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匮要略》治--2014.9修改

合集下载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

“上工治未病,何也”。

《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

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

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

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

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

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

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

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

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

谈谈《金匮要略》 的基本学术论点

谈谈《金匮要略》 的基本学术论点

《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经典之一。

它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金匮要略》的基本学术论点。

一、《金匮要略》的历史背景《金匮要略》是由东晋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著,成书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

当时我国社会政治动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张仲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了《金匮要略》,希望通过这部医学经典为世人解决疾病之痛。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思想《金匮要略》以“金匮”指代疾病症状,以“要略”表示治疗的关键。

在整部书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对于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辨证论治”、“重在调理”和“阴阳调和”。

这三个基本思想贯穿了整部书的内容,并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金匮要略》不仅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匮要略》在中医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为以后的医学著作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四、对《金匮要略》的个人理解我个人认为,《金匮要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经典,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对于中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医学智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总结回顾本文所涉及的《金匮要略》的基本学术论点时,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它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和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文献,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本文对《金匮要略》基本学术论点的深入探讨和个人观点的阐述,希望能够对您对此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金匮要略》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承载的丰富医学智慧和宝贵经验,不仅对古代医学实践有着指导作用,也为后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doc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doc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机不同,治法就不同。

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同为水肿之病,腰以下肿者,提示病位在下在里,属阴,当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潴留于下部在里的水湿从小便排泄;腰以上肿者,提示病位在上在表,属阳,当用发汗的方法,宣通肺气,开泻腠理,使潴留于上部在表之水,从汗液排泄,水肿自愈。

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虽症状不同,但因病机相同,其治法和方药亦可共同。

如肾气丸的运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病,虽然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气亏虚,气化失职,故均可用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而治之。

2.审因论治“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这一条原文告诉我们:病邪在里不解,多有依附之物,当详审病机,求本论治,注意去除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无所依附。

如治疗水热互结伤阴,方用猪苓汤利水滋阴,兼以清热。

使水去则热无所附,津复则口渴自止。

又如淤血化热证中,会出现患者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等热象。

但治疗时用攻下淤血为主,使淤血去,郁热解,诸症自解。

3.急则治其标女劳疸是由于房劳太过而伤肾,导致肾虚所致。

而《金匮要略》中却用硝石矾石散治疗。

硝石矾石散有消,淤化湿的功能,硝石能入血分消淤除热,矾石能入气分化湿利水,用大麦粥汁调服以保养胃气。

该方中无一味补肾的药物,却用来治疗由肾虚引起的女劳疸,是因为导致肾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补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此时女劳疸以转变为黑疸兼有淤血湿热,故治疗当以消淤化湿为主。

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在水饮致心悸的治疗中,也没有用补益药治疗,而是用半夏麻黄丸通阳蠲饮,降逆定悸。

《金匮要略》(已处理)

《金匮要略》(已处理)

《金匮要略》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comcn整理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comcn整理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comcn整理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comcn整理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comcn整理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comcn整理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comcn整理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comcn整理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会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comcn整理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comcn整理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洗方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comcn整理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蚀于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目三服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熏方雄黄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comcn整理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巢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蟋螂六分熬桃仁二分comcn整理右二十三昧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散方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comcn整理右三味作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牡疟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柴胡姜桂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comcn整理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一首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穹穷三分桂枝三分comcn整理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风引汤除热瘫癎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comcn整理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comcn整理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枚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三分黄芩三分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comcn整理右三昧物每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comcn整理。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识病用药《金匮*痉湿 病篇》第27条“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 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 ,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

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 无汗之类”。

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

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

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

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

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据病选方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

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

浅谈《金匮要略》的辨病论治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的辨病论治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的辨病论治思想浅谈《金匮要略》的辨病论治思想作者:山野散人师医圣仲景的《金匮要略》横列22篇,均以“脉、证、治”冠篇首,体现了“平脉辩证”、“辨证分型”、“因证而治”的基本思想;同时,又都是针对不同的病而进行辨治的。

因此,《金匮》一书既是“辩证”,又是“辨病”,是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1. 病的概念《金匮》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以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认识疾病的基础,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强调了内因起主导作用的发病理论。

疾病的发生原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对于疾病发生的本质,则是把内因外因结合起来,着眼于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反应上。

把凡是具有共同的反应性(即发病过程和证候表现)归为一类,定一个统一的病名,从而形成了“病”的概念。

所谓病,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非生理性反应,亦即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的机体反应。

