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企业如何彻底解决民工荒?不妨学学德国人
国外农民工社会保障经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民工社会保障经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国外典型经验做法(一)德国德国是近代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而其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问题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
19 世纪,大量德国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
1855 年,《穷人权利法规》生效,根据该法规,每个地区依据居民人数对贫困居民进行补贴。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颁布《黄金诏书》,提出工人因患病、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保障,他们有权得到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
由此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883 年,国会通过《疾病保险法》,规定疾病保险费用由雇主负担2/3,雇员负担1/3。
保险金的征收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体现了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所得转移,适合农村劳动力收入低的特点。
此外,只要农民工本人参保,其配偶和子女便可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
经过多次调整,目前德国规定,凡月收入低于610 马克的工人,其医疗保险费全部由雇主承担。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总体上体现了“高收入帮助低收入、社会共济、体现公平”的宗旨。
在养老保险方面,德国实行了包括农民工的全国养老保险制度。
1889 年,德国颁布《残疾和老年养老保险法》,规定所有未参加其他养老保险的农民都必须参加此保险。
此外,在义务性养老保险里,将包含农民工的全部工人纳入工人养老保险范畴。
(二)英国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1601 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对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贫民实施救济。
1795 年,伯克郡治安法官制定斯品汗姆兰制度,规定给劳动贫民救助的金额随面包价格浮动,并允许在济贫院外实施救济。
189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人赔偿法》,规定在工作危险较大的行业,雇主应对因工伤或丧失工作能力者给予赔偿,随后政府又将该法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农业和其他行业。
1948 年,英国颁布了《国民救助法》,规定无收入或低收入者可领取国民救助金,极大保障了收入低和易失业的农民工的正常生活。
多种措施破解用工荒难题
多种措施破解用工荒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许多行业都面临着用工荒的困扰。
无论是制造业、建筑业还是服务业,都面临各种用工短缺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多种措施破解用工荒难题。
措施一:提高工资待遇提高工资待遇是一种常见的解决用工荒的方法。
在国内,不少制造业企业都存在低薪、低待遇的问题,导致员工流失率高。
因此,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从而留住优秀的员工。
当然,这个措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过高的工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
措施二: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除了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是解决用工荒的有效方法。
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工作环境和待遇,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比如,优化工作岗位、提供健康保险、提供员工培训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方法,从而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措施三:注重员工培训注重员工培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能力,也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
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发展空间。
因此,企业要注重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用工荒的挑战。
措施四:招聘日渠道多样化招聘渠道多样化也很重要。
不能只选择传统的招聘方式,比如招聘网站、招聘会等,同时要尝试新的招聘方式,比如社交媒体、微信招聘、员工推荐等等。
只有招聘渠道多样化,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应聘者。
措施五:加强与学校合作除了多渠道招聘,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也可以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与学校合作可以让企业更加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也可以让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需求。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校合作可以缩短求职者与企业的距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企业。
总结用工荒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解决用工荒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注重员工培训、招聘渠道多样化、加强与学校合作等措施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为何德国也出现了“用工荒”
为何德国也出现了“用工荒”?一、“技工荒”已是全球现象“技工荒”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化的现象。
技术工人不仅在传统的欧美国家严重短缺,而且在韩国、日本以及澳洲等国家也相当紧俏。
为此,韩国政府推出了旨在吸引外籍“技工移民”的举措: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外籍熟练技工给予永久居住权,以解决中小企业熟练工人紧缺问题。
众所周知,韩国并非移民国家,出台此规定,足见技术工人之紧缺。
据韩国中小企业厅公布的数字,目前韩国缺少熟练技术工人近5万人。
据新华网报道,济南有个村:100多名村民移民澳大利亚。
“月收入两三万元,住200多平米的房子,屋外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医疗保障……这种都市白领都不敢想的生活,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后楚庄的20多户上百人却享受到了,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澳大利亚”。
这个总共201户的村庄有25户的年轻人靠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到澳大利亚“打洋工”,并拿到了绿卡。
德国劳工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已面临严重技工短缺。
上世纪60年代,德国技工在所有工人中的比例超过45%,可到了90年代就下降到15%,现在只有近10%。
“德国制造”的美名很可能因此受损。
而德国的“技工荒”现状只是整个欧洲的缩影。
欧洲劳工联合会的一项报告显示,德国短缺技工达36%,法国为40%,英国34%。
即使是状况较好的爱尔兰,也短缺17%。
二、德国技工究竟有多厉害?提起“德国制造”,人们总会想起优秀的德国技术工人。
国内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超大型电机出现故障,中国工程师在束手无策的窘境之下,请来一位德国技工,这位技工在对电机检查一番后拿起一支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个小圈,然后开价10万美元。
中方厂商询问开价的理由,“我在这里画上一个圈的价格是1美元,”德国技工指着电机说,“知道在这里画圈的价格是99999美元。
”中国厂方无言以对。
那个德国技工在画圈的地方打开电机,手到病除,然后揣上10万美元打道回国。
德国劳务派遣对的启示
德国劳务派遣对的启示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拥有众多的世界知名企业。
