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及财政名词

合集下载

财政名词、概念解释(正式)

财政名词、概念解释(正式)

财政名词、概念解释财政体制:是指国家划分各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及其相应利益的制度,亦称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总收入:是指一般预算收入范围内的有关收入项目,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当地缴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指可供地方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是辖区内取得的财政收入,根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分成比例所形成的本级财政收入之和。

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两部分。

一般预算收入:指政府为履行职能,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收取的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各项税收及非税收入总和。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一般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地方分成部分组成,具体又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类。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在税收、债务收入以外取得的财政资金,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款收入、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利息收入等。

财力=地方财政收入+上级返还性收入+上级追加+转移支付收入+上年结余-上解支出出租房屋税收:按各类房屋出租收入征收12%的房产税和5%的营业税。

耕地占用税:是各种建设项目实际占用耕地面积按每平方米31元,由财政部门一次性征收的税种。

税收返还:是指中央返还地方的税收收入,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后中央对地方上划收入的一种财力补偿。

财政总支出:是一般预算支出和基金预算支出的总和。

一般预算支出:是指国家对集中的预算收入进行再分配和使用,为政府各部门实现各种必要的职能提供资金。

上解支出: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地方各级政府除按分税制体制要求划分收入外,还保留了分税制前老体制的上解和补助。

分税制及财政名词

分税制及财政名词

分税制改革一、分税制概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做法,并于1994年初步形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按照税种划分税权,分级管理,即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在中央适当集中财力的基础上,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地方分设税务机构,预算分级管理。

二、分税制内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中央和地方之间财力分配,要以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为原则。

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确定。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一中央下划收入(指原体制中归中央、实行新体制后划给地方的收入),并以此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

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

4.原包干体制有关事项的处理。

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

三、我国分税制的主要问题1.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财政术语专有名词

财政术语专有名词

财政术语专有名词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分税制: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的理论确立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制度,是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一种财政分配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较为规范的方式。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二是按照收入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收入范围,将各项税收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是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与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征收;四是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相对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框架。

随后,在保持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中央又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2002年实施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04-2005年改革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推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

经常性收入:指财政收入中除因政策性、特殊性因素带来的一次性、特殊性收入之外的部分。

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十类,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非税收入管理。

财政相关名词解释

财政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般预算收入: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列入地方预算,直接缴入地方金库的经常性财政收入。

1996年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后,为区别于基金预算,将地方预算收入改称一般预算收入。

具体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收入以及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

上划中央收入: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增值税的75%部分和消费税划为中央收入,以及从2002年起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60%由中央分享,这部分收入直接缴入中央金库。

根据《预算法》和财政体制规定,上划中央收入属于列入中央预算范围的收入,地方总预算中不予包括。

财政总收入:即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划中央收入之和,反映本地区当年组织的财政收入总规模,是计算当年地方可用财力的主要依据。

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可反映财政的集中程度。

一般预算支出:指列入地方预算的经常性财政支出,其项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等事务、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国土资源气象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及其他支出等。

其资金来源包括用当年地方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和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及专款补助形成的财政支出。

当年支出预算:指用政府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不包括上年结余。

根据中央财政规定,2010年全省及省本级当年支出预算中包含了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和中央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补助支出。

当年可用财力: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在预算年度内可统筹安排使用的预算内资金,其来源包括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税收返还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并从中扣减上解上级及补助下级的资金。

财政常用名词

财政常用名词

财政常用名词: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政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简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企业财务分配相比,有其特殊性,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

2.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

二是非盈利性。

三是法制性。

3.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4.会计委派:一般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贸委等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主管、财会机制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经考核录用后,派到需要进行监控的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5.会计集中核算:是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财政会计核算、管理思想和应用模式。

它是会计委派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现行常见做法是将各单位的账户取消,只设置报账员,报账员负责各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和报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强化预算执行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严格会计监督,发挥会计的扩展职能。

变预算管理的各自核算为“中心”集中核算,变分散会计监督为集中会计监督。

6.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原则上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

向财政部直接申请支付的预算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向一级预算单位申请支付并有下属单位的预算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特别情况可再分三级、四级等预算单位);只有本单位开支,无下属单位的预算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一般为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

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及简答汇总

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及简答汇总

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汇总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社会总产品价值一部分的经济行为。

2、资源配置是指人的知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等,以取得最佳效率。

3财政收入,又称国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是用货币表示的一部分社会总产品价值。

4财政支出,又称国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取得所需物品和劳务,而对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的支付。