《金匮》所述五十余种主病均是按照这一原则立名的,如“痰饮病”就是把凡是出现“痰饮”这这一特定证候,并具备一定的发生发展转归的疾患而名之的。

又根据“水”处不同的脏腑病位,又分名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有声,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 辨病论治的特点辨病论治就是针对病因所固有的某些固有属性及其发展演变过程,选方用药,以调节机体反应性为主要手段,消除致病因素,扭转病变的不良发展趋势,达到治疗的目的。

它结合疾病发生的内因(精神、情志、饮食、劳倦)、外因(自然、气候、六淫)和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又根据不同的反应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的发展演变规律(病机)和特定的临床反应,归类连属,选方用药,达到治疗疾病,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doc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doc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机不同,治法就不同。

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同为水肿之病,腰以下肿者,提示病位在下在里,属阴,当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潴留于下部在里的水湿从小便排泄;腰以上肿者,提示病位在上在表,属阳,当用发汗的方法,宣通肺气,开泻腠理,使潴留于上部在表之水,从汗液排泄,水肿自愈。

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虽症状不同,但因病机相同,其治法和方药亦可共同。

如肾气丸的运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病,虽然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气亏虚,气化失职,故均可用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而治之。

2.审因论治“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这一条原文告诉我们:病邪在里不解,多有依附之物,当详审病机,求本论治,注意去除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无所依附。

如治疗水热互结伤阴,方用猪苓汤利水滋阴,兼以清热。

使水去则热无所附,津复则口渴自止。

又如淤血化热证中,会出现患者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等热象。

但治疗时用攻下淤血为主,使淤血去,郁热解,诸症自解。

3.急则治其标女劳疸是由于房劳太过而伤肾,导致肾虚所致。

而《金匮要略》中却用硝石矾石散治疗。

硝石矾石散有消,淤化湿的功能,硝石能入血分消淤除热,矾石能入气分化湿利水,用大麦粥汁调服以保养胃气。

该方中无一味补肾的药物,却用来治疗由肾虚引起的女劳疸,是因为导致肾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补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此时女劳疸以转变为黑疸兼有淤血湿热,故治疗当以消淤化湿为主。

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在水饮致心悸的治疗中,也没有用补益药治疗,而是用半夏麻黄丸通阳蠲饮,降逆定悸。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导读:本文《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金匮要略》中的论治思想08级中西医临床3班文智洁200802050328摘要《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该书详细记载了疾病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故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我对《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治疗思想,有了一点体会。

因为《金匮要略》博大精深,我只是初懂皮毛,所以很稚嫩。

关键词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治疗思想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即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正确确定治疗方案。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一些治疗思想,给了后世极大的启发,让后世医家在治疗时有了治疗的思路。

1.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机不同,治法就不同。

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同为水肿之病,腰以下肿者,提示病位在下在里,属阴,当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潴留于下部在里的水湿从小便排泄;腰以上肿者,提示病位在上在表,属阳,当用发汗的方法,宣通肺气,开泻腠理,使潴留于上部在表之水,从汗液排泄,水肿自愈。

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虽症状不同,但因病机相同,其治法和方药亦可共同。

如肾气丸的运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病,虽然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气亏虚,气化失职,故均可用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而治之。

2.审因论治“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金匮要略优秀课件

金匮要略优秀课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分析《金匮要略》中方剂的配伍规律,揭示其组 方原则、用药特点及其对后世方剂学的影响。
3
治未病思想研究
挖掘《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的思想,探讨其在预 防医学、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临床应用拓展与新领域探索
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
将《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应 用于现代临床,观察其疗效,探 索其适应症、禁忌症及加减变化 规律。
02
CATALOGUE
金匮要略核心内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
01
阐述脏腑经络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
02
论述疾病的传变规律和预防原则。
03
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养生 和调护。
伤寒杂病论治
介绍伤寒杂病的常用方剂 和药物。
阐述伤寒杂病的辨证方法 和治疗原则。
分析伤寒杂病的病因、病 机和治法。
消、托、补法
根据外科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消法、托法和补法进行治疗。消法适用于初期肿疡,以消散为主 ;托法适用于中期肿疡,以托毒外出为主;补法适用于后期肿疡,以补益正气为主。
外治与内治相结合
在采用外治法如敷贴、熏洗、手术等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配合内治法如中药汤剂、丸剂等进行治疗 。
妇科疾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学术价值及影响
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古籍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 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影响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为中医内科、外科 、妇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金匮要略》还对中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作为中医 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F(金匮要略方论目录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卷下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F.1.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F.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里的一部重要文献,它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与做法,深深地影响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并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未病,顾名思义,就是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就要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和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治疗理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针对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在人们还没有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要加强锻炼身体和维护身体健康。

