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PT)
色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要求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
与
势进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
经 济
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发挥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
(jīngjì)
区域经济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
位
第六页,共四十四页。
区域经济(jīngjì)特色的形成原因
区域利益
地
优势和规模效应,既使区域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位
又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增长。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
区域经济(jīngjì)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经 济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
(jīngjì)
特
辅助产业
色 根底设施
与 经
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济 与生产力开展水平密切相关
(jīngjì)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经 济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采矿业、水电业
(jīngjì)
特 原料指向:钢铁、棉纺织 色 与 消费市场指向:效劳业、家具制造 经 劳动力指向:纺织、服装 济
(jīngjì) 高科技指向:电子计算机、航天工业
地 位 交通枢纽指向——铁路枢纽指向、海港指向、河港指向
区 域
◦ 体质水平 区域劳动力数量分析反映了可以(kěyǐ)推动物质资源的人数;
区域规划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你家乡(或者你所熟悉的地区)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解决的关键是什
么?
3、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的关系?
答: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包括物质、非物质部门,集自然、经济、社会多项要素,包括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跨度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它需要科学发展论对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3、何为外部性?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的对策有哪些?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
2、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3、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
4、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
2、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计算?
3、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小区域差异?
第六章*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1、区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2、区域分工有何特点?
3、区域分工有哪几种模式?如何运用这些模式?
4、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
第六章 区际分工与联系
第六章区际分工与联系
教学目的:熟悉区际分工基础和理论,了解区际贸易原则、区际要素流动方式和过程。
教学重点:区域要素流动的动因和基本类型、区域合作的内涵、原则和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区际贸易理论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际劳动分工
按地域的分工即是区际劳动分工,即劳动的地域分工,简称区域分工或地域分工,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
一、区际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
(一)要素赋存在空间不平衡是区际劳动分工的必要条件要素赋存的空间不平衡是指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地域经济系统演变运动中的不均匀性,即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
(二)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
区际劳动分工归根结底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长期分化组合的结果,显然是由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人们从分工中获得的各种利益是驱动区际劳动分工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
直接的经济性是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后较采用这种方式以前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间接的经济性是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对这些生产方式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区际劳动分工的经济性表现:
1、区际劳动分工使得各地区根据本区域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其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少的方面。
2、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减少对基础设施要求的复杂性,从而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
3、区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较为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也利于集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这种高度相关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研究的意义:区域研究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区域系统、经济区划、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产业结构、城乡或工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人口分布、移动和预测等方面。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构成形式与社会文化的作用区域模式、知识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效应、数字化时代信息空间中特殊的人地关系、信息地理环境的描述指标及虚拟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关联问题等。
6、区域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
7、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全部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整理资料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客观性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水平、社会、资源和环境)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状况肥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指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6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三特性: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地域性:区域优势是与其它区域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可能是区域所拥有的丰富的能源资源、熟练 的技术劳动力、集中的科技人才,以及优越的地 理位置、宜人的自然风光等。
综合性: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要有区域内部各要 素的协调配合,以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目标。认 为本区域有而其它区域没有的就是区域优势的认 识是片面的。
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是复 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民地和保 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与他的理论分析, 尚有很大差距,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 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亦称国家需求方程式)
1.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提出相对需求论。
240
200
240
布匹
劳动投入 产出
50Biblioteka Baidu
100
100
100
150
200
200
400
通过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同样的劳动时间, 小麦和布匹的生产量都增加了一倍。
4)作用:斯密的地域分工和绝对利益原则,是 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流通领 域转到生产领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
5)缺陷:若仅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在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之间,由于落后国家 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 家和地区,那么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 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同实际的生产力布局和 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并不一致。
(精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势
劳动力人口充足,2007年全区总人口为41.5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供了基础。
发 (五)矿产资源丰裕
展
平桂管理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种有60多种,
优
主要有锡、钨、黄金、银、锰、铁、稀土、花岗岩、 大理石、高岭土等,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大理石矿产基
势
地,远景储量达26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望高镇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 状
二、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总体势头良好
平桂正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即将步入工业化快速 发展时期;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15.58%;第二产 业增加值29.56亿元,增长22.02%;第三产业增加值9.7 亿元,增长15.6%;
财政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0%。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 状
三、存在问题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总体上以粗加工为主
平桂产业的发展总体上以初级生产要素(原材料、劳动 力、矿产资源等)为依托的资源性产业阶段。
农业主要是以农产品或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经济附加值低, 利润不高;
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总体发展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 型,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工业高加工度化水平还比较低,产 业链不长;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区域规划复习
第一章绪论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划分
按内在结构分:
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按物质内容分:
自然地理区域:包括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与生态系统自然区域
社会经济区域:包括经济区域与社会、文化区域
✧新区域观
区域空间观:
传统观念:区域是有界的封闭的,区域内各要素联系密切,与外部相对孤立,区域空间稳定
新观念:区域是有界的,对外开放的,区域内的各要素具有流动性,易变性区域资源观:
传统观念:资源为有形的自然物质资源
新观念:资源还包括知识、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区域发展观:
传统观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新观念:追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生活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区域区位观:
传统观念:交通与经济是选择区位的主要因素
新观念:知识与信息是选择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域市场观:
传统观念: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主张市场自由化;社会主义阵营主张人对市场进行调节
新观念:有限适度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之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太阳辐射、风、海潮等开发原则:充分利用,综合开发可更新资源:动、植物开发原则:永续利用,有限制开发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半地质资源(如土壤)开发原则:节约使用,杜绝浪费
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流动
II C PC PPFA I
X
图1 国际贸易前的均衡
•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C、 C'点。C、C'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国际 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C、C' 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C点的PPFA切线斜 率为PC,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PX/PY)或机会 成本。过C'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PC',它是国家B的X 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C点的切线比过C'点的切线 平坦,这意味着PC<PC',也即国家A的X商品的相对价 格小于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国家A在X商品上具有相 对优势,国家B在Y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A出口X进 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各国都是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 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的生 产要素的商品。
区域规划学习要点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区域、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方法);
3.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4、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6、生态环境产益与致损、受益与受损、产益区与受益区、致损区与受损区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7、生态环境补偿、补偿机制、补偿主体、补偿方式;
8、外部性及其分类以及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对策;
9、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免费物品具有哪些特征?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2、市场化水平如何影响区域经济活动?
