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课件: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21【教学课件】《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21【教学课件】《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文教 卫生
私营 少数 街道 工 宗教 民族 居民 商业
人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数 比 5.11 3.41 2.27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 % % % % % % % % 例%
史料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岳麓书社高中一年级|必修一
岳麓书社高中一年级|必修一
史料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 驻区 政府 党派 团体 工人 别 机关
岳麓书社高中一年级|必修一
第六单元 .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书社高中一年级|必修一
导入新课
此图为开国大典的场景,请同学们思考开国大典是在怎样的 背景下召开的?
岳麓书社高中一年级|必修一
一、开国大典
1.背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 宜。 自主思考 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结束,国民党军队已基本被消灭;理 论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3.意义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岳麓书社高中一年级|必修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与发展 (1)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 家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课件: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共14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课件: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共14张PPT)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 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一位民主党派前中央领导人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 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 后公认由中国共产党博采众长来定谱。此外,乐团里有大提琴手、 小提琴手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人民各有专长,各有其职,但如 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是要有一个 统一的指挥.”
新中国成立
标志 开国大典 意义 书本P91 目的
1954年宪法
内容 :……体现了两大原则 性质 意义 确立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意义
历史基础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民 主政 治
政党 制度 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 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主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基本组织
省市级人大 地市级人大
负责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决定任免监督
负 责
负责
决定任免监督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县 市级人大
乡 镇 人 大
直 选 监督
负责


乡镇行政等机关
服 务
服 务


广



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有制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私有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主 体
人民
民主集中制
资产阶级 分权制衡
社会主义原则
(1)宪法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规定了要“依靠国家机 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 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宪法明确规定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和 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要优先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1课件:第6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历史必修1课件:第6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提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全国 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_参__政__议__政__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 面。
教材整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_新__民__主__主__义__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通过:1954 年 9 月,全国_人__民__代__表__大__会_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_政__治__制__度__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_人__民__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_过__渡__时__期__总__路__线__写入宪法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 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完成,_社__会__主__义__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2)表现:1956 年的中共“八大” ①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 律。 ②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一届人大 (1)表现: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了__人__民__代__表__大__会__制度。 (2)内容 ①选举:_毛__泽__东_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__少__奇__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长。大会决定_周__恩__来_为国务院总理。

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37张PPT)

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37张PPT)
类别 副总理 4 2
材料二、
总人数 民主人士数
政务院 政务院下属 领导成员 机构正副职 21 109 11 49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什么时 候制定?规定哪些内容?宪法如何 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性质?它的规定 有什么意义?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法
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 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 2、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等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9 4 9 、 1 0 、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9;地点:北平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毛泽东在写选票
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长。根据毛泽东的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 理。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3、运行实施:
第二届全国人大(1959)
刘少奇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
朱德当选为全 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 分立制度的根本区别?:
• 行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制度:全 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 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 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2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些民主政 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 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栏 3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 目 链 接 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
栏 目 链 接
新疆 、广西、宁夏、 ________ 西藏 5 .实施:形成了 ________ 、 内蒙古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6.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特点及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同西 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 1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栏 目 链 接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社会主义 顺利 (1)目的: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 ___________ 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栏 目 链 接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人民 的权利和义务。 ②规定了________ 建设 的方针政策,并将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 ________ 过渡时期总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入宪法中。
栏 目 链 接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各民主党派 团结合作、共同反对 1.基础:中共与 ______________ 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互相监督 长期共存 2.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全国人民 民主集中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活动原则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 根本不同在于( )
A.经济基础不同 B.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C.权力大小不同 D.活动原则不同 试解:________。(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好。)
解题流程:
合作探究1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
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合作探究2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
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不同点
经济基础 权力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建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机构
3 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全 国常 人务 民委 代员 表会 大 会
国 家 主 席
国务院 国家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 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 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第二篇章
民主之魂(三大制度)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建立和完善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A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6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6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三十二页,共49页。
【典例1】 1954年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 C.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D.国家职能 思路导图:
答案:B
第三十三页,共49页。
【考向1】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 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 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这说明1954 年宪法(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 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实行的
第三十七页,共49页。
思路导图:
答案:B
第三十八页,共49页。
【考向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规定了中央同民族自 治地方的关系,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力和 政策空间,使自治地方政府能够在中央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结 合自治民族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这番 话反映了( )
第十二页,共49页。
第十三页,共49页。
5.2009年9月8日下午,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驻华外交 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集体参观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自治区成就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 了哪些成就?
提示:①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但
少数民族要坚持(jiānchí)社会主义制度而并不是实行共和国联邦
制度。
答案:A
第四十页,共4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共17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共17张PPT)
——费孝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概括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五十一条 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摘自1949年政协会议《共同纲领》
•(二)政党协商建政权
政党协商建政权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自主探究 •古今中外的“妥协”智慧
•(三)民主呈现新特色

