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
合作探究
第2课时
学习《春望》
激情导入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
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
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
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自主预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朗读课文给《春望》分二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 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 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合作探究
1.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 样呢?
【交流点拨】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 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 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 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 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 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合作探究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怎样形象? 【交流点拨】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 所见的景象。 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 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什么愿望? 【交流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 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合作探究
•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么意思?
• 【交流点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 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 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 繁华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 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
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5课杜甫诗三首_课件新人教版1BI
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修辞: 对 偶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 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忧国伤时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 感伤 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感时伤别 ,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因_________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 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该诗炼字炼句的特点。
“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 这首诗歌以一_____ 自然景物 ,有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________ 议论 (表达 描写 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 ____、抒情 ____、_____
方式)兼而有之。 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
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
诵读全诗,感悟情怀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等豪迈 《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多么无奈 《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人何以堪
泪 血 此老无声泪垂血
以“泪”为线,疏理诗意
一会决荡阴造齐岱 览当眦胸阳化鲁宗 众凌入生割钟青夫 山绝归曾昏神未如 小顶鸟云晓秀了何 。,。,。,。?
望 岳
背景资料 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 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 赵一带漫游,《望岳》大约就写 于这一年。
以“泪”为线,疏理诗意
泪
个人不幸
儒者情怀
此老无声泪垂血
杜甫诗三首
谈谈杜甫,导入新课
我心中的杜甫
结合注解,通译诗歌
一会决荡阴造齐岱 览当眦胸阳化鲁宗 众凌入生割钟青夫 山绝归曾昏神未如 小顶鸟云晓秀了何 。,。,。,。?
望 岳
结合注解,通译诗歌
浑白家烽恨感城国 欲头书火别时春破 不搔抵连鸟花草山 胜更万三惊溅木河 簪短金月心泪深在 。,。,。,。,
背景资料 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离 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 到灵武,为平叛效力,途中却被 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作者感时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 传诵的名作——《春望》。
以“泪”为线,疏理诗意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背景资料 驻军严防四川松、维、保三州, (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吐 蕃入侵,是蜀地要镇。诗人在朋友 的支助下,四川成都郊外盖了一间 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 时得到了安宁,但仍与诸弟分离。 《野望》作于成都草堂。
春 望
结合注解,通译诗歌
不跨未惟天海南西 堪马有将涯内浦山 人出涓迟涕风清白 事郊埃暮泪尘江雪 日时答供一诸万三 萧极圣多身弟里城 条目朝病遥隔桥戍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山川壮丽蕴豪情
山川壮丽蕴豪情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的杜甫漫游齐鲁,终于得以眺望向往已久的五岳之尊——泰山,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
全诗从大处落笔,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开篇设问,有如石破天惊,将长久以来对泰山的仰慕以及终于见到泰山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泰山。
一个“未了”除了表达苍翠的山色绵延不尽之外,还表达了诗人心灵受到的强烈的震撼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全都聚集在它身上。
泰山的高耸挺拔,因“阴阳割昏晓”而得到了突出表现,泰山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凝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
诗人睁大眼睛,望着飞入山间的归鸟。
诗人目睹壮丽的泰山,那激荡于胸的云彩,那回归山间的飞鸟,带着诗人的遐想,伴随着诗人一颗陶醉向往的心飘荡、飞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面对壮丽的泰山,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升腾起的渴望,顿时产生攀登高山之巅,俯瞰群山,尽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到达自己的人生巅峰。
品读《望岳》,我们在领略泰山神奇壮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望
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初步感知
《望岳》每一联中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看一看是从哪些角度 “望”的,都望见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2、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 首诗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并说明理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 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 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 ,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 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合作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 句,两种理解: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 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 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 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 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 ,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凶恶、蛮横)的 差役是(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 )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精 第25课《杜甫诗三首》ppt精品课件
3.请找出本诗的名句,并进行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 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 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
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
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神奇秀丽 宽广胸怀
望 岳
整体 形象 主观 感受
青未了——绵绵不尽(远望) 钟、割——荫天蔽日(近望)
曾云、归鸟——实景 凌绝顶、览众山——愿望
人山 ,, 志高 向大 远雄 大伟
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歌?背出来给同学们听。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把《石壕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字词:
投宿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越过 暮投( 跑 (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多么 (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致词 上前 说话 最近 (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 )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 苟且的活着 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吃奶的孩子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老妇 应征 (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能够 (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断绝 只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 途,独( )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o 暮投石壕( há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 ( )城戍shù (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课件2: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杜甫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 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 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 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 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 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 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 是太阳斜照之时。
诗人“望”见了什么?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 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 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 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 竣峭,形如扇面,故名。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 “仙人掌”。崖西有铁梯,攀援可登崖巅,北眺龙角 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九女寨历历在目,西望傲徕峰尽收眼底。向东俯 视,龙潭水库宛若镶嵌在西溪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 闪发光。清人孙宝僮有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 千仞;俯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确写出了扇子 崖的风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课件 (共22张PPT)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 到兖(yǎn)州去省亲。他到处 漫游,在那里他结交了不少朋 友。这首诗就写于这期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仰望提出愿望,抒发远大抱负。
语出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是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宣言,也是 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宣言。
再读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 露出诗人早年远大的政治抱负。
杜甫(712-770),字子美,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反映出当时 社会现实与政治的腐 败,显示了唐代由开 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 的历史过程,故被称 为“诗史”。诗风 “沉郁顿挫”,语言 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诗人被 看作一代诗宗,被誉 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 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 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 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 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 老2,0 则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 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 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 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 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 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_第25课_杜甫诗三首课件_
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
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 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第 二天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和那老头儿一人道别了。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第1段)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
