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教学整体安排

合集下载

语文一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一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一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拼音字母和声母韵母的发音规则。

2.学习使用拼音表,正确拼读和认读汉字。

3.学习认读常见的汉字,并能正确书写。

4.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则,正确运用拼音表进行拼读和认读。

2.认读和写出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等。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小黑板、彩色粉笔。

3.拼音表、汉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拼音字母,并辅以正确的发音示范。

2.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则,并通过示范和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拼音字母的读音。

3.教师通过拼音表的演示,引导学生正确拼读和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

第二节: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等,并帮助学生正确读音。

2.教师向学生展示汉字的书写规范,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模仿、操练等方式,学习正确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

第三节: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汉字,并引导学生跟读。

2.教师将一些汉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拼读和认读练习。

3.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延伸活动:1.学生可以通过拼音表和汉字卡片进行自主学习,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可以和同伴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试、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写字,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水平。

六、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互相测试,了解学生对拼音字母的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练习写字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拼音字母的掌握较好,能够熟练拼读和认读汉字。

但部分学生在汉字书写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巩固训练,提高他们的汉字书写水平。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八年级(2023年修订)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体育摆手舞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八年级(2023年修订)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体育摆手舞教学设计

.《摆手舞》教材版本:改编版(作为校本教材)教材分析:通过湖南之行,我们了解到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摆手舞是摆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摆手活动原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祈求村寨兴旺、欢庆丰收的民俗活动。

土家族地区对于摆手活动的名称叫法各异,湖北来凤、湖南龙山一带叫做“社巴日”,湖南保靖称之为“调年”,湖南永顺又叫“社巴巴”,其民俗意义都是一致的——祈禳。

举行摆手活动的时间,除个别地方在二、三月份或五、六月进行外,一般均在正月初三至十七之间举行,且大多在夜晚。

短则三天,长则可达七天。

摆手活动按规模可分为“小摆手”与“大摆手”两种,“小摆手”规模小,仅以一村一寨或一族一姓为主,人数几十或上百,活动时间较短,多在摆手堂内进行,舞蹈动作多以农事和生活动作为主;“大摆手”规模宏大,往往是数十个村寨联合举行,人数多达几千甚至上万,不仅活动时间长,而且内容也较丰富,多在野外进行,它包括请神祭祀、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演“毛古斯”、表演军事竞技、游戏等。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场面越大越能显示它的精气神。

它的形式比较简单,由一个人在“摆手堂”(或摆手坪)中央的一棵大树下(多为水杉、柏树或桂花树)敲锣击鼓,其他人围成环形,随着锣鼓的节奏,一边转圈一边跳摆手舞。

有时两人一行,有时四人一行,队形依人数多少而定。

摆手舞最初不分男女,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后来由于受到汉民族封建礼教影响,女性逐渐退出。

在摆手的行列前面有“导摆者”,行列后有“押摆者”,行列间有“示摆者”,“男女相携,翩跹进退”。

队形整齐,动作粗犷,下面将要学习的是经朱小红老师改编的摆手舞。

教学内容:学跳摆手舞教学目标:通过学跳土家摆手舞,让学生感受热闹的劳动场面和土家族的风俗民情,学生产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摆手舞的基本舞步教学难点:手臂自然地摆动,同边动作协调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先要给你们跳一段舞蹈,请你认真的观看,然后回答问题:老师跳的是什么舞蹈?哪个民族?2、老师表演《摆手舞》3、学生回答问题:摆手舞、摆手、同边4、师总结:老师跳的就是“摆手舞”,来自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土家族。

第十一章教案新部编本

第十一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十一章第三节功第1课时执教:侨联环城学校邓艳清学习目标:1、能记住功的概念及单位。

2、知道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对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判断。

3、会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自主学习1、做功(1)物理学中规定什么是功?(2)从教材图11-3-2,你认为做功必须满足什么条件?(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2、做功了吗?(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3、功的计算(1)物理学中的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4)1J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提升:1、试判断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1)人用力提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提起()(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6)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请你试归纳出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例1:人用2000N的推力使车子向前进500cm,求人所做的功。

例2: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自主检测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A、依靠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 B.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静止不动C、某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 D. 登山运动员登山2、在下述各种情况下,做功是多少。

