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评估重构论文
对中 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性反思
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性反思《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性反思》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精华,摒弃不合时宜的部分。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统治者们常常倡导以德治国,认为道德的感化力量能够引导民众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成为了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德治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德治思想过于强调道德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建设。
在古代社会,法律往往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其公正性和普遍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种重德轻法的倾向,容易导致社会治理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难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传统德治思想中的道德标准往往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
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观念,强调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倡导的是平等、公正、自由的价值观,这种封建等级色彩的道德标准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再者,传统德治思想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自觉。
然而,人的道德品质是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很难保证治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而且,在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统治者的道德失范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另外,传统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个体权利的关注。
在古代社会,个体往往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于家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更加注重保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鼓励个体的创新和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而是要进行合理的批判和继承。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
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伦理道德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因此,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重构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重构的目标和原则。
现代化重构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伦理道德,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念进行改进和发展。
在重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多元平等、倡导创新开放的原则。
其次,现代化重构要关注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价值观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比如,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重要的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长辈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个人的独立发展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珍视文化传承需要与创新思维相结合,鼓励个人独立思考和多样化的观点表达。
第三,现代化重构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科技的普及,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方式,提高公民的伦理道德素养。
例如,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如智能咨询、心理疏导等,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现代化重构需要强调法治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传统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来传达和实践的。
然而,这种方式往往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因此,在现代化重构中,法律和规章制度应当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同时,社会监督也是现代化重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民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个人和社会组织遵守伦理道德准则,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四维建构特点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四维建构特点中国传统道德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价值层次。
传统道德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其“四维建构特点”,即形成了四个维度概念组合的整体结构,分别是“伦理道德维、智慧道德维、文化道德维以及实践道德维”。
这四个维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独特特点,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逐一阐述中国传统道德的四维建构特点。
伦理道德维中国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伦理道德维,即涉及到个人与家庭、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伦理道德以德治人,重视品行和伦理规范。
传统道德中重视谦让、尊重他人、孝顺父母、忠于国家,尊重长幼和贵贱等等。
比如说“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讲究孝顺父母、敬老尊贤、尊敬师长、爱护家庭等。
此外,“和谐”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要价值,其意思是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与融合,体现的是一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和睦、安宁和公正。
智慧道德维另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智慧道德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道德侧重于对人类智慧和智能的发展、提高和使用进行规范和约束。
智慧道德包括思想道德和行为道德。
思想道德重点强调思想的道德性,行为道德则关注实际的行动情况。
中国传统智慧道德主张“知行合一”,即认为只有知道和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理解其意义的。
智慧道德体现在各个方面。
例如,在学术领域中,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的核心是“治学之道”,即在学术研究中把智慧融入到道德中来。
在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智慧道德非常注重礼仪、仪表和礼貌等文化方面的表现。
在实践中,中国传统智慧道德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
文化道德维文化道德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道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智慧的积累和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道德主张将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发扬光大,汇总成为一种智慧的积淀,让文化成为民族智慧的体现。
道德素质分析的议论文600字5篇
道德素质分析的议论文600字5篇世界有邪恶的黑暗和正义的光明。
就是因为有了道德,才使我们看到美丽的曙光,而违背道德只能看到一片黑暗。
有的人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可以让你觉得快乐,让你受人敬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道德的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道德素质分析的议论文1道德规则俗话说得好“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所谓的规则就是“顺者昌,逆者亡”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遵守这样的规则世界即将变成有规则地大家庭。
