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中村问题及其成因探析
关于某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地情况介绍与案例分析报告0907-最终
关于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情况介绍与案例分析广州市目前共有138条“城中村”,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已全面开展“城中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共有110条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部门批准,并以槎龙、棠溪、三元里、文冲、沥窖、茶窖、石牌七条“城中村”作为试点,进一步深化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
近几年,广州市对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进行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与办法,认为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应具有各村自身的特点:1、分批分期,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逐步改造;2、因时制宜,降低政府改造经济成本;3、实行先试点,后改造,再推广的政策。
一、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整合规划与改造:以白云区棠景村为例(一)棠景城中村形成原因棠景城中村包括棠溪村和远景村,位于广州市建成区西北部。
棠溪村总用地面积250.40公顷,共有常住人口6177人,其中农业人口2861人,非农业人口3316人。
远景村总用地面积123.38公顷,共有常住人口4815人,其中农业人口19141人,非农业人口3001人。
棠景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如下:1、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土地管理二元机制的存在,加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对农村建设用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导致原农村居民点违法违章建设现象十分普遍,各种性质用地相互交错,布局混乱。
形成了建筑密度高、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人居环境恶劣的城中村。
2、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以白云区为例,全区常驻人口160万人,流动人口就占到一半),突出的如远景村,外来流动人口大大超过本地居民,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口由于收入相对较低,加上政府尚不能提供大量的廉租房,只能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村民屋,一方面解决了暂住问题,但另一方面为城中村的违法建设提供了市场,加快了城中村形成时间,加大了城中村的建设规模。
(二)政府改造工作重点1、改造工作,规划先行。
针对棠景街远景城中村建设无序、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在过去几年,区政府组织编制了大量的规划,为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①路网调整规划。
“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和建议
“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和建议作者:胡勇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6期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城中村”治理,社会、政府和学界多有综合研究和论述,然就“城中村”环境卫生进行单一研究的尚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以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为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剖析“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城中村”环境卫生的不断改善。
关键词: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对策“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事关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村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
由于“城中村”自身的特殊性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其环境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政府部门的关注。
由于“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污水、垃圾、虫害及鼠患泛滥等危害的发生,不仅对城市形象产生了影响,也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危害。
本文试图以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为例通过分析“城中村”环境卫生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为“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提供参考性意见,以期改善“城中村”的环境,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大源村基本情况大源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东南面,与同和街相接,是太和镇最接近市区的一个村,全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500人,外来人口12万人,有23个经济社,村年经济收入300万元/年。
现有的环卫设备:5台垃圾运输车、80个大的垃圾斗,果皮箱40个、垃圾胶桶150个。
保洁人员:村环卫站15人,每个经济社有3名保洁员共69名,大源市场5人、黄庄市场5名,共计94名保洁员。
自2012年广州市开展“农村清洁百日行动”以来,由太和镇出钱聘请40名保洁员支持沙太路、大源南路、老年公寓路等主干道及黄庄市场周边的保洁工作。
目前,大源村共有保洁人员134名。
①二、大源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我们发现大源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死角比较多,与城区的环卫水平差距较大。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EXAMPLEABSTRACT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 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idtown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aking Guangzhou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of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theory, using du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in Guangzhou city, the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villages such as Guangzhou village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new villages phenomenon to appear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is and think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 words:dual management structure;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2 我国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5)2.1 我国城中村现象概况 (5)2.2 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7)2.3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8)3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3.1 广州市城中村现状简介 (10)3.