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哪些作用?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惯性、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6、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7、试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并为劳动就业开辟广阔的出路?
3、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4、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有何优点,对区域发展有何意义?
5、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的区别。
6第六章优势
生产要素
政府
相关与支持产业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
22
1、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分生产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
2、需求条件,特别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3、相关支撑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政府的作用: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起着一种
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欲的作用。
23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一)特点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24
二、模式 1、垂直分工 初级产品生产、 中间产品生产、 最终产品生产
2、水平分工 3、混合分工 是指相关区域发展 不同的经济部门、 或者生产具有差异 垂直和水平分 的同类产品所形成 工同时存在。 的分工。 二种形式:选择不 雁行形态理论: 同的经济部门进行 专业化生产;各区 进口-国内生产 域都选择生产同类 产品,但具体生产 -出口。 的产品也是有差异 的。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 P201
39
2
区域优势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具有明显的
地域性,亦即区域性。 区域优势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区域优势还是一个时效性概念。
3
(二)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硬件
非物质的“软件”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绝对区域优势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 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 个区域或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相对区域优势不是拿某种产品的成本仅同 外区或外城市比,而且还要与本区或本城 市的其它产品比。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第⼀章绪论
第⼀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上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
2.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致性或相似
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2)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分⼯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
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形的信息资源)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全⾯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向及策略研究
第⼆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节⾃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然资源的概念:⾃然资源是指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然条件。
2.⾃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途性、社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而广之,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 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导致生产 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 优势说。
如果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 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 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生产地域分 工学说的基石。
3)举例(表6-1)
区域优势三特性: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地域性:区域优势是与其它区域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可能是区域所拥有的丰富的能源资源、熟练 的技术劳动力、集中的科技人才,以及优越的地 理位置、宜人的自然风光等。 综合性: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要有区域内部各要 素的协调配合,以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目标。认 为本区域有而其它区域没有的就是区域优势的认 识是片面的。 时效性: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区域优势 发生变化,优势或不断增强、或转化为劣势,劣 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二)模式
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 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一个完整生产过程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等三个主要生产阶段,并需要相关配 套服务,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生产阶段而形成分 工,是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地区间的分工。 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经济部门(或不 同的产品与劳务)、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 品形成的分工,是发展水平相近地区间的分工 混合分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同时存在。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
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综合评价生产发展条件、确定区域优势的通
常方法,是将各部门生产发展需要满足的条
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逐条对比后,再加
以综合。这种比较一般采用表格法。
表格分析:根据区域发展条件粗略评估哪些部 门有可能成为优势部门,列出影响这些部门布 局的主要因素(分为指向性、重要、一般因素) 再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分为优、良、差) 进行比较。 选出几个部门,再作进一步比较。 对比:通过空间成本分析确定优势产业最优布 局区域的方法,是从条件基本具备的区域中挑 选出条件最好的区域。
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除土地 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 按照相对价格差异的理论,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 构成,将所有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 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等类别。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土
地较充裕,资本和劳动力较稀缺,故形成小麦 、羊毛、肉类等产品的专门化。 英、德等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资本雄厚,劳 动力也有一定保证,但土地较少,故以工业产 品和集约农业商品输出,换取粮食和畜产品。 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日本,通过大量输入 矿产品和食品,倚仗技术密集型劳动和大量投 资,产品打入东西方世界,成为经济大国。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根据劳动力 充裕的条件,大力引进外资,在集中的出口加 工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本和技术的 积累,促进经济起飞。
比 较
传统劳动地域分工 / 区域分工 理论基础: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新劳动地域分工 / 区域分工 理论基础:绝对竞争优势、规模经济 要素替代理论、新产业区 产品差异化、技术差距论 需求滞后论、仿造滞后论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 区域分工也称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 济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具有三大特点: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是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发 展的基础和动力。 区域间经济联系: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的途径 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从国内局部性地 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 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理论基础基本已学过)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
指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 件,从而使其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 利用效率,使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1)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2)地理分工的类型:
① 绝对的地理分工:完全不能生产
② 相对的地理分工:生产成本高
Baidu Nhomakorabea
3)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经济利益 4)地理分工的公式: Cv > Cp+t
产品:销售地价格 > 产地价格+运费和关税
