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学生版 (1)
《生理学》教案范文
《生理学》教案范文教案一:生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了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2.生理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2.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0分钟)2.1教师讲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2学生讨论不同器官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器官和功能。
3.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0分钟)3.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2学生讨论不同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40分钟)4.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等常见功能,并解释其重要性。
4.2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适应,包括运动适应、高原适应等,讨论适应过程和机制。
5.应用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体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功能上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系统、生理调节机制、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人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人体的生理适应-运动适应-高原适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使学生对生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理讨论题汇总
1. 第1章绪论1.何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有何特点?2.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怎样维持的?有何生理意义?3.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4.体液调节是如何进行的?2.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2.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4.局部反应有何特征?5.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6.G蛋白在跨膜信息转导中起何作用?7.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8.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9.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10.试述肌肉收缩的过程。
11.何谓静息电位?说出其产生原理。
12.试述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3.说出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4.兴奋-收缩藕联包括哪些过程?15.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当细胞内K+浓度不变时,静息电位的数值和动作电位有何变化?16.细胞膜对于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17.何谓横桥?其主要特性是什么?3. 第3章血液1.简述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机能。
2.何谓红细胞的悬浮性?何谓红细胞的沉降率?两者间关系以及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3.简述白细胞的功能。
4.试述输血的原则,并说出为何O型血可输给其他三型,而AB型可接受其他三型的血液。
5.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叠连三者有何不同?6.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7.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主要区别在哪里?8.试述生理止血的机制。
9.简述纤溶的基本过程和生理意义。
10.为何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4. 第4章血液循环1. 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有何变化?2. 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基本指标有哪些?试述各指标的不同点。
3. 试述心室功能曲线的特点及其意义。
4. 心率过快对心脏射血和心脏持久工作有何影响?为什么?5. 前负荷和后负荷如何影响心脏射血?6. 试比较心室肌动作电位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7. 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教学实例】《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
【教学实例】《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1. 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生理学》课程中,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案例旨在通过教学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与探讨相关的思政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
2. 案例描述在《生理学》课程中,教师希望通过一个实验来展示人体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然后在下一堂课上进行讨论。
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1. 学生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慢跑。
2. 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运动时间和心率。
3. 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制作心率-运动时间曲线图。
4. 学生分析曲线图,总结人体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思政目标通过上述实验案例,可以达到以下思政目标: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制作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案例实施及效果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心率-运动时间曲线图,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1. 学生对实验的完成情况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2. 学生对心率-运动时间曲线图的制作和分析的能力;3. 学生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思想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5. 案例总结通过本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研究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生理学课程总结心得体会(一)2024
生理学课程总结心得体会(一)引言概述:生理学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我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并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总结。
正文:1.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划分不同的知识点和难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现象、实验等方式加深对生理学的理解。
- 结合课程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扩大学习资源,巩固知识。
2. 系统的学科知识- 熟悉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了解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深对整体人体的认识。
- 理解各个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适应能力,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3. 实验技能的培养- 学习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
- 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验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 增加实验的独立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技能。
4. 临床应用与实践- 将生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了解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生理学改变和异常现象。
- 通过临床案例和病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 学习专业术语和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并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理解。
5. 团队合作与交流- 在学习中与同学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 积极参加课程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
- 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积极互动。
