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然:给未来的译者——谈翻译的十个条件

合集下载

译者必备的素质

译者必备的素质

本族语:
“对于一个句子,一段英文,有了准确的理 解以后,译文的质量主要得看中文水平如 何,这里面的高下优劣之差往往很大。 —— 翻译家陈廷佑,1981:229 汉语精炼简约,富有大量的成语、谚语、典 故、诗词、格言、俗语等,表达时富有意 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等
“平日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旧
Cheers! Let’s fully enjoy cakes and ale.
“cakes and ale”出自莎士比亚的著作《第十 二夜》,意思是“人生乐趣”,而不是 “蛋糕和啤酒”。
“干杯!让我们也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意义: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Wittgenstein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Firth Meaning means intention. Grice ---H.P.
如果发现说话人有明显的口误或信息遗漏,
口译员还要凭着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感,进 行更正或补充,不要照着错误的译下去。
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

外语(英语): 理解: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语 域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外文,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 能放松。 These are only teething problems. “teething problems”不是字面的意思“牙痛的问题”, 而是英语的一个习惯用语,原指婴儿长牙期间出现的牙痛, 此处用来比喻一个项目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 “那些问题不过是创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问题”。

其次,还要关注自己的译作是否为译入语

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傲慢与偏见》译例鉴赏

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傲慢与偏见》译例鉴赏

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傲慢与偏见》译例鉴赏作者:黄郭钰慧张万防来源:《卷宗》2015年第03期小说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现实,因此翻译英语小说的译者必须具备以下素养:首先,必须有着宽广的知识面;其次,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再者,译者必须对译入语驾轻就熟,有较高的母语表达能力。

1.英文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小说抑或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文体特征。

以下论述的只是小说所具有的较具普遍性的风格特点。

1.1 语言的形象性小说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

它通过形象思维来建构小说世界,来"展现"画面场景,借助具体细致的描绘来营造真实可信的氛围,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情节描写中,作家崇尚具体形象,力避抽象演绎。

1.2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有的可能非常文雅,有的则会十分粗俗,有的则是方言俚语,极不规范,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马克·吐温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Hello, Jim, have I been asleep? Why didn't you stir me up?" "Goodness gracious, is dat you, Huck? En you ain' dead-you ain' drownded-you's back agin? It's too good for true,honey, it is too good for true. Lemme look at you, chile ,lemme feel o'you…"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极不规范,这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1、导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国的大量优秀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同时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在图书翻译中,内容的翻译固然重要,但其书名是整本书的灵魂,起着解释作品意蕴和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要购买这本书,因此书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因此,书名的翻译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做到妥善处理,使译出的书名能准确地达意,而避免误解与不确切(丰华瞻,1980)。

也就是说,书名的翻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基本观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方法由翻译目的与译文的预期接受者决定。

2、功能主义目的论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以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主要代表。

1971 年,凯瑟琳娜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的学生汉斯则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它也是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

他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Jeremy Munday,201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诺德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也是对弗米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诺德在其著作中强调:“翻译就是要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做翻译要具备的条件译者应具备的能力

做翻译要具备的条件译者应具备的能力

翻译因⼈类的交际需要⽽⽣。

在克服阻碍交流的语⾔差异的同时,翻译为交流打开了通道。

多亏翻译,⼈类社会从相互阻隔⾛向相互交往,从封闭⾛向开放,从狭隘⾛向开阔。

翻译如同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揭开井盖,让我们能汲取⽢泉。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翻译呢?以下列出的既是作为⼀个翻译所具备的条件:1. 要知道你⼯作上常⽤的专门⽤语,要有耐⼼,还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

2. 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对原⽂的正确理解,良好的中⽂基本功,以及宽⼴的知识⾯。

3. 同时还要好学。

你不可能知道所以的专业知识,只有当你在翻译之前,去⼴泛地阅读相关材料,才能使你的语⾔更加专业。

4. 不仅要有专业⽔准,更重要的是译者本⾝的母语⽔平。

拿我们中国⼈来说就是对汉⽂化的理解和掌握了!5. 熟练且独到的络搜索技巧。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新的东西快速涌现,好的翻译必须向“即学即⽤”的⽅向发展。

原来的学习模式是预先储存知识,所谓学富五车,现在你这辆⼤车再⼤都不够⽤。

举例说,要你翻译⼀个⾹港的地名“⼲诺敦道”,你翻阅专门的地名词典要花多少时间?这还是⼀个⼤的地名,可能在词典中还查得到。

要是查“观⽇楼”,恐怕任何词典⾥都没有。

但在络中搜索,则不费吹灰之⼒。

6. 了解翻译⽬的,明⽩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喜爱翻译这⼀⾏,要有⾜够的中⽂⽔平,起码翻译出来的东西要能看懂;热爱真理,不会为了译⽂顺畅⽽乱译原⽂。

