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
18《吆喝》教学案

18《吆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品味吆喝。
2、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情感目标: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思考,树立热爱民间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学生对吆喝较陌生,利用吆喝的录音、图片,通过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吆喝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三、多媒体应用1、设计思想1)、播放老北京商贩的吆喝音频材料、图片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材料,体验、感受北京的吆喝。
2)、播放课文音频朗读材料,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北京的吆喝。
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要点。
(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播放吆喝课件)看一看,听一听,图中老人在干什么?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老人招揽生意时的吆喝,可如今,作为民俗的吆喝声绝大多数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之中。
今天,我们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也许它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吧。
(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读《吆喝》,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听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囿于(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àn) 饽饽(bō) 荸荠( bíqí ) 秫秸秆(shú jiēgǎn)雪花酪(lào)2、探讨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板书:吆喝声)(2)、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板书:时间顺序——井然有序)(3)、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4)、“四季”的吆喝这一部分,写了哪几种吆喝?(板书:种类繁多——有详有略)(5)、理解作者内心感情。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吆喝的艺术特点,培养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吆喝的魅力,体会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艺术魅力。
学会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吆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吆喝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吆喝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吆喝》的艺术特点,如吆喝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
(2)学生举例说明吆喝语言的特点。
4.小组讨论你认为吆喝的魅力在哪里?你能否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5.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6.课后作业以“吆喝的魅力”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吆喝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5.教师在点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高了课堂氛围。
6.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吆喝录音或视频3.生活场景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吆喝”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结合“吆喝”这一特色文化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介绍《吆喝》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吆喝》,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定义、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教学内容(1)介绍“吆喝”的概念和历史渊源;(2)学习《吆喝》的基本表演技巧和动作要领;(3)学习一段经典《吆喝》的表演内容。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吆喝”的概念和历史,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学习基本技巧:教授《吆喝》的基本动作要领,让学生模仿练习;(3)学习表演内容:教授一段经典《吆喝》的表演内容,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4)展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吆喝》表演,展示成果。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吆喝》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练习和表演。
他们通过学习《吆喝》,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表演实践,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内容可能存在单一和片面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
最后,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需要更加完善,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尽一份力量。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些吆喝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过吆喝吗?知道吆喝是什么吗?
2. 讲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讲述吆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节奏、韵律等。
让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吆喝,进行练习。
4. 创作吆喝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吆喝。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
总结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学习了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创作吆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吆喝》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市井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各种吆喝声的回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传统的吆喝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4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4.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传统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措施。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吆喝》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介绍。
2. 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修辞等。
3. 探讨作者通过《吆喝》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
(2)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吆喝》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讲解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吆喝》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思想和价值观的把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案设计【篇一:《吆喝》教学设计】《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关注传统文化。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1.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2.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按一年四季的顺序。
四、局部探究1.品读吆喝,说说“吆喝有什么特点”?预设:表现形式多样(比喻、拟人、夸张等)内容贴切生活(地方特色、通俗易懂)注重声调唱腔音韵2、音频播放,真实感受老北京的吆喝。
小结: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都是靠吆喝人的智慧创造的,他们宛如一群艺术家。
在作者看来,在我们看来,这听吆喝就是在欣赏“声乐艺术”。
四、跳读体会,体察吆喝生活1.吆喝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提示:抓住环境、外貌描写,时间词,修饰词,吆喝词,正面或侧面)工作环境恶劣: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工作时间早晚四季: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工作艰辛: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收入微薄:冰棍儿——三分嘞工作种类低下:“拍花子的”(人格受到侮蔑)小结:生活在底层的小商贩,起早贪黑,肩挑背扛,走街串巷,无非是为了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这种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还招来人格的侮辱。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2.通过阅读短文,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吆喝的定义和作用,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吆喝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吆喝场景,体会吆喝的魅力。
二、阅读短文1.教师发放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短文。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短文中的吆喝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短文内容及答案:【短文】在一个繁华的集市上,小贩们纷纷吆喝着自家商品的优点。
小明去买水果,耳边传来一阵阵吆喝声:“新鲜水果,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明被吸引过去,果然发现水果新鲜可口。
【答案】1.吆喝的定义: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通过大声呼唤、夸耀自家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购买。
2.吆喝的作用:吆喝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提高商品的销量。
三、分析吆喝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吆喝的技巧。
【答案】1.语言特点:吆喝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表达方式:吆喝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
四、实践环节1.教师给出几个商品,让学生模拟吆喝场景,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吆喝。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为自家商品编写一段吆喝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二、深入分析吆喝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吆喝技巧,如节奏感、语气、修辞手法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吆喝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声的韵味和美感。
2.学习吆喝声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家乡的吆喝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吆喝声?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吆喝声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文章——《吆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读完课文后,谈谈你对吆喝声的理解。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听到的吆喝声,讨论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韵味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到家乡的吆喝声呢?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吆喝声,讨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理解其表达方式。
3.品词析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吆喝声中,感受其韵味和美感。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吆喝声代表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吆喝声的作文,题目自拟。
(2)教师提醒:作文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对吆喝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有关吆喝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吆喝、观察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吆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难点:体会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PPT课件、吆喝音频或视频资料、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吆喝的音频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所听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揭示课题:《吆喝》。
(板书课题)介绍吆喝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重点段落或句子。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吆喝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吆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难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吆喝声。
