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八版药理学

合集下载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0 mV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对刺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膜电位复极到 -50mV~ -60之前 •反映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 间 •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短变化相应
心律失常发生电生理学机制
原因:⑴ 冲动形成障碍 ⑵ 冲动传导障碍 ⑶ 二者兼有
1a. 奎尼丁(Quinidine)
本类药阻断开放状态的钠通道,对钠通道的 阻滞作用介于IB和IC类之间,能适度阻滞心 肌细胞膜钠通道,降低Vmax、减慢传导;还 可阻断多种K+、Ca2+通道,延长APD和ERP。
1a. 奎尼丁(Quinidine)
【药理作用】
阻断激活状态的钠通道,另外,还可阻断K+、Ca2+ 通道(膜稳定作用),还有受体、M受体阻断作用。 #降低自律性 #减慢传导 #延长不应期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杜肖娜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心 电 图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心 电 图
授课内容
正常心肌电生理学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常用抗心律失慢反应电活动 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
绝对延长ERP:延长APD、ERP,以延长ERP更为
显著(延长Na+通道恢复开放所需要的时间)。
相对延长ERP:缩短APD和ERP,但缩短APD更显
著,从而取消折返。
促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性,防止 折返的发生。
药物的作用取决于细胞所处的状态,在不同条件下, 药物都能发挥促使ERP均一的效应。
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
心律失常抑制标准:室早减少80%以上, 室速减少90%以上。
入选病人2309例。结果可见1727例心律失 常抑制良好;135例部分抑制;447例室性心 律失常增加,死亡率7.3%,安慰剂组死亡率 3.0% 。 其 中 心 律 失 常 或 心 跳 骤 停 者 治 疗 组 4.5%,安慰剂组1.7%。
结果说明英卡胺和氟卡胺虽能较好的抑制 MI后的心律失常,但明显增加所致死亡率及 总病死率,其原因为该类药物有负性肌力作用, 另外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亦不容忽视。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n)
特点: 1. 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2. 相对延长ERP 3.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恢复受 抑制的房室传导。
应用: 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强心苷中毒所致(有 效率达90%)。
美西律(mexiletine)
特点: 可口服,F=90%, t1/2为12h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梗后
BASIS(巴塞尔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研究);
CASCADE (西雅图胺碘酮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对 心脏骤停作用的评价);CAMIAT (加拿大心肌梗 死后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试验);EMIAT (欧洲心 肌梗死后胺碘酮试验);IAMT (静脉内胺碘酮抗 心律失常研究)。
入选病人多数为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药方法 为:第一周每天800mg,第二周每天400mg用6天, 持续12个月,有显著心动过缓,QT间期明显延长 者剂量减少至100mg/日。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强心 苷中毒所致室性早搏。 临床评价: 口服用量大,F低,疗效 有限。IV中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疗效约80%,生效迅速。
五、 其他类
腺苷(adenosine) [药理作用]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ppt课件

PPT课件
19
Ⅰb 类—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药理作用】
1. 降低自律性。 2. 缩短APD,相对延长ERP。 3. 传导性 影响比较复杂,与用药剂量和血钾水平有关。
【临床应用】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各型心律失常。
PPT课件
20
Ic类—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PPT课件
7
折返形 成机制
PPT课件
8
心肌细胞的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early and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PPT课件
9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
2.减少后除极。
3.消除折返。
PPT课件
10
降低自律性的四种方式
PPT课件
17
利多卡因(lidocaine)
【临床应用】
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室速、室颤
急性心梗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
PPT课件
18
利多卡因(lidocaine)
【不良反应】
1. CNS 嗜睡、眩晕、定向障碍、惊厥、呼吸抑制 2. 心血管方面 剂量较大时,可有房室传导阻滞、停博等 血压下降 (原有传导障碍或心动过缓者)
13
奎尼丁(Quinidine)
【临床应用】
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复律后维持窦性节律; 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
不首选,对于伴心衰者应先用强心苷治疗。
PPT课件
14
奎尼丁(Quinidine)
【不良反应】
1. 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 2. 心血管反应

