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劳动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学资料

劳动关系学资料

劳动关系学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今朝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应用劳动才能、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2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治理方与劳动者小我及集团之间产生的、由两边好处引起的表示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必定社会的经济、技巧、政策、司法轨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阻碍。

3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应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应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含当局。

4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附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司法性与社会性,5 对“劳动”的明白得: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合适本身须要的有意识、有目标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临盆和精力临盆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计和成长的最全然前提7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全然经营决定打算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定打算权力的工作者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力才能和行动才能,由雇主雇佣并在其治理下从事劳动以猎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畴内的劳动者。

雇员集团:是指因为合营好处、爱好或目标而构成的雇员组织,包含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8 雇主:也称为“治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工资其工作,并需付出工作或待遇的法人或天然人9 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重要情势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样不直截了当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10 当局:当局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一是劳动关系立法的制订者。

二是公共好处的爱护者。

三是公共部分的雇主。

四是供给有效的办事11 劳动关系的本质:合作与冲突12 合作的含义:是指在组织中,治理方与雇员要合营临盆产品和办事,并在专门大年夜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轨制和规矩的行动。

13 合作的根源:合作的根源重要由两方面构成,即“被迫”和“获得知足”。

劳动关系学03325

劳动关系学03325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雇员劳动力的提供者,也称劳工、工人、劳动者受雇者.我国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然性质、社会性质.我国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主要包括 1.从主体上看,他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出现的分歧.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权力管理方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互相交织.劳动关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特点是,平等性兼奴隶性,人身性兼财产性.调整的对象是以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劳动者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称用人主体.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力义务.特点是1人格上的从属性(a.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 b.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c.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2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特点是:1独立自主性(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不存在着相互隶属或附属的关系);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合作的根源:1"被迫":指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2"获得满足"(a员工对雇主的信任b大多工作有积极的一面c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a.异化的合法化,b.客观的利益差异,c.雇用关系的性质)2背景根源(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b.劳动力市场状况,c.工作场所的不公平,d.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的表现方式:明显的冲突(罢工)和潜在的冲突(各种不服从、权利义务的协商).冲突和合作的影响因素:1、文化因素的解释;2、非文化因素的解释(a.客观的工作环境,b.管理政策和实践,c.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1、经济环境(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2、技术环境(a.易受新技术影响或资本密集型的,员工会给管理方带来更多成本,因而雇员岗位力量强,b.改变劳动力市场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3、政策环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其他政策),4、法律和制度环境(规范雇用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5、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家、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正统多元论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而这些利益上的冲突,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工会和集约谈判有积极作用.2、典型模式:德国:特色是强势劳动法、雇员参与制度、工作委员会制度、政府为工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共同决策等制度.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管理主义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一致,劳资冲突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对工会态度模糊,一方面避免建立工会,另一方面强调那些愿意与管理方合作的工会才有可能未来生存.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灵活.2、典型模式:日本,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特点是终身雇用、年功序列、企业工会.新保守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新保守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工会的作用不大,集约谈判对经济和社会起到负面作用.2、典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新爱尔兰.特点:法律体系完整,但功能较弱,雇员相信、遵从"意思自治,选择自由"理念,雇主不违反国家制定的反歧视法或劳动法,可以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合法地解雇工人,而无需提前通知、支付解雇补偿费.自由改革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工作待遇.自由改革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用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利处于主导地位.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为保工人等到工平待遇,需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认为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必要的.2、典型模式:瑞典.特点:遵循"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临时解雇工人享有不错的失业福利,用于再培训计划及培训后寻找新工作补贴.工会在国家政策和管理方面影响力大,集体谈判在产业层面上进行,允许更大的变更,谈判在个部门之间显示高度的协调性,另工人可以自由组成工会,其协议自动覆盖该工会所在行业.激进派:由马克思思想主义者组成.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激进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认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假象.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非常有限.2、典型模式:前南斯拉夫建立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孟作根体系.特点:面临的问题是用何种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完善这种新制度的问题,顷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h多元论.一元论: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一元论观点:认为每个工作场所是完整、和谐的整体,不同的员工为共同目的作为一个团队工作,以实现管理方制定的组织目标,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认为工会存在分散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应尽量消除或避免成立工会.多元论: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多元论观点: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认为工会不仅是劳资冲突的发起者,也被看作是争议的调整者,对于调整雇员与雇主工资争议、就业合同的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集体谈判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最好形式.价值观的使用范围:1传统型企业(将劳动者视为影响生产力的直接因素,认为雇用和解雇完全根据生产需要,把劳动力看成一种成本,并降低至最小程度,主张劳动者服从资方的管理和指挥,剥削不可避免,禁止雇员参加和组织工会);2精明的家长型企业(给雇员提供优惠的就业条件和待遇,赢取忠诚度,主张建立企业内代表工会的组织,投入大量资源招有"正确态度"的员工);3精明的现代型企业(接受工会和集体谈判作为协商确定就业条件和待遇,属多元论者,鼓励工人加入工会,使通过工会达成的协议能够覆盖所有雇员);4标准现代型企业(承认工会,接受集体谈判,但劳资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机会主义基础上,表现更实用:当劳动力或产品市场显示雇员群体力量大时,管理方勉强与工会谈判,否则管理方试图恢复管理控制特权).劳动关系调整的几种模式:1、斗争模式(以激进派理论为基础,认为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主张以斗争方式解决劳动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劳资关系体制由合作逐渐替代斗争);2、多元放任模式(美国.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因素,工会和工会组织对市场机制的运作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3、协约自治模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主.以正统多元论学派理论为基础,主张劳资双方通过谈判取得均衡与和谐,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分两种形式:劳资抗衡(法、意等西欧)和劳资制衡(德、奥));4、统合模式:⑴国家统合;⑵社会统合(秉承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理论主张劳资双方要突破协约自治范围,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处理劳资关系.瑞典);⑶经营者统合(秉承管理主义学派理论,主张由经营者在企业层面统合各方力量,再通过政府将其决策表达再劳动基准法之中.日本).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作坊,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对本国劳动者剥削,对外表现为殖民地掠夺.大批劳动者离开土地,靠出卖劳动力卫生,形成现实意义上的雇用关系.工业革命成果是工厂制度建立,管理严密,残酷,使雇主和工人形成对垒态势."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不干预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用、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雇主对劳动者残酷的剥削.政府信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最有效率,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2、特点: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工会很不完善,资方占绝对优势地位,政府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对劳资纠纷不干预,但实际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管理时代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组织变革,贫富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经济危机.政府认识到为巩固政权、统治,不得不要求雇主方让步,同时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加以管理."泰勒制"的含义: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思想: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⑴美国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简称劳联,AFL)成立,是以熟练工人为主的不同职业的基础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目的是为工人谋取更多的利益.