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导言上编古代教育思想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第三节荀子教育思想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子教育思想第六节老子教育思想第七节韩非子教育思想第二章汉代教育思想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第一节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第四章唐代教育思想第一节韩愈教育思想第二节柳宗元教育思想第五章宋代教育思想第一节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第二节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第六章明清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守仁教育思想第二节王夫之教育思想第三节颜元教育思想中编近代教育思想第一章“经世派”的教育思想第一节龚自珍教育思想第二节魏源教育思想第二章洋务派教育思想第一节李鸿章教育思想第二节张之洞教育思想第三章维新派教育思想第一节康有为教育思想第二节梁启超教育思想第三节严复教育思想下编现代教育思想第一章蔡元培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第三节大学教育思想第四节教育独立思想第二章杨贤江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第二节论教育本质第三节论教育功能第四节“全人生指导”思想第五节论教师第三章陶行知教育思想第一节陶行知及其乡村教育改造试验第二节“生活教育”理论第三节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师范教育思想第四章黄炎培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教育活动第二节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第五章陈鹤琴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节幼稚教育思想第三节“活教育”思想第六章晏阳初教育思想第一节晏阳初的教育活动第二节“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第三节“化农民”与“农民化”第七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及对教育的认识第二节“乡村建设”理论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被誉为“汉儒之宗”。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董仲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品德。

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品质的“君子”,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董仲舒认为,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仁”的品德,即对人的慈爱和关怀之心。

他主张教育要聚焦于培养人的仁德,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人的内在品质得到升华和完善。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明心见性”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才会偏离善的方向。

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本性、意识到善的价值,并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使之发扬光大。

董仲舒主张通过“内圣外王”的修养方法,培养人们内心的正直和思想的高尚,从而使人能够按照天理和道义行事。

第三,董仲舒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师长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来学习,通过与贤人交往互助提高。

此外,他还提出了“定言立行”的教育原则,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他认为,言语与行动要相辅相成,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第四,董仲舒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

他主张政府应该重视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并提供公共教育资源,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人君子必以身作则”的观点,认为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榜样,才能有效地教育他人。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君子的品德和思维方式。

他强调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主张言行一致,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

同时,他还着重指出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代孔子董仲舒简介

汉代孔子董仲舒简介

二、道德教育思想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族权
三、教学法思想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学校授儒经,学生皆儒生 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1.精通教技,注重实效

兴太学以养士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以 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蒙学产生

重选举以取士


设立察举制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遍得天下之贤人



家 殊方,指意不同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 的标准 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 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及时施教,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势 利导, 适时早教;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相结合;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特长因材施教。
2.多连博贯,约节反精


“多连”与“博贯”就是指读书时不要就 事论事,画地为牢,而应开阔视野,拓 宽思路 ,做到融汇贯通,这对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博节适宜
四、董仲舒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思想


天人感应"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 “天意”在“尊阳抑阴 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之道 ,完成了封建 道德的建构任务 天数在阳而不在阴,务德而不务刑 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性待教而为善——董仲舒人性论之内涵解析

性待教而为善——董仲舒人性论之内涵解析
p es,e u aos a dt ik r nh so a eu e u n n t r ste su c ft ert e re .Do gZh n ・ hr d c tr n hn esi itr h v s dh ma au ea h o r eo i h ois y h n o g s u i n Dy at sd “ He v n i d cin o u n au e a h a i h n Ha n y u e s a e n u t fh ma n t r ” st eb s.“ i n a g a t p o e y o s yn a d y n ” si rp r s t
人 性 论 是 中 国传 统 哲 学 最 重 要 的 问 题 之

性 ” 念 有 四种 不 同 的 界 定 : 一 , 生 之 谓 概 其 “
性 ”。人 性 是 指 人 类 生 而 具 有 的 、 经 验 性 非 的 、 学 而 能 的 自然 属 性 , 质 上 就 是 指 人 的 不 实
— —
4口
o o gZ o gh ’ m nN tr fD n h n su S Hu a aue
X A u i I O J me Z A i2 H NG Je
( ntueo d ct n Z e a gU i r t, n zo hj n 10 8 Is tt f uai , hj n n esy Hagh uZ e ag3 0 2 ; i E o i v i i H nn B s es ol eo o r m Ma ae n , hn saH n n4 0 0 u a ui s C l g f ui n gmet C a gh u a 1 2 5) n e T s
思想也与 当今 的“ 教育性教学” 理论有异 曲同工之妙。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以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修身是指修养心性,培养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养性是指修炼身体,培养稳定平和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董仲舒强调,只有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目标。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董仲舒主张根据自然的规律生活和发展,倡导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不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升华。

