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人格缺陷管窥基础教育的缺失
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存在哪些局限?原因何在?(精选多篇)
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存在哪些局限?原因何在?(精选多篇)第一篇: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存在哪些局限?原因何在?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存在哪些局限?原因何在?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的儿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纯地把教育的各个阶段割裂,小学、中学、大学各司其职。
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与自然和社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就要把学生个体与自然、社会有机统一起来,使三者和谐、协调发展。
为此,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在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方面,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在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方面,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在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
这样的目标确定,有利于学生的生活要素的整合,有利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协调、健康发展。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我在全国人大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要有梦想,如果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他怎么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体魄,离开这一点其他一切无从谈起。
第二是阳光的心态,孩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自信、尊重他人,这种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第三是智慧的头脑。
有人总是对孩子说,你小时候痛苦一点,长大就幸福了。
其实,幸福是由每一天构成的,如果孩子在课堂上不开心,那么他的整个生命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关注生命,给孩子幸福,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这里面是有一个价值判断的。
我特别呼吁教育行政官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学生的分数上去了,考上了一个好学校,但如果心灵不健康,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希望教育人共同追问:我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局限所在:重视知识有余,重视个体不足。
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与应对策略_德育管理
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与应对策略_德育管理格格不入。
ﻭ4、重外表形象,轻内在素养.“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当代青年学生渴望表现自己,关注自身形象,这本无可厚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
但某些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美。
他们讲究穿着,追求时尚,崇尚“潮”、“款"、“名牌",什么“靓”、“酷”、“帅”经常挂在嘴边,而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内在气质,个性修养却很少顾及.这对健康完美人格的极为不利。
人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更是一个问题。
因此,学生群体中的人格缺陷自应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但这并非“洪水猛兽”、“无力回天”。
我们应坚信学生中绝无“纯粹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
因为学生的人格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先做“人师”后做“经师",既教书又育人,正人先要正己,这些都自不待言。
此外,我们还应该帮助青少年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矫正和弥补自己的人格缺陷.ﻭ一、正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ﻭ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多方面的主观印象,包括对自己能力、情绪,以及**种品德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
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不但能对自己**方面有符合实际的了解,而且能坦然地接受一切.也就是说,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而有的人因为无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或因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有自卑感。
这种自卑给他带来烦躁和不安,所以常常采取一些防卫行为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
例如,有的同学对自己某些方面的成绩不满意,虽然他选择的目标力所不及或自身努力不够,但他常常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总是怨天尤人,给正常的人际关系蒙上阴影.相反,有的人则因无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成绩和地位,为了捍卫自身盲目的自尊,容不得别人超越自我,妒忌别人,“他们毁掉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甚至会毁掉自己的心灵”。
青少年犯罪原因缺失管教的论证思路
青少年犯罪原因缺失管教的论证思路青少年人犯罪主观原因:1、生理原因。
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心智尚未成熟,自身缺乏自控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误入歧途。
当未成年人产生犯意时,由于其思维能力较差,个体能力较弱,会更倾向于寻找、纠集同伙一同作案。
所以,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式多以结伙作案为主。
2、心理原因。
青春期是个人性格、体质、心理、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急剧增长的时期。
当前青少年易存在攀比心理,模仿能力较强,且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未正确加以引导,在面对金钱诱惑时,就会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抢行为,也就导致了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比例居高不下。
据统计,2011-2020年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总人数居各类案件总人数首位。
3、文化原因。
据统计,无业、辍学青少年案发比例远高于在校生案发比例。
可见,大多数未成年罪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辍学后多混迹社会,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
如有的未成年人不知道毒品犯罪的法律后果,出于朋友义气帮忙联系、代售毒品,持有毒品等。
青少年人犯罪客观原因:1、家庭原因。
未成年人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疏于管教、家庭管教不当等,容易对未成年人性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效应,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有些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部分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滞后,未能全面发挥学校应有的功能,未能有效帮助未成年人抵制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差生”、“问题学生”缺乏关爱,易使该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过早辍学流入社会,养成不良习气。