⑵政府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2、特点:⑴工会广泛建立,队伍壮大并形成层次,工人力量不断增强;⑵雇主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⑶劳资矛盾的目标未变,但激励程度弱化;⑷政府政策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法律、建立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稳定、有序发展.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陷入动荡,生产、贸易严重破坏,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居次.20世纪2、3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空前经济危机,使劳资关系紧张,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宏观干预.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工业心理学:⑴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同从事的工作相匹配;⑵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取最多并令人满意的产出;⑶企业如果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获得好的结果.霍桑试验:指在1927-1932年间由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组织内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冲突的制度化时期劳动关系的制度化:⑴从国家干预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⑵产业合理化(以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为主要内容)⑶三方性原则(管理方与劳动者集体按事先约定程序共同决定工资和其他工作条件,政府在谈判中作为第三方,帮助制定程序和规则,负责调解和仲裁,及提供服务).冲突的制度化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⑴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⑵政府加强了劳动保障立法,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⑶企业的管理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缓和了劳动关系紧张状态;⑷冲突逐渐制度化,集体谈判范围扩大,使调整劳动关系渠道宽,选择余地更大.经验主义学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彼得.得克鲁.认为管理科学阶段侧重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相反.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完美结合.经理角色学派及其观点:产生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加拿大的亨利.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庭.认为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与下属共享信息;有意识地克服工作的表面性;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权变理论学派及其特点:也称超Y理论,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点:⑴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⑵管理方与员工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解决冲突,冲突激励程度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主流;⑶"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完善,解决劳资矛盾、纠纷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新时代高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⑵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⑶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⑷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⑸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结合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总结出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⑴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劳动关系的变化受历史背景因素变化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⑵劳动关系的发展从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1、表现:⑴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⑵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⑶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⑷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⑸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系统认识建国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发展的过程:建国时期,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的方式表现为统包统配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表现和特征为: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内容的国家计划性、运行规则的行政性、主体利益的一体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表现和特征统上.发展同下.论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⑴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⑵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⑶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⑷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第四章雇主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我国的雇主涵义:⑴雇主是经营者;⑵雇主所属单位为企业;⑶雇主范围包括多种所有制企业.雇主组织的含义: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1、作用:是在集体谈判中支持会员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并积极游说政府和议会.2、角色:主要从事四种活动:⑴参与谈判;⑵解决纠纷;⑶提供帮助和建议;⑷代表和维护.雇主的角色理论,以下6种: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主要强调企业效率以及生产率在管理决策种的重要性.2、评价:⑴没有指出使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工作模式;⑵降生产率等同于盈利,从而忽视劳动关系中的"政治"方面;⑶建立在吧管理人员视为所有者利益的代理人这样一种过于简单的管理思想上;⑷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理性的局限性;⑸没有解释管理者自身价值观在决策过程的作用.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2、评价:⑴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雇主的劳动关系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⑵该理论主要关注管理过程的技术方面,强调在设计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各种权变因素的重要性;⑶没有指出雇主的政策如何导致劳资冲突公开化.劳动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关注组织的政治运行.该理论假设企业的利润通过以最小成本榨取工人的最大产出获得,工人的反抗引发管理控制问题.2、评价:布雷弗曼认为,科学管理旨在降低生产所需技能,增强对工人的控制.评价⑴降低生产技能收到普遍质疑;⑵只考虑管理方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而忽视对工人的间接控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管理方应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合理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持续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评价:管理方保持中立不符合现实,管理方受投资者、消费者、工人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施加的压力,他们对不同压力作出的反应程度取决于这些压力是否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决策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⑴管理方所谓的理性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⑵企业内普遍存在管理权术,对"管理方是理性人"命题构成挑战;⑶管理方易受当前流行管理模式的影响.2、评价:决策过程理论有助于认清管理实践的复杂性,但管理方的行为并非完全非理性的:⑴从管理者自身素质看,管理者通过教育培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决策程序;⑵从组织内部权力关系看,高层通过规则制度控制中下管理人员,并建立考评体系监督管理人员行为;⑶从决策的重要性看:重大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经过理性规划与审核后作出的.战略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用战略选择模型分析管理方的决策行为.科可恩指出,管理者的决策受以下限制:⑴企业过去作出的决策,企业现有的权力分配,以及企业、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⑵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以及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2、评价:科可恩提出目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普遍采用的高绩效范式.选择高绩效范式不仅受管理者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的影响,而且还受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与市场条件等环境变量的制约.管理模式的含义及分类:1、含义:作为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2、分类:⑴按职权结构分:独裁型、权威型、自主型.⑵按管理理念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强制性、专断性、独裁性、有限的忠诚性.2、对工会的措施:具有强烈的反工会思想,排除、组织工会建立,一旦建立工会则设法削弱或暗中破坏工会组织,措施有:⑴技术变革;⑵灵活的就业安排;⑶在集体谈判中才去强硬立场和破坏罢工;⑷停工或迁厂.权变/宽容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专业化、职位阶梯、忠诚感.2、对工会的措施:承认工人参加工会组织的合法性.⑴工会的存在使企业成本增加;⑵工会要求建立绩效考核的程序与规则.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⑴自主性组织设计;⑵雇员参与计划;⑶人事与就业政策.2、对工会的措施:通过雇员广泛参与管理实践,融洽了劳资双方的关系,劳资双方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集体谈判.为共同订立集体协议而互相合作.雇员参与和参加的含义:指组织内部雇员有权参与与其工作有关的决策,即由员工或期代表与资方代表在某一共同之厉害关系领域内,来共同决定企业策略和制度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劳资和谐与企业发展.雇主参与的主要目的:⑴增进员工的独立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使所有雇员对企业及其成功有强烈的责任心;⑵提供员工自我训练的机会;⑶协助管理者集思广益,作出明智决策,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和生产力;⑷促进劳资关系的沟通;⑸提高员工忠诚度,提高雇员对工作的满意度.雇员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员工持股计划、质量圈、共同磋商、工人董事、工作理事会、建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资合作的含义:指任何为提升劳资双方的期望,所采取的协商或参与决策的模式.劳资合作的特征:⑴企业组织经营的主体责任属于资方与劳方共同承担;⑵劳资合作须借助员工参与才能实现;⑶劳资双方将对抗的相对力量,转化为组织的总力量;⑷劳资合作所带来的成果应公平分享.劳资合作的条件:⑴建立互助互信,具有荣辱与共的观念,重视企业长期营运目标;⑵人性的相互尊重;⑶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⑷利润分享符合国家劳动法律.试借鉴国外劳资关系管理策略方式,说明在我国劳资合作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第五章工会工会的内涵: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工会的结构分类:职业工会(分同行工会、半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工会、白领工会)、行业工会(分垄断性行业工会、单一性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的产生和发展:工会运动从18世纪90年代至今,有200多年历史,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职业工会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行业工会时期(20世纪30至50年代,劳联、产联)和总工会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工会化的原因:⑴对资方的不满;⑵工会的有效性;⑶雇员对待工会的态度;⑷雇员的集体凝聚力;⑸一种社会化的途径;⑹提供获取领导权的机会;⑺强迫加入工会或来自同事的压力.工会的职能分类:⑴工联工会(唯一目标是通过集体谈判为会员谋求经济利益)、⑵福利工会(不仅关心经济利益与劳动权益,而且关注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⑶政治工会(主张通过政治结盟或法律规范来维护会员利益).工会的组织职能可以从它扮演的角色、执行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角色与任务采用的方式来概括.从新古典主义、正统多元主义、管理主义、自由改革主义与激进主义,对应工会的经济职能、民主职能、整合职能、社会明主职能与阶级革命职能.工会性的概念:指工会参加劳工运动并利用这种力量的程度.。

