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合集下载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期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壮大,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制度带领着日本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与此同时也让晚清时期的清政府看到了希望,清政府看到日本的成就,寄希望于通过新政实现宪政,摆脱统治危机,挽回人民和西方实行宪政的国家的支持,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清政府的新政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其陷入了泥潭,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日本的成功与清政府的失败这二者的差异在背景、领导者与支持者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成效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关键字:工业革命经济形态社会现状地域原因人才储备贯彻程度十八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架起了世界通向工业文明的桥梁,工业革命是生产领域一场了不起的革命,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由于资产阶级的扩张性,使得早期工业革命的成果给当时相对隔绝的世界带去曙光的同时更多的是灾难。

许多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难以应对工业革命国家的刀枪火炮加廉价商品的攻击,再加上封建官僚主义的腐化堕落,任由鸦片泛滥,国中金银大量外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统治开始动摇,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由于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的掠夺,开始解体,国家主权也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开始被打击。

此时的清王朝统治者在安稳与享乐中失去乐祖先开疆拓土、戎马生涯的斗志,他们没有选择反抗,相反他们选择了在保守中退后,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事实。

而日本却走上了另外一条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面对资本主义的入侵,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机遇,同属于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选择了相似的近代化道路,都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来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令人费解的是,在古代盛极一时有着几千年历史并且还一直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中国一败涂地,而一个落后贫穷的小小岛国日本却取得了改革胜利,在近代化道路上迅速迈进,成为了亚洲国家近代化的一个神话,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其原因。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摘要: 中日两国在相同的背景下, 被迫踏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走过了一段极为相似的道路, 即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然而, 在近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

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素质和国际环境因素。

本文仅从政治方面给出一点思考。

19 世纪中叶, 中国和日本先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 开港通商, 由此踏上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大致走过了一段极为相似的道路,即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入手, 再到变革经济和政治制度, 但结果与成效却截然相反。

造成这样的结局并不是一种偶然, 究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

现在就从政治方面加以简单探讨。

一、政治因素1、政权结构不同中国的中央集权官僚制是典型的政治全面控制社会的体制,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道德生活以及其他社会领域都纳入这下高度板结的宝塔体系中,归根结底又纳入最高权威人物(集团)手中,任何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的因素都被视为异端而被消灭。

同时权力的集中也有利于统治阶级动员全国力量来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而各地方作为中央的一个行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大都是皇权的代表,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还设提督学政,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分管民政,财政和人事以达到相互制衡的日的。

权力有限,都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约束,不可能也没有自由从根本上为改善统治而进行变革。

在这样的务件下,任何改革或变革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最就统治者的支持, 否则就会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而统治者必然会对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改革和变革加以支持, 反之则万般阻挠。

戊戌变法正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而真正握有实权的皇太后从变法一开始就加紧部署策划, 准备政变。

因此, 得不到最高统治者支持的改革派不可避免地被联合起来的封建反动势力所绞杀。

而日本实行的是幕藩制,分布于全国的200多个藩国对幕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各藩的大名是世袭的封建领主,在经济上是领地的所有者,并因此有权向领地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

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作者:贾占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法制化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宪政结果不同的原因,探讨了日本宪政之路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之处。

要加强思想领域的对外开放;正确认识宪政的实质;大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

以早日实现宪政与法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近代;宪政;中日比较;异同;原因一、近代中日两国的法制化具有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1、中日两国近代以前同属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是以中国古代法为中心,影响及于东亚各国法律制度的法律体系。

受中国传统法律影响并共同组成中华法系的东亚国家主要是日本、朝鲜和越南。

中日两国在近代以前均属于中华法系的主要成员,两国的法律体系基本一致。

日本由于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以唐律为范本,引进并制定了律、令、格、式成文法。