药理学 22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 22抗心律失常药

45
用途利多卡因
各种室性心律失常(重)
# 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手术、麻醉等引起的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46
苯妥英(Phenytoin )
为抗癫痫药, 50年代起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47
作 用 和 用 途苯妥英
相似于利多卡因,也作用于希-浦系统。
1 可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2 抑制洋地黄中毒所致的晚后除极及触发活动,能 与洋地黄竞争Na+ ,K+-ATP酶,用于强心苷中毒所 致快速性心律失常;降地高辛浓度。
39
相互作用 奎尼丁
1 与地高辛合用 2 与口服抗凝药合用 3与药酶诱导药合用 抑其排泄
40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作用
1 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 2 无 奎尼丁的 抗 α- 受体 及 抗 M-胆碱 作用。 3 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少,久用致红斑狼疮综合征,停药后 可恢复,必要时用皮质激素治疗以消除症状。高浓度
52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作用

主要通过阻断β
-受体而对心脏发挥影响。

高浓度时尚有膜稳定作用。
53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作用:
1 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在运动及情绪激动时 尤为明显。 2 能降低儿茶酚胺所致的晚后除极及触发活动。 3 高浓度时有膜稳定,明显减慢房室结传导、延 长ERP。
2 防止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3 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 1)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以取消单向传导 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2)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 20 向阻滞而终止折返激动。
降低自律性:

药理学第22章整理

药理学第22章整理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动节律和频率异常。

心律正常时心脏协调而有规律地收缩、舒张,顺利地完成泵血功能。

心律失常时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影响全身器官的供血。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正常的心脏冲动起自窦房结,顺序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最后到达心室肌,引起心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活动依赖于心肌正常电活动,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整体协调平衡是心脏电活动正常的基础。

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特性又取决于各种跨膜电流的平衡状态。

按动作电位特征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大类。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浦细胞。

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除极速度快、振幅大。

多种内向和外向电流参与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整个时程。

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

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除极速度慢、振幅小。

慢反应细胞无内向整流钾电流(I K1)控制膜电位,其静息电位不稳定,容易去极化,故自律性高。

心脏的自律细胞主要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和希-浦细胞,可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自律性的产生源于自律细胞动作电位4相自动去极化:1.希-浦细胞4相自动去极化主要由I f决定;2.窦房结及房室结细胞4相自动去极化则由I K逐渐减小而I f、I Ca(T)、I Ca(L)逐渐增强所致。

动作电位4相去极速率、动作电位阈值、静息膜电位水平和动作电位时程的变化均可影响心肌自律性。

兴奋可沿心肌细胞膜扩布并向周围心肌细胞传导。

传导速度由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速率和幅度决定,因此I Na、I Ca(L)分别对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传导性起决定作用。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冲动形成异常和(或)冲动传导异常均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1.折返定义: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沿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原因:心肌传导功能障碍是诱发折返的重要原因。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第二十二章抗心律正常药第一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一、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肌细胞按生理功用分为两类:一类为任务细胞,包括心房肌及心室肌,胞浆内含有少量肌原纤维,因此具有收缩功用,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

除此以外,还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而无自律性。

另一类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散布在窦房结、房间束与结间束、房室接壤、房室束和普肯耶纤维中的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胞浆中没有或很少有肌原纤维,因此无收缩功用,主要具有自律性,有自动发生节律的才干,同时具有兴奋性、传导性。

无论任务细胞还是自律细胞,其电生理特性都与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活动有关,跨膜离子流决议静息膜电位和举措电位的构成。

依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响细胞和慢反响细胞。

快反响细胞快反响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

其举措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

快反响细胞的整个APD中有多种外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

慢反响细胞慢反响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举措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

慢反响细胞无I k1控制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不动摇、易除极,因此自律性高。

有关两类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拟见表1。

表1 快反响细胞和慢反响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拟参数快反响细胞慢反响细胞静息电位-80~-95mV -40~-65mV0期去极化电流I Na I Ca0期除极最大速率200~700V/s 1~15V/s超射+20~+40mV -5~+20mV阈电位-60~-75mV -40~-60mV传导速度0.5~4.0m/s 0.02~0.05m/s兴奋性恢复时间3期复极后3期复极后10~50ms 100ms以上4期除极电流I f I k, I Ca, I f二、静息电位的构成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是指安静形状下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普通是外正内负。

