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法律适用研究
危险驾驶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 渝 中区人 民法 院 , 重庆 4 0 0 0 1 0 )
摘要 : 在 刑 法 创 设 危 险 驾 驶 罪之 前 , 对 造 成 严 重 后 果 的 危 险 驾 驶 行 为 的定 性 问题 , 社会 各 界 争 议 一 直 很 大 : 而 危 险驾 驶 罪设 立 后 , 并没 有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 实际 上 , 正 确 适 用 危 险 驾 驶 罪 法 条 的 前提 和 关键 . 是 从 规 范 学的 角 度, 理 清 危 险 驾 驶 罪和 危 险 驾驶 行 为 最 易构 成 的 交 通 肇 事 罪 以及 以 危 险 方 法 危 害公 共 安 全 罪 之 间的 关 系 . 明 确 已然 构 成 危 险 驾 驶 罪 的 危 险 驾 驶 行 为在 何 种 情 况 下 构 成 交 通 肇 事 罪和 以危 险 方 法 危 害 公 共 安 全 罪 , 为此 . 需 要 准 确 把 握 交通 肇 事 罪和 以危 险 方 法 危 害 公 共 安全 罪 的构 成 要 件 , 并 严格 按 照 其 构 成 要 件 来检 视 危 险 驾驶 行 为 。
罕 见 。在 现代 民主社会 , 在法 的 创制 过 程 中 . 面对 国
险驾驶 行 为 , 同 时又构 成其 他犯 罪 的 . 依 照处 罚较 重
的规定 定罪 处罚 即可 。 似乎 并不 存在 争议 的 问题 。 其 实不 然 , 正 是 因为 “ 第二 款 ” 的 内容 较 为简 单 、 过 于 笼统 , 才 导致 其 明确 性不 足 . 而法 规 范 的明确 性
一
这类 问题 的存 在 .和 现有 立 法规 定 的 内容有 直 接关
系 。② 事实 上 。 在 立法 之初 , 为 了解决 造成 致人死 伤等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危险驾驶案件的调研报告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危险驾驶案件的调研报告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危险驾驶案件的调研报告自XXXX年X月X日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入刑以来,X区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案件均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危险驾驶案件。
“醉驾入刑”后,我院一直对醉酒驾驶保持严打态势,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数量仍居高不下。
一、危险驾驶案件审理情况XXXX年,我院受理危险驾驶案件XX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X.X%。
XXXX 年审理XX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XX.X%。
XXXX年审理XX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XX.X%。
XXXX年审理XX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XX.X%。
截止目前,XXXX年共受理刑事案件XXX件,其中危险驾驶案件为XX件,占新收案件总数的XX.X%。
危险驾驶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危险驾驶案件特点及原因分析(一)危险驾驶罪被告人身份情况从XXXX年至XXXX年危险驾驶案件统计数据来看,危险驾驶案件被告人基本为男性,仅XXXX年、XXXX年各有一名女性被告人,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男性发案率远高于女性。
从年龄段看,集中在XX-XX岁之间,其中XXXX年这一年龄段人数为XX 人,占当年被告人总数的XX.XX%;XXXX年人数为XX人,占当年被告人总数的XX%;XXXX年人数为XX人,占当年被告人总数的XX.XX%,并未出现XX岁以下的被告人,年龄在XX岁以上的仅XXXX年有一名。
从文化程度看,被告人的学历普遍以初中学历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其中XXXX年被告人中初中学历为XX人,XXXX年XX人,XXXX年XX人,所占比例较大。
并未出现研究生以上学历。
从职业看,被告人以个体私营业主和无业为主,XXXX年被告人中职业是个体的为XX人,XXXX年为XX人,XXXX年为XX人,所占比例较大。
被告人集中在XX至XX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经济实力强,一般具有机动车的购买能力,社会应酬相对较多,且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酒后头脑清醒、逞强好胜、社会关系广泛,即使“醉驾”被逮住,公安机关也会卖个人情予以放行,直接导致该群体“醉驾”高发。
办理危险驾驶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研究
危险驾驶罪的法律特征与司法适用研究
异。因此,有关危 险驾驶罪 的解释与适用 问题的适 当
来 已久 。 所谓形式犯是指 “ 只要求实施构成要件行为 ,
险 驾 驶 罪 兼 具 行 为 犯和 抽 象 危 险犯 的特 征 。对 危 险 驾 驶 罪 不 应 作 形 式犯 的理 解 ,而应 当 以行 为 的危 险 性 为标 准 对
危险驾驶罪的适用进行 实质性 限定 。危险驾驶罪可 以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罚处罚,但应当严格把握其适用标准。 危险驾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的,应当将 “ 危 险驾驶行为 ”作为从重处罚量刑情节予 以考虑,并处 罚金 。危 险驾 驶行为造成交通事故但 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或者造成具体危 险状态,以危 险驾驶罪定罪的 ,在量刑上应当和一般
而 不要求对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威胁 的犯罪 ” 。 【 】 ] 在现代 社会 中,各 国刑法都普遍规定了大量 的单纯违反秩序 的行 为,因其在行为构成上均体现 为对法律秩序 的单 纯违 反,并且 附随的法定刑较轻,部分学者进而认为 此类犯罪 即所谓 的欠缺保护法益的形式犯 。例如 ,日 本 的道交法 中关于驾驶证 的携带、出示义务 的违反等 相关规 定,因其行为本身很难讲是构成 了对交通安全 的危险 ,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典型 的形式犯 。_ 2 ] 但是 , 是否承认 形式犯和实质犯 的分类 ,在理论上存在着激 烈的争论。 多数学者均倾 向于形式犯对法益 也有危 险, 只不过 “ 这种危 险是 比抽象的危险犯中的危 险更 为轻 度 的间接 的危 险” ,【 】 ( 1 3 。 ) “ 形式犯对法益也具有危 险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完善研究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完善研究【摘要】危险驾驶入罪,为打击醉驾、“飙车”危险驾驶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罪设置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并不能完全顺利应用于司法实践中。
