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合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防治核心知识点31页

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防治核心知识点31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核心知识点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诱因: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②承受灾害的客体: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灾害的强度②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③防灾准备与设备④人口年龄、性别⑤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二)自然灾害的类型(请同学们为课件中的灾害归一归类。

说出你的主要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我国洪水灾害7.我国洪水类型比较★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③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④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人为:①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8、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海啸1、成因——地震等引发2、海啸的危害:①海上:可颠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②岸上: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③人员伤亡措施:见学案★赤潮1、成因: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

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

2、危害: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渔业生产;鱼类大量死亡。

★灾害性海浪◆华北春旱的原因自然原因: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表水蒸发强烈;人为原因:①人口多,城市集中,处于农业播种或农作物发芽时期,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体污染。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1)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

(2)干旱:长时间降水稀少,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3)台风:强大的气旋风暴,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4)寒潮:冷空气迅速入侵,导致气温骤降,对农业、交通等产生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山体崩塌等。

(2)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3)泥石流: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形成的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3、水文灾害(1)洪涝:河流、湖泊水位上涨,淹没陆地。

(2)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大海浪,袭击沿海地区。

4、生物灾害(1)蝗灾:蝗虫大量繁殖和迁徙,破坏农作物。

(2)鼠灾:老鼠数量过多,传播疾病,破坏农田和仓储。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如地震、火山活动。

(2)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

(3)地壳运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增加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2)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加大了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3)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在地震带上建造高层建筑,可能加重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受伤。

2、财产损失毁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破坏农作物,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3、生态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社会影响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必备的两个条件:(1)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分类:(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种。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①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灾害。

②洪涝灾害:洪灾是指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涝灾是指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没,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③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④生物灾害: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天灾。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矿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等方面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地震、火山喷发和飓风具有突发性;大面积的旱灾和土地荒漠化等具有渐发性。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

4、各灾害之间具有发生的连锁性。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3)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中的垂直距离(5)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线(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4、震级:(1)意义:衡量地震的强度(2)数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5、烈度:(1)意义: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2)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等6、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选修5知识点总结印

选修5知识点总结印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必背知识点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 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自然灾害的影响: 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3.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4.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 气象灾害:台风、干旱、寒潮、高温、热浪、雪害、雹害、沙尘暴、风害等2. 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3.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4. 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等5.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极大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天文灾害(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①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②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③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四)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②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差异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防止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相关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根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主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陆的新、甘、宁、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构造,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立,营造防护林,改良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河湖蓄洪能力差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7.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8.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

9.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10.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11.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1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

二是北半球20º-50º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13.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有何特征?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14.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15.我国农业灾情分布地域差异?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使得牧业灾情较严重。

16.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17.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18.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19.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20.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21.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22.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23.地震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难与防治学问点:自然灾难常识避开雷击灾难(1)雷雨天时,学生课间在教室休息,不能到室外活动。

(2)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是比拟危急的,应尽快远离。

(3)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边也很危急。

(4)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原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行走;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抗在肩上。

(5)人在患病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抖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即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

(6)假如雷雨天气你呆在室内,并不表示万事大吉,你必需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在雷雨天与电视机脱离,而接地线连接;尽量停顿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洪水突来如何应对(1)不要慌张,冷静观看水势和地势,然后快速向四周的高地、楼房转移。

(2)洪水来势很猛,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木板等。

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3)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简单倒塌。

台风来了怎么避不要在建筑物旁避风躲雨,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如破旧房屋、树木等等),易造成人员伤亡。

(2)留意远离高空坠物,强风会吹落高空物品,易造成砸伤砸死事故。

(3)尽量避开在河边和桥上行走,行人在路上、桥上、水边简单被吹倒或吹落水中,被摔死摔伤或溺水。

(4)发生险情要听从指挥并准时撤离,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推断最重要。

看过“aa”的人还看了:自然灾难与防治学问点:小学生预防和应对方法1、根本把握在自然灾难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抢救他人的根本技能。

自然灾害与防治必背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必背知识点

晋江市毓英中学《自然灾害与防治》必背知识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防治(一)自然灾害的两人必要条件: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产生危害: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防灾减灾措施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主要自然灾害(一)地质地貌灾害1.地震灾害(1)产生成因: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

(2)灾害严重原因: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③浅源地震;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地面建筑物抗震等级低;⑥经济落后,国家抗震救灾能力差;⑦人们防震意识强;⑧诱发其他次生灾害等。

2.滑坡和泥石流⑴发生条件::①岩体比较破碎或土质疏松;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④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⑵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⑶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有突发性的特点。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1)自然因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且历时久,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因开垦、开矿等破坏植被,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采矿等)。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破坏性越大。

地震的危害极大,它可能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损坏、桥梁断裂,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对于地震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台网,收集地震活动的数据,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进行,采用抗震材料和结构,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3、加强公众的地震教育。

普及地震知识,提高人们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例如,组织地震演练,让人们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方法。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

洪水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持续的强降雨、河流上游来水过多、河道堵塞、堤坝决口等。

洪水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基础设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防治洪水的措施主要有:1、修建水利工程。

如修建水库、堤坝、水闸等,可以有效地调节洪水流量,减轻洪水的危害。

2、加强河道管理。

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河道畅通,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3、做好洪水预警和应急预案。