3、社会原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发因素。
社会上充斥的一些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对于一些过早步入社会且家庭监管缺失的未成年人,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沉醉于游戏厅、黑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易结交一些社会不良人员。
青少年人格缺失之浅析
青少年人格偏失之浅析吉林省长岭县三青山镇中学谭立平邮编131500文章摘要:很多学校只重视成绩,不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由于当下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中的困境,表现出了一些不协调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缺乏爱心,自我控制能力差,价值取向的负面性我国的教育形式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很多学校只重视成绩,不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基本淡化。
使得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被压抑,健康人格的偏失等,片面发展只会埋下隐患,各种媒体所热炒的“素质教育”也始终是一句空话。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多数具备着较高的人格素养,他们的人格表现大都积极向上、满热情和活力,人格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在肯定青少年人格发展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当下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中的困境,表现出了一些不协调的人格特征。
一.缺乏爱心,爱是人类拥有的最基本、最美好的情感,在人们的德性构成中,爱心是极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则则亲情失落的故事,也常常会看到一幕幕爱心淡漠的生活情景,尤其面对青少年儿童冷漠的心灵,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与现代文明的不和谐。
学生爱心品质状况”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赞同“现代孩子智商越来越高,情感却越来越冷漠”的人有49.2%,有57.8%的老师在比较自己所教过的历届学生情况之后,赞同“学生爱心越来越少”的说法。
可见,青少年爱心缺失决不只是感觉上的幻像,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爱心缺失主要表现在缺少感动之心,感恩之心,孝心淡薄,同情心淡薄,责任心淡薄。
爱心是德性构成的重要部分.培养青少年爱心既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人生完满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新时代的热切呼唤.然而,当代青少年爱心缺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已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危害.理智地思考后可以发现:青少年爱心缺失存在多层面的原因,其中爱的教育的缺失和爱的教育失真,是使青少年爱心淡漠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人格不健全问题的研究
青少年人格不健全问题的研究青少年人格不健全问题的研究全如下1青少年人格不健全的表现教育学家科林握斯在其著作中曾经形象的把青春期称之为心理上的断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感觉自己开始成长,能够摆脱家庭、学校的,的而对这个复杂的环境。
但是这种成长带的不仅是收获,更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随之而的是各种内心的不安和情绪上的波动.(1)缺乏责任。
青少年就是我们和进步的支撑,因此作为青少年,本该具有蓬勃的朝气和崇高的理想,但是随着的不断,青少年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越越大,逐渐淡忘了自己原本的憧憬,而追逐不切实际的心理安慰和拜金主义的享受,并且随之发生的就是青少年开始荒废学业,结交具有共同价值观的青少年,这时就容易诱使青少年个人主义的思想,对于上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也没有意识到民族的传统关德的重要性,反而是以鄙视的态度对待(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青少年仍处于青春期,所以青少年并未成长的如同他们内心所认为的那样,认识不到自己缺乏周全的思考和经世的阅历,固执认为自己有独特的风格,因此逐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但是这往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一种方式,并非是正确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手段加之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部分言行的否定,使青少年开始抵触与家长和老师,甚至对同年龄阶段的同学也会产生敌意,这就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容易陷入一种失衡的状态(3)缺乏意志力。
随着国家策的逐步落实,上的独生子女呈现逐步增多的趋势,而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又由于一些贫困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这些孩子有很多都缺乏管教。
目前犯罪事件的发生越越低龄化,比如杭州萧山17岁青少年因发生口角而用围巾将同伴勒死,山省一名巧岁的男孩为了要钱,和伙伴一起自己的父亲。
青少年由于年轻,尚未经历世事,所以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不少青少年都在自认为的人生低谷选择走向死亡,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不能不引人深思(4)道德低下,缺乏诚信。
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李 迪(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 要:文章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人格进行了论述,希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08-0090-01——————————————作者简介: 李迪(1994—),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社会转型时期,受复杂社会环境、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中困境重重,存在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等问题。
归根到底是由于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所导致的。
所谓独立人格事实上指的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而这些正是“90”后青少年所缺失的人格特征。
针对当前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
1 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成因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1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影响西汉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了三纲的思想,即“是故臣兼功于父,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
[1]”董仲舒认为,在所有的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是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由天注定,存在永久不变更的主从关系。
由此确立了君权、夫权、父权的主宰地位。
此外,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他的名教观念对后世影响颇深。
孔子强调用等级名分来教化臣民,为政者首先要遵从君臣父子之道。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起着规范、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在这种传统理念的教育下,亦会导致青少年独立人格的迷失。
