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课例赏析及思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两个文言文故事。
《文言文二则》选材经典,富有教育意义,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翻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白话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本课课题《文言文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去果园,他看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但王戎却不去摘,因为他认为道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能够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勤奋努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4.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配套练习题。
2.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故事,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其中的隐含含义。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二则》故事内容和背景。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使用文言文的古代词汇和成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
2.教会学生如何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代文言文,让学生不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还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讲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
2.主体: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含义。
3.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对文言文的认知。
2.拓展:讲解《文言文二则》中一些古代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引导学生扩展词汇量。
3.实践:让学生独立分析《文言文二则》中的文言文段落,理解作者的用意。
第三课时1.教学反思:回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拓展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古代语言写一篇小作文,巩固所学内容。
3.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代文学,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通过引入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同时,通过分析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8《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8《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文言文二则》是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之一,其中的文章通常较为古老,语言较为深奥。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书写技巧,培养其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意义。
–能够理解文中的文字和句子,把握文章的大意。
–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注释、分析句法等。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启发其对古代文化的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注重对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深入理解内容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策略安排1.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激发兴趣:结合多媒体和互动教学,使学生参与度更高。
3.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布置练习和作业,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安排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导入课堂,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意义,然后逐段讲解文中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互相解答。
第四步:展示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澄清疑惑。
第五步:拓展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类似文言文段落,进行拓展学习和练习。
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水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度高,表现积极。
但在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上,仍需多加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语言现象2. 熟悉《两小儿辩日》和《蜀相》这两篇知名的文言文作品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学内容:《文言文二则》包括两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和《蜀相》。
教学方法:1.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需要预习所学的文言文内容,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语言现象,预先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意愿。
2. 教学示范:教师精讲文言文作品的语言特点,阐述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集中教师授课的方法,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意义。
3. 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中完成文言文的翻译和解读,并交流自己的思考以便大家共同进步。
4. 引导思考:启发学生思考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精髓与底蕴。
5. 提供资源: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助力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例如课件展示示例、视频展示等),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小组互动讨论的形式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古代文化,感受古老文化的精髓,对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技巧有很大帮助。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鼓励、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课堂互动,并着重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合理地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小组互动讨论也能够鼓励学生讨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他适用于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启发学生思考等方面。
教师应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和方法和相对应地课堂技能,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统编语文文言文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语文文言文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统编语文教材率先做出了导向——加强文言文教学。
本文就以统编语文三年级文言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小学阶段如何给学生以适切的文言文教学。
一、“助练系统”: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体系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以下简称教材)的课程结构可以理解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超大单元设计。
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化身为语文要素,散落在每一册的每一篇中。
教材的编排从三年级的单篇(每册)、短篇和“熟”篇开始,逐步向多篇、篇幅较长和陌生化过渡。
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的编排。
将教材三年级文言文篇目、单元导语及课后练习罗列出来(表1),不难发现,开篇放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选择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故事《司马光》。
有比较才有甄别,有了现代文《司马光砸缸》的阅读经验,学生初次接触不仅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还会因为新的挑战而增加阅读兴趣。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用的《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寓言故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两篇选文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初读可以借助注释,还能结合原有的阅读经验进行猜读,减少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性障碍。
两篇选文纵向对比看,篇幅逐渐增长,故事的情节性增加,阅读中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学力导向”: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教学指向1.倡导诵读,意在玩味教材的课后练习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强调朗读,其次是背诵。
朗读和背诵是两项有着本质区别的学习活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板书、反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板书、反思22.文言文二则【课前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