想到这我就想起一件永远都抹不去地事。
在一个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语数190的成绩,父母为了鼓励我都奖励了我。
妈妈奖励了我一顿丰盛的晚餐,爸爸奖励了我100元钱,让我自行处理。
我拿着奖励来到了小吃店,拿起菜单就点,点完后我来到收银台交钱,因为那人太多,在阿姨找钱时就多给了10元钱,我当没有数钱,所以没有发现阿姨多找了,我回到家时天已经半黑了,突然我发现阿姨多给了我10元钱。
我心里发出一个声音:阿姨也不知道多给我找了10元钱,还回去还不如自己用了呢!现在天也黑了。
又有一个声音传了出来:不行!做人要有道德。
如果是你你丢失了10元钱,有道德的人一定会还回来的,一定要坚持这个规则。
听后我决定把钱还回去,这样世界又多了一份“道德规则”,我立刻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那个小吃店,大步流星地走了进去,把钱还给了阿姨。
当时阿姨还夸我是一个讲道德、会遵守道德规则的人呢!回家后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了,就连隔壁老奶奶家的小狗见了我都叫,像是在和我问好,夸奖我呢!我顿时感到我的心情很好。
在道德规则的面前人人都要做到遵守它,有了它人与车会各行其道才会安全有序,不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它人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他是多重要的啊!遵守它、运用它、关注他。
道德素质分析的议论文2学校,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但我还会时常看到有同学把一些垃圾随手就扔在了地上;假如你认为你这种行为很正当,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反而会有人鄙视你,看不起你。
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论文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几千年的时间中流传发展,不管哪个朝代,它都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我们对传统道德的认识有了分歧甚至歪曲,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严重的影响。
主要的两种错误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
一个明显代表就是中国全盘西化的造势者,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而想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抹杀我们民族对立斗争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发地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作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潮一样,也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它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
历史虚无主义的流传和泛滥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
它起到了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
人们受其影响将产生对历史的颠倒,进而导致是非、美丑、荣辱标准的颠倒,思想上的混乱又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动乱。
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文化复古主义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
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
虽然它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总体而言它对社会有着很强的不良影响,所以它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对其强烈批判。
不管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我们都应批判并努力纠正。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道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从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首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尊敬父母、孝顺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孝有丰功。
”这句话表明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长辈,还包括关爱家人、照顾亲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通过孝敬父母和家人才能得到来自天地的庇佑和福祉。
其次,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仁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心、友爱和帮助。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传达了仁爱的基本含义,即要以同情心、宽容和爱心对待他人。
中国人相信,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此外,仁爱还培养了中国人民众互助互爱的品质,形成了中国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之一、诚信包括道德、诚实和诚信。
古人常说:“行有不合之处,言必诚于心。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与说话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商业交往的基石。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司之间可以进行更加顺畅、高效的合作。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礼仪。
在传统的礼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
礼仪还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共处、尊重亲情和友情、注重个人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一直被中国人所尊崇和遵循,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并依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篇一《浅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缺失》摘要: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本文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缺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优秀传统道德大学生德育缺失原因一、中国优秀传统道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多传统美德。
这些优秀道德思想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传承的内容,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群体意识、团结和谐的人际观、注重孝道等。
然而,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时期,文化的交融造成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复杂,人格特点与传统道德相比存在许多不和谐的表现。
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俭以养德、温恭谦让等准则更多的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等意识所侵蚀。
另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使一些学生沉醉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遵守现实的道德准则,更有一些人把虚拟的空间当成了社会,造成了个人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同时,不少学生受到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开始过分注重实用、重视现实。
在公私问题上,一些大学生甚至形成了先己后公的想法,认为大公无私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实情,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
对于个人理想,大学生看到社会上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之后,开始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认为家庭出身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懈怠,随波逐流。
此外,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时期,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家庭充满了抵触情绪,希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任,渴望得到理解、认可、尊重、信任。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道德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孝顺、忠诚、诚信、仁爱等美德。
