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9版)

医疗机构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9版)

医疗机构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目录一、植入指征正确率 (2)二、术前制订治疗计划率 (2)三、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 (2)四、术中及术后30天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3)五、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 (4)六、术后30天内全因死亡率 (4)七、患者随访率 (5)八、患者术后生存率(2个月、4个月、半年、1年、2年) (5)一、植入指征正确率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见注1)计算公式:×100% 植入指征正确率=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应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例数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时严格掌握适应证的程度,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二、术前制订治疗计划率定义:术前制订治疗计划,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根据患者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类型,使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完成植入治疗计划(包括靶区设计、处方剂量、粒子活度等)的制订工作。

术前制订治疗计划率,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完成植入治疗计划的患者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 术前制订治疗计划率= 术前完成植入治疗计划()的患者例数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意义:体现术前对患者病情整体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确定适宜治疗方案的情况,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三、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定义:术后放射剂量验证,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通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完成放射剂量验证。

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完成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的患者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 术后完成放射剂量验证的患者例数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意义:体现术后对患者病情整体评估情况,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

附件1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为规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指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所涵盖的应用范围包括:实体肿瘤经皮影像(超声、CT、MRI等)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自然管道内镜等)放射性粒子植入、空腔脏器粒子支架置入、手术直视下放射性粒子植入。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该技术相关专业的诊疗科目,具有影像引导技术设备(如超声、CT、MRI、内镜等)和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三)医疗机构应当具有《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及以上)、《辐射安全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四)治疗场地要求。

1.符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场地及无菌操作条件。

2.全部影像引导技术设备(超声、CT、MRI、DSA)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进行抢救手术意外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性粒子保管、运输设施,并由专人负责。

(五)按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标准制订防护措施并认真落实。

(六)有至少2名具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有经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有5年以上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开展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应当有5年以上口腔颌面外科或头颈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和确保放射科技术应用中的质量和安全性的一组指标。

这些指标涵盖了放射科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质量、操作规范、辐射剂量控制等。

一、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 设备校准:确保放射科技术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包括定期进行设备校准,校准结果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

2.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包括清洁、检查和更换零部件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3. 设备故障排除:建立设备故障排除机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以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二、操作规范控制指标1. 操作培训:对放射科技术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2. 操作规范:建立和执行标准的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流程、辐射安全措施等,以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3. 质量评估:定期对放射科技术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包括病例审核、图像质量评估等,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辐射剂量控制指标1. 辐射剂量监测:建立辐射剂量监测机制,定期对放射科技术操作过程中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辐射剂量不超过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

2. 辐射防护:建立和执行辐射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设备、合理调整工作距离等,以最大程度减少操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暴露。

3. 辐射剂量记录与报告:建立辐射剂量记录和报告机制,对每次放射科技术操作中的辐射剂量进行记录和报告,以便后续的质量评估和剂量控制。

四、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与评估1. 监测指标: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包括设备质量指标、操作规范指标和辐射剂量指标等,对放射科技术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测。

2. 质量评估:定期对放射科技术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设备性能评估、操作规范评估和辐射剂量评估等,以确保质量控制指标的有效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

3. 改进措施: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包括设备维护、操作培训和辐射防护等,以提高放射科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是确保放射科技术应用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限制临床医疗应用)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限制临床医疗应用)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目录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二、人员基本要求 (3)(一)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

(3)(二)治疗计划制订人员。

(3)(三)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4)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4)四、培训管理要求 (5)(一)拟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培训要求。

(5)(二)培训基地要求。

(6)为规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指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所涵盖的应用范围包括:实体肿瘤经皮影像(超声、CT、MRI等)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自然管道内镜等)放射性粒子植入、空腔脏器粒子支架置入、手术直视下放射性粒子植入。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该技术相关专业的诊疗科目,具有影像引导技术设备(如超声、CT、MRI、内镜等)和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三)医疗机构应当具有《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及以上)、《辐射安全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四)治疗场地要求。

1.符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场地及无菌操作条件。

2.全部影像引导技术设备(超声、CT、MRI、DSA)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进行抢救手术意外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性粒子保管、运输设施,并由专人负责。

(五)按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标准制订防护措施并认真落实。

(六)有至少2名具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有经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返回]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返回]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的本院在职医师。

2.有5年以上与开展本技术相关的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放射性粒子植入工作不少于3年。

(二)治疗计划制订人员。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的本院在职医师。

2.从事与开展本技术相关的专业临床诊疗医师或放射治疗物理师、核医学物理师,熟练掌握本技术治疗计划系统。

(三)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返回]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肿瘤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由患者主管医师、放射性粒子治疗医师、治疗计划制订人员制订治疗方案,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
(九)医疗机构和医师按照规定定期接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包括病例选择、治疗有效率、严重并发症、药物并发症、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病人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十)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放射性粒子。