日本的多数历史学家,把当时这种以律令法为基轴所形成的国家统治体制,称之为“律令制”。

在公元11世纪幕府政治以前,特别是大化改新后的头两个世纪,后世谓之“律令时代”,其特点是仿效唐代中国,国家掌握土地和人民,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律令时代是日本政治统一、法制完备、经济文化走向繁荣的新时代。

这一时代的开创在制度上得力于对唐代法律文化的输入。

2、都因列强入侵、主权遭到破坏而走上法制近代化之路日本与中国大致在1840年以前均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不同形式的封建制度,但是随后均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化的序幕也由此被拉开。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关税主权。

两次鸦片战争,英、美、俄、法等资本主义列强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6个,欧美各国纷纷攫取领事裁判权,对清政府的统治也造成了危害。

列强的治外法权成为各阶层民众一致要求废除的目标。

日本所面临的情况与清末状况大致相似。

日本从1853年被美国舰队敲开大门,到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的l5年中,英、美、俄、法等列强迫使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25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日本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享有治外法权,日本的关税不能自主,列强还享有在日本设立租界的特权等等,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

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

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

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破除旧习。

......求知识于世界。

"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范多宝 730030关键词:近代化中国日本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从政治上讲,日本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而中国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从经济上讲,日本大力扶植私营企业,而中国长期压制私营企业;从文化上讲,日本勇于改造传统文化而中国则固守传统文明。

其结果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而中国承受了空前的屈辱。

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造成中日两国的差距的原因,以史为鉴,更好地实现民族振兴。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对有些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两条层次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截然相反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承受了空前的灾难和屈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许多学者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或者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探求历史的玄机。

但当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问题时,触及到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在近代史上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导,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息息相关。

在西欧,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私营的工场手工业中,生长在私有制的土壤中。

虽然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也有一些国家兴办的手工工场,比如法国的国家工场比较发达,但是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思潮兴起,重商主义日益失去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并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

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时期,都通过打击和削弱贵族势力,形成了强大的王权,国内市场日趋统一;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国家的统一,不仅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为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西方经济政治的发展,促生了西方近代文明。

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树立了人们的民主观念,为民主政治的建构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政策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三、启示:1 革新,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会倒退不会发展。

2 继续擅长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对外开放了。

3重视人才。

因为明治政府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像大久保利通这样人物的智慧,另外,日本一个使团出使西方学习的都是些脑子里有东西的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等等了。

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法律移植与本土化
法律移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大量引进西方法律制度
法律移植的影响:对两国法治近 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本土化: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过程 中,注重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法律 移植
本土化的挑战:如何平衡法律移 植与本土化的关系,确保法治建 设符合本国国情
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 元比较
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司法独立
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确保司 法公正
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选拔, 提高司法素质
加强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 度
加强司法监督,防止司法腐败
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
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强化法律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树立法律权威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 倡导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氛围
经验教训: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得失
中国:法治建 设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也存 在一些问题, 如法治观念不 强、法治环境 有待改善等。
日本:法治建 设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也存 在一些问题, 如法治观念不 强、法治环境 有待改善等。
比较:中日两 国在法治建设 方面存在一些 共同点,如法 治观念不强、 法治环境有待
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法律交流与 合作,共同推动法治现代化进程
加强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提高法 律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欧洲、美 国等国家的法治建设经验,不断 完善本国法治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提高本 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影响力和 话语权
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成 效与问题

近代中国改革失败与日本改革成功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改革失败与日本改革成功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改革失败与日本改革成功原因分析中国近代进行了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改革,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他们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作为我们邻国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什么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改革目的不同:虽然两者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改革,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根本行不通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封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

而日本当时确实是因为看到了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它全盘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所以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

2、改革领导阶层的区别:中国改革领导阶层没有掌握实权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改革领导人没有改革的根本觉悟,只靠一个无能的皇帝和几个热血的文人,他们没有充分的准备,实际大权还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上,就是没有足够的资本,中国的改革如何能成功。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所以说,没有一群成熟的领导人,改革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3改革的方式:明治维新的主要工作,是从无到有,重点是建立原来没有的东西,比如具有现代民主体制的议政制、建立现代国防、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科技、开办现代教育等。