首先,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和亲情关系。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对父母及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维系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亲情,增进家庭和睦。
在当今社会,面临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带来的挑战时,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个人修养和自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追求内在的完善和健康的心态。
在当代社会,面对诸多诱惑和挑战,个人品德的塑造和自我管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佛家的舍己为人等价值观,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贡献精神。
在当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秉持这种价值观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道德也需要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进行更新和适应。
传统道德并非僵化的规范,而是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不断演进和发展。
重塑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引导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需要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了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与扬弃,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伦理道德;现代转型;重构。
我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前后相继,交相更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美德,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建设的教育思想,有我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今天,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重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伦理思想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占据核心和主干地位。
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的最高原则是“爱人”,其核心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基本准则和要求;而将这样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提出“礼仁”一体,使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伦理的鲜明特色。
这使得儒家伦理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社会具有了与封建政治一体化的正统地位,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修身养性,打造内质。
[论文网 ]修身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也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
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篇一《“生存理性”与传统道德》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产物,所以,传统道德的基本理念还需要从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存理性”上去理解和解读,传统道德所高扬着的“家”、“乡土人情”和“勤俭与消闲”等理念都是这种生存理性的表达。
农村经济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关注这些仍在中国传统农民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价值诉求。
关键字:生存理性家乡土人情勤俭与消闲作者:管爱华,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
(江苏淮阴:223001) 2崔宜明,上海大学教授。
(上海:200436)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农民的“生存理性”原则。
所谓“生存理性”,指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农民的生活长期处在勉强维持生存的状况,这一状况使得中国传统农民对自身生活的理解和期待就表现出以“维持基本生存”为最高目标的行为方式和认知原则。
这种“生存理性”是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关键,也是农村经济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通常具有强烈的价值意味,被理解为传递情感和文化的轮子,“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是维系宗族或家庭的核心伦理规范。
但在实际生活中,在小农经济的传统社会,“家”首先是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就是社会的劳动分工,所有家庭成员在经济上是一个共同体,“家”是由血缘婚姻关系联结起来的一个生产和生活的整体。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作为经济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的统一,具有极强的道德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规范,强制规定着经济生活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大学有关传统道德的论文
大学有关传统道德的论文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
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有关传统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有关传统道德的论文篇一《有关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摘要: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
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
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
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
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
那么这些不讲道德的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本文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德心理的一些见解。
关键字:大学生负道德行为心理分析一、负道德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不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简称之为负道德心理。
为了解大学生中的道德心理情况,笔者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道德问题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涉及负道德心理,即“你认为不讲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他——”,要求答题者在四项选择中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依次选择。
结果统计如下:1.无知心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有5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46%。
如果分年级统计,那么大一26人中有16人首选该项,占61.5%;大二28人中有13人首选该项,占46.4%;大三40人中17人首选该项,占42.5%;大四28人中只有10人首选该项,占35.7%。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引言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价值观、审美和世界观等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伦理道德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重构的需求。
本文将从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和现代化的需求入手,探讨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跨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
这些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括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信仰信念的塑造。
其中,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特征之一。
传统伦理道德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保护,推崇“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下,人被视为独立、自由和有尊严的存在,必须受到尊重和关注。