本文试图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司法实践的建议,以保证危险驾驶罪的有效适用。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立法完善一、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一)国内背景近些年来,我国交通安全犯罪频发,由于其危害性特别大,危险驾驶类犯罪越来越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因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交通安全犯罪更是常见。
虽然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我国刑法中规定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无证驾驶、驾驶不安全或无牌无证车辆、严重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被纳入交通肇事罪的范围内加以处罚,但是由于醉驾、“飙车”等交通肇事案中行为人的主观方面难以认定,再加之适用标准不统一,从而出现了“同罪不同判”的现象,社会上对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最终将醉酒驾驶和情节恶劣的追逐竞驶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且规定了本罪与其他犯罪竞合时法律的适用。
至此,醉酒驾车和情节恶劣的追逐竞驶行为正式单独入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这一罪名确定为危险驾驶罪。
(二)国外立法例将危险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国外早有立法例。
其一般未专门规定与我国类似的交通肇事罪,而是规定一般的“危险驾驶行为”即为犯罪,对于交通肇事导致人员伤亡的,除本身有规定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外,应当按照故意伤害或杀人、过失致人死伤之类的罪名定罪处罚。
例如:德国刑法规定了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罪,而没有规定类似于我国的交通肇事罪,其规定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最高法定刑是5年以下自由刑,同时还专门规定了酒后驾驶行为。
2001年修改后的日本刑法增加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该罪主要包括五种危险驾驶行为:醉酒驾驶致死伤;超速行驶致死伤;无技能驾驶致死伤;妨害驾驶致死伤以及无视信号行驶致死伤罪。
危险驾驶罪司法适用若干问题探究——以某直辖市检察院S分院所辖区县院办理危险驾驶罪案件为样本
虑 到 本 案 的 案 发 地 点 为 半 封 闭 式 小 区 . 且 刘 某 是 在 晚
释 , 违 立 法 之 嫌 。 因此 , 区 内 ( 括 小 区 内 车库 ) 有 小 包 不
上 行人 稀 少 的情 况 下醉 酒 帮 忙倒 车 .不 会给 公 共 安 全 带 来 太 大 的威 胁 , 会危 害性 小 , 予撤 案 社 后
行 为人 的血 液 酒精 含量 达 到 了公 安 机关 的立 案 标
准 , 是 犯 罪 情 节 轻 微 , 害 不 大 , 否按 危 险 驾 驶 罪 但 危 是 处理?
通过 上 述 可 知 , 嫌 醉酒 型危 险 驾 驶 罪 的案 件 , 涉 有 些 被 提起 公 诉 , 些 作 出 了不起 诉 决 定 。 有 些公 安 机 有 还
关 撤 销 了案 件 。 即使 是 检 察 机关 向法 院 提起 公 诉 , 的 有
被 判 处 拘役 , 的被 判 处 缓 刑 , 有 且缓 刑 适 用 率 比较 高 ,
1 酒 后 在 小 区 内 ( 括 小 区 内车 库 ) 忙 倒 车 的 . 醉 包 帮 行 为 是 否构 成 危 险 驾驶 罪
险 . 以按 照刑 法 的规 定 宣告 缓刑 。 可
某 市来受危驾罪84 5 月 检院分所区4 0人 直日 共理险驶院2年 辖以 S 辖县自1 , 1 察 院 9 9 件1 8
向法 院提 起 诉 讼 4 2件 4 2人 , 出不 起 诉 决 定 1 2 2 做 6件 1 6人 . 安 机 关 撤 销 案 件 1 公 8件 1 8人 , 回公 安 机 关 退
危 险 驾驶 罪 司 法 适 用若 干 问题 探 究
我国刑法增设“危险驾驶罪”的法理探析
一 、 危 险 驾 驶 的 概 念 及 严 重 的社 会 危 害性 所 谓 危 险 驾 驶 ,是 指 在 驾 驶 机 动 车 过 程 中 制 造 为社 会 所 不 容 许 的 交 通 危 险 的 行 为 ,主 要 包 括 无 证 驾驶 、超 速 驾
幅提高 ,因危 险驾驶导致 的交通 事故层 出不穷 , ̄ 2 0 年 l f0 8 “ 21成 都交通肇 事案” 、2 0 年 “ 京63 特大交通肇 l. 4 09 南 .0
致 轻 罪 重 罪化 。 【 4
我 国现行 法律法规 中 ,主要有 《 道路 交通安全法 》和 《 法 》涉及 到危险驾驶 。其 中 《 刑 道路交通安 全法 》第 9 1
条 “ 饮酒 和醉酒 驾驶 的处 罚 ” , 《 法 》第 1 3 刑 3 条规定 的 “ 通肇事罪 ”和第 14 、第 l5 交 条 1 1条规定 的 “ 以危 险方法 危害公共安全罪 ”涉及到危 险驾驶 。
事案 ” 、 “ 杭州57 .飙车肇事 案”等案件 ,都 引起 了强 烈的
社会 反响 。危 险驾驶行 为具有严 重的社 会危害性 ,现行 法
律 对 危 险 驾 驶 的 立 法 规 定 不 足 ,有 必 要 对 危 险 驾 驶 行 为进
驶 ( 括飙车 )、酒后 驾驶 ( 醉酒 驾驶 ) 劳驾驶 、吸 包 包括 、疲
食毒品 或服用镇 静类药 物后驾驶 、超 载驾驶 、明知是存在
安 全 隐 患 的 车 辆 而 驾 驶 等 行 为 。”
行准确 地界定 ,增设危 险驾驶罪 ,将酒后 驾驶 、飙车等危
行 为的社会 危害性 ,是指行 为对 社会 主义社 会关 系实 际造成 的损害或可能造成 的损 害。‘ 危害程度 与行 为所 侵犯 的社会关 系 的种类 、行 为的性质 、方法 、手段 、行为人 主
危险驾驶罪中的立法问题研究
危险驾驶罪中的立法问题研究摘要:2011 年 5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标志危险驾驶行为入刑。
客观地讲,危险驾驶罪设立后,醉驾及其他危险驾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力有效维护了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交通秩序。
然而,危险驾驶行为入刑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引起的争议和讨论就始终未曾停歇,社会公众对此也是高度关注。
近几年,《刑法修正案(九)》及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相关司法解释先后出台,对危险驾驶罪认定有关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但是关于危险驾驶行为入刑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争议仍然没有终结,司法实践中的关于该罪的认定难点也比比皆是。
对危险驾驶罪立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透过个罪研究反思我国刑事立法的一个有益尝试。
据此,本文立足对危险驾驶罪的立法问题进行初步的系统研究,客观分析危险驾驶罪立法的历史、立法的不足,最后对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危险驾驶行为;醉酒驾驶;追逐竞驶一、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历史《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将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行为两种情形规定为危险驾驶罪,至此,我国刑法正式设立了危险驾驶罪。
从犯罪构成上看,我国刑法设定的危险驾驶罪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刑法修正案(八)》将本罪主体限定为驾驶人员。