董仲舒注重政治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政治智慧和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明智决策对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将德治放在第一位。

他提出了“明主”、“道德状元”等概念,强调德行对于领导者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主和官员的才能和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建设良好的政治体制。

董仲舒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变成有用的智慧。

他提出了“实学”、“实道”等概念,强调要将知识贯彻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运用知识。

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真正应用于行为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真正作用。

董仲舒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他提出了“三经新义”的观点,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他还提倡将经典的思想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经典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智慧和德治、实践和经典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③“天意”在“尊阳抑阴”,“天数在阳而不在 天意” 尊阳抑阴” 务德而不务刑” 阴,务德而不务刑”, •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收不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到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提出并论述了他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 ①“天意”是主宰一切的。 天意”是主宰一切的。 • “天者”乃“万物之主”、“百神之君”、“道之大原”, 天者” 万物之主” 百神之君” 道之大原” 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尚的神。 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尚的神。 • “天意”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的。 天意”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的。 • “天道在阳不在阴”,“阳在先,阴在后”,“阳是主体, 天道在阳不在阴” 阳在先,阴在后” 阳是主体, 阴是副体” 阴是副体”。 • “天意”在“尊阳抑阴”。 天意” 尊阳抑阴” • ②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君为阳,臣为阴”, 在君与臣的关系上, 君为阳,臣为阴” • 在父与子的关系上,“父为阳,子为阴”, 在父与子的关系上, 父为阳,子为阴” • 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 在夫妻关系中, 夫为阳,妻为阴”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天意”的安排。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天意”的安排。 • 这就是封建社会“三纲”的由来。 这就是封建社会“三纲”的由来。 • 它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它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完成了封建道德的建构任务。 臣臣、父父、子子”之道 ,完成了封建道德的建构任务。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

董仲舒与王充的教育主张对比

董仲舒与王充的教育主张对比
教学方法
(1)“强勉学问”
(2)节博合宜
(3)专一虚静
培养目标
“鸿儒”
将人才分为4个层次:鸿儒、文人、通人、儒生
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董仲舒
王充
简介
有“汉代孔子”之称
思想精髓:三大文教政策
(《对贤良策》)
出身“细族孤门”,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教育作用
1、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2、把教育看成是王者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3、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1、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应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作用
2、将人性分为3类:
中人以上的人;中人以下的人;中人
论道德教育
(核心)
1、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
(所谓“王者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原则和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强勉行道”(3)“必仁且智”(4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汉代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虽然与现代的政治理论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它包括了许多内容,不仅仅限于政治思想。

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董仲舒认为,政治应该是基于道德的,即理性的。

他认为,“天道运行,日月有踪。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故仁民爱人,天必降之甘露;慈爱佑物,天必庇之清风。

此天道之常也。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来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力量。

政治就应该是这种道德力量的体现。

董仲舒认为,官僚制度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他主张官僚机构必须根据君主的要求来运作,但是必须要保持独立性。

为此,他建议要加强官员的培训和选拔,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要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并实行财政和人力资源的中央集权制度,以避免地方官员滥用权力。

董仲舒还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国家必须推广儒家文化,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的系统中。

他主张重视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学习,以培养国家的精英。

他认为,青少年应该受到儒家教育,将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董仲舒的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对官僚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稳定的维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和教育上,他推广了儒家文化,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为后世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董仲舒在汉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倡导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思路,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和政治事业,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董仲舒 (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在屋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但他以“三年不窥园”的闭门钻研精神钻研儒家典籍,兼习先秦其他名家学说。

终于在几年刻苦学习后,学问愈加精深,在中、青年时,就成为当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擅长《公羊春秋》的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像这样有学问的人当时很受尊敬,许多人拜他为师。

