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案
辛寨初级中学王志洋
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吆喝》。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
民俗知识。
2、品读课文,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标好段序,
掌握好字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吆喝)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招徕(Iáі)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佐料(zuǒ) 蘸(zhàn)
馄饨(hún)(tún)
秫秸杆(shú) (jiē) (gǎn)
2、解释:吆喝
归纳;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的叫卖。(板书:叫卖)
文中主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吆喝:北京街头
什么人吆喝:各种商贩
具备怎样的素质: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
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注意区分:音响和叫卖器乐和声乐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吆喝了什么?(为什么吆喝)(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特别是衔接过渡语句。)
归纳: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板书:
叫卖
吆喝广告
艺术(文化)
练习:从结构上看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1——13段:归纳一下小贩们是怎样吆喝的,有哪些特点?
1、变着法儿吆喝;
2、抑扬顿挫;
3、合辙押韵。
精讲点拨,品析传统文化的醇香:
你喜欢文中的那句吆喝词并阐述理由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柿子的可口。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归纳: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生动幽默,都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讲究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既有
直白的自夸,又有隐晦的铺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了解了课文后,下面我们先听为快: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自编吆喝词吆喝一下。
示例:清仓大甩卖。
方便袋真方便,用着方便,扔着方便。(也体现一定时期的人们的素质和水平)
拓展延伸:为保护传统文化大声吆喝
我们现在的吆喝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课文的结尾作者介绍了现在北京城吆喝的现状是怎样的?吆喝不仅是一种广告,更是一种文化,(板书)它更全面地将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它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城市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行当一个个从人们的眼中消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声音也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为老北京的吆喝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希望能为它做点什么?
同学们:搜集叫卖绝活
整理吆喝词
成立吆喝队
组织吆喝大赛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再次感受它无穷的魅力。大家快速浏览这篇文章,看看又写出了吆喝的什么特点。
老北京的吆喝
老北京沿街叫卖的小贩,其吆喝声清脆婉转、抑扬顿挫,尤其是应时各货的吆喝声,更为悦耳,有着明显的自身特征,即功利性,音乐性和时间性。
老北京的吆喝,其功利性非常明确,即不管是售货还是收购,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主顾进行交易,赚钱谋生。如卖西瓜的吆喝:“斗大的西瓜,船儿大的块哎!”以西瓜的外形夸张来招揽顾客,希望把自己的瓜早点儿卖出去。再如卖雪花酪(土制冰淇凌)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和“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如此的吆喝,就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很能吸引儿童。
老北京的吆喝多注重节奏,吆喝起来以两三个音节者为多。如:卖切糕的吆喝“小枣——切糕”;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卖鲤鱼的吆喝“活鲜——鲤鱼”;卖糖三角的吆喝“三角——炸焦”;卖驴肉的吆喝“香烂——驴肉”等。也有的吆喝富于音调变化,如前半较缓、后半急促的“硬面儿——饽饽!”此外,亦有一类则是以物器(铜盏、
铜钲、铜锣、铁唤头、木梆、竹板、手鼓、拨浪鼓儿、扁鼓、胡琴、三弦等)发出的声响来招徕主顾。如:粘扇面的臂挎小箱,以线绳扎小铁铃数串,边走边摇,发出哗啷哗啷的声响;卖炭的则手摇货郎鼓,其声嘣嘣;卖煤油、香油、酱油、醋的,则敲大木梆子为号;卖豌豆黄的,手敲一面铜锣,一路哐哐;磨剪刀的,以钢铁连成五叶,随走随振动,亦还有一种把号吹得呜呜作响的;卖日用什物的,专敲打一只葫芦瓢;卖铁壶的,干脆用一铁棍敲打壶底,其声如鼓,以显示其货真价实;剃头的,不时拨动一个大铁夹子,其声嗡嗡,俗称“唤头”;卖酸梅汤、玻璃粉、桃脯、果子干的,专敲两只锅碗,俗称“敲冰盖”……此类以器物等代替吆喝的,其节奏快慢各异,音调高低不一,有时几种凑到一块儿,听起来还真有些趣味。
老北京的吆喝还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如早晨卖烧饼、麻花的,中午卖果子干、玫瑰枣的,晚上卖炸豆腐、硬面馍馍的,一天里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吆喝声。再如,一月卖元宵,二月卖活虾,三月卖鲜鸡蛋,四月卖杏,五月卖粽子,六月卖蜜桃,七月卖葡萄和枣,八月卖豆汁儿,九月卖柿子,十月卖蒲帘子,十一月卖水萝卜,十二月卖关东糖,一年的季节有不同的吆喝声。当然,也有一些像剃头、磨刀、磨剪子、收破烂的吆喝声,通年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