而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雇佣模式,已经成为了德国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不仅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就业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瞬时性用工的问题。
由于企业经营需要,不时会出现对某些技术人员或生产工人的需求增加,而这种人员通常只是短期使用,难以从招聘市场上找到合适人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便可以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由劳务派遣公司向市场上找寻合适的人选,以短期合同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可以说,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劳务派遣公司与本地就业市场联系紧密,不仅及时了解市场上新兴的产业和需求,更能够根据市场现状来及时调整自身人力资源的结构,使得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得到有效的匹配。
同时,由于劳务派遣公司把员工视为核心经营资产,因此其会持续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和培训机会,进而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充实了德国劳动力市场,也为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三,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也为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密切关注德国劳务派遣的实践经验,并尝试将其模式引进本国。
据了解,欧洲联盟成员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采用德国类似的模式,这种创新性的就业方式成为了对其他国家构建适应性更强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探索。
总之,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它在聚焦企业经营的同时,也保护了员工的权益,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减轻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当然,劳务派遣制度虽然在某些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分考虑员工权益等相关问题,构建更为稳妥和健全的制度体系。
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就业保障
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就业保障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一直以来都注重灵活性与就业保障的平衡。
这种平衡是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本文将探讨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就业保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弹性就业形式:德国劳动法允许使用各种就业形式,如全职、兼职、临时工和自由职业者等。
这种灵活性使得雇主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劳动力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2. 灵活工作时间:德国劳动法规定了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使员工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个人生活来安排工作时间。
这种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3. 职业培训和转岗:德国注重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使得劳动力具备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提供转岗的支持和补贴,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二、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保障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保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最低工资制度:德国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确保所有工人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报酬以维持基本生活。
这种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低收入员工的生活质量。
2. 失业保险制度: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失业人员可以领取一定期限的失业救济金,并接受职业培训和求职援助。
3. 劳工权益保护:德国劳动法规定了雇员的权益保护,包括工资支付、工时限制、假期休假、工伤保险等。
这种保护机制保障了员工的福利和权益。
三、灵活性与就业保障的平衡德国劳动力市场在追求灵活性的同时,也注重就业保障,追求灵活性与保护员工的权益的平衡。
这种平衡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经济增长: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 就业机会:灵活性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失业率。
就业保障则为失业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民营企业如何解决用工荒问题
民营企业如何解决用工荒问题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那么民营企业如何解决用工荒问题?解决用工荒问题办法: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从重视企业目标的企划到形成一套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以及建立以此相适应的报酬激励制度、人员培训与开发计划、人员进退升迁制度和形成相应工作流程程序等。
企业必须要建立起这些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和运作程序。
跨国公司靠的就是制度的再生产,企业大了就不能仅仅靠产品,而要靠制度。
解决用工荒问题办法: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中国民营企业老板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汇可能就是“以人为本”,然而如何实践“以人为本”却没有概念,“以人为本”成了自我标榜的“噱头”。
对于企业微观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运作策略,民营企业是最欠缺的,没有具体的运作策略,再好的理念仅仅只是概念。
我们一定要注意,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决定了在这些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运作操作策略是不一样的,不能一味地来复制。
过于忽视人性是管理的一大失败,想想不少外资企业宣扬“尊重人、关心人”的企业理念,不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召唤下人才纷纷涌向的吗?尊重人才,意味着人才不仅是工作的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彼此之间在人格上是同等的;也意味着工作本身不是强迫经理人必须服从。
对人才来说,不再是单纯被使用,而是在双方协商自愿的基础上,选择更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项目和问题解决之道。
这样,管理者与人才不再是单纯的命令发布者和被动接受者、实施者,而会很容易地结成事业上的工作伙伴,工作也就成了人才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价值平台。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就会很自然地考虑人才的需求,容易赢得人才的认可和赞同,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措施保障其创造力的发挥。
解决用工荒问题办法:建立“人力资源和市场化对接机制”没有市场,就无法建立竞争机制,也实现不了效率。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全文)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进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进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RM生活稳定,城市进展迅速,同时,GJ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