由此,他收授门徒很多,在其教学工作中,让一些学习时间较久而学业程度较高的学生,对那些初来受业或学习时间不长而学业程度尚浅的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业有成的学生给教师作助教工作,同时也体现教学实习的意义。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汉武帝选拔贤良的时候,董仲舒以儒学博士的身份接受了他的亲自策问。

他逐一地回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方略的三个策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在这次选拔贤良中,董仲舒一举成名,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在辽东和长陵两地的庙殿遭到雷击后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在家中草拟了一份奏章,名叫《灾异之记》,他以《春秋》之义和“天人感应”推论这是上天用此火灾来谴告汉王朝有“不义”之处,以及某些“于礼不当”和“在内不正”等情形。

其中特别指责汉武帝治国“受亡秦之弊,亡以化之”,宽容许多“骄扬奢侈”和“僭礼”的皇族侯王。

草稿刚写完,就被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偷走并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对于用“天人关系”来说明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赞同的,但用“天人感应”解说这次火灾是天意要烧毁其宗庙,特别是直接谴责到他本人,触犯汉武帝的威严,对此他十分愤怒,于是命人把董仲舒打入大牢,并判处了死刑。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1、论教育作用(变化气质)和教育目的(‚明人伦‛)
2、分阶段教育的思想(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3、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24
五、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 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致良知‛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 现,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 继孟轲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人凭借 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 ‚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 人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一个不善念头的发动就是恶行, 故须除恶于未萌动之时。 • 王守仁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识,提出要助其身心健康 发展。
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兴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2、关于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学原则与方法:强勉努力、多连博贯、学贵专一。
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清初颜元规划漳南书院就
是以胡瑗为法,直到近代仍有人提议在新学堂中仿分斋讲习之法。
19
“三舍法” “三舍法‛又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 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 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 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 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实行‚三舍法‛意在突显学校作用,抵消科举的影响,并将学生平时表现与考试成 绩共同作为考核和选拔依据,而层层淘汰制度又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进 取心,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创新,对后代官学教育有很大 影响。如元代国子学和明代国子监所采用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就是将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神学家。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相通,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人民应该绝对服从皇帝的统治。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大一统”学说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的“天人感应”学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神学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上)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

西汉时期最大的儒学大师,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认为“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微,则不知国之大柄”(《春秋繁露。

俞序》,下引此书,只注篇名)。

他研读《春秋》十分用功勤奋,曾三年不入园圃,设席讲学,当时“学士皆师尊之”(《汉书。

董仲舒传》,以下引此书,只注篇名《董仲舒传》),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曾经跟他学习过。

他不仅精研学理,而且经世致用,提出的不少建议,都为汉代统治者所采纳。

“董仲舒的思想标志着儒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儒学作为维护一统封建帝国统治的主要意识形态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1]在治国方略上,董仲舒力主“德治”。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综观董仲舒的著述,他所竭力主张的“德治”主要有“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义正我”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提倡“为政以德”的“德治”,重视道德教化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地比较轻视法律及其强制规范的作用[2]。

在国家治理活动中,董仲舒与先秦儒家一样最为提倡教化,但他同时认为,统治者不能只是用仁义道德去教育别人,起一个传道即言教的作用。

他认为德治的首要内容,是统治者首先要进行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去进行身教。

他认为有利于国家安定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必须要统治者带头起表率作用才能够完整有效地形成。

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董仲舒传》,孔子语见《论语。

颜渊》)民众之德如“草”,君子之德如“风”,广大民众在德行上受君子的影响,就象小草一样随风俯仰,“夫上下之化,下之从上”(《董仲舒传》)。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㈢、儒学独尊和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由于汉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采取宽松的政策,各家学派逐渐从秦朝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均得到了良好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董仲舒认为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权力的集中。

因此,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大一统的观点出发,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即独尊儒术。

他的这一思想正好同汉武帝决心改变汉初“无为”政治的想法相契合,因而被汉武帝采纳,并确立为汉朝重要的文教政策加以实施。

“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学为本,并以儒学为统一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和选拔人才。

朝廷专门设置“五经博士”来研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种儒家经典,从而肯定了儒家经学唯一官方正统地位。

非儒的其他学说虽未被明令禁止,但只能在民间传播,并不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系统,非儒的学者也不能进身仕途。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为了经学的教育。

其次,它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最后,它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使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顺臣良民的工具。

2、兴办太学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兴办太学”的建议最初也是由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