5财政收入规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的总水平。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实力、国家参与收入分配范围的重要指标。

6、财政支出规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支出的总水平。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能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程度与范围的重要指标。

7、财政收入结构是指各种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

它反映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与构成情况。

8、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

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及方向。

9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10流转税是指以商品生产流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提供劳务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现行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11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纯收益额或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12税收效率指的是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税收收入。

它包括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

13税收制度的含义?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它是国家对税收这种无偿、强制和规范性的分配活动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制定和颁发的一整套具体课税办法的总称,是规范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成为双方共同遵守的法律依据。

财政专业术语

财政专业术语

专题二:财政专业术语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政策:是国家依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稳健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种;是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对预算资金的筹集运用进行计划、控制、调节和监督,保证预算资金合理组织,有效运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需要的活动;预算管理关系到政府的整体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政府预算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政府预算安排、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组成及原则、政府预算的编制规程、零基预算、绩效预算、预算执行以及决算等;零基预算:就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过去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对以前的各项收支重新进行审核,以“归零”为基点分配预算;其由决策单位、一揽子决策和排序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法定财政支出简称法定支出,是指法规明确了支出比例或增长幅度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目前,各级财政一般将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作为法定支出;预算收支平衡是指一个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总量上平衡、收支结构合理以及分配比例协调;预算执行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是指一般预算收入范围内的有关收入项目,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当地缴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政府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地方财政收入:也称作一般预算收入,是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科目和口径统计的收入,包括地方固定收入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地方所得部分;由于财政部按此口径统一汇总数据,因而可以直接反映、比较各地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支付资金接受者可以自主安排资金用途,目的是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专项转移支付:指中央政府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地方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下级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等方面;法定财政支出:简称法定支出,是指法规明确了支出比例或增长幅度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目前,各级财政一般将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作为法定支出;预算收支平衡:是指一个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总量上平衡、收支结构合理以及分配比例协调;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的年度执行结果;决算是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政府社会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是做好下年度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国家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家电下乡:是指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汽车下乡:根据国务院在2009年1月14日公布的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的一项惠农政策,具有农村户口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产品时,将获得车价10%的政府补贴,被纳入“汽车下乡”范畴的摩托车产品,农民消费者在购买时可获车价13%的补贴;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即在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基础上,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新体系具体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收入分类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经济分类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即预算单位使用资金但见不到资金;未支用的资金均保留在国库单一帐户,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管理运作,降低政府筹资成本,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选择的手段;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取得收入的一种活动或手段;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应缴税范围包括:土地使用权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等;耕地占用税是国家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税务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对征纳过程实施的基础性管理行为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和纳税申报等项内容;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通过登记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定制度的总称;税务登记是整个税收征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管理、了解掌握税源情况的基本手段,也是纳税人主动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和监督,依法纳税必须履行的法律手续;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就其纳税、扣缴税款事宜,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的一项管理制度;它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和扣缴税款义务的法定手续,也是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主要依据;因此,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必须认真依法履行纳税申报义务;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扣缴税款以及其他税务事项进行审查监督的一项管理制度;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因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包括经济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形式;偷税行为是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属于偷税行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具有执收、执罚职能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章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按照财政部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计划统筹安排,从国库或财政专户中核拨给执收、执罚单位使用的管理过程;财政监督是国家为保障财政分配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对相关主体的财政行为进行监控、检查、稽核、督促和反映的总称,其本质是在实现财政分配基本职能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主体对其他相关主体的一种制约功能;财政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财政及财务会计管理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国有资产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下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财产和债权的总称,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受馈赠而取得一切财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单位的国有财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即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国有资产收益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资产评估是指对资产显示价格的估算和判断,即由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评估主体,根据委托方的特定目的,遵循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法定的程序,在可靠的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时点的资产价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年度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时间区间;我国是以公历年度为会计年度,即以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我国的会计年度之所以采用公历制,主要是与我国的计划、财政、统计年度保持一致;记账本位币是指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进行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时所使用的货币;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会计账簿是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簿籍,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检查分析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会计账薄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助性账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单位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当事人是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包括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代理机构等;采购人是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供应商是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供应商是政府采购对象的供给方,也是重要的政府采购当事人;采购代理机构是指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代理政府采购事宜的机构,包括集中采购机构和经财政部或者省级财政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政府采购方式是指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在实施时,应当根据采购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法定形式;我国法定的政府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财政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两个确保”是指从1998年开始,我国为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中央提出了“两个确保”的工作目标;其具体是指,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三奖一补”政策是指我国中央政府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出了“三奖一补”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内容是:1对财政困难县政府增加税收收入和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转移支付给予奖励;2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3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4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三奖三管六保障”激励约束考核奖励机制指陕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完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省对市县实行“三奖三管六保障”激励约束考核奖励机制,“三奖”,即对县区税收收入增长给予奖励,对县区地方财政收入上台阶的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三管”,即对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情况给予奖罚,对控制和化解政府债务给予奖罚,对县区消化以前年度累计赤字给予奖罚;“六保障”,即对农业、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乡村组织运转、政法机构等经费保障情况进行考核,足额安排上述重点支出经费的县区,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安排经费不足的县区,相应予以扣罚;“三件大事”、“五本账”是指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增加收入、子女教育、看病就医“三件大事”和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教师工资陈欠、残疾人“五本账”;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的“两免”是指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一补”是指对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省财政全部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财政承担;“两政一教”债务是指农村义务教育、乡镇政权、基层政法机构建设形成的属于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的政府性债务;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支付资金接受者可以自主安排资金用途,目的是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有: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依法理财就是依照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纪律的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一种行政惩戒措施,也是违反行政纪律行为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之一;行政处罚是指具有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为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依法应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一种法律制裁行为;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权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请求,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行政案件的活动;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治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行政复议申请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以自己的名义要求有权的行政机关改变或者撤销具体行政行为,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一种活动;国家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依法对受害人给予的赔偿;行政追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向行政赔偿请求人赔偿损失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国家赔偿费用的制度;行政监察是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并对监察对象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理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指行政处罚实施主体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公正合理地实施行政处罚,在作出法定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事人要求,以公开举行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的法律程序;财政部门作出暂停会计师事务所经营业务、暂停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撤消会计师事务所、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消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适用听政程序;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执法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执法的特征是: 1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主体的活动,非行政执法主体的行为不是行政执法行为;2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执法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的活动;3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主体将法律法规规章等适用于具体行政相对人或事法律法规的活动;4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活动;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包括实物收入扣除家庭经营费用、上交集体的承包任务、缴纳税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调查补贴之后的余额;其由四部分收入构成:即农民家庭成员劳动报酬、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是依靠城镇住户调查取得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

