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案和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应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案和老师
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常常得不到需要,学生的“不需要”常常得不到不需要,学生的不如愿和不如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民主、侵蚀着教学的真实、消解着教师的幸福。个中原因往往是由于“很多人追求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让自己在别人看来很幸福”。
在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不管学生不需要只为教师需要而“让自己在别人看来很幸福”的假象,众多表面化、形式化的“美丽”虚幻着教育的每一个细胞。例如一些教师脸上的笑容只是为了“粉饰”内心的冷漠、一些教师教学的热闹只是为了“装饰”内涵的虚弱,他们武断地认为学生很需要教师的笑容和教学的热闹,其实他们不知道学生不需要虚情假意的教师与教学,他们不知道学生不需要的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真是教师的这种“弱智”,致使每天举着重重的“面具”和“道具”,全为了自己的形象与教学在别人(学生与同行)眼里能够“好看”一点,全然不顾他们是否“看好”,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教师难有幸福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从学生的“不需要”反思教学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需要
一天,一位富豪和朋友在酒店小聚,酒店老板频频上前敬酒。事后,一位小伙子叫住了老板:“他们不会再来这里
吃饭了!”之后,那个富豪还真再也没来过。
小伙子问疑惑的酒店老板:“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尽量满足客人的需要啊。”老板说。
“说得很对。但你有没有想过,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你只知道客人需要什么,却不知道客人不需要什么。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们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去敬酒,但他们是来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而不是来接受你的敬酒,你去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这绝不是他们需要的。”
这位小伙子,后来则成了著名的成功学家,他的名字叫陈安之。
同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同样重要,你如果不厌其烦地硬是要给予学生并不需要甚至是反感的东西,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越来越厌恶与疏远。
例如:不了解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知识而硬把学生看作“白纸”;不了解学生是否喜欢开展的活动而硬让学生成为“角色”;不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合作式学习而硬给学生拉来“伙伴”……。此时,教师的教学热情只能是教师的自作多情,于是,教师无微不至的教学“服务”也就难以获得学生的心服。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不把
学生不需要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需要。
2、教师应舍得学生不需要的
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它在家里找感觉。他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然而,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了,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挥了,甚至是胁迫了。
“狄德罗效应”给我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狄德罗”效应也普遍存在于教育之中。我们的教育原本就已经属于“简单的复杂”,足以让教师为教好书费尽心思。说其“简单”,因为教育只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知识的交流;说其“复杂”,因为教师难以搭准学生的心思与认知的脉搏,从而难以使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心心相印以及使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息息相通。也就是说,学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甚至教师的不同,种种“不同”是教育与教学复杂的最大变量。
然而糟糕的是,除了这种教育本身的“复杂”之外,教育教学的复杂还更多地来自外加的功利,例如:本可以用“人工”(板书与动手演示)教学就能轻松解决问题的地方偏偏使用“机动”(多媒体)教学,以示现代化手段;本可以用思考或想象就能清楚理解教学内容的地方偏偏使用操作或游戏,以示活动化过程;本可以从知识内部就能自然延伸的地方偏偏还要拉回生活,以示生活化情境;本可以用语言、眼神或手势就能激励学生的地方偏偏还要使用纸质或物质奖励,以示过程性评价……。种种“杂务”与“杂物”,搅乱了教育的“一潭清水”,也迷糊了教师的“一缕清思”,人为地让教育更加复杂,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处理方式或许对我们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逛集市:“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他看着大家说:“此行我很大的收获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是啊,当我们为教学的精彩而拼命“添砖加瓦”的时候,真实的教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效的教学往往很简单,就是必需的一个不少,没用的一个不多。
有人提出我们的教学需要经常“洗课”,洗去一些无关教学的东西,洗去一些干扰教学的东西,洗去一些拖累教学的东西。“淘尽黄沙始见金”。洗课提炼的是质——
课的含金量,洗课过滤的是量——课的掺水量。教师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的课是上给学生看的、听的、想的,学生需要的和不需要的才是教学需要的。也就是说,教学应该追随学生的心意,教学的满分是学生的满意。
设计课要知足,评议课要知不足,优化课要不知足。教师要做到“知足”,就必须要懂得更高境界的“知止”。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课堂教学的“肥胖症”不是难在教师的不知道,而是难在教师的不舍得。所以,教师的“知止”需要教学的勇气和教育的自觉。
二、为学生的“不需要”开放教学
1、给教学留个“缺口”
一位著名企业家作报告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不需要太“圆满”的知识,有时“圆满”的教学反而会让学生“缺钙”。因为学生对知识天生好奇,他们的需要就是想探索知识的奥秘。在他们能够“自力更生”的时候,他们就不需要教师过多干涉他们的“艰苦奋斗”。此时,教师应该向故事中的企业家学习,多给学生留一些知识的“缺口”,加大学生能够大显身手探索知识的空间。
留个缺口给学生,并不说明教师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案例中后一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多明白“为什么要沿着高剪”的道理。这一教学的“缺口”,使课堂“身价”倍增,让教学不再缺憾。
2、给教学打个“活结”
美国沃克尔礼品公司的连锁店有个硬性的规章:除机制包装外,客人接到礼品发现捆扎的绳带打的是死结,只要投诉,相关员工就要下岗。原因是给顾客增添了麻烦。
打个活结,留下了方便。教育教学中,学生不需要“死板”的知识,那种一本正经与一成不变的教学,只能让他们在个性压抑中窒息创造的本能。学生需要的是“鲜活”的知识,能够让他们各显神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进“活水”,让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例如教材让出空间,多给学生个性解读、多元理解的快活;又如练习留有余地,多给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选的灵活。
在教育中,教师不能目光短浅,只重视学生的“需要”,而不留意学生的“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