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27页PPT

合集下载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通常外生“六淫”,我们都知道是指自热界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六气异常所引起的外来邪气致病现象。

那什么是内生“五邪”?就是指我们体内同样会生成风、寒、湿、燥、火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体内脏器机能环境所生,而非外界季节变化所致。

比如我们常见的女性来例假后会出现怕冷的反应。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界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会产生。

你看为什么在广东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心里发热,为什么凉茶在广东卖得很红火?就是我们体内产生了热和火,为什么天凉也会感觉火气很大?这里就告诉大家是“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六淫的现象。

就是说首先是由于我们内在脏腑出现异常了而导致的现象,这里要注意说的是“类似”六淫现象。

好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怎么降火都降不下来,内里总是热,如大便干燥反复出现,怎么也降不了火。

其实是因为没有去对照内生“五邪”的原理。

其实这些症状是与脏气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脏气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内热还在继续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整病例过程中,为什么不能阻止一些症状反复出现的原因。

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往往在谈到风、寒、湿、燥、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外界的原因,其实人体内有五脏,在中医里,五脏就是五行,也是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五种季节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体内的小宇宙所自然形成的。

过去讲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是生存在宇宙之间,天、地、人叫三才,宇宙产生四季,宇宙是大世界,人体是小世界,也就是说人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为什么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科学家把宇宙研究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奥秘。

在人体这个小宇宙内,五脏就是四季,也如同大自然会产生五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七章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七章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0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三、湿浊内生
【概念】脾气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脾虚生湿” 【形成因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
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四 津伤化燥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谢 谢!
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 多见脾、肾阳虚
阳气虚衰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血脉绌急收引 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
四 津伤化燥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
邪,过食生冷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四)血虚生风
【概念】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
津伤化燥 【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9

二、寒从中生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
第七章 病 机
1
第三节 内生五邪
2
第三节 内生五邪
3

第三节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概念】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
二 寒从中生
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 病机变化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三节 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体内部会产生类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将它们统称为内生五邪,分别是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

(暑是外邪,不会内生)内风(风气内动)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眩晕、抽搐、震颤等不自主动作。

内风的特征是肢体有“动摇不定”的风的特性,肝主筋司运动,动作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关,所以风气内动又称肝风内动。

风气内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四种:热极生风:阳主动,热邪太盛阳升无制会化风;此外热邪灼伤阴液,筋脉失养也会引起内风症状。

以高热、手足抽搐有力为主要特征。

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或肝肾阳虚阳浮不敛,都会导致肝阳上亢化风。

以眩晕,肢颤,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血虚生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以手足麻木,震颤或蠕动无力为主要特征。

阴虚风动:肝阴亏虚,特征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加热象。

内寒(寒从中生)内寒是体内阳气虚衰,温煦气化不够,导致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冷、白、稀、润、静。

内寒就是阳虚的产物,阳虚的机理已经在基本病机中讲过。

内湿(湿浊内生)内湿主要是脾不运湿引起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内湿可停滞于三焦任何部位阻滞气机,以中焦最为常见。

脾不运湿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所以脾肾阳虚都会引起湿浊内生。

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湿邪停滞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

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内燥(津伤化燥)内燥主要是由阴津不足,人体器官组织濡润不够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干燥、枯涩、失润为主要特征。

内燥主要是由阴虚内热伤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丧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内燥病变常发生于肺、胃、肾和大肠,肺燥则干咳无痰或咯血;胃燥则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肾燥则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肠燥则排便不畅,大便干燥。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39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40
辨证论治
辨证----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
法收集病史、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 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 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 全面判断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
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 熟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 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 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 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 论体系。
3
19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 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 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 堡药典》早883年。
21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 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 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说。 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 了许多学派。
22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 践中积累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 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病机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病机的概述

中医病因学,把风、寒、暑、湿、燥、⽕等六*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根据⾃然界六种⽓候异常变化对⼈体的致病影响及机体的反应状态⽽⾔。

此为邪从外来,故属于病因学范围。

所谓内⽣“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产⽣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等之不同,此属“邪”从内⽣,故属于病机学范围。

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在认识和总结内⽣“五邪”这些病理变化时,同样也是把若⼲⾃然现象与疾病的考试,⼤站收集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借以说明复杂的病理反应。

如动风、中风称之为“风病”,是以其病变表现可见头晕⽬眩,或⼝眼斜,或⽛关紧闭、⾓⼸反张,以及出现抽搐、拘挛、震颤等症状,拟似风⽓的激荡、游⾛、急和多变等特点。

此是由于⽓⾎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的病理反应,并⾮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

为区别病因学上的概念,故中医病机学称之为“内风”或“风⽓内动”;如化寒、⽣湿、化燥、化⽕等,也相应地称之为“内寒”、“内湿”、“内燥”、“内⽕”。

因此,所谓内⽣“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是由于⽓⾎津液及脏腑等⽣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类似风、寒、湿、燥、⽕等外邪致病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1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 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 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 使用望、闻、问、切等 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ppt课件
3
❖ 1、无极表示万物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世界 是无形的用 没有 表示 但 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所以金克木。
完整版ppt课件
36
木曰曲直
曲 — 弯曲; 直—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完整版ppt课件
37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升 腾。
完整版ppt课件
38
土爰稼穑
❖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完整版ppt课件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完整版ppt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完整版ppt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完整版ppt课件
29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30
五行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