财政学复习题(名词解释辨析简答及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名词解释辨析简答及答案)

财政学一、名词解释公共产品: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混合品:既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产品为“混合产品”。

外部性: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政府失灵:它是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共目标,或者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投资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方案,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评价一个项目时,其成本和收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宏观税负:(总体税负)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参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所集中的价值总量。

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税收收入总额。

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100%。

国家预算: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采购: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规费:指国家机关向居民或法人提供特定权力或特殊服务而定向收取一种经济补偿或报酬,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商品检验费以及护照费和刑事、民事裁判费等等。

分税制:分税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事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关系的制度。

税负转嫁:指的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不一致。

财政有关专业名词术语解释

财政有关专业名词术语解释

财政有关专业名词术语解释1、依法理财。

是指依照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的规定,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实现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一般预算收入。

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收入,在报告中是指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的特定预算科目种类。

这一特定科目的设立,是1996年随着养路费等基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有别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而确定的收入科目。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筵席税、关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海域场地矿区使用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

3、财政经常性收入。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科技、农业支出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但由于前些年国家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口径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各地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上的不统一。

为此,2004年年初财政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共同协商,对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进行了界定,并下发了《关于统一界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4〕20号)。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口径,内容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和省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以及中央和省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等。

4、政府性基金收入。

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凭借行政权利或政府信誉,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

设立政府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某项特定产业和事业发展。

其主要形式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等。

5、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即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是政府将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到履行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的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预算年度)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比率,及财政指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3.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4.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5.国防支出是指一国为维护国家主权与保证领土完整所必需的费用支出。

6.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务的支出。

7.科学技术支出市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对科技活动给予的支持和投入。

8.公共卫生支出是指政府介入卫生产品市场,运用财政资金对于卫生产品和服务所给予的支持和投入。

9.投资性公共支出是指公共部门的投资支出,即政府对于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项目所安排的支出。

10.社会保障支出是指财政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其他遇到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11.财政补贴支出就是财政部门支付给企业和个人,能够改变生产要素或产品相对价格的无偿支出。