汉武帝从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出发,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将其作为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根据丞相公孙弘拟定的实施博士弟子制度的具体办法,开始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精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精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

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后来,我国历代的学者大儒都有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圣化”之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特别是南宋的朱熹系统地总结了治学读书之道。

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都散见于学者的著述与政治、哲学思想的言论中,并没有成为系统的体系。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教育家对教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新。

的教学思想。

教育家梁启超提出了趣味教学思想,推行自动、自主、自治、自立教学法。

教育家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主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因此,他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即为“教学生学”。

在西方的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并将此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之后,随着赫尔巴特对教学的系统论述,教学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等,形成了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理论体系。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他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也成为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而他的思想在现在的招教考试中也是经常会考查到,今天就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各位考生备考。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而这一政策也是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太学。

(三)重选举以选用贤才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以上三大文教政策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形式考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故在理解基础上简单识记即可。

【牛刀小试】(1)太学设立于( )时期。

A.汉武帝B.唐太宗C.汉高祖D.秦始皇【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兴太学以养士。

2.有关教育作用的主张(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

(二)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发展还在于他认为“性”与“善”是两回事,“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性与善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

但同时他又认为性与善是有联系的,“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重选举以取士 2.重选举以取士 • 主张把养士与选材结合起来,提出了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 主张把养士与选材结合起来,提出了改革官吏铨选制度, 立察举制的建议。 立察举制的建议。 • 首先,董仲舒指出了汉代普遍盛行的“任子”、“纳赀”和 首先,董仲舒指出了汉代普遍盛行的“任子” 纳赀” 年资” 然后提出以察举制代之。 “年资”等选官制度的弊端 ,然后提出以察举制代之。为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可行性的选士方案: 此,董仲舒提出了一套可行性的选士方案: •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 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贤者有赏, 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 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 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 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 士可得而 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 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 为上, 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 为上,量材而 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 重选举以取士的建议也被汉武帝采纳,且责成丞相公孙弘拟 重选举以取士的建议也被汉武帝采纳, 定具体方案贯彻实施, 定具体方案贯彻实施,使察举制成为中国取士制度发展的初 级阶段,曾为汉王朝选拔了大批治国经邦的人才。 级阶段,曾为汉王朝选拔了大批治国经邦的人才。
第二讲 • • •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了解其对三纲五常、 1.了解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了解其对三纲五常、 论正谊明道、 强勉” 圣化” 论正谊明道、“强勉”和“圣化”的论述 2.理解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理解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3.掌握董仲舒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以及三大文教政策的建 议。 教学内容要点: 教学内容要点: 重点: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重点: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难点:董仲舒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难点:董仲舒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生于公元前179年 卒于公元前104 179 享年75 75岁 年,享年75岁。 • 董仲舒自幼勤习儒家经典,是研究《春秋公羊》学的著名 董仲舒自幼勤习儒家经典,是研究《春秋公羊》 学者. 学者. • 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受到时人 三年不窥园” 的尊敬和爱戴,许多人纷纷聚其门下拜他为师, 的尊敬和爱戴,许多人纷纷聚其门下拜他为师,有“博学 君子” 汉代孔子”之美誉。 君子”、“汉代孔子”之美誉。 • 西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在朝廷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西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在朝廷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 武帝时诏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备咨询问对,董仲舒的三篇对 武帝时诏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备咨询问对, 策颇得汉武帝的赞赏并被采纳, 策颇得汉武帝的赞赏并被采纳,成为汉代治国安邦的三大 文教政策,颁行全国。 文教政策,颁行全国。
