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资料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重点
古代汉语绪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常识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P65)①按音序排列②按部首和笔画排列③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
查阅《康熙字典》的参考书:道光年间王引之所著《字典考证》,但未涉及音读的正错。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音读订误》3、“籌”字用了三种注音法:(1)反切法(2)直音法(3)叶(xie)音法[P67],反切法最为科学反切法是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
在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在的读音是一致的。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直音法不如反切科学。
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4、查检这些古代词语和典故,最常用的是《辞源》和《辞海》。
5、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助字辨略》清刘淇著,《经傅释词》清王引之著,《词诠》近人杨树达编,近人张相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6、“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形符、声符的结构形式:(1)左形右声,江棋超。
(2)右形左声,攻期邵。
(3)上形下声,空箕笤。
(4)上声下形,汞基照。
(5)内形外声,辩哀问。
(6)内声外形,阁国固。
(7)形符偏于一角,颖赖裁。
(8)声符偏于一角,徒寐旗。
(9)互相穿插,随游等。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如:“涙”是形声字,“泪”是会意字。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1、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列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指事,会意、象形、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假借。
2、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3、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5、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与通假字不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7、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8、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9、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10、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11、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12、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3、“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二、名词解释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众字衍”。
2、象形;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田山3、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4、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聲声、開开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万萬5、《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考核要点一、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用法:答题技巧:是什么词+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连词而: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构成并列关系。
2.连接的前后项在时间上的承接、事理上的联系。
3.连接前后项的转折关系。
4.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不可能、不应该。
则:1.表示两个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关系2.表示两种情况的列举或对比3.表示转折、发现(常用于连接倒叙的两件事)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4.表示假设以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行为动作前后两项的并列或顺承关系;2.连词两动词性成分个,表示因果或目的关系;3.连词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介词之:用于名词性中心语之前,表修饰、领属关系用于动词性中心语之前,取消独立性(1)使该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结构,充当主语或宾语(2)使该主谓结构成为复合句中的分句。
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使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当某个成分乎、于、於1.引进动作行为时间、处所及所涉及的范围2.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引进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引进比较的对象。
5.引出原因以表示凭借,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身份、原因等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范围等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引进动作行为的的主动者语气词: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矣:表示动作已完成或事情已发展到某阶段的语气二、理解并运用古注术语读懂文言材料;体例、术语、三、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重点掌握近体诗格律。
能从句式、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说明两者的不同。
掌握近体诗平仄格式和粘对规则,并根据规则排除分别一四中不同平仄格式为起句的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能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古文句读掌握古书句读的常识和方法,能够在正确理解古文整理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并加上现代标点符号。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重点
绪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还要学习所谓“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强调词汇方面。
至于语法,古今差别不大。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春秋》。
《齐晋鞌之战》逢丑父与公易位。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
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翻译: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互相调换了位置。
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
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
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
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daier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
’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
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辱。
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
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
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后备车,宛茷担任后备车的车右,见齐侯来了,装上齐侯就跑掉了,使他免于被俘。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 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 型;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策蹇驴,囊图书;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像对待……一样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韩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秦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着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也称“传”;如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3章句:即“离章辨句”;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章句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大意4集解:分为两类:一中又叫集注,集说,集释等,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5疏:即义疏,疏通其义;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或称“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现“疏”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10古书注解的术语1释义术语①曰、为、谓之: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②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可译为“是指、指的是”;③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④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2声训术语①之言、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②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3注音术语①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②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4校勘术语①“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5释虚词“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补充:1、可作为古音研究的材料:①古代韵文②谐声偏旁③反切隋唐以前④古书注音⑤古代声训⑥经典异文⑦古代异体字或重文⑧古书假借⑨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等;2、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3、十三经注疏:1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2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7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11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汉赵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将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4、平仄: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①①∣○∣∣--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①b型句,三拗四救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①--∣∣--∣∣∣--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5、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标点: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里,担任驻扎的队长;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到达渔阳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还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他到外边领兵;现在有人传说扶苏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2〔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标点: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译文: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3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②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④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⑤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⑥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⑦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译文: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的必考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包括汉字的起源、字义、字形和演变,特别是对重要汉字的字义、来源、用法等的掌握。
2. 词汇:包括对古代汉语中常见词汇的掌握,理解其意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3. 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成分、词序、虚词等要点,并能够辨析常见的语法现象。
4. 音韵: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5. 文法: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法,包括句式、语气、时态等,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6.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理解这些因素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古代汉语重点知识点
1、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2、举例说明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每类主要特点是什幺?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
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牛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