总结:通过学习生理学课程,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还提高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实验技能,建立了临床应用与实践的桥梁,培养了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这些对我的医学学习和未来的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人士而努力。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第一篇: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幻灯片1生理学讨论题(二)呼吸、消化、能代体温、泌尿2016年上学期五年制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幻灯片2案例一24岁未足月孕妇产下27周的早产儿(正常孕期为37-42周),刚产下就有哭声,但随后便听到呼噜声,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出现低氧血症。
医生立刻实施气管插管并采取一定治疗措施,结果低氧血症得到改善,然后转移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
问题: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2.如果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对呼吸有何影响?分析:第七个月时,分化出二型肺泡细胞,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
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
胎儿在六七个月或更后,肺泡2型上皮细胞才开始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因此,早产儿可因肺泡II型细胞尚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极度缩小,产生肺不张,且由于肺泡表面张力过高,吸引肺毛细血管血浆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壁形成一层透明膜阻碍气体交换,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
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83~108mmHg。
低氧血症的原因:引起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有:①吸入氧分压过低;②肺泡通气不足;③弥散功能障碍;④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⑤右向左分流。
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中至关重要氧疗包括简易面罩,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
生理讨论题
1. 第1章绪论1.何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有何特点?2.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怎样维持的?有何生理意义?3.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4.体液调节是如何进行的?2.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2.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4.局部反应有何特征?5.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6.G蛋白在跨膜信息转导中起何作用?7.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8.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9.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10.试述肌肉收缩的过程。
11.何谓静息电位?说出其产生原理。
12.试述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3.说出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4.兴奋-收缩藕联包括哪些过程?15.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当细胞内K+浓度不变时,静息电位的数值和动作电位有何变化?16.细胞膜对于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17.何谓横桥?其主要特性是什么?3. 第3章血液1.简述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机能。
2.何谓红细胞的悬浮性?何谓红细胞的沉降率?两者间关系以及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3.简述白细胞的功能。
4.试述输血的原则,并说出为何O型血可输给其他三型,而AB型可接受其他三型的血液。
5.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叠连三者有何不同?6.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7.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主要区别在哪里?8.试述生理止血的机制。
9.简述纤溶的基本过程和生理意义。
10.为何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4. 第4章血液循环1. 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有何变化?2. 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基本指标有哪些?试述各指标的不同点。
3. 试述心室功能曲线的特点及其意义。
4. 心率过快对心脏射血和心脏持久工作有何影响?为什么?5. 前负荷和后负荷如何影响心脏射血?6. 试比较心室肌动作电位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7. 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学生版 (1)
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1.试说说突触传递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优劣。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其它类型细胞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电突触:前后膜间隙窄;双向传导无延迟;缝隙连接的孔径较大化学突触:前后膜以神经递质交互,传导由前膜到后膜,有延迟;结构功能不对称,前膜有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质,后膜有PSD;前后膜间隙大2.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可双向传导,为何在体神经元上发生动作电位是有方向性的,即大多数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端?在一个细胞中是双向传导的,而在两个细胞中是单向传递的。
所以如果是在同一个细胞中,是可以由胞体传向轴突,如果是两个细胞,兴奋是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前膜,就不能由胞体传向轴突.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必须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一般认为其中树突能把收到的刺激传出细胞体,轴突能把刺激传出细胞体。
因此神经冲动只能由轴突→细胞体。
不可能由细胞体→树突。
从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角度来看,两个神经细胞间,冲动一般是由轴突传递到树突的,树突是冲动的接受部位,而轴突是传出部位。
所以一般来说冲动的传导是从轴突→树突→细胞体,或者,细胞体→轴突→树突。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轴突可以直接连在细胞体上,这样也是可以产生上面的方向。
如果是单个细胞中传递,是可以按照这个方向来的,不过就不能在细胞间传递了3.动作电位的本质是什么?胞体和树突部分能产生动作电位吗?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2016上期讨论课1-学生讨论题(1)
案例(二)
32岁女性,近来因吃东西时感觉咀嚼食物困难而 就医,自述咀嚼食物无力、易累,每次进食过程中需 要短暂歇息才能继续。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问题:
1.正常生理情况下N-M接头处兴奋传递为什么是 1:1的传递?
2.用什么措施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 2.细胞外液Ca2+减少对N-M接头传递有何影响? 3.ACh是如何引起EPP而引起肌细胞收缩的?
子的含量与海水中接近,这一事实可以说 明____海洋是生命的摇篮_____。
•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有何异、 同?抢救过敏性休克病人时,应该使用肾上腺素? 还是应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为什么?
• 儿茶酚胺类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和前列腺素(如TXA2和PGI2)都对心血管活动具 有调节作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各自作用的异同 (即在维持心血管活动中各自所处什么样的地 位?)。
1.去甲肾上腺素(NA/NE)是α受体激动药,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 乎无作用。1)对血管作用 激动血管的α1受体,使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 静脉收缩。2)心脏 较弱激动心脏的β1受体,是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 导加速,CO增加。3)血压 小剂量静滴,脉压加大;大剂量时,脉压变小。 2.肾上腺素(AE/AD)主要激动α和β受体 1)心脏 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 结的β1和β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提高心肌兴奋性。2)血管 激动 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血管收缩;激动β2受体血管舒张。3)血压 兴奋心脏, CO增加,BP升高 4)平滑肌 舒张平滑肌 5)代谢 AE能提高机体代谢。
案例(一)
某男性患者,16岁,近来运动后感到极度无力, 尤其是在进食大量淀粉类食物后加重。门诊检查 血清钾正常(4.5 mEq/L),但运动后血清钾明 显降低(2.2mEq/L),经补钾治疗后症状缓解。 1. 为什么低血钾会引起极度肌肉无力? 2. 为什么在进食大量淀粉后症状加重? 3. 血钾增高时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为什么?