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3 广州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及对策 (13)4.1 城中村改造的最终方案必须是以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前提 (13)4.2 政府在改造中应承担更多成本并发挥主导作用 (13)4.3 必须首先化解较为突出的城中村利益导向机制异化问题 (13)4.4 改造不宜大规模进行,而应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14)4.5 合理运筹可“生财”的土地资本,实现多方共赢 (14)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再思考 (16)5.1 尽早介入城中村管理 (16)5.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5.3 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 (16)5.4 保留民俗文化 (17)6 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 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分析城中村是政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易后难的发展思路下的产物。
广州的城中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对于村民来说,城中村是他们世代留存下来赖以生存的最后资产;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城中村是他们进入广州门槛最低的跳板;对于开发商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地价的洼地,是一块“诱人的奶酪”,但复杂的利益纠纷也使它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对于政府来说,城中村可能是城市的“毒瘤”,“脏乱差”的代言,但同时也是廉租房市场的摇篮,廉价人力资源“蓄水池”。
本文从城中村的改造类型及实例分析,透视当前广州城中村的发展状态,再结合政府政策思路解读及改造效果的反思,思考广州城中村发展的未来。
2、广州城中村改造类型及案例分析受诸多现状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中村有不同的改造方式。
按改造手段分析,目前广州城中村改造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2.1推倒重建式的改造这类型多为政府主导——开发商跟进——村民合作的模式。
这种相对彻底的改造被外界认为是“重建”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全拆+新建,还必须考虑对历史建筑的处理。
从区位价值分析,许多城中村的存在是违反地理经济学规律的,面对那些建设强度不高且无太多历史建筑的城中村,推倒重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受到庞大的改造资金、复杂的利益分配及对历史人文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改造模式在广州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实例:广州猎德村改造猎德村改造是率先实现这种改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广州第一个正式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猎德紧邻广州新的城市CBD珠江新城的核心位置,以开通猎德大桥为契机,并且得益于自身区位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妥善的安置补偿策略,猎德村的改造得以高效地推进。
关于资金,市、区两级政府不花一分钱,实际上是“以地换钱”,全部由村集体融资完成。
根据估算,整个猎德村改造需要30多亿,改造资金来自靠近珠江新城商用地块的拍卖款项,为拍得更多资金,容积率相应提高。
在开发顺序上,先进行拆迁复建,村民安置房建好后,再进行商用地块开发。
城中村现象分析及其改造策略
制定合理的安置方案,保障居 民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对因 改造而受到损失的居民和企业 进行合理补偿。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未来城中村的发展趋势
城市更新与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中村将逐渐被城市更新和改造所取代, 原有的村落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人口流动与聚集
资金筹措与使用
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包括政 府投入、企业投资、居民自筹
等。
建立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 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合理分配资金,优先保障居民 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同时
兼顾城中村的整体发展。
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安置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 ,充分听取居民、企业、政府 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城中村文化的保护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城中村 的文化特色,让城中村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
3
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 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
教训总结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诉求,避免强制 拆迁和安置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 城市整体规划。
05
城中村改造的策略与措施
政策与法规支持
01
制定和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改造的目标、原则 、程序和标准,为改造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02
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金优惠等,吸引社会资
土地权属复杂
城中村土地权属关系复杂,涉及 多方利益,改造过程中需要协调
各方利益。
拆迁安置困难
城中村居民多以低收入群体为主 ,拆迁安置难度较大,需要妥善
以深圳为例探讨城中村现象
以深圳为例探讨城中村现象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被城市包围、位于高楼大厦之中的传统村落,最早起源于深圳。
经过多年的发展,城中村已经演化为城市的一项重要单元。
本文将讨论城中村出现的原因,梳理城中村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功能,并探讨如何从政策层面加强对城中村的管理和改造。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管理改造1.城中村出现的原因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作为中国城市化中的独特景观,城中村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规模需要不断扩张,以容纳更多的工业区与经济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选择不进行改造,而是直接绕过城市周边的乡村居民点,征用乡村周围相对易于改造的农用地进行进一步的城市建设,并且,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迅速,造成了城市包围农村、城乡混杂的二元城市景观和空间结构。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想要进城务工,外地人口想要进入大城市寻找机会,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对于他们来说,住房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些被城市包围的村子,虽然条件简陋,但却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城市中暂时拥有一处住所,以大量出租屋为特征的城中村便这样诞生了。