应用微电极测量膜电位的实验,细胞外的电极是接地的,因此RP是指膜内相关于零的电位值。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第8版)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第8版)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3.持续性AF/AFL 伴血液动力学障碍或进行性缺血 ① 电复律不能转复 ② 电复律后AF/AFL复发 ③ 按以上剂量静注后口服 (I、C) 4.持续性单形性VT,不伴心绞痛、肺水肿、低血压 ① 150mg iv/10min (或3-5mg/kg),10-15min可重复 ② 150mg,随后1mg/min 6h静滴(360mg),0.5mg/min ③ 静滴18h(540mg),24h控制在2.2克以内(I、B)
其他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洋地黄类: 可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延长心房和 房室结细胞的有效不应期,从而减慢心率并使房 室传导减慢。常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心室率,尤其伴心力衰 竭者。常用药物有地高辛、西地兰。 腺苷及三磷酸腺苷( ATP): 房室结有明显的抑 制作用。主要用于终止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
胺碘酮应用后随访
1.时间:第1年:3月1次 第2年:6月1次 2.内容: (1)病史 (2)体检 (3)辅助检查:肝功、甲功、电解质、 肺功、胸片、CT 、心电图
胺碘酮应用后随访
1.肾衰 胺碘酮排泄:消化道。肾衰不是禁忌症 2.肝衰 在肝代谢去乙基胺碘酮,有一过性肝损害。肝衰禁忌 3.儿童 可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4.妊娠 慎用:无致畸作用,可引起过缓,QT延长 相对禁忌:哺乳期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1.转复48h内房颤 ① 先给静脉负荷150-300mg静注,20mg/kg × 24h静滴。 ② 600mg/d ×1周,400mg/d × 1周,200mg/d 维持窦律。 ③ 有效转复律可达55%-95%。 2.转复超过48h房颤 ①华发令抗凝,INR 2.0-3.0 ,食道超声:心 房无血栓。 ②600mg/d ×1周,400mg/d ×1周,200mg/d 维持。 ③不能转复者电复律。

《药理学》第24章--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第24章--抗心律失常药

早后除极、迟后除极一旦达到阈电 位则可引发一连串异常冲动的发放, 即触发活动。
(二) 冲动传导异常 1、单纯传导失常 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传导速
度不均一等。
心肌细胞受损、炎症、缺血、缺氧 等情况下可发生。
4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Ⅰ 类 Na+通道阻滞药
分为 ⅠA 适度阻滞钠内流 奎尼丁
ⅠB 轻度阻滞钠内流 利多卡因
Ⅲ类 延长APD的药物(复极化抑制药) 胺碘酮、溴苄铵、索他洛尔 抑制电压依赖性K+通道,延长APD和复
极过程,对传导旁路作用更强,用于包 括预激综合症在内的心律失常
14
代表药 胺碘酮(amiodarone,戊脉安)
一、特点 1、广谱
2、口服起效慢(1周)
半衰期长(约40天) 3、心肌浓度高(>血浆30倍)
4、过敏反应
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 小板减少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与奎尼丁相比 抗心律失常作用弱
阻断M受体作用弱
无α受体阻断作用
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iv 可抢救危重病例
久用可致红斑狼疮综合征
ⅠB类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
共同特点:对Na+内流作用弱,促K+外
心肌缺血、缺氧、药物中毒等病理状 态下,膜电位降低(负值减小)可使 快反应细胞呈现慢反应电活动。
3、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0相上升速率越快,动作电位振幅越 大,则传导速度越快。
药物通过影响膜反应性可影响传导
速度。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细胞自律性↑ 自动除极速率↑,最大舒张电位↓
三、临床应用