从1958年到1978年,GJ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治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操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
解决用工荒的措施
解决用工荒的措施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用工荒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用工荒带来了许多挑战,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用工荒,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行的措施,包括拓宽用工渠道、提高员工福利、培养本地劳动力以及引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拓宽用工渠道为了解决用工荒,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用工渠道。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招聘广告、招聘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来吸引更多的求职者。
另外,与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招聘会和职业咨询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劳动力市场。
此外,与其他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共享,通过借调和临时聘用来满足用工需求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提高员工福利除了拓宽用工渠道外,提高员工福利也是解决用工荒的重要措施之一。
良好的员工福利可以吸引更多的求职者加入企业。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灵活的工作时间、完善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方式来改善员工福利。
此外,为员工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能力,也是提高员工福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培养本地劳动力培养本地劳动力是长期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本地劳动力,企业可以与当地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参与课程设置,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还可以提供奖学金和资助项目,鼓励本地学生选择与企业相关的专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储备。
引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解决用工荒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例如,企业可以引入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劳动力,提高生产线的效率。
另外,智能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结论用工荒对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拓宽用工渠道、提高员工福利、培养本地劳动力以及引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用工荒的解决措施
用工荒的解决措施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用工荒的出现不仅限制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还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各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用工荒的措施。
用工荒的原因用工荒是指劳动力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1.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导致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的供给逐渐减少,这导致许多行业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2.教育问题:教育系统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地区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3.劳动力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
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找工作,导致农村地区人员稀缺。
解决措施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创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决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这可以通过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提供职业培训来实现。
政府还可以建立起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培养更多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鼓励就业创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就业创业,例如减少税收、提供创业补贴等。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帮助。
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用工荒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其他产业,减轻农村劳动力的压力。
加强用工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政府可以建立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和劳动力需求信息。
企业和求职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互相了解,促进用工信息的交流和匹配。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特殊群体的用工支持力度,促进就业稳定和消除用工障碍。
浅谈企业如何应对民工短缺
浅谈企业如何应对民工短缺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起,到2003年上半年前,中国的劳动市场一直处于劳动无限供给状态。
但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许多城市陆续出现了农民工数量迅速减少的情况、导致了不少企业用工短缺。
用工的短缺导致部分企业生产设施闲置、开工明显不足。
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而言,更是致命打击。
因此,本文就以民工短缺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民工短缺的表现着手,进而从需求(企业)方面论证其产生原因,提出企业应对的措施。
标签:民工短缺;民工荒;企业;民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民工潮起,到2003年上半年以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
随着沿海城镇和内地城镇工业化的推进,全国农村有1亿多劳动力流向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
但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许多城市陆续出现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迅速减少导致不少企业用工短缺。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一度仅在个别企业、地方出现的用工短缺正在国内多个地区迅速波及,并逐步演变为局部地区的“民工荒”。
目前,珠江三角洲等一些重点地区的用工缺口已近1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情况表明,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
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的主要集中地,也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
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
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
在福建,泉州、莆田两市用工缺口共约10万人。
浙江温州等用工较多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