2城中村在城市中的角色城中村具有多重特性,首先,是物质角色。
在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方面,城中村可以起到保障大量经济型住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外来人口安置在新的大都市的成本。
在住房问题上,城中村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廉价、且相对体面的居住场所。
以深圳为例,城中村以全市三成的建设用地,承载了超过四成的建筑面积,和超过六成的实有人口,在深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城中村对于城市物质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次,是精神角色。
作为由古老村庄演变而来的城中村,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属于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记忆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拥有其独特的、传统的、极少受外界影响而成长的文化,其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往往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不竭的源泉。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设市城市不断增多,城市建成区⾯积⽇益扩⼤,许多城市的近郊区农村甚⾄远郊农村随着⼟地被征⽤,成为⼀个个“城中村”。
“城中村”是我国在⼯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独特现象。
这种现象⽆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都⾮常普遍地存在。
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城中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解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含中⼼城区和近郊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员⾝份及管理⽅式等⽅⾯依然承传农业社会的农村聚落点,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元管理体制⽭盾的产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被纳⼊城市⽤地范围,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散落在中⼼城区或城区边缘,遂形成了⼀个个“城中村”。
可见,“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
伴随“城中村”⽽来的是⼀系列问题,这严重困扰着城乡和谐发展。
消除城中村现象,根治“城中村”,已经成为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全⾯推进⼯业化和城市化和谐发展的⼀项迫切要求。
⼆、“城中村”的现状以昆明为例,昆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存在“城中村”现象,⽽且量⼤⾯⼴。
据调查,昆明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 288 个,涉及村民约 21.9 万⼈、7.75 万户,村庄占地⾯积约 28km2,建筑⾯积 2276km2。
从分布看,昆明“城中村”从城市核⼼区到城市边缘均有。
随着昆明城市空间迅速向四周拓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建成区外围的农村村落也正⾯临着被吞为新的“城中村”的处境。
“城中村”的⼤量长期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城市资源,降低了居民的⽣活⽔平,⽽且已严重损害了春城的形象,制约着城市竞争⼒的提升,从某种意义说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很⼤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较普遍现象,撤村建居社区在近几年中因周边土地大量征用开发,成为四周都是被城市居民住宅所包围的“城中村”,通过撤村建居已从村变为社区,村民变为居民,在组织形式上初步完成了城市化接轨。
目前撤村建居社区从行政关系讲是隶属于街道,但其财政基本独立,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用设施管理等方面,仍有赖于原村经济合作社,因而在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出现了与城市建设脱节,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定海目前共有小石契、洞桥、长岗山、胜利、义桥、茅岭、庆丰等七个城中村和沈岭、甬兴、洋岙、东湾、城北五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由两个城中村组成),面积约31.2平方公里,总人口大概420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约3万。
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问题。
一、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完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村的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各种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及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建统一规划,加之各村财政投入不均,各城中村环卫基础建设标准不一致,投入不平衡,总体基础设施普遍落后。
造成目前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路灯亮化率未达标、垃圾箱破损严重、道路坑洼不平、市政管网不到位、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城中村当前急需新造公厕22座、安装路灯646盏、道路硬化修补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明沟污水管道铺设近30000平方米、绿化补种20000平方米。
特别是因为市政管线不配套,城中村很大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全,居民生活污水很多往房前屋后一倒了之,一到雨天,污水横溢,或者截污纳管不到位,雨污合流,社区的生活污水和化粪池粪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
二、环境卫生治理不尽如人意。
城中村的整治工作年年开展,但年年需要整治,反潮现象明显。
租住在城中村的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收入者,卫生意识较差,乱扔、乱倒垃圾和随地大小便现象比比皆是;当地居民虽已从村民转变成居民,但思想上仍保留着农村环境意识,往往只注意自家保洁而忽视公共卫生,因而城中村的卫生死角仍随处可见,农村尤其城区周边水库溢洪道附近居住的市民及部分店铺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习惯倒入溢洪道,至此产生死角垃圾。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思考及建议摘要:广州作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试点,自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改改停停,已历时5年,然实际改造工作推进时间只有3年。
所以,无论是从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还是从城中村改造审批结果都可以看出,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针对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造的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问题;一、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自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广州作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试点,改改停停,已历时5年,然实际改造工作推进时间只有3年。
---2008年前不让改;---2008年出台城中村改造政策;---2008年到2011年大力宣传推进城中村改造,村民改造积极性强,争先恐后的一窝蜂做方案,人力物力投入大,改造进入大跃进时期,然改造方案千篇一律,可批性很低,改造方案难以落地;---2012、2013年各界进入反思,政府停止审批,城中村改造停滞,但也未出台新的政策。
