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

合集下载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吆喝”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词:“吆喝”(yāo hè)2. 短语:“大声吆喝”(dàshēng yāo hè)3. 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掌握。

2. 难点: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吆喝”。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商品的特点,引出“吆喝”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用法,示例说明。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使用“吆喝”的场景。

4. 口语交际: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交际中的发音、词汇运用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吆喝”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体现“吆喝”的实际应用。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吆喝”的文化背景资料,增强对语言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市场、商店等,观察并体验“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开展“吆喝”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吆喝的艺术特点,培养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吆喝的魅力,体会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艺术魅力。

学会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吆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吆喝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吆喝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吆喝》的艺术特点,如吆喝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

(2)学生举例说明吆喝语言的特点。

4.小组讨论你认为吆喝的魅力在哪里?你能否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5.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6.课后作业以“吆喝的魅力”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吆喝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5.教师在点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高了课堂氛围。

6.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吆喝录音或视频3.生活场景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3课《吆喝》教案

第3课《吆喝》教案

第3课《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读懂《吆喝》这一课文,并理解其意义;2.学生能够较为流畅地朗读《吆喝》中的对话;3.学生能够学习使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点1.朗读《吆喝》中的对话;2.学习使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并实践。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激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吆喝这一交流方式,并简单介绍本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教师讲解1.分别读两遍本课文,让学生抓住重点内容;2.解释不懂的单词与句子,帮助学生确保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3.强调吆喝这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4.分配小组并让他们练习吆喝的基本技巧,并通过模拟场景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学生互动1.学生跟读和练习吆喝的技巧;2.学生在小组中练习吆喝的技巧,并通过模拟场景来演示吆喝的具体应用。

4. 教师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2.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指导;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课堂互动来增加教学效果。

五、课堂作业1.让学生自己想象一种需要使用吆喝这一交流方式的场景,并写下想象中的对话;2.要求学生阅读第四课《挂号》中的文本,并写出其中使用吆喝的场景以及吆喝的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较为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也有少数学生在吆喝的技巧上存在较大问题,需在下节课中进行强化训练。

此外,教师应该在下节课中更多地加强实际应用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将吆喝这一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吆喝》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市井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各种吆喝声的回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传统的吆喝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4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4.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传统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措施。

吆喝的教案

吆喝的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难点:创造自己的吆喝语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街头吆喝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吆喝的定义、作用和常见的吆喝语句。

3. 模仿练习:让学生模仿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如“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4. 创意吆喝:让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吆喝语句,然后进行展示和评选。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或使用过的吆喝语句。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吆喝的作用和创意的重要性。

7. 作业:让学生在一周内注意观察身边的吆喝,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吆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模仿和创作一些吆喝语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初中语文吆喝教案

初中语文吆喝教案

初中语文吆喝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吆喝”的含义,学会使用“吆喝”这个词组;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吆喝”的含义;2. 学会使用“吆喝”这个词组;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吆喝”的文化内涵;2. 如何将“吆喝”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吆喝》;2. 参考资料关于“吆喝”的文化背景;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吆喝”的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 教师出示“吆喝”的词组,让学生猜测其含义;3. 学生阅读课文《吆喝》,了解“吆喝”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吆喝》,解释“吆喝”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吆喝”在民间文化中的作用;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吆喝”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吆喝”的文化内涵;3. 学生讨论如何将“吆喝”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进行指导。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吆喝”的场景,进行表演,要求语言表达清晰、表演生动;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查找其他民间文化的例子,进行分享,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间文化;2. 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教师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吆喝”的含义和使用方法;2. 强调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吆喝”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

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1、视频片段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二、基本部分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教案:《吆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吆喝》。

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以及吆喝在不同场合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吆喝、热闹、喜庆”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吆喝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吆喝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生字词卡片3. 课文朗读录音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吆喝现象,引发学生对吆喝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对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吆喝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吆喝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吆喝的作用。

6. 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课文,模仿吆喝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吆喝: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用:渲染气氛、促销商品、传承文化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吆喝》的教案中,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吆喝含义和作用的认识。

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课文内容的理解《吆喝》一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吆喝这一传统文化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中提到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精神的重要步骤。

1. 吆喝的定义:课文开头提到,“吆喝,就是叫卖,是卖东西时为了招徕顾客而唱的一种含有商品名称、价格和其他叫卖词句的歌曲。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针等。