(六)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虽然具备某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但不 一定直接构成区域的发展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必 须和区域发展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环境 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判。 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区域生产发展 条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区域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客观存在,只有当区 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有利条件有可能得到利用 时,才有可能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如:河源市石英矿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1/4,目 前产量占世界1/10,南玻、台玻、中信、汉能等 四大企业在竞相进驻。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亚当·斯密:英国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创始人,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2)观点:斯密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 益,然后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地域分工的合 理性。即每个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应集中 生产在社会上有利的产品,再用销售所得去购 买所需的其它所有物品。
3、技术要素论和产品周期论
二战后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之一,因此,人们逐渐把技术因素作为一个新 的要素引进要素禀赋比率理论中。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1966)从产品周 期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要素与分工和贸易的关系 弗农认为产品周期大体上分为开创期、成长期 和标准化生产期三个阶段。
2、相似条件下的地域分工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认为:国家之间由 分工形成的贸易,尤其是要素供给结构相似国 家之间形成的同类产品的贸易,是这些国家根 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 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
克鲁格曼和小岛清都认为规模收益递增是要素 供给相似国家或地区间形成贸易的原因。 但小岛清认为,应通过协议来实现这类国家或 地区的分工; 而克鲁格曼则认为,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 产区位,在较大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和历史依赖 性。一旦某个区域形成某个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格局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不断累积 发展下去。
表6-1 加拿大和英国小麦和布匹的生产效率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合计 分工后 英国 美国 小麦 劳动投入 产出 150 120 100 120 250 240 布匹 劳动投入 产出 50 100 100 100 150 200 200 200 240 400
通过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同样的劳动时间, 小麦和布匹的生产量都增加了一倍。
4)作用:斯密的地域分工和绝对利益原则,是 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流通领 域转到生产领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 5)缺陷:若仅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在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之间,由于落后国家 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 家和地区,那么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 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同实际的生产力布局和 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并不一致。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 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1.要点:H-O与李嘉图虽都从供给方面来论证区域 分工的原因,但两者又有显著差别。 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各国之间的 比较成本差异是由于国际间生产特点不同和生产要 素、生产率的差别所造成的。
H-O理论则采用供求理论体系,用生产要素的丰 缺程度和价格差异,来研究多种生产要素的替 代组合及价格联系,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原 因与商品流向。
2.相互需求论的要点
两国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以两种产品相互 贸易时,产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 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需要不甚迫切、需要量不大的国家,可以多得好处。 反之,需要迫切、需要量大的将使交换比率转向不 利的方向。 交换比率将视两国消费者的倾向而自行调整,使进 口商品总额适应于出口总额,使贸易趋于平衡。 在贸易平衡下的交换比率才是稳定的交换比率。
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是复 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民地和保 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与他的理论分析, 尚有很大差距,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 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三)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亦称国家需求方程式)
1.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提出相对需求论。 认为比较成本说只指出了两国进行贸易时决定 交换比率的范围,但不能决定其实际的交换比 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界限内,国际间商品 交换的实际比率是由彼此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1、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当两国或地区绝对 成本、比较成本均无差异或者说要素禀赋比率 相同时,分工的动力来自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 利益,即规模经济也可以产生地域分工。 为相互获取规模经济,各区域必然实行产品的 专业化生产。由于这种机制需要当事人的某种 协议加以实现,所以他将这种地域分工称为协 议性地域分工。
(二)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 2)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硬——软 成本——效益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总体性: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与 上层次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 2、综合性: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 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 确定地区发展优势。
2、劳动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 交换与贸易,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3、劳动地域分工的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 部性地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 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 域分工。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理论 ——五种经典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取决 于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财产占有情况、交 通运输条件、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程度以及生产 要素的供求关系等。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相对价格差异;生产 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 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引 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致区际和国 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直 接原因。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大卫· 李嘉图:进入大机器时期的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者,提出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 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或相对优势论。 2)观点: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如两地区中的一 个能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成本生产各种产品, 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对双方均有利。 3)评价:相对于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能较 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但单用劳 动生产率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 主要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
由于区域之间技术要素的差异,它们会在产品的 不同周期实行分工和贸易。 技术要素丰裕的区域,是新产品开放的策源地, 往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创期、成长期实行专业 化生产; 而在技术要素不足,但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区域, 往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生产期进行专业化 生产。 产品周期理论首次从动态化角度分析各国和各地 区的比较优势,开创了地域分工动态化研究的先 河,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 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 的空间表现形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 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 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 的生产专门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