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美价值新探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建立的美学理论,与英国哲学家伯克、蒙田等人的美学理论相比,康德的美学理论更为系统性和全面性。
康德从审美感受的本质、美的对象、美的标准等方面对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学观点。
一、审美感受的本质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受,它不是来自于美的对象自身的性质,而是来自美的对象与我们的感官直接交流所引起的心理体验。
美是一种主体性的感受,是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因此,美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主观的体验和评价。
二、美的对象康德认为,美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性质,它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才能满足审美要求。
具体来说,美的对象必须是“纯粹的形式”,即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和目的的对象,如纯音乐、纯舞蹈等。
因为这些对象没有实际用途,所以它们没有被任何具体目的所限制,可以表达出最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三、美的标准康德认为,美的标准取决于观者的审美感受和判断,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标准,如美的对象必须具有内在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并且需要被特别的表现形式所呈现,如美的对象的形式需要具有纯粹性、整体性、明确性等特点。
四、艺术的价值康德认为,艺术是以表达美为最终目的的表现活动,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品所表达的美的程度和深度。
艺术品不仅有自身的艺术价值,还有道德、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审美不仅是一种体验和评价,更是一种参与艺术的人对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
综上所述,康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了审美体验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审美平等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和价值都是平等的。
同时,康德的美学理论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康德对于美的认知
康德对于美的认知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对于美的认知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感受。
美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感性经验中。
康德认为,美的认知需要通过感性直觉来实现。
感性直觉是一种直接的感受,不需要经过推理和分析。
我们通过感性直觉来感受美,就像我们通过眼睛来看到颜色一样。
感性直觉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也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
康德认为,美的认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美必须是纯粹的,即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美必须是普遍的,即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美。
这两个条件是美的认知的基础,也是美的本质。
康德认为,美的认知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感性直觉都是不同的。
但是,尽管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美本身是普遍的,它存在于所有人的感性经验中。
康德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代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和纯粹性,为后来的美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同时,他的理论也引发了对于美的本质和认知方式的深入探讨,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康德对于美的认知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和纯粹性,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康德的理论,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认知方式,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德胜的“得胜”之道作者:人力资源部刘崇一个月来,研读德胜管理书籍使我获益匪浅,通过汲取新知识,深层次的解放了思想,实现了管理理念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经过学习、反思,用德胜科学的管理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管理理论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下面,就贯彻学习德胜管理一书所知、所感、所想汇报如下:中国境内先驱性的管理实验—德胜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____,为何会有如此高的____度。
数次亲临德胜调研的温德诚老师通过《德胜管理》一书给了我们答案,书中真实的再现了德胜公司的管理风格。
在企业家____的领导下,德胜以融汇东西方智慧之长,在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信仰重构、真正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等方面为当今商业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板和样本,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实现了企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
一、改变观念,创新模式1、挑战并____传统的营销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德胜公司零促销手段,将现代营销理念臵于____状态,使用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正广泛流行的营销模式。
不追求浮躁营销、浮夸营销、过度营销,保持平和心态和冷静头脑,另辟蹊径,还原诚信经商的本来面目,使质量、诚信成为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
为确保产品品质而谢绝增加订单,通过打诚信牌,使德胜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煤炭行业同样可以借鉴此营销策略,以“高品质的产品延1续生命”的理念,树立五沟精煤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完善制度,执行无条件1、德胜制度结构的1:2:3,绝对独立的监督官、时时处处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难得不是制定,而是执行。
德胜实行制度结构1:2:3,即制度要求条款、执行细则、检查程序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为1:2:3,破解执行难问题。