【大单元教学】11.2教学设计:功率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教学】11.2教学设计:功率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想想议议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爬相同的楼梯,做功相同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分析:图中的两人爬相同的楼梯,两人升高的高度相同,但由于两人的质量不同,根据W=Fs=Gh=mgh可知,两人做功不相同,大人比小孩做的功多;由于两人上楼所用的时间不确定,所以他们做功的快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评价标准】热情参与和同学讨论得出结果(3分)参与愿望不高,不愿意和同学交流(2)电力机车的功率可达5 000 kW鲸游动时功率可达350kW万吨游轮的功率可达1万kW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4)设计出记录表格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由和可得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适用条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F与v在同一条直线上。

想想议议为什么汽车上坡时,司机经常用换挡的方法减小速度?为什么同样一辆机动车,在满载时的行驶速度一般比空载时小得多?A.P甲>P乙B.P甲<P乙C.P甲=P乙D.无法比较确定【答案】A【详解】由图像可知,当时间相同时,W甲>W乙,根据公式=WPt可知,P甲>P乙。

故A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8.如图1,一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体所受水平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A.物体在0~2s时,只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B.物体在2~6s时,受到的摩擦力为3NC.物体在6~8s内,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是18JD.t=7s时,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6W【答案】D【详解】A.物体在0~2s时,由图可知,物体静止不动,水平方向受摩擦力和拉力,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所以受到两对平衡力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物体在6~8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摩擦力等于拉力为2N,物体在2~6s时,做加速运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所以此时摩擦力为2N,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速度公式可知,6~8s内物体通过的距离为3m/s2s6ms vt==⨯=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是2N6m12JW fs==⨯=故C不符合题意;D .t =7s 时,拉力F 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2N 3m/s 6W P Fv ==⨯=故D 符合题意。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_2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_2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整体设计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单元内容分析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单元首次向学生提出能量的概念,是后续九年级相关知识内容学习的基础。

在后续的学习中,九年级还将学习“电能”、“内能”、“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涉及能量的内容。

因此本单元的内容是能量知识在初中阶段的重点部分。

本章共分四节: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一节通过观察现象和日常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而理解公的计算公式。

第二节通过不同事物之间做功快慢的对比,建立功率的概念和功率的计算公式,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功率的推导公式。

第三节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概念,所以教科书没有在能量的概念上进行拓展,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人能量的概念一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教科书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一些物体具有能量的实例,引出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速度、质量的关系,根据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通过呈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思考交流,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通过想象提出问:减少的机械能去哪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内容。

通过介绍我国一些科学技术让学生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二、本章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第三个一级主题“能量”,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和“机械能”中的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要求如下: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1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例1 定性说明荡秋千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例2 分析《天工开物》中没水装置工作时能量的相互转化。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5
班级授课制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 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由此也确 定了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 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 结成相互帮助和促进的集体,培养学生 的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社交能力。但 过分整齐划一,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 发展。
25
2.讨论法 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 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 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 教学方法。
26
讨论法是双向的,可以激发学生对所讨论 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 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 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 作出判断的过程。
37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对他们 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诸方面的 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是学 校教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38
(一)学生评价的意义 1、有助于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正确地确 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诊断性评价就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 一门新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与学习 态度的准备情况,从而有助于教师有针 对性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29
三、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 习、发展 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 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 互配合
30
四、大学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基本要求 (一)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选择的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 任务 只有个性化的选择和运用,才有最合 适的教学方法
35
二、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影 响 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提 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扩大教育规模,有 利于因材施教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三角形》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不仅承载着对三角形基础概念和性质的全面介绍,还扮演着连接学生先前所学与后续几何知识深入探索的桥梁角色。

本章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三角形的奇妙世界,为他们构建一个系统而坚实的几何知识体系。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首先接触到三角形的各种线段,包括边、高、中线以及角平分线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实则是解锁三角形众多性质的关键。

通过学习,学生们将理解每条线段在三角形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形态与特性。

例如,中线不仅将对应的底边平分,还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一性质的学习对于学生后续理解更复杂的几何问题大有裨益。