社会责任传统伦理道德还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个人必须在行为上遵守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在思想上认同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种责任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组织和机构。
信仰和正义传统伦理道德还强调信仰和正义的重要性。
信仰和正义被视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以及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
在这种思想下,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心灵信条,同时积极追求正义,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发声和行动。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需求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伦理道德也需要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现代化的重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性的尊重和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现代伦理道德应该推崇更加完善的人性观,尊重个性和多样性,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同时,现代伦理道德还应该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个人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支持。
社会责任的加强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个人和社会必须承担更加深刻和重要的责任。
现代伦理道德应该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同时,现代伦理道德还应该加强对组织和机构的社会责任监督和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问题。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析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现代化的必要性、重构途径以及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结论部分强调了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警示与展望,并强调了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责任。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的重要性,促进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有效结合,推动我国伦理道德建设迈向更加健康、有效的方向。
【关键词】伦理道德、现代化、传统、重构、融合、挑战、必要性、途径、社会、责任、重要性、警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体系入手,探讨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重建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精髓。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君子之道”等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出现了诸多困境和挑战。
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冲击,道德沦丧和道德虚无主义现象的产生,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社会规范之间的背离等。
这些挑战使得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日益脆弱和失效。
重新审视和重构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可以使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互契合,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部分为本文后续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引导。
1.2 研究意义传统伦理道德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承,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亟需进行现代化重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摘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个人主义的抬头、道德混乱等问题。
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和挑战入手,探讨了现代化重构的必要性和途径,并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实践。
现代化重构可以让传统伦理道德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保持其价值观念的生命力。
文章总结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可以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重构、现代社会、挑战、途径、实践、意义、机遇、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历史演变和社会现状两个方面来阐述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在历史演变方面,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从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到近现代的儒学、佛学、道教等传统伦理体系,都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现状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中遇到了新的情境和问题,传统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往往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重构,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研究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伦理道德是我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重构,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变化,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亟需进行现代化重构。
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道德伦理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儒家道德伦理儒家的道德思想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感,强调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并通过行为举止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儒家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道德准则,社会将成为和谐稳定的。
二、道家道德伦理道家强调与道相合、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对道德伦理有独特的见解。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个人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干涉他人的行为,同时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
道家道德伦理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超越功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三、佛家道德伦理佛教在中国古代传播开来,对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强调心灵的净化和道德修行的重要性。
佛教主张人们应追求解脱,超越尘世的罪恶和痛苦,提倡慈悲、善良、智慧等品质的培养。
佛家道德伦理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
四、道德伦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的孝道观念使人们注重家庭关系,维护亲情的稳定和和谐。
礼仪规范让社会秩序更加有序,人们的行为得以规范。
道家的自我完善理念培养了人们内在的道德修养,对社会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佛家的慈悲和智慧的培养使人们充满同情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五、道德伦理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对个人行为的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的思想让人们明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励人们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