传统文化影响下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现象远远没有家庭影响下所造成的人格缺失现象占的比例大。
1.2 依赖式教育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谈及家庭环境时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2]。
中国青少年性教育失位性压抑或最终造人生歧路
中国青少年性教育失位性压抑或最终造人生歧路“终于完了!”随着讲台上幻灯片隐去,一名小女孩长舒了一口气,这才抬起一直低着的头,喧嚣的礼堂也略为安静。
刚刚展示的幻灯片标题赫然是“男性第一性征”。
平静仅仅是片刻间的事情,下一张幻灯片又粉墨登场,这次轮到讲“女性第一性征”,这个女孩再次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
这是北京市某医院医生邓军给青少年作的性知识讲座上的一个场景。
在邓军看来,目前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存有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性教育缺失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很容易走上人生的歧路。
邓军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某年夏天,一个身心俱疲的高中生手持邓军的著作来到北京第二医院少男少女门诊。
就在一个小时前,这名高中生还在附近某个尚未完工的建筑物顶端徘徊,考虑该不该跳下去。
几句话之后,这名高中生开始失声痛哭:“我是个最肮脏、道德最败坏的人,最应该去死的人……”这名高中生告诉邓军,他出生于一个家境优越、非常传统的家庭。
由于父母关系不好,冷战不断,他自小就性格敏感而内向。
上初中时,他在公共厕所无意间听到隔壁女厕所内的谈话。
自此,他对“性”产生了难以遏制的兴趣,养成了扒厕所偷听人说话的习惯。
上高中后,又从某些渠道获得了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
生理上的成熟以及对“性”的进一步好奇,使得他开始出入按摩屋、地下发廊等色情场所。
邓军告诉记者,一种被撕裂的行为特征开始在这名高中生身上出现,在老师和家长眼中,他是公认的好孩子,长得帅、听话、守纪律,连说话都很少大声;而另一方面,他却在偷偷进行着在公众眼中最下流的事情。
行为上的扭曲开始压迫他的人格和心理,精神也濒于崩溃。
每次从色情场所出来,他都陷入极度的自责之中。
“如果我们不对孩子进行全面、正确、健康的性教育,那么相当一部分孩子势必会通过黄色书籍、光盘、网站等途径去了解。
不健康的性联想会使孩子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影响婚后的性生活和性取向。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对性的正确态度,有的孩子开朗、外向、家庭和睦,就有可能自己找到对待性的正确态度。
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与应对策略
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与应对策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学生群体中的人格缺陷及其应对策略作者:奚茂锦单位: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人格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格不同于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稳定的、多维的心理特征,它无好坏之分,无道德评价问题。
而人格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倾向性、实践性,它链接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反映一个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
人格的道德性是人格最重要的内涵。
因此,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当代学生的人格发展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涵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而实现社会价值则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是自我价值的最终归宿。
因此自我价值应融合于、服务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格的价值过于定位社会,重社会价值轻自我价值。
而如今则过于定位个人,在当代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书更多是为了自己将来有个宽裕舒适、安静自在的生活,更多是为了出人头地,一路风光。
而对自己将来如何对社会、对国家尽份责任却考虑甚少。
2、重书本知识,轻道德实践。
人格问题的实质是道德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某些学生关注得最多的是自身的成绩,“搞好学习是我的唯一任务”,成绩搞好了便能赢来一路赞歌,便会一好百好。
因此他们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愿反省和检讨自我,缺乏道德实践,无视道德评价,在情感、品质、习惯、为人处事等方面不讲原则,没有“格”的标准,缺乏正义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重主动人格,轻和谐协调。
过去被动人格的人较多,一切服从安排,对人生缺乏设计,奋斗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前进动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
从一件小事看人格品德教育的缺失
学校新修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粉刷了球操专用的绿色涂料,舒爽极了。
三天前学校新买来两台漂亮豪华的乒乓桌,放在球场一角,爱煞人也,一下子勾起了我学生时代对乒乓球的喜爱之情。
这乒乓台就放在我住的楼下,想着哪天买一对乒乓拍回来,也常来疏通一下筋骨。
今天下楼来到乒乓桌边一看,惊呆了:桌面上几道鲜明的划痕引入眼帘,两台乒乓桌都有划痕。
谁,谁干的?如此故意损坏公共财物,真是缺德可恶!心底的愠怒升腾在脸上,眉毛都竖起来了。
一定是学生干的,初中的学生!我如是该校的老师,绝不会放任不管,一定要追查凶手,并借此为学生补上一堂品德教育的课。
现在的孩子有几人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几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几人有道德和良知?三五一群,吃喝玩乐,寻畔闹事,打架斗殴,早就司空见惯。
网上经常报道甚至有中学女生群殴一女生,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她们没有道德观,没有是非观,甚至连人性都没有,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凶狠残暴,真正是无可救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在美国留学也上演了这精彩的一幕,震惊全美,被美国法律最高可以判终身监禁!是什么让他(她)们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成长为这个样子?当然是品德教育的缺失!从家庭来讲,他(她)们都是独生子女,集几代溺爱于一身,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用张口,不用伸手,应有尽有。
家长们唯恐小皇帝、小公主受了丁点儿委屈,哪里还去教育他(她)们怎么做人的道理。
他(她)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包容,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道德是非观念,一切欲所欲为。
上学后,家长也只问分数,或者逼着孩子学习五花八门的才艺,却不管孩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德的教育培养。
而有的家庭,父母为生计而奔波,顾不了孩子,将孩子交与学校周边的个体学生公寓代管一日三餐生活,甚至全托,孩子疏于管教,人格、品德教育严重缺失,不要说成才,连成人都悬乎。
再说学校教育。
教书育人,本是学校的天职,可如今的学校,只抓升学率,老师的眼睛也只盯着分数,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品德的教育,早已搁到一边,无暇顾及了。
荀子论道德教育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缺失问题
荀子论道德教育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缺失问题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道德教育和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缺失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通过对荀子学说的研究,我认为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代青少年教育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荀子强调人性的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少年教育中的“人性本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社会普遍认为人性本善,忽视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青少年。