---2014年初两会提出:要求用好城中村改造政策赶快改。
二、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广州138条村,至今,编制方案的村估计上百条,实际审批的村仅24条。
以荔湾区为例:荔湾区18条村纳入了全面改造,2009年-2011年就有14条村开展了现状调研幷编制了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而报给市政府审批,然实际审批村只有两条:西塱的裕安围自然村-整治改造的试点村;东漖村-早在08年就开始编制改造方案。
所以,无论是从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还是从城中村改造审批结果都可以看出,广州城中村改造存在很多的问题:1、改造方案千篇一律,改造模式单一,处理手段呆板自从广州猎德村改造完成后,广州城中村改造进入大跃进时代,大家争先恐后的模仿猎德改造模式,纷纷编制城中村改造方案,并且方案基本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猎德只有一个,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其他村无法代替的,它改造的背景和时机也是其他村没有的。
我们可以借鉴猎德的改造的成功经验,但是不可复制其改造成果,他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产物。
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最新版】
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内容摘要:城中村现象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而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城市问题。
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背景城中村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快速扩张而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城市问题。
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关注的大事之一。
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型城市社区,是推进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围绕城中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要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加快城中村的开发,要以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经营城市的理念为抓手,以农村按城市来建设、城市按农村来美化为路径,着力推进城市郊区化、郊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努力提升城中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种生活品质。
城中村改造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品位城中村的改造,一是可以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成果;二是可以加强城市管理,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现状,促进城市形象的改善;三是可以进一步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由于原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每家农户都注重自家房屋的建设,忽视公共设施的建设,缺少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这使得居民的生活很不方便。
城中村现象分析及其改造策略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原则
城中村改造应遵循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居民自愿、保护历史文化和生态环 境的原则。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
模式
根据改造方式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 型和社会参与型。
策略
针对不同情况,可采取全面改造路径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将城中 村改造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现行土地制度对城中村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农村集体 建设用地无法自由流转,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
城市规划管理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滞后,对城中村缺乏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导致城中村发展混乱无序。
03
城中村改造的策略研究
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城中村改造旨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
路径二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 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路径三
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保障居民合法 权益,实现居民自愿参与改造。
路径四
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城中村改造与文化传承、环境 保护的有机结合。
04
城中村改造的实证研究
改造案例的选取与分析
选取标准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进行改造,考虑其地理 位置、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城中村现象的成因
城中村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规划 不合理、土地制度限制、建筑物老化等。
改造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居民生活 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难点
城中村改造面临着诸多难点,包括资金缺乏、土地权属纠纷、居 民利益诉求等。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现象日益成为众多大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旨在以深圳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城中村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通过对深圳城中村改造历程的回顾,总结其改造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深入发展,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将围绕政策制定、资金筹措、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展开,旨在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文章将总结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启示和意义,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深圳城中村现状分析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功能。
目前,深圳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关内地区,如福田、罗湖、南山等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
深圳的城中村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筑密度高,空间布局紧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二是人口构成复杂,既有原住民,也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强;三是社会功能多样,城中村内不仅有居民的居住功能,还涵盖了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短板,如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足等。