劳动关系重点归纳

劳动关系重点归纳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选择)(一)定义●我们给的定义::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

●劳动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客体: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内容: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二)称谓(国家、体制)⏹劳资关系:体现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含有对立的含义⏹劳工关系:以劳动者为中心,强调劳动着组成的团体(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劳雇关系(雇佣关系):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强调权利义务结构⏹劳使关系:源于日本,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中性概念⏹产业关系(工业关系):源于美国,狭义的产业关系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广义的产业关系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在我国,通常采用劳动关系这个概念,但在研究国外劳动关系制度时,也会用到劳资关系等概念(三)劳动关系的本质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我国的劳动关系(看看)●劳动合同生效不同于劳动关系建立。

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是实际提供劳动●从产业部门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一般不属于雇员的范畴。

●有些国家的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家庭保姆与其雇主间的纠纷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也不属于法院或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仲裁机构裁决不予受理于某的申诉正确。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是企业运转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员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既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又关乎社会和谐和稳定。

因此,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

我国已经进入体制转轨、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劳动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重视劳动关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学习要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2.劳动关系的产生机制3.劳动关系理论的溯源第一节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保障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是用人单位或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作为最一般的社会关系,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

但是,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各不相同,对劳动关系的称谓也不同,有的就直接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有的称为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也有的称为产业关系。

劳资关系本质上是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统一的,资本所有者同管理方没有区别,这时劳资关系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资本所有者与管理方逐渐分离,劳资关系和劳动关系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定偏移。

劳资关系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地位不平等),劳动关系则强调管理方与员工之间的分工关系(地位相对平等);劳工关系更加强调作为劳动关系其中一方的劳动者;劳使关系这一称谓来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产业关系,也称劳动一管理关系,源自美国,在欧美国家使用比较广泛。

国家开放大学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 2023秋 第1章 劳动关系概述 自测题

国家开放大学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 2023秋 第1章 劳动关系概述 自测题

一、单选试题1、劳动关系的建立以()为目的。

A.经济B.经济C.劳动D.社会正确答案是:劳动试题2、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须臾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那么从本质上具有()关系。

A.人身B.经济C.劳动D.社会正确答案是:人身试题3、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双方在职责上就具有了()关系。

A.社会B.利益C.从属D.经济正确答案是:从属试题4、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A.劳务关系B.社会关系C.社会经济关系D.经济关系正确答案是:社会经济关系试题5、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个别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

A.个体工商户劳动关系B.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C.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关系D.劳动组织关系正确答案是: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试题6、社会劳动关系即整个社会层面的劳动关系,又称产业关系或工业关系。