二是《刑法修正案(八)》将本罪的犯罪情形限定为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两种。
三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危险驾驶罪条文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公共安全即为危险驾驶罪的同类客体。
而日本刑法典中,危险驾驶罪被置于伤害罪一章。
四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危险驾驶罪仅处罚具有抽象危险的醉驾和追逐竞驶,对于因危险驾驶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并没有单独另设罪名,规定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五是我国刑法为危险驾驶罪设置了主刑仅为拘役刑的法定刑,附加刑为并处罚金,相比而言,我国刑法规定的危险驾驶罪处罚较轻缓。
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对有关司法认定问题予以明确。
鉴于危险驾驶罪特别是醉酒驾车在司法认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2013 年,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于如何认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醉驾的从重处罚情节、危险驾驶罪数罪并罚、罚金刑适用、公安机关办理醉驾调查取证、办案程序以及从宽处罚等问题予以明确。
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的理解及适用
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的理解及适用李 影 王佳玉(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207)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危险驾驶罪前后,危险驾驶行为的入罪讨论以及其构成的理解等问题已层出不穷。
危险驾驶罪是规范因危险驾驶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并加以预防与规制,本质是对危险犯的处罚。
我国刑法理论上对危险犯的认识已有概论,然而对其立法适用却是谨慎。
实践中在认定危险驾驶罪多以四要件的构成为标准,因此,对于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的本文以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为体系,围绕危险驾驶罪构成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分析,探讨危险驾驶罪的各个构成要件的理解,以及适用的问题。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醉驾;司法适用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12.0100-05一、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一)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5亿辆,其中汽车2.7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1亿人,机动车驾驶人数位居世界前列。
在立法之初,全国汽车保有量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1] 。
由于一系列的重大的危险驾驶案件的发生,例如,2008年12月在四川发生的孙伟铭案,因醉酒并同时无证驾驶机动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酿成4人死亡1人重伤的悲剧;2009年6月在南京某岔路口发生的张明宝醉酒驾驶,并与他人追逐竞驶,造成5人死亡,4人重伤,再如“杭州飙车案”等,伴随着媒体结合社会矛盾的渲染,加之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酒驾”与“飙车”成立社会热议的焦点。
公众也关注着案件的审理与判决,因较大的社会危险性与影响力,因此,立法必然会对此作出回应。
危险驾驶罪孕育而生。
就立法层面而言,当时对于因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一般适用交通肇事罪与危险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但是,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能够解决酒驾与飙车等行为带来的危险状态的问题,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就是风险的结果化表现。
从法理学角度探究危险驾驶行为入罪重要意义和原因
主观要件
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及公共安全,却希望 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法律责任与刑罚措施
根据危险驾驶行为的情节和后果,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对于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行为人,依法判处刑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并处罚金 或没收财产。同时,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可以适用缓刑、减刑等刑罚措施 。
06
完善我国危险驾驶行为入 罪制度的建议
明确危险驾驶行为的界定标准
制定具体、明确的危险驾驶行为定义
通过法律或司法解释,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具体描述和界定,明确何种行为构成危险驾驶,为执法和司法实 践提供明确依据。
引入客观化、量化的判断标准
结合交通管理实践,制定客观化、量化的判断标准,如超速、酒驾、毒驾等具体指标,以便更准确地认定危 险驾驶行为。
化进程。
04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原因 分析
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心态
故意心态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交通法规,且可能造成危害后果 ,仍选择实施该行为。这种心态表明行为人对公共安全持漠 视态度,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过失心态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交通法规或造成危害后 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 免。这种心态表明行为人对公共安全缺乏必要的注意和谨慎 ,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05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法理 学思考
罪刑法定原则在危险驾驶行为入罪中的体现
明确性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构 成要件,确保法律的明确性,避免司法擅断和滥用。