在城中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上,它们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对低廉的住房和生活成本,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
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03
借助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城中村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如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
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情况回顾
1 2 3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租金减免、税收优 惠等,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 入驻城中村。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大力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 间,提供共享办公、导师指导、融资对接等服务 ,助力初创企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城中村企业开展产学研合 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
居民收入来源拓宽途径
租金收入
通过改造升级,提高城中村物业品质,吸引更多租客,增加居民 租金收入。
就业机会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 加工资性收入。
股权分红
鼓励居民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股权分红等方式,增加财产 性收入。
道路绿化
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提升道路景观效果。
立体绿化
推广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丰富城市绿化空间。
05
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举措探讨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
服务业优先
01
广州城中村改造中,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业为优先,特别是现
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升级
02
改造过程中,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推动其
提升城市品质
通过改造城中村,优化城 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城市整体品质。
改善居民生活
改造城中村,提高居民居 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强 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改造城中村,解决城 市二元结构问题,促进社 会融合和和谐发展。
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CAIXUN财讯-114- 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 王亚男 / 文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百姓生活品质的实事惠民工程,是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城中村 问题 对策加快城中村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中村改造积累了一些有成效的谈判、拆迁、建设、管理及回迁安置等改造经验;但不可否认,也存在许多老问题和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影响了改造进程,甚至有导致改造停滞的可能性。
(1)粗放规划致使前瞻性大打折扣。
一是功能布局有待改善。
城中村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当前规划上偏重住宅、商业等项目的控制性规划,而对学校、医院(社区卫生院)、停车场、绿地、农贸市场等民生项目的规划相对薄弱,给回迁居民带来诸多不利。
二是病灶丛生难以连片。
以片为单位进行的城中村改造仅仅满足了农居安置用地、10%留用地以及其他用于平衡资金缺口的平衡用地的规划,导致村域范围内的一些零星地块的农户成为无主实施的三不管地带,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村改造,更难以连村成片。
三是仓促调整拖延时间。
一些已经审批下来的项目因拆迁、住宅与商业用地比例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全、布点不合理等原因往往到最后又要对原规划进行重新调整,这些调整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影响区块推进速度。
(2)前期审批手续办理期限较长。
项目建设涉及立项、规划、用地等行政部门,环节多,程序复杂,周期长,难度大,从立项到开工建设需要很长时间,极大地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3)拆迁“妖魔化”现象愈演愈烈。
媒体基于为百姓获取公平、公证和合法利益的报道值得肯定。
但社会上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过多、过大地渲染暴力拆迁、违法拆迁以及钉子户为抵抗拆迁而采取的跳楼、自焚等极端社会事件,再加上网络、微博等不可控宣传平台的无限转载和传播,政府拆迁尤其是强拆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违法”行为。
(4)诉求多样化回迁安置成新难。
城中村形成与改造经验研究——以广州为例
摘要:对广州市现行城中村改造政策进行分析,得出在土地利用、财政支持、拆迁补偿安置、安置房上市等四个方面具有政策条件优惠;比较分析猎德村、琶洲村、文冲村及贝岗村改造案例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和改造模式,得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较好的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政策改造经验广州改革开放以后,“城中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城市[1,2],2001年广州市开始着手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3],目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与改造制度逐渐完备和成熟,研究广州城中村形成与城中村改造实践,对其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具有借鉴作用和示范效应。
1广州市城中村基本情况仅考虑登记在册的138个城中村,广州市城中村分布在越秀区(4个)、萝岗区(13个)、黄埔区(16个)、海珠区(20个)、荔湾区(20个)、天河区(23个)、白云区(42个)。
其中越秀区所辖4个城中村都处于越秀区与其他区交界的边缘地区,是因为2005年5月的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时从其他区划入的,这也验证了城中村是城市城区向外围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这些城中村可分为急需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与需要综合整治的城中村两类。
①以杨箕村为代表的城中村,位于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夹缝中或比邻城市核心区,村内被“握手楼”所充斥,低廉的房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在此蜗居,犹如鲠在不断东扩广州“巨鲸”咽喉的“硬骨头”,对杨箕村这类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城中村,只能采取全面改造的方式,一切推倒重来。
②以小洲村为代表的城中村,区位上远离城市中心区,也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口,村内建筑也出现密集化的趋势,对小洲村的改造不能采取推倒重来的全面改造方式,只能从优化和完善小洲村现有功能出发。