是一种()层面的劳动关系。

A.宏观B.科技C.科学D.微观正确答案是:宏观试题7、社会的开放发展,使劳动关系系统的开发也不断扩大,呈现动态发展,其运行是围绕着适应()而展开的。

A.文化B.环境C.经济D.社会正确答案是:环境试题8、劳动关系系统是现代社会系统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和()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A.社会B.经济C.外部环境D.内部环境正确答案是:外部环境试题9、在劳资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和()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影响劳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A.社会环境B.文化因素C.意识形态D.劳动者正确答案是:文化因素试题10、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动力功能和()。

A.约束功能B.运行功能C.协商功能D.争议处理功能正确答案是:约束功能试题11、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

A.工人阶级B.古典经济C.劳动关系D.劳资关系正确答案是:劳资关系试题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1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各学派观点

1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各学派观点

五大学派,从右翼保守派到左翼激进派的顺序排列为:新保守派,管理注意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1,主要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研究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取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2这一学派认为,劳动关系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从长远看供求双方是均衡的,假若市场运行和管理方的策略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扰,那么劳资双方都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保证双发利益的实现,因为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4在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加拿大和爱尔兰的主流思想也是新保守派思想。

5新保守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表现再三方面:1美国是收入水平差距第二大的国家,收入差距是日本荷兰瑞典的两倍2美国是平困指标比较高的国家,也是预期寿命不足60岁的人口百分比最高的国家3美国工人的年工时也很高,无疑会增加人均GDP,降低社会绩效。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1这学派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2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劳资之间的冲突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企业采用高绩效模式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会使双方保持和谐的关系。

3该学派对公会的态度是模糊的420世纪70年代日本劳动关系称为该学派的主张典范,接近的还有英国模式。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1该派主要是关注经济体系中对绩效的需求和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研劳动法,公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2该派认为,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与管理方对经济效率的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

3正统多元论学派观点的基础是雇佣关系多元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观4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途径,这也是战后许多国家奉行的劳动关系制度。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考点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三级普通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一、劳动关系的词源1.词源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包含了一致性与冲突性。

劳工关系: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展开,着重于劳动者。

劳使关系:源自日本。

强调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中性、温和。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

广义的产业关系主体包括劳资双方、而且包括政府。

2.定义:1704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1704简】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考点2 劳动关系的主体(★★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1.狭义:雇员、雇主;广义:雇员、雇主、政府2.雇员的含义:(1)雇员是被雇用的人员;(2)雇员是在雇主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有些国家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人员、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3.雇员的范围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室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

从产业部门来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

4.雇员的范畴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5.雇员团体。

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会是雇员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雇主。

雇主可以包括雇佣劳工的业主、经营负责人或代表业主处理有关劳动事务的人。

7.雇主组织。

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

8.政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有以下四种:(一)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三权”,即结社权、集体交涉权和争议权;(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三)公共部门的雇主;(四)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章节练习题带标准答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章节练习题带标准答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分章习题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单项选择题1。

在劳动关系内涵中,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 )A.美国B。

日本C。

英国D。

德国2.下列不属于雇员范畴的是()A.蓝领工人B.教师C.教师D.农业劳动力3.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①雇员②雇主③雇员团体④雇主组织⑤政府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4。

雇员团体最主要的形式是()A.雇员协会B.职业协会C.工会D.职工代表大会5.下列不属于雇主范畴的是()A.低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D.经营负责人6。

医院的清洁工、看门人与医生拥有的势力不同,清洁工和看门人谈判实力较弱,一旦离开,雇主很容易找到替代者,这体现了劳动关系的()特点.A.法律的平等性B.经济的依赖性C.权益的冲突性D.实力的差异性7.劳动关系的实质是()A.雇佣与被雇佣B.冲突与合作C.对抗与和解D.利用与被利用8。

()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员工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A.合作B 冲突C 成本D 沟通9。

下列哪些不属于劳动者“获得满足”的原因( )。

A.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实施。

B.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是人员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C.管理方也努力使员工获得满足.D.员工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秘籍雇员如果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10.冲突的根本根源不包括()A.异化的合法化B.广泛的社会不平等C.客观的利益差异D.雇佣关系的性质11.以下不属于冲突的背景根源的是( )【2013。

4。

1】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B.客观的利益差异C.劳动力市场状况 D.工作本身的属性12。

()是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工人被压抑的敌视情绪的宣泄方式。

A.权利义务的协商B.游行示威C.罢工D.诉诸法律手段13.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1)经济环境(2)政策环境(3)技术环境(4)法律和制度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A.(1)(2)(3) (4) B.(1)(2)(3)(5)C.(2)(3)(4)(5) D.(1)(2)(3)(4)(5)多项选择题1。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及答案【篇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章节练习题带答案】章习题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单项选择题1.在劳动关系内涵中,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a.美国b.日本c.英国d.德国2.下列不属于雇员范畴的是()a.蓝领工人 b.教师c.教师 d.农业劳动力3.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①雇员②雇主③雇员团体④雇主组织⑤政府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4.雇员团体最主要的形式是()a.雇员协会 b.职业协会c.工会 d.职工代表大会5.下列不属于雇主范畴的是()a.低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 d.经营负责人6.医院的清洁工、看门人与医生拥有的势力不同,清洁工和看门人谈判实力较弱,一旦离开,雇主很容易找到替代者,这体现了劳动关系的()特点。

a.法律的平等性 b.经济的依赖性c.权益的冲突性 d.实力的差异性7.劳动关系的实质是()a.雇佣与被雇佣 b.冲突与合作c.对抗与和解 d.利用与被利用8.()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员工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a.合作 b 冲突 c 成本 d 沟通9. 下列哪些不属于劳动者“获得满足”的原因()。

a.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实施。

b.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是人员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c.管理方也努力使员工获得满足。

d.员工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秘籍雇员如果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10.冲突的根本根源不包括()a.异化的合法化 b.广泛的社会不平等c.客观的利益差异 d.雇佣关系的性质11.以下不属于冲突的背景根源的是()【2013.4.1】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 b.客观的利益差异c.劳动力市场状况 d.工作本身的属性12.()是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工人被压抑的敌视情绪的宣泄方式。

a.权利义务的协商 b.游行示威c.罢工 d.诉诸法律手段13.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1)经济环境(2)政策环境(3)技术环境(4)法律和制度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a.(1)(2)(3)(4) b.(1)(2)(3)(5)c.(2)(3)(4)(5) d.(1)(2)(3)(4)(5)多项选择题1.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的相互交织。

