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27 寄承天寺夜游分解

27 寄承天寺夜游分解
苏 轼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 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 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 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贬黄州。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豁达乐观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 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 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 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 了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的生 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 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 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力。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zǎo无()x竹ìnɡ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寻 张 怀 民 庭 下/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藻、荇 交 横 盖/竹 柏 影 也
4、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2】不固定。 【3】河流的一段。 【4】交往,来往。 【5】从容地行走。 【6】姓。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秦升传二、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古今异义:【时】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歇】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四、词类活用【辉】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问题探究思考:1.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词语1.欲:想要2.户:这里指门。

3.欣然:欣,高兴,愉快。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卧。

7.相与,共同,一同。

8.步:散步。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1.交横:交错纵横。

12.盖:原来13.但:只。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 晨昏 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变化 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 之美 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 动静 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相衬 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之美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 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 运比肩之意。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 ,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 理我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 意蕴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 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结构内容小结
一、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二、分写 晨昏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谢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 家、旅行家。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 世称谢康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 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 “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 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 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前交流:同学们,虽然我是第一次来我们承留一中,但老师却倍感亲切,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为,从大家如花的笑脸中,从大家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我们承留一中人的热情与真诚。

(学生鼓掌)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话反说,比如:我说:“我爱你”,大家说:“你爱我”,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下面我们开始。

第一句:想说就说生:说就说想师:对吗生:对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师:第二句:激情展示生:示展情激师:第三句:超越自我生:我自越超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听得很认真,思维很敏捷。

那么,有谁能把老师说的三句话连在一起来说。

(生思考,小声交流)生: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

师:你真聪明,听得特别认真。

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话齐声读出来好吗?生:齐读师:大声点,再来一遍生:齐读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想说就说,畅所欲言,展示自已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反思: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课前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一上课我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是我想教给学生的课堂理念。

课前,我想;怎样让学生接受这个理念?如果直白告诉,难免呆板,生硬。

所以我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课堂理念,可谓是“一石三鸟”二、导入:古人大凡有喜怒哀乐,每每寄情于山水,并发泄于笔端。

仔细想来,若能诉之于人,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短文两篇》便是写景抒怀的极好的文章。

让我们打开书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作者忧喜与共,同领山景水色之妙、月光竹影之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作者简介师:提起苏轼我们大家并不陌生,谁愿意起来介绍一下苏轼呢?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记承天寺夜游 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 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这篇古文的注释: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xìng):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为:动词。

做。

但:只,只是。

闲: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解读
承天寺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接纳了一个适当的过客。当一轮圆月毫无征兆的走进一颗落寞的心时,不经意间溅起万丈澎湃。当一名学生问我:“老师,苏轼当时到底脱没脱衣服时”我说:“一个心怀澎湃的人会如此轻易就睡吗,更何况还是在‘满月’的清影下,团圆、完美,可我的生命在哪里停留呢……”走出户外,也许是最好的解脱方式,偶尔想到,这里还停留着另外一颗不屈的生命—张怀民,无语、漫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作者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在一支干净的笔调下,我们看到了两颗洁净的灵魂。此时,我们好似看到了一种矛盾,一份闲愁,却又如此不解。落寞中有欣喜,念无与为乐者之时又有张怀民。其实这正是作者高贵灵魂的反馈。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讲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实,真正的灵魂是不需要嘈杂的污泥的。那么,真正的月色呢,又有几人可懂。“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当空灵的月色、静淡的闲愁真正幻化为一种生命的寄托时,我想曾经走过秦汉,舞过盛唐的月亮真正找到了他的主人。在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中,儒家的出世与道家的入世、佛家的超然找到了一个复杂的寄居体:“被贬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1、有苏轼的人生轨迹进一步完成自我的生命升华。
2、录音范读
3、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或者一种宁静的味道
1、自由朗读课文
2、评价阅读情况
3、读出一种味道音频插入Fra bibliotek疏通文意
1、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学生理解状况,进行合理检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月光美景 的?你认为写得好吗?为什么?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 杂的,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业:
1、收集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 篇章,段落,诗词。
2、请以“月夜”为话题写一 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背景介绍
• 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 承天寺 ,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 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 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 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自学指导2
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集中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至到夜郎 西--李白
学习目标:
⒈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心境。
朗读课文
1.自由读文。同位互相听读。 时间是5分钟。
2.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感情。
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翻 译课文,可查工具书自行解 决,也可询问同学或老师, 5分钟后,比谁翻译得正确。
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与他的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元丰二年七月,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 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 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少时即博通 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书” 即书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 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其五:俯仰结合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7.记承天寺夜游

27.记承天寺夜游
定 风

——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 轼
脱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想要。 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地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领悟“闲”之情
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 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的心境:
A 贬谪悲凉。
B 人生感慨(旷达胸怀)
C 赏月喜悦;
D 漫步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 其中。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 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 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 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 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 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 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范例:【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含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含试卷)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27《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八年级27《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测试、中考试卷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7.记承天寺夜游

27.记承天寺夜游

解(
) )
未寝( qǐn ) 藻荇( zǎo
xì ng )
(二)诵读,明意
预习要求
标注出影响你理解文意的字词。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与小组同学讨论,解
答疑难。
(三)品读,悟情
请根据以下关键词句,找出苏轼心情变化
线索。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
清闲之人 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 对自己的一种自嘲; 有闲情逸致的人 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 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 失落寂寞的人 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 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 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 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 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 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 安然赏此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诵千古美文,会知音之意
(一)听读,正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喜、高兴
遗憾
不假思索的激动
急切
寻张怀民
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二、赏月夜美景,养高雅情趣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 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 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 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 迷留恋?让人又怎能忍心入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PPT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PPT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4、随堂练习(练习三3、4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便;至,到。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赏 析 月 景
找出文中十八字月下之景的句子,并 说说有何妙处? 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妙处:这十八字写景的句子,运用比 喻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 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 洁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 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答:一方面表达了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另一方面也写出自已随 缘自适、自我排遣达观;还有赏月的 欣喜,漫步的悠闲心境。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 生哲学。(主旨)此句也是表现作者 豁达宽广的胸襟的句子。 完成练习二: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 的感受也不同。但如能保持豁 达心态,也是能从随处可见的 寻常景物中感到美的享受的, 愿同学少年能有一个豁达宽广 的胸襟。
疏 通 文 意
1、听课 文朗读, 注意听准 字音及朗 读节奏
2、自由小声读课文,为蓝色字注意并 划分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版本:2001人教版·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体裁: 小品文 (游记)
苏轼
1、读、译、背、默全文,积累文言 词汇(基础知识目标,重点,涉及练 习一,练习三3、4) 2、理解主旨并能与《答谢中书书》 进行比较赏析(阅读目标,难点,涉 及练习二)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寻字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寻字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寻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寻字的妙处赏析,以及原文翻译,供大家了解原文写作用意。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寻字的妙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寻”字有万种风情:那急欲找到的迫切,那非他莫属的笃定,写出了作者孤寂无聊欲与朋友共赏月夜的急切心情.《记承天寺夜游》字词解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2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3)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邑县济阳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27、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自学指导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

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

读四遍,知文意。

1、苏轼知多少(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进行展示,)看谁读得好(熟练阅读)
2、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盖闲人
展示——反馈——导学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品析关键词、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
7、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测——反馈——点拨
一、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顾——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