其次,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关键。
他提出了“性恶而道善”的观点,强调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的恶性,使其达到道德善良的境地。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青少年教育非常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被忽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道德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此外,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人性中的善。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缺失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当代社会普遍认为人性本善,忽视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青少年。
另外,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人性中的善。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缺失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当代社会普遍认为人性本善,忽视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青少年。
总结起来,荀子的学说对于道德教育和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缺失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强调人性的恶,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关系。
这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少年教育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青少年的现状和反思:教育缺失16
青少年的现状和反思:教育缺失16现在的孩子缺少什么现在中国的孩子首先最不缺的就是爱,独生子女政策使每个孩子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甚至更多的人在关注他自己,这么多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还能缺少爱吗?不仅不缺少爱,反而是爱的有点泛滥了,再者,父母即使自己亲自带着孩子,由于受当前一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是赞扬和鼓励为主,这就使得很多孩子缺失了某些方面的教育。
1、现在的孩子缺少远大的理想教育现在一谈到理想教育,就好像是说教似的,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
其实理想教育还是必须的,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那种热情是有限的。
只有孩子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当他决定为某件事情而奋斗一生的时候,这种动力才是强大的,永恒的。
如果一个人只凭兴趣,那种动力对于他来说,绝不是永恒的,因为人的兴趣是可以不断的转移的,所以产生的动力只能是在某一阶段的,而不是永久的。
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让这种动力永恒。
所以远大的理想教育还是必须的。
2、现在的孩子缺少自律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往往都会认为孩子太小了,不要太多的要求他,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孩子缺少了自律的意识,孩子们往往不知道该不该是自己做的事,这不怪孩子,因为家长从没有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很多应该是他们自己做的事,都由家长代劳了。
所以现在的孩子都缺少自律。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的时候,中日儿童的夏令营活动,中国孩子垃圾扔的满地都是,而日本孩子都把生活用品收拾干净。
这是教育的结果,也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悲哀。
3、现在的孩子缺少尊重教育要让孩子知道敬畏、知道尊重。
现在的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
几乎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敬畏、不知道什么叫尊重。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就很多的,整个家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这个中心的。
所以现在的孩子有的甚至连生命都不敬畏,都不尊重,那怎么能让他们去敬畏这个世界、敬畏人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呢?4、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教育因为家庭中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所以他们认为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青少年人格缺陷
浅谈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及矫正措施潍坊六中赵金叶浅谈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及矫正措施一、青少年人格缺陷镜头一:惊闻某校七位初中生集体服“安定”药自杀,原因仅仅是因为“活着没意思”。
这种行为令大人们大惑不解,优越的家庭、舒适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细细分析,反映出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脆弱镜头二:玲的父母是城里的打工族,玲随在城里学校就读。
寒酸的衣着、拘谨的言谈使她与城里孩子格格不入。
为了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城里人,她将罪恶的手伸向了同寝室的同学,结局是玲将在少管所里度过自己的豆蔻年华。
虚荣心使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镜头三:凯是班里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一下子滑落到17名,凯感到绝望、沮丧,一天夜里,她离家出走了。
从凯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少年缺少的一种优良品质——坚强的毅力,难以经受挫折的考验。
以上几例只是学生人格缺陷的几个片断。
近几年来,青少年因心里不健康,人格缺陷而导致悲剧时有发生,应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原因人格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为人的态度或为人的品格。
它包括为人的态度、待人的态度、处事的态度。
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性格孤僻、缺乏自主性、脆弱、挫折感、自我为中心等)不能不反映出我国现行教育的失误。
1、人格缺陷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失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只重视了对子女的物质满足与单纯学习成绩的较量,而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谓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情感世界却一派茫然。
同时,家长自身道德的匮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人格缺陷反映了现行学校教育的三大弊端。
一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误区里,排在教育首位的德育却被智育所代替。
成绩高低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却被长期忽视。
二是教学中只重视了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了单纯的“录音机”,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动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知法守法能力的培养却长期得不到重视。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旳缺失课程作为实现教育旳基本途径, 它不仅是知识旳载体, 并且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力旳展现过程。