在制度执行方面,德胜公司____儿精神,痛恨耍小聪明,强烈____提出一些做不到的、不能兑现的、无法操作实施的制度要求,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求全体员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不折不扣的执行,一个字也不能改,要____%的执行,同时凡德胜制定的制度,都有详细的、可操作的执行细则和检查程序,特别是监督检查程序,是制度执行机制中的重中之重。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90年发表的一本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美学的概念、审美心理、审美评价和艺术哲学等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美的思考和独特见解,以下是我对《康德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对美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它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纯粹存在于欣赏者的心灵之中。
他区分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形式,自然美是无意识的产物,而艺术美则是创作者经过思考和创作生成的。
康德的美学观点不同于以往的主观性美学,他认为美是普遍存在的感性感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但美本身是无所谓喜好与否的。
其次,我对康德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印象深刻。
康德提出了审美心理学说,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活动,是欣赏者通过感觉和联想来感受美的过程。
他通过划分美的要素为感性素材和普遍性规律,分析了审美经验的内部构成。
康德还探讨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审美经验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来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再次,在康德的审美评价中,我认识到了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性问题。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既有客观的普遍性规律,又有主观的感性感受。
他提出了“最后目的”和“最后协调”两个概念,用来衡量作品的美。
最后目的是指作品是否能够完美地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最后协调则是指作品内部各个要素是否相互调和且与整体一致。
康德认为,审美评价需要融合客观标准和主观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最后,在康德的艺术哲学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入思考。
康德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物,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限制。
他还强调了艺术的普遍性与规范性,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高尚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区分,高尚艺术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技术手段来表达的,而庸俗艺术则是为满足观众的低级欲望而存在的。
康德的审美价值标准
康德的审美价值标准康德,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匠。
他不仅在道德哲学和认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也对审美哲学作出了深远的思考。
康德的审美价值标准是他哲学体系中一块独特的拼图,本文将对康德的审美观进行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人类独有的,并与个体的主观情感密切相关。
他将审美体验视为纯粹的感性知觉,与理性无关。
康德构建了三个基本概念来解释审美体验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纯粹感性、纯粹审美判断和审美反射。
纯粹感性是指人们接收感官刺激的能力,而不受认知和道德因素的干扰。
在纯粹感性的基础上,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就需要纯粹审美判断。
纯粹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它不受个体的个人情感、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最后,康德认为,审美反射是审美主体在欣赏作品时自觉或自然而然地引发的反思。
康德的审美价值标准主要体现在他对美的概念和美学分类的理论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目的”,即人们欣赏美的作品时,不会特别注意其功利性或实用性,而是纯粹地欣赏作品的形式、结构或情感。
美与任何目的无关,而是一种纯粹感性的享受。
根据康德的观点,美学可以分为两类:感性美学和思维美学。
感性美学强调感知和直观,注重形式和感觉。
作品的形式美和情感美是感性美学的重要元素。
形式美是指作品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而情感美则是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或情绪引发审美主体内在的情感共鸣。
康德将这两个要素相结合,认为感性美学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与感性美学不同,思维美学更加强调理性和概念。
它追求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含义和价值。
思维美学关注作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作品所呈现的象征符号,引发人们的思辨和哲学思考。
康德认为,思维美学是审美体验的深度延伸,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超越感性层面,进入思想的领域。
康德的审美价值标准虽然对于美学研究贡献巨大,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批评康德的观点过于主观,对审美形成了局限性。
他们认为,康德的纯粹审美判断无法摆脱个体情感和历史文化的束缚,而审美体验本身具有多元化和相对性。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审美评判理论的探讨,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纯粹审美评判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审美判断的准则和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并探讨它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中的启示。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评判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经验。
他认为,“纯粹审美评判力”是一种无私的判断力,它超越了主观感受和个人意见,而是寻求一种普遍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心理需求,而是建立在普遍性、客观性和普遍规律上的。
康德将“纯粹审美评判力”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客观性,即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偏见和感官刺激,以纯粹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艺术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它们。
其次,康德提出了“目的论”作为审美评判的基础。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而是追求一种超越感官的目的。
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以某种方式通过作品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情或者意义。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评判应该超越表面的美感,去探寻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目的性,而非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或者表面的美感。