《生理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生理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因此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以及它们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人体内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生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为后续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临床知识的掌握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医学生以后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各方面业务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实现医学基础教学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四、教学效果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抓好“精、用、新”三个要素,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涉及学科的最新发展。
在理论及实验教学活动中,还需注重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坚持在“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视域下设定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期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五、特色与创新1. 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式混合应用;2. 成果导向教育,培养未来的医生;3. 全员、全面、全程育人;4. 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导向。
2016上学期病生讨论1病例(1)
本科病理生理学讨论课讨论一(注:请同学们课前预习,认真准备,但不鼓励制作PPT)病例1:某男性患者,因呕吐、腹泻伴发热4 天住院。
患者自述虽口渴厉害但饮水即吐。
体格检查:体温38.2 ℃,呼吸、脉搏正常,血压14.7/10.7kPa(110/80mmHg),有烦躁不安,口唇干裂。
尿量约700ml/d。
实验室检查:血清钠151mmol/L ,尿钠25mmol/L治疗经过:给予静脉滴注5% 葡萄糖溶液(3000ml/d )和抗生素等。
2 天后,情况不见好转,反而面容憔悴,软弱无力,嗜睡,浅表静脉萎陷,脉搏加快,尿量较前更少,血压9.6/6.7kPa (72/50 mmHg),血清钠122 mmol/L ,尿钠8 mmol/L。
试问:(1)该病人治疗前发生了哪些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2)为什么该病人治疗后不见好转? 应如何补液?(3)阐述该病人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与尿钠变化的机制。
参考答案1)治疗前发生了高渗性脱水。
P20.依据如下:①原因:发热,经皮肤丢失低渗液;呕吐及腹泻,经胃肠道丢失等渗或含钠量低的消化液;②患者血压正常,尿量不少提示组织液(细胞外液)减少不明显,不具备等渗性脱水(细胞外液减少明显特征;③渗透压计算公式=2([Na+]+[K+])+尿素氮+血糖,根据患者血清钠可断定患者渗透压必然高于310mmol/L,故可诊断为高渗性脱水2)治疗过程补液量不足,且只补水未补钠,所以不见好转。
补液量应为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累计损失量,3000ml/d不足以满足补液需要,发热导致皮肤蒸发水增多,呕吐腹泻未纠正;病人在病因作用下体钠总量减少,血清钠浓度处于高限是因为水钠丢失比例不同,且病因未完全纠正还在继续丢失钠,故应在补液时加入电解质。
3)治疗前病人发生了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口渴中枢兴奋,口渴感明显;因细胞内液水移出细胞,补充细胞外液,故血容量减少不明显,血压正常;ADH分泌增加对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脑细胞脱水,故烦躁不安;治疗后出现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低渗,水向细胞内转移,故病人出现血容量不足和组织液减少表现;尿钠减少为醛固酮分泌增加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1.试说说突触传递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优劣。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其它类型细胞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电突触:前后膜间隙窄;双向传导无延迟;缝隙连接的孔径较大化学突触:前后膜以神经递质交互,传导由前膜到后膜,有延迟;结构功能不对称,前膜有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质,后膜有PSD;前后膜间隙大2.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可双向传导,为何在体神经元上发生动作电位是有方向性的,即大多数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端?在一个细胞中是双向传导的,而在两个细胞中是单向传递的。
所以如果是在同一个细胞中,是可以由胞体传向轴突,如果是两个细胞,兴奋是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前膜,就不能由胞体传向轴突.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必须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一般认为其中树突能把收到的刺激传出细胞体,轴突能把刺激传出细胞体。
因此神经冲动只能由轴突→细胞体。
不可能由细胞体→树突。
从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角度来看,两个神经细胞间,冲动一般是由轴突传递到树突的,树突是冲动的接受部位,而轴突是传出部位。
所以一般来说冲动的传导是从轴突→树突→细胞体,或者,细胞体→轴突→树突。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轴突可以直接连在细胞体上,这样也是可以产生上面的方向。
如果是单个细胞中传递,是可以按照这个方向来的,不过就不能在细胞间传递了3.动作电位的本质是什么?胞体和树突部分能产生动作电位吗?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就高中来说,就是细胞控制钠离子钾离子的通过速率,让带电离子形成电位差了。
l.去极化过程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
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而关于这个Na+/K+通道,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又称钠泵或钠钾ATP酶,它会使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当NA+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
胞体和树突表面一样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或类似结构,都是一个神经细胞的最外层,因此同样具备钠钾泵。
然而兴奋传达到胞体时,树突负责接收信号并传达到细胞内部,胞体表面不产生电流,直到从内部传达到下一个轴突重新产生动作电位。
所以树突和胞体表面的钠钾泵虽具备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却从不参与传递。
电信号的传导,也可以将它看作电流的!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同样也是可以的,胞体(soma)表面有细胞膜,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
其细胞质又称神经浆(neuroplasm),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溶酶体等外,还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特有的细胞器。
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突起(processes)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树突的机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的机能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能将冲动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所支配的细胞上。
