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实用

合集下载

《六国论》文言文赏析

《六国论》文言文赏析

《六国论》文言文赏析《六国论》文言文赏析《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六国论》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实用版)目录1.六国论的概述2.六国论的历史背景3.六国论的主要内容4.六国论的现实意义正文【六国论的概述】六国论,又称为《六国纪》,是一部描绘战国时期六个诸侯国(韩、赵、魏、楚、燕、齐)历史兴衰的史书。

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末期或秦朝初期。

全书共六篇,每篇以一个国家为主题,详细记载了各国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实力、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互相争霸。

六国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密切相关。

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变法、兵制改革、农业改革等。

这些变革使得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六国论主要围绕六个诸侯国的历史发展进行叙述,详细记载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六国论的主要内容概括:1.韩国:韩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中等国家,政治制度较为保守,但军事实力较强。

韩国在战争中多次与秦国交手,但最终被秦所灭。

2.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尤其注重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

赵国曾与秦、燕等国发生战争,但最终被秦灭亡。

3.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政治制度较为开明,经济实力强大。

魏国在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但最终被秦、楚等国所灭。

4.楚国:楚国是战国时期领土最大的国家,政治制度较为保守,但文化底蕴丰厚。

楚国曾与秦、齐等国发生战争,但最终被秦灭亡。

5.燕国:燕国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较为薄弱的国家,但文化教育较为发达。

燕国曾与齐、赵等国发生战争,但最终被秦灭亡。

6.齐国:齐国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较为发达的国家,尤其注重商业发展。

齐国曾与秦、燕等国发生战争,但最终被秦灭亡。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六国论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对后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六国论为后世提供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国论》文言知识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总结

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六国论(十分完整_实用性强)

六国论(十分完整_实用性强)

寻找文言现象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并力:合力。 下:吞下。名词作动词。
恐:恐怕。 咽:咽喉。
译(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 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 去。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势:形势。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为:被。 劫:胁迫,挟持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 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六 国 论
你敢挑战吗?
过关一(2分) 过关二(2分) 过关三(2分) 过关四(3分)
1、简介作者
曾有人以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 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他们就是北宋时 期 苏洵、、苏轼、、苏辙 ,世称“三苏”。《三字经》 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 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刻苦攻读,博览群 书,潜心专研。北宋嘉祐年间,他写的22篇文章名 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 名为《 嘉祐集》,本课即选自该文集。苏洵精于古 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 的风度。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03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议论,历史,借古讽今译文及注释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超实用-2024鲜版

《六国论》超实用-2024鲜版

善于运用营销策略
六国善于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如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现代企业在市 场营销中同样需要善于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 率。
注重市场调研与分析
六国在决策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现代企业在制定营销策 略前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024/3/27
17
企业管理领域应用
借鉴六国合纵连横策略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借鉴六国合纵连横的策略,通过联合、协作等方式共同对抗强大
的竞争对手,维护自身利益。
实行分而治之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提高管理效率。
2024/3/27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重视人才
国家的兴衰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密切 相关,应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国 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8
2024/3/27
26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居安思危
在和平时期,应时刻保持警惕,预见潜 在的危险,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改革创新
2024/3/27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国应积 极推进改革和创新,增强自身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
团结合作
在应对共同挑战时,各国应团结一致 、密切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 和平与稳定。
10
六国起源与发展历程
六国起源
六国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这六个强国,它们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最终成为 了战国时期的霸主。
发展历程
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战争和变革。在春秋时期,它们还是一些小国,但到了战国时期,它们通过不断的吞并和 扩张,逐渐成为了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六国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秦始皇统一六 国的历史事件。

六国论总结

六国论总结

六国论总结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念,主张强调国家间的相互利益和国家利益至上。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六国论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为后世政治理论和国家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详细总结,包括其核心理念、政治观点以及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一、六国论的核心理念六国论主张国家利益至上,将国家放在首位,强调国家的繁荣和安宁是最重要的目标。

荀子认为,国家是一个由君主和人民组成的有机整体,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应当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采取明智和聪明的政策,通过权谋和智慧来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应当被道德束缚,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政治应当以实用为导向。

六国论强调民族团结,认为国家的力量和稳定来自于民族团结。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推行明智和公正的政策,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荀子认为,国家内部的和谐和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国家应该注重民族团结,消除内部的矛盾和分裂,实现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六国论主张政治实用主义,认为政治手段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利益来选择和运用。

荀子认为,政治是一场复杂的博弈,需要智慧和计谋来谋取国家的利益。

君主和政治家应当具备高尚的智慧和权谋,运用政治手段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荀子认为,政治应当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应当被虚无缥缈的理念和道德束缚。

六国论强调强权政治,认为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强权政治是一种现实和必要的手段。

荀子认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强权政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君主和政治家应当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具备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荀子认为,强权政治并不是一种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国家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来灵活运用强权政治,以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六国论——优秀实用

六国论——优秀实用

始:起初。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是故:所以。 虽:虽然。
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 9.赵尝五战于秦 10.二败而三胜 11.后秦击赵者再
效:功效。 始:才。 速:招致。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再:两次。
12.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
13.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高考名句测试 【07上海卷】 暴霜露 , 斩荆棘 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08上海卷】 如弃草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 《六国论》) 【08山东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苏洵《六国论》) 【06浙江卷】(同07浙江卷) 暴霜露 , 斩荆棘 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04北京卷】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 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欲 暴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 灭亡 灭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向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以地事秦 事奉,侍奉,动词 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好像,动词 犹 良将犹在 副词,还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名→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形容词 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形→动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有如此之势 形势 其势弱于秦 势力,力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形状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姿势,姿态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篇1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译文:篇一【注释】①六国世家: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