合理性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规定必须合理,危险驾驶行为入罪 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体现了刑法的公正性和合 理性。
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
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逐年提高,危险驾驶行为已成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析危险驾驶罪的内涵、特点及其社会危害,并对当前危险驾驶罪的认定、处罚及预防对策进行思考。
文章首先将对危险驾驶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法律适用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随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揭示危险驾驶罪的常见类型及其社会危害,进而探讨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完善危险驾驶罪认定、量刑及预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构建更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危险驾驶罪,作为近年来我国刑法体系中新增设的罪名,其设立旨在打击和遏制日益严重的危险驾驶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构成危险驾驶罪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这里的“明知”不仅仅是对行为本身的认知,还包括对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有预见性。
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故意通常通过驾驶人员的供述、证人证言以及现场监控等证据来认定。
危险驾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以及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
这些行为都是对公共安全造成了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因此被法律所禁止。
危险驾驶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因为在危险驾驶罪的四种情形中,都是针对个人驾驶行为的,与单位的行为无关。
危险驾驶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由于危险驾驶行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谈我国醉驾入刑适用现状及争议点分析
我国醉驾入刑适用现状及争议点分析近年来,酒驾、醉驾事件频发,严重危及公共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调控酒驾、醉驾的措施,醉驾入刑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醉驾入刑的适用现状以及相关法律条款存在争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我国醉驾入刑适用现状1.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自2011年5月1日起,为妨碍公共安全罪加入了“醉酒后驾驶”作为刑事责任的认定之一。
文中规定:醉酒驾驶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拘役、罚金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司法实践在实践中,对醉驾入刑的适用存在一定的区别和灵活性。
一方面,司法机关根据案件获得的证据和事实来区分醉驾的情节轻重,决定是否适用入刑制度。
一般来说,司法机关会在审理案件时综合考虑以下情况:醉驾程度、交通状况、行车路线、是否造成人员伤亡等多种因素。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采取的惩罚措施也有所不同。
有些地方对醉驾的处罚措施较为严厉,而有些地方则根据轻重情节适用轻重不同的处罚方式。
二、争议点分析1. 醉驾的刑罚是否过轻有人认为,由于醉驾行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如果仅仅处罚罚金或吊销驾照等行政处罚,无法真正起到惩戒效果,从而导致醉驾事件的高发。
因此,应该对醉驾加大惩处力度,适用刑罚处罚醉驾者,以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理效果。
但是也有人认为,对于一些轻微的醉驾事件,严厉的刑罚可能会使犯罪分子丧失就业机会、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从而促使其再次犯罪,而接受行政处罚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并且生产的社会影响相对较小。
2. 醉驾的认定标准是否过于严格司法机关在认定醉驾时,需要证明驾驶人的血液酒精浓度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
然而,由于不同人的酒量不同,同样喝了一瓶酒,不同人体内酒精含量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认定中需要更具体的情况来审查和认定。
同时,部分人士认为,司法机关对醉驾的认定标准过于严格,对于情节较为轻微的醉驾行为,应该采取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刑罚措施进行处罚,而不必判刑。
危险驾驶罪相关问题研究——以醉酒驾驶为视角的开题报告
危险驾驶罪相关问题研究——以醉酒驾驶为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以及醉酒驾驶等违法行为的增多,危险驾驶罪成为了司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中,以醉酒驾驶为代表的危险驾驶罪,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凡驾驶机动车辆或者拖拉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拘留或者罚金:(一)饮酒、醉酒后驾驶;(二)在公路上违法竞驶、超车造成交通事故或者危险驾驶行为;(三)故意遮挡、污损号牌或者故意不悬挂号牌;(四)运载危险物品违法载人的。
”然而,在实践中,危险驾驶罪的适用存在诸多争议,其界定、量刑等问题也备受争议。
因此,有必要对危险驾驶罪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帮助司法实践科学、公正地适用法律。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以醉酒驾驶为视角,探讨危险驾驶罪的相关问题,包括界定、量刑等方面。
旨在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案例的分析,提出合理、科学的有关问题解决方案,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1)醉酒驾驶及危险驾驶罪的概念、构成要件等方面的调研。
(2)醉酒驾驶与危险驾驶罪的关系、区别,以及其适用的具体情形等方面的分析。
(3)案例分析,对危险驾驶罪的适用情况进行考察,提出对于危险驾驶罪界定的建议。