因此, 只有在课程体系中贯彻好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地增进学生生命旳发展。
然而在现代基础教育领域, 学校旳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旳教育, 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 导致了人性旳生命状态旳剥离, 导致了人旳片面发展和异化。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旳缺失重要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目旳偏重智育, 忽视学生生命发展旳完整性人旳生命是完整旳, 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旳统一, 不仅包括知识等智力原因, 并且包括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原因。
虽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强调要“变化课程过于重视书本知识传授旳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积极旳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旳过程同步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对旳价值观旳过程”, 规定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旳三维教学目旳, 但在现实旳中小学课堂中, 我们不难发现, 课程目旳仍然偏重于知识、智力等认知原因, 某些老师还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旳、僵化旳、外在于人旳、供人掌握旳东西, 而忽视学生情感旳共鸣和真实体验, 或者把情感简朴地看作是增进认知发展旳手段。
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等诸多原因旳影响, 课堂教学重视唯理智教育,片面强调学生旳认知, 单纯旳知识传授成了课堂旳唯一旋律, 迷失在从措施到措施、从技巧到技巧旳泥沼中, 从而把知识丰富、应试能力强、分数高作为培养学生旳目旳取向。
在这一目旳旳主导下, 应试课堂展现出鲜明旳技术性和极端旳工具性, 学校成了培养产业后备军旳“加工厂”, 学生成了被塑造旳“原材料”, 完全背离学科教育以人为本旳理念。
它否认体验, 拒绝感悟, 忽视学生主体旳内在需求, 而所培养旳精英常常是知识单向、心胸狭窄、人格有缺陷旳人。
在这个背景下, 教育不是生命个性旳张扬, 不是智慧旳启迪, 而成了知识旳灌输、生命旳压抑。
中学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对策1.学校方面。
(1)“倒金字塔”现象。
在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中学生进行的是热爱家乡的教育。
这种教育上的失衡现象,让中学生无法维护自己精神上的信仰!(2)“教育荒废”现象。
中国中学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孙云晓主任认为目前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严重现象,尽管中学生的课业负传授知识是培养健康人格。
”2.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导致了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不懂得感恩。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留守儿童的增多,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和关爱,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家庭关系的破裂或者父母间的家暴行为或者家长长期过于严厉,导致中学生出现了不良心理,这也是导致中学生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甚至造成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3.社会方面:(1)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些成年人的人生观尤其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文化原因:①娱乐偶像崇拜带来理想迷失偶像流行的环境,正在被认为社会也已经进入了“娱乐为王”的年代。
调查发现,受偶像流行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已经在不少中学生心中失落,传统的榜样人物已经被流行的娱乐偶像人物所替代。
②网络双刃剑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中学生人格缺陷的预防1.学校教育:(1)课堂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①结合课程改革,构建“乐教、乐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惟有“乐学”是最高境界,可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内驱力。
“乐教乐学”教学模式是教育者在“乐教”思想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乐学”思想的指引下,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注意激发中学生的情绪,让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以促进中学生主体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
看见“共情孱弱”,叩问教育的缺失
每当校园霸凌和青少年犯罪带来的严重伤害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家都不禁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会霸凌他人,哪些孩子会走向犯罪的边缘?具体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存在教育的缺失。
当下教育的缺失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教育,指的不只是引导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包含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呵护其人格健康、引领其认知成长。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缺失了这些核心的教育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或许其中最为严峻的,正是青少年的“共情孱弱”。
“共情孱弱”表现为多种能力的缺失:一是同理心缺失,没有能力体恤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行为和处境;二是沟通力缺失,没有与他人和平沟通的能力,只能使用极端方式进行病态“沟通”;三是理性能力缺失,没有能力对他人和自身行为的是非作出独立判断、进行理性把握,表现为轻信、盲从和冲动;四是价值构建力缺失,欠缺建构自我价值的能力,更缺乏建构正向自我价值的体验,习惯于通过“暴力”模仿,以及攻击、伤害和控制别人来建构自己的价值。
在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几起青少年犯罪案件当中,具体情景和人物行为不同,但都是共情能力严重缺失导致的成长悲剧。
人们往往认为,青少年是最为单纯的群体。
为何一些孩子会因缺少共情能力,表现出冷酷的暴力行为呢?虽然很多人气愤地认为,有些孩子生来就是恶魔,但这并不是我们忽视个体教育缺失的理由。
审视共情能力的不足同理心的缺失,来自尊重和理解的缺失。
没有被尊重过、被理解过的人,通常缺乏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能力。
当孩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考砸了成绩,相较于直接呵斥,教育者更应该对他表示理解和尊重,并给予足够的支持,陪他一起寻找出错的原因。
我们只有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才有更多可能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这或许是最简单的同理心培养方式。
然而,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永远都秉持着“审判”或否定的态度,孩子们如何能生长出同理心呢?共情能力的核心,就是有能力看到他人处境的特殊性,理解他人为何做出某种行为,而不是仅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立场。
孩子心理教育的缺失
孩子心理教育的缺失