7. 有⼀定的⽂学功底,具备⼀定的科学素质;经常阅读外⽂书籍或杂志;永远有好奇⼼8. 要充分地理解两国⽂化的差异。

最主要是对两种语⾔的热爱,或者说对翻译⼯作的热爱、兴趣,当你觉得热爱这件事的时候,⾃然就会想尽办法⼲好。

其次就是要有天份,⼀种灵感,对语⾔的把握感。

⾄于翻译技巧、专业知识是⼀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强求不得。

译者应具备的能⼒⼀般认为,译者⾄少要通晓两种语⾔,但这还远远不够。

要成为⼀名称职的译者,还必须熟谙两种⽂化,这样才能意会"弦外之⾳"。

合格译者的五个必备条件

合格译者的五个必备条件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译者?五个必备条件!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行业越来越重要,翻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译者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五个必备条件。

一、语言能力。

作为译者,语言能力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才能进行准确、流畅的翻译。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译者,必须不仅仅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原意,并准确传达。

二、专业知识。

除了翻译能力,译者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法律、医学、金融、文化等。

只有充分了解该领域的专业术语、规范、文化背景,才能进行专业的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三、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译者不可或缺的条件。

要想进行准确的翻译,必须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

对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如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礼仪规范等,译者也需要了解和掌握,以避免出现文化误解。

四、翻译技巧。

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如准确理解文本原意、掌握翻译规范、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运用适当的语言风格等,从而保证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五、沟通能力。

译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客户、编辑、作者等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便顺畅开展工作。

以上是成为一名合格译者的五个必备条件,希望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

一、翻译的标准1.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

(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

”雅”即是“美”.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黄灿然非个性化翻译观论文

黄灿然非个性化翻译观论文

论黄灿然的非个性化翻译观摘要:黄灿然诗歌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明确提出了诗歌翻译的非个性化,这对于诗歌翻译、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翻译意义重大。

但没有引起理论界和译诗界应有的关注,本文拟对该理论作进一步的梳理和释读,从思想溯源、概念厘定、理论原因和具体实现这几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以期引起关注,发挥该理论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黄灿然;诗歌翻译;非个性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3-02众所周知,诗歌翻译,往往带有译者很强的个性,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来翻译,总会得到不同的译文,比如拜伦的《哀希腊》,苏曼殊译成五言,马君武译成七言,梁启超译为词曲体,胡适译为骚体,査良铮译为现代格律体,差异不可谓不大,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译者的个性。

这种个性,可以说在译诗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然而,也有一种思想与之针锋相对,即译诗的非个性化,只是这种声音还比较微弱,被淹没在个性化的滔天巨浪之中,不易被人听到罢了。

一、非个性化思想溯源非个性化的提法早已有之。

在西方,最早提出相关思想的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他明确阐述了“消极才能”这一思想,认为诗人是最没有个性的,然后是t?s艾略特,他在其论文中,明确提出“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继续不断的自我牺牲,继续不断的个性消灭”,(艾略特,1994,5)“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同上,11)可以说是首次使用非个性化这一概念的诗人。

在中国,很早就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争,“我注六经”就是一定程度的非个性化,然后是王国维影响巨大的“无我之境”,其实也就是非个性化,只是他们强调的是创作当中的非个性化,之后是著名诗歌翻译家飞白先生提出的“译者的透明度”,已经直接指向诗歌翻译领域了,这些都是非个性化思想的源泉,但直到黄灿然,才首先明确将“非个性化翻译”这一概念和思想用到了诗歌翻译领域,并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二、非个性化翻译的概念讨论非个性化翻译,首先要明白其概念。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作者:江碉王梦贾珍霞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参照一定的标准。

翻译标准对于如何进行翻译实践、评判译文好坏以及提高译文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今中外译论中与翻译标准有关的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对比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综合归纳形成能更好适应翻译初入门者翻译硕士水平程度的翻译标准。

本文旨在为翻译硕士提供关于翻译标准的入门指导。

关键词:翻译标准;翻译硕士;“忠实”近年来,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学习翻译的翻译硕士人数与日俱增。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准绳,是指导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标尺。

切实可行的翻译标准对于译者提高译文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外译论中与翻译标准有关的内容纷繁复杂。

然而,对于对刚踏入翻译大门的翻译硕士来说,目前还没有明确合适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翻译标准。

翻译硕士注重翻译实践,对翻译的理论可能只知皮毛。

他们刚接受完大学本科的英语基本功教学,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就要进入社会充当翻译者的角色。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如何指导他们理解翻译标准,对他们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批评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关于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在国内应该算是影响最广,接受程度最高的。

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认为“信达雅”是翻译的三大难点,并没有把把它们作为翻译标准提出。

中文的含蓄和只可意会使得人们对“信达雅”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信”一般认为是对原文意思的忠实,“达”是指译文流畅。

严复所在的时代,文人追求文字古雅,而经过时代的发展,“雅”的含义也丰富了,现在一般理解为行文优美。

二、泰特勒“三原则”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广为流传的著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布莱希特:诗10首(黄灿然译)

布莱希特:诗10首(黄灿然译)

布莱希特:诗10首(黄灿然译)坐在舒适的汽车里旅行坐在舒适的汽车里旅行沿着一条多雨的乡村道路我们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家伙在入夜时分向我们挥手想搭便车,并深深地鞠躬。