小组讨论:为什么人们要使用吆喝这种方式来叫卖或宣传?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补充讲解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吆喝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吆喝声?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与吆喝相关的经历或见闻。
课文《吆喝》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吆喝》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感受吆喝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中的民间文化内涵。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表演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吆喝》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表演道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回顾旧知识。
2. 学生自读课文《吆喝》,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的意思和正确书写。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民间文化内涵。
3.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吆喝的特点和魅力。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2. 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吆喝进行角色表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吆喝在民间文化中的作用。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吆喝的特点和魅力。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2. 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吆喝进行角色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
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1、视频片段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二、基本部分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了解剥玉米的工具,大胆尝试,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3、通过观察劳动,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重点难点1、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加深对玉米的了解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1、经验积累:师生在亲自种植、管理,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共同积累有关玉米的知识经验。
2、材料收集: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的图书、录像,成熟的玉米棒,各种剥玉米的工具。
3、学具用具:幼儿种植、管理,收获玉米过程的录像带、电视机、各种剥玉米工具、大小竹编,小板凳,布,簸箕,等,各种玉米棒,玉米籽,调料,碗,微波炉。
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观看录像,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玉米棒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录像里的玉米棒是不是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一样呢?2、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玉米吗?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个别幼儿讲述(2)出示课件教师: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种子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
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
3、观察发现——教师出示玉米棒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引出玉米棒)(1)自由观察:幼儿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2)互相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玉米棒长得圆圆的,长长的,上面细下面粗。
玉米的外面有一层层的苞叶,像笋皮一样,剥叶,有的是黄的叫黄玉米,有的是白的叫白玉米,还有的是紫玉米。
玉米籽长得一排排,剥下玉米籽最里面的是玉米芯。
4、尝试操作——了解剥玉米工具,尝试操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人是怎么剥玉米的吗?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着剥玉米吧!(1)交流剥玉米的已有经验及工具的初步印象。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针等。
活动过程: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自我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吗?”(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绍呢?(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过程与方法:篇一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吆喝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掌握一些常见的“吆喝”用语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践场景。
2.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吆喝”的初步知识,准备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吆喝”场景,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讨论“吆喝”在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吆喝”的技巧,强调其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观察对方的反应,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吆喝”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对“吆喝”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吆喝”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吆喝”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吆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知识讲解和实践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提升。
《吆喝》教案

05
作业与练习
基础练习
01 背诵课文
学生需要熟读并背诵课文《吆喝》,以加深对文 章的理解和记忆。
02 词汇积累
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生词、多 义词、成语等,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03 句子仿写
挑选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拓展练习
调查报告
创意写作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积累,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此外,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也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那些较为被动的学生, 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后续计划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继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 馈,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过程与方法
01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 解文章内容。
02 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文章中的例子,加深对 吆喝文化的认识。
02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
通过了解吆喝文化,培养 学生的乡土意识和情感。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老北京的吆喝声,让学 生亲身体验吆喝的感觉,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词:创意写作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发挥创意,模仿文章的语言特点,创作自己的吆 喝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03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
01 02
语言特点理解
由于《吆喝》是一篇用北京方言写的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地方特 色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 定难度。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吆喝》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人民的艰辛。
2.2 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农村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吆喝》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6.2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写作技巧的体会等方面。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
《吆喝》教案设计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吆喝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吆喝模仿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吆喝的基本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吆喝模仿的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吆喝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吆喝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吆喝概念和技巧的讲解,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吆喝的魅力。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吆喝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挖掘吆喝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吆喝词。然而,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有些小组的讨论和展示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延长实践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小组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1)词语运用: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生字词,如模拟吆喝场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吆喝(萧乾)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集体定教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
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
色的民风民俗。
主备人王蔓蕾
教学重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总课时二课时教学难点
中考考点
分工备课(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补教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分别让两学生读生字词。
正音后齐读。
全班齐读词语解释。
听媒休播放吆喝声。
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在书上的注解里划下有关作者的情况。
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回答问题。
思考文章的思路,归纳大意。
整理笔记。
三学生分别朗读前三段。
思考问题。
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阅读与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几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话。
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后发言。
找出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整理笔记。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一学生朗读第十段。
思考问题,划出相关语句回答。
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讨论问题,发言。
整理笔记。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后,自己小声朗读品味,然后在书上做旁批。
讨论交流后发言。
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
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
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
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你不妨把
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
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
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整理笔记。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
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
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
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
2.选用《阅读与感悟》。
教学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