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肠痈

合集下载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症状: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为主要症状。

早期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食欲减退及便秘,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2)体征: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或可扪及包块。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1)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③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2)体征:①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

②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③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肠道瘀滞证(瘀滞型/初期):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轻度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涩。

2、热盛酿脓证(湿热型/酿脓期):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数而洪大。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 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 腹痛更其,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门复制全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2、腹痛甚时可遵医嘱用黄金如意散外敷右下腹,每日1-2 次。

3、中药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每次200ml,每日2次。

(二)、恶心、呕吐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次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艾灸神阙、中脘、内关等。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1、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双天枢等。

(五)、发热1、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2)服用含有大黄成份的中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2、中药外治法(1)腹部有包块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15 分钟强刺激1 次,每日 2 次。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辨证施治1.瘀滞型(1)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

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

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

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2)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

水煎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①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②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③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

水煎服。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1)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

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

肠痈

肠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 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①气血淤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右下腹,无扩散趋势。

【免费下载】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免费下载】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 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 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 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 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பைடு நூலகம்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 尾区 (麦氏点 )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 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 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病名 西医:急性阑尾炎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外科 学》(第七版) 中医:肠痈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 (2002 版,主编 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1)转移性右下腹痛, 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 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诊断依据:
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外科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 年) 上年度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总结:一年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利用我们的特色疗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中 医临床效果,尤其是采用辨证施治配合西医疗法等治疗方法对 69 例 肠痈进行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分析:中医认为肠痈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所伤,以致 损伤胃肠,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 热胜肉腐而成痈肿。所以治疗应该是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 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 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 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反复 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肠 痈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评估:采用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 69 例进行观察,总有效率 90.1%,其 中治愈 62 例,占 89.8%,好转 7 例,占 10.2%。结果可以看出,中 医康复疗效明显,临床效果客观,体现了特色优势。为了进一步提 高中医治疗肠痈的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 2013 年的肠痈的中医诊疗方案。如下: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第1篇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前言肠痈作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具有病势急、变化多、并发症多等特点。

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诊疗流程,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医疗安全,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标准。

二、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象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肠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2. 西医诊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辨证论治①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② 湿热瘀滞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红藤煎剂加减。

③ 阳虚寒凝证治法: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2)中成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成药,如:肠痈宁、肠痈消炎片等。

2. 外治法(1)中药外敷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芒硝、丹参等,研磨成粉末,用醋或白酒调匀,外敷于患处。

(2)针灸治疗选用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位,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四、治疗周期及评估1. 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内治法一般治疗1-2周,外治法可适当延长。

2. 疗效评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肠痈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五、并发症处理1. 肠痈并发穿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中医治疗。

2. 肠痈并发脓肿: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3. 肠痈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积极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1. 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肠道通畅,避免暴饮暴食。

2. 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七、结语本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确保诊疗效果。

中医学-肠痈

中医学-肠痈

肠痈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罗恩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

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痈肿。

诊断要点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2.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3.血常规检查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9/L以上。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类证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

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宫外孕破裂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

肠痈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肠痈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天枢(位于脐旁两寸)等穴。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二)恶心 呕吐 ❖ 遵医嘱补液抗炎等治疗。
❖ 急性发作时指导,卧床休息,呕吐剧烈时遵医嘱行对症 处理。
❖ 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 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 等穴,以降血压止吐。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 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 5、指压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 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 线上,仰卧取穴)。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三)高热 ❖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
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 2、按压配曲池(屈肘,横纹尽处,即肱骨
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四)、情志护理:
❖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 (2)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安慰患者,使之
情绪稳定,情志畅达,配合治疗。
(五)、并发症护理:
❖ (1)腹腔脓肿的预防和护理:术前应密切观察病 人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尤其加强对非手术治疗 病人的观察和随访,为治疗提供依据;术后密切观 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有效引 流,防止因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遵医嘱应用 足量、敏感的抗菌药,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 和吸收;若术后5-7天病人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且伴 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等,常提示腹腔 感染或脓肿,应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遵医嘱做好 手术切开引流的准备。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术后一般护理 ❖ 指导禁食水,完善术前准备。 ❖ (5)术后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后护理
常规进行。 ❖ (6)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术后发生头痛,6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肠痈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肠痈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肠痈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肠痈”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肠痈
病类名。

见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下部痈毒门·肠痈论第二十八》“夫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

”指生于肠道内之痈疡。

因疡发部位不同,又有大肠痈、小肠痈之分。

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行走,忧思抑郁等,导致肠腑功能失调,传化不利,糟粕积滞,聚湿生热,壅遏阻瘀,腐肠败血,变生肠痈。