我们有遮盖我们有空间我们继续开车我们听见我说,用含怒的声音:不,我们不能让任何人跟我们一起。

我们走了漫长的路,大概是一天的长征,我才突然感到震惊,被我这个声音,我这个行为和这整个世界。

1937告别我们互相拥抱。

我的手接触优质的材料,你的接触劣质的。

拥抱很匆忙,你正在前往一顿好饭的途中,我有那刽子手的人马在追。

我们谈天气谈我们永久的友谊。

任何别的都会太难受。

1937焚书当那个政权下达命令,公开烧掉包含有害知识的书,而牛群被迫从四面八方把一车车书拖向篝火,一个被流放的作家,最好的作家之一,细看被烧的书目,惊讶地发现他的著作都不在其中。

他愤怒地奔向他的书桌,给当权者写信。

烧我!他飞快地写道,烧我!难道我的书不是一直在报告真理吗?而你们竟然把我当成谎言家!我命令你们:烧我!1938恶魔的面具我墙上挂着一个日本雕刻品,是一个恶魔的面具,涂着金漆。

我同情地观察他额头青筋暴现,表明作恶的压力是多么大。

1942我,幸存者我当然知道:这么多朋友死去而我幸存下来纯属运气。

但昨夜在梦中我听见那些朋友说到我:“适者生存。

”于是我恨自己。

1944听闻一个强大的政治家生病了如果这个不可或缺的人皱眉两个帝国就会地震。

如果这个不可或缺的人死了世界就会慌张,像一个没奶给孩子吃的母亲。

如果这个不可或缺的人在死后一周回来在全国他将找不到一份搬行李的工作。

1944一座新房子流亡十五年后回到我的国家,我搬进了一座好房子。

在这里,我挂起我的能剧面具和卷轴画《怀疑者》。

每天,当我开车经过废墟,我总想到是特权使我有了这座房子。

我希望它不会使我容忍成千上万人挤在狭窄住所里。

即使是现在存放我手稿的柜顶上也仍搁着我的行李箱。

1949一个深情的女人之歌当你令我欢喜,有时候我便会想:如果我现在就死去那我就会终生都很幸福。

黄灿然:关于诗歌翻译的通信

黄灿然:关于诗歌翻译的通信

黄灿然:关于诗歌翻译的通信黄灿然:一九六二年生于福建泉州,一九八八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一九九零年至今任职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

主要著作有诗选集《游泳池畔的冥想》,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和译文集《见证与愉悦》。

曾获艺术发展局文学奖和两次获中文文学创作奖新诗一等奖。

1对于一位诗人,从事翻译的好处是明显的。

就诗人最切身的一点也即创作而言,翻译是一种准备,一种练习,使诗人处于持续的写作状态中。

如果你没有从事翻译,那么,当你有了创作的冲动时,你往往要酝酿良久,尤其由于创作是困难的,你得克服遇到困难时会产生的心理阻力。

当你一切准备就绪,提笔写作时,你已消耗掉不少内存,用于创作的元气已打了折扣。

这时候你写出来的诗并非只是元气打了折扣的诗,而是掺杂了习惯性写作的诗,即是说,你会用习惯性的写作技巧来弥补你元气的不足,造成风格化或重复。

我说好处是明显的,但对你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你刚刚开始学习写诗还不存在创作遇到困难或创作泉源枯竭的问题。

再过几年问题就会出现。

大约到了有十五年创作经验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几乎寸步难行。

从事翻译不仅可为创作铺路,不仅使你在有了创作的冲动时立即付诸实行而且可诱发你潜在的创作冲动这一点,倒是你现在就可以感受到的。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不增添,不削减,一般称为忠实,尽管这个原则实际上比忠实更严格。

我刚读到西蒙娜·薇依一段谈写作的话,亦可用来阐明这个原则:“真正的写作方式是像翻译那样写作。

翻译一个用某种外语写的文本时,我们不会寻求给它添加任何东西,相反,我们会一丝不苟地,小心添加任何东西。

写作就是尝试翻译一个尚未写下的文本。

”但是任何从事翻译的人,哪怕是不从事翻译的人,也知道这个原则是不可能完全贯彻的。

所以,在确立基本原则之后,还必须灵活处理,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碰巧我也是在几天前读到王佐良谈诗歌翻译的一段话:“除了句对句、行对行的忠实之外,还应使整篇译文在总的效果上与原作一致。

仅仅注意细节易使译文支离破碎,缺乏全局的连贯性。

合格译者的五个必备条件

合格译者的五个必备条件

合格译者的五个必备条件1. 语言能力1.1 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合格的译者应该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他们需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句法和语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1.2 良好的写作技巧除了掌握语言本身,合格的译者还应具备良好的写作技巧。

他们需要能够在目标语言中用恰当的词汇和句法表达源语言的意思,以使翻译更具可读性和准确性。

1.3 专业术语和行业知识合格的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行业背景,特别是在翻译专业术语和具体领域的文件时。

他们应熟悉相关行业的术语和惯用语,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对于特定领域的文件,如医学、法律或技术文件,译者还应了解相关的法律、医学或技术知识。

2. 翻译技巧和策略2.1 理解上下文和意图合格的译者应该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文本的上下文和意图。