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上下本末;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莫盥兼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盛货煮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
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
如:A、蔓草犹不可除。
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
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2、“见”字句。
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于”句。
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字句。
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所”句。
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
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古代汉语重点
一,单项原则二,解释词义,说明词性或用法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诗律平仄六,句读,翻译1,训诂的方法声训:声训是汉代以来就兴起的一种训诂方法,就是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又称为“因声求义”。
如,“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形训:即“以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探索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义训:义训就是仅从意义的角度来做解释,而不借助于音和形。
“黄,地之色也。
”直训:直接解释字词的意。
2,五经正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转正义》3,古注的体例传注类,传:阐明经义,解说经义。
传,传述、,传通之意。
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
义疏类,疏:义疏也称为疏,或正义,都是疏通文意的意思。
它是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
集解类:集解是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
包括集注、集传、集释、集解等。
章句类:章句即离章辨句之意。
这类注释不象传注类注释那样侧重于字词解释,而是着重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4,破读: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表示词义或词性的改变,叫做破读,也成读破。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如字:其本音下注如字,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
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5,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6.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7.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六朝至唐宋)汉语学、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古代汉语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论语》八章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一)文字方面1、“德之不脩。
”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
2、“遇诸塗。
”塗——途古今字路途。
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
4、“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赠送。
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通假字探察。
6、“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古今字返回7、“植其杖而芸。
”芸——耘通假字锄草。
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颜渊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动词,指用破。
憾:怨,不满。
4、“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施:显示,表白。
5、“学之不讲。
”讲:习,反复研究讨论。
6、“闻义不能徒。
”徒:迁从,改从。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憋闷,郁积。
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
启:开导,启发。
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方角。
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类推。
复,重复。
9、“饭疏食。
”饭:动词,吃。
疏:粗。
“疏食”即粗粮。
10、“子适卫,冉有仆。
”适:动词,到……去。
仆:驾车。
11、“庶矣哉!”庶:众,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
13、“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
14、“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
15、“且尔言过矣。
”过:错,形容词。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国。
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陈列,摆出来。
列:位次,职务。
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扶持,把着。
颠:跌倒。
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
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
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施行。
24、“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不在。
25、“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qi):时间副词,屡次。
26、“日月逝矣。
”逝:往,离去。
27、“子路从而后。
”后: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遇丈人,以杖荷蓧。
”荷:肩负,扛,挑。
2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体:人体的某一部分。
四体指人的四肢。
3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伦:指人伦,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大伦”,指君臣关系的准则。
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信”,使动用法,“使……信任”。
“怀”,使动用法,“使……归依”。
⑵“曲肱而枕之。
”“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⑶“富之。
”“富”,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
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
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
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xiàn,意为“使……谒见”。
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xiàn。
⑺“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
⑻“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动词用作使动,给……吃。
“见”,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
反:类推。
复,重复。
⑼“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
2、宾语前置句式⑴“既庶矣,又何加焉?”“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
⑵“求!无乃尔是过与?”“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
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3.习惯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乎)”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
“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
⑵“何以伐为?”“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何以伐为”即:“为什么要讨伐(它)呢?”⑶“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
4.虚词用法举例夫①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
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之①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之”指代子路。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之”指代君臣之义。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
②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
例:“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
③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充当句子的主语。
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前“之”为此类用法。
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即“又何加于是?”(“是”指代卫国),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则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如:“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与①动词,同……在一起。
如:“岁不我与。
”②介词,同,和。
如:“来!予与尔言。
”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
句子的主语是“予” (阳货),是阳货对孔子说话,“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
“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包括“尔”在内。
第四讲汉字的构造本讲的内容包括:汉字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六书"说,"六书"(重点是前四书)的具体介绍;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其中学习重点是结合具体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的影响,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的关系。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梁东汉《汉字的结构与流变》。
一、常识内容精讲(一)汉字结构分析和“六书”说1、汉字结构分析的依据和意义2、“六书”的提出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例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至于“六书”的名称,在《周礼·保氏》和《汉书·艺文志》里就已出现。
而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并说明每个字的本义。
所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的“六书”理论。
“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
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
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
3、许慎的“六书”说(1)名称和顺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所提出的“六书”名称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说文》里所用的名称,和《汉书·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4、“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值得指出的是,“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
具体如下: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后二书:转注、假借——————用字法(用)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因而人们归结“六书”的区别为“四体二用”。
二、“六书”的介绍(一)前四书的介绍和举例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
“诘诎”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那事物的样子,笔画随着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征弯弯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义对象一定是看得见、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即必须是有形可象的。
所用字形与意义对象在形体上具有同一性。
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阳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
其本义就是太阳、月亮。
再看以下例子:象形字的符号性是很明显的。
表现在它很强调对象特征的突出。
如“牛”字突出了牛角,“虎”字强调其张口露齿及斑纹,等。
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它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就其特点来说,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办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围。
如:“上”、“下”就是分别在参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点(或一短横)来表示意义。
指事字依赖具体的形,再加上指事符号表义,所以这种造字法跟象形造字法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也就是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的原因。
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相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
这类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
分析会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说文》的术语称为:从某,从某。
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
从意符会意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形象会意在文字的象形程度比较高的商周时代,会意字的意符基本上都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的文字意义来会意。
这种会意法是会意字的主流。
抽象会意劣由“少”、“力”两部分构成,意思是力量弱小。
歪由“不”、“正”两部分构成,不正即是歪。
尘由“小”、“土”两部分构成,小土为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