4.为什么普鲁卡因等局麻药首先是作用于痛觉纤维?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并发生一定的防御反应,这对于机体有保护意义。
疼痛常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而被临床医生所重视。
长期而剧烈的疼痛还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影响食欲和睡眠,必须及时使之缓解。
关于痛觉的中枢机制,目前还知道得较少。
下面简单介绍皮肤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与慢痛两种性质的痛觉。
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后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
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强烈而又难忍受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0.5~1.0秒产生,刺激撤除后还会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心血管与呼吸等方面的反应。
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任何过强的刺激达到对组织产生伤害时,都能引起痛觉,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适宜刺激。
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些物质(如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
由此设想,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组织损伤并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然后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传入冲动。
实验证明,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其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阈值较低;传导慢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无髓鞘的C纤维,其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阈值较高。
痛觉传入冲动可通过痛觉传导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而产生定位的痛觉,也可通过侧支传导经脑干网状结构而抵达边缘系统,引起痛的植物性反应和情绪反应。
临床上可用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封闭神经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中枢,也可用吗啡等镇痛药作用于中枢达到镇痛的效果。
2.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的感受器也是游离神经末梢,其传入纤维走行在植物性神经干中,即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盆神经中。
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的特征:①由于内脏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比皮肤神经末梢稀疏,因此由内脏传入所产生的感觉比较模糊、弥散、定位不精确,有时甚至不引起主观感觉。
产生内脏痛时,也不易明确指出疼痛的确切部位,而且内脏痛比较缓慢而持久。
②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刀割、烧灼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而脏器的过度膨胀、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刺激则能产生内脏病。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例如心绞痛患者常感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疼痛和心前区疼痛;胆囊炎症时常感到右肩部疼痛;阑尾炎早期感到上腹部或脐周区疼痛等(表11-1)。
了解牵涉痛的发生规律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的药物,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
对各类组织都无损伤性影响。
【药理作用】1.局麻作用及作用机制局麻药对任何神经都有阻断作用,对任何刺激不再引起除极化。
局麻药在较高浓度时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动。
局麻药对神经、肌肉的麻醉的顺序是:痛、温觉纤维>触、压觉纤维>中枢抑制性神经元>中枢兴奋性神经元>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心肌(包括传导纤维)>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骨骼肌。
局麻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na+通道内侧,抑制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进一步研究发现,局麻药与na+通道内侧受体结合后,引起na+通道蛋白质构象变化,促使na+通道的失活状态闸门关闭,阻滞na+内流,从而产生局麻作用。
来源:考试大2.吸收作用: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初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
进而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
最后转入昏迷,呼吸麻痹。
中枢神经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首先被局麻药所抑制,因此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
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
苯二氮类能加强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对抗局麻药中毒性惊厥的效果。
此时禁用中枢抑制性药物。
而中毒昏迷时应着重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
来源:考试大(2)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之有直接抑制作用。
开始时的血压上升及心率加快(中枢兴奋),后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传导阻滞直至心搏停止。
中毒后常见呼吸先停止,故宜采用人工呼吸抢救。
【局部麻醉的方法】表面麻醉:又称粘膜麻醉。
用于粘膜表面,借助药物穿透力,使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麻醉。
常用于五官科手术。
浸润麻醉:将药物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粘膜下或深部组织中,使其浸润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作用。
用于表浅小手术。
传导麻醉:又称阻滞麻醉。
是将药液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以阻断神经干的传导,使该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常用于四肢、盆腔、会阴、牙手术。
来源:考试大腰椎麻醉:又称脊髓阻滞麻醉,简称腰麻。
药液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以阻断脊髓神经根的传导,产生较大范围的麻醉。
适用于中下腹、下肢手术。
硬膜外麻醉:药液注入硬膜外腔内,沿脊神经根扩散至椎间孔,以麻醉脊神经根。
适用于上下腹、下肢手术。
但因用量大,要防止误入蛛网膜下腔。
[不良反应]除由于品种不同,耐受性差,过敏等外,均与用量相关;常由于超量、吸收快或误注入血液循环以致血药浓度偏高。
1.少见的不良反应有①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偶见于丙胺卡因等少数几个局麻药;②视力模糊或复视,惊厥或抽搐,寒颤或发抖,眩晕和耳鸣,异常地兴奋烦躁甚至昏迷,不寻常的呕吐、多汗、低血压、心动过缓,多数是血药浓度偏高中毒的先兆;③皮疹或寻麻疹,颜面、口唇或咽喉肿痛等,属于过敏反应;酯类药物远比酰胺类药物为多。
2.注射给药时全身性不良反应可有:头痛或背痛,大小便失禁,性欲减退,肢端麻木尤其是下肢为重,呼吸急促或困难,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3.牙科局麻中可有迁延持久的口唇麻木、震颤或浮肿。
来源:考试大4.局麻药液中加入肾上腺素,可出现:头晕或头痛,胸痛,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