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CT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脑肿瘤pptPPT课件
Ⅱ、Ⅲ级星形细胞 瘤
左侧颞顶叶混杂密 度灶,其内见片 条状高密度灶, 中央见低密度灶, 边缘大部强化, 周围见地密度水 肿带,左侧脑室 受压闭塞,中线 结构右移。
• 平扫:左额顶部圆形低密度影,其外后方可见一圆形高密度结
•
节,左侧脑室受压,中线右移。
• +C:瘤结节均匀强化,周围无明显水肿(Ⅱ级星形细胞瘤)
②10%-15%可见 斑点状钙化,有较 小的囊变区和坏死 区,但大片出血者 少见。
③增强扫描肿瘤 呈均匀一致的中等 至明显强化。
④第四脑室前移 可呈弧线形变扁。
⑤80%-90%伴幕 上脑室明显扩大。
• 髓母细胞瘤 • CT平扫(左图)示小脑蚓部圆形高、低混合密度病灶,边界尚清,周围伴轻
度水肿。第四脑室闭塞。
• 右额骨内板下,
左额骨内板下, 右顶骨内板下, 左顶骨内板下 分别见等密度 梭形病灶,其 内缘边缘清楚, 双侧前额角受 压,后移。
多发转移瘤. 白质水肿.
增强扫描是必需的.
1
22
多 发 性 转 移 瘤
3
4
肿瘤钙化.
脑膜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畸胎瘤.
脑膜瘤.
松果体畸胎瘤.
脑室少突胶质细胞瘤.
脑肿瘤
左颞顶有大片低密度水肿带,累及灰白质 增强扫描于顶枕部有片状或结节状强化灶脑 室受压变形且移位。中线结构右移.
Ⅰ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脑内低密度影,边清, 邻近脑室及中线轻度受压、移位。 +C: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 密,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 Ⅰ级星形细胞瘤
• 平扫:右额颞圆形低密度、边缘清楚、密度均匀。 • +C:无强化,中线清度左移。
+C:不均匀强化 多见小儿及青少年,70%来自四脑室,可种植转移,常位于脑室周围及脑实质内,实性或囊性。
颅脑常见疾病CT表现
垂体瘤
总结词
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的肿瘤,CT表现为鞍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有强化。
详细描述
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可引起多种症状,如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失调等。 CT扫描时,垂体瘤通常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时与鞍旁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有强化。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压迫视神经、垂体柄等结构,导致相
颅脑常见疾病CT表现
$number {01}
目 录
• 脑肿瘤 • 脑血管疾病 • 颅内感染 • 颅脑外伤
01 脑肿瘤
胶质瘤
总结词
胶质瘤是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常伴有钙化或出血。
详细描述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缓慢,但具有浸润性。CT扫描时,胶质瘤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 时边缘不规则。钙化或出血灶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影。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脑水 肿和颅内压升高。
脑膜瘤
总结词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组织,CT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
详细描述
脑膜瘤通常位于硬脑膜上,可单发或多发。CT扫描时,脑膜瘤呈高密度或等密度 肿块,有时边缘清晰,有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明 显强化。脑膜瘤可压迫邻近脑组织或颅骨,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脑血管畸形的CT表现与预后
脑血管畸形的CT表现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 预后。伴有颅内出血或钙化的脑血管畸形可能更 危险,需要紧急处理。
03 颅内感染
脑炎
脑炎的CT表现通常包括脑实质的密度 减低,脑沟、脑池的狭窄或消失,以 及脑室系统的缩小。这些变化通常提 示炎症导致的脑水肿。
脑炎还可能导致脑膜增厚,在CT上表 现为脑膜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CT脑肿瘤
4. 脉络丛乳头状瘤
多见于青少年,常发生于侧脑室三角 区、第三和第四脑室,肿瘤血运丰富,易 发生出血、囊变和钙化。
Ⅰ级
Ⅱ级
Ⅱ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2. 少枝胶质细胞瘤
较少见,好发于20—50岁男性患者, 多累及大脑半球额叶,其次是顶叶和颞叶, 肿瘤属良性,钙化为其特征。
CT表现:
为稍低密度,也可为等或稍高密度,其 特征表现为瘤内有粗大而不规则形钙化斑, 发生率70%左右,少数可有囊变和出血,无 或轻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 强化不显著,增强多为均匀性,少数为环形 增强。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与继发两大类。原发 性肿瘤来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如脑、脑 膜、血管、颅神经及胚胎残余组织等,继发 肿瘤包括转移瘤和侵入瘤。颅内肿瘤不少见, 约占全身各部位肿瘤的1.45%-2.0%,男性多 于女性,颅内肿瘤成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 以20-40岁之间多见,十二岁以下儿童发病率 相对地较成人为多,约占全身肿瘤的7%左右。
颅内肿瘤的病理分型及命名比 较混乱,至今仍无统一意见。我们 常根据肿瘤的组织发生学分类。
1. 起源于神经胶质和神经上皮细胞的肿瘤: 主要有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少质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 状瘤。
2. 起源于神经Βιβλιοθήκη 位和原始神经外皮细胞的肿 瘤:主要有神经节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
等混杂密度,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有时还 有钙化,周围脑水肿较轻,占为效应不明 显。 Ⅲ、Ⅳ级 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为混杂密度,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图表
- - .考试资料.