2.建立放射性粒子入库、库存、出库登记制度,保证放射性粒子来源去向可追溯。

在实施本技术治疗的病人住院病历中留存放射性粒子相关合格证明文件。

3. 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与放射性粒子相关的一次性医用器材。

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医疗机构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9版)

医疗机构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9版)

医疗机构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9年版)目录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二、人员基本要求 (3)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4)四、培训管理要求 (5)为规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指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所涵盖的应用范围包括:实体肿瘤经皮影像(超声、CT、MRI等)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自然管道内镜等)放射性粒子植入、空腔脏器粒子支架置入、手术直视下放射性粒子植入。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该技术相关专业的诊疗科目,具有影像引导技术设备(如超声、CT、MRI、内镜等)和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三)医疗机构应当具有《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及以上)、《辐射安全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四)治疗场地要求。

1.符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场地及无菌操作条件。

2.全部影像引导技术设备(超声、CT、MRI、DSA)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进行抢救手术意外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性粒子保管、运输设施,并由专人负责。

(五)按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标准制订防护措施并认真落实。

(六)有至少2名具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有经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有5年以上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开展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应当有5年以上口腔颌面外科或头颈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一、背景介绍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是指在放射科技术应用过程中,为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放射科技术设备、操作人员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工作。

科技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估放射科技术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放射科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质量控制指标分类1. 设备质量控制指标a. 图象质量控制指标:包括空间分辨率、对照度、噪声等指标,用于评估图象的清晰度和对照度,确保影像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b. 辐射剂量控制指标:包括剂量率、剂量均匀性等指标,用于评估设备的辐射剂量输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保护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c. 功能性能控制指标:包括设备的功能状态、操作界面、自动暴光控制等指标,用于评估设备的性能是否正常,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操作人员质量控制指标a. 技术操作标准:包括设备操作流程、暴光参数选择、图象评估等指标,用于评估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b. 辐射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辐射剂量监测和控制等指标,用于评估操作人员对辐射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3. 质量管理体系指标a. 文件管理:包括设备操作手册、质控记录等文件的编制和管理指标,用于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和文件管理的规范性。

b. 质控培训和考核:包括操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用于评估质控培训的有效性和操作人员的培训水平。

三、质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和评估方法1. 设备质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和评估方法a. 图象质量控制指标的评估方法:可采用模体或者摹拟器进行测试,通过评估图象的分辨率、对照度和噪声等指标,来判断设备的图象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b. 辐射剂量控制指标的评估方法:可使用剂量计进行测量,通过评估剂量率和剂量均匀性等指标,来判断设备的辐射剂量输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c. 功能性能控制指标的评估方法:可通过设备的自检功能、定期维护和校准等方式,来确保设备的功能状态和操作界面的正常运行。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是用于评估和监控放射科技术的质量水平的一组指标。

放射科技术是一门应用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技术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肿瘤学、放射生物学等领域。

为了保证放射科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指标可以匡助医疗机构和放射科技术人员评估和监控他们的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提高放射科技术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1. 图象质量评估指标- 分辨率:评估图象中最小可见细节的能力。

- 噪声:评估图象中随机变化的亮度或者颜色。

- 对照度:评估图象中不同组织或者结构之间的亮度差异。

- 均匀性:评估图象中同一区域内亮度的一致性。

- 几何失真:评估图象中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准确性。

2. 辐射剂量评估指标- 剂量均匀性:评估辐射剂量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是否均匀。

- 剂量效率:评估辐射剂量与图象质量之间的关系。

- 剂量限制:评估辐射剂量是否超过了安全限制。

3. 设备性能评估指标- 线性度:评估设备在不同辐射剂量下的响应是否线性。

- 稳定性:评估设备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稳定性。

- 校准准确性:评估设备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 空间分辨率:评估设备对不同空间频率的细节的分辨能力。

4. 工作流程评估指标- 人员培训:评估放射科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 流程标准化:评估工作流程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

- 错误报告率:评估工作中浮现的错误和不良事件的报告率。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为了有效执行这些指标,医疗机构和放射科技术人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以下步骤:1.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放射科技术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指标和执行方法。

2. 设备校准和维护:定期对放射科技术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技术规范标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评分标准(版)