他们需要阅读源语言文本并分析其含义,以适应目标语言的翻译策略。

2.2 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不同的翻译任务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合格的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直译、意译、文化转换等不同的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3 翻译文体和语域合格的译者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文体和语域。

他们需要根据源语言文本的风格和语气选择适当的目标语言文体和语域,以达到与原文相符的效果。

2.4 同声传译和笔译的技巧合格的译者不仅能够进行文字翻译,还需要具备同声传译和笔译的技巧。

他们应该能够实时传译口译活动,同时保持准确性和流畅性。

3. 文化理解和敏感度3.1 熟悉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合格的译者需要熟悉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理解其背景、价值观和历史。

这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文本,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目标语言读者的形式。

3.2 跨文化沟通能力合格的译者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准确和有效的交流。

他们应该能够解释和传达源语言文本中的文化含义和隐喻,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

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

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
科普翻译的标准
科普翻译是指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以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科普翻译的标准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性:科普翻译要准确传递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不能有任何偏差或误导。

2. 简明易懂:科普翻译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或复杂的句式,使读者容易理解。

3. 全面性:科普翻译要全面涵盖科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以便读者获得更完整的科学知识。

4. 科学性:科普翻译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脱离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不能存在逻辑矛盾或荒诞的说法。

5. 文化适应性:科普翻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接受程度,避免使用过于具有本土化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译者的修养
作为一名科普翻译,译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
1. 科学素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以便准确翻译科学知识。

2. 翻译能力: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包括准确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

3. 专业素养:译者需要了解科普翻译的特点和标准,掌握科普翻译的常用术语和表达方式,以及科普翻译的写作技巧。

4. 责任心:译者需要对自己的翻译质量负责,避免任何可能误导读者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5. 团队意识:译者需要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共同完成科普翻译的工作任务,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总之,科普翻译需要有准确的表达、深入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的翻译技能,而译者的素养和修养则是保证科普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译文 (黄灿然的小站)】 不是也不能 黄灿然

【译文 (黄灿然的小站)】 不是也不能 黄灿然

【译文 (黄灿然的小站)】不是也不能黄灿然流亡想起来是奇怪地吸引人的,但体验起来则是可怕的。

它是强行在人类与其原居地之间、在自我与其真家园之间撕开的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缝:其根本性的悲哀是永不能克服的。

虽然文学和历史确实包含流亡者生命中某些英雄的、浪漫的、光荣的以至凯旋的插曲,但这些插曲无非是流亡者努力要战胜疏离带来的摧残性的忧伤。

流亡的种种成就,总是被永远留下遗憾而带来的失落所削弱。

但是,如果真正...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约瑟夫·布罗茨基黄灿然译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芬兰站是旅客进出这座恰好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的五个铁路终点站之一,芬兰站前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一个人,他的名字正是这座城市现时的名字。

事实上,列宁格勒每一个火车站都有一座这个人的纪念碑,要么是火车站前的一个全身雕...发表于:《小于一》,约瑟夫·布罗茨基著,黄灿然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xx 取悦一个影子约瑟夫·布罗茨基黄灿然译1当一个作家诉诸一种有别于母语的语言时,他要么出于必要,像康拉德,要么出于炽烈的野心,像纳博科夫,或为了获得更大的疏离感,像贝克特。

继在美国生活了五年之后,我于1977年夏天在纽约第六大道一家小打字机店买了一部“莱泰拉22”型手提打字机,并开始用英语写作(随笔、翻译,偶尔也写诗),理由则与上述各人都不一样,而是属于..发表于:《小于一》,约瑟夫·布罗茨基著,黄灿然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xx 自然力约瑟夫·布罗茨基黄灿然译除了空气、土壤、水和火之外,金钱是人类必须与之最经常打交道的自然力之一。

这是今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一百年之后,他的小说依然保持相关性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主要原因。

考虑到现代世界的经济航向,也即生活标准的普遍贫困和无差别,这位作家可以说是一个先知式现象。

因为在与未来打交道时避免犯错误的最佳途径,乃是通过贫穷或犯罪这...()空中灾难约瑟夫·布罗茨基黄灿然译[译按:本文对20世纪俄罗斯散文(主要指小说)作出无情裁决。

黄灿然:阿巴斯我不到一星期就译完了,翻译时的状态,就仿佛上了天堂!星期天文学

黄灿然:阿巴斯我不到一星期就译完了,翻译时的状态,就仿佛上了天堂!星期天文学

黄灿然:阿巴斯我不到一星期就译完了,翻译时的状态,就仿佛上了天堂!星期天文学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出生于德黑兰,导演、剧作家、制作人、剪辑师。

1989年,凭借《何处是我朋友家》获洛加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

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赢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99年,《随风而逝》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13年,《如沐爱河》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在中国,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是深受影迷喜爱的导演,而在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不仅仅是一位电影人,也是一位诗人,被誉为“他那一代,或者那个世纪中最激进的伊朗诗人”。

《樱桃的滋味》剧照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让- 吕克·戈达尔这句高度评价阿巴斯的话,从两者的电影风格来看:格里菲斯代表着电影语言与形式的创新,而阿巴斯则是向电影‘本性’的回归,在电影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时候,再次回到电影的质朴上。