董仲舒主张的三大文教政策 •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 治需要在《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 治需要在《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 • 对汉代及汉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皆 产生了深远影响。 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三大文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天道任德教而不用刑罚”的 三大文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天道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神学化的儒学。 神学化的儒学。 • 从这一理论 观点出发,他提出“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观点出发,他提出“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的主张: 的主张: •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 堤防完也; 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 堤防完也;教化废而 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 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是故南面而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 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 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其具体内容是: 其具体内容是: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整个思想学说关系十分密切。他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整个思想学说关系十分密切。 的思想学说是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 并将其纳入儒家思想 体系之后形成的神学化的儒学。 体系之后形成的神学化的儒学。 • 董仲舒神学化儒学是适应汉景帝、汉武帝谋求封建大一统 董仲舒神学化儒学是适应汉景帝、 的政治、经济、 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而产生的 。 • 从其政治主张上来看,它完成了荀子以来“纳法入儒”的 从其政治主张上来看,它完成了荀子以来“纳法入儒” 工作,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工作,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 从理论观点上看,他把《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调合在一 从理论观点上看,他把《易经》 建立了“天人感应” 主义哲学体系。 起,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 • 这一哲学体系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精神支柱,它 这一哲学体系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精神支柱,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 1.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 1.教化之本在人才 教化之本在人才, •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之所关也, 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 之所关也,教化之 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 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 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 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 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的动意被汉武帝欣然采纳,并责成丞 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的动意被汉武帝欣然采纳, 相公孙弘付诸实施,公元前124年 , 即汉武帝元朔五年, 相公孙弘付诸实施,公元前124年 即汉武帝元朔五年, 124 在西汉京师长安设太学,置博士2 博士弟子50 50人 在西汉京师长安设太学,置博士2人,博士弟子50人,自 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此,建立起了以 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 太学自汉武帝始设以后,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在人 太学自汉武帝始设以后,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 功不可没,成就斐然。 才培养上 功不可没,成就斐然。
• 公元前104年病故,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其墓地又称 公元前104年病故,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 104年病故 下马陵” “下马陵”。 • 一生从教数十年,通过授徒讲学为汉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生从教数十年,通过授徒讲学为汉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 • 在其弟子中,既有叱咤于汉代政治舞台的卿相大夫,如官 在其弟子中,既有叱咤于汉代政治舞台的卿相大夫, 至梁相的“兰陵褚大” 官至长史的“温吕步舒” 至梁相的“兰陵褚大”、官至长史的“温吕步舒”;也有 见效于文坛的学者教育家,如被称为“守学不失师法” 见效于文坛的学者教育家,如被称为“守学不失师法”的 赢公。赢公一边从政一边讲学, 赢公。赢公一边从政一边讲学,曾授徒东海孟卿和鲁眭 (gui)孟,使二者成为当世名儒,而孟卿再传董学于戴 gui) 使二者成为当世名儒, 戴圣叔侄二人,成就《大戴礼记》 小戴礼记》 德、戴圣叔侄二人,成就《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直接影响、 官学、私学和科举。 直接影响、作用于西汉及其以后的 官学、私学和科举。 鲁眭孟授徒颜安乐和严彭祖,使二者成为修《春秋公羊》 鲁眭孟授徒颜安乐和严彭祖,使二者成为修《春秋公羊》 所以董仲舒无愧于“汉代孔子”之盛名。 学的知名学者 ,所以董仲舒无愧于“汉代孔子”之盛名。
• ③“天意”在“尊阳抑阴”,“天数在阳而不在 天意” 尊阳抑阴” 务德而不务刑” 阴,务德而不务刑”, •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收不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到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提出并论述了他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不仅使汉代学校养士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汉王朝巩 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 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 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 家争鸣的局面。又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 家争鸣的局面。又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 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 虽受赏识 却并未被重用,后做江 都王刘非和胶东王刘端 却并未被重用, 的国相,在政治上与孔孟一样不得志,公元前121 121年托 的国相,在政治上与孔孟一样不得志,公元前121年托 病 弃官回家。 弃官回家。 • 回家后不问家产,潜心著书立说,授徒讲学。 回家后不问家产,潜心著书立说,授徒讲学。 • 其讲学有两种形式:一是“下帷讲诵”;二是“弟子相 其讲学有两种形式:一是“下帷讲诵” 二是“ 传”。 • 晚年辞官回家之后,仍心系天下,据《汉书·董仲舒传》 晚年辞官回家之后,仍心系天下, 汉书·董仲舒传》 记载: 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记载:"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其对皆有明法。 其对皆有明法。“ • 一生著述颇丰,但只有《春秋繁露》 传于世。今天我们 一生著述颇丰,但只有《春秋繁露》 传于世。 的思想只有借助于《汉书·董仲舒传》 研究董仲舒 的思想只有借助于《汉书·董仲舒传》、 史记·儒林列传》 春秋繁露》 《史记·儒林列传》、《春秋繁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