(技术规范标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评分标准(版)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2011年版)受评单位:评价时间:年月日
抽查5份住院病历合计得分:分总得分:分
注:核心指标(单项否决项目)
1. 经病理确诊的实体恶性肿瘤
2. 必须配备肿瘤放射治疗外照射设备和内放疗计划设计及验证系统
3. 具有《放射诊疗许可证》和《放射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及以上)
4.至少1名具有肿瘤放射治疗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执业范围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并取得国家LA从业上岗合格证书的本院在职医师
5. 具有外科医师任职资格,执业范围外科专业,并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本院在职医师
6. 至少有1名放射治疗物理师,并取得国家放射治疗物理师从业上岗合格证书
7. 使用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放射性粒子
8. 抽查5份住院病历合计得分低于6分的医疗机构
结论:同意不同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准入
参评专家签名:日期:年月日。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一、引言放射科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放射科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的相关内容。

二、质量控制指标的分类1. 设备质量控制指标- 分辨率:衡量设备对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一般通过线对线分辨力和点对点分辨力来评估。

- 灵敏度:衡量设备对辐射剂量的响应能力,一般通过曝光指数和辐射输出来评估。

- 线性度:衡量设备在不同辐射剂量下的输出是否呈线性关系,一般通过曝光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来评估。

- 噪声:衡量设备在图像中产生的随机波动,一般通过标准差和信噪比来评估。

2. 图像质量控制指标- 对比度:衡量图像中不同物体之间的灰度差异,一般通过对比度分辨力和对比度指数来评估。

- 噪声:衡量图像中的随机波动,一般通过标准差和信噪比来评估。

- 几何失真:衡量图像中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变形程度,一般通过畸变系数和线性度来评估。

3. 辐射剂量控制指标- 曝光剂量:衡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一般通过剂量面积乘积和剂量指数来评估。

- 剂量分布:衡量辐射剂量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一般通过剂量分布图和剂量均匀度来评估。

三、质量控制指标的实施方法1. 设备质量控制指标的实施- 定期校准: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要求,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

- 日常检查:每日使用前,进行设备的日常检查,包括曝光指数、辐射输出、分辨率等方面的检查。

- 故障排除:出现设备故障时,及时进行排除,并记录故障原因和处理过程。

2. 图像质量控制指标的实施- 校准标准:使用标准物体进行图像质量的校准,确保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图像评估:定期对图像进行评估,包括对比度、噪声、几何失真等方面的评估。

-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去噪、增强对比度等,提高图像质量。

3. 辐射剂量控制指标的实施- 剂量监测:对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记录剂量面积乘积和剂量指数。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

附件1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为规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本规范所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指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所涵盖的应用范围包括:实体肿瘤经皮影像(超声、CT、MRI等)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自然管道内镜等)放射性粒子植入、空腔脏器粒子支架置入、手术直视下放射性粒子植入。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该技术相关专业的诊疗科目,具有影像引导技术设备(如超声、CT、MRI、内镜等)和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三)医疗机构应当具有《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及以上)、《辐射安全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四)治疗场地要求。

1.符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场地及无菌操作条件。

2.全部影像引导技术设备(超声、CT、MRI、DSA)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进行抢救手术意外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

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性粒子保管、运输设施,并由专人负责。

(五)按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标准制订防护措施并认真落实。

(六)有至少2名具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有经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

1。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

有5年以上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开展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应当有5年以上口腔颌面外科或头颈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3。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是用于评估和监控放射科技术工作质量的一组指标。

它们旨在确保放射科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放射科技术包括放射诊断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对于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1. 图象质量指标:图象质量是放射诊断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用的图象质量指标包括分辨率、噪声水平、对照度、空间分辨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使用摹拟器或者摹拟人体器官进行测试和评估。

2. 辐射剂量指标:辐射剂量是放射科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安全指标。

对于放射诊断来说,辐射剂量应该尽量减少,以避免对患者的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对于放射治疗来说,辐射剂量应该足够高,以确保对肿瘤的有效治疗。

辐射剂量指标包括剂量率、剂量分布、剂量均匀性等。

3. 设备性能指标:放射科技术使用的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性能,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设备性能指标包括设备的线性度、灵敏度、稳定性、重复性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定期的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测试来评估。

4. 操作规程指标:放射科技术工作者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以确保工作流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操作规程指标包括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操作时间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培训和考核来评估。

5. 质量管理指标:质量管理是保证放射科技术工作质量的关键。

质量管理指标包括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流程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质量管理审核和内部审计来评估。

6. 人员培训指标:放射科技术工作者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人员培训指标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考试和继续教育来评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和监控,可以确保放射科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放射科技术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这些指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工作质量和安全性。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介入性的放射治疗方法,通过将放射
性粒子直接植入到肿瘤或病变部位来实现治疗目的。