症见初起腹痛拒按,伴恶心呕吐,身热不适;继则腹皮板硬,或腹中有块,剧痛难忍,壮热烦躁,若失时救治,则迅速转入昏迷死亡。

属外科急证。

今称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肠坏死、阑尾炎等急腹症,皆属肠痈病类。

肠痈PPT学习课件PPT教案

肠痈PPT学习课件PPT教案
第12页/共20页
(二)外治
无论脓已成活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黄连 大黄 黄耆 黄芩 黄柏 郁金各30克 甘草1.5克 龙脑1.5克(另 研))、玉露散(芙蓉叶不拘多少(研末))或双柏 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还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肛滴,如大 黄牡丹汤、复发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 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 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 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输尿管结石右输尿管结石妇产科疾病妇产科疾病11宫外孕宫外孕22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裂33卵巢囊肿扭转卵巢囊肿扭转44急性输卵管炎急性输卵管炎此外有时还需要与急性胃肠炎右侧肺炎和胸此外有时还需要与急性胃肠炎右侧肺炎和胸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右输尿管结石 妇产科疾病 1、宫外孕2、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
裂3、卵巢囊肿扭转4、急性输卵管炎 此外,有时还需要与急性胃肠炎、右侧肺炎和胸 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 进行鉴别。
第9页/共20页
七、中医症候诊断及辩证治疗
(1)瘀滞证
(一) 内治
➢ 主证: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 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 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炒)10g 干姜(炒)5g 延胡索5g 没药(研)10g
当归5g
川芎10g 官桂5g 赤芍10g
五灵脂(炒)10g 蒲黄10g 枳壳10g 红花10g
桃仁10g

中医肠痈辨证分型

中医肠痈辨证分型
生虫.预防肠道内感染. 2.初期.酿脓期肠痈(阑尾周围脓肿).可根 据饮食情况给清淡软食及流食.根据病人的 情况. 3.一般应卧床休息,对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 肿的病人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过早 下床活动
辅助治疗
针灸治疗方法
对右下腹疼痛病人取.中脘.痈辨证分型及护理
分型
1.淤滞型 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暖气.纳呆.脘腹胀闷
不适,疼痛或有定处或窜痛,发热轻,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湿热型 右下腹痛甚,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
口渴,发热、食欲不振、便秘、尿黄、舌 苔黄腻、脉滑数。
3.毒热型 腹痛剧烈、腹肌紧张、高热不退、面红耳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
气机不畅、肠内痞寒、食积痞凝、淤结化 热而成痈.
辨证论治
1.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预防及调护
1.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运动.驱除肠道内寄
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降、苔 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
肠痈病名早在于(素问.厥论):“少阳厥
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损伤脾 胃、肠道功能失调、湿热内生、积结肠道 而成痈.
2.饱饮后急剧奔走、跌损致气滞血瘀、肠道
运化市司、败血浊气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 化热成痈.

肠痈、胃痈、肺痈的临床表现肠痈、胃痈、肺痈的治疗措施

肠痈、胃痈、肺痈的临床表现肠痈、胃痈、肺痈的治疗措施

肠痈、胃痈、肺痈的临床表现肠痈、胃痈、肺痈的治疗措施一、肠痈、胃痈、肺痈的临床表现肠痈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肠痈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胃痈相当于西医学的消化性溃疡。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胃痈临床表现1 、以上腹部中、下脘疼痛为主,疼痛是灼热、嘈杂性疼痛。

2 、临床表现特点:a) 慢性过程,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甚至几十年。

b) 周期性发作:在患病过程中,多出现发作期与缓解期,互相交替。

c) 典型症状即上腹部中、下脘疼痛。

d) 常伴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溏,或黑而润泽,消瘦。

肺痈肺痈属内痈之一,是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有效方剂,其中不少方药长期为临床所选用。

肺痈临床表现热毒瘀结,血败肉腐成痈所引起的肺痈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痰等,是肺痈的临床表现特征。

本病发病多急,常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过旬日左右,痰量增多,咳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甚则咯血量多,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有所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

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出汗,形体消瘦者,则可转入慢性。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右侧输尿管结石
腹痛多在右下腹,为突发性绞痛,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X线摄片约90%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显示结石影。
【辨证论治】
(一)内治
1.瘀滞证(初期)
主症: 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4.变证
(1)慢性肠痈:本病初期腹痛较轻,身无寒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或有反复发作病史者,多数为阑尾腔内粪石阻塞所致。
(2)腹部包块:在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块(肠间隙、膈下或盆腔脓肿),是阑尾周围脓肿。
(3)湿热黄疸: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肝肿大和压痛、黄疸(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
病机概要:饮食不节,餐后奔走,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不舒,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积结肠道,气血瘀滞而成痈。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常用药物:大黄、丹皮、桃仁、红藤、紫花地丁、青皮、枳实、厚朴、丹参、赤芍等。
2.湿热证(酿脓期)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罗恩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 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
【诊断要点】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2.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3.血常规检查
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 9 /L以上。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
3.热毒证(溃脓期)
主症: 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 ,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 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病机概要:肠内痞塞,气机不畅,食积痰凝,瘀结化热,热毒炽盛,渐入血分。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主症: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 右下腹可摸及包块 ,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
病机概要:糟粕积滞,积结肠道,湿热内结,蕴酿成脓。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大黄、黄芩、栀子、半夏、赤芍、枳壳、白芍、川楝子、丹参、甘草、延胡索、败酱草、蒲公英等。
(4)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溃,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类证鉴别】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黄芪、山甲、皂刺、川芎、大黄、丹皮、桃仁等。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还可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