治未病观念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医疗智慧,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中医最为重要的宗旨之一。

在金匮要略中,治未病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这本书中很多内容的起点和重点。

金匮要略对于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尤以调节饮食和运动为主要方向,注重静养与养生,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首先,金匮要略指出调节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匮要略认为,饮食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可以在形体养护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金匮要略》在饮食上,把薏米、苡米、桑树、巴豆、茱萸子、麻仁等列为良药,指出这些药食能够清热、降火、解毒、祛湿,帮助身体去除害处。

同时,《金匮要略》还强调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强肺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保证身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患病的风险。

并提倡少吃肥甘,多吃粗细植物纤维食物,促进人体排泄物的正常排除,避免肥胖等现代疾病的发生。

其次,金匮要略还提倡适量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

运动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促进代谢,防病治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身体亚健康现象,加强运动则是一种预防和缓解亚健康现象的有效措施。

金匮要略认为运动应该有适度的原则,既不要过度运动,也不要缺乏运动。

金匮要略中还对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方式进行了推广,认为这些运动方式适合中国人的身体构造和文化传统,可以达到整体调理身体的作用。

《金匮要略》论文

《金匮要略》论文

《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则上强调“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当利其小便”,“阳气大虚,当先固阳”,对正确领会仲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痹症;湿邪;辨证论治;方药正文:对痹症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经》从病因出发,给痹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张仲景在其基础上,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金匮要略》中分别在《痉湿·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为后世治疗痹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品《金匮要略》中对痹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所提出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皆可归属于广义的痹症,在治疗上也蕴含着仲景独特的辨证思路。

1 病因病机1.1 外因重湿邪何谓“痹”?《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

从以上所引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痹”乃伤于湿也,所以《金匮要略》提出了“湿痹”这一病名。

湿之所以成为致痹的关键因素,是因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

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

《痉湿·病脉证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我们可以看出,此条所述湿痹之症唯独脉象“沉而细”与太阳病“脉浮”异,“沉而细”体现了湿性重着黏滞的特性,为寒水在下不能化气。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仲景所谓“湿痹”,其实是寒湿之邪伤人一种临床表现,是外湿所引起的“痹”,印证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具有太阳病的发病特点,同时也有湿邪的病变特征,预示着在治疗上发汗、温阳、健脾、利湿诸法必不可少。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一、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1、原书以病分篇的编写体例,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

2、原书各篇篇名均冠以“病脉证治”或“病脉证并治”,则进一步示人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互参、辨证和论治一以贯之的重要性。

3、从各篇条文论述方式来看,大多先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主要症状,然后分列证候、治法、方药。

二、创立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原书论述诊治杂病,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原书具体辨证论治特点如下:1、辨主症时,当对其病位、病机具体分析;2、不论病程之久暂,凡有是证,则用是方;3、主证不变,主方及治则不变。

三、脉学的广泛运用1、脉法的整体观;2、脉象与四时、五色的关系;3、以脉推测病因;4、以脉推测病机;5、以脉确定病位;6、以脉主病(诊断);7、以脉论症状;8、以脉鉴别诊断;9、以脉论治;10、以脉推测预后;11、多脉见一病;12、一脉见多病。

由上述可知,原书已形成了较严密的脉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四、辩证的治疗观(一)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观念1、治未病:提出了治本脏同时兼实它脏,以防传变的整体治疗法则;2、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防止矛盾转化的治法;3、上病下取:病证虽表现在上焦,但其病本在下焦或中焦,可用本法治之。

4、下病上取:若病证虽表现在下焦,但其病本在上焦或中焦者,可用本法治之。

5、内病外治:如百合洗方。

6、外病内治:如“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二)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观点1、扶正与祛邪兼顾(1)扶正为主,佐以祛邪;(2)祛邪为主,佐以扶正;2、顺应病机,因势利导3、平调阴阳;(三)抓住主要矛盾1、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新旧同病,先治新病,后治旧病;3、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缓者后治;4、表里同病,表里两解。