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六国在《史记》里均有“世家”。

②窃:私下。

谦词。

③山西: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殽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所谓关中含义相同。

④深思远虑:形容深入而周密地思考。

亦作“深思熟虑”。

⑤咎:责怪。

⑥郊:邑外为郊。

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下面的“野”也是指郊。

这里是指韩魏境内。

文学赏析篇2《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明确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因此灭亡定下结论。

苏洵认为:六国之因此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身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身走向毁灭。

因此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

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六国论原文赏析1六国论【作者】苏洵【朝代】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六国论——优秀实用

六国论——优秀实用

“古人云:… …” 六国灭亡史实
引证法 例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 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
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 对称、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
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 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 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 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张飞蜀都卖肉
诸葛亮隆中种菜
秦琼长安卖马
“姜尚渭水钓鱼”
关羽荆州卖豆腐
苏武北海牧羊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 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六 国苏 论洵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注 赂lù秦 意 率shuài赂秦耶yé 字 思厥jué先祖父 音 无厌 yàn
弊( 在总

分 )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赂 者
(总分)

赂 者(第三段)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同题作文:新六国论(四篇)

同题作文:新六国论(四篇)

同题作文:新六国论作品1六国破亡者,皆咎于赂乎?此言不当也。

倘秦之初具态势,六国猛醒,戮力拒秦,则可逆势乎?非也,六国之积弊久矣。

秦势之强,非横空而出也,自孝公至赵政,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明公迭代,英杰辈出。

孝公从善如流,文王知能善用,昭王礼贤下士,始皇雄才大略,此为国运昌明之备也。

继而广纳贤士,多用良才。

商鞅改制变法,国富民殷;张仪连横破纵,离间断盟;司马错施策献计,延疆拓蜀;范雎远交近攻,虎视天下。

百年积淀,一朝为霸,此势可尽归天下于囊中,为秦外骋之本也。

而天下诸国,亦无以及之者也。

至于始皇,年少竟怀六国之心,初成犹显帝王之姿。

内行智勇,实权在握;外展魄毅,雄狮出征。

开辟天下,纳兴我秦。

初出刘韩,螳臂难当车驷,首灭一国,以观天下。

而五国不知虢蔡倾覆之危,唇亡齿寒之急,而自守观动,唯秦诛邻。

此,秦肆欲矣,远交近攻,佯盟实伐,逐一克破,王都覆黍。

此六国皆并于秦矣。

反观六国,势大而力亏,外强而中干,实动伐灭,亦无至难,各国内政陈腐,外政孤弱,皆有积弊,秦谋而击之矣。

韩国小力微,亦无良将,若狂风覆草,过处皆服,战之必败;赵国盛,名将辈出,何灭也?小人谗而君王妒也;魏王贲掘河而都梁成泽,都城尚破,国何从战?复楚雄力,军容备宏,国力强盛,天下威服。

奈何国纲崩坏,大权他觊,君臣不心,自找祸败。

且秦举国倾巢,势不可当,代燕之盟,兵力尚可,而刺秦速难,燕王先逃,军心自涣,后齐孤弱,纵有所醒,亦向力焉?而内外勾连,臣子背主,受之厚赂,不战自降。

韩魏实割也,而重兵犯境,岌难可危,若不以割,将何处之?君亡国灭乎?此不实也。

然先王之地,旧朝之辛,有德之君,岂乐见国土日日寸失?其不然也。

固知割赔为缓兵权宜之策,非其所愿,何言赂也?此处四国之微赂,不挂齿也,若强言赂秦使其自出超而敌六国之势者,亦不实也。

自顾不暇,以何相敌?若各国无弊,合兵一处,则可当秦邪?非也,各国心怀鬼胎,贪欲重而私心吝,皆欲少损,则六国无兵也。

且六国之师,统帅何谁?以何持正,以何相信?皆未可定论也。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韩、魏塞秦之冲()(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苏洵《六国论》赏析

苏洵《六国论》赏析

苏洵《六国论》赏析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是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国 形 势 图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奉繁
不尽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三段) 假设论证(第四段)
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
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 对称、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
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 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 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 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者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论证方法
“古人云:… …”
六国灭亡史实 秦与六国、六 国之间的对比 引证法 例证法 对比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证明观点正确性 证明破灭必然性
小故事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 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 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 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到哪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â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 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 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 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秦—强楚—大 齐—富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 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 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 1、时代背景 • 2、字词疏通 • 3、整体感知 • 4、巩固训练
注 意 字 音
赂lù秦 率shuài赂秦耶yã 思厥juã先祖父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六国论》高考名句测试 【上海卷】 思厥先祖父, ,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上海卷】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 《六国论》) 【山东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苏洵《六国论》) 【浙江卷】 思厥先祖父, ,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北京卷】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 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 回答后边的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 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 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 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 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 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 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请同学根据历 史、文学知识讲 述)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 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 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 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 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 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 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 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即 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 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心 论点是:
弊在赂秦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 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 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 法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