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
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宋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
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
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学习《伯牙鼓琴》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出示课件4)1.教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
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一起欣赏。
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两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和《铁杵磨针》。
这两篇文言文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材通过这两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从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对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断句、实词、虚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四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2)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3)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人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2)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3)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文言文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1. 引言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在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题材广泛丰富。
教材内容涵盖了经典文学、现代文学及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材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教材篇目和习题贴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全面、有深度、注重实践性和引导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1.2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逐步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古人的文化精神,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文言文中的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孟子》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其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和智慧,从而受益终身。
文言文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言文中的古代词藻优美,语言严谨,涵义深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揣摩句子的结构,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文化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亮点。
1.3 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足。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往往抽象晦涩,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代文言文选编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代文言文选编分析
简介
该文档旨在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言文的选编情况。
通过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
代文言文。
选编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涵盖了许多不同主题的
经典文学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古代诗歌、散文和传记等。
这些选文
既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又能够展现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内容分析
主题多样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主题多样,涵盖了中国
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
选文内容包括了歌颂自然美、感叹人生哲理、描绘历史事件、赞扬英雄人物等多个主题,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形式多样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展现了多种文学形式。
教材中选取了古代常见的文言文体,如诗歌、散文和传记等,以及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通过这样的选编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言文选编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选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和道德素养。
总结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言文的选编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文学艺术价值,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选文的分析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两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和《杨氏之子》。
这两篇课文短小精悍,富有趣味,语言精炼,人物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儿童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句式、词汇有所了解。
但在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体会文章寓意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寓意。
4.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篇课文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包含两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和《铁杵磨针》,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课文内容富有启发性,寓意深刻,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与他们熟悉的现代文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文言文的阅读习惯。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可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寓意。
–学会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字典和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的的理解与应用。
•对课文寓意和道理的深入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现代文和文言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课文动画视频3.生字卡片4.字典和注释5.分组讨论表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呈现(10分钟)出示课文动画视频,让学生跟随动画一起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和句式。
解读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案分享与解析
解读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案分享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教授文言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出现文言文教案的分享与解析。
本文将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案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教学内容。
一、教案分享教案分享是指教师将编写的文言文教案分享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教案分享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教学目标:教师会明确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教案还会详细列出本节课的文言文内容,包括篇目、作者和文言文的句子或段落。
教案会结合具体的文言文篇目,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教学过程:教案还会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展导入、阅读文言文、分析句子结构和翻译文言文等环节。
教案一般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4. 教学方法:教案中通常也会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学习和语境分析等。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案解析教案解析是指教师对教案设计的目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案解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案的设计思路,促进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自主思考和探索。
1. 教学目标解析:教师会解析教案中列出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教学目标解析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解析:教师会解析教案中列出的教学内容,分析文言文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结构。