民工短缺表现为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服务等行业的一线岗位的缺工现象较为突出,技术工人非常缺稀,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许多民工不再外出打工,即使民工进城求职,也以临时工、短工为主。
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无限供给的民工,居然也闹起荒来了。
一、民工短缺的企业原因民工短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建筑行业中用工荒现象的挑战
如何解决建筑行业中用工荒现象的挑战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职业吸引力下降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
这种现象对建筑行业来说尤其严重,因为它依赖大量熟练劳动力来完成工程项目。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建筑行业中用工荒现象带来的挑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一问题。
一、挑战1. 人口老龄化和失衡:许多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即劳动力供应逐渐减少,而需求不断增加。
这使得招募足够数量的工人成为了一项巨大挑战。
2. 工作条件:建筑行业通常要求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例如高温、寒冷、高空等。
这些条件不仅限制了人们愿意从事该行业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招募和保留员工的难度。
3. 转型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建筑行业正在经历转型。
然而,许多熟练工人缺乏适应新技术和工作方式的能力,这也增加了用工荒的挑战。
二、解决方案1. 投资职业培训:政府和建筑行业相关机构应投入更多资源来提供职业培训,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该行业。
培训计划可以包括技术性课程、学徒制度以及与大学合作提供理论知识。
2. 提高工人福利和待遇:改善工人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和福利将鼓励更多人从事建筑行业,并帮助留住现有员工。
例如,提供丰厚的奖金、弹性工作时间、完善的健康保险以及职业发展机会等。
3. 引入新技术和自动化装备:在推进自动化装备和新技术使用方面加大投入,可以减少对熟练工人数量的需求。
例如,机器人和数字化设计可以减轻一部分体力劳动需求。
4. 拓宽用工来源:除了传统的招聘渠道,建筑行业可以寻找新的用工来源。
例如,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实习计划、吸引军队退伍人员转行进入该行业等。
5. 加强国际间合作:建筑企业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用工资源。
例如,通过招聘外籍劳工或派遣本国工人到其他国家项目中工作。
三、案例分析1. 加拿大联邦人才战略:加拿大政府于2017年推出了“全球技能战略”,旨在培养本土劳动力并吸引国际人才。
德国用工指南
德国用工指南
嘿,咱来说说德国用工那些事儿哈!
你知道不,在德国找工作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德国可是个很讲究规矩的地方,但别怕,只要咱弄明白了,那也没啥难的。
比如说面试吧,那可得好好准备。
你想想,就像咱去见一个很重要的朋友,不得收拾得精神点呀!穿着得体那是必须的,可别邋里邋遢就去了。
德国人很看重准时,你要是迟到了,那印象分可就大打折扣啦,这就好比去约会迟到一样,那多不好呀!
然后呢,到了工作岗位上,你得适应他们的工作节奏和方式。
德国人工作起来那可是相当认真的,就跟工匠雕琢艺术品似的。
他们对细节的把控那叫一个厉害,咱也得学着点,把工作做得精细些。
这就好像做一件手工活儿,得慢慢来,不能马虎。
还有啊,德国的职场文化也挺有意思的。
同事之间相处得比较直接,有啥说啥,但可别理解成他们不客气哦,他们就是这种风格。
和他们打交道,咱也得直爽点,别拐弯抹角的。
再说说福利吧,德国在这方面可真是不错呢!各种假期、保险啥的都挺齐全。
这就好比是给自己的生活加了好多保障,让你工作起来也更安心呀!
哎呀,你想想,在德国工作,既能学到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又能享受不错的福利,这不是挺好的嘛!咱只要入乡随俗,慢慢适应,肯定能在德国的职场上闯出一番天地来。
别害怕那些规矩和不同,就当是给自己一个挑战,一个成长的机会呗!反正人生不就是这样嘛,到处去闯荡,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这样才有意思呀,对吧?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制造业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
制造业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在当今社会,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劳动力短缺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制造业企业发现招聘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工人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那么,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呢?首先,制造业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自动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企业可以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许多企业已经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质量问题。
当然,引入自动化设备需要企业进行一定的投资,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
其次,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现有员工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和工作要求。
比如,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参加关于先进焊接技术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更高效、更精准的焊接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机会,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减少人员流失。
再者,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也是吸引和留住劳动力的关键。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
因此,企业应该致力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福利体系(如医疗保险、带薪休假、住房补贴等),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比如,一些制造企业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工作餐、舒适的宿舍,以及定期的团队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另外,制造业企业还可以与职业院校和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制造业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
制造业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在当今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劳动力短缺无疑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日益严重,这给制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那么,制造业该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呢?首先,制造业企业应当注重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
例如,在一些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采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同时,先进的设备还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如提供技术改造补贴、低息贷款等,帮助企业减轻资金压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优化工作环境和提升员工福利也是吸引和留住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
企业应该改善车间的工作条件,如加强通风、降低噪音、提高照明等,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如五险一金、带薪年假、节日福利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尊重。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如团建、培训、竞赛等,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和培训课程,让员工看到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从而愿意长期为企业服务。