道家的思想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感,使人们更加从容和平静。
佛家的理念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净化,培养了慈悲和智慧的品质。
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3000字道德
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3000字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采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宣教法、贤人垂范法、宗教规束法、文艺陶冶法、自我践履法、个体内修法等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篇一《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与方法》[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家庭和私塾,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采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宣教法、贤人垂范法、宗教规束法、文艺陶冶法、自我践履法、个体内修法等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道德建设主体;道德建设方法[作者简介]陆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硕士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宏观和个体微观道德目标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要主体的政府、家庭和私塾在传统道德建设中担负了重要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一)政府中国自古重视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自汉代以来被历代政治家所遵循。
中国古代政府“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于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由于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道德建设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行政行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式的专制政治体制更加凸显了政府在社会事务中的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道德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反映。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之一的中国古代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秉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_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_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危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论文优秀传统文化危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振兴中华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
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国学之风日益强劲。
它的重新回归和发扬,必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一、要慧眼识珠:衡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要的前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认识、理解它的作用。
所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义的说是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科学技术均包含其中;狭义的说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其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
如果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考察和研究,就会有如下发现:第一,就形式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民族历史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象中华民族的精美名片,展现在世界面前。
第二,就内涵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像江河湖海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
佛家教化的慈悲为怀、济世救民思想,道家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哲学思维,儒家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法家主张的“信赏正罚”的管理方略,墨家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兵家阐发的“知已知彼”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做出了伟大贡献。
第三,就承继性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资源。
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尽管它的某些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髓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道德的评估与重构摘要:法哲学一般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全面确立法律的权威,放弃传统道德权威。
传统道德的价值,在历史的今天须重新评估,因为它在权利本位的社会中存在缺陷。
道德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进程,并不是自然或是自发生成的,它需要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传统道德评估重构一、传统道德的评估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法哲学一般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传统中国文化中,人虽是万物之一,但万物以人为贵,贵在人有德性;无德或缺德就坠入禽兽畜生的行列,德性的大小决定了圣贤与小人的品格区别。
为使人为人而不成为畜生,法必然要以道德为原理,对人的德性予以确认、保护和促进。
这是传统儒家法的道德原理。
今日看来,道德是一个广泛的体系,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
在法的意义,道德是社会调控体系中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正义与非正义之类的感觉、观点、规范、原则和信念的总和。
由此可见,道德本身是一个系统,它至少包含了价值层面与理念、原则与规范、感觉与态度等层面。
因此,可以借助这个结构来解读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①(一)在价值层面上,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可谓是善的原理。
儒家法的道德原理集中在一个”善”字上,表现在国家法律上就是追求”善治”,即以博爱的胸怀和精神来制定和实施法律。
儒家道德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向善性,即对善的追求。
善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因此,仁爱是传统中国文化中善的特定内涵。
仁爱的力量至强至大,最终发展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儒家法基于人性本善的道德假设,对人的意义在于向善的追求造就了传统法的人文性。
这个人文性立足于道德之上,体现为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确认、保护和促进。
这样的法肯定、高扬了现实中的人和人的德性,这是传统中国法的伟大之处。
(二)在善的信念指导下,儒家法的道德原理表现到法律原则与规范上,其内容可概括为”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的伦理,五常是个人的德性。
传统社会”纲常”二字连用,意指道德或一般道德律。
德目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这五德就是五常,常有不变的意思,表明人有五种不变的德性。
汉以后,三纲五常与法律密切连接起来;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纲常”观既是道德信念,同是法律意识。
对五常一般理解是:仁表示仁慈博爱,义表示适宜恰当,礼表示有序合理,智表示明智通达,信表示诚实信用。
因而,五常包含着正当、利他、正义和秩序。
这种等级社会中”差序格局”②被认为是据于理、合于德、归于道的,是合理的文明的标志。
传统道德原理征象可如图1所示:③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人心和德归属于阳性,与理性相通,代表人性与文明;与此相对,人身和刑归属于阴性,与非理性相通,代表禽性(本能)与野蛮。
因此,德主刑辅的法就是符合心主身从的规则,亦即人的德性对兽性、理性对非理性控制的法。
传统中国人认为,这样的法是合乎道德的,是有情有理的良善之法。
传统法的道德原理首先要确认,人有而且必须有道德,如果没有或失去道德,则人人自私自利无异于禽兽;因此,道德是人作为顶天立地的主体存在的正当性所在,亦即人之为人的根据。
同理,人类群体在缺乏道德的人之间根本无法建立起正常的社会。
所以,传统法的道德原理是从人际关系的健康确立,亦即人类社会的自身存续为出发点的。