教学内容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掌握其中的奥妙。
3. 教学过程解析:教师会解析教案中的教学过程,讲解教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教学步骤和环节,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教学过程解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8《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8《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其中包括了两篇文言文。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8》选入的两篇课文,一则是《两小儿辩日》,一则是《守株待兔》。
这两篇课文短小精悍,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能力。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生僻字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讲解法: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教学互动。
3.课文译文:准备课文的译文,以便学生对照学习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让学生对照课件阅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4-09T15:55:58.7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作者:刘阳[导读] 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面使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儿童故事、神话、寓言,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
如何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名师课例、深入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刘阳富川瑶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542700【摘要】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面使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儿童故事、神话、寓言,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
如何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名师课例、深入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步骤;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155-01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面使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儿童故事、神话、寓言,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也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课题。
如何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产生兴趣?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名师课例、深入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认真研读,明确要求1.研读相关资料,明确年段要求小学阶段文言文选文共11篇,占有不小比例。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来。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选自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包括《王戎不取道旁李》和《铁杵磨成针》两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文言文的美妙。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说课稿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说课稿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篇经典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和《铁杵磨成针》。
这两篇课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仍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寓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文言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注释、工具书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趣味故事引入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文言文二则》的文字,掌握其诗歌原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古文的特点。
•难点:理解古文的诗歌意境。
三、教学准备1.课文《文言文二则》和相关教辅材料。
2.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板书。
3.录音设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引子,引入《文言文二则》的主题。
2. 初步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意境,讨论诗歌内容。
3. 集体朗读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4. 理解诗意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5.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帮助他们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6. 情感体验通过个人或小组分享,让学生表达对《文言文二则》的感悟与体会。
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古文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二则》的理解较为深入,通过集体朗读和翻译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古文的韵味和含义。
但部分学生在诗歌理解上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升学生对古文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扩展延伸1.邀请学生创作一首古体诗,体会古文的表达方式。
2.配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跨学科探究,拓展对文言文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共同努力,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被视作难点和重点,尤其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很多学生和教师眼中,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存在。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习和理解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以及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
我们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对文言文的翻译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关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经过改编和注释的。
这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却也减弱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原版文言文,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和写作,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课例赏析及思考作者:张欣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01期《司马光》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下册才接触《杨氏之子》。
相对而言统编本教材显然不仅增加了数量,同时把文言文的教学也提前了。
然而,这篇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究竟想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且看笔者听到的两个课例——授课内容:《司马光》课例一:一、出示插图,请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个学生讲得清楚完整)二、学习小古文1.走进《宋史》,看看真实的记载,教师范读文言文,让学生思考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区别;教师由半句到整句读并带读文言文。
2.想想文言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借助注解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圈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自学后提出了“瓮”“之”“水迸”不明白。
教师又请学生来讲这个故事。
3.看看故事是怎么开始的,读“群儿戏于庭”,了解起因:这句话说的是谁?这群孩子在干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于庭”——与翻译后的白话文意思不同,写出方法:调词序。
接着读文言文,用自己的话说意思: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结果怎样。
又引导学生理解“众”与“群”意思差不多,理解“击瓮破之”的“之”。
4.让学生找哪句话最能体现司马光的壮举,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给出情节图,用文言文写出图片内容,借助图片背诵。
三、资料拓展《司马光传》,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后世各种纪念司马光的形式(雕塑、剪纸、首日封等)。
四、学习生字“庭”观察,教师写范字,一笔一笔讲解,学生练习写字。
课例二:一、交流资料师: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
对司马光你了解什么?(学生纷纷说自己查到的资料)二、学习文言文1.师:(出示《宋史》真实记载)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法和现在有区别,听老师读一读。
你听出了什么?生:听出了“众”和“皆”后边有停顿。
(出示停顿符号)师:要根据意思正确停顿。
2.师:哪些字的读音容易错?生:瓮、迸、没。
师:(追问)这几个字什么意思?组组词。
师:“迸”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说说。
用刚才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同桌交流。