人卫版药理学第8版 22 抗心律失常药

人卫版药理学第8版 22 抗心律失常药

1 2
0mV
0
100ms
3
-85mV
Na+ Ca2+
Outside Membrance intside
K+,ClChannel currents
4 Na+ Na+
K+
Ca2+
Pump Exchanger
二、心肌细胞按AP特征分类
快反应细胞:
工作肌细胞
快反应电活动: 膜电位 大,0相Na+内流,AP幅度
一、 心肌细胞膜电位及离子转运
1. 工作肌细胞
0相 Na+快速内流
1相 K+短暂外流 2相 K+外流,Ca2+、Na+内流
APD
3相 K+快速外流
4相 静息期
2.普肯野细胞:
0-3相 同工作肌细胞, 4 相 Na+内流自动除极化→自律性
3.窦房结、房室结:
0相: Ca2+ 内流 3相: K+外流 4相: Ca2+缓慢内流→自律性
当这个通道介导电流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受到抑制或妥协让 步时,不论是由于药物的作用还是某些家族的基因突变引 发,都会导致潜在的致命疾病——QT间期延长综合症。
若干临床上成功的上市药物有抑制hERG的趋势,导致其在 使用过程中也伴随着猝死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药物对抗靶标的hERG抑制。
后除极
1.自律性↑ 机制:
(1)4相自动除极速率↑: 如交感兴奋 (2)最大舒张电位变小(上移) (3)阈电位变大(下移)
某些病理情况如 心肌缺血缺O2、低血钾、 强心苷中毒: 心肌膜电位↓,当绝对值≤60mv 时, Na+ 快通道失活→快反应电位变为 慢反应 电位→异常自律性。

医学-药理学 第2版 22抗心律失常

医学-药理学 第2版 22抗心律失常

1 ICa 2
INa-Ca
ITo 0 Ito1 Ito2
INa
IKr
IKs
IK1
3
IK1 4
1、自律性
自律细胞:4相缓慢自动除极
Na+、Ca2+内向电流 4相
K+外向电流衰减
2、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快反应C: 心脏的工作肌和传导系统C AP特点:膜电位负值较大 (-80~-90mv), 除极速率快,振幅大, 传导速度也快, 其除极由Na+电流介导
2、 减少后除极
早后除极:Ca2+内流↑所致 ---钙拮抗药
迟后除极:C内Ca2+过多和短暂 Na+内流
--钙拮抗药 + Na+通道阻滞药
针对传导异常
3、消除折返
1) 改变传导性
a.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
取消单向阻滞 如:苯妥英钠: 促K+ 外流---→ 最大舒张电位负值加大--与阈电
位距 离↑--传导↑; •
功能性折返:
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间耦联
(cell-cell coupling)改变 ---折返型室速
(三)基因缺陷 p212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 突变基因:3#--SCN5A基因—心肌钠通道
7#-- HERG基因----Ikr通道 11#--KVLQT1基因--IKS通道
2、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慢反应C:
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 AP特点:膜电位负值较小 (-40~-70mv), 除极慢,振幅小,传导也慢, 除极由L-型Ca2+电流介导
非自律细胞病变时:
心肌缺血缺氧时 使膜电位<-60mV时,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演示文稿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演示文稿

1、冲动形成障碍(起源异常)
自律性增高或异常
1)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窦房结起搏点冲动发放加速 窦性心动过速 ;
2)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早搏,二联律反复出现(心动过速); 3) 非自律细胞:心脏工作肌缺血缺氧静息电位﹤-60mV时,亦能出
现自律性异常。
第十六页,共47页。
复极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
4
心室肌
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室/房肌细胞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1、静息膜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期,细胞膜两侧处于
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 当心肌细胞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
形成动作电位。按其发生顺序,分为五期:
20 0
-20
-40 -60
-80 -100
第十二页,共47页。
1 2
0
Quinidine
1、房颤、房扑药物转律
预防房颤、房扑电转律后复发 2、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治疗和预防
第三十页,共47页。
Quinidine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心收缩力↓,Bp↓ 2、金鸡纳反应
3、心内抗胆碱作用:增加窦性频率,加快房室传 导(治疗前控制心室率)
4、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和尖
构效关系:局麻药普鲁卡因的衍生物,兼具有局麻 作用。
特点:(与奎尼丁比较) 1、与奎尼丁相似、而弱
2、无α-R阻断和抗胆碱作用 3、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4、静脉注射可抢救危重病例
5、久用→SLE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二)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
利多卡因 Lidocaine(Ⅰb类,抗室性心律失常药) 原为一局麻药,最初用于心导管和心脏手术时的心 律失常。