只有当我们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目的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和感受它们。
此外,康德还强调了“反思”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他认为,我们只有通过思考和反思艺术作品,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并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一种主动的思考和对作品内涵的探索。
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到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进而获得更丰富和深远的审美体验。
而这种思考和反思,也是我们与艺术作品对话和互动的方式,是我们主动运用“纯粹审美评判力”的表现。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方式和视角,它告诉我们,艺术的鉴赏并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喜好和感受,而应该通过纯粹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和理解艺术作品。
康德美学当代接受中的几个问题
03
康德美学在当代西方的影 响与争议
为哲学、艺 术和文学等领域的重要参照
。
康德美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 框架为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基础。
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如“纯 粹美”、“目的论”和“自 由美”等,在当代西方美学
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美学当代接受中的几 个问题》
2023-10-30
目录
• 康德美学概述 • 康德美学在当代中国的接受历程 • 康德美学在当代西方的影响与争议 • 康德美学与当代审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 结论:康德美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01
康德美学概述
康德美学的背景与来源
康德美学的背景
康德美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和理性主 义的时期,对于美的本质和审美判断力的问题,哲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康德在这种背景下,从他的哲学 体系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
贡献
康德美学所倡导的审美超越、审美自律和审美趣味等理 念,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影响
康德美学的思想对当代艺术创作、审美教育和社会审美 风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进步。
康德美学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发展方向
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康德美 学需要不断被重新解读和拓展,以适应时 代的需求。
康德美学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德国古典 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美 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康德美学仍然是一 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它对现代美学、艺术理论以及文化 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康德美学的价值
康德美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 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判断力理论,这种理论对于理解美 、审美以及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康德美学对 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于文化 价值的强调以及对于人类自由和理性的推崇都对于人类 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康德美学也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促 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艺术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关于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和美的概念等方面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经验,即美并非存在于外部物体本身,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纯粹基于感知的形式和结构。
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运用美的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
他认为美的判断力基于一般性的可共享的规范,其判断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基于普遍可认同的美的特征。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意象"的概念,即美的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中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的意象要具备"终极性",即其没有任何自然的目的或实用价值,只存在于纯粹的审美感受中。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重点放在了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个体的判断力上,忽视了美的客观属性和外部物体自身的特征。
其次,他的美的判断力建立在一般性规范的基础上,但这种规范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难以界定和证明。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形式美学和审美伦理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面临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康德的审美情感理论
康德的审美情感理论康德的审美情感理论:探索美的本质与价值康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美学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他的审美情感理论被广泛认可并深受艺术界的推崇。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审美情感理论,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与价值。
首先,康德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知,而是一种感知带来的情感体验。
他将审美情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感知美,第二层是欣赏美。
感知美是指我们对事物外观、形式的赏识,而欣赏美则是对事物内在意义和内在价值的赞赏。
康德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理性情感,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并欣赏到美的存在。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特征:普遍性、无私和无穷。
普遍性意味着美是普遍适用的,它不受个体的感知偏好或主观评判的影响。
