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现代国家治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现代国家治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者:吴桂韩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2期吴桂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法律和道德历来是维护国家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
其中,法的实质是以“必须怎样”的法律准则来进行由外及内的社会调节,主要功能是惩戒和约束;德的实质是以“应该怎样”的道德准则来进行由内及外的社会调节,主要功能是引导和激励。
正如康德所言:“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人类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庭。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善治都必然是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法与德正效应的综合。
其中,法治为善治提供了文明底线,德治为善治提供了文明基础。
实现善治,既要有文明的法律,有法的约束,还要有文明的人,有必备的良知。
因此,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在现代政治中,法治是确立和维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因为法治意味着法律应当统治,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必须在正义的法律所提供的框架内活动,任何公民和官员都不得逾越。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与时代意义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内容提要: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德法并重,德法同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治国理论的新发展,是加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时代意义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探索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德法并重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
总结中西方历史,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法治以德治为基础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以正义和善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是司法的思想保障,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具有法律所没有的灵活性,其影响也更为普遍和深远。
浅论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与联系
浅论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和联系内容提要:依法治国首先是按宪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以德治国,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者应紧密结合,共同构建和谐富裕社会。
一、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在社会关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方式不同法律通过为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强制性的。
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比起道德以义务为调整重点,只具有说服及劝导的作用;法律则是通过权利和义务双向调整人们行为,更加具有强制性。
(二)法律和道德的调整对象不同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外在表现。
法律在人们的外部行为合法的情况下,不问其动机,只有在外部行为不合法的情况下才追问其动机。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以德治国相结合,方能做到刚柔相 济,获得最佳治理效果。
总之,历史和现实表明,法律和 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 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社 会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因此,推进 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关键在于探索具体可 行的治理途径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 领和推动作用,使法律法规更多地 体现道德底蕴和人文关怀。党的十 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是治 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 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 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良法” 对立法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具有正 当价值取向,符合正义、秩序、和谐 等价值标准;二是要汇集和表达民 意;三是立法程序要科学民主,同时 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立法无悖于普通人的情感,无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方 略的继承和发展
2014 年 2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一个国 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 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 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 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 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 发 展 、渐 进 改 进 、内 生 性 演 化 的 结 果。”2014 年 10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 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 学习时强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 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 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 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 要启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 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 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 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 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由此可见,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 于如何借鉴历史经验进行国家治理 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试卷及答案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一、填空(共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1.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必须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严格划清公与私的界限。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力的实现。
5、法治中国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强调和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
6、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7、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主义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8、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是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及坚持司法终审9、严格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实现司法公正权威的基本前提10、行政许可设定后,经过一段时间实施,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都应当对设定的必要性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修改或提出意见11、法治政府必然是责任政府,用权要受监督违法要受追责12、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社会建设在线阶段的任务之一。
1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仅需要理论框架和总体思路,还应遵循宪法原则和法治规律14、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15、坚持依法治国和医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依法治的力量推进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计40分)1、四中全会对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作了哪些制度设计1审判权检察权独立,两院人财物需独立出来。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2干预司法追责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3.审判权执行权分离。
建立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2001-10-09 16:55:4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日臻成熟与完善的具体体现,对我们从事各项工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在当前,实施“结合”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统筹兼顾、整体考虑。
法律与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层面不同,法律规定属于“实然”范畴,它需要对象“必须”做到,不做到就受到制裁;道德准则属于“应然”范畴,它告诫调整对象“应当”做到,不做到就受到社会舆论或良心的谴责。
我们在从事立法工作的同时,对道德建设也应作通盘的考虑,应根据所要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结合法律和道德的不同调整功能,统筹兼顾、整体考虑。
比如,根据客观实际,对那些条件具备的,可以用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对那些目前还不适宜采用强制性形式要求全社会都必须做到的,可采用道德规范的形式加以倡导。
再比如,可以根据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对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作不同的要求。
对需要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可适用法律标准;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则可以在适用法律标准的同时,适用更高境界的道德标准。
领导先行、做出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长期以来之所以少数地方、少数干部假话成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风屡禁不止,和我们对干部的评价只注重法律标准,缺少道德标准有一定关系。
对于一些虽然不至于受到法律制裁的不良行为,如果有着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尤其是如果能将道德操守作为领导干部行为评价和职务升降的基本内容之一,则局面无疑会有大的改观。
古人云:“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
”说的是,道德水准是为官者的一个基本条件,不道德之人为官,会影响和败坏一方的风气。
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钱交易等腐败思想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
成克杰、胡长清等极少数腐败分子已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
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
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
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模式中两个核心概念。
依法治国强调在国家治理中依据宪法和法律来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而以德治国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公民行为和社会秩序。
两者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在于二者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依法治国注重制度建设和法治化进程,通过法律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平正义。
而以德治国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来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为以德治国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以德治国的价值观念则为依法治国提供了道义支持。
二者相辅相成,使治国理政更加高效、稳定和有序。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价值。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既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又有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
只有通过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法律只是多种调解关系的规范之一,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只有道德才是法律的补充,才能填补法律的空白,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的。
此文就是这一论题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针、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继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也指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良好的法律秩序。
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它的基本含义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最基本的标志是,它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又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的遵守。
这种社会状态的实现仰赖于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建筑在新型民主、人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公共权力受到来自法律的严格限制与监督;具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以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并为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这支队伍忠于人民、忠于事实、精通法律、廉洁奉公、公正高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等等。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与时代意义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内容提要: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德法并重,德法同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治国理论的新发展,是加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时代意义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探索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德法并重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
总结中西方历史,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法治以德治为基础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以正义和善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是司法的思想保障,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具有法律所没有的灵活性,其影响也更为普遍和深远。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热点面对面》⑨)——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2日09 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前言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这意味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关系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已突显出了其特殊重要意义,它们都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所不可须臾忽视的。