常凯 劳动关系学-第01章

常凯 劳动关系学-第01章

• 产业关系,原意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 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工业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业关系又分为 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等同于劳资关 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 关系。广义则是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 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 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 济环境。
二、劳动的从属性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雇主作为不同 生产要素的代表者,所处的立场和所追求 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雇主作为资本的代 表,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直接的追求,而劳 动者的直接追求则是工资最大化。 尽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 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 种平等经济关系。但是这是一种在平等的 形式掩盖下的实际的不平等关系。由于资 本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在劳动力市场上 占有者绝对的优势而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 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劳动
• 个别劳动关系即所谓广义的劳动关系。个 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最直接、最本质和 最一般的构成形态。在个别劳动关系中, 包含了劳动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特点和矛 盾冲突因素,并体现了劳动关系作为一种 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劳动关系的从 属性和劳动关系的人身性,主要体现在个 别劳动关系中。 •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 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 (一)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 • 所谓劳动关系的程序规则,是指劳动关系 系统运行中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的规则 要求。 • 具体规则包括: • 个别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即劳动者的个人 与雇主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这一规则的 基本方式即劳动合同制度。
• 二、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 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 组织构成、权利分配以及关系处理及作用 发挥的过程和方式。 • 劳动关系的运行内容:一个是组织机构与 相互关系,一个是劳动关系处理的规则和 程序。 • 劳动关系运行的过程:第一阶段,劳动关系 的构成;第二阶段,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 施;第三阶段,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劳动关系教案

劳动关系教案

劳动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课程编号:学时:32 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选课对象:管理类、法学类专业内容提要:本课程通过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和梳理,全面系统的反映了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模式、理念、实务及最新动态,为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制度、立法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务实的操作性方案。

对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协调体系,预防和应对劳动关系问题最尖锐时期的情况,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推荐教材:《劳动关系》程延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主要参考书:《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陈恕祥杨培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劳动关系》祝晏君主编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年《劳动关系》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代倩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通过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新的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模式、理念、实务等知识的介绍,使同学们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本质、作用、特点等知识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并进而分析我国的劳动关系的现状、调整方向、调整模式等,深入了解目前的社会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原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希望同学能较全面的掌握劳动关系的理论知识,明了其在实践中的重大作用,并能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实际中的案例,深入探寻社会政策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利益纠结,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前置课程,其研究范围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博奕论、管理学等内容,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敲门砖。

学习了本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明白采取目前的劳动政策的原因,才能解释市场经济离不开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原因,才能阐释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必要性。