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制造业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建立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课程和培养方案,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
同时,企业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特征、问题及借鉴
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特征、问题及借鉴【摘要】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本文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包括推动因素和影响因素。
其次分析了德国工业化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例如数量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
然后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劳动力失衡和社会不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总结了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借鉴经验,包括政府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影响,以更好地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德国工业化、农村劳动力流动、机理、特征、问题、借鉴经验、未来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这种流动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教育,城市上岗环境恶劣等。
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借鉴经验,对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平稳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理、特征、问题及借鉴经验,旨在分析和揭示这一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探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揭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二是分析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和规律,总结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式和趋势;三是分析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四是总结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借鉴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工业自动化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
工业自动化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当今社会,劳动力短缺已成为众多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工业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劳动力供应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自动化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工业自动化是指在工业生产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它涵盖了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可以有效地替代部分人力劳动,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首先,自动化生产线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生产线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操作和监控,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
而自动化生产线则可以通过机械手臂、输送带等设备实现物料的自动搬运、加工和装配,大大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
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许多工厂已经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从车身焊接、喷漆到总装,几乎所有的工序都可以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完成,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其次,机器人技术在应对劳动力短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可以完成一些危险、繁重和重复性的工作。
比如,在物流行业,搬运机器人可以自动搬运货物,分拣机器人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货物进行分类,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在焊接、喷漆等工作环境恶劣的行业,机器人可以替代工人进行操作,避免了工人受到伤害。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能够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
智能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
它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计算机等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运行。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自动调节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同时,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用工荒中国应向德国学习什么
用工荒中国应向德国学习什么
杨亚军
【期刊名称】《贵阳文史》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农历新年过后,新一轮的农民工离乡打工潮来临。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全国许多省市都出现了用工荒。
在北京丰台区开了一家小型维修厂的王女士表示,工厂需要一名木工,工资计件结算,"按照我们工厂现在的经营状况,
【总页数】1页(P5-5)
【作者】杨亚军
【作者单位】新华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2
【相关文献】
1.解决"用工荒"应向德国学习 [J], 史云燕
2.比起工业4.0中国企业更应向谁学习 [J], 包政;
3.周其仁中国应向以色列和美国学习创新经验 [J], 周其仁;
4.“中国制造”应向“德国制造”学习什么 [J], 孟虹;
5.专家称美国在环保方面应向德国学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解决劳动就业的作法
德国解决劳动就业的作法
宋淑运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德国的失业率不断上升,1970年为0.7%,1980年为3.8%,1990年为6.4%,1994年达到9.3%。
持续上升的失业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新的对策和就业方案。
许多工会提出了缩短工作时间的办法。
一些企业主相信,可以采用减少工资和弹性工作时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德国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感到忧虑的问题,很明显,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应依赖于生产的发展,就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来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宋淑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发展企业经济是解决城镇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波阳县城镇劳动就业调查 [J], 吴滋意