- - .考试资料.
- - .考试资料.
- - .考试资料.
-
- .考试资料.
颅内钙化病灶鉴别诊断:
1. 星形胶质细胞瘤:多为斑点装钙化,远不如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明显,且常出现瘤内囊变和环形增强。
- - .考试资料.
2. 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大脑半球(尤其额叶)略低或等密度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出现大而明显条状或斑片状钙化。
3. 脑膜瘤:多呈斑点状均匀散布,肿瘤边界清楚,平扫均匀稍高密度,常伴骨质增生改变。
4. 颅内动静脉畸形:病灶内出现条状明显钙化,无占位效应,增强可见血管增强影。
5. 脑内结核瘤:伴斑片状钙化,病灶多较小,而周围水肿相对明显。
脑外肿瘤特征:
1. 脑白质塌陷征:脑外肿瘤嵌入脑灰质,使其下方脑白质受压,由指状突入而变平,且脑白质与颅骨内板间距离增宽。
肿瘤广基与硬脑膜相连。
3. 局部骨质改变:随肿瘤性质而异,可增生、可破坏,如脑膜瘤骨质增生,听神经瘤内听道扩大,垂体瘤蝶鞍扩大鞍底破坏,脊索瘤骨质破坏。
4. 邻近脑池脑沟变化:局部脑池填塞,未填塞部分扩大,对侧脑池变狭,局部脑沟可增宽。
5. 静脉窦闭塞:CT平扫见静脉窦内高密度,增强后扫描无增强,MRI T1和T2均为高信号,与血液回流受阻有关。
- - .考试资料.。
颅脑肿瘤的ct诊断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是否推压 移位等,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手术可行性都有重要意义。
肿瘤周围水肿与占位效应
肿瘤周围水肿
肿瘤周围水肿是颅脑肿瘤常见的CT表现之一。水肿范围和程度与肿瘤的性质、大小及侵犯范围有关。水肿越明显, 往往提示恶性程度越高。
占位效应
转移性肿瘤
颅脑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之一,转移性肿瘤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 多发低密度结节或肿块。
03
颅脑肿瘤的CT表现
肿瘤大小与形态
肿瘤大小
颅脑肿瘤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其大 小各异。一般来说,较大的肿瘤往往恶性程度更高,预后较 差。
肿瘤形态
肿瘤的形态也是判断其性质的重要依据。圆形、类圆形或分 叶状的肿瘤往往良性可能性大,而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的 肿瘤则恶性可能性大。
诊断方法
颅脑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 检查,如CT、MRI等,以及实验室检 查和病理学诊断等综合手段进行确诊 。
02
CT诊断技术
CT成像原理
X线与CT
CT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它利用 X线对人体进行多角度的扫描,再通 过计算机处理数据,重建出人体组织 的二维图像。
层厚与重建
密度分辨率
CT能够区分不同密度的组织,这是由 于X线吸收系数不同,导致X线衰减程 度不同,从而在图像上形成不同的灰 度。
感谢观看
由于肿瘤在颅内占据一定的空间,可引起周围脑组织移位或变形。占位效应的程度也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 据。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往往占位效应更明显,可引起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
04
颅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脑膜瘤CT诊断ppt课件
典型病例二:CT诊断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总结词
指导手术过程
详细描述
在某些复杂病例中,CT诊断不仅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范围,还可以为手术提供最佳的入路和切除策略 ,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和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三:CT诊断在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评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术后通过CT随访可以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复发或残留病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 据。同时,通过对比术前和术后的CT图像,可以评估手术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SUMMAR Y
04
脑膜瘤CT诊断的临床 应用
地和密度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在 颅内的位置和大小,为手术提供准确 的定位信息。