美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超越了个人的主观意识。
无私性则表示美的欣赏不受个体的私利所左右,它是一种纯粹美的体验,与利益无关。
最后,无穷性表明美是一种无穷上升的体验,它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力。
除了对审美情感的理解,康德还探讨了美的价值和标准。
他认为,美的价值应该是无条件的,即没有任何特定的目的或功利性。
美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不受实用性或功利性的制约,它仅仅存在于纯粹的审美体验中。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标准应该是普遍适用的,并基于理性的原则。
他认为,美的欣赏应该是基于普遍的感受和理性的判断,而不是个体的主观意见。
在探讨美的本质和价值的同时,康德还提出了一些艺术理论。
他认为,艺术应该追求美感而非真实性。
艺术家的任务是通过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以真实性为目标。
因此,艺术作品并不需要与现实完全一致,它们可以超越现实,引导观众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
此外,康德还重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个体的创造力。
康德的审美情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美的本质与价值。
通过他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美的意义,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满足。
康德 理念
康德理念
在康德的哲学中,“理念”(Ideas)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超越经验和感官的纯粹概念或思维形式,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康德将理念分为三种类型:纯粹理性理念、实践理性理念和判断力理念。
纯粹理性理念包括灵魂、宇宙和上帝等概念,它们超越了人类的经验和感知范围,但对于理性思维来说是必要的假设。
实践理性理念则涉及道德和伦理领域,如自由、平等和正义等概念,它们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判断力理念则涉及美学和艺术领域,如美、崇高和天才等概念,它们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础。
对于康德来说,理念并不是实在的存在,而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或结构。
它们是超越经验的,但同时也对经验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通过理念,人类的理性思维可以超越感官经验的限制,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和意义。
然而,康德也认为理念的运用需要谨慎,因为它们超越了经验的范围,容易导致谬误和幻想。
因此,他强调了理性思维的自律和批判性,以避免理念的滥用和错误。
总的来说,康德的“理念”概念在其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超越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强调了理性思维的自律和批判性。
如果你对康德的哲学感兴趣,我建议你进一步阅读他的著作,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理念概念及其在哲学中的应用。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摘要】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审美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他关于审美判断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和重要性入手,介绍康德审美判断的概念,详细解释四契机说的内在逻辑,探讨四契机说的应用范围,并讨论其中存在的争议。
总结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对我们的启示,以及康德审美哲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康德的审美哲学理论,以及其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康德、审美哲学、审美判断、四契机说、背景、重要性、概念、内在逻辑、应用范围、争议、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审美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在审美哲学领域,康德的理论被视为开创性的,对后世哲学家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主要是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美的理念也逐渐被提倡。
康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他独特的审美理论,试图通过理性来解释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价值。
康德的审美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性,不仅是因为他对美的定义和价值做出了新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审美判断四契机说”这一理论,为后世的审美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康德的审美哲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审美体验的意义。
1.2 康德审美哲学的重要性康德的审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审美经验的深入分析和理论建构上。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审美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更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审美标准的体现。
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概念和判断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见解,对后世的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东南大学校歌》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兼评议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016《名家名作》·评论试论《东南大学校歌》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兼评议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崔耀尹《东南大学校歌》受到东南大学众多教师、学子以及社会人群的喜爱,具有较为普遍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为充满意义与意蕴的表演艺术作品。
本文试借助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分析《东南大学校歌》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从而对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做出评议,以探究康德鉴赏判断理论在当今的适用性。
一、《东南大学校歌》的美学组成依存美与纯粹美是康德在鉴赏判断的第三个契机(关系)中提出的:“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
前者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则以这样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完善性为前提,前一种美的类型称之为这物那物事物(独立存在的)美;后一种则作为依附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被赋予那些从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体。