12.财政平衡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数量(一般是12个月)基本相等的关系。

13.财政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何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保持平衡状态下的财政收支状况。

14.财政赤字15.预算赤字16.赤字财政17.财政发行,是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18.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它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总支出以来财政赤字的程度,或者说,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财政赤字融资的;还反映了财政本身状况的好坏。

19.赤字比率是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了财政配置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知识就是力量,考生应当做好考前的备考知识积累,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知识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1.支出责任划分中央税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财政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支出。

2.收入划分为维护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了中央财政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也调动了地方经济。

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了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坚持财政平衡、注重收支管理的主动性。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财政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

1.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关系全国政令统一、维护市场、促进区域协调、确保国家各领域安全的重大事务集中到中央,减少委托事务,以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提高全国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第一章税收的定义、本质及特征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税收的本质: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上缴利润: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上交国库的一部分企业纯收入。

国债:即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货币财政发行: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行为,称为“隐蔽的税收”。

罚没收入:罚款没收收入的简称,是指国家主管部门和机关(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海关、物价等部门)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课处的罚款及没收财物的惩罚性措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费: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当事人提供某种劳务或某种资源的使用权,而向受益人收取的代价。

补偿基金:弥补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它是简单再生产赖以继续进行的保证。

积累基金: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它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

消费基金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属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赖以进行的内在和外在前提条件。

第二章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征税对象: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

税源: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自然人:在法律上形成的一个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普通人。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应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实际税率是实纳税额与实际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实纳税额/实际征税对象数量。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财政学名词解释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

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

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

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财政术语

财政术语

财政术语解释1. 一般预算总收入根据现行中央与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一般预算总收入主要包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三项。

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指除基金收入之外,缴入本级金库的财政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3.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两税”即增值税和消费税,上划中央“两税”指的是从1994年开始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值税的85%部分和消费税100%由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为中央级财政收入。

4. 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是指从2002年起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中央财政分享的所得税收入(2002年中央分享50%,2003年起中央分享60%)。

5. 中央“两税”返还收入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维护地方既得利益,中央财政决定以1993年地方实际完成的增值税的75%部分与消费税之和,扣除中央财政下划地方收入后的余额返还给地方财政。

并从1994年开始,在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的基础上,根据年度本地区上划两税收入的增长率的1:0.3系数再计算确定当年的税收返还收入增量。

6. 超收收入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际取得的财政收入超过收入预算数的部分。

7. 一般预算支出是指通过一般预算收入统筹安排的支出。

按照2006年及以前年度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其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科学、医疗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从2007年起,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其功能分类范围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经济归宿:是指课税后,经过各种经济调整或经过转嫁税收的最终归宿。

7、政府预算:是由财政收支一览表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政府财政资金的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反映政府收支数量与结构的法律性文件。

8、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简称“税制”。

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9、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10、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11.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2分)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1分)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分) 12.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临时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4分)1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财政名词解释(DOC)

财政名词解释(DOC)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调节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经济活动。

2、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上的效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

3、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

4、政府失灵: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本的最优配置。

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依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有意识的采取特定的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6、公共品:是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7、非排他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他的同等消费。

8:、非竞争性: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9、俱乐部产品:是指一种混合类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做到排他性。

10、外部性: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为:Ua=Ua(X1,X2,X3,...,Xn,Y1)即活动主体a的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的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的影响。

11、矫正性税收:是实现外部性矫正的重要手段,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又被称为“庇古税”12、政治均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投票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的供给及其成本分摊达成的一致协议。

13、投票悖论:是指在多数票规则下的多个备选议案是不可能达成均衡的,而是出现投票结果循环。

14、单峰偏好:指一个人在一组按照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中一个议案的偏好程度较高,对其他议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这个议案的偏好程度,即离开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度是递减的。

财税法规名词

财税法规名词

1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3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财政收入。

4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它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5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6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7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8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9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1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50个税收名词都包括什么内容

50个税收名词都包括什么内容

50个税收名词都包括什么内容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比例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它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分配关系。

2、税收杠杆的作用机制:是指税收杠杆要素相互结合,推动,制约而形成的具体作用方式或机理。

从微观来说,它是经济主体的外在约束机制;从宏观来说,它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的调节机制。

3、税收原则:又称税制建立的原则,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指导税收制度的重要准则,是税务稽征管理所应遵循的重要依据。