做起来阻力就比较小。

戊戌变法则是从旧到新,重点首先是要将原来的否定,然后另外搞一套新的,这样阻力就很大。

4、改革对群众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拥护和赞同,尤其是在的德川幕府的顽固派的叛乱被评定后,几乎得到了全体国民一致的支持,国家在这样的改革下迅速强盛起来,国民也从这样的改革中很快富裕起来,真正实现了民富国强。

戊戌变法除了颁布了一大堆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许多书生论政的报刊社团之外,国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实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近邻,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往来与联系,日本的文化、文字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深远影响。

两国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上,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朝着不同的轨迹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就几个重要的点简要的进行分析。

一、闭关锁国与不平等条约不管是清朝政府,还是德川幕府,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严重的限制了本国与外国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经贸往来、科技引进。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了统治,但是也严重限制了国家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无法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无法强化产业和经济,更看不到世界变革的方向。

国家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上,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持续衰弱。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消彼长,中日两国都难以避免遭受西方国家用武力与威胁打开国门。

于是从1840年的历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同样,日本从1854年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之后也被迫同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其他条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倒幕运动太平天国与倒幕运动都是为了推翻现政权,诱因除去腐败的内政,积贫积弱的执政能力外。

很大程度上也因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力衰弱,民生下滑,以及面对外国势力的压力。

但区别在于,太平天国因为一系列原因最后失败了。

而倒幕运动最后获得了成功,为之后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这一步开始,中国和日本都开始了对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从而将国家引入了不同的轨道。

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面对外国先进的思想、科学技术,以及武力威胁,中日两国都开始了不同的自强之路。

从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以来,洋务派在商贸、人才培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本质就在于政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和发展受到多方制约。

而日本自倒幕运动成功以来,从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开始,进行了产业布局和发展。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姓名:徐晨皓)(专业:电子信息班级:11047812 学号:11047854)对于中国近代发展情况和日本近代发展情况,我发现它们初始情况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过程与结果。

但是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代史与日本的近代史慢慢比较,你会发现时间越往后,差别就越大,当然,其中的各种缘由我们也可以一一的体会出来。

中国的近代史发展可谓是艰苦卓绝,直到现在才慢慢崛起,日本的近代史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从崛起到妄想称霸到如今的经济强国。

那从中我们该反思些什么呢?一、两国的近代开端。

从国家体制来看,中国是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则是德川幕府统治,总体来看,都是统治阶级至上的国家。

而且,两个国家都是以农耕为主,都没有大型的机械工具,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先进技术相比,都远远落后。

中日两国都过着封闭的日子,与外界的交流甚少,但不同之处是,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小小岛国,人口少,总体中国远远富裕与日本。

20世纪7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深受鸦片的毒害,同时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但这恰恰引起了英国商人的愤怒,也给英国政府进攻中国提供了一个借口。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由于清朝后期的政治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军事废弛,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已经到了腐朽的地步;清朝后期思想界处在很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的经济落后······最终,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清政府显得不堪一击,不得不在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中文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民主共和,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一盘散沙,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增无减,传统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富国强兵的梦想依然遥遥无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不顺利。

但可喜的是,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双重超越”之路。

关键字:近代中日差异背景发展道路和平崛起正文: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向全世界发起了又一次有力的扩张。

这一次扩张不同以往。

扩张者不仅能够获得短暂军事胜利,还能够彻底征服最强大的帝国,并在经济上彻底控制对手。

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中,曾经被地理障碍和众多的人口所保护的中国和日本——远东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不得不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威胁。

中日几乎同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威胁,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到了21世纪依然身处第三世界;日本虽是小国,却能积极对外扩张,对内提高经济水平,虽然一度在原子弹的威力下战败,到如今却依然是发达国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差异如何解释?具体原因我认为要从近代化历史背景、发起阶级、内容以及对外经济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背景:双方发起近代化的背景比较相似。