”就康德的理论而言,《东南大学校歌》是依存美的对象,有其完善性,即对象的表象的实存方面的美的概念,符合其存在的内在目的,由此《东南大学校歌》令人产生愉悦也就并非单纯与歌曲的形式有关,还与歌曲的实存相联系。
同时,《东南大学校歌》由音乐旋律与歌词组成,其中无标题的音乐带给人无意识的愉悦,却又无法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内容与实存,从而引起听众的朦胧而广阔的情感,与鉴赏判断中第三契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相对应,也由此体现出纯粹的美。
《东南大学校歌》的乐曲与歌词,本身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气息,蕴含了对东南大学厚重历史的骄傲与对学风文化的传承,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而言,他们不会单纯注意到《东南大学校歌》的表象的形式,反而会与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内涵等概念相联系,同时也受到其目的的约束,即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止于至善”的校训,既与校风、校训一道体现了东南大学的精神面貌,又表达了“东大”人的追求。
二、康德鉴赏判断四个契机的分析(一)《东南大学校歌》与鉴赏判断四个契机“人们在这里一般应该注意,如上面所已提醒的,即是判断力的先验的美学中必须只谈到纯粹的审美诸判断,因此不应从那些自然界的优美及崇高的诸对象里吸取例证,而这些都是以目的概念为前提。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1. 引言1.1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康德美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美学理论,被视为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康德认为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哲学,它使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美感有意识地去体验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审美判断力”展开,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是一种对无用的事物的欣赏,美的标准是“无目的的目的”。
康德将美学划分为纯粹美学和应用美学两个方面。
纯粹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的理论,强调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无意义性;而应用美学则是关于艺术和审美实践的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康德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唤起我们内心的潜能和情感,使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美的价值在于其无用性和无意义性。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现代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概述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主张通过感知和经验来理解艺术作品和美的审美体验。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起源于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人的理论,强调通过感官直接经验来感知美丽和艺术作品的特质。
经验主义美学着重于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感知,在认为美感致我们感到愉悦和喜悦的也认为美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
经验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在观者感知和体验中的作用,强调审美是个体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结果,注重艺术作品与人的直接互动和情感共鸣。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得出的结论,从而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
2. 正文2.1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康德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康德的前期美学中,他主要关注审美经验中的感知和情感。
他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认为每个人对美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个人感知和情感的影响。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康德是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他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一种审美判断的理论,即“纯粹审美判断”。
这种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与个人的喜好和情感相关。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主观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是个人对美的喜好和情感的表达。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喜好都是不同的,因此审美判断是主观的。
康德强调,审美判断不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要纯粹地从自己的感受和喜好出发进行判断。
第二个特点是普遍性。
尽管审美判断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康德认为,美的感受是普遍的,即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美的感觉。
虽然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但在审美判断中,人们能够共享一种普遍的美的体验。
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人们对于某些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者其他美的对象的共同认同。
第三个特点是无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即没有实用的目的或者功利的考虑。
审美判断是纯粹的欣赏和感受,与实用性无关。
人们在进行审美判断时,不需要考虑作品的实用价值或者功效,只需要专注于作品本身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第四个特点是无概念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对于美的直接感受,不需要通过概念或者理性的思考来进行判断。
概念和理性思考只适用于科学或者道德判断,而不适用于审美领域。
在审美判断中,人们应该放下概念和理性思考,直接感受作品所带来的美的情感。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普遍性、无目的性和无概念性这四个特点。
这种判断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与个人的喜好和情感相关。
虽然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但在审美判断中,人们能够共享一种普遍的美的体验。
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与实用性无关,只需要专注于作品本身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同时,审美判断是对于美的直接感受,不需要通过概念或者理性的思考来进行判断。