所以,本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重点和难点:劳动关系的概念、性质和表现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核心概念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表现形式1.劳动关系的概念2.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第二节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类型知识点:划分劳动关系类型的依据1.劳动关系的性质2.劳动关系的类型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政策环境4.法律和制度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6.影响劳动关系的五个环境要素综述第四节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知识点:“产业关系系统”模式1.“投入—产出”模式2.“产业关系系统”模式3.对“产业关系系统”的改进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重点和难点: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新保守派的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知识点:正统多元论学派1.各学派的主要观点2.各学派观点的比较第二节劳动关系理论溯源知识点:工业主义理论工业资本主义理论1.劳动关系理论2.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3.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4.马克思·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5.小结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重点和难点:冲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冲突的根源知识点:冲突的根本根源1.冲突的根本根源2.冲突的背景根源第二节合作的根源知识点:合作的根源1.被迫2.获得满足第三节冲突与合作知识点:双方权利义务的协商1.罢工2.冲突的其他形式3.双方权利义务的协商4.应对行为第四节沟通与共同协商知识点:沟通的主要内容共同协商的作用1.沟通2.共同协商第五节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知识点:文化因素的解释1.文化因素的解释2.非文化因素的解释3.冲突与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重点和难点:劳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知识点:该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1.时代背景2.斯密的管理思想3.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知识点: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1.时代背景2.科学管理理论3.该时期的劳动关系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知识点: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1.背景2.行为科学理论3.劳动关系的制度化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知识点: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1.背景2.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林”3.成熟的劳动关系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新变化1.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2.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第五章管理方重点和难点:管理方的概念管理方的角色和作用管理方的策略和实践第一节谁是管理方知识点:管理方的概念1.管理方的概念2.雇主协会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和作用知识点:各种理论的主要内容1.新古典经济理论2.权变管理理论3.劳动过程理论4.利益相关者理论5.决策过程理论6.战略选择理论第三节管理模式与策略知识点:自主/合作管理模式1.企业管理模式2.独裁/剥削管理模式3.集权/宽容管理模式4.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第六章工会重点和难点: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工会民主劳资合作第一节工会的概念知识点:工会的内涵1.工会的内涵2.工会的结构分类3.工会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工会承认知识点:工会承认的含义和方式1.工会承认的方式2.法定工会承认3.工会化的原因第三节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知识点:工会的职能1.工会的职能2.工会的职能分类及其理论3.工会的行为方式第四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知识点:工会组织结构的定义工会民主1.工会组织结构的定义2.地方工会3.全国性工会4.工会民主第五节劳资合作知识点:劳资合作的方式1.劳资合作框架2.劳资合作的方式第七章政府重点和难点:政府的角色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政府的劳动关系战略第一节政府的角色知识点: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角色1.政府的作用2.政府的角色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知识点:管理主义政府理论正统多元论政府理论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1.新保守主义政府理论2.管理主义政府理论3.正统多元论政府理论4.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5.激进主义政府理论第三节政府劳动关系策略与实践知识点:政府劳动关系实践1.模型框架2.劳动关系模式3.政府劳动关系实践第八章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重点和难点:劳动法如何调整劳动关系第一节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知识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1.劳动法的概念和功能2.劳动法的本质和特征3.劳动法律类型及主要法案4.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5.国际劳动立法第二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知识点:工资的法律保障最低工资制度1.工资的法律定义2.工资支付的原则3.工资的法律保障4.最低工资制度第三节工作时间和加班加点知识点:工作时间法规加班加点的概念1.工作时间立法2.工作时间法规3.加班加点4.休息休假法规第四节工作场所的规则知识点:劳动就业标准劳动安全与卫生1.劳动就业标准2.女工保护标准3.未成年工保护标准4.劳动安全与卫生第九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重点和难点: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内容劳动合同的无效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知识点:劳动合同的概念1.劳动合同的概念2.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3.劳动合同的种类4.劳动合同立法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知识点: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和处理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条款1.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2.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3.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和处理4.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条款5.劳动合同的形式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变更知识点:条件1.概念2.条件3.程序第四节劳动合同的解除知识点:解除条件和程序1.双方协商解除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3.劳动者单方解除4.解除合同的程序第五节劳动合同的终止与续订知识点: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1.劳动合同的终止2.劳动合同的续订第六节法律责任知识点: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1.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2.劳动者的法律责任第十章工业民主:员工参与管理重点和难点:员工参与的理念与意义衡量员工参与的标准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第一节员工参与概述知识点:员工参与管理的概念如何衡量员工参与1.员工参与管理的概念2.如何衡量员工参与3.员工参与管理的必要性4.员工参与管理的意义第二节员工参与的理念知识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1.以人为本2.能本管理3.企业文化4.培训第三节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知识点:员工持股计划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制度1.目标管理2.质量圈3.员工持股计划4.沟通5.职工代表大会6.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制度第十一章惩处与申诉重点和难点:热炉规则与渐进性处罚申诉和仲裁程序的评价第一节如何实施惩处知识点:惩处的含义及原因惩处的方式1.惩处的含义及原因2.惩处的程序及过程3.惩处的方式第二节申诉及申诉仲裁知识点:申诉程序仲裁程序1.申诉及其种类2.申诉程序3.仲裁程序第三节对申诉和仲裁程序的评价知识点:申诉和仲裁程序的缺陷可能的选择和对策1.申诉和仲裁程序的职能2.申诉及仲裁程序的缺陷3.可能的选择及对策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重点和难点:劳动争议的仲裁与诉讼第一节劳动争议概述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的目的1.劳动争议的概念2.劳动争议的种类3.劳动争议的范围4.劳动争议的特征5.劳动争议处理的目的6.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7.劳动争议的调整方法第二节劳动争议调解知识点:调解案件的受理范围调解的程序和期限1.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2.劳动争议调解的机构3.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4.调解案件的受理范围5.调解的程序和期限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知识点:仲裁参加人仲裁案件的管辖仲裁时效仲裁的程序和期限1.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2.劳动争议仲裁的机构3.仲裁参加人4.仲裁案件的受理范围5.仲裁案件的管辖6.仲裁时效7.仲裁裁决的效力8.仲裁的程序和期限第四节劳动争议诉讼知识点: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劳动诉讼案件的证据1.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2.劳动争议诉讼的原则3.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4.劳动诉讼案件的管辖5.劳动诉讼案件的当事人6.劳动诉讼案件的证据7.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8.劳动争议诉讼时效9.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第十三章集体谈判重点和难点:不当劳动行为的种类和补救罢工权利的行使与限制第一节集体谈判概述知识点:立法目的和原则1.集体谈判的概念和作用2.立法目的和原则3.集体谈判的国际公约和建议书第二节集体谈判的法律调整知识点:不当劳动行为及其补救城市谈判的责任罢工权利及策略1.谈判资格2.不当劳动行为及其补救3.诚实谈判的责任4.罢工权利及策略5.工会权利和公正代表责任6.雇主在集体谈判中的权力和权利第三节集体谈判的结构、进程和结果知识点:谈判结果的决定因素1.集体谈判的结构2.谈判的进程3.谈判结果的决定因素4.谈判方式的选择第十四章产业行动重点和难点:产业行动的功能衡量罢工程序的指标罢工的处理和解决第一节产业行动概述知识点:产业行动的概念产业行动的形式1.产业行动的概念和功能2.产业行动的形式第二节罢工及其处理知识点:衡量罢工程度的指标对罢工的约束和限制罢工的处理和解决1.衡量罢工程度的指标2.罢工的形式3.对罢工的约束和限制4.罢工原因分析5.罢工的处理和解决第十五章集体协议重点和难点:集体协议的概念和作用集体协议的重要条款研究第一节集体协议概述知识点:集体协议的概念1.集体协议的概念2.集体协议的作用3.集体协议内容概况第二节集体协议条款研究知识点:工资和福利资历1.工资和福利2.工作时间和加班3.工作规则4.工作和收入保障5.资历6.工会保障和权利第十六章劳动关系模式比较重点和难点:劳动关系模式应用主要国家劳动关系模式评价经济社会绩效的替代规律第一节新保守派的模式知识点:美国模式1.新保守派的政策主张2.美国模式第二节管理主义学派的模式知识点:日本模式1.管理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2.日本模式3.英国模式第三节正统多元论学派的模式知识点:德国模式1.正统多元论学派的主张2.德国模式第四节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模式知识点:瑞典模式1.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2.瑞典模式第五节激进派的模式知识点:蒙做根体系1.激进派的观点2.蒙做根体系第十七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重点和难点: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伙伴关系的内容第一节来自国外的影响知识点: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1.劳动关系的发展演变2.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第二节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知识点: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关系将呈现五大基本走势1.中国劳动关系的变化2.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关系将呈现五大基本走势3.对策与思考六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劳动关系》程延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劳动关系》祝晏君主编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年《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陈恕祥杨培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劳工关系(台湾地区、海外华人学者):
这一概念在于突出劳动关系是劳工为重点和核 心的关系,强调劳工的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 重集体的劳动关系,也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 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协商的过程。我国台湾地区 和海外华人学者,更多使用这一概念。
劳使关系(日本)
是日本人所创造的一个日语汉字名词,意为劳动者和劳 动力使用者的关系。就字义而言,劳使关系更能准确地表述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的内涵。这一新概 念的用意并不是只从语义的准确性考虑,而且还有用一个中 性的、更温和的名词来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 念的意义。在日本的劳动法学著述的具体行文中,劳使关系 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集体的或团体的劳动关系。
争议处理制度 和机制
矛盾处理方式和 程序
授课方式
• 内容研究 • 案例分析 • 课堂讨论
课程要求
• 保证上课出勤 • 提前准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 认真及时完成作业
• 关注相关新闻
课程时间分布
• 课程时间分布:
本学期17周
参考书:
• [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动与雇主》(第5版)李丽 林 李俊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政府援助型劳动关系
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
不同的经济体制
划分劳动关系的主要标准及类型
1.2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
在国外,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 五大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保守到激进的顺序依次为:
• 新保守派 • 管理主义学派 • 正统多元论学派 •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劳动关系的相关概念
劳资关系:突出劳资区别
一般是指私有制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所 体现的是雇佣工人和企业主(雇主)的关系。 这一关系即包括劳动者个人与雇主的关系,也 包括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的关系。这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最为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其特 点是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 但具有某种对抗的意义。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教案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内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劳动关系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一些学者将劳动关系界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之内,仅指劳资之间、以及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