内因均是封建体制的日趋没落,国内旧有的上层建筑不适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烈。

外因均是迫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开始处在被动状态。

中国近代化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的话,一般认为是1868年明治维新。

2、发起阶级:双方的发起阶级区别较大。

中国:最初为中国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举措是介绍西方的历法、地理社会等自然社会科学著作;随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慈禧、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介绍西方的科技和军事技术,陆续创办了早期的官办民族工业如安庆内军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再后来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再后来为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公元1793年的马戈尔尼访华事件。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门户进行贸易以发展本国经济,以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契机派遣马戈尔尼一行人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达到通商的目的。

但是由于礼仪之争没能完成任务,马戈尔尼遗憾而回。

但是通过这次旅程,他们也看清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认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繁盛。

于是在40年后,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从此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日本也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源于1853的佩里叩关事件,美利坚合众国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沙斯克耶哈纳号等四艘船开到江户湾的浦贺,强令日本开国。

日本经过几多考量,最后接受美国国书。

佩里基本达到了目的。

随后日本在开国的条件下经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近代化道路,迅速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日两国都面临新近资本主义国家强硬开国的要求,双方的选择不同,最终结果截然不同。

是什么导致双方面对相似的状况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呢?一价值观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人们一直安定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一而足。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随之军事、文化都得到提高,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封建社会,最终达到顶峰。

人们可以看到不断有外国人来华进行学习,进行贸易。

最初,由于中原的社会发展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就产生了民族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夷夏观念,故而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封。

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别的国家都是低于中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所以对那些‚夷‛完全不必看在眼里的。

因而他蔑视一切非本土的文化。

在对外问题上就形成了妄自尊大、傲慢的态度。

当时为了避免倭寇的侵扰,清政府采取了海禁的政策,即开始闭关。

由于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思想也变得很保守,对外界无所求。

而且人们又有很浓重的安定思想,从不愿意主动作出任何改变,期望可以永远维持现状。

因此他们拒绝开国也成为必然但日本不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他们血液中流淌的等级制度,为了实现各得其所,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主宰世界,但是现实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于是他们就需要不断学习别国,从国外获取资源以完善本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各得其所,像不断派遣留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

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

19世纪中日立宪进程何以差距甚大

19世纪中日立宪进程何以差距甚大

19世纪中日立宪进程何以差距甚大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中国遭受西方近代文明强烈冲击,但经过70年后才颁布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而同期遭受西方挑战的日本,早已在1889年制定《明治宪法》,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宪政制度的国家。

为什么日本不仅比中国近乎早20年就能制定并施行近代宪法,而且之后更打败中国和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力量强大的近代化国家?从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这与国情相关。

在某一特定时期,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变革孰先孰后,完全取决于特定国情和改革者智慧。

一、宪政制度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制度就是一系列权威机构制定的规则、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

”一个社会可能具备两套“制度”:纸上的制度和实际操作中的制度。

宪政制度,对于中国、日本或是亚洲其他国家来说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产物,而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

宪政制度包含那些尚未完全获得实施的宪法制度,宪政制度一般指基本政治制度,而非具体政策。

“在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制度与文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更经常发生的是新首先引发制度变化,而未必能动摇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新制度和旧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最后结果或者是新制度成功地颠覆旧文化,或者是旧文化推翻新制度或至少迫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带上固有的文化含义。

”政治文化与宪政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自变量——因变量”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联系。

没有文化的支持,制度无法建立,而没有制度的实践,也不可能完成文化的更新与变迁。

从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制度和文化变革必须齐头并进,而在某个特定阶段,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变革孰先孰后,完全取决于特定国情和改革者智慧。

二、中日国情比较在19世纪接受西方挑战之前,中日两国均为传统君主专制政体。

自唐朝以后,日本全盘引进中国权威式家长制政治文化,将“权威”与“恭顺”作为支配社会秩序的基本原理。

但是,中国实行绝对君主制,皇帝拥有绝对实权,而日本天皇只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元首,只起到统合大和民族的精神权威作用。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教育作文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教育作文文档