该技术在临床中被广
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前列腺癌、头颈部肿瘤等。

为了确保放射性粒
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

质量控制指标是对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设备和质量要求进行
管理的指标。

下面将从放射性粒子制剂、植入导管、植入过程、放射安全
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讨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首先,放射性粒子制剂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核心之一、质量控制
指标应包括放射性粒子制剂的放射性浓度、粒子尺寸分布、存放和运输条
件等方面。

放射性粒子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浓度,以保证治疗效果;粒子
尺寸应符合治疗要求,以避免粒子的过度扩散或局部堆积;存放和运输条
件应符合放射性物质的安全要求,防止辐射泄漏和粒子污染。

综上所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包括放
射性粒子制剂、植入导管、植入过程、放射安全和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

制定和实施这些质量控制指标,能够有效保障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完整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

(完整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

附件1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为规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指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所涵盖的应用范围包括:实体肿瘤经皮影像(超声、CT、MRI等)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自然管道内镜等)放射性粒子植入、空腔脏器粒子支架置入、手术直视下放射性粒子植入。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该技术相关专业的诊疗科目,具有影像引导技术设备(如超声、CT、MRI、内镜等)和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三)医疗机构应当具有《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及以上)、《辐射安全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四)治疗场地要求。

1.符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场地及无菌操作条件。

2.全部影像引导技术设备(超声、CT、MRI、DSA)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进行抢救手术意外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性粒子保管、运输设施,并由专人负责。

(五)按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标准制订防护措施并认真落实。

(六)有至少2名具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有经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有5年以上开展本技术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开展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应当有5年以上口腔颌面外科或头颈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6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植入指征正确率
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见注1)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时严格掌握适应证的程度,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二、术前制订治疗计划率
定义:术前制订治疗计划,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根据患者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类型,使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完成植入治疗计划(包括靶区设计、处方剂量、粒子活度等)的制订工作。

术前制订治疗计划率,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完成植入治疗计划的患者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体现术前对患者病情整体评估,并根据患者病情
确定适宜治疗方案的情况,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三、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
定义:术后放射剂量验证,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通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完成放射剂量验证。

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完成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的患者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体现术后对患者病情整体评估情况,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四、术中及术后30天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30天内发生主要并发症的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见注2)
计算公式:
(一)穿刺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100%
=×100%
=×100%
=×100%
=×100%
(二)放射性损伤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意义:体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安全性,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

五、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
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效,是指对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肿瘤稳定状态。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的患者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见注3)
计算公式: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的效果,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
指标之一。

六、术后30天内全因死亡率
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0天内死亡患者(不论何种原因)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意义:体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安全性,是反映医疗机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七、患者随访率
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见注4)完成随访的例次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出院患者的长期管理水平。

八、患者术后生存率(2个月、4个月、半年、1年、2年)
定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某一时间(2个月、4个月、半年、1年、2年)随访(失访者按未存活患者统计)尚存活的患者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患者总数的比
例。

计算方法: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长期治疗效果。

注:
1.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符合肿瘤临床分期的诊断指标,包括:
(1)局部晚期肿瘤已失去手术机会(前列腺癌除外)。

(2)肿瘤最大径≤7cm。

(3)手术后、放疗后肿瘤复发或转移,肿瘤转移灶数目≤5个,单个转移灶直径≤5cm。

(4)患者一般身体状况卡氏评分70分以上。

(5)拟经皮穿刺者有进针路径。

(6)肿瘤空腔脏器(食道、胆道、门静脉等)出现恶性梗阻。

(7)无严重穿刺禁忌证。

(8)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

(9)患者拒绝其他治疗。

1-3项指标中至少符合2项,且4-9项指标中至少符合3项即为适应证选择正确。

2.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相关和放射性损伤相关并发症。

(1)穿刺相关主要并发症包括与穿刺相关的感染、出血、气胸、神经损伤。

气胸发生率仅用于肺部实体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神经损伤发生率仅用于坐骨神经等周围神经干区域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2)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能造成粒子植入区域及周围小范围组织放射性损伤,主要包括皮肤溃疡、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脑坏死。

皮肤溃疡发生率仅用于浅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仅用于肺部实体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放射性脊髓炎发生率仅用于骨组织或其邻近组织实体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仅用于盆腔实体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仅用于腹腔脏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率仅用于颅内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病例。

3.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完全缓解: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且肿瘤标志物正常,至少维持4周。

(2)部分缓解: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3)肿瘤稳定: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到部分缓解,或增大未达到肿瘤进展。

(4)肿瘤进展: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者出现新病灶。

4.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随访的国际标准:治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1次,治疗后半年至2年内每3个月1次,治疗后2年到5年每半年1次,5年后每年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