活动过程: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自我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吗?”(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绍呢?(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过程与方法:篇一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吆喝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与吆喝相关的知识,包括吆喝的定义、吆喝的方式和吆喝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模仿吆喝的方式,进行吆喝的实践,并能够通过吆喝传递信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吆喝的定义和吆喝的方式。

2. 如何通过吆喝传递信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PPT、活动素材、吆喝示范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准备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问候学生和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导入,例如:“大家知道‘吆喝’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听过什么有趣的吆喝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和实物例子,向学生介绍吆喝的定义和吆喝的方式。

解释吆喝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吆喝示范(10分钟)教师可以模仿吆喝的方式,展示吆喝的技巧和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4. 练习活动(30分钟)①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段吆喝的话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内容有创意和吸引力。

②模仿比赛:选出几名学生进行吆喝模仿表演比赛,其他同学进行评分和点评。

5. 反思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分享和总结,让学生总结吆喝的要点和技巧。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吆喝员进行讲解和示范。

2. 组织学生参观吆喝相关的场所,如集市、超市等。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吆喝词,并尝试在学校或社区展示。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在练习活动环节进行个别点评。

2. 收集学生的小组练习作品和模仿比赛的录像,进行总结评价。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吆喝》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人民的艰辛。

2.2 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农村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吆喝》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6.2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写作技巧的体会等方面。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

《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案设计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吆喝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吆喝模仿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吆喝的基本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吆喝模仿的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吆喝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吆喝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吆喝概念和技巧的讲解,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吆喝的魅力。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吆喝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挖掘吆喝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吆喝词。然而,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有些小组的讨论和展示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延长实践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小组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1)词语运用: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生字词,如模拟吆喝场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吆喝 教案

吆喝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掌握作者的基本资料,揣摩作者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德育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

(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

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

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案设计【篇一:《吆喝》教学设计】《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关注传统文化。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1.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2.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按一年四季的顺序。

四、局部探究1.品读吆喝,说说“吆喝有什么特点”?预设:表现形式多样(比喻、拟人、夸张等)内容贴切生活(地方特色、通俗易懂)注重声调唱腔音韵2、音频播放,真实感受老北京的吆喝。

小结: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都是靠吆喝人的智慧创造的,他们宛如一群艺术家。

在作者看来,在我们看来,这听吆喝就是在欣赏“声乐艺术”。

四、跳读体会,体察吆喝生活1.吆喝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提示:抓住环境、外貌描写,时间词,修饰词,吆喝词,正面或侧面)工作环境恶劣: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工作时间早晚四季: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工作艰辛: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收入微薄:冰棍儿——三分嘞工作种类低下:“拍花子的”(人格受到侮蔑)小结:生活在底层的小商贩,起早贪黑,肩挑背扛,走街串巷,无非是为了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这种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还招来人格的侮辱。

吆喝教案六

吆喝教案六

《吆喝》教学设计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并适当作出评价。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鉴赏创作"吆喝"这门艺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写法。

【具体步骤】
一.说说吆喝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吆喝
学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声。

1.欣赏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声。

(听录音)
2.模仿你认为不错的吆喝声,挑战你认为会更不错的吆喝声。

三.创作吆喝
1.学学作者介绍的有关吆喝的声调音韵节奏等,为创作吆喝作准备。

2.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四.整理吆喝
1.学习本文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

提出感悟,疑惑,全班进行交流。

2.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文章,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案
辛寨初级中学王志洋
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吆喝》。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
民俗知识。

2、品读课文,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标好段序,
掌握好字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吆喝)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招徕(Iáі)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佐料(zuǒ) 蘸(zhàn)
馄饨(hún)(tún)
秫秸杆(shú) (jiē) (gǎn)
2、解释:吆喝
归纳;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的叫卖。

(板书:叫卖)
文中主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吆喝:北京街头
什么人吆喝:各种商贩
具备怎样的素质: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
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注意区分:音响和叫卖器乐和声乐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吆喝了什么?(为什么吆喝)(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特别是衔接过渡语句。


归纳: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

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板书:
叫卖
吆喝广告
艺术(文化)
练习:从结构上看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1——13段:归纳一下小贩们是怎样吆喝的,有哪些特点?
1、变着法儿吆喝;
2、抑扬顿挫;
3、合辙押韵。