(4)对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标准及刑事责任承担问题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法律、法规、案例等相关资料,了解危险驾驶罪相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危险驾驶罪案例,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对危险驾驶罪的适用情况进行考察。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对危险驾驶罪的现状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四、研究意义本文以醉酒驾驶为视角,对危险驾驶罪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1)促进危险驾驶罪适用规范化、科学化。
(2)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减少危险驾驶事故的发生。
对危险驾驶罪的若干思考
对危险驾驶罪的若干思考危险驾驶罪是指驾驶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时,因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以上重伤、死亡或者财产损失严重的情形,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罪名。
下面,我将对危险驾驶罪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危险驾驶罪的重要性。
交通事故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危险驾驶罪则是对此类交通事故的一种法律制度的回应。
危险驾驶罪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提醒驾驶人遵守交通法规,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并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危险驾驶的标准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评估。
在当前的法律标准下,危险驾驶罪通常要求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严重财产损失。
然而,事故责任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危险驾驶罪的标准,以便更加准确地判断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为危险驾驶罪的定罪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危险驾驶罪的定罪标准往往依赖于目击证人的陈述、事故现场勘查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证据。
然而,这些证据往往存在不完全准确或存在争议的情况。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交通监控录像、车辆黑匣子等,以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支持危险驾驶罪的定罪标准。
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危险驾驶罪的预防和教育工作。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对危险驾驶罪的追究必须基于明确的法律规定。
然而,单纯依靠司法机关对交通事故进行打击和惩罚,往往只能起到事后的治标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其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以预防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
最后,我们还需要完善危险驾驶罪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刑法》对危险驾驶罪的规定仍然比较笼统,法律的明确性和适用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危险驾驶罪法律具体内容的研究与完善,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危险驾驶罪的追究和打击提供更加科学、清晰和具体的法律依据。
《刑法》中对危险驾驶若干问题的探究
许 的交通危 险行 为 。” 进而 指 出驾驶 危 险 :主要 ‘ D “
包 括无 证 驾 驶 、 速 驾 驶 ( 括 飙 车 ) 酒 后 驾驶 超 包 、 ( 包括 醉酒 驾驶 )疲 劳驾 驶 、 、 吸食 毒 品或服 用镇 静
董 伟
( 吉林 警察 学院 ,吉林 长春 1 0 1) 3 1 7
摘
要 :危 险驾驶行 为 由于其 自身 的特点 具有较 大 的危 害性 ,为 了规 制 醉 酒驾驶机 动 车 、在 城镇
违 法 高速 驾驶 机 动 车竞逐 等 严 重危 害公 共安 全 的 交通 违 法行 为 ,危 险 驾 驶机 动 车 罪 已写入 《 法》 刑 。
《 刑法》 必要 性进行 研 究与分析 。
关 键词 :刑 法 ;危 险驾驶 ;公 共安全 中图分类 号 :D 1 . 9 73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17 — 5 1 (0 4 o 1 — 3 6 1 0 4 2 1 )o 一 0 8 0 1
围绕危 险驾驶 的界 定 以及 该 类行 为在 司法 实践 中 出现 的问题 。 以明确 危 险驾驶 行 为作 为 独 立罪名进 入
2 1年第 4期 01 ( 第1 总 1 ) 9期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J u a f inP bi e u t a e o r l l u l S c r yAc d my n o Ji c i
No 4, 01 . 2 1
A g s, o19 u u tN . 1
《 刑法》 中对危险驾驶若干问题的探究
广 大民众最 密 切 的关 注 。 二、 危险 驾驶 案件在 司 法 实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遇 到的挑 战
危险驾驶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危险驾驶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吴迪由然李哲摘要:自危险驾驶罪写入刑法以来,该罪名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实践中面临法律适用上的诸多问题,包括机动车认定标准不一致、道路的含义不统一、共同犯罪的认定有分歧、鉴定程序时有瑕疵、相对不起诉社会效果有待加强等。
面对上述问题,应统一认识,确立行政与司法相统一的机动车认定标准和以公共性为核心的道路认定标准,对瑕疵证据尽可能加强补正说理,多措并举提升增强不起诉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危险驾驶;法律适用;解决路径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自2022年5月危险驾驶罪写入《刑法修正案(八)》以来,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讨论和研究始终方兴未艾。
众多学者和实务界同人对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法理分析,解决了许多过去认识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极大地深化了危险驾驶罪的理论研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危险驾驶罪案件数量不降反增,近几年更是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刑法条文规定的简单、司法实践的纷繁复杂以及法律应用标准的不统一等问题凸显出来,办案过程中新的法律适用难题不断涌现,法律效果面临质疑,种种司法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新的回答。