传统法立足于道德原理,构建一种向善的法,意图在于积极肯定、保护和追求有德的人-君子以及和谐的社会。
由这样的君子、和谐的社会和向善的道德法则构成的世界就是理想世界,亦即大道在人世间的实现;《礼记·礼运》中孔子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完整的表达了此意。
因而,对生活在传统社会里的中国人来说,儒家道德原理的意义是重大而又积极的。
道德注入法律,使法自生向善性、内含仁爱的精神,追求整体利益与社会和谐;而道德的这些内在使命使其本身包含有大量理性和正义的准则,可注入实在法并成为据以评判所有的法律、法令和政府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标准;注入道德价值的法律,成为表明理性和正义的概念,则法已不仅仅是惩罚与戒律,同时具有值得追求的理想,这种理想寓于实在法之中;法也不仅仅是人为设定的了,更不能人为的加以改变。
因此,儒家道德原理下的法律,本身超出了实在法的领域之外,是法律合法化的道德基础和依据。
二、传统道德的重构然而,历史已是今非昔比;传统儒家道德法的价值,在历史的今天须经过重新评估,因为它在权利本位的市民社会面前,存在着重大缺陷:无法创生出平等。
传统社会的基本概念是家,国只是家的延伸和扩大。
皇帝是全国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与此相适应,子民变成了臣民,家的伦理规范遂成为国家法制之本。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④治国与齐家,理出于一。
”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⑤如此,孔子总结治国真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以,儒家礼法的重要价值,在于礼背后的社会政治秩序。
这种秩序能实现长幼、尊卑、贵贱、亲疏的自觉的分别,等级分明就是良好的秩序。
礼法确定和维护这种等级分别,并将之合理化及至合法化。
儒家法就是这种情理、道德、法律结合一体化的法制模式;那么,今天来看,可以说礼的根深蒂固的功能便是维护和制造不平等。
儒家法,德礼是其精神抽象,而惩罚与制裁是其现实功能;保护皇权专制封建等级特权利益关系是第一位的,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等保护普通公民利益是第二位的,所以传统身份法中,不可能衍生出”法律-权利-平等”至上,而只能是”权贵--权力-等级”至上。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已开始发生一场不可逆转的从农业向工业、从乡村向城市、从封闭向开放、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社会变革;伴随着从皇权专制向民主制度的转型,法律也需要同步走入现代化。
传统伦理道德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土壤正逐渐地丧失,其众多负面影响逐步在各领域凸显;现代社会需要全面确立法律的权威,放弃传统道德权威。
中国法制现代化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重估传统道德的内容与价值,实现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社会制度相协调这一目标取向上的转型,构建现代法律文化语境下的法制模式。
笔者认为,传统道德重估可从内容和价值两方面着眼,”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一个原则是,对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作出区分、取舍以及新道德的培育,须取决于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要求;实现传统道德的转型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彻底决裂。
就传统道德的具体内容而言,”三纲”必须抛弃,”五常”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体系,可以保留;就其价值而言,保留的道德内容必须经过重新定义和赋予其新的价值;就现代市场经济所需的法律模式而言,现代法依然是”道德-法律”相结合模式。
至于重构道德的内容和价值方面,儒家法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于塑造每一个中国人健全的人格仍然有重要价值。
仁爱精神能赋予法律人道主义精神,不人道的法律被认为是恶法;义的含义可以解释为中国人利他、为公的高尚追求;”义”、”智”的道德取向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中国人追求卓越、不屈不挠的上进民族精神;信,可以解释为诚实信用。
传统的仁义理智信道德体系,在今天可以集中于一个核心:诚实信用。
古今中国人对诚实信用的看法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诚实信用不仅能全面体现中国人传统美德,而且其为现代世界各国法律所认可并上升为法律基本原则。
诚信是在尊重个人利益和合理权利的前提下,将权利与义务、效率与公平、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法律通过保护诚信来约束人的利己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注诚信,实际上是关注人性本身,它会使法律的运行更有理性,也会使法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商品经济,信守承诺是人们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是现代法制赖以运行的基础。
诚信是市场经济法律的灵魂,缺乏诚信的法律是”恶法”;法律是一切主体(包括政府)平等的前提下设定它们进行自由交易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诚信作为自律性调节手段,其任务就是巩固法律和契约的尊严与权威,以保证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不能完全抛开诚信因素,即使是纯粹技术性的法律,在利益和风险分配上也要考虑是否诚信的问题。
现代法,诚实信用已经上升为法律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现代私法领域的的”帝王条款”;诚实信用是现代市民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
至于现代法制的”道德-法律”模式,首先应当明确,它与我国法制史学上的”法律道德化”或者”道德法律化”不是相同概念。
道德是现代国家的道德,法律是现代市民社会的法律。
法律已从道德中解放出来,但法律又不能脱离道德;道德和法律有着各自调整的领域,两者既相互配合,关系密切;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
现代化的法制不会出现”法律道德化”或者”道德法律化”现象。
因此,传统儒家的泛道德论与古代法家的非道德论均不可取。
无论是道德原理还是自由原理,任何一项都不足以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在自律与他律、权利与义务、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永久冲突,而且任何一项走向极端都会带来灾难。
⑥应当强调的是,现代化的法制中,法律仍是不能与道德想脱离,”道德是最低限度的法律”。
法律从传统道德中解放出来固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却不能因此割裂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法律与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围在部分上是可以重迭的,但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和影响的。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因其固有的品性,能够发挥法律自身所无法实现的价值功能,比如,某种行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如果它是违反社会道德的,就会受到自我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道德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的行为即便不到违法的程度,但如果不断违反社会道德观,那么他就会发现要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做一个自尊的成员是很困难的。
因此,在道德与法律非重迭的范围内,道德便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所无法调控的缺陷。
在两者互相重迭的领域和范围里,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无疑会给法律的制定、实施及遵守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人们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就不可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从这种意义上讲,适合的道德律给现代法制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因之,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调整工具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调整功能上的互补性,为实现道德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结语应当认识到的是,传统道德的重估和转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就像抽刀不能断水一样,历史不可能裁断,更不曾完结。
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传统道德观念体系,经受了中国历史长久时间的锤炼,表现为某种根深蒂固性,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从人们的头脑中一笔勾销,它对于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产生着强有力的消解作用;比如,传统的”公道”观念,似乎接近了现代社会的”正义”,当一个草芥小民衙门口击鼓鸣冤时,想必是定有冤情,请求从正大光明下的青天大老爷那里讨一点”公道”,而受害人被冤枉的第一观念,往往并不是认为加害人违法,而是不合乎情理;公道实为合乎情理,但这种合乎情理的需求严重的消解着人们的公民权利意识以及政治民主观念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