在当今社会,孩子的心理教育常常被忽视,这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孩子心理教育的缺失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孩子心理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二是学校和社会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导致孩子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三是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而他们缺乏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 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家长和教师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服务,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
4. 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5.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都应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
最后,孩子心理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和
解决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
实际行动时,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青少年人格缺陷管窥基础教育的缺失摘要:当代,我国青少年人格缺陷日益突出:信仰偏失,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自主性差,意志薄弱,自我中心,害怕吃苦等。
作为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基础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缺失是导致青少年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
人格教育的缺失体现在教育的种种偏颇上:教育理念偏差;教育目标片面;教育内容窄化;教育方法简单;教师人格不完善。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基础教育责无旁贷:树立人格教育意识;确立人格教育目标;丰富人格教育内容;创新人格教育方式;提高教师人格素养。
关键词: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基础教育缺失;人格教育21世纪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
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其人格健康状况事关重大。
当代,我国青少年在人格方面的主流是好的,但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青少年的人格素质,不仅影响其自身健康成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社会发展。
尽管导致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作为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应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本应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受市场经济体制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代基础教育发生了严重偏离:高度重视知识传授,极为忽视人格教育。
这种重智能轻良知的缺陷教育势必造成青少年的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这将给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诚如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指出的:“智力和知识对人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造福于人,也可以危害于人。
所以,只有那些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真正地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人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
”[1]由此可见,要想使青少年成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格素质教育,这也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当代青少年日益突出的人格缺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思想意识、人格素养逐渐形成的时期,青少年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为人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却日益突出。
首先,我国当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西方大量不良文化的渗透和我国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冲击,本位化、功利性思想意识愈演愈烈,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急剧变化,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巨大压力和精神迷乱,加之社会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信仰偏失、价值取向功利、公德缺乏等。
其次,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严重的“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偏颇,造成青少年认知偏差、急功近利、贪图实惠、社会责任感淡漠、集体观念差。
再次,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呵护,使这些独生子女自主性差、进取意识不强、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意志薄弱、害怕吃苦等。
近年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不断增多,加剧了青少年心理问题,人格缺陷更为突出。
最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生理与心理的快速发展,且发展的不平衡就导致其难以把握复杂的事物,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正确的思想与落后腐败的现象难以从本质上加以认识,结果一部分青少年思想消沉、理想缺乏、道德观念失落、道德行为失范,还有一些青少年愤世嫉俗、缺乏进取心、破罐破摔、逆反、抵触、甚至出现偏执人格或反社会人格等。
二基础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人格的缺陷“人是教育的产物”,同样,人格的形成也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是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2]。
理应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起主导作用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教育体制下,在“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氛围中,其人格教育的缺失却成为当代青少年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
人格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偏离上。
1.教育理念偏差。
在中小学阶段,社会往往以分数和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优劣,这就使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其思想、心灵、人格的培养和教化。
教师用脱离实际的理论灌输和刻板过时的教育方法宣讲着课本知识,传授着“文凭是获取就业机会的唯一资源”的教育理念[3]。
2.教育目标片面。
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轻视心育或者以品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的现象。
3.教育内容窄化。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说教轻实践,重科学轻人文在基础教育中司空见惯;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极为匮乏;即使有学校、教师涉猎人格教育也是零散的、片面的,譬如谈尊重:只强调对教师、父母的尊重,却忽视了对同学、他人的尊重;论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却忽视了抗挫心态的培养;讲成才:只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合作精神的提升。
4.教育方式简单。