学⽣如何理解中⽇近代改⾰之异同-教育作⽂⽂档学⽣如何理解中⽇近代改⾰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改⾰⽐较感兴趣。

⼗九世纪中期,在西⽅的冲击下,中国、⽇本相继⾛上改⾰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效仿⽇本再⼀次进⾏了改⾰――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如何理解中⽇近代改⾰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前都是封建⾃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农经济,⽇本是封建领主⼟地所有制下的封建⾃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阶级对农民阶级、⼿⼯业者、商⼈的剥削压迫,⼗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

思想⽂化上,两国改⾰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强、求富”的⼝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主张学习西⽅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主张不但学习西⽅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先进的政治制度;⽇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获取信息,故⼜称“兰学”)成为⼀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松阴等⼈主张学习西⽅。

外交上,两国改⾰前民族⽭盾都激化了。

⼗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业⾰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临的是第⼆次鸦⽚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临的是甲午中⽇战争的战败;⽇本明治维新前⾯临的是“⿊船来⾏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主改⾰者也都付出了巨⼤的努⼒,为改⾰作出了巨⼤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松阴、久坂⽞瑞、⾼杉晋作、伊藤博⽂等。

关于中日近代史不同的几点分析

关于中日近代史不同的几点分析

关于中日近代史不同的几点分析中日近代以来,不约而同的遭受到了西方侵略者的武力侵略。

面对这种情况,两国都进行了改革变法,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近代史从此开始了。

背景中日大体相同,我认为日本近代以前的文化,制度,体制等,大部分是学习我国而得到的,如日本的建筑,许多与中国风格相近,但是,由于日本地理位置与我中国区别很大,导致日本的思维方式,人物性格,风俗习惯,饮食习惯,民族信仰等,与我们不同。

日本人习惯吃生鱼片,而中国则喜欢吃米面等食品,即使吃鱼也不会是生食。

日本人信仰军国主义,而中国受儒学影响,历来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日本人是大和民族,而中国则是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

政治近代历史上,中日的政治制度是大不相同的。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功的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是被迫走上近代史道路的,中国的近代史道路可以说是十分被动、十分缓慢和十分曲折的。

由于,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政府的腐败软弱,导致在反抗外来侵略时节节败退,基本以失败告终。

教育中日对待教育问题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日本历来很是重视教育问题,日本的教育理念有以下几点:1、真正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现代日本教育界中认为好学生的主要标准是身体健康、自主学习能力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国际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再看中国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自主能力差,合作精神欠缺更不要说国际合作精神,环保意识就更差的不要说了)。

2、学生培养目标是:情感、思考和独立。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好学生的标准中没有一条是我们常提的优异的学业成绩。

日本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几乎没有把小孩在校的学业成绩看成是最重要的东西,真的大多都强调小孩身心健康最重要。

(反思我国学生,据有关报刊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越高,特别是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日多,这多少与我们虽提“健康第一”却因国情特别,难以真正落实要求有关。

中日近代改革关系的探究

中日近代改革关系的探究

中日近代改革关系的探究康凯2013000102006中日近代都进行了改革,但结果却是不同的。

我认为原因可以从文化,背景,时间,改革的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化方面中国的封建统治长达几千年。

中国的社会等级鲜明,下层的劳动人民老实本分,兢兢业业,只求能够养家糊口。

儒家理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儒家为主的文化深入人心。

谋权篡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日本四面临海,日本人具有冒险精神,他们的社会中存在武士。

所以在改革中,中国的改革是统治阶级领导的。

中国的资产阶级很弱小,而众多的农民不会去探索如何是中国富强起来,如果有反抗的,也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并且,当时当时的社会还没到民众生活不下去的地步。