除了线段,章节还深入探讨了三角形的角,包括内角和外角。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基础知识是证明许多三角形性质的基础。

外角的概念及其与相邻内角的关系,也将被详尽阐述,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三角形的角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章还拓展到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几何视野。

多边形作为三角形的延伸,其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内在规律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几何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本单元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实际测量、作图、证明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被鼓励亲自动手,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几何之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十一章三角形》不仅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章节,更是学生几何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础概念和性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几何直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几何学习乃至整个数学学习旅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术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第十一章教学解析

美术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第十一章教学解析

美术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第十一章教学解析第十一章的教学内容是初步了解静物绘画。

本章主要通过学习静物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初步掌握静物绘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通过观察、理解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静物绘画的概念、静物绘画的构图、静物绘画的比例与透视、静物绘画的线条与造型。

1. 静物绘画的概念静物绘画是通过对静物进行观察和描绘来表达艺术创作意图的一种绘画形式。

静物绘画可以展现物体的形态、质感和光影效果等,需要通过精确的观察和绘画技巧来表现出来。

2. 静物绘画的构图静物绘画的构图是指在绘画中对静物的安排和布局。

合理的构图能够使静物绘画更富有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构图中,需要注意静物之间的大小比例、空间布置以及整体的平衡感。

3. 静物绘画的比例与透视静物绘画中的比例和透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的比例和透视处理,可以使绘画作品更加逼真和立体感。

在绘画中需要注意远近物体的大小关系和透视关系,以及绘画中的近大远小原理。

4. 静物绘画的线条与造型线条与造型是静物绘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通过线条的勾勒和造型的处理,可以使静物绘画更加具有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

线条的运用要准确、流畅,造型的表现要具有充足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力。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艺术兴趣。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 观察实物:通过观察实际的静物物体,让学生真实感受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2. 示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绘画来引导学生学习,展示正确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练习: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通过不断的绘画实践来提高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交流绘画技巧和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静物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和表现风格,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音乐初中教材第十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音乐初中教材第十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音乐初中教材第十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第一节: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更是通过音乐的欣赏和表演,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本文将针对初中第十年级第十一章音乐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第二节: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 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分类,并掌握相关术语和专业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3. 通过合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节:教学内容1. 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分类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引导他们了解音乐的分类,如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讲解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专业术语,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2. 音乐的欣赏和理解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解读歌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合奏和创作活动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奏活动。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进行合奏演奏。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第四节: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介绍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时,可以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来传授相关知识。

2. 合作学习法:在音乐的欣赏和理解阶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实践活动法:在合奏和创作活动中,可以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表演和创作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表演评价:在合奏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等;按效果分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4. 功的原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力对物体做正功;相反,则做负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2.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

强调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分类和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力推一辆小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力做的功。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6N的作用,沿水平面移动距离s=10m,求摩擦力做的功。

a.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b.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与s的对应关系不影响功的计算。

c. 所有的功都属于有用功。

一年级语文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一年级语文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一年级语文第十一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第十一章课文《小猪的好办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并背诵课文《小猪的好办法》;-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表达出声音、语调的感情变化; - 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珍视生活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勇敢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2. 发展学生朗读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课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课文《小猪的好办法》。

2.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个故事?可以简单描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吗?”2. 激发兴趣:教师呈现课文《小猪的好办法》的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的大致内容,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小猪是如何找到好办法的呢?”【呈现】1. 呈现课文: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和课件,呈现课文《小猪的好办法》的每一页内容,同时朗读给学生听。

2. 轮读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跟读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调和表达方式。

【理解】1. 故事讲解: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节和故事的含义,如:“小猪是如何想到用烟冒烟来吓跑大灰狼的?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有效吗?”3. 组织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拓展】1. 创设情境:教师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模拟小猪们商量对策的场景,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好办法”。

2.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好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辩论、评价不同的想法和策略。