在人格教育包括品德教育中,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这种机械的教育方法缺乏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关注学生的价值倾向、认知结构、心理需要等主体因素,难以使青少年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这种空洞的教育方法,形式化的说教多,触动学生内心的体验少,给予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少,有效的践行更少,很难使青少年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另外,一些教师不懂青少年心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以训斥、侮辱、体罚、殴打代替教育。
5.教育者人格不完善。
受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在广大教师中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能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以自身威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师并不多见。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带给学生的重大影响。
有的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人格有缺陷者,还有少数教师品德败坏,这些都极大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学生产生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
近些年,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试教育思想在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中依然存在,人格教育依然不被重视。
单调、枯燥、机械的学习生活,使不少青少年走向两个极端:部分学生因成绩不佳而放弃学习,逃离学校,过早流入社会,倘若受到社会不良刺激引诱,就容易出现冲动、冒险、叛逆、反社会等道德人格问题;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应对挫折,更谈不上健康人格的养成,上大学后人格缺陷凸显:社会认知程度低、生存能力差、性格内向、自私、自傲、吝惜、孤僻等。
社会发展加速与竞争加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基础教育仍旧只是关注知识的获得,那么这种缺失教育带来的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或者说教育牺牲品会越来越多,这是与当代世界教育潮流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相背离的。
青少年人格教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亟待加强。
三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基础教育责无旁贷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力,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人[4]。
为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能,我们的国家必须下决心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使应试教育有创新性突破;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1.树立人格教育意识。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思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兼具教化和修养之义[5]。
中小学应把青少年良好人格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增强育人观念,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确立人格教育目标。
在基础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青少年从心理和道德上获得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一种人格状态或境界。
具体教育目标包括使青少年具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道德品质等等。
3.丰富人格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人格教育的目标来确定。
(1)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为新时期健康人格塑造的根本所在,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
要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帮助青少年摒弃本位价值取向,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要重视荣辱观教育,从各个方面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奋发图强。
(2)加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这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基础内容。
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恰如其分地评价自我;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并学会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拼搏。
(3)重视优秀传统人格熏陶,这是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厚的道德人格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影响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追求和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务实求善,重理想、重道德、重气节。
4.创新人格教育方式。
教育实践表明,“灌输式”教育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收效甚微,甚至令其反感,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寻求共鸣、达到心灵会通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渴望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人格教育方式上,应力求生动活泼。
譬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健康人格讲座,组织竞技性体育比赛,开展人格教育课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人格熏陶,进行校外公益实践……。
在人格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上也应体现多样化:认知法、情景法、体验法、角色扮演法、实际操作法、行为改变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取何种人格教育方式,都应注意发挥教师情感能量的感染作用。
诚如朱小蔓在其著作《情感教育论纲》中所提到的“情感因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离开情感层面,就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6]5.提高教师人格素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巨大影响,教师人格的榜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作为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楷模,教师本人须先受教育,使自己具有健康人格。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感情基础,所以,首先教师应热爱学生。
同时,教师应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坚定的信念对学生正确理想的确立起引导作用,以坚强的意志对学生的心态的砥砺起激励作用,以高尚的人格行为对学生的行动起示范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时时处处切实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怀抱理想,积极进取,公正公平,无私奉献,乐观豁达,善于合作,富于创新等。
当然,在加强人格修养之时,教师还应注重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更艺术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有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