受青岛地区啤酒文化的影响以及近年来机动车的日益普及,危险驾驶罪在青岛市一直呈高发态势,以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检察院为例,近五年该院受理危险驾驶罪案件呈高速增长态势,占全年公诉案件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
危险驾驶罪已成为青岛市黄岛区最为高发的刑事案件罪名之一,因此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办案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司法律适用上的困惑和难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以部分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33条之一危险驾驶罪法律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危险驾驶罪法律适用中的若干问题(一)“机动车”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在李某某危险驾驶一案中,因刘某某醉酒驾驶的车辆系四轮燃油老年代步车,关于该车辆是否属于机动车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最终检察院对刘某某做存疑不起诉处理。
醉驾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逐渐普及,但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频发。
其中,醉驾事故尤为严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醉驾案件的法律分析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人们对醉驾法律的认识,从而减少醉驾事故的发生。
二、醉驾的定义及法律依据1. 醉驾的定义醉驾,即酒后驾驶,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2. 醉驾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我国关于醉驾问题的基本法律,其中对醉驾的定义、处罚标准、法律后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以下法律、法规也对醉驾行为进行了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醉酒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
三、醉驾案件的构成要件1. 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醉驾案件构成要件之一是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可能发生危险,却仍然故意为之,危害公共安全。
2. 行为人实施了醉驾行为醉驾案件构成要件之二是行为人实施了醉驾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和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均属于醉驾行为。
3. 醉驾行为与事故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醉驾案件构成要件之三是醉驾行为与事故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危险驾驶罪的理解和适用
危险驾驶罪的理解和适用2011年05月18日来源:人民法院报刑法修正案(八)对危险驾驶罪归位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罪章节中,将竞驾和醉驾两种行为方式纳入并分别规定了情节犯和行为犯两种不同的既遂形态,以下就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结果等必备要件以及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和犯罪工具等选择要件的综合体。
对于危险驾驶罪这一特定的犯罪,时间、地点和工具等则属于必备要件。
道路和机动车都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犯罪地点和犯罪工具,属于本罪的违法要素,如果不是在道路上竞驾或醉驾,或者在道路上驾驶的不是机动车辆,都不会构成本罪。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该法从性质和目的两方面对道路进行了界定,即公共性和通行目的,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依此,草原和海滩都应被排除在外;而对于机动车,则是从属性和功能两方面进行限定,即以动力装置或牵引的轮式车辆和乘用、货运及工程专项作业之用,上述条件也须同时具备,依此,畜力车和电动自行车均不在此列。
一、追逐竞驶的认定无论竞驾还是醉驾,主观方面都是故意。
这里的“竞”是从行为人角度而言的,只要行为人具备违规赶超他人的故意即可,并不要求被超越者领受行为人的赶超意图。
追逐竞驶既可指竞驾者为逞强好胜而追赶其他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也可指竞驾者之间为分出高低而互相追逐,在后一种情况下,竞驾者成立共犯,但既有可能区分主从犯,也有可能均为主犯,应视案件具体情况而定。
以竞驾方式实施的危险驾驶行为属于情节犯,因而情节恶劣的判定便成为本罪成立的关键,前提则是必须准确定位情节恶劣的性质和作用。
依通说,罪的构成包括客观方面、客体、主观方面和主体四大要素,因而情节恶劣绝不可能是四要素之外的第五要素,而只能是四要素的补强性指标,被补强的内容既可能是其中一项,也可能是数项。
危险驾驶罪调研报告
危险驾驶罪调研报告--刑法施行现状调查《刑法修正案(八)》自去年5月1日施行一年来,各政法机关一直保持“醉驾”的高压态势,“醉驾入刑”的威慑力初见成效,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数量仍居高不下。
本文对涪陵区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犯罪案件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明析该类案件的特点及成因,提出有针对性建议,旨在减少“酒驾”、“醉驾”以及因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在全社会形成安全、文明的交通秩序。
一、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一)犯罪数居高不下,月收案波动较大一年来,涪陵区法院共受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145件145人,占刑事收案总数的4.32 %,已审结125件125人次。
从每月收案情况看,每月收案不均,且波动较大,自2011年7月受理第一例危险驾驶犯罪案件起,7月、8月和9月的收案数分别是8件、1件和9件,但10月收案数陡增为26件,环比上升188.89%,11月、12月和今年1月又急剧下降为6件、7件和9件。
从今年2月起,3月、4月的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收案数又大幅上升,分别为19件、35件和25件。
(二)大多数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判处拘役且并处罚金一年来,涪陵区法院审结的125件125人次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给予刑事处罚112件112人,所占比例高达89.6%,判处1个月至6个月不等拘役且并处1000元至6000元不等罚金84人,实刑适用率高达75%;判处拘役缓刑28人且并处1000元至20000元不等罚金,缓刑适用率为25%;免于刑事处罚13件13人次,仅占10.4%。