十一单元教学计划

十一单元教学计划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两步式题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 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 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 值。 学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计算器 教学方法 演示操作、讨论 法 修 改 备 注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运用。揭 示课题。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1.认识计算器。 (1)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题目:向小组同学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如怎样开机、关机)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 点?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常用的计算器有很多种, 它们一般都是由显示 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的。 (通过几个小组的介绍, 使学生明确计算器常用按键的作用) 2.尝试使用。 (1)学习例题 出示书上例题: 38+27 30×18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在纸上验算,看用计算 器算得是否正确。 交流:你是怎么输入的? (2)学习两步计算式题
380+192+43 816÷68×27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得数 讨论: 你认为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应注 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做题,记下得数,共同订正。 三、设计游戏,熟练使用 1,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做”想想做做”第 1,2 题. 独立做题,记下得数,共同订正. 2. 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用计算器算出各题的积。 讨论:通过观察比较,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出示 11111111×11111111.你有办法算出结果 吗?试试看. (1) 学生算. (2) 汇报结果,教师提出质疑:一道题应该只有 一个正确的结果呀,怎么计算器会显示的不一样 呢?然后教师说明错误的原因. (3) 讨论:能不能想办法找出结果呢?(小组商 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探索这题的结 果.先计算这题的结果,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再直接 填出最后一题横线的数.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_ _ × _ = _ (4)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一题的 结果是多少? 四、追根溯源,了解历史. 计算器就是人们为了计算方便而发明的一种 计算工具.它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几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算盘,现在 人们普遍使用计算器.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 能进行复杂的计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能及其转化》示范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能及其转化》示范教案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根据这个要求,在介绍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积累更多的事例,以达到学生充分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和机械能的守恒。

本节教学内容首先通过一个“想想做做”——滚摆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讨论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确信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中的三个实例,并在此基础上要学生动手设计小实验来表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地联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最后的“科学世界”介绍了高科技成果——人造卫星,结合我国“嫦娥一号”奔月等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高科技成果都和人造卫星一样,包含着丰富的基础物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的守恒。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方法采用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铁锁、细线等。

知识准备:1.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2.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乘坐过山车的影片,问: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与我们学习的机械能的知识会有什么关联吗?指出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设计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设计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设计一、名词解释1.教学过程:教师指导或支持学生学习的一般活动步骤。

我国五步骤教学法: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块。

6.讲演法:又称讲授法,可能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普遍应用。

7.小组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作答。

教师也可参与讨论,教师起指导、组织和提供信息以及小结的作用。

二、简答题1.六步三阶段两分支教学模型(广义知识学与教得一般过程模型)六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三阶段:解决新知识的理解问题、知识的巩固或转化阶段、知识的提取与运用阶段2.先行组织者理论组织者在两种情况下运用①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②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3.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①先行组织者用于学生不熟悉的课文中更为有效②运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更有助于学习③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4.符号标志理论及其教学含义理论:①符号标志是在学习材料中加入未增加实际内容的标志或词语,以强调材料的概念结构和组织的技术。

②它虽然不提供实际的信息,但使材料的结构更为清晰③它为读者选择适当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组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提供了一个概念的框架含义:①对不熟练的阅读者更为有效②促进选择性的保持与迁移5.附加问题理论及其教学含义①设计附加问题,目的是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

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问题的位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世界地理第2讲世界重要地区教学案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世界地理第2讲世界重要地区教学案

第2讲世界重要地区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亚洲、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等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考情分析]以区域图或地理要素分布图为依据,考查区域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

区域认知:以某区域的背景材料或区域图为载体,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综合思维: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内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8页考点一亚洲、东南亚1.一个大洲——亚洲(1)位置错误!(3)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4)人文地理特征①人口稠密: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②多样的地域文化: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文化类型多样。

③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2.东南亚(1)位置和范围①位置: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扼十字路口的咽喉。

②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人文地理环境特征①人口特征: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多信奉佛教;华侨众多.②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工业加工工业发展迅速城市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的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1.东亚与中亚的地理特征2.东南亚与南亚的地理特征[知识拓展]南亚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分析南亚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这是由西南季风强弱决定的,若西南季风来得太早,或去得太晚,或风力太强,就容易发生水灾;若西南季风来得太晚,或去得太早,或风力太弱时,就容易发生旱灾.考法一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命题点睛:以西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世界热点地区局部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形特征及成因、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工农业生产等。

四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四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四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教学方案引言:教学方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

