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涉江采芙蓉》(新人教版必修2)
(优质课件)人教版必修2语文《涉江采芙蓉》(23张ppt)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 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名家观点
Ø 我选择了第二个注解(注:“还顾”者就是 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这其中有两点 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 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多 为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 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Ø 其次,把“还顾”借“所思”,作为女子推 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 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的“同心 ”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是女子一 个人。照这样的解释,诗的意味也就深刻些 。 ——朱光潜
对写手法
•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 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 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 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 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 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 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 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 术效果。
谢谢观赏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 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 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 垫。
3.手法—效果—情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漫浩浩”这两个 词含蓄的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 苦的心情, 不直写,给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 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 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 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 人公是男性,“涉江” 者和“还顾”者都是 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 思”的男子,你怎么 看?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
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出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一时所做。
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涉江采芙蓉》即为《古诗十九首》中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古诗。
二、说学情本诗语言明白如话,却情深似海,对于高一学生理解大意并不难,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在前面学习诗歌的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落实诵读教学,让学生完成诵读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1. 在情读过程中,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诵读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的达成。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昭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一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涉江采芙蓉①,兰泽②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花的沼泽。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得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 采之欲遗①谁?所思在远道②。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①遗:wèi,给予,赠送。
②远道:犹言“远方”。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
抒情女主人公怅立船头,突然一声浩叹:我手中的鲜花送给谁呀?心爱的人儿远在天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也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这是诗的第一幅画面,女主人公思夫心切,涉江采莲,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浩叹。
脑海中同时也浮现出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于是有了下面第二幅画面。
还顾①望旧乡②,长路漫浩浩③。
(回过头眺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①还顾:回顾,回转头向后看。
还,xuán,通“旋”,掉转头。
②旧乡:故乡。
③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五六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天涯海角。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 (41张PPT)
西北有高楼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 此诗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了自 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反映了一种带有广 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 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在政治 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的 悲凉和迷茫。全诗融情于景,语言形象生 动,风格朴素浑厚,运用典故以及比喻、 寄托等手法,从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 当中交错描画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写得 缥缈空灵。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 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 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 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 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 去。
感情的纯洁、美好。
表相思之情之物: 红豆;明月和酒在传统文化中也经常用来作相 思的事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额,此物最相思。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 情感是否有变化?
轻松欢快
黯然销魂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你从“远道”一词品出 什么?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 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诗歌第三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 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PPT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 《爱莲说》,“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
洁之风范,且已成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 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
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 “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 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 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 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 思想感情?
游子思念爱人 、家 乡的思想感情。
同
心
而
离 虽然心意相通
居 ,
却分居两地,
忧 在思念的忧伤
伤 以
中一直到老。
终
老
这两句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 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 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 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 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 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 的“同心”者。
——南朝乐府《西洲曲》
《涉江采芙蓉》结构图: 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忧终老
《涉江采芙蓉》表现手法:
以乐写哀:以美好的情境衬托相思不能见的忧伤; 比兴手法:香花芳草赠人,传达了思念、关怀、祝愿; 虚拟想象: 游子思归乡 思妇盼归人;
探究与交流:
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谈谈 你的观点和依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ppt(32PPT)
马茂元先生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 子的虚拟。” 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 “虚拟”方式,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 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 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 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 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 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 念自己。
司马相如
两无亿(意)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谁知过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那是一个热闹的 季节,也是一个 风流的季节。
采莲的热闹场面。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联系我们曾学 过的诗歌,想想芙 蓉(荷花、莲)这 个意象的深意。
有关莲(荷花)的诗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鉴赏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鉴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句江南水乡,一群女子在欢颜笑语中,采摘着花草,捡选着芳美的准备去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3-4句有一位愁苦的女子,手拈芙蓉、仰望远方,不禁喟叹起来,她怔怔的想:我采了要送谁?那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在遥远的外地未归呀!她身后的密密荷叶、红艳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
5-6句那缥缈的远方,丈夫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可是展开在眼前的是千山万水的漫漫迢迢。
他那一闪而隐的面容,是那般愁苦!两人都茫然相望,中间却阻隔着层迭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谁也看不见对方!
