和秩序。
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
7.(2013·山东文综·T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三大主题,三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本题就将其糅合在一起,对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考查。
【解析】选A。
具体分析见下表:8.(2013·山东文综·T12)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对历史概念的判读能力。
【解析】选C。
从图片中的“上谕”“钦此”等词语来看,属于皇帝诏书的语气,由此可以判断是军机处跪受笔录,向下传达政令。
因为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之后,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处仅是负责记录、传达皇帝命令的机构。
图片显示内容为嘉庆帝时期,此时军机处已经设立。
9. (2013·广东文综·T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贵族”“民众”。
【解析】选B。
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10.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2)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走向瓦解。
【解析】选C。
A错,井田制是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当时经济的发展反而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B错,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无法凸显君主集权;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虽然等级差别明显,但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解体,故D说法错误。
11. (2013·浙江文综·T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题指南】史学能力题是近年来浙江省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
本题以《史记》记载商王世系作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本题的考查,让学生能分辨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的各自特点,了解孤证不立,理解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的互证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方法。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文献材料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史料价值。
A 说法不完全准确。
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C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文献材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B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材料)的真实性;D 说法正确,文献材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更好地接近真实的历史。
12. (2013·浙江文综·T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表的细节,尤其是图表中用括号注明的文字信息。
【解析】选D。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正确。
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按照分封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世系略图”中无法体现。
13. (2013•浙江文综•T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做读图题时一定要注意“图例”,要把图中序号与所在的诸侯国对应起来。
【解析】选A。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被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14.(2013·海南单科·T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选B。
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我国古代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