为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其间的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内涵、产生和地位1.1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下,以法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2 社会主义国家法治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方略,它们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保障人民权利。
以德治国是指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守法、团结友爱、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有机相结合的,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构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一、依法治国的具体路径1.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法律讲座、法治微电影、法治公益广告等,增强人民裙众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
1.2 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制度。
不断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推出新的立法项目,确保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和有序,使法律成为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国家行为的强有力工具。
1.3 加强法治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和公信力。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保障执法公正、严肃、高效,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 建立健全司法制度,提高司法公正和效能。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公正、高效、廉洁的司法机制,确保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1.5 推进依法治国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法治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法治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以德治国的具体路径2.1 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通过教育教学、宣传引导、实践活动等途径,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倡导诚信守法、友善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弘扬诚信守法、友善和睦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教材2023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二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法律 和 道德 共同发挥作用。 (2)表现: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规范 ,又重视发挥道德的 教化 作用,以法治 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 促进 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 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 支撑 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法治和德治 相得益彰。
【思考小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来都是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但二者范畴不同:法治 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 基本国情 出发,同 改革开放 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 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 理论 和 实践 问题,推进法治 理论创新 ,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 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为依法治国提 供理论指导。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 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2)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 制度。 (3)表现: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 民,以保障人民 根本权益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 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 共同富裕 。
一、全面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区别
方式途径方面的目标 手段
状态方面一种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 联系
导读6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导读
3.以领导示范带动尊法用法
领导干部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要发挥领导干部在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中的关键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 部这个 “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 不仅不能超越国家法律,而且 要以严格的标准、规范的行为、严厉的惩处来尊法守法。 尊法守法 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否尊法守法,不仅是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标 识, 而且是道德素养的标识。领导干部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 敬畏法律,做学法 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 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 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就 能够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以身作则、以上 率下。对于各级领导干 部来说,无论什么人都要服从于法,无论多大权力都要从属于 法,无论 何种行为都要受制于法,要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 之 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领导干部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 组织者、推动者,也 是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 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 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 制度化。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 风, 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 善、尊法 守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导读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 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 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 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 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 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讲话强调必须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 证关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养分,坚持一手抓法治、一 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现法律和 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
如何才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14-14页
主题词: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紧密结合 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 才能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德治” “法治” 违法犯罪 江泽民同志 基本方略 道德素质 片面性 认识 法律
摘要:第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
“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紧密结合,应当成为我们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
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信息SY1301班姓名:康惠平学号:012130934182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切实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就必须在认识和行动上厘清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问题。
党的领导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法治,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的,好的党的领导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法治的良性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引领社会走上更好的道路。
从政党与法治的关系来看,执政党对法治社会的领导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普遍现象。
从近代政治的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法治为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用法律规范了政党的各种行为;另一方面,政党又普遍领导和影响着法治社会。
从实际情况看,世界各国政党领导或影响法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影响甚至控制来实现的。
执政党对法治社会的领导是当今世界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
从法的起源和本质来看,超阶级的、脱离政治的法律是不存在的。
按照现代法理学普遍认可的说法,法的本质具有国家意志性、阶级性、社会性和物质制约性。
也就是说,法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国家意志的中介实现的阶级意志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政治性,根本不存在独立与阶级之外的超然的法。
从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国情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知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实质上就是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正确处理治国理政与法治的关系。
依法治国强调的就是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的政府应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依法确立政府的权力清单和法定责任清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改革政府的执法体制,把自己建设成为法治政府。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具有以下意义:
1. 保障法律的权威性:依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以法治国可以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可以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促进社会正义和公正。
2. 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以德治国可以引导公民遵纪守法、守信用、尊重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依法治国可以强化法律的震慑力,减少违法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3. 推进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可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以德治国可以加强公民自律,促进社会自治。
4. 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稳定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才能使法律得到公民的尊重和支持,达到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目的。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相互补充。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修订]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一《决定》作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是对法治和德治关系的深刻把握。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要树立信仰,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德治的实现需要法治的规范、制约,需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看,坚持法治与德治“两手抓”,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此脱离不了关系。
分开来看,一方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法律只是多种调解关系的规范之一,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只有道德才是法律的补充,才能填补法律的空白,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的。
此文就是这一论题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针、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制建设道德建设
继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也指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良好的法律秩序。
它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它的基本含义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最基本的标志是,它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又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的遵守。
这种社会状态的实现仰赖于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建筑在新型民主、人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公共权力受到来自法律的严格限制与监督;具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以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并为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这支队伍忠于人民、忠于事实、精通法律、廉洁奉公、公正高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等等。
在法治的条件下,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应是一种权利文化观念或称现代公民意识,至少应有以下特征:依法办事(包括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等),追求平等、恪守信用、笃信正义、珍视权利、遵守秩序、讲求效率;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一切非法侵害(不管来自个人或国家)都能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补偿。
以德治国的核心是“德”,“德”就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不依赖某种强制力维护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它通过社会的或者舆论的方式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观的、内在的一种自律规范。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不同的社会用不同的道德规范约束社会生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就是指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治理国家的依据,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守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实现“以德治国”的前提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关键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才能提高人们的马列主义水平,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使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成为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第三,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有”是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素质,揭示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