通过CT值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肿瘤 的质地和密度,有助于手术前的病理 学预判。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扫描可以观察肿瘤与周围脑组织、 血管和神经的关系,有助于评估手术 难度和风险。
脑组织
脑膜瘤常与脑组织紧密相 邻,有时可侵蚀脑组织, 导致局部脑池、脑沟变窄 或消失。
血管
脑膜瘤可压迫或推移邻近 的大血管,如大脑中动脉 或上矢状窦等,但较少侵 犯血管。
硬脑膜
多数脑膜瘤起源于硬脑膜 ,可向内或向外生长,与 硬脑膜的边界清晰或不清 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大小
脑膜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可从几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但多数肿瘤的直径在3-5厘 米之间。
肿瘤的密度与强化
密度
脑膜瘤的密度通常与周围脑组织相似 ,但有时可能出现钙化或囊变,表现 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灶。
强化
脑膜瘤通常在CT增强扫描时表现出明 显强化,即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脑组 织形成明显的密度差异。
疾病诊断脑肿瘤
T2WI腺瘤呈高信号或等 信号。垂体高度增长, 上缘膨隆,垂体偏斜与 CT所见相同。用 GdDTPA后,肿瘤信号期低 于垂体,后期(55分钟 后)高于垂体。
2.垂体大腺瘤旳MRI体现(图10-1-14) T1和T2WI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同或略低。垂体 多被完全破坏而不能显示。肿瘤出现 坏死囊变,TlWI信号略高于脑脊液; 肿瘤出血,T1WI为高信号。肿瘤向鞍 膈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是因鞍 膈束缚肿瘤之故,称“束腰征”。鞍 上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 向鞍旁生长。
〔临床与病理〕颅咽管旳胚胎残
余上皮细胞演化而来;多位于鞍上, 以囊性多见,囊壁及实性部分有钙化 。临床体现为发育障碍,成人以视力 、视野障碍及垂体功能低下旳体现。
〔影像学体现〕
CT:1、平扫见鞍区囊性或囊实性 伴有不规则钙化旳肿块; 2、肿瘤旳实质部分呈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3、脑积水 4、冠状扫描可更清楚旳判断 肿瘤与蝶鞍旳关系。
侧 脑 室 后 角 胶 质 瘤
(右顶)良性胶质瘤MRI体现
2 1
右侧小脑星
形细胞瘤
(1平扫、2、
3增强扫描,
4为CT平扫)
3
4
三脑室后部胶 质瘤
右颞恶 性星形 细胞瘤
(VI级)
多形 胶质 母细 胞瘤
(右顶)恶性胶质瘤MRI体现
[诊疗与鉴别诊疗]
根据经典影像学资料, 大多数肿瘤能够定位, 80%可作出定性诊疗 。
影像学体现
1.颅骨平片:主要观察颅高压和肿瘤 定位征。
2.CT体现: (1)Ⅰ级肿瘤: 平扫,多为脑内边界较清旳低密度灶 ,可见斑点状高密度钙化灶,瘤周水 肿轻,占位效应轻,病灶轻微强化或 不强化。
(2)Ⅱ-Ⅳ级肿瘤:
脑肿瘤CT和MR诊断(jian3)
脑内、脑外肿瘤的鉴别
• • • • • • 脑内肿瘤常有的征象: ① 肿瘤中心位于脑质,窄基与脑表面相连; ②肿瘤周围的脑白质受侵非受压; ③肿瘤的占位效应重,而脑外肿瘤相对较轻; ④脑内肿瘤的瘤周水肿明显; ⑤大部分肿瘤无“假包膜”征。
脑外肿瘤
1、肿瘤广基贴于颅骨内面或硬脑膜;
2、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宽; 3、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 4、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 5、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
脑肿瘤影像表现
(1)高密度灶:高于正常 脑组织密度的影像(高 出40HU)
如钙化、急性硬 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 出血以及 某些转移瘤
(2)等密度灶:
病变和正常脑组织密度一样为 等密度(CT值25-40HU)
(3) 低密度灶:
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的影像(CT值低出25HU)
(4)混合密度灶:
病灶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密度结构 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 和畸胎瘤等。
1、矢状窦旁和大脑镰脑膜瘤是最常见的类型
2.大脑凸面脑膜瘤 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
内侧型
外侧型
3.蝶骨嵴脑膜瘤 按其在蝶骨嵴的位置分为3型: 内1/3、中1/3、外1/3。 简化为两型,即内侧型和外侧型
4.嗅沟脑膜瘤 在前颅窝底筛板及其后方
5.鞍区脑膜瘤 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 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