而阿巴斯的“粉丝“们还有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等著名导演。

黑泽明称阿巴斯的影片“无与伦比”。

摘自公众号电影迷《阿巴斯走了,留下了樱桃的滋味》实际上阿巴斯不仅是一位备受瞩目电影导演,他的电影被称为“诗意电影”,因为阿巴斯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

事实上,他的诗歌写作比其他的艺术行为在时间上要早得多,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阿巴斯的诗作传统来自于古老的波斯诗歌传统,特点上呈现出哲学和冥思的特征。

他的诗歌可以说是短小精悍的典型,阿巴斯从不写冗长的诗歌,每一首诗歌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标题。

但是始终充满了拥有独特观察之眼的诗人对于世界特有的专注凝视和细致观察。

他的那些简短、迅疾、跳跃但目光细致的诗句,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和景象,领悟日常世界的诗意本质。

我非常震惊,他是罕见的对于世界有着特殊认知的艺术家,就像让·雷诺阿所说“现实总是如此魔幻”,对我来说,这句话可以概括阿巴斯非凡的作品。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翻译大师巫宁坤(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翻译大师巫宁坤(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翻译大师巫宁坤(附:适用话题)著名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引用了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的一首名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伴随着这部电影,更多的中国年轻人爱上这句话、这首诗。

这首诗是翻译家巫宁坤大约40年前翻译的诗作,著名翻译家黄灿然说,巫宁坤翻译的托马斯诗歌质量优于余光中的翻译。

但那时的巫宁坤,已经到了讲着话就会睡着的暮年。

2019年8月10日,巫宁坤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再归来。

大师简介巫宁坤1920年9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39—1941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师从沈从文、卞之琳等人。

1946年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彻斯特学院攻读英美文学,他是当时学院中唯一的外国留学生。

后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批评。

1951年受北京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邀请,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回国从事英语教学。

好友李政道特地幫助他整理行装,并用端正的大字在那些箱子上写下了“北京燕京大学巫宁坤”。

回国后,他先后在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校担任英美文学教授。

1980年他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并在此后不断重印。

除了这部小说,巫宁坤的翻译作品包括《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以及萨尔曼·拉什迪、约翰·斯坦贝克、克里斯多夫·依修伍德、亨利·詹姆斯、狄兰·托马斯等英美名家的小说和诗歌。

许多中国当代诗人在成名后都谈起过巫先生翻译的迪伦·托马斯给予他们创作的巨大影响。

大师之魂巫宁坤一生爱国。

在西南联大读了一年多书,珍珠港事件爆发,巫宁坤为美国人士援华的“飞虎队”担任译员,他的名字至今依然刻在北京大学抗战纪念碑上。

接着他又去美国,给在美国受训的中国空军人员担任翻译。

二战结束后,他选择留在美国读书,在芝加哥大学读完硕士,眼看就要拿到博士学位时,1951年,他收到了燕京大学西语系发出的回国任教的邀请。

他放下写了一半的博士论文,收拾行李回国。

影响翻译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译者本身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影响翻译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译者本身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影响翻译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译者本身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刘凯茜【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9(019)018【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译者; 翻译质量; 社会因素; 中英语言水平【作者】刘凯茜【作者单位】210044 江苏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全球化和多元化是当今世界两大潮流。

作为在多种文化的接触、碰撞中起沟通作用的翻译,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程章灿在《翻译时代与翻译精神》一文中指出,这是一个翻译的时代,在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个角落,都能见到翻译的身影。

网络技术更进一步将“地球村”中的众声喧哗以“同声传译”般的速度传送到我们的耳鼓。

翻译行业在世界各地都迅速发展。

翻译市场的繁荣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高质量的翻译绝非易事,这不仅涉及语言水平、专业素养等内在因素,还与一些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影响翻译质量。

译者通常面临一些来自自身或外界的问题,如文本专业性较强、自身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时间紧、任务重,报酬少、要求高、耗时长等,使翻译更加不易。

要提高翻译质量,就要先明确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方能“对症下药”。

而关乎翻译质量的因素不外乎译者本身的因素和译者之外的社会因素这两大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面论述。

一、译者本身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作为一名译者,首先要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

国内最大的翻译市场是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相应的,从事中英两种语言的译者也最多。

既然从事了语言服务行业,那么译者的中英文语言水平就应是首位的。

当然,译者对文化差异的把控、对所译内容的熟悉程度、对涉及领域的知识积累,以及面对翻译的态度、愿意花在翻译上的时间和精力等都与翻译质量息息相关。

英译汉、汉译英都是常见的形式。

相比之下,国内倾向做英译汉的译者更多。

很多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人都可以做简单的英译中工作,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汉语水平高于英语水平。

米沃什:生物学课(黄灿然译)

米沃什:生物学课(黄灿然译)

米沃什:生物学课(黄灿然译)关于诗人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他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种儿童的东西,这方面已有很多人写过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至少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如此,也即他童年的感知力有着伟大的持久性,他最初那些半孩子气的诗作已经包含他后来全部作品的某些特征。

毕竟,一个孩子所体验的快乐或恐怖的时刻,决定着他成年的性格。

但诗人的思想还取决于他从父母和老师那里所学到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一生中有多少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在那里而不是在别处,我们做好了参与我们的文明的准备。