中医古籍经典——《金匮要略》

中医古籍经典——《金匮要略》

中医古籍经典——《金匮要略》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基本论点
1.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主要辨证方法: 2.据脉论理: 3.紧扣证候病机施治: 4.倡导治未病: 5.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6.祛邪注意因势利导:
(二)创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
疗效可靠的杂病治疗经方
1.立方严谨,用药精练:
2.配伍严谨,化裁灵活:
3.效用卓著: 4.药物专用及特殊炮制、煎服法:
三国地图
医圣祠
医圣张仲景
(三)性质
“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 病的典范。”
(四)沿 革
• 1.成书期。 • 2.散佚期。 • 散佚:三国战乱纷争
• • •

竹简书写易损毁 门户之见传播不广 不“留神医药”,不重视医药文献整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 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十卷,而
/
金匮
《汉书· 高帝纪》:“与功臣剖 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 之宗庙。” • 林忆:“缘仲景有金匮录,故 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意。”

要略
陈修园: “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 (公元195年)以来,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 《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颅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2)异病同治:
病因相同: 五苓散证 病机相同: 肾气丸证 葶苈大枣泻肺汤
病位相同:
• 刘渡舟:“中医书百种,唯有此书真。” • 岳美中:脾胃病——李东垣 • 温热病——叶天士 • 起沉疴大病——伤寒、金匮 • 清· 徐灵胎:“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 应。” • 《四库全书》:“一知半解,便可起死回 生。”

【精品】图解金匮要略

【精品】图解金匮要略

【关键字】精品图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载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此外还包括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食疗法、治未病等,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简介《金匮要略》是传统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医学典范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可谓"施之于人,其效果若神"。

另外,《金匮要略》中还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饮食卫生、饮食禁忌、饮食疗法等。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作者简介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典范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因瘀致病
1.8 1.9 1.10 1.11 1.12 化瘀利水法 化瘀通经法 化瘀补虚法 化瘀通淋法 化瘀消痈法 1.13 1.14 1.15 1.16 化瘀止血法 化瘀消癥法 活血止痛法 破血逐瘀法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2.2 据瘀血证候轻重,定祛瘀药力大小 由于病因、病机、病程、体质以及邪正 消长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瘀血证有轻重缓急之 异。仲景据此巧施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之品, 以使方药与证候丝丝入扣。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2 化瘀消痈法 用于热毒内壅,营血瘀结之 急性肠痈脓未成者。方如大黄牡丹汤,以大黄 苦寒泻热、活血化瘀,配以咸寒软坚之芒硝荡 涤实热,宣通壅滞;丹皮、桃仁凉血逐瘀;瓜子 排脓散痈,全方具有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 攻下之功,亦可化裁用于肠痈脓已成者。对于 肺痈脓成后的治疗,据仲景“热之所过,血为之 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之论,当清肺化痰, 活血排脓,现常用《千金》苇茎汤化裁。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2.2 据瘀血证候轻重,定祛瘀药力大小 对证急者施以汤剂,或顿服之以取速效; 证缓者则以丸、散剂久服收功。仲景之 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临证若病重药轻则如杯水 车薪而贻误病机,若病轻药重则会药过病所而 后患无穷。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2.3 气血水相互兼顾,促化瘀技高一筹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4 化瘀消癥法 其一用于疟病日久不愈,疟邪 假血依痰,结成积,留居胁下而成之疟母。方用鳖甲 煎丸,以鳖甲软坚散结,煅灶下灰消癥化瘀,清酒通血 脉,共为君药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佐以乌扇(射干)、 桃仁、丹皮、芍药、紫葳、赤硝、大黄活血祛瘀通 滞;再加鼠妇、蟅虫、蜂窝、蜣螂化瘀消积杀虫治疟; 石韦、瞿麦、葶苈子通利水道;柴胡、桂枝、厚朴、 半夏、干姜、黄芩调理气机;人参、阿胶补益气血。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消积除痞,为治 疟母之主方。其二用于“妇人宿有癥病”而下血不 止,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散结以止血。方中桂 枝温通血脉;芍药和营以通调血脉;丹皮、桃仁活血 化瘀;茯苓健脾 清利化瘀法 用于治疗黄疸病。张仲景 论述黄疸病的病因有湿热、寒湿、房劳、嗜酒 等,但以湿热为主,其病机主要是“瘀热以行”, 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阳黄证的重要治法。 方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和大黄硝石汤。除 清热利湿药之外,三方均用大黄泄热、活血化 瘀,后方还加用硝石以加强化瘀作用。现今医 家治黄疸病注重化瘀退黄,方中常加赤芍、丹 参等活血化瘀之品,实受本法启示。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若女劳疸转变为黑疸兼有湿热瘀血者, 治以硝石矾石散。方中硝石味苦性寒能入血 分消瘀、清利湿热,矾石除湿,大麦粥保养胃 气防二石伤中。其二用于狐惑病湿热毒瘀交 结而脓已成之证。方用赤小豆当归散,以赤 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 新,浆水清凉解毒。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3 化瘀止血法 用于金疮出血证。此时 因经脉肌肤断伤,气血循行受阻,既有出血,又 有瘀血留滞,故主以王不留行散祛瘀活血,止 血止痛。方中王不留行走血分祛瘀止血止痛, 蒴细叶行血通经消瘀,桑白皮续绝脉,愈伤口, 三味烧灰存性以入血分止血止痛;黄芩、芍药 清热和阴;川椒、干姜助行血瘀,温运血脉;甘 草补中生肌,调和诸药;厚朴行气。全方诸药 合用寒温相配,气血兼顾,内服外用皆宜。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6 破血逐瘀法 用于产后“腹中有干血 着脐下”之血瘀实证。方为下瘀血汤,方中大 黄荡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蟅虫逐瘀破结。 因三药破血逐瘀力猛,病又发于产后,故用蜜 为丸以缓药性,用酒煎服以行助药势。仲景用 药之精细由此可见一斑。本方亦可治瘀血内 结的“经水不利”。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2.2 据瘀血证候轻重,定祛瘀药力大小 例如,对瘀血证之较轻者用当归、丹皮、 川芎、芍药之类,如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方 证; 较重者用大黄、桃仁等,如大黄牡丹汤等 方证; 极重证或久病入络者,则除大黄、桃仁等 植物药外,还加用蟅虫、虻虫、水蛭等虫类药 以破血逐瘀,如抵当汤、大黄蟅虫丸等方证。