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组织人员转移和财产保护,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性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天气系统。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重金属、无机盐,连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湖,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提高 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水域。
④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4)咸潮
①分布特征: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成因:
自然——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天文大潮影响。
态工程建设。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3.生物灾害:病害(禽流感)、虫害(蝗灾)、鼠害、草害、森林火灾、物种减少、物


和恢复矿区植 加强水资源管

被。
理,节约用水。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程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开荒;②围湖造田; 工农业生产用水 资源的不合理
③水利失修 量大;③水资源污 利用
染和浪费
人口城市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意识差,抗灾能力差。
①缓解旱
影 利 情;②缓解
塑造地表景观

高温

①次生灾害;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

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

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

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

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

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

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XX年10月至20XX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

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

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1、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相关知识(一)自然灾害1.定义: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诱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

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指因一场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4.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洪涝灾害洪灾:因大雨或融雪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涝灾: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造成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5.海洋灾害:指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附近发生的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等灾害。

海洋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

6.生物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有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数量和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2.灾情表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对人类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渐发性和突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二.简答题:1.玉树地震(1)还可能造成什么影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2)损失严重的原因?灾害强度大人口经济密度大防抗灾害能力弱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相关知识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两方面影响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2.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1)利用火箭和飞机将化学药剂等撒入空中,促使云中冰晶变成冷却水滴,破坏冰雹形成条件。

(2)用炮弹轰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

(3)利用温室风障等设施和灌水、烟熏、覆盖等办法防治洪水灾害(4)综合运用蓄洪、泄洪、滞洪和分洪手段防治洪水灾害(5)修建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防止泥石流(6)采取培育优良树种,保护有益生物,合理使用农药,严格农业检疫措施,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二.典型实例1.人为原因引发自然灾害泥石流: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地震:大型水库蓄水赤潮: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输入沿海海域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多,导致海洋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或聚集。

全球变暖:化石燃料消耗不断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到量增加。

2.防治措施冰雹:利用火箭或飞机将化学药剂撒如云中或用炮弹轰击云层,破坏其形成条件。

霜冻:利用温室、风障等设施和灌水、烟熏、覆盖等办法进行减轻和防治。

洪水:运用蓄洪、泄洪、滞洪和分洪等手段。

泥石流:修建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措施。

病虫害:培育良种、保护有益动物、合理使用农药、严格农业检疫等。

三.主要简答题1.自2009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

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证,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

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

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府也迅速赶赴一线,知道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能减轻灾害?紧急转移安臵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变化:降低原因:安臵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

2.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

根据所给裁量,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500 150-200洪涝100 150-200风暴潮 2.5-5 50-60冰雹与低温15-25 20-30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风化和沙漠化 2.5-5 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干旱与洪涝形成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江水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的,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诱发地质灾害。

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灾害的发生。

第二章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地震和地质灾害一.相关知识1.概念: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2.包括:泥石流、滑坡、地陷等3.发生地区:山区是多发地区,但平原地区也存在.4.特点:有突发也有逐渐完成二.主要灾害(一)地质灾害——地震1.概念:地壳突然发生破裂,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 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震级和烈度: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3.分类:构造地震(主要成因)、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4.分布与分布特点: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国: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滇西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5.特点:分布范围广、分布不均匀,成带状分布6.危害:地震是造成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重,危害大;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结论:灾情——东重西轻频次——西多东少(带状)7.地震的防治8.避震: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9.灾害实例:2003年1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发生6.9级地震,30秒钟内造成2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

(二)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往往突然爆发,山谷如雷鸣.浑浊的流体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2.形成条件:(1)自然原因:①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用水流汇集②有大量的石块、泥沙、松软土壤等;③多暴雨或冰雪溶水(2)人为原因:①修路、水渠及不合理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3.多发区:山区4.我国主要分布区:滇西北、川西、东北、辽东、陕南、甘南、喜马拉雅山地5.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造成人员伤亡6.灾害实例: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附近的山谷中,泥浆裹着石块向山脚下的吉恩萨贡村冲去,方圆5~7千米的土地很快变成一个巨大的泥潭,300多间房屋瞬间被埋。

除了60多名幸存者被救出外,全村其余的1800多人全部遇难。

当地官员和专家认为前发生此次泥石流的原因有三:一为连续暴雨;二为乱砍滥伐;三位轻微地震。

(三)滑坡1.概念: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2.形成时间: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多发。

3.形成条件:自然原因: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

人为原因:开山修路,增加地势起伏、堆放大量碎屑物质、破坏植被;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

在农村,滑坡也俗称“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4.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区我国主要分布区云、贵、川、黄土高原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5.危害: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总的看: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在山区东部季风区地势第二级阶梯6.灾害实例:1965年11月23日,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烂泥沟发生特大滑坡。

滑动岩体和土体达3亿~9亿立方米,在河谷中形成大坝。

坝后出现一个堰塞湖,水量达5万立方米。

1980年7月3日,四川省越西县成昆铁路铁西车站发生滑坡。

滑坡体掩埋了铁路路基、涵洞,堵塞隧道,使铁路中断40天。

1982年,四川省金阳县城东发生滑坡。

1500万立方米的土石坠入长江,直达对岸,形成险滩6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