3.师:谁被淹没了?出示“登”的古文字形,它跟脚有关,是什么意思呢?“儿”这个字多次出现,分别指的是谁?群儿——一群小孩子;一儿——一个小孩儿;同样的字可能指不同的人。
师:这篇文言文还和我们的现代文有什么不同?生:文言文一个字一个意思,现代文是一句话一个意思。
4.你对司马光又有了哪些不同的了解?生:他很聪明。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从“光持石击瓮破之”看出来的。
师:其他小孩子干什么去了?通过对比,看出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生:沉着冷静。
师:他只有7岁。
(出示插图,借助插图背诵。
)5.师:认真观察图上的人物表情,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做什么?加入你的想象講故事。
三、学习本课要书写的三个字:庭、登、持师:这几个字是什么结构?看老师来写,自己练写。
四、作业按原文填空;对比白话文版,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如下: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一边听课,笔者一边在观察学生状态,关注学生从课堂实际获得了什么。
听过这两节课,笔者的第一个念头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对照习题,反观课堂教学,引发了笔者几点思考:1.《司马光砸缸》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课例一”中,开课之初一个学生已经把故事讲得很清楚完整,但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后又让他们讲故事,这样的环节不是在重复吗?学生的已知在此重复占用了课堂时间,也显得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对依据学生已知导引提升的思考力度不足。
2.“课例一”呈现的板书概括出了借注释、调词序、联系上下文三种文言文理解的方法,课上教师也在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更多的是在重复学生已懂的故事内容,而调词序理解“于庭”,联系上下文理解“破之”,似乎挖掘到了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可是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
这也难怪,这篇小古文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才刚起步,对现代白话文的理解也才刚窥门径,何况是语言形式差异极大的文言文。
3.“课例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与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也试图为学生总结二者之不同,如,“同样的字可能指不同的人”;“文言文一个字一个意思,现代文是一句话一个意思”。
但我们感受古今的差别,并非要厚古薄今,初步感受不同只是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不是让学生觉得古文胜于现代文。
以上两种说法也不准确,现代文中一字多义,一个词也能表达意思,不能让学生留下不准确的语言认知。
4.两节课最后都有写字的环节,是对课标中第一、二、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要有10分钟练字时间的要求落地。
但两节课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观察生字,说说字的间架结构,一笔一笔带着范写,再由学生自己练习。
由学段特点来看,这种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学习独立识字,按笔顺规则书写。
这篇课文位于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接近第一学期期末,如果还由教师逐字指导观察、按笔顺书写,且不说生字数量多、教学时间不够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何时培养?搭建支架、适度放手、逐步进阶、相信学生,给学生识字写字、不断实践完善的空间才好。
5.课后要求中有“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例一”:入课和课中环节重复;“课例二”则提高了要求,变为看图、加入想象讲故事,有抬高要求的趋向。
而两节课的重点环节、时间主体都体现在了理解古文意思,尤其是重点字词,感受把握司马光人物形象上,反而是朗读、背诵的时间少,两节课都没有在课内完成背诵的任务。
其实,一则30字的小古文,读好停顿、初步感受一下古今语言的不同,激发学生读好古文的兴趣,当堂背诵下来,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讲故事,是理解古文意思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要借助古文训练学生借助想象讲好故事的能力。
一篇文言文,如果想承载太多东西,学生的实际获得反而会减少。
我们的课堂上总有“抢跑”的感觉。
“抢跑”的直接后果就是一节课中琅琅读书声少,师生的分析多;关注字词多,整体感受少;解释性认知多,语感培养少;教学环节多,而学生兴趣少。
课上与教师互动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位学生,大部分学生显得无所事事,也无甚兴趣。
文言文知识、理解技巧的东西是三年级的学生急需的吗?文言文教学如果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觉得繁、难,那后续那么多年的逐渐递增难度的古文学习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点、持续学习力?带着这些思考,笔者首先将人教版教材与统编教材进行了梳理比对:人教版教材——五六年级编排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4篇文言文。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三年级下册:5《守株待兔》四年级上册:13《精卫填海》25《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下册:21《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24《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下册:14《自相矛盾》20《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统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中都有涉及,这就要求教师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重视,正确把握,为统编教材的使用奠定基础。
只有第一、二、三学段完成统编教材的“规定性动作”,才能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搭桥铺路。
翻看中学七年级统编本教材,可以发现从文言文编排数量、文言文长度,小学与中学差别明显,也更坚定了我们把握好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信心——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基的工程。
本来文言文学习、考查就是中学生头疼的难点。
从学生自身成长看,从学段衔接角度看,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也必然得到重视。
依托教材的变化,结合此前的观课感受,基于小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趣导读,奠基文言文学习的良好开端小学阶段编排的文言文简短凝练,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在读中感受古代汉语的音韵美。
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感受到它的文字可爱、饶有兴味,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仍旧是理解的基础。
前文提到的三年级所学的《司马光》一课,故事内容早已深入人心,学生能讲出故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不是难点。
如果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字词的意义上,急于字对字地翻译文言文,甚至教给学生古今文翻译的方法,这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吗?从课堂实况看,学生缺少兴趣,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学说。
这反而有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觉得文言文好难、枯燥无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潜意识,对今后学生随年级升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学习是不利的。
笔者以为,对起始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激趣导读,奠基文言文学习的良好开端才是要义。
如果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读、互读、对照插图读,师生或生生的接读等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不但背诵的目标可以当堂实现,学生在朗读的进程中熟悉了故事情节,大体了解了司马光,感受了他危急时刻的冷静、果断,在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无须剖析司马光到底具备什么精神品质,不越位,守住本学段的目标。
二、故事导引,奠定文言文理解的情境转化统编本教材除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4课《古人谈读书》外,小学阶段的其余文言文篇目均为故事性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
学生能结合注释讲述故事,就体现了对文言文本身的理解,中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不必点对点、字对字要求他们解释清楚;高年级教学可以渗透重点字的理解,但也不应以重点字词翻译冲淡对文本整体的把握,把一篇文言文弄得支离破碎,影响文言文故事的完整性。
学生参照注释,把《司马光》《精卫填海》《守株待兔》等一篇篇文言文用自己的话变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转化过程就需要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过是以讲故事的情境来实现。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以故事做理解文意的导引,把解释性语言转化为故事情境语言,避免了刻板解释带来的僵化影响。
当然,进入高年级,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要求,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入手,让学生从“猜想”重点字、词、义逐步过渡到正确理解字义,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后,勾连一些规律性的古汉语字词,为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大量文言文打基础。
三、背景导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统编本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均文质兼美,既是学生学习古文的基础素材,也是他们接触、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而文化的渗透与浸润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可辅以适当的故事、人物背景,用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本身的理解,把对词句的意思感受与内涵意蕴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