1.4 利水祛瘀法 因水血停留的程度不同而分 别施以利水、逐水祛瘀之法。如妇女因先患水 肿而致血行障碍、经闭不通的水分病,仲景提 出“去水,其经自下”的治法,即利水以活血祛 瘀通经。原书未出方剂,可用五苓散利水,酌加 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泽兰等活血化瘀 之品。若属水血结于血室者,则用大黄甘遂汤, 方中大黄攻瘀破血积,甘遂攻逐水积,使水血分 离而消除;因两药峻猛,且病发于产后,故加阿 胶养血扶正,使祛邪而不伤正。
气、血、水相互为用、相互转化、相互 影响,关系非常密切。张仲景治瘀立法处方时, 能据证全面兼顾血与气、水之关系,使活血化 瘀药分别与利水、行气、益气药协同作用以增 强疗效。例如,在桂枝茯苓丸中配茯苓健脾利 水,鳖甲煎丸中用葶苈子、石韦、瞿麦通利水 道,当归芍药散以茯苓、泽泻、白术利水健脾, 赤小豆当归散用赤小豆利水渗湿,其目的都是 利因瘀而致之水,且利水又可促进瘀血的消散。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9 化瘀通经法 用于因瘀血所致“经 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方用 土瓜根散,以土瓜根散、蟅虫祛瘀破血,桂 枝、芍药调营止痛,用酒服以行药势,瘀去 则经水自调。若因瘀血内结经闭不通,则 用抵当汤攻瘀破血以通经,方中水蛭、虻 虫攻其瘀,大黄、桃仁下其血,瘀血去则血 脉流畅,而月经自行。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1 化瘀通淋法 用于湿热挟瘀的小便 不利或淋证。方如蒲灰散、滑石白鱼散。 前方以蒲灰(生蒲黄)凉血化瘀消肿,滑石清 热利湿,合用有泄热化瘀利窍通淋之功;后 方中白鱼消瘀行血利尿,乱发止血消瘀利尿, 与滑石相合,能化瘀止血,利尿通淋。后世 用以上两方加味治疗热淋、血淋效佳。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5 益气行血法 用于阳气不足,外感风邪, 血行不畅的血痹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以黄芪甘温益气,桂枝、芍药活血通脉,生姜、 大枣调和营卫,较桂枝汤倍用生姜在于助桂 通阳行卫祛风,全方具有益气温阳,温通血脉, 调畅营卫之功。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6 温经祛瘀法 用于妇人冲任虚寒兼有 瘀血的崩漏、不孕症、月经过多或至期不 来等病证。方如温经汤,以吴茱萸、桂枝、 生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阿胶、当归、芍 药、川芎、丹皮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麦冬 滋阴润燥而清虚热;人参、甘草、半夏补中 益气。全方共奏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 祛邪之功。
瘀血是杂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而 引起瘀血的原因又多种多样,故瘀血 证复杂多变。《金匮要略》对杂病瘀 血证的辨治,能根据其虚实寒热等各 种不同情况立法遣药,灵活应变,为后 世医家治瘀树立了典范。现就其治瘀 法探析如下。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 解毒散瘀法 用于感受时疫温毒侵及营 血,热毒壅滞,血脉瘀阻所致的阳毒、阴毒病。 方如升麻鳖甲汤,以升麻、甘草、雄黄清热解 毒;当归、鳖甲养阴活血散瘀;蜀椒辛热,以阳 从阳,欲速散其既结之邪毒,全方共奏清热解 毒、活血散瘀之功,为治疗阳毒之主方。而对 于疫毒深伏之阴毒,仍以此方解毒散瘀为主, 但恐蜀椒、雄黄辛热助阳耗伤阴血,故去之。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2.3 气血水相互兼顾,促化瘀技高一筹
在某些治瘀方中,仲景还据证酌加枳实、厚朴等 行气之品使气行则血行;或加当归、川芎等血中之气 药,活血又能行气;或加人参、黄芪、甘草等补气以推 动血行。如此配伍,较单纯活血化瘀疗效为优,这已被 古今医家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仲景首言“血不利 则为水”,且在治瘀方中加用利水药,为唐容川《血证 论》提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和后世医家用活血 化瘀法治疗水肿病开拓了思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 气行血治血痹,则为后世医家运用活血化瘀法,尤其是 为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制定和应用开创了先例。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2 行气活血法 其一用于气血郁滞的产后腹 痛证。方用枳实芍药散,以枳实行气散结,炒黑 能行血中之气,且防其破气伤正;芍药和血止痛; 大麦粥和胃安中,合而用之,使气血调畅,则腹 痛烦满等症自除。本方属行气活血之轻剂,病 机偏于气滞,行气以促血行。其二用于肝经气 血郁滞,着而不行之肝着。方用旋复花汤,以旋 复花善通肝络而行气,新降 (茜草)活血化瘀, 葱茎温通阳气而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则 肝着可愈。