(整理)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整理)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对强心苷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A、奎尼丁B、普鲁卡因胺C、苯妥英钠D、胺碘酮E、妥卡尼标准答案:C2、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A、维拉帕米B、利多卡因C、苯妥英钠D、美西律E、妥卡尼标准答案:A3、急型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速或是室颤最好选用:A、苯妥英钠B、利多卡因C、普罗帕酮D、普萘洛尔E、奎尼丁标准答案:B4、早期用于心机梗死患者可防止室颤发生的药物:A、利多卡因B、普萘洛尔C、维拉帕米D、苯妥英钠E、奎尼丁标准答案:A5、可引起金鸡纳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A、丙吡胺B、普鲁卡因胺C、妥卡尼D、奎尼丁E、氟卡尼标准答案:D6、可轻度抑制0相钠内流,促进复极过程及4相K+外流,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改善传导,而消除单向阻滞和折返的抗心律失常药:A、利多卡因B、普罗帕酮、C、普萘洛尔D、胺碘酮E、维拉帕米标准答案:A7、能阻断α受体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并能减弱心肌收缩力的抗心律失常药:A、普鲁卡因胺B、丙吡胺C、奎尼丁D、普罗帕酮E、普萘洛尔标准答案:C8、胺碘酮不具有哪项作用:A、阻滞4相Na+内流,而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新性B、抑制0相Na+内流,减慢传导C、阻滞Na+内流和K+外流,延长心房肌、房室结、心室肌及浦氏纤维的APD和ERP,消除折返激动D、抑制Ca2+内流,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E、阻滞Na+内流,促进K+外流,相对延长所有心肌组织的ERP标准答案:E9、关于普罗帕酮叙述错误的是:A、重度阻滞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B、延长APD和ERP,消除折返C、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D、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E、有轻度普鲁卡因样局麻作用标准答案:D10、普萘洛尔不具有的作用A、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B、大剂量或高浓度是可抑制窦房结及浦氏纤维的传导C、治疗量时可促进K+外流,缩短APD和ERP,相对延长ERPD、治疗量时可产生膜稳定作用,延长APD和ERPE、高浓度或大剂量时可、产生膜稳定作用,而延长APD和ERP标准答案:D11、禁用于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病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胺碘酮C、普鲁卡因胺D、利多卡因E、苯妥英钠标准答案:B12、易引起药热,粒细胞减少和红斑狼疮综合症等过敏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普鲁卡因胺B、维拉帕米C、利多卡因D、普罗帕酮E、普萘洛尔标准答案:A13、室性早搏可首选:A、普萘洛尔B、胺碘酮C、维拉帕米D、利多卡因E、苯妥英钠标准答案:D14、利多卡因对下列哪种抗心律失常无效:A、室颤B、失性早搏C、室上性心动过速D、心肌梗死所致的室性早搏E、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标准答案:C15、下列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中,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丙吡胺可致口干,便秘及尿潴留B、普鲁卡因胺可引起药热,粒细胞减少C、利多卡因可引起红斑狼疮综合症D、普罗帕酮可减弱心肌收缩力,诱导急性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E、胺碘酮可引起间质新肺炎,肺泡纤维化标准答案:C二、思考题1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药理学教案 第22章 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教案 第22章 抗心律失常药
IK1内向整流钾电流
If起博电流
2、慢反应细胞:(图22-3)
特点:细胞的膜电位小,除极速度慢,振幅小,L-型钙电流介导除极。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
3、药物、静息膜电位对动作电位的影响(图22-4A、B)
静息膜电位与钠通道功能的关系,观察静息膜电位与可开放钠通道比率及复活时间常数。
药物与通道之间的关系:钠通道阻滞药减少钠通道开放;延长钠通道复活时间,APD、ERP延长。
如:利多卡因、苯妥英、美西律
3、Ⅰc类:复活时间常数>10s,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减慢传导,复极影响小。
如:氟卡尼、普罗帕酮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阻断β受体,抑制If、INa、ICa(L),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
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抑制IK,延长APD
如:胺碘酮
[不良反应]
心脏抑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低血压,诱发心力衰竭.不易于受体阻断剂合用。
禁用于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衰、心源性休克。
五、其他类
腺苷(adenosine)
[药理作用]
主要通过激动腺苷受体发挥作用。
1、腺苷+受体结合→激活钾通道→钾外流增加→细胞膜超级化→自律性降低;(心房、窦房结、房室结)
苯妥英(phenytoin)
为抗癫痫药,作用同利多卡因,能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迟后除极,用于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孕妇用药可致胎儿畸形,应禁用。
(三)Ⅰc类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主要通过减慢传导,延长APD和ERP。
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心血管反应,多见于传导阻滞、心衰、低血压,致心律失常。