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 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构成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 特征
左颞叶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出血
肿瘤钙化(团块状)
肿瘤钙化(条片状)
胶质母细胞瘤坏死
CT增强程度 10HU以下为轻度; 10-20HU为中度; 20HU以上为重度。
轻度强化或无强化
脑部肿瘤影像诊断
◄ 正常影像表现
MRA检查:类似脑血管造影或CTA表现
◄ 正常影像表现
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
◄ 正常影像表现
DWI和DTI检查
◄ 星形细胞瘤
1、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 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临床与病理 按照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为Ⅰ-Ⅳ级,Ⅰ级分化良好,边缘清楚肿瘤血管较成熟;Ⅲ、Ⅳ级分化不良,呈 弥漫侵润生长,轮廓不规则;Ⅱ级介入其间。临床:癫痫、颅压高 影像学表现 CT:Ⅰ级低密度灶,边界清,无或轻度强化(毛细胞型和室管膜下巨细胞型除外);Ⅱ-Ⅳ级混杂密度, 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显著。增强:不均匀、壁结节、花环状,也可无强化。MR:T1WI稍低或混杂, T2WI均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类似CT;恶性高,弥散受限明显;DTI白质纤维束破坏 诊断与鉴别 约80%可定性, Ⅰ级需与脑梗死、胆脂瘤、蛛网膜囊肿区别;环状强化需与脓肿、转移瘤鉴别
◄ 垂体瘤
垂体瘤CT平扫加增强
◄ 垂体瘤
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
◄ 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伴囊变 注意:垂体柄偏移
◄ 听神经瘤
4、听神经瘤( acoustic neurinoma ) 系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约占脑肿瘤的8-10%,男多于女,儿童少见 临床与病理 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在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可出血、坏 死、囊变,多为单侧。临床:听力损害、前庭功能紊乱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瘤周可有轻度水肿,四脑室受压移 位,甚至幕上脑积水。骨窗内耳道扩大。增强:均匀、不均或环状强化 MR:除信号特点外,其余和CT相似。MRI可检出很小的微小肿瘤 诊断与鉴别 位置特征,容易诊断,肿瘤较大时需与该区的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等鉴别
脑肿瘤的CT诊断
胶质瘤 Glioma
脑干胶质瘤
胶质瘤 Glioma
脑干胶质瘤
胶质瘤 Glioma
少枝胶质瘤 Oligdendroglioma
·约占胶质瘤的10% ·见于任何年龄 峰值年龄50~60岁 男略多于女 ·多见于额部 生长缓慢 侵润生长 边界不清 少延白
质蔓延(混合性少枝胶质瘤 少枝细胞成分小于75%) ·CT 低或低~等密度 钙化(多线块状)囊变约50% 出
男>女,40~70岁多见,峰值年龄45~50岁 2、好发部位:额叶→颞叶→顶叶 3、生长特点:沿白质蔓延,跨中线破坏大脑镰
可侵入蛛网膜下腔 4、CT:混杂密度,无钙化,多坏死囊变,常见肿瘤内出血
周围水肿明显,+C边缘不规则环形强化 5、MR:T1不均低密度,中心更低信号;T2高信号,与周围
水肿不能区分,内部出血信号,不规则流空血管, 实性部分不规则环形强化(坏死反应区)
胶质瘤 Glioma
胶母细胞瘤 巨大 坏死 出血性肿块 扩大的侧脑室颞角 室管膜异常增厚
胶质瘤 Glioma
胶母标本
出 血 坏 死
胼 胝 体 混 合 性 出 血 新 生 儿 巨 大 肿 瘤
胶质瘤 Glioma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瘤 Glioma
胼胝体胶质瘤 (部分胶母)
胶质瘤 Glioma
右额-胼胝体胶质瘤 III级
定位-轴内vs轴外 原发vs继发 组织类型估计
发生部位 发病年龄 形态、密度、增强特点
星形细胞瘤好发部位
胶质瘤 Glioma
低级星形细胞瘤(I~II级) Low-glade Astreneytoma 多见于儿童青年,症状相对较轻 生长缓慢 边界清 极少水肿
毛细胞(亚)型星形细胞瘤 Polioytic A 1 多见于间脑(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也可见于颞叶 易囊变(壁结节型或完全囊变) 2 CT 实性部分低密度 囊性部分密度略高于CSF 钙化少见 约10% 少见出血 3 MR T1低信号 T2高信号(囊与实性部分) +Gd增强较CT多见
有关颅脑肿瘤CT的临床鉴别诊断分析