2.德国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作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王龙
3.发展生产解决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问题——四平市安置待业青年劳动就业的调查[J], 赵凤彩
4.振兴经济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关键——佛山市劳动就业调查 [J], 晓桦
5.高投资换来一个新德国——德国缩小东西差距的作法及成效 [J], 田启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工人的工具管理制度
德国工人的工具管理制度德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之一,德国的制造业和工业生产一直都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而在这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国家里,工人的工具管理制度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德国工人的工具管理制度以其严谨和规范而著称,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国工人的工具管理制度。
1. 工具的选购在德国,工厂和企业需要提供给工人所需的工具和设备,这些工具需要经过严格的选购程序。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工人的需求和工作内容,确定所需的工具种类和规格。
然后,企业会进行市场调研,选购具有良好品质、稳定性和耐用性的工具设备,以确保工人在工作时能够使用到高质量的工具。
2. 工具的分配一旦工具购买好后,企业会对工具进行编号,并建立起工具库存管理系统。
在工具库中,每一种工具都有固定的存放位置,以方便工人取用。
工具的分配需要严格按照工人的需求和工作任务进行,确保每个工人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工作的工具。
3. 工具的使用在德国,工人在使用工具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流程。
首先,工人需要对所用的工具进行检查,确保工具的完好无损。
然后,工人需要根据工作需要正确使用工具,并在使用完毕后进行清洁和维护。
工人需要保证工具的安全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对工具进行良好的保护,以确保工具的寿命和稳定性。
4. 工具的维护工具的维护是德国工具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企业通常会对工具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工具的正常使用和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
同时,企业还会给工人提供相应的维护和保养培训,让工人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工具进行维护和保养。
5. 工具的管理工具管理是德国工具管理制度中的关键环节。
企业通常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具管理系统,包括工具的登记、分发、使用、保养和更新等环节。
通过这一套系统,企业能够清晰地了解工具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工具的更新和维修,确保每一件工具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6. 工具的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进步,德国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工人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以适应新的生产和工作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我国已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学习德国人的这种做法,并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去年在浙江台州参观考察,发现台州是全球工业缝纫机的隐型冠军,占了世界60%以上的市场份额。领军的是一家年产值已过15亿元的公司,该公司由三位白手起家的农民兄弟创立,但在技术上已打败国外竞争者,成为全球的行业霸主。为了留住公司外来技术人才,公司不但为外员员工子女入学提供方便,而且还资助他们在当地买房置业,使打工者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减少员工流失率。优秀员工也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技术争创技术难题上,从而确保公司的产品质量,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看最近的各种报道,讲东西部为了抢夺农民工,打出4000多元的高薪等等。高工资当然很好,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一定要善待他们,从各方面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够更长远地留住他们,再也不用这样每年来回折腾,来回招工。可以通过厂办子弟学校、合建廉租房等,解决农民工们最关心的问题。留着他们的心,也就留住了他们的人人,也就等于解决了企业自身的后顾之忧。至少有一个固定高效的员工队伍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郑风田:留住民工可向德国学习
节后农民工的春天来了,据报道讲目前我国已经开打“中西部农民工争夺战”。其实近年来每年春节过后都要上演一阵子“民工荒”连续剧,只不过在这场争夺战中,西部的声音变得愈来愈大,这次后劲发展十足的重庆打出各种招牌来抢夺农民工,在声势上已占了上风。
宏观背景的“农民荒”对于微观的企业来讲,就是“用工荒”“招工难”问题。作为用工企业,如何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用工荒”问题?其实不防学习一下德国人的做法。
经济危机后,美国与欧元区的不少国家都陷在危机泥潭中难以自拔,但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近期出版《经济学人》对德国经济的优异表现进行了专题的分析。研究发现,德国经济迅速复苏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靠强大的制造业的出口带来的。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力成本高涨大都选择了逐步把制造业外包的背景下,为什么同是发达国家的德国制造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并且竞争力强劲?是靠压低工人工资吗?非也。德国工会的力量异常强大,工人的工资与薪金在发达国家一直口碑很好。其实德国出口奇迹是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型企业创造的。这些中型企业虽然从名声上来讲在行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在目前全球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领域内,德国的这些中型企业可都是他们所在行业的领头羊。为什么德国的中型企业能够成为行业冠军?有四个最关键之处:其一,出现不景气时公司与员工抱团渡难关。德国的这些隐型冠军们,在危机时刻并不像美国的企业那样,通过解雇工人来降低开支以自保,大多数公司并不解雇员工,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一起通过降薪来渡过难关。危难时刻见真情,在经济好转时,员工也不会轻意跳槽奔高薪而去,从而保证公司一直有高水平的技术骨干;其二是对员工持续不断的技术培训。德国的二元制教育使德国工人自小就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进入公司后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工人们很快成为熟练技师。公司还提供各种技术培训机会使工人们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其三是各公司在制度上保证技术优秀工人有足够的成长成长空间,公司通过精心营造的技术创新氛围,鼓励工人们进行各种技术发明创造,并且获得丰厚的回报;其四是公司的管理层与技术工人的薪水差别并不巨大。美国在这次机中一直难在自拔,许多美国有志之士也一直在反思美国的用工模式。过去美国许多公司CEO拿着比普通员工高数百倍的工资,公司一有问题就通过大批解雇员工来重组。这种做法极不利于技术人员的长期成长。目前美国的经济还一直泛力,就业岗位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跟这种管理风格有很大关系。
去年11月份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农民工圆桌讨论会,这次会议与一般的研讨会不同之处在于邀请了不少农民工代表参加。会上有一个新的发现就是农民工们真正最关心的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户籍、社保等问题。按优先程度,他们其实最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在打工地上学,解决了上学之后能不能住上便宜点的房子,以及能不能学到技术本领等,这些问题都是很眼前很现实但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至于户籍、社保等大问题,太远了,解决起来太难,可以往后放放,可以先把当前农民工们最急迫的事情解决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