精讲点拨,品析传统文化的醇香:
你喜欢文中的那句吆喝词并阐述理由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柿子的可口。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

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归纳: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生动幽默,都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讲究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既有
直白的自夸,又有隐晦的铺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了解了课文后,下面我们先听为快:
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自编吆喝词吆喝一下。

示例:清仓大甩卖。

方便袋真方便,用着方便,扔着方便。

(也体现一定时期的人们的素质和水平)
拓展延伸:为保护传统文化大声吆喝
我们现在的吆喝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课文的结尾作者介绍了现在北京城吆喝的现状是怎样的?吆喝不仅是一种广告,更是一种文化,(板书)它更全面地将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它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城市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行当一个个从人们的眼中消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声音也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为老北京的吆喝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希望能为它做点什么?
同学们:搜集叫卖绝活
整理吆喝词
成立吆喝队
组织吆喝大赛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

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再次感受它无穷的魅力。

大家快速浏览这篇文章,看看又写出了吆喝的什么特点。

老北京的吆喝
老北京沿街叫卖的小贩,其吆喝声清脆婉转、抑扬顿挫,尤其是应时各货的吆喝声,更为悦耳,有着明显的自身特征,即功利性,音乐性和时间性。

老北京的吆喝,其功利性非常明确,即不管是售货还是收购,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主顾进行交易,赚钱谋生。

如卖西瓜的吆喝:“斗大的西瓜,船儿大的块哎!”以西瓜的外形夸张来招揽顾客,希望把自己的瓜早点儿卖出去。

再如卖雪花酪(土制冰淇凌)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和“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如此的吆喝,就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很能吸引儿童。

老北京的吆喝多注重节奏,吆喝起来以两三个音节者为多。

如:卖切糕的吆喝“小枣——切糕”;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卖鲤鱼的吆喝“活鲜——鲤鱼”;卖糖三角的吆喝“三角——炸焦”;卖驴肉的吆喝“香烂——驴肉”等。

也有的吆喝富于音调变化,如前半较缓、后半急促的“硬面儿——饽饽!”此外,亦有一类则是以物器(铜盏、
铜钲、铜锣、铁唤头、木梆、竹板、手鼓、拨浪鼓儿、扁鼓、胡琴、三弦等)发出的声响来招徕主顾。

如:粘扇面的臂挎小箱,以线绳扎小铁铃数串,边走边摇,发出哗啷哗啷的声响;卖炭的则手摇货郎鼓,其声嘣嘣;卖煤油、香油、酱油、醋的,则敲大木梆子为号;卖豌豆黄的,手敲一面铜锣,一路哐哐;磨剪刀的,以钢铁连成五叶,随走随振动,亦还有一种把号吹得呜呜作响的;卖日用什物的,专敲打一只葫芦瓢;卖铁壶的,干脆用一铁棍敲打壶底,其声如鼓,以显示其货真价实;剃头的,不时拨动一个大铁夹子,其声嗡嗡,俗称“唤头”;卖酸梅汤、玻璃粉、桃脯、果子干的,专敲两只锅碗,俗称“敲冰盖”……此类以器物等代替吆喝的,其节奏快慢各异,音调高低不一,有时几种凑到一块儿,听起来还真有些趣味。

老北京的吆喝还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如早晨卖烧饼、麻花的,中午卖果子干、玫瑰枣的,晚上卖炸豆腐、硬面馍馍的,一天里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吆喝声。

再如,一月卖元宵,二月卖活虾,三月卖鲜鸡蛋,四月卖杏,五月卖粽子,六月卖蜜桃,七月卖葡萄和枣,八月卖豆汁儿,九月卖柿子,十月卖蒲帘子,十一月卖水萝卜,十二月卖关东糖,一年的季节有不同的吆喝声。

当然,也有一些像剃头、磨刀、磨剪子、收破烂的吆喝声,通年有之。

结束语:
神韵鲜活的吆喝,唤起我们遥远而清晰的记忆,那质朴纯粹的市井风情、渐趋消逝的京腔宁韵……昨日的民生画卷,在今日的喧嚣中重现;年华似水,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倾听,也在重新品读那一段历史,于繁华深处,聆听古老城池的心跳……于是,在耳畔不断回响的吆喝声中,传统文化的音容鲜活起来,渐渐地、渐渐地立在了我们的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