有关颅脑肿瘤CT的临床鉴别诊断分析目的:分析颅脑肿瘤CT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且接受CT平扫或增强的12例脑肿瘤患者(后经上级医院术后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肿瘤密度特点方面,等密度6例、低密度4例、混杂密度2例;在肿瘤位置方面,大脑镰旁5例、小脑幕缘3例、大脑皮层下区2例、鞍区2例;在肿瘤占位征象方面,占位征象明显患者9例,其余为占位征象不明显患者;在形态方面,圆形以及类圆形11例,不规则形1例;最小1.3cm×1.2 cm×1.1 cm,最大3.6 cm×3.9 cm cm×4.5 cm。
结论: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CT 属于一种先进的做法,所以,对颅脑肿瘤CT的临床鉴别诊断予以更进一步研究,具有相当积极的临床意义。
标签:颅脑肿瘤;CT平扫;鉴别诊断对疑有颅脑病变患者而言,CT平扫属于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
少数颅脑肿瘤患者瘤体形态模糊,因而有可能出现误诊甚至漏诊。
所以,有必要对颅脑肿瘤CT平扫特征予以分析和总结,从而降低该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1]。
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脑肿瘤患者的CT表现。
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4月就诊于我院且接受CT平扫或增强的12例脑肿瘤患者(后经上级医院术后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
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46~79岁,平均67.5岁,临床症状有:1)头痛、头晕。
2)一侧肢体不灵活。
3)语言不清。
4)恶心、呕吐。
5)耳鸣。
6)视力下降。
7)听力下降等。
1.2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2]:予以横断面CT平扫,颅底至颅顶层面层厚为4.8mm,层距为5mm扫描,;管电压设置为140kV,150ms;管电流设置为120kV,185ms。
1.3图像评估12例CT平扫图像均接受至少2位专业影像学医师的分析和评估,主要涉及肿瘤的以下内容:1)部位。
脑膜瘤CTMRI表现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CT表现 (三)囊变者少见,约占3%-5%。
• 女性,55岁,头昏、头痛2年,加重一月。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诊断依据:1、病变呈类圆形,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侧低 密度坏死区内见液液平面,密度下高上低,考虑为瘤内出 血所致; 2、病灶外缘与脑膜呈广基相贴,骨窗示相连的颅 骨骨质较对侧更厚,且内板边缘明显,较毛躁而不光整锐 利;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肿 带,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
和坏死,影像学表现符合大体标本的表现,表现为类圆形
近软组织的密度均一、边缘光整的孤立性结节影,无特征
性改变,很难和其他的疾病鉴别,最终诊断依靠病理。肺
原发性脑膜瘤为良性,易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但是还有恶性的报道。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 1、垂体瘤:典型呈“8”字征。 • 2、颅咽管瘤:多为囊性,实性也有,但多向后生长,强
化也没有脑膜瘤如此明显。
病理诊断:鞍结节脑膜瘤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增强扫描示幕 下病变明显强 化,冠状面 (图2)与小 脑幕广基底相 连,可见脑膜 尾征(图2箭 头)。
2020/4/1
脑膜瘤影像剖析
• 本例患者病变累及广泛,有骨质改变及软 组织肿块,发生于左侧眶骨外侧壁、左侧 部分颞骨及额骨,术前未考虑到脑膜瘤的 可能。脑膜瘤因与硬膜紧密粘连,颅骨因 肿瘤附着,可造成骨质增厚、变薄或破坏, 少数肿瘤可向颅外生长。还有少数脑膜瘤 呈扁平状或盘状,质软,沿脑表面蔓延, 常侵入颅骨或颅外组织。
脑肿瘤报告单
脑肿瘤报告单
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45岁
住院号:XXX 入院日期:XXXX年XXX月XX日
病史:
患者于近期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初步诊断为脑肿瘤。
体检结果:
神经系统检查:患者出现肿瘤性脑病的症状,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肌力下降,步态不稳,流涎,言语不清等。
头颅CT检查:右侧颞叶肿瘤,大小约 XXXX cm。
诊断意见:
该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为右侧颞叶肿瘤,初步诊断为脑肿瘤。
治疗方案:
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后应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治疗
方案。
医生签名:XXXXX 日期:XXXX年XXX月XX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星形细胞瘤的 C T 诊断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较常见的脑内肿瘤, 约占胶质瘤的45%,占颅内肿瘤的18%。成人多见 于幕上大脑半球,小儿多见于幕下小脑。 (一)病理 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良恶程度将星形细胞 瘤分为Ⅰ、Ⅱ、Ⅲ、Ⅳ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 低度恶性;Ⅲ级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其恶性程 度介于Ⅱ级与Ⅳ级之间;Ⅳ级为高度恶性,称为 胶质母细胞瘤。
2 、垂体大腺瘤的CT表现:
(1)指直径大于 10 mm的腺瘤。 (2)密度多均匀,边缘清晰。 (3)瘤体增大时,常因占位效应 引起邻近结构改变。 (4)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垂体微腺瘤CT增强扫描
垂体大腺瘤伴囊变、出血
平扫
增强
星 形 细 胞 瘤 ( - 级 )
平扫
Ⅲ Ⅳ
增强
星 形 细 胞 瘤 ( 级 )
Ⅳ
二 、 脑膜瘤的 C T诊断 脑膜瘤(meningioma)是一种生长缓慢 的常见的颅内肿瘤,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 肿瘤的15-20%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可与硬 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大部分发生在幕 上,女 性是男性的2 倍,绝大多数为良性。
(三)、C T 表 现
1.平扫: 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影。 肿瘤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其内常有点状钙化。 肿瘤常以广基底与颅骨内板或天幕、大脑镰相连。 肿瘤周围可有轻度脑组织水肿,但当肿瘤压迫静脉,静 脉窦时可出现明显的脑水肿。 局部颅骨内板改变,表现为骨质增生与破坏。 由于肿瘤位于脑外,可造成邻近脑质受压移位。 肿瘤周边或中心区可有囊变区显示,一般是由缺血坏死 或出血所致。 2.增强检查: 肿瘤呈均一明显强化,其边界更为清楚、锐利。
(三)、C T 表现
1.平扫:
Ⅰ级星形细胞瘤常位于脑表面皮层或皮层下区, 呈边界较清晰的低密度影,其周围脑组织常无 水肿,其占位表现不明显。 Ⅱ级多表现为低、等混杂密度, Ⅰ、Ⅱ级有 时可发生钙化,无或有轻度灶周水肿。 Ⅲ、Ⅳ级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境界不清,周围 水肿明显,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其占位表现明 显。靠近中线的肿瘤有时可沿胼胝体向对侧蔓 延,呈蝶状生长。瘤内常有坏死、囊变,有时 可有出血。
(二)、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程长短依 病理分级而异,良性者病程较长,多见于青少年 和儿童;恶性者,起病急剧,多见于中年以上者。 幕下发病者多见于儿童。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因肿瘤大小、发生部位及生 长速度而不同,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常见 症状为癫痫发作、感觉运动障碍、神经改变等; 儿童多见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四 脑室引起颅压增高,步态不稳等症状。
多发脑转移瘤
多发脑转移瘤
多发脑转移瘤
四、 垂体腺瘤的 C T 诊断
垂体腺瘤是较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 肿瘤的10%左右,成人多见,由于垂体组织 具有不同分泌细胞,可形成不同激素的垂体 瘤。泌乳素腺瘤最多见。
(一)、病理: 垂体腺瘤为良性脑外肿瘤,生 长在鞍内,有包膜,呈圆形、椭圆 形或分叶状。大者可使蝶鞍扩大, 破坏,并向鞍外延伸。一般认为高 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 10mm者为大腺瘤。瘤内易发生囊 变、出血,偶有钙化。
正常垂体MRI
血供特点:
正常垂体组织: 血供丰富,早期强化明 显,延迟后密度减低。 肿瘤组织 : 血供少、血流缓慢,早期强 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后出现 明显强化。
(四)、CT表现: 1、微腺瘤: 直接征象:密度改变 平扫时难以发现,注射造影剂后迅速扫描,肿瘤为 低密度,延迟扫描为高密度。 间接征象: (1)垂体高度改变:大于8mm,小于10mm, 上缘局限性隆起。 (2)鞍底骨质改变: 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 (3)垂体柄偏移: 偏侧的肿瘤可以将垂体柄挤向对侧, 居中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