康德的这种审美判断理论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早期形而上学派
黎尔: 批判的实在论:知识的客观实在性不应与主观观念形成问题不加区别, 康德的决定性成就在于区分了“先验的”和“心理的”这两个问题,把 知识的客观意义从知识起源的发生中区分开了。在黎尔看来,时空、范 畴纯形式只给被经验到的实在以普遍的、必然的形式,而其内容必须通 过直接的感性直观。这样后者就构成我们确信事物的实在特殊的根据。 黎尔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批判的实在论”。他进而认为,物自体与认识 的先天要素相结合,才是康德学说的结论。
作者中又极乏能干之才。十九世纪初期, 首先是那些伟大的唯心主
义体系, 以后是自然--哲学体系, 把康德哲学淹没了, 于是就发出了 回到康德去的庄重呼声, 以脱离那种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哲学---这种哲学, 与促进自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繁荣的唯物主义相 比较, 已越来越不能对德国文化生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了。
念因素的秩序联系。“概念”是先定的,因为将表象的联结和秩
序联系加在某些东西上面时,那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以同一个 经验既可以说是主观的又可以说是客观的,而它们又都是思维, 由此得出了“思维决定存在”。 所以他们认为认识的立足点应该 建立在思维上面,应当用思维来揭示规律。
先验方法
先验方法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寻找 出论证科学事实所必要的和充分的构成因素和逻辑条 件。 而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一切科 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统一在于逻辑结构, 先验方法可以通过数学关系研究这种逻辑结构。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又称价值学派或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弗 莱堡学派着重在价值论、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史 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进展。这一派有影响的人物 还有闵斯特贝尔格、拉斯克等。
哥格兰美学
哥格兰美学哥格兰美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并在其后的几代美学家中不断发展。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知觉现象,它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感官,也不依赖于任何理智,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
康德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形成了哥格兰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哥格兰美学中,美不再仅仅是艺术的范畴,而是包括了自然界、人类生活以及道德与伦理方面的一切具有美的表现和价值的东西。
哥格兰美学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只是我们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和感知它。
哥格兰美学通过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的概念。
康德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现象,它存在于观者的感知和体验之中。
这一观点对美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开始思考美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让人产生愉悦和享受,以及它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是什么。
在哥格兰美学的影响下,艺术成为了一种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和感悟美的手段,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装饰性表现。
哥格兰美学提倡的是对艺术和美的深入理解和体验,而不是简单的欣赏和赞美。
它将美、艺术、生活和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
哥格兰美学对艺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哥格兰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去超越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追求用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开始关注艺术作品背后的哲学、宗教、伦理等思想,将这些内在的东西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使得艺术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哥格兰美学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标准,而是开始追求更加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哥格兰美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观,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度探讨。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哥格兰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
从艺术作品到建筑设计,从自然景观到日常生活,哥格兰美学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审美观
康德的审美观
康德,作为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究,为我们理解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非客观的事实。
他主张“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审美判断不依赖于概念和经验,而是通过内在的感受来领悟美的本质。
康德认为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也就是说,审美体验应该是超越个人欲望和功利主义的。
为了进一步阐述美的本质,康德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分。
纯粹美是指独立于任何概念和目的的美,它直接与主体内在感受相关。
依存美则与经验世界相关,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概念。
康德认为,纯粹美是更根本、更普遍的,它超越了个体和文化的差异。
康德的审美观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它还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无数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定义。
康德的审美观提醒我们,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需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体验来领悟。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外在的形式和技巧,更应该关注作品所引发的内在感受和思考。
总之,康德的审美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美的视角。
它强调美的主观性和无目的性,并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分。