优选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第八版药理学

优选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第八版药理学
房室传导时间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 极化过程的电位变

反映心室复极(心室肌 细胞3期复极)过程中
的电位变化
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 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到完 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心律失常 概述
心律失常是由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 常所引起
窦性心律失常:停搏、过缓、过速、不齐
冲动起源异常
一过性外向钾电流(If 快反应细胞1期复极化 ,主要由K+负载
泵电流(Ip)
参与形成静息电位超速压抑
ATP依从性钾电流
(IK-ATP)
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电流 (IK-Ach)
延迟性后除极 超极化
2、离子机制 Ionic Mechanisms
(1)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a.钾平衡电位 K+ Equilibrium Potential: 主要机 制

异位心律



被动性 :逸搏与逸搏心律 早搏
主动性 非阵发性与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
冲动传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 意外传导 捷径传导
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自律性异常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 折返
(l期 Phase 1)
(3)平台期Plateau (2期 Phase 2): --心肌动作电位的特征
(4)快速复极末期Terminal Phase of Rapid Repolarization (3期 Phase 3)
(5)静息期Resting Phase (4期 Phase 4)
心肌细胞主要的跨膜离子电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
窦房结
浦肯野细胞
窦房结细胞
IK ↓ If 激活
ICa(T)激活
ICa(L)激活
浦肯野细胞
If 激活 IK ↓
膜反应性与传导速度

是心肌细胞在不同电位水平受到刺激后所
表现的除极反应

是决定传导速度的主要因素
有效不应期 (ERP)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 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 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其原因是这段时间内膜电位绝对值太低, Na+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但还 远远没有恢复到可以被激活的备用状态的 缘故
A.降低4相斜率
B.提高阈电位
C.增大最大舒张电位
D.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降低自律性的四种方式
如何才能减少异位 起搏活动、消除折 返?



阻滞钠通道 拮抗心脏的交感效应 调节钾通道,适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阻滞钙通道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I类:钠通道阻滞药 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IV类:钙通道阻滞药
A B
1000ms 60/min
750ms 80/min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mV
2
3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
t
早后除极: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在2、3 相中,APD过度延长时易发生,以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多见。
mV
4
4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DAD)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心律失常:是心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是一类严重的心脏疾病。
•心律失常对循环的影响: 1. 心率变化:心动过速—舒张期短—冠脉供血↓;
心动过缓—心搏量↓—外周重要脏器供血↓;
2. 心动规律变化:房室收缩不协调、传导阻滞等—心室充盈量↓ 3. 心脏收缩功能丧失:房颤—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心搏量↓; 室颤—功能上等于停搏。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4期自动去极化
Phase 4 Spontaneous Depolarization
安静时膜电位稳定 静息电位

最大复极电位
Maximal Repolarization Potential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and Action Potential
心肌组织的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水平 兴奋性 阈电位水平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电生理 特性
自律性
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 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
阈电位水平 结构因素 生理因素
传导性
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按动作电位特征可分为两大类: 心房肌 快反应细胞 心室肌 浦肯野细胞 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 房室结
4 延长或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使ERP/APD比值↑)
ERP↑﹥APD↑ --(绝对延长) 奎尼丁: 抑 制 Na+ 通 道 --- 恢复 重新开 放 的时间 延 长 --- 冲动 将有 更多机会落入ERP中---消除折返; ERP↓﹤APD↓ --(相对延长) 利多卡因: 促进 K+ 外流 ﹥ 抑制 Na+ 内流 —APD 缩短,相对延长 ERP
2、离子机制 Ionic Mechanisms