在学校,我们每天被灌输,直到我们的观念与我们同代人的观念没有分别,直到我们不敢怀疑某些原理,例如地球围绕着太阳转。

不同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灌输形式,但由于整个地球都受到十六、十七世纪西欧一小块地方兴起的科学崇拜的支配,因此一个中国、美国或俄罗斯儿童都以稀释和粗俗的形式接受同一种知识,该知识的基础是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的发现。

要理解这场转变的全部怪异,是颇为困难的:那些可以跟科学施加的概念抗衡的关于世界的概念全面溃败,而这也是所有非西方思想方法的溃败。

只有一个悖论者的心灵,例如俄罗斯哲学家列夫·舍斯托夫的心灵,才有能力给我们片刻的沉思,沉思一个相信鬼魂和魔术的年轻野蛮人的成长,如何有别于一个现代孩子的成长。

舍斯托夫是在二十世纪初写下这些话的:我们社会中的一个孩子,就是另一回事了:他的思想不再受童话故事所惑;他知道恶魔和巫师是不存在的,他还训练自己的思想不去相信这类谎言,尽管他的内心倾向于神奇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从非常年轻时起,他就被授予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难以置信,绝对要超过最富想象力的童话作家所讲的任何瞎话。

例如,他被告知──而且是被一种权威的声音告知,在这权威的声音面前所有怀疑都消退和必须消退──地球并不是眼前所见那样静止的,太阳并不是围绕地球转,天空并不是固体的,地平线只是一种视觉错觉等等。

黄灿然:不朽事物的微光

黄灿然:不朽事物的微光

黄灿然:不朽事物的微光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我的灵魂》《奇迹集》《发现集》等。

译有《卡瓦菲斯诗集》、《巴列霍诗选》、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布罗茨基《小于一》等;近期译著有《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希尼三十年文选》、希尼《开垦地:诗选》、《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等;最新译著《站在人这边——米沃什五十年文选》。

2011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

2018年获单向街·文学奖首届“年度致敬”奖。

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黄灿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系统地阅读中国古典作品,更是深入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作为译者,他翻译了大量西方诗歌,同时也是在追寻和发现另一个传统。

这样的经验使得他自身也不断变化,从而更加深刻、敏锐和清醒。

大约二十年前他写下文章《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全面和透彻地解读了今天的诗人所面临的写作处境。

在诗人张尔看来,黄灿然非常清晰地懂得自身面对什么样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和自身,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写,写什么,为谁写。

黄灿然曾说过:“我的诗也要能打动那些不读诗的人。

” 除了所谓的理想读者,譬如诗人、批评家、学者,他也注重与任何普通阅读对象的情感沟通,与此同时,在他的写作野心之下,这样的读者不仅只是在现在,也应该在未来。

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做好了长足的准备。

在诗人李春俊看来,理解黄灿然的诗歌的艺术一定要做一些准备。

读者更多地还要读其他诗人的作品,比如叶芝、米沃什、卡瓦菲斯、布罗茨基、杜甫……在读过这些诗人的诗作后,我们能更容易察觉到黄灿然的诗歌思想,诗歌技巧,诗歌记忆,以及他语言的调性;我们也更容易理解这些创作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可以看到黄灿然从这些诗人的诗歌中汲取精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声音。