日本的改革过程中,既有统治阶级,又有下层的武士。

2.国情不同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前,社会矛盾很尖锐。

1853年,美国的军舰到达日本,要求与日本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史称“黑船事件”,其后,又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引起了日本国内的强烈不满。

日本国内的反动集团,先是攘夷,后又武装倒幕,革命派不仅有改革的想法,有了武装力量的支持,最终推到幕府,颁布了改革法令。

而且日本国小,改革进行相对比较容易。

中国那时的封建势力还具有很大的力量,武装力量都掌握在封建势力的手中。

中国的改革派,只是有了改革的理论,并没有实权。

封建旧势力掌握着改革与否的主动权。

但改革势必会触及到封建旧势力的利益,所以,改革就进行不下去,改革失败是必然的。

毛主席曾说:枪杆子地下出政权。

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的改革而且中国地大物博,改革不易。

3.改革的人物不同日本的改革,早期有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

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比较: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想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制度,对国内现状改革,摆脱现状,使国家强大2、手段相同:采取政治制度改革,并意图参照英国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3、过程相同:都采取了各种向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方式,颁布一些法律维护新制度不同点(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戊戌变法中,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2000多年)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当时中国人民还未彻底的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议程。为了实现这个 目的 , 日本各项 法规 的改革和 建设 便紧锣 密 化的中、 级武士提 出的 。他们从世界“ 下 变局 中清醒地看到 , 洲各国 亚 鼓地拉开了序幕。可见 , 废除不平等条约、 收回治外 法权也是促使 日本 的封建社会明显落后于 欧洲 , 日本必须抢先摆脱亚洲 的固陋 , 快转向 尽 进行法制改革的直接动因。 西 方文明 把日本封建社会改造为西 方式的资本 主义社会 , , 否则 , 在
浅析 中 日 近代宪政之路 的异 同及原因
他 山 之石
浅 析 中 日近 代 宪 政 之 路 的 异 同及 原 因
贾 占军
( 中共 宝鸡 市委 党校 陕西宝鸡Leabharlann 7 10 ) 2 0 1
【 摘
要】 本 文分析 了近代 中 日两国法制化 大致相 同的历 史背景和 实施 宪政 结果不 同的原 因, 讨 了日本 宪政之路 对中国宪政建设的 探
近 代 中 日两 国 的 法 制 化 具 有 大 致 相 同 的历 史背 景 1 中 日两国近代以前 同属 中华法 系 、