2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与改造实践2.1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优惠梳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可见,最新的2009年12月由广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 56号)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如下优惠:①土地利用政策优惠①。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摘要:城中村问题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改造和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困难和复杂的社会价值取向。
政府的野心,开发商野蛮的经济掠夺,村民在日常空间日渐疏远中的不安博弈,让广州城市发展的脚步略显犹疑。
本文试图梳理广州市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成因,分析改造困境,总结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反思,以求得为后续广州“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日常空间意义价值一、引言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方面,建设无序,环境恶劣,交通紊乱,治安混乱,又不纳入城市管理,逆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风俗,延续着中国农耕与鱼耕的文化传统,同时以一种被动姿态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当城市趋于索然无味的“千城一面”,不受待见的城中村,是否因其独特的社区认同与面貌得到新的启迪与重视?面对城中村这个矛盾体,我们要考虑如何与城市融合,而不是将其完全拆除,丢失城市的独特性。
二、城中村,广州城的时代印记2.1 城中村问题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经济建设的领导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的扩张模式。
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飞速扩张,逐步形成郊区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原有村落被急剧膨胀的城市包围,发展成“城中村”的格局。
在尚未完善的体制和政策下,无序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被纳入城市用地的村落无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体系,没能实现彻底的城市转型。
“城中村”在复杂的城市改革与城市化进程中浮现诸多发展难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是农村-城市转型的不完全产物,也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
2.2 城中村改造的难度和困境2.2.1 “城中村”自身现状复杂、规模庞大城中村的历史是广州现代史上重要的一章。
随着“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战略规划的不断实施,广州城市空间迅速扩张。
现城中村总量已达138个,占地面积可达105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已超300万人。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大难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城中村改造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
下文将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1.老旧、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区的居民大多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赶到大城市,却不得不选择在城中村居住。
由于缺乏土地使用权,这些居民往往只能买到廉价的老旧房屋,房屋质量差,环境脏乱差,缺乏基础设施。
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城中村区多为老旧居民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滞后,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此外,交通设施也很不完善,往往只有一些小巷子可以通行,道路狭窄、拥堵,交通安全隐患很大。
3.社会治安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城中村地区的居民多为社会底层人群,缺乏文化修养、法律意识薄弱,社会治安问题也较为严重。
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1.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应当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基金,用于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住房保障基金、城市改造基金等。
2.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城中村改造项目应当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此外,道路交通也应得到改善,道路宽度应当得到扩建,交通设施应得到完善,以提升城中村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
3.融入社会资源改善居住环境。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城中村改造,引入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在城中的分布,提升城中村区域的整体功能水平。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村落已逐渐位于中心城区之中,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
“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
毋庸置疑,破解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消除体制障碍是关键,改革产权制度是根本。
一、“城中村”存在问题的分析“城中村”是城市急剧膨胀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结果,其无序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是因土地制度的城乡差异,造成“城中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接吻楼、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
二是村内道路等级很低且不成体系,道路狭窄弯曲,消防车、救护车难以进入,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极低。
三是村内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脏、乱、差”现象严重,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
四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大部分随城市发展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员多愿意选择租金较低、又接近就业地或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居住。
结果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黄、赌、毒”等社会问题突出,各项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
五是传统农村文化尚未与现代城市文明接轨,私房出租的巨大收益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富裕之后不思进取,不工作、不读书的现象在中青年村民中蔓延。
等等这些使“城中村”改造成为必然。