黄灿然在《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中写道“工具—语言—工具……诗人需要重新铸造语言—准确的、清晰的、坚硬的、实在的、丰富的、深刻的语言,活生生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曾问我为什么不多译些诗,而译那么多文论。你似乎暗示说,太可惜了,不多译些诗。但我正是把翻译文论来作为翻译诗歌的稳固基地。我译文论,是为了增强英语理解力和汉语表达力,补充能量,更新自己,隔几年译一两位诗人或译几批诗。由于带着新的视域,新的能量,新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译出的诗歌品质才会有所进步和提高,以及有所不同。另外,我确实非常喜欢文论这种体裁,它最能够把我对现代汉语的直觉表达出来。我还希望我的译文能给有这种共同直觉的读者提供营养和支持,而他们可能已经是或将会是现代汉语写作的活跃参与者和生力军。
我不是否定名家译作的价值,相反,应重视名家译作的成果,但不应把我们自己不成熟的实践参与进去——那怕自己是成熟的,也不应参与进去。把自己的实践拿来跟名家比较,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唯我论的倾向,这样当你敢拿出来,尤其是如今网络畅通,随便都能发表出来,变成公开的,这便等于是肯定自己。还有比这妄自尊大的吗?妄自尊大还不算什么,但还有比这更有损于自己的精进的吗?而译作如同写作,当你敢于拿自己的东西出来跟名家比较,那意味着无论你的译作多么糟糕,都会有人欣赏的。我们都看过太多平庸的作者,平庸了整整一生,而且还成群结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同一层次的平庸作者和读者太多了,他们都巴望着更多平庸之作供他们消耗。重视而不比较,专注于深入感受和体会各名家的译作。比如说某外国诗人有三个译本,你就专心把每个译本都读了,甚至不深读也不要紧。如果他们都是优秀译本的话,你也许会先倾向于喜欢其中一个。但是任何译本,哪怕是整体上高水准的,也会有一些低水平的发挥。而低水准的,也会有个别的高水平发挥,即使不是高水平,也会因为译者某些语言取向与你暗合而为你所击赏。这意味着,你要当一个真正忘我的读者,而不是作为一个译者或未来译者而阅读。当你判断时,你也是作为一个忘我的读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样便具备了独特感受和独立观点。你作为译者的修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相反,拿自己的东西去跟名家比较,或修改名家的译作,往往只会诱发虚荣心。
但你如何真正地开始翻译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发现未被译过的外国作者或被译过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作者。这就要求你以广泛阅读原著作为基础,而且同样是首先作为一个忘我的读者。当你读到好东西时,你便有了想译介过来的冲动,这个时候,便是你身上那个潜在的译者现身的时候了。这也是你在前四个条件的基础上行使判断力的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判断,你同样有可能是一个虽然热情却平庸的读者。而一个优秀的译者,首先应当是一个优秀的中文读者,其次(或更准确地说,同时)应当是一个优秀的外文读者,即是说,你要通过大量阅读,包括参照自己成为一个优秀中文读者的经验,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外文读者,能够看标题就略知文章水平,读文章第一段就能进一步从其语气或文字功夫判断其好坏,如果是好的,再读该作者另两三篇文章即能知道这是偶然佳作或这位作者是整体地高水准的作者。当然,读诗不这么容易分辨,参照系统更复杂,有时还得靠偶然因素或运气,如同我们读当代汉语诗人或汉译外国诗人那样。当你外文读得多了,见识广了,还可以回过来影响和提高你作为一个优秀中文读者的判断力。
仅仅热爱翻译是不够的。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作为年轻初学者,这直接反映在你的理解力上。你现在才二十多岁,即使是读汉语或汉译的理论著作或论述,以至诗歌或散文,可能也还有理解障碍,这是因为你还没有较高深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是与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分不开的,甚至影响你的判断力。假如一个出色译本是这样一种概括和抽象的产物,而你读不懂,你就有可能归咎于翻译不好。相反地,你也有可能把一个译得不大准确却似乎好懂的译本,当成好译本。在汉语或汉译里,你觉得似懂非懂的,一个老练读者看来,却是明白的。你把似懂非懂的东西译成似懂非懂的东西,在你看来没问题,但有经验的人一看就是误译。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其他领域都有神童或早熟的天才,翻译领域里没有。一个译者三十五岁能出版一部自己后来不汗颜的翻译作品,已算是个幸运儿。我自己就不是这样的幸运儿。
简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通过译文来改变自己,而不是用狭小的自己来改变译文。
但你会问,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难道翻译体似乎成了唯一可能的选择?有的。还有更好的选择,那是大作家式的翻译家。这是一个最有可能成为伟大翻译家的选择。也即,在前几个条件的扎实基础上,译者把自己培养成如同一位杰出作家,甚至也有杰出作家的种种怪癖。这种译者,是真正的翻译家,自己不创作,但性格和修养都完全是大作家型的,并把所有作家修养都灌输到翻译家身上。像英国的阿瑟·韦利,本身是一位比诗人还诗人的诗人,但不写诗,好像除了很早的时候写过几首。中国诗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奠定的,白居易闻名世界也主要是他的功劳。日本文学的翻译,他也是大宗师。就中国而言,傅雷也是一位作家型的翻译家,你检查傅雷的言行,样样都像个独立不群的作家。他也像韦利一样,把作家的个性都发挥在翻译作品中。