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更宽泛的定义,认为劳动关系覆盖了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与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两种要素的动态结合过程。

在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还有其特定的内涵。

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三、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单选:从宏观上看,劳动关系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了解:劳动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来一身村和发展的财富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多选:人们进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性劳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要素。

其中劳动资料中的最主要形式是生产工具。

多选:劳动的概念,1.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2.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3.劳动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名词、单: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员工方以及工会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则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组织。

二者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主要研究对象,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名词,员工: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名词,管理方: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法律赋予对组织的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多选,员工的关系力量有多种,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简答,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双方权利义务的表面上的对等)2.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让渡的特征,劳动者同管理方签订合同,缔结劳动关系之后,就有义务在工作场所接受管理方的管理和监督,按照管理方所规定的纪律、要求付出劳动,实际上是人身自由权力的一种让渡。

另外,在劳动关系平等性质的内部,也具有不平等性质。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学课文整理

劳动关系学课文整理

劳动关系学课⽂整理第⼀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合作、冲突、⼒量和权⼒的相互交织。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的⼯作者。

5、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标⽽组成的雇员组织。

6、雇主:也称“管理⽅”或资⽅,是指雇⽤他⼈为其⼯作,并须⽀付⼯资或报酬的法⼈或⾃然⼈。

(我国雇主含义:雇主是经营者;雇主所属单位是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7、雇主组织是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

8、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法者,维护者,公共部门雇主和提供有效服务)①是劳动关系⽴法的制定者,通过⽴法介⼊和影响劳动关系;②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通过监督、⼲预等⼿段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③是公共部门的雇主,以雇主⾝份直接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④是提供有效的服务,重点是加强对劳资双⽅的培训。

第⼆章劳动关系理论1、⽐较有代表性的五⼤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改⾰主义学派、激进派。

2、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之间存在⽬标和利益差异。

3、新保守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量的作⽤,认为市场⼒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化,⽽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双⽅具有不同的⽬标和利益。