二、“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追根溯源,其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城乡二元体制并存是“城中村”的主要成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户口迁移、粮食供应、就业安排、福利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分割明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不断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农村纳入统一管理,由于村落特有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这些村庄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即形成了城市里的农村社区——“城中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5期政法学刊Vol.25No.52008年10月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Oct.2008[收稿日期]2008-06-12[基金项目]广东省公安厅2007年重点调研和理论研究项目“广东城中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作者简介]潘向泷(1969-),重庆人,广东警官学院副研究馆员,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公安学科定题情报服务研究;莫德升(1952-),男,广东茂名人,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教授,主要从事治安学研究。
广东城中村问题及其成因探析潘向泷,莫德升(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232)[摘要]广东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经济利益的趋动和管理滞后等方面的原因。
城中村的改造与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首先,要加强城郊村落建设规划的落实,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新的城中村不再产生;其次必须认识到城中村的改造成本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支付的,必须加快城市廉租房的建设和城中村的改造步伐。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出租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中图分类号]C 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745(2008)05-0113-04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其经典著作《农民的终结》中曾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20年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扩张,随之而产生的城中村现象也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化与城中村的内涵及发展趋势1.城市化及其发展趋势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 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念》中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 )的概念,城市化问题从此受到了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城市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经济及其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经济比重增大、城市数目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城市化过程主要包括人口的城市化、非农产业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
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的“大跃进”,造成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不仅导致良田面积明显减少,更造成失地农民迅速增加。
中国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步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数以百年的城市化历程,其间出现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价值系统的重叠。
在这种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社会生态,不仅因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17至19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而让我们难以运用当时城市研究的经验和传统来解析,即便是用20世纪初期颇具影响的芝加哥城市学派的理论方法来评析,也难免自觉捉襟见肘、隔靴搔痒。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是指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199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26.4%,2000年、2005年则分别增长到36.2%和43.0%,显示人口城市化呈明显加速发展态势。
但如此之快的人口城市化仍被土地利用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所超越。
据统计,198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7438平方千米,到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32520.7平方千米,25年间增长了3.4倍,增速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增长。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一带的都市群,而这些区域的一些农村已经失去了原有村落意义,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社区,而另一些仍处于城市化过程之中,成为城中村。
2.城中村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城中村,顾名思义即都市里的村庄,就广义而113言,它笼统地指坐落于城市之中或位于城市周边的、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都基本上已经非农村化或正在城市化的村庄。
村落的城市化是一个相当长过程,而城中村是这一过程中的过渡性阶段。
城中村现象在我国具有一定普遍性。
2002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约翰.福瑞德曼,参观了广东一些城市的城中村后,曾指出,城中村之所以形成今日之局面,肯定是有其自身原因的,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规模扩大时都会遇到此类问题。
根据城中村为城市包围的程度来分,城中村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繁华闹市区,早已没有农用地的村落;二是处于市区周边,尚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三是处于远郊,存留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
以广州为例,共有城中村138个,最具典型意义的城中村主要是指前两类,而处于远郊的村落近年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城市化速度也正在加快,但由于其地处远郊,其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城中村形成和发展来看,城中村都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从根治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新产生的城中村多于改造成功的城中村,因此控制新城中村的产生与改造旧村同样值得重视。
二、广东城中村现象及其主要问题2004年9月3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巴桥的题为“因为粗糙,所以真实”的散文,这位异乡的诗人这样描述广州的城中村:一个外乡人,如果他没有在城中村中住过,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懂得广州。
城中村,他集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多少气质啊:平民、杂乱、生动、务实、多元、鄙俗、邋里邋遢、自自在在。
如果说文人眼中的城中村还有一丝值得留恋的话,常见的对城中村的新闻、报道、评论则更多的是负面、消极的居多,有的学者甚至称其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顽疾”。