通过深入探究康德的审美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它在艺术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四个特点,分别是主观性、普遍性、无目的性和纯粹性。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审美判断是基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个体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
每个人的审美判断会因个体的不同背景、经验和偏好而有所差异。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认为审美经验是个体内心活动的结果。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
康德认为,虽然审美判断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共识。
他提出了“普遍的共感”概念,认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是基于一种普遍的人类感性和理性能力。
不同的个体可以通过共享这种普遍的感性和理性能力,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普遍共识。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不仅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强调普遍性和共识性。
第三,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无目的性是指审美判断是无功利目的和无实用价值的。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审美判断不追求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而是追求纯粹的审美享受和美的感受。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强调审美经验的无目的性和自足性,将审美判断从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纯粹性。
纯粹性是指审美判断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纯粹思维活动。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判断和实践判断的思维活动,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康德将审美判断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强调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将审美判断从其他认知和判断能力中区分开来。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普遍性、无目的性和纯粹性四个特点。
康德的审美理论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出发,强调普遍的共感和共识,追求纯粹的审美享受和美的感受,将审美判断从功利目的和其他认知判断能力中解放出来。
康德的审美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社会科学版)康德纯粹美价值新探蒋 峦 毛慧玉康德纯粹美具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个陈旧而又新鲜的话题。
说它陈旧,是因为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前辈们早就得出过许多富有价值的结论,尤其以称康德美学为形式主义美学者最具代表性。
朱光潜先生曾说: 他在美的分析!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 他确实郑重其事地单从形式方面来分析美。
∀∃宗白华先生也曾说: 照康德的意见,在纯粹美感里,不应渗进任何愿望%%审美感是无私心的,纯是静观的,他静观的对象不是那对象里的会引起人们的欲求心或意志活动的内容,而只是它的形象,它的纯粹的形式。
%%康德美学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必然从审美对象抽掉一切内容,陷入形式主义%%它成为现代最反动的形式主义艺术思想的理论源泉了。
∀&所有这些结论,可以说都是前辈们对康德纯粹美定义作自然演绎的必然结果。
康德给纯粹美是这样下的定义: 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
∀∋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指的是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
客观的合目的性康德又将它分为外在的合目的性即有用性和内在的合目的性即对象的完满性。
所谓纯粹美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实指不以对象的外在与内在的合目的性为前提,也即说人们在审美中勿需关心事物的存在与效用,而只需单纯地关注对象的形式就行了。
比如人们在鉴赏花的时候,既不要去考虑花的外在合目的性,如花可以净化空气,给人芳香等,也不要去思考花的内在合目的性,即花是植物的生殖器,而只需对花进行纯粹形式的静观即可。
康德说: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所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
∀( 当鉴赏判断是纯粹时,愉快或不愉快是不顾及用途和目的,而是直接地和对象的单纯观照接合着。
∀)可见,仅从纯粹美的定义出发得出康德纯粹美是一种形式主义美学的结论并不足怪。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将康德纯粹美论的全部价值仅仅局限在形式主义美学价值的层面上,那就实在有点委屈康德了。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康德纯粹美具有什么价值∀又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值得探讨与研究。
事实上,当人们将康德纯粹美的特征与其研究纯粹美的方式结合起来考察时,人们将会发现:康德纯粹美论实际上已隐含了审美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与规律。
在对美的研究上,康德 认为卢梭的方法是综合的,是从自然人出发的,而他自己的方法则是分析的,是从文明人出发的∀。
∗我们知道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人到文明人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在这个演进过程中, 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无疑地变化着∀。
+倘若我们将这一变化发展过程的轨迹描绘出来的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与审美发展的某种规律和趋势。
康德在他的纯粹美论中,对这一历史发展的轨迹作了比较明晰的勾勒。
从文明人出发考察美,并不意味着康德只是单纯地观照文明人的审美,而无视自然人的审美。
恰恰相反,康德正是在对文明人和自然人审美的对比观照中,看清了文明人与自然人各自的审美特点之后,才最终决定他的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的。
可见,他对文明人和自然人各自的审美特点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首先,康德为什么不从自然人出发呢?这是由自然人的审美条件和特点所决定的。
康德在,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在自己的思想里与卢梭进行过一场关于自然人和文明人的论战。
康德反对像卢梭那样 追怀太古时代的纯朴景象∀,反对向自然回归,但康德也正是在自己思想里关于文明人与自然人的激烈交锋中,从自己思想的对立面自然人那里看到了自然人的审美特点。
他认为, 野人保持着人类天性的较低水平∀,. 物质生活极端贫乏,审美活动还十分简单,只有极其朦胧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这清楚表明: 自然人∀的审美是一种原始的审美,即 只有极其朦胧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这种原始的审美到底又具有什么特点呢?众所周知,原始人即自然人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是极端恶劣的,因而其第一需要是生存,其次才是美。
美必须服从 自然人∀对生存需要的追求。
格罗塞说: 原始氏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从纯粹审美的动机出发,而且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