二、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显著特征及成因分析(一)犯罪主体1、农民成犯罪“主角”已结案125件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全部为男性。
从被告人的身份统计,农民70人,无业人员17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14人,居民10人,驾驶员9人,工人3人,个体工商户2人。
由此可见,涪陵区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案件男性100%的犯罪率绝对高于女性犯罪率,且犯罪主体身份分布较广,但以农民为主,比例高达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驾驶罪法律适用研究宣炳昭酆士维*摘要:危险驾驶行为列入《刑法修正案(八)》条文之中,独立成罪,顺应了风险时代的趋势,发挥了刑罚预防的功能,提升了社会防卫的理念。
危险驾驶罪属危险犯范畴,但对其主客观方面的构成特征应如何理解,刑法学界尚认识不一。
本文分析了本罪主观心理的故意性和客观行为的危险性,并对其与相关犯罪的界定问题予以探讨,以期对司法实务中处理此类案件有所裨益。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追逐竞驶;醉酒驾驶;主观故意;客观危险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列入刑法条文之中,给“醉酒、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入罪的争议划上了句号。
该修正案第22条规定:在刑法第133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3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但是,危险驾驶罪的罪过形式是什么,其行为方式应如何理解,以及本罪与相关犯罪该怎样认定,学界认识并不一致。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探析。
一、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危险驾驶罪是基于法益保护的前置化予以设置的。
对本罪主观方面的心理态度,有学者认为其为过失,与交通肇事罪等过失实害犯的主观方面并无不同;有学者认为其为故意;还有学者甚至认为该罪主观方面之故意、过失可以不论。
笔者认为,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观点应予支持。
我国刑法第14条所称之“危害社会的结果”不仅包括实害结果,而且包括危险结果。
详言之,“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不仅包含对保护法益的现实的侵害,而且包括侵害保护法益的危险。
前者是将法益侵害作为结果的犯罪,称为侵害犯,后者是将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结果的犯罪,称为危险犯”。
①行为人在道*宣炳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酆士维,西北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①[日]山口厚著:《刑法总论》,有斐阁,2007年第2版,第56页。
转引自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路上实施追逐竞驶且情节恶劣的或醉酒驾驶的行为,虽未造成实害结果,但却使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处于危险状态。
因此,将危险驾驶罪定位为危险犯,争议不大。
但是,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风险社会理论下,危险驾驶罪的危险性来源于行为人驾驶行为本身,这也是危险驾驶罪的危险性本质。
换言之,刑法所规制的是该种危险驾驶行为本身,而非该危险驾驶行为可能造成的实害结果,即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一旦有该种危险驾驶行为,即可构成犯罪,如此以实现法益保护的前置化。
可以说,只要行为人对其驾驶行为的危险性具有认识,并在其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实施了该种危险驾驶行为,即构成犯罪,属行为犯范畴。
根据客观构成要件的故意规制机能,故意的认识内容与意志内容是由客观构成要件的内容决定的,而客观要素的内容所表明的是行为的违法事实,故意又是使行为人对客观的违法事实承担刑事责任的要素。
①“在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中,对危害结果的明确认识是最根本的明知内容。
危害结果是犯罪行为危害社会具体的、客观的表现”。
②而在危险驾驶罪中,危险驾驶行为即属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该罪的社会危害性结果就在于驾驶行为的危险性,即危害结果依附于危险驾驶行为的存在而存在。
故,我们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危险驾驶罪包括两种行为类型:一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其中对追逐竞驶行为的主观故意认定无太大争议,但对醉酒驾驶行为之主观认定却并不统一。
如有学者认为,醉酒驾驶行为人是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的驾驶行为,其主观方面难以认定,且该罪属危险犯,与交通肇事罪等实害性犯罪又有本质区别,直接将其认定为故意,可能造成行为人处遇的不公正。
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
醉酒驾驶犯罪之行为人的确是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的危险驾驶行为,其主观意识受酒精的影响而处于麻醉状态,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均有一定减弱或者降低。
由此导致醉酒驾驶行为人主观方面难以认定。
但难以认定并不等于不能认定。
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无论行为人在醉酒驾驶时是否存在故意,只要其饮酒致醉的原因行为是在其自由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均可推知其醉酒驾驶的主观故意的存在。
换言之,只要行为人非因自己的原因陷入醉态而实施危险驾驶行为,如陷害、被迫等原因,则不能排除其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第26页。
①参见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第25页。
②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醉酒驾驶的主观故意性。
那种认为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为过失的观点,是对危险驾驶罪性质的误解,是对法益保护前置化的误读。
危险驾驶罪的社会危害性来自于危险驾驶行为本身,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的内容在于该种客观的危险驾驶行为,而非在于危险驾驶行为可能造成的实害后果。
而行为人对该种可能造成的实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一般是过失,而非故意。