但这样的作家型,而且是大作家型的翻译家可遇不可求。我提出的模式则是可求也许还可遇,而且也最有利于汉译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之所以提出译入翻译体这个概念,是因为我看到太多人,包括你,把原著译入自己有限的母语和有限的趣味,结果是自己虽然已陆陆续续从事三五年或十年八年的翻译和创作,却两方面都没有进展,基本上语言、措词和文体、风格都在原地打转,也就是绕着自己的趣味打转。另一个不利倾向是,永远使用同一个语调,那也基本上是你自己的语调。也就是说,自己的创作与自己的翻译基本上没有界线。而一位原作者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格和文体,晦涩或简洁,只要译入翻译体,以及只要译者理解力过关的话,其水平都不会差到那里去的,即是说,可读性都是相当高的,至少不会太低。
一、大量阅读汉语著作。现在你也热爱创作,因此,这应该不是问题。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你的阅读量将会大增。
二、大量阅读汉译著作。一般来说,热爱创作的人也热爱汉译著作,因此,这也不是问题,尤其是随着你创作力提高,你对汉译著作的胃口也将提高。
三、就你而言,大量阅读英语文章和著作。这是最关键的:既是你避免仅仅成为热情的译者的重要一步,也是你将来可能成为优秀的译者的重要一步。如果你平时有阅读中文报刊、著作和中译本的习惯,那你也必须培养阅读同类英文报刊、著作和英译本的习惯。英语的难度,最终不在词汇或生字上,因为意义都在上下文中。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所有词汇和生字你都彻底查过了,甚至都能把那段文章和那个句子背下来了,可仍然不明白。读英语作品就像移民,你必须越出你原来的舒适区。你在英语读物的世界中,最初是人地生疏,无所适从,也不知所谓,无比自卑,无比沮丧。但你会适应并奋发图强——不过如同移民,你别寄望很快适应,可能需要三五年,十年八年。不要紧,那地方最终会成为你的新舒适区。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前几天看过的某篇文章里提到的某件事,到底是从汉语文章还是英语文章中看到的,你就算大功告成了。那么,如何开始呢?这很简单也很困难:不求甚解地读,似懂非懂地读。如同读中文:请问,你读了这么多母语文章和著作,能自如地写中文,可你一年查过多少词典?我不是说你要完全放弃查英语或英汉词典,但既然你喜欢做翻译,那你就可以通过每天做一定数量的翻译来查词典和学习生字,翻译之外的英语作品阅读,则应完全不查词典或每小时查不超过譬如说十个、五个、三个、二个、一个生字,视乎你的实际需要而定。
第六个条件,不一定是真理,却针对一个普遍现象。年轻的翻译初学者,十之八九——也许还不止——是调动自己的资源来翻译,这看上去似乎没错。问题是你的资源根本就是有限的,而假如你翻译一位大师,你如何用你有限的资源来翻译呢,当然是让大师来模仿你。结果可想而知。这便涉及到翻译的文体的问题。就这个例子而言,你应先模仿翻译体,进而模仿大师。所谓翻译体,是倾向于比较直译的文体,不少高水准译文,尤其是文论和理论、社科著作,都是这个倾向的。报刊文章的翻译,也是这个倾向的。你在这个时候发挥你自己的个性,很容易捉襟见肘。倒不如多译些文章,翻译过程中尽量把每一个基本语言单位都译出来,句法结构也尽可能抄过来,但又要保持现代汉语适当的流畅性。我们一般的翻译概念是原著→译入语(即母语)。我这个概念则是原著→翻译体←母语。当然,这里的母语,并不是全部汉语资源,而仅仅是你个人十分有限的汉语资源。你把原著的资源移入翻译体,也把你的母语资源移入翻译体。由于你同时是一位正在从事母语文学创作或有意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作者,因此译入翻译体就对你更有利了。简言之,如果你译入翻译体,你将放弃你自己原来某些风格上的偏爱和取向,而经过翻译体的磨练,你将扩大你的母语创作能力,包括句法、文字和意象的组织力和表达力。在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之后,你的翻译体能力会反过来扩大你的母语判断力和领悟力。达到更高境界时,可同时以翻译体来占有原著和母语,也即偏重翻译体,兼顾原著和母语的特色;也可偏重母语和翻译体,兼顾原著特色;又可偏重原著和翻译体,兼顾母语特色——最后一种也是较欧化的选择。幸运的话,你也许还能同时兼融三者,去到一个“语出自然”的境界,即是说,随心所欲没有章法却自成一家。
四、这也是同样重要的一步:虽然你喜欢写诗译诗,但你最好暂时不要译诗,或只偶尔译诗,而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翻译评论。为什么翻译评论?因为评论最能考验你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另外评论也是现当代最新鲜、活泼和多样的文体。你的英语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你译诗时可以蒙混过关,但译评论时就无可逃避。这不是说别人来监视你或挑剔你,而是说你自己知道这些文章虽然理解起来困难却本应是清楚明白或被假设是清楚明白的,如果你不懂,就是真不懂,而不是像诗歌那样含混。如果别人替你校对,含混处一指出来你就豁然开朗。当你可以无碍地读一篇评论文章,又能基本上无误地把它译成中文,那你就具有相当的理解力和翻译技巧,这个时候再来译诗,就事半功倍。你也就会发现,诗歌其实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含混。
现在我们谈谈第五个条件,就是选择力和判断力。这是你将来能否成为一位优秀译者的关键。太多有兴趣于诗歌翻译的人,都喜欢拿些名家的译作来比较,或拿现有参差不齐的译作来比较,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判断,或提供自己的改善版。但是在别人译作的基础上判断文字好坏,实际上与判断原著的好坏没有差别,而判断标准无外乎中学教师批改作文式的趣味,以及仅限于文学小圈子的审美。他们把大部分心思用在遣词造句上,结果往往是,他们提供的译文都看上去四平八稳,实际上毫无锋芒、力量、细微差别。这还不包括他们根据别人的理解来理解,而根据别人的理解来理解是害处极大的,例如失去独立的个人感受力及其新鲜感,被误译所误导等等。靠自己独特和独立的感受来译,相当于写文章提出独特和独立的见解,而拿自己的译作来与名家译作比较,或修改名家的译作,则相当于写文章讨论别人独特和独立的见解,虽然样样周到,但毕竟缺乏原创性。当我们独立阅读一首诗并有深刻感受的时候,我们已经接受了一股灵气,如同在创作上当我们对事物有深刻感受的时候我们也是接受了一股灵气。翻译这首诗时,虽然我们还要做很多其他功夫,包括查字典,但我们主要是努力把那股灵气表达出来,如同创作时把那股灵气表达出来。而比较或修改名家名译,就如同面对一首原创的好诗,在还没有接受到那股灵气的情况下就对它评头论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