为了提高四年级学生对第十一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特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等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十一章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词汇。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语法知识,例如时态、复数形式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一章。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图片、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呈现课文标题、插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并简单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二:预习导入请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等,引导学生猜测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三:新课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或板书等方式,逐段呈现课文内容,并逐句解释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

引导学生跟读,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步骤四:课文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进行课文的深入理解。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提示,展开讨论,共同解答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步骤五:语法讲解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和讲解本课的语法知识,例如时态、复数形式等。

通过例句的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语法知识。

步骤六:巩固练习教师设计各种巩固练习活动,包括听力练习、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书写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步骤七: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拓展延伸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观察或制作相关教学材料等,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中教材第十一单元教学解析

初中教材第十一单元教学解析

初中教材第十一单元教学解析教学解析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逐一分析和解释,明确该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展示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初中教材第十一单元进行教学解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一、教材概述初中教材第十一单元主要内容为xxxx。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xxxx。

同时,本单元还涉及到xxxx的学习和掌握,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xxxx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xxxx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xxxx。

而教学难点则是xxxx。

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包括xxxx个课时,每个课时的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课时:xxxx- 学习重点:xxxx- 学习方法:xxxx2. 第二课时:xxxx- 学习重点:xxxx- 学习方法:xxxx3. 第三课时:xxxx- 学习重点:xxxx- 学习方法:xxxx...通过对每个课时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本单元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评价方式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1. 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11章教案新部编本

第11章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

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

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页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一章教学方案第一节:识记水调歌头诗词本节教学内容为识记水调歌头诗词。

通过此项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诵读和默写的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特点和背景知识;2.通过诵读水调歌头,掌握常见的字词和诗句;3.能够正确默写水调歌头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播放适当的音乐,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

随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带领学生诵读(10分钟)教师可以从整体上带领学生诵读水调歌头,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为了准确掌握诗词内容,教师可以先逐句带领学生诵读,再整体进行反复训练。

三、分段默写(1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内容,教师可以将水调歌头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尝试默写每个段落的内容。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水调歌头的默写任务。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协作,并相互检查对方的答案。

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诵读水调歌头,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进步。

第二节:连词成句本节教学内容为连词成句。

通过此项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句构建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了解连词的作用和用法;2.通过连词成句练习,掌握常见的连词词组;3.能够正确连接句子,构建完整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连词的作用和用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示范和讲解(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句子示范如何使用连词连接句子,解释连词连接句子的作用和意义,并介绍一些常见的连词和连词词组。