(1)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a.钾平衡电位 K+ Equilibrium Potential: 主要机 制 b.钠内向背景电流 INa,b c.生电性钠-钾泵外向电流 Ip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Na+
Na+

(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0期: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 (约为-70mV) Na+内流,形成快钠内向电流 INa 再生性循环
离子电流 主要作用
内向离子电流
钠电流(INa) T型钙电流(ICa-T) 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 参与0期去极化 参与P细胞后段4期自动去极化 快反应细胞平台期 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 触发肌浆网释放Ca2+ 膜内Ca2+的稳定
L型钙电流(ICa-L) 钠-钙交换电流 (INa-Ca)
一过性内向电流 (Iti)
1期:

Na+内流停止 短暂的K+外向电流, 瞬时性外向离子电流,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 Ito

2期:

内向电流(Ca2+内流为主和微弱的Na+内流) K+外向电流(IK)

Ca2+通道特征:

激活、失活、复活慢,故又称慢Ca2+通道
Slow Ca2+ Channel

Ⅱ类:β肾上腺受体拮抗药
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 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表现为减慢4相除极速率 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 导性。普萘洛尔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APD和ERP,对动作电位幅 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胺碘酮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1
+20 0 -20 -40 -60 -80 -100 动作电位时程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0 绝对不应期 3 2
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程
心脏传导系统
心电图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 极化过程的电位变 化
反映心室复极(心室肌 细胞3期复极)过程中 的电位变化
反映在左右两 心房的去极化 过程
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 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后除极(after depolarization):是在动作电位0相 除极后,发生于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后的一种除极, 其振幅小,频率较快,膜电位往往呈振荡性波动, 一旦达到阈电位,易引起异常冲动,即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发生在2、3相复极中 滞后除极:发生在4相复极中
早后除极 (ealy afterdepolarization ) 特点:
.是在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于2相或3相; .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绝对值较小), 除极频率快,振幅小。 A B C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特点: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舒张早期); .是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 除极振幅较大。
快反应细胞2、3期复极化 慢反应细胞3期复极 参与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 是P细胞自动去极化的主要因素
快反应细胞1期复极化 参与形成静息电位超速压抑 延迟性后除极 超极化
一过性外向钾电流(If ,主要由K+负载 泵电流(Ip) ATP依从性钾电流
(IK-ATP)
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电流 (IK-Ach)

人和哺乳类动物心室肌的静息电位约 为-90mV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70mV


(1)去极化期Depolarization (0期 Phase 0) (2)快速复极初期Early Phase of Rapid Repolarization
(l期 Phase 1)
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降低4相去极斜率---- 自律性↓
2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Ca2+内流↑所致—钙拮抗药
迟后除极:细胞内Ca2+过多 和短暂Na+内流— ----钙拮抗药 + Na+通道阻滞药
(针对传导异常): 3 改变传导速度:
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激动; 苯妥英钠: 促K+ 外流---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距离↑--传导↑; 减弱膜反应性 --- 减慢传导 --- 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折返激动 ; 奎尼丁:抑制Na+内流---Vmax↓-----传导↓



(3)平台期Plateau (2期 Phase 2): --心肌动作电位的特征 (4)快速复极末期Terminal Phase of Rapid Repolarization (3期 Phase 3) (5)静息期Resting Phase (4期 Phase 4)
心肌细胞主要的跨膜离子电流
起搏钙电流(If ,主要由Na+负载
延迟性后除极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 参与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
心肌细胞主要的跨膜离子电流
离子电流 外向离子电流 钠电流(INa) IK1) 内向整流电流( 快反应细胞静息电位 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 快反应细胞2、3期复极化 主要作用
延迟整流电流(IK ,主要由K+负载
triggered activity
t
迟后除极:出现在完全复极后的4相。是由于细胞内Ca2+超 载,而引起短暂Na+内流所致。诱发因素有强心苷中毒、 心肌缺血、细胞外高钙等。
冲动传导异常

单向传导阻滞:由于心肌某一部分不应期 异常延长,使与邻近细胞不应期不一致, 或由病变引起的传导递减所致。
折返激动(reentrant excitation): 指一次 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 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A
B
单向阻滞区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