在人们 思想 中依然 占据统 治地位 、 法等级制度 顽 固不 化 , 宗 家族本 位、 义务本位观念牢不可破 , 个人 权利长 期被漠视 、 被践 踏 , 奴化 思想深入
中华 法系是以中国古代 法为 中心 , 响及于 东亚各 国法律 制度的 人心 。在这样 的情况下 , 影 以民主 、 自由、 平等、 权利等为主要特征 的近代 法律体 系。受中 国传统法律影晌并共 同组成 中华法系的东亚 国家主要 法制 , 无法在中国社会里找到扎根的土壤 。 是日本 、 朝鲜和 越南 。中日两国在 近代以 前均 属于 中华法 系的 主要成 日本在 l 世纪 7 9 0年代末到 8 O年代初 , 曾掀起 了一场 波及全国 上 员, 两国的法律体系基本一致。 下的 自由民权运动 ” 这场现代 政治法律观的普及运动 , , 大量地 吸收了 日本 由于大规模地输 入唐代 中国的法律 文化 , 以唐律 为范本 , 引进 西方 的近代思想和学术。自由主义和个人 主义取代过去的儒家思想 而 并制定了律、 格、 令、 式成文 法。日本 的多数 历史学家 , 把当时这种 以律 流行 起来 , 天赋人权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启蒙 , 西方的法律观念得 以广 泛 令法 为基 轴所形成 的国家统治体制 , 称之为 律令制 。在公元 1 世纪 传扬 , 1 现代法治主义的精神渐渐深入人心 , 为近代 法制的建立奠定 了坚 幕府 政治 以前 , 特别 是大 化改 新 后的 头两 个世 纪 , 世谓 之 律 令时 实的思想基础 。 后 代 其特点是仿效唐代中 国, , 国家掌握土地和人民 , 在此基 础上建立以 3 中 日司 法人 才 的储 备 不 同 、 天皇 为核心 的中央集权 官僚体 制。律令时代 是 日本政治 统一 、 制完 法 清廷 10 年废 除科举 , 95 同年在 京师设 立法律学 堂 , 紧接着 各省建 备、 经济文化走 向繁荣 的新时代 。这 一日代 的开创在 制度 上得 力于对 立法政学堂 , 寸 此时 , 大量旧士子才视 新办 的法政学校为传统的读书做 官 唐代法律文化的输入 。 的捷径而趋之若骛 , 各法政学校 学生 的数量大为膨 胀。但迅速 膨胀的 2 都 因 列 强入 侵 、 、 主权 遭 到破 坏 而走 上 法制 近 代 化 之 路 法政教育反而带来负面效果 : 本极其有 限的法律人 才都被应 用到法 原 日本与中国大致在 14 80年 以前均保 持着 自给 自足的 自然经济 和 政教育的方面 , 对法律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才更加 缺乏 , 而法学教育也只 不 同形式的封建制度 , 但是随后均遭受了来 自西 方列强的入侵 , 近代化 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的序幕也 由此被拉开 。中 国自 14 80年鸦片战争失 败之后 , 迫同西方 被 同期的 日本政府为了吸引人才 , 甚至规 定帝国大学 法学院 的毕业 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割地赔款 , 丧失 关税主权。两次鸦 片战 生可免试进政府机 关做 官 , 于是 出现 了 法科 万能 时代 。日本 国内 争, 、 、 、 英 美 俄 法等资本 主义列 强逼 迫清朝 政府签 订 了不平 等条 约 2 17 年 在司法省设置 民法案 , 6 82 开始讲 授法国法 ;8 4 东京的 开成学 17 年 个, 欧美各国纷纷攫取领事裁判权 , 对清政府的统 治也造成 了危 害。列 校开始教授英国法 ; 8 年法科大 学设立德 国法科。这样在 民法典的 17 8 起草和公布时期 , 已有 一 定的人 才培养 和积聚 , 已形成不 同的 学术 并 强的治外法权成为各阶层 民众一致要求废除的目标。 日本所面临的情况与 清末 状况大 致相似 。日本从 15 8 3年被美 国 流派。 舰队敲开大门 , 16 年 明治政府成立后 的 l 年中 , 、 、 、 等列 到 88 5 英 美 俄 法 三、 日本 宪 政 之 路对 中 国宪 政 建 设 的 启 迪 强迫使日本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达 2 个 , 5 通过这 些不 平等条 约 , 方列 西 1 思 想 领 域 的 对 外 开放 是 至 关 重要 的 、 强在日本取得了片 面最 惠国 待遇 , 享有 治外法 权 , 日本 的关税 不能 自 日本接受西方文 明的心态是开放的 , 在总体上说 , 能够形成 一些国 主, 列强还享有在日本设立租界的特权等等 , 日本面 临着沦为 半殖 民地 民共识 , 即必须学习西万优秀文明 , 并且为我所用。 的危机。明治政府上台后 , 迅速把修改不平等条约 、 回治外法权列 入 收 日本明治维新 的“ 脱亚入欧 指导 方针 , 由那些已经资产 阶级 的 是
启 示 之 处 。 要 加 强 思 想 领 域 的 对 外 开放 ; 确认 识 宪政 的 实质 ; 力夯 实 市 场 经 济基 础 。 以 早 日 实现 宪政 与 法 治 , 中 华 民 族 的 伟 大 复 兴 奠 正 大 为
定 坚 实基 础 。
【 关键词】 近代 ; 宪政 ; 日比较 ; 同; 因 中 异 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