∀ 可见原始审美只不过是 自然人∀在追求事物实用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罢了。
马克思说: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 显然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人类的审美素质、艺术素质相统一。
由于 自然人∀ 保持着人类天性的较低水平∀,这也就意味着 自然人∀思维水平与审美素质的极其低下。
与 自然人∀这种低下的审美素质相适应, 自然人∀的审美就必定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审美即审美目的与实用目的粘合不分的审美。
巫术起源说的最早鼓吹者美国人类学家泰勒曾说: 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
%%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 !原始人那种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神灵的任性作用和幻想,实际上是被作为一种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手段加以运用的。
原始人即 自然人∀也正是以这种巫术活动的方式,创造了原始的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并且过去的诗歌、舞蹈、音乐等许多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直接从巫术仪式中挪用的,是巫术仪式的延续或变种。
由于巫术活动直接包含着人类对自然,对世界征服和控制的企图,同时也就直接包含着人类实际的功用和目的。
所以,我们以为原始的艺术和康德所谓的利害性是直接统一的。
艺术的劳动起源说再一次证明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即 自然人∀的审美和艺术是与 自然人∀的物质劳动、利害性直接同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 ∀原始艺术,原始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原始意识,当然也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以音乐的起源为例来看,,吕氏春秋0古乐−记载: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就表明,原始音乐的起源和疏导宇宙天地间的风、气有关,而使用五弦瑟疏导,既是一种特定的劳动形式,同时又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在这里艺术与劳动是直接同一的。
文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鲁迅先生说: 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 #可见,在原始艺术中,利害性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其次,康德的审美为什么从文明人出发?这是由文明人的审美素质和特点最终决定的。
康德认为, 文明人是几千年的历史产物,其理性能力和感性素质更为复杂,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也更为丰富。
∀ ∃文明人能够感受与理解美的事物,所以康德最终决定研究与探索美学问题必须从文明人出发。
很明显,文明人审美的能力和素质是康德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黑格尔说: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自为思维,或内在性原则,也就是思维从自己开始,哲学在受到神学等外在的东西的纠缠和干涉后,才真正回到自己的家园。
∀ %在自然认识领域,康德提出 人为自然之法∀,他认为 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
&他一反传统认识,即由过去的对认识客体的注重转向对认识主体的注重,这就真正体现了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哲学的自为思维与内在性原则的特点。
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近代美学、艺术的特点也是它的自为思维或内在原则,其源头正是康德。
审美的判断只把一个对象的表象连系于主体。
∀ ∋也就是说在审美中,事物是否美并不取决于事物的性质,而取决于人的审美素质。
我们知道,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先验哲学,他哲学研究的前提是人类先验能力的确定。
同样在人类的审美与鉴赏之前,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人类审美或鉴赏的先验能力。
因而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在审美中,康德对审美素质的重视是必然的。
在实际审美中康德是否真的对人的审美素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以1787年为界 (),将其美学分为前批判期美学和批判期美学的话,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时期,他都给予了人的审美素质以高度的重视。
在其前批判期的代表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康德说: 与其说愉快或烦恼的不同情绪取决于激起这些情绪的外在事物的性质,还不如说取决于个人所独有的,能够被激发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
∀ ( 这里的情感,德文说的是Grefuhl, 并不是一般的情感,感情,而是指人生而与俱的心灵状态,精神素质∀。
(康德把这种特殊的情感看作人类所固有的一种精神素质和感受能力,在审美中,它表现为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判断能力。
可见,康德在其美学的前批判期对人的审美素质是极为重视的。
在其美学的批判斯康德同样给了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以高度的重视。
卡西尔说: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
∀ (!康德说: 在鉴赏判断里是否快乐的情感先于对对象的判定,还是判定先于前者,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鉴赏判断的关键,因此值得十分注意。
∀ (∀康德的回答是判定先于快乐的情感。
这里的 判定∀不是我们平常一般意义上的判断、断定、认定,它实际上指的是人类所固有的审美或鉴赏判断的能力。
判定先于快乐的情感,就是说,快乐的情感由人的鉴赏能力、鉴赏素质来决定。
在鉴赏中,当人类的快乐情感还未出现之前,人类鉴赏判断的能力已经先验地确定了。
在鉴赏中,康德把人类鉴赏判断的能力先于人类快乐的情感这一问题当作鉴赏判断的关键性问题来看待。
显而易见,在康德美学的批判期他仍然是高度重视人的审美素质的。
文明人的审美到底具有什么特点?康德在其纯粹美论中,特别是他的美的四个契机中说得很清楚。
他认为文明人的鉴赏判断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普遍的、必然的精神愉悦。
无利害性是文明人鉴赏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
康德在他的艺术论中把艺术称作自由的游戏。
他说: 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
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的成功。
∀ (#康德称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就意味着艺术是自由的,其他任何外在因素都不能干涉艺术游戏本身,不能成为艺术自由游戏的羁绊,也就是说,艺术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游戏,而无利害性是文明人审美与艺术的一个突出的基本特征。
还没有砸破双重镣铐(审美素质低下与生存环境恶劣)的 自然人∀的审美不可能是自由的,因为审美主体本身就不自由,从而 自然人∀的审美就不可能具备无利害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康德从考察 自然人∀的审美与艺术出发,得出了 自然人∀的审美与艺术具有利害性直接统一的特点;从研究 文明人∀的审美与艺术出发,得出了 文明人∀审美与艺术具有与利害性分离和疏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