三、连词成句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句子碎片,要求学生将其进行合理的连词成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 教学单元案例建设 -2-
嘉应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案 2 经费
GIS 教研室熊永柱
GIS 工程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才力做保证。根据拟建 GIS 的规模,要对 GIS 开发和运行维 护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费用进行预测估算,包括软硬件资源、技术开发、人员培训、数据收集和 录入、系统维护、材料消耗等各项支出,衡量能否有足够的资金保证进行 GIS 的工程建设。进行 预算的方法主要有:上溯法,下溯法,单价法和根据项目参加人员的费用做预算的方法。 3 进度 表示项目进度的常用方法有里程碑表示法(Milestone Chart),甘特图法(Gantt Chart) ,关键 路径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和墙纸法(Wall Paper Method)等。 4 支持程度 部门管理者、工作人员对建立 GIS 的支持情况;人力状况包括有多少人力可用于 GIS 系统, 其中有多少人员需培训等;财力支持情况包括组织部门所能给予的当前的投资额及将来维护 GIS 的逐年投资额等。 5 制定设计实施的初步计划 根据上述结果最终确定 GIS 的可行性及 GIS 的结构形式和规模,估算建立 GIS 所需投资和 人员编制等。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各子系统(或模块)开发的先后顺序,分配工作任务, 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和人;对 GIS 建设的时间进度进行安排;对 GIS 建设费用进行评估。 系统分析的最后阶段由分析员提交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用户需求分析报告一般应经 过用户主管部门的批准,在经过用户和开发者双方认可后,具有合同的作用,是 GIS 建设中进行开发设计和验收的依据。 实验二、GIS 需求分析报告编写(6 课时) :以某应用型 GIS 等为例,编写一份 GIS 需 求分析报告。 讨论、思考题、作业: 1、GIS 需求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2、GIS 系统调查包括哪些方面? 3、GIS 可行性分析应考虑哪些因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 编,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正栋等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应用与工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邬伦等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袁博等主编,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分钟,授新课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 分钟,安排讨论 实验课 指导 实物□ 分钟,布置作业 分钟 练习课□ 其他□
嘉应学院《地理一章 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7 周、第 8 周(周一 1-2 节、周四 3-4 节) 第十一章 GIS 系统分析 课时数 2+6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 了解 GIS 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 掌握 GIS 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 重点:GIS 系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难点:GIS 系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基本内容: §1 第一节 GIS 需求分析 §2 第二节 GIS 可行性分析
§2 第二节 GIS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确定系统开发的可能性,可 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水平、资金、进度和组织运作等方面。 1 技术 (1)人员和技术力量的可行性 (2)基础管理的可行性 (3)组织系统开发方案的可行性 (4)计算机硬件的可行性 (5)计算机软件的可行性 (6)环境条件以及运行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1 第一节 GIS 需求分析
1.1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SA)的基本思想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事物进行分 析和综合,找出各种可行方案,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它的任务是对系统用户进行 需求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新系统的目标和结构方案。 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 (1) who——谁使用该系统; (2) what——新系统需要具有哪些功能和条件; (3) why——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和条件; (4) where——新系统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从哪里获得; (5) quality——系统需要具有的技术指标、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等。 1.2 需求分析: ——是对用户要求和用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系统的用户结构、工作流程、用户对 应用界面和程序接口的要求,以及系统应具备的功能等,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需求 获取是软件开发活动的第一步,获得正确的需求描述是成功软件的前提。 1 系统调查——由系统分析员承担完成 用户需求 ——是指目标系统必须满足的所有性能和限制,通常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 全保密要求以及开发费用,开发周期,可使用的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用户需求调查 ——是指调查本部门或其它有关部门对相应 GIS 系统的信息需求情况。
讨论课□ 讨论 模型□
其他□ 挂图□ 音像□ 其他□
GIS 教学单元案例建设
-3-
GIS 教学单元案例建设 -1-
嘉应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案
GIS 教研室熊永柱
用户调查方式: 调查方法可采用访问、座谈、填表、抽样、查阅资料、深入现场、与用户一起工作等各种调 查研究方法,获得现行状况的有用资料,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用户类型及需求特点 (2) 技术力量的调查分析 (3) 资金才力的调查分析 (4) 数据资料的调查分析 (5) 系统效益调查分析 (6) 运行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2 数据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时,应对数据流程图中出现的所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进行描述与定义,形成 数据字典,列出有关数据流条目(如组成、流量、来源、去向等) 、文件条目(如文件名、组成、 存储方式、存取频率等) 、数据项条目(如数据项名、类型、长度、取值范围) 、加工条目的名称、 组成、组织方式、去值范围、数据类型、存储形式、存储长度等。 3 功能需求分析 一般用户要求 GIS 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地图基本操作功能。 (2)数据采集。 (3)图形编辑。 (4)属性编辑。 (5)检索查询。 (6)专业空间分析功能。 (7)输出管理。 (8)性能需求: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不同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 4 业务流程分析 将不同专业部门按照现行系统的职能划分和业务范围, 概括抽象出现行系统的业务框图或业 务流程图,通过各业务职能的相互关系和可实现程度,初步界定出 GIS 建设可实现的业务内容, 这也是后续子系统或模块设计的重要依据。 5 其它需求分析 如物理设备的位置以及其分布的集中程度;与其它软件系统的接口以及对数据格式的要求; 系统用户培训;用户文档;数据格式、数据精度、数据量、接收和发送数据的频率;使用系统需 要的设备,开发需要的人力资源、计算机资源、时间表;安全性如对访问信息的控制程度,数据 的备份等;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平均系统出错时间,可移植性,可维护性等。 需求分析最终对用户提出的要求应进行综合抽象和提炼,形成对待建 GIS 需求的文字描述, 包括有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数据管理能力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保密需求、用户接口需求、 联网需求、软硬件需求、运行环境需求等的文字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