从客观角度分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整体规划,建筑布局混乱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在发展中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建筑非常混乱,村内建筑密度高,建筑间距小,建筑环境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以广州天河的珠江村为例,在0.3平方千米占地面积上,建有房屋3600余栋,面积88.1万平方米。
由于未经过合理规划,这些高密度的建筑形成了城中村建筑一个特有现象———握手楼:数万人居住的城中村,只有一、两处宽度仅为5-7米的对外联系道路,村内道路则几乎没有。
城中村内违法搭建、违章出租房屋、无证违法经营等“三违”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宅基地的审批也较为混乱,加大了拆迁改造的难度。
2.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珠海市香洲区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占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6.6万人每平方千米。
2007年末,广州常住人口密度为1351人每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十区)人口密度为2276人每平方千米。
而城中村的人口密度却大大高于这一平均值,位于天河区东部的黄村街江夏社区面积只有0.47平方千米,仅外来人口就有2.4万人。
近年来,城中村部分村民由于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而迁出城中村居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多数城中村的流动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80%。
村内流动人口的构成也比较复杂,表现在一是从事的职业呈现“六多”:即从事建筑行业多、从事小作坊劳作多、从事废品收购多、从事集贸市场经商多、从事流动摊贩多、从事扒脏拾荒多;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年轻化,性别比例和政治面貌呈现出失衡状态。
3.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城中村的社会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1)藏污纳垢、管理混乱,治安和刑事案件频发。
广州、深圳、东莞等外来人口聚居的城市,租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发生的刑事案件占城市总案件的半数甚至90%以上,发生在出租屋的案件占总案件的30%左右。
(2)市政配套差、道路狭窄,用电线路纵横交错,排水管网不足,污水横流。
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3)警力不足,现有的社会治安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治安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的培训。
(4)村民与外来居住人员的治安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治安宣传工作形式居多,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
4.新的城中村仍在不断涌现,部分城市存在城中村对城市的反包围现象广东各城市对城中村的改造都高度重视,从一些成功案例中也总结出改造模式,但城中村的改造远比政府所预想的要复杂。
广州市政府于2001年9月,在全市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就作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的改制与旧村改造的部署。
但历时数载,城中村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治,部分村近年来的违章建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城市边缘地带甚至对城市形成了反包围的现象。
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东莞市,城市化历史短,原来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地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114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巨大的级差收益及出租私房带来的经济利益诱使农民自行修建工厂、扩建私房。
“村村办企业、处处有厂房”已是东莞某些村镇的形象概括。
据东莞各镇资料统计,绝大多数村镇现状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35%以上,有的高达50%;区内有大约50%的居住用地为传统旧村,人均居住用地高达40.02平方米/人,远远高于国家的控制指标。
村镇用地的无序扩张与滥用,使城郊村庄逐渐包围了城镇中心区,如不加以整治,东莞出现城中村包围城市,形成村中城的机会比其它城市会更高。
三、广东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又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城中村在这一区域大量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存在未必就合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能成为广东城中村大量产生的借口。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因素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催化剂。
1.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背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粮食、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方面设计出一整套城乡完全差异的政策和制度。
这些制度和政策使城乡间的不平等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事实。
1958年以后,户籍制度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截然地分别开来,从而形成了城乡间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结构。
事实上,这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赖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和维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使得早期城市发展无法将村民城市化,实际上错过农村城市化低成本的转化方式。
2.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它相应法规的滞后我国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始于1988年3月,山东省在德州地区首先试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办法。
作为试点的临朐县规定,农民宅基地符合规定标准的,每平方米每年收费5分钱,超出标准和自建房的,每年每平方米收5角钱的费用,还要进行一次性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第四十三、四十七、六十二条对土地的使用、宅基地审批、征地补偿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政府也试图以此为依据通过征用或土地转国有的方式解决城中村的土地权属问题,但条款中的内容未能全面反映城市化发展的需求,一些地方性法规也相应而生。
广州市委、市政府曾出台《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以下简称17号文),市国土房管局曾针对性地出台了《城中村转制改造中土地房产权属登记和用地手续衔接的操作办法》(穗国房字[2002]280号),但其他职能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导致“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无规可依。
3.廉租屋市场需求旺盛,利益趋动村民投入建房运动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广东迎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广东,他们迫切地需要廉价的安居场所,而当时政府并未来得及考虑解决这一问题,城市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职能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