民Hale Waihona Puke 呈现新特色• 全国人大制度
• 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 特色:党的领导、块块民主、平凡选举的民主
• 全国政协制度
•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 特色:党的领导、条条民主、精英协商的民主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 特点:党的领导、片片民主、民族自治的民主
• (四)宪法政治露曙光
《1954年宪法》的形成 1、起草宪法。以俄为师,参考各国,体现国情。 2、各界修宪。八千人讨论,意见五千久。 3、全民修宪。1.5亿人讨论,52万条意见, 4、提交全国人大,获得全票通过。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宪法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民族问题、政党关系、民主考量、宪法政治
(一):民族自治安天下
1949年关于新中国的政协会议的油画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自二战以来,全球比较大的纠纷、冲突和战争,因民族原因 引发的占总数的87.73%。
——摘自《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若干思考》
天下未乱边先乱,天下已定边未定。
• 苏共对中共的建议
• 敌人可用两种说法向工农群众进行宣传,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没
有进行选举,政府不是选举产生的;二是国家没有宪
法。
——斯大林1949年7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件(共17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件(共17张PPT)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渐创建了哪些民 主政治制度?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与《共同纲领》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 只要是少数民族报考大学都加分。只是各 地加分不一样。在考研的时候,少数民族 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享受英语降分的 照顾。 少数民族可以适当的不受计划生育限制。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州、县的行政领导都 是少数民族。 各民族都要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适用范围:
劳新教华疆岩所维寺吾劳举尔教行自学区治员人区人大人大代大选表代举选表举换投活届票动选举
(左)澳门特区12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 (右)香港特区36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
2、其确立的意义
(1)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 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 做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美〕斯蒂夫·弗兰克
国情 历史传统 人民的意愿
放眼世界——思考各国体制
美国:联邦共 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和
同 存
中国:人民代 平 表大会制度 共


尊重 和谐
1. 基本含义:P96
各族欢 聚一堂
2、确立:《共》《宪》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少数民族民族自治权
• (1)行使立法权利。 • (2)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 保障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时间 1954年。 3.制定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大。 4.主要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 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 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分析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 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题目立意:本题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考查解读材料信 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指导: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由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过渡状态的结束,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 背景是一致的,故选C项。 答案:C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思维脉络 1.识记新中国成立的历 史意义,理解新中国的成 立和新中国初期民主政 治建设的关系。 2.掌握 1954 年宪法的性 质、内容及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发展及意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法律依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2.主要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 治权。 3.具体实施 (1)先后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 县。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 面发展。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开国大典 1.背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自主思考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提示:政治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结 束,国民党军队已基本被消灭;理论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组 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 面五星红旗。 3.意义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教材解读阅读教材第94页图片《黄炎培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及图右侧文字,说明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极大地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 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自主思考有学者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正义 与理性的精神和过程”,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有何特点? 提示: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与发展 (1)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决定周恩来 为国务院总理。 2.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 权力属于人民。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 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发展历程 (1)确立:新中国成立之初。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 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3.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国家的新局面。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 当家做主的宗旨,符合我国的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 来人民受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否定了历史上专制独裁的统治方式, 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举自 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监督 权,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 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 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 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导入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 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 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互动探究(1)史料反映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 是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 (2)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制约权力的机制内核是什么? 提示:(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式: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 原则、群众监督。 (2)民主法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