2.名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种说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
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
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
泪水。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移情
于物,一则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描绘了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 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名句赏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
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 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 造出悲愤的气氛。
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 ,心胸
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
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 ,俯首一览,
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望岳》可分两大层,请试着概括大意。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 人的感受。
25杜甫诗三首
春望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体诗、写作背景,把握重点字词; 2、通过分析意象,构建诗歌意境,感知诗 歌主要内容; 3、感受战争带来的劫难,感悟诗人忧国忧 民的精神。
检测预习
簪( zān ) 搔( sāo )
恨: 伤心 惊: 使……惊动 抵: 值,相当 短: 稀疏,少 浑: 简直 欲: 快要 国: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春: 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感知诗歌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 情节,并复述故事。
2、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主人公是谁?分 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诗歌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望岳
2、通过关键字理解诗歌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习 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气概。
检测字词
了( liǎo ) 未了: 造化: 钟: 曾: 眦: 会当:
不尽
眦(zì )
天地、大自然 聚集 通“ 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 面。
3.想象颔联、尾联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石 壕 吏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整体疏通课文内容; 2、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探讨诗歌主旨。
检测字词
吏: lì 戍: shù
2. 望岳中表达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和奋发向 上的精神风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望岳中细望泰山心胸为之激荡,暗示天已薄暮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望岳中写诗人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 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共99张PPT)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战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时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悬念。 地域广阔 的特点。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
齐
鲁
齐鲁青未了
颔
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翻译: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 山北晚上早晨都不同。 虚 实 结 合
虚写 ,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 神奇秀丽 三句______ 的 特点 夸张 山势之高峻 实写 ,用了______ 四句______ 的修辞,写泰山___________。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迁移拓展
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和抱负? 【交流点拨】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 , 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 负。
课堂小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 ,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
以后 , 他四方飘泊 , 居无定所 ,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
揭露封建统治 老妇哭述 反映深重灾难 老妇应役 同情劳动人民 作别老翁
合作探究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怎样形象? 【交流点拨】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 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 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 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什么愿望? 【交流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 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自主预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 春 望 》
自主预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 石 壕 吏 》
Hale Waihona Puke 主预习 朗读《望岳》给这首诗分层: 【交流点拨】 第一层 ( 首联、颔联 )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 象。 第二层 ( 颈联、尾联) :也写了泰山景物 , 但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共34张PPT)
杜甫诗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 “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 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吏
汝家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 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 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 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 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 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 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 确是难能可贵的。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 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 “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 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 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石壕吏(译文)
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 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 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 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 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 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 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 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 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再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作业: 一、填空 1、激励人不怕困难,勇于追求,我们常常会用到杜甫 的名句“ , 。” 2、《春望》中移情于物,抒写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 , 。” 3、《石壕吏》中表达老妪
读一读
dà i fú
望岳
杜甫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zì 通“层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衮( yǎn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 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 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 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 歌咏泰山的名篇。
读一读
字词:
暮投( 投宿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 越过 )墙走( 跑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 多么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上前 )致词 最近 ( 说话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 苟且的活着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吃奶的孩子 )。有孙母 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老妇 )力虽衰,请从吏 夜归,急应( 应征 )河阳役,犹得( 能够 )备晨 炊。 夜久语声绝( 断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 前途,独( 只 )与老翁别。
“三吏 ”
新安吏
“三别 ”
新婚别 垂老别
潼关吏
石壕吏
无家别
石壕吏
杜甫
o )村,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 há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 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ng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急应( yì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 感受。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问题探究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习过什么?
叙事诗,《木兰诗》
《石壕吏》中写老妇和县吏的对话时,运用了藏问于答 的方法,只写了老妇的语言,而略去了县吏说的话,请你 运用想象将县吏说的话补写出来。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
雄阔高昂。
问题探讨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 远大抱负。
2、《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中有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 们各有什么特点?
态度蛮横,如狼似 石壕吏:虎,奸诈刁蛮。 危急之下挺身而出, 老妪: 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 家中仅存的三人。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 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 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 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 《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浑欲不胜簪。
问题探讨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 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 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 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 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岱宗夫如何? 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它的青青山
色在齐鲁的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造化钟神秀,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 泰山,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 白云层层叠叠,让人心旌摇荡;极力
睁大眼睛,望那飞鸟归山 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会当凌绝顶,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
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
赏析和积累
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说这句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 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 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 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 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 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 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 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 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望岳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感世伤时,花儿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 儿也叫得惊心。 /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 泪,听鸟鸣而感到惊心 。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 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思念家人 )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叹息衰老 )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诉说 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 家作出了重大牺牲。②(中间四句 )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③(最后四句)写老 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 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悲惨遭遇 )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读一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zān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 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 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 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免 感慨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