资⽅获得⾼利润,雇员获得⾼⼯资、福利和⼯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4、在奉⾏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5、管理主义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的动机,以及员⼯对企业的⾼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6、⽇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近年来英国劳动关系的改⾰也在向该学派⽅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 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 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Labor relations)是指劳动力 的提供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双方以及相关组织 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 称。
1.1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案例: 大连日资企业罢工事件P1-2 问题:案例中事件发生在谁之间?最后事件得 以解决又有谁参与其中? 引出问题: “两方说” “三方说” “多方说”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劳动关系最为突出的现状特征:
劳动关系的主体初步确立
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动态 化 劳动争议日渐显性化
劳动争议的特点
劳动争议案件数高速增长 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不再居首位 劳动者申诉率高,胜诉率也高 劳动争议案件与经济发达成正比
裁决的比重加大
劳动争议案件数高速增长
两方说:劳动者 用人单位 三方说:劳动者 用人单位 政府 多方说:劳动者、工会 用人单位、企业协 会 政府 三方说另一版本:(劳动者、工会)、(用 人单位、企业协会)、政府组织。 本书采用的后两种P6-8
1.2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
立法底线控制
协调与监管
法制化管理
企业及雇 主协会
4.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相似点:
相似之处: 1、二者都以劳动体现关系的内容, 2、接受劳动的一方应向提供劳动力的一方支付 报酬。
4.2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法律依据的区别: 劳动关系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 整,劳务关系由《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调 整。
7.1集体劳动关系的定义及内涵
集体劳动关系定义: 劳动者集体即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形成的、 团体对团体的社会社会经济关系。
7.1集体劳动关系的定义及内涵
集体劳动关系定义: 内涵: 1.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 成的。 2.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构权,组成工会 来实现自我保护,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3. 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 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4.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 和运行。
(一)职位概况 职位名称:劳动关系管理职位 职务名称:劳动关系管理员 职务代号:05-07 职务别名:劳动关系管理专员属于人力资源部经理
(二)主要业务职责
劳动合同管理: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 劳动规章制度建设: 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 参与劳动争议的处理:
课程名称: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处理失败的典型案例
2010年4个月中发生 12连跳,引发了全社 会的关注。我们先记 住这些年轻的生命: 2010.1.23,19岁 马向前跳楼身亡。 2010.3.11,27岁 李红亮跳楼身亡。 2010.3.17,17岁 田玉跳楼,重伤。 2010.3.29,23岁 刘志军跳楼身亡
6.1劳动关系建立的判断依据:
法条链接: 1995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关系的 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主要标志。
6.1劳动关系建立的判断依据:
法条链接: 2008年,《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在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 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 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也就是说,引起劳动关系产生的基本法律事实是用工, 而不是订立劳动合同。 总结: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事实用工为基础。即使用 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用工行 为,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即建立,
4.2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
(2)主体的区别: 劳动关系中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劳 动者,劳务关系中主体可以都是自然人,也可 以都是用人单位。
4.2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
(3)当事人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有隶属关系,劳务关 系当事人不存在隶属关系。只有义务责任。
劳动力主体称谓的多样化 1.劳动者: 劳动力的提供者一般称为“雇员,或称为 劳动者、劳工、工作、员工等。 2.劳动力的使用者: 劳动力的使用者一般称企业、资本家、雇主, 在我国常称为用人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 组织。
2.1我国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判断?
问题: 保姆、军人、公务员是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 者吗?
职工及工会
判断:哪个概念更合理?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 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 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Labor relations)是指劳动力 的提供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双方以及相关组织 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 称。
二、我国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目的
了解法律赋予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 劳动者享有权利就是用人单位的义务 如果企业没有为劳动者实现这种权利而面临 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劳动者的权利概念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根据内容以及实现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 个体劳动权: 个体劳权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并行使。
4、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
三、劳动关系的相关术语
劳动关系:突出劳动生产过程双方关系 劳资关系:突出所有权: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 有者之间的关系,对立性 劳使关系:强调技术性、比较中性。 劳雇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 权利与义务。 产业关系:强调是工业大生产过程中双方的之间的关 系、范畴较广。
总结:使用哪一种是根据各国的习惯,并没有优劣之 分。
四、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为什么要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在校大学生到某单位实习,他们之间是 是劳务关系? 还是劳动关系? 保姆与用人家庭之间 是劳务关系? 还是劳动关系?
四、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务关系的含义: 劳务关系属于民事关系的一种,是指平等民 事主体之间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另一 方接受劳务并支付对价而形成的相互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 保姆与用人家庭之间 是劳务关系? 还是劳动关系?
4.3课堂练习
劳务关系受 和 法律调整。 劳动关系受 和 法律调整。 哪种关系中存在隶属关系? 哪种关系中要缴纳社会保险? 哪种关系中可以对劳动者的违章处理权?
五、事实劳动关系?
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 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在实 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双方没有订立劳动合同, 但事实上形成了劳动力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事实劳动关系。
七、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种类
集体合同 综合集体合同(报酬、保险福利等事项) 专项集体合同(工资调整机制等某项)
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全日制合同 个人合同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
七、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 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形成的社会经济 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 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 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微观原因——个人层次
贪图私利,钻企业政策空子的心理
法制观念淡薄 习惯观念制约
引子
一个劳动关系管理新员工的困惑:
劳动关系管理专员的职责是什么?即干什么的 问题?
8个环节:
1、工作分析与设计 2、战略规则 3、招募与配置 4、培训与开发 5、绩效管理 6、薪酬与福利 7、劳动关系管理 8、职业生涯管理
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 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签订
—— 《 劳动合同法》第三、七~十、十六、八十一、八十二 条
(一)签订的时间、形式和时限:
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 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案例
某造船厂的厂房漏雨,请来两名瓦工修补 屋顶,修好后付给报酬。双方形成的是不是劳 动关系?
案例
某单位小王响应团委号召向雷锋学习,
自愿参加市团委组织的“五四”义务劳动 和社区组织的慈善事业的义务劳动等,是
否形成劳动关系?
2.2是否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
1、从主体上看:一方是用人单位、或者组织;另一方 是劳动者,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以劳动合同为契约; 3、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劳动,即以 劳动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社会义务劳动和其 他无偿劳动以及虽有一定报酬或物质补偿但目的 不在于谋生的劳动,都不属于劳动关系中所指的 劳动。
(4)当事人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 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承担社 会保险义务 劳务关系中的当事人一方不存在必须承担另 一方当事人社会保险的义务。
(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违章违纪的 处理权, 劳务关系中不存在一方处分另一方的权利。 案例:保姆不尽责是否有惩治权?
为什么突出强调事实劳动关系? 在”弱劳动强资本”的不平衡劳动关系下, 单位不签合同情况下保护劳动者的权利
5.1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可能是如下原因
1、自始至终没有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到期后既没有办理终止手续,也 没有办理续订手续.
六、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的确定
问题: 1、2010年1月1日,劳动关系双方签订了劳动合 同,但劳动者因各种原因半个月之后才上 岗,劳动关系的真正建立日是哪一日? 2、2010年1月1日,劳动者开始上岗工作,但劳 动合同一个月之后才签订,劳动关系的建 立日为?
授课内容
【第一章】劳动关系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