如果行为人对其危险驾驶行为可能造成的实害结果是故意的,显然就不属于危险驾驶罪的范畴,而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认为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为过失的学者,显然是将该罪之主观方面与危险驾驶行为可能造成的实害结果相联系,而忽视了危险驾驶行为本身的的严重违法性,即犯罪性,也忽视了行为人对其危险驾驶行为的主观故意,曲解了将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入刑化的本质原因。
有学者认为,对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考察,“最有效的途径是扩大危险驾驶罪的罪责范畴,引入规范罪责理论(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通常称之为‘规范责任论’),把期待可能性和规范沟通作为故意或过失之外的罪责要素。
这种理解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法律要求行为人作为一个适格的驾驶员(之所以称其为“适格”,是因为,能拿到驾驶执照的,都应该被训练过,应该知道存在着‘不能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禁止性规范),在驾驶的时候不能处于饮酒状态,更不用说醉酒状态,但是适格的驾驶员却没有理会法律的规定,从而没有按照法规范的要求去行为。
也就是说,对危险驾驶行为人进行处罚,不是因为他是否具备故意或者过失,而是因为他违反了法规范对安全驾驶的期待,这种期待的基础是行为人的意志自由,期待的内容是应该不去实施违反禁止性规范的行为,而却在意志自由的支配下违反义务规定”。
①这种观点提出在刑法责任论上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符合我国刑法思潮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认为该罪行为人违反遵照法律行事的期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否可以适用于对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认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因为期待可能性与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存在并不相悖,而上述观点暗含之意是将期待可能性与行为人之故意、过失相排斥,有期待可能性便不必考察行为人主观内容。
另一方面,该种观点否认犯罪行为之“故意”或“过失”的存在,缺乏其合理性,与我国传统刑法①吴华清:“危险驾驶罪的理解与适用”,载于《中国检察》,2011年第4期(司法实务),第35页。
理论相悖,忽视了“故意”的内容是行为人在意志自由下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意志因素的统一,曲解了客观构成要件的故意规制机能。
再次,该种观点有缩小该罪之主体范围、放纵犯罪分子之嫌。
何谓“适格的驾驶员”,在刑法上难以认定。
如果“适格的驾驶员”就是指取得驾驶执照的人员的话,那么,实践中一些并未取得驾驶执照的人员实施危险驾驶行为,则将因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即不具有遵照法律行事的期待,而将免受刑法的追诉。
二、危险驾驶罪的客观行为类型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的规定,危险驾驶罪包括两种危险驾驶行为:一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该罪状是否已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危险驾驶行为涵盖在内,暂且不论。
但对这两种行为类型的理解,学界存在一定的差异。
两种行为方式在空间上的要求均以“在道路上”为其要件,这是两者的共同因素。
“在道路上”,既包括“在公共道路上”,即在供不特定车辆通行、使用的城乡交通道路或者公路上;也包括“在非公共道路上”,即在特定区域的道路上,如厂矿区域内、学校内的道路等。
在该种特定区域道路上,人员的不特定多数性、财产的重大性并不亚于公共道路上,危险驾驶行为的危险性仍是客观存在的。
即使由于受该种特定区域的范围大小的限制,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行为的可行性不大,但仍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更不能忽视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行为的客观存在性。
至于在罕有人、车通行的道路上,虽然有危险驾驶行为,但根据行为时的客观环境,不能认定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状态的,可以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以犯罪论处。
由此可见,“在道路上”实施危险驾驶行为的,必须与公共安全是否处于危险状态联系起来,才能予以正确认定。
另一方面,两种行为均不要求产生实害结果,这也是该罪属于危险犯的必然要求。
当该罪之危险驾驶行为造成实害结果时,则产生数罪竞合的情况,应按相关规定从一重处断。
没有实害结果并不等于没有其他危险结果。
危险驾驶罪是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状态的犯罪,危险驾驶罪之行为结果便是该危险状态。
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该罪状列明的危险驾驶行为,但并未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状态的,则不应以犯罪论处。
如此,亦符合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包含某种后果的行为,即“危害后果”是犯罪行为“本身所包含”的要素。
犯罪行为的这一特征表明,在某些犯罪要件中,不仅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或未实施某种行为,而且必须由于实施这种作为或不作为而产生了某些后果。
①(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刑法修正案将“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列入刑法条文予以规制,是基于现实中“飙车”日益猖狂,给社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现实需要。
但如何理解“追逐竞驶”,学界存在一定分歧。
首先是行为主体单复性的问题。
在一般语义中,“追逐”是指追赶、追击;“竞”是指争竞、角逐、比赛。
在刑法意义上,“追逐竞驶”,就是指两人以上驾驶机动车相互追赶,相互角逐,高速行驶。
由此可知,“追逐竞驶”之行为主体一般须为两人以上。
但是,现实中一人(单车)“飙车”的情况亦是存在的,其产生的社会危害并不亚于多人“追逐竞驶”。
可以说,这种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否使公共安全陷入危险状态,仅与该种危险驾驶行为有关,而与行为人的单复并无太大关系。
由此,出现了法条的含义无法涵盖现实中应有的危险行为的现象,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漏洞,亦与立法目的相悖。
虽然有学者将“追逐竞驶”直接类推解释为包含“飙车”行为,即存在一人单独实施“飙车”行为的情况,但这种类推解释的合理性却有待商榷。
“立法者是通过文字表述其立法意图的的,因此,在解释刑法时,只能在法条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内进行解释;同时,由于刑法本身有自己的体系,故在确定文字含义时,应当在维持刑法整体含义的前提下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