(一)、病理: 脑转移瘤常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球性病灶,以幕上多 见,绝大多数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区,转移瘤也可单 发。虽然转移瘤无包膜,但它与脑实质有较清楚的 分界。肿瘤血供多数较丰富,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肿瘤周围常有明显脑水肿。
(二)、临床表现:
颅内转移瘤的症状根据肿瘤所在位置与肿瘤的 大小、数目不同而表现各异,其首发症状多为颅 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此 外还可有精神症状、癫痫。 转移瘤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其原发肿 瘤多为肺癌,次之为乳腺癌。
(二)、临床表现: 主要决定于肿瘤有无分泌功 能、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 有无并发症。主要有头疼、视 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闭经、 泌乳等。
(三)、垂体解剖: 前叶 ( 腺垂体 ) 脑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功能性腺瘤 非功能性腺瘤
垂体正常CT表现
形态:“工”字形,垂体柄居中无偏移, 两侧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对称。 上缘:平直,生育期女性中央可稍微 隆起。 下缘:平坦,无倾斜及局限性凹陷。 大小:高度 女性<8mm;男性<7mm 密度:均匀等密度。
2.增强检查
Ⅰ级常无增强或仅有轻度增强,因其血脑 屏障(BBB)无或仅有轻度破坏。 Ⅱ级常有囊性病变呈状强化,并可有壁结 节强化。
Ⅲ、Ⅳ级由于血脑屏障破坏严重故肿瘤呈 较明显强化,密度显示不均,其形态多不 规则,并呈花冠状。
星形细胞瘤(Ⅰ级)
星形细胞瘤(Ⅱ级)
星形细胞瘤(Ⅲ级)
Ⅰ级星形细胞瘤分化良好,无包膜,呈浸润生长。肿 瘤多较表浅,位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与正常脑 实质分界较清,其周围脑组织很少发生脑水肿带。 Ⅱ级星形细胞瘤常可发生囊性变,并有壁结节。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其发生部位较深在,无包膜、 浸润生长,与正常脑实质分界不清,有时沿白质纤维 或胼胝体纤维向邻近脑叶或对侧半球侵犯瘤体易发生 囊变坏死、出血,肿瘤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破坏 明显,肿瘤周围水肿显著。
前颅底脑膜瘤
左 侧 蝶 骨 嵴 脑 膜 瘤
右镰旁脑膜瘤
左侧脑室脑膜瘤
钙化
骨质增生
三、转移瘤的CT诊断
颅内转移瘤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 血行、淋巴道或直接入侵颅内者,亦可经脑脊液 循环种植转移。颅脑转移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 瘤。颅内转移瘤以脑转移瘤最多见,其中以幕上 者多见,小脑及脑干转移较少见。 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 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转移瘤有时可先于原发病灶被发现,尤其在肺 癌脑转移时多见。
(三)、CT表现 1.平扫: 转移灶一般为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呈等密度、低密度, 也可为略高密度影显示,其中转移瘤密度的不同与肿 瘤的组织来源及其结构有关。 转移灶多位于大脑半球的皮质或皮质下区。 单发的转移灶体积可较大,常有囊变。 转移灶周围常有严重的脑水肿,水肿呈手指状。 有占位效应,邻近脑室受压、变形,甚至闭塞,中线 结构可移位。 有时转移灶周围可无脑水肿表现,或仅有轻度水种, 但此表现为少见。 2.增强检查 转移灶多呈均匀一致较明显强化,如肿瘤中心有坏死 囊者,则呈环状强化。
(一)、病理
多为单发,可数毫米大小,也可达10多厘 米。有完整包膜,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来 自脑膜动脉分支,瘤内可见钙化,瘤体刺激或 侵犯邻近骨质,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和(或) 骨质破坏。 脑膜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比较复杂,多数 为内皮细胞型与纤维型属良性;恶性脑膜瘤少 见。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因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之久, 多见于中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性体 征出现较晚,位于功能区的脑膜瘤,可有不同 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