7-8句,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彷佛响起了一声凄厉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教材依据】《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到汉魏晋时期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九首》,是东汉末年人五言诗选辑,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团体的失意和苦闷。
善用质朴平实的字展示深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涉江采芙蓉》是《古诗九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用悬想式的对写法,抒发男女主人公相恋却不得相见的无奈与忧伤。
学生要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和诗句,分析诗歌意象,并体会其所营造的意境。
高一级学生在学习诗歌上经常存在朗读诗歌感情不足,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遭遇及情感,分析诗歌太表面,对诗歌意象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让学生体验诗人情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剧本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初步体会主人公相念却相离的忧伤。
2、运用联想连缀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情。
3、通过诗歌改编的剧本创作,锻炼学生的字运用能力。
【方法与途径】1、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下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小组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内容;3、通过情景式体验,感受男女主人公想念却不得相见的忧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忧伤而坚定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体验的迁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二、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找出《古诗九首》中的其他诗歌先进行初步体会;2、找好背景音乐,在本节课学生诵读环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设计活动:1、读诗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想主人公性别,分角色朗读初步对主人公性别进行体会。
2、情景再现体验活动:学生根据诗歌意象,诗歌环境,主人公的动作,自行设计台词完成表演,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评课稿一、引言《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课文,以描写作者在江南地区游历时所见所闻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评课稿将对该文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价,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课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3.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含义。
5.领悟课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并能与自身经历和感受联系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意。
2.理解并熟悉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思考课文中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并进行个人感悟。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意的语言,把握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以探究式教学为主)4.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大家有没有去过江南地区?对江南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请学生分享对江南的印象和感受。
•提问:在江南地区,你们观察到了哪些自然景观?•鼓励学生回答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描述能力。
4.2 导入课文,整体阅读1.呈现课文标题:《涉江采芙蓉》。
2.提问:根据标题,你们猜测这篇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3.鼓励学生畅想,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4.3 小组合作,词语解释1.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段落,要求他们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意见。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和借鉴其他小组的解释。
4.老师进行巡视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澄清疑惑。
4.4 课文分析,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为什么被用到了这里?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就每个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和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文简析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 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退出
《涉江采芙蓉》课文简析
[课文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采摘芙蓉想送给在外的丈夫, 采摘花草想赠给远方的亲人,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 情以及花草无从寄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
[脉络梳理]
Hale Waihona Puke 1.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提示: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 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 觉。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 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 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 亲朋的美好祝愿。
3.五、六句的“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提示:“还顾 ”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 清晰地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 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 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 不尽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中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
由《涉江采芙蓉》看《古诗十九首》中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的诗歌,被誉为“游子思妇相思离情的经典”。
该诗描写了一位主人公在一个花香日暖的夏天,涉江采摘荷花,气氛愉快。
可采到之后,却无人与之共赏,环顾四望,知心人在哪里?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即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痛。
其实,《古诗十九首》中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
因为,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别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
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晋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自然会产生浓厚的离人之思,故土之恋。
“相思”和“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两大重要主题,浓郁的乡土之恋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特征的情节。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思乡”包括对乡土和家室的思念。
“远在他乡的游子即使已经返归故里,浓郁的乡情却仍是不会消散的,而游子刻骨的室家之恋一旦男女重新遇合便会顿然化解,只是这种‘遇合’遥远无期或者生离已作死别之时,这种思情才会超越任何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而充溢游子感情世界的整个空间。
”这与中国古人安土重迁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和当时的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联系。
中国古人长期的聚居和家族制生活方式,使族人之间除血缘纽带外,又多了精神关系网,他们彼此之间心理形成依赖关系,所以在临别之际往往是“执手相看泪眼”,难舍难分。
加之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出行只能以舟马为脚力。
山长水远,遥遥无期,求官游宦之人小别则数月,长则数年之久,居家之人和客居异乡之人只有相思。
通讯方式虽说有鱼雁传书,若真的出行便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偶得只字片言,便置若珍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孟冬寒气至》)女子在初冬的长夜里望月怀远,日复一日地看着月亮的圆缺,拿出丈夫三年前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书信,信中丈夫对妻子的相思使女子无法忘怀,于是女子也希望丈夫能体察自己的思念。
高中语文 涉江采芙蓉 新人教版必修2
目的是:“遗”远方 的“同心”者。
.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 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 “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 相思。” (唐·王维《相思》)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 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 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 “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 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 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
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 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 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 与宁静的意味。
反复诵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有感情。
.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
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 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 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 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 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 我同宽:两慰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 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 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 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 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 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 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 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 痛苦到极点。
涉江采芙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今天我 们
体验一下“电视诗”。如果将这首 《涉
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 算
怎样处理?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怀乡 男
这首诗的作者是 采莲的女子,还 是另有其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王夫之《姜斋诗话》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那是一个热 闹的季节, 也是一个风 流的季节。
采莲的热闹场面。
折芳馨兮遗 所思
思念心上人的痛苦
不思量 自难忘
有情人彼此挂怀
天地之间一 声幽叹
离居终老之苦
采莲
思夫 女
涉江采芙蓉 , 。 ? 。 , 。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
,
兰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
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
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