2.1 详审瘀证之成因,立治法主次分明 张仲景治瘀能细审致瘀之因,又详析因瘀 所致病证的证候特点,确立治法、遣药组方主 次分明,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审证求因、审 因论治和治病求本之精神。如上述“解毒散 瘀”至“润燥消瘀”等7法,针对致瘀之因,或 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或行气,或利水、逐水 祛邪为主,加活血化瘀之品;或以益气扶正,或 温经补虚为主,加活血化瘀药物,分别以治阴 阳毒、黄疸、血痹等病证。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1.10 化瘀补虚法 用于虚劳挟瘀血的干血劳 证。其瘀虽由虚致,但瘀积已甚,瘀血不去则 新血不生,而虚终难恢复,故方用祛瘀生新,缓 中补虚的大黄蟅虫丸。方中大黄、蟅虫、桃 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搜络化瘀, 干地黄、芍药养血润燥,杏仁理气,黄芩清瘀 热,甘草、白蜜益气和中。本方攻补兼施,峻 剂丸服,为治疗久病正虚血瘀之缓剂。
论《金匮要略》治瘀法及其特点
陕西中医学院
赵天才
病因(病理产物)
瘀血 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第十六篇) 血瘀:病机
1.《金匮要略》的治瘀法 2.《金匮要略》治瘀法的特点 3、 结 语
摘 要

从治法角度深入探讨《金匮要略》中 的瘀血证,将其归纳为解毒散瘀、利水祛 瘀、温经祛瘀、化瘀消癥16法。认为其治 瘀法的特点是:详审瘀证之成因,立治法主 次分明;据瘀血证候轻重,定祛瘀药力大 小;气血水相互兼顾,促化瘀技高一筹; 顺应血气之特性,注重温通与酒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