4、税收分类:是按某一标准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税种划归一类,以示同其它税种的区别。

5、分税制:就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

6、税法的解释:就是对适用税法时产生的疑义进行阐释,以明确税法的立法真意,并要恰当地表述这种立法真意,使之能有效地适用于实际发生的事项.7、税务纠纷:是指税务机关,因实施税务管理采取行政措施,作出税务行政处理而与纳税人,代征人,代缴义务人,直接责任人之间引起的争议.8、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法主体(主要是纳税主体)违反税法规定的义务而应对承担的法律后果.9、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由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是伴随在税收活动中的一种经济现象.10、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11、资源税:是对在中国境内从事开采税法规定的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12、销售不动产:是指销售房屋等建筑物及其他土地附着物的业务.13、转让无形资产:是指有偿转让不具备实物形态,但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商誉的业务.14、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又涉及增值税的应税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15、兼营行为:纳税人如果经营货物销售,又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为兼营行为.即指纳税人同时经营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的项目和属于增值税范围项目.16、企业所得税:是国家按照税法规定,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从境内,境外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作业2 名词解释

作业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

2.财政支出:指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地分配的过程。

3.财政补贴:指国家对部分企业和居民的无偿补助。

4.财政赤字: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数额。

5.国家预算:指关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计划。

6.部门预算:指由政府各部门编制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本级政府审定.人大审定,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财政计划。

7.预算预备费:指预算中一笔不规定具体用途的备用金,如果在预算年度终发生意外事件而可能使原定预算收支平衡时,就可有政府依程序酌情动用。

8.预算外资金: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即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9.决算:指根据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而编制的年度会计报告。

10.公共财政:指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是市场经济相使用的财政类型。

11.公共物品: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它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以及市场无法提供,政府免费给予等特征。

12.政府采购制度: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13.社会保障(亦称社会安全网):指政府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以及其它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给予货币或实物形式的帮助,以保障社会成员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活动。

14.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它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税制改革
一、分税制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做法,并于1994年初步形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按照税种划分税权,分级管理,即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在中央适当集中财力的基础上,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地方分设税务机构,预算分级管理。

二、分税制内容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中央和地方之间财力分配,要以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为原则。

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确定。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一中央下划收入(指原体制中归中央、实行新体制后划给地方的收入),并以此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

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

4.原包干体制有关事项的处理。

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
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

三、我国分税制的主要问题
1.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
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2.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
税收收入没有严格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并依此确定应属何级财政收入,存在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不规范做法。

一些应为中央税的税种,如所得税被定为地方税。

地方各级政府间按税种划分收入未落实。

3.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目前,地方税种除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县、乡级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

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对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过小。

4.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间较少实行按事权划分财政收支的分权式财政管理
体制。

县级财政没有独立的税种收入,财政收入无保障。

5.转移支付不规范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政府间财政资金分配因保留包干制下的上解、补助办法,基本格局未变;采用基数法实行税收返还不合理;中央对地方专项补助发放的条件、程序、使用管理无法可依;地方政府之间如何转移支付不明确。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保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的
前提下,在市场失效的领域,由政府承担一些事物,如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基础科研等社会公益性事业。

2.监督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保证中央返还地方的持续有效性,并保证对不同
区域的相对公平性。

3.完善健全地方财政机制,以保证财政制度的贯彻落实。

4.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以保证财政的透明度。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指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

3、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制度。

广义的财政体制不仅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还涉及国家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狭义的财政体制也称预算管理体制,仅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处理问题,即关于财政资金如何分配于各级政权之间的根本制度。

4、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5、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6、财政透明度:是指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

7、财政预算: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管理资金的重要工具。

8、国库集中收付: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在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收支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

9、财政支出:是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分配的过程。

10、政府采购: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1、购买性支出: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12、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地资金支付,不相应的取得商品和劳务。

13、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出版体育档案文物地震海洋通讯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事业部门的经费支出。

14、国防支出: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

15、社会消费性支出:指财政为了保证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并保证其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
时促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提供的财政支出经费。

16、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交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费用的开支。

17、政府投资:也称财政投资,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18、基础设施投资:用财政资金投资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质基础设施。

19、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需要,依据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所有权,利用各种财政收入形式集中的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20、中央财政收入:指按照财政预算法率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21、地方财政收入:指按照财政预算法或地方财政法规定划归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22、税收: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定量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