• 【临床表现】 由于津液亏少,
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 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 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五)火热内生
【概 念】火热内生,又称“内 火”或“内热”, 与外火相对。
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
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1.阳气过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中 医学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 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 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 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 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 便是火”。
【临床表现】 常可随湿邪阻滞部 位的不同而异。
湿滞经脉----头闷重如裹,肢
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湿阻中焦----黄疸。
湿滞下焦----腹胀便溏、小便 不利。
(四)津伤化燥
【概 念】 津伤化燥,又 称“内燥”。与外燥相对。 是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
津的病理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成原因】久病伤津耗液, 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 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以及 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 所致。
2.邪郁化火
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 ,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 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 、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 等,亦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 又称为“五志之火”。
• 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
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
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 火,因之火热内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1.肝阳化风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七年制 (内生五邪))

七年制 (内生五邪))
肝肾阴虚
(5)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 (肝阳偏亢)
下虚——肾阴亏虚——腰膝酸软 (本虚)
(6)肝风内动(见第三节内生五邪病机 · 风气内动)
3.肝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肝为五脏之贼。 心 心肝火旺
心肝血虚
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肝肾阴虚 肝肾精血亏虚 藏泄失职 胆失疏泄
肺——肝火犯肺 肝病 及



胆失决断
(五)肾的病机
二、内寒(寒从中生)
(一)含义
即“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 退,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二)病理变化
冷、白、稀、润、静为临床特点
1. 温煦失职
3. 气化失司
——虚寒
2 .寒滞血脉 –脉紧 疼痛
—— 水湿痰饮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区别
外寒,指机体外感 六淫之寒邪。 内寒,指机体阳虚 阴盛,寒从中生。 以寒为主
痰浊内阻—咳痰
卫外不固——易于感冒
呼吸功能减退——声低息微, (3)肺气不足 肺气虚损
(肺气虚)
气短喘息 真气生成不足——气虚 肺不行水——痰饮、水肿 肺燥失润—声音嘶哑
(4)肺阴不足 津伤肺燥 清肃失司—干咳少痰
(肺阴虚)
虚热内生
虚热
虚热内生—虚火上炎 咯血,颧红升

3.肺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心——心肺气虚——气虚血瘀 脾——肺脾两虚 肺病
心脉亏虚
虚热内扰
热扰心神——心烦 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等 气滞 心悸
阻滞心脉
(7)心血瘀阻
血行不畅 痹阻心脉
寒凝 阳气先虚 痰阻 血瘀
心痛 肢冷
(心脉痹阻)
3.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肺—— 心肺气虚 脾—— 心脾两虚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讲第三个问题: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先讲它的区别。

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它侵袭人体的部位主要病在肺、胃。

(1)它在临床上有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这是表证的最一般的特征。

将来学习辨证,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辨证学的时候,表证是最一般的特征。

(2)燥,它也有干的特征:有津亏,表现为肌肤、官窍、津液枯涸的表现.内燥,(1)是由机体内的津亏,津亏证。

(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而导致的内燥。

它初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感受的邪气从外而来和从内而来,累及的脏腑,外燥主要在肺、胃,而内燥以肺、胃、肠、肾为主,精血下夺,将来学习温病的时候,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亏损到极点了,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的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

由内燥,机体素有津液精血亏损,也最容易招致外燥。

而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最终也会导致内燥,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内火内生五邪,讲最后一个——内火。

(一)内火是火热内生的简称。

查词书,词条叫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又习称内热。

注意在习称的内热和内火,严格说它俩有区别,火为热之极,但是一般情况下,又常常把它俩来混称。

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火。

火热内生,这里选择了或,说了几个或。

(1)阳盛至极,也可导致内火。

阴虚至极,阴虚而火旺,也可导致火。

病邪积聚,郁久也可化火,都可以导致火热内扰,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功能活动相对亢奋这样一种病理变化。

(2)火和热的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从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

其二、程度有差异。

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

一般而言,在文献上,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

编辑课件
32
2、五行的分类
五行归类方法:
其一,取象比类法,即将事物的性质和作 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推演得出事物的 五行属性;
其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 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事物,以 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编辑课件
33
编辑课件
3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阐 释事物之间有序的促进和制约的联系,以 达到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编辑课件
18
②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
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 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 果。
编辑课件
19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
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 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①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每 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
编辑课件
20
②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 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阴 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编辑课件
21
3、阴阳的消长平衡
编辑课件
26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①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胜和阴阳偏衰。 治疗原则:偏胜是“损其有余”、“实则泻
之”;偏衰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②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编辑课件
27
分析题:
患者见面色红,语声高亢,多言不休,烦 躁多动,舌红苔黄,脉数大有力。根据阴 阳学说,回答一下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图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图示PPT课件

心肾不交
五、肺与脾
肺司呼吸 脾主运化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吸收水谷之 精气
聚于 胸中
生成 宗气
肺通调水道 脾运化水液
输布排泄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
吸收输布水液
42
六、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 身气机调畅
肝气
七、肺与肾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手少阳三焦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56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二、走向、交接规律
(1)大体走向 手之三阴 手之三阳 足之三阳 足之三阴 (2)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 手之三阳
手指末端 头面部

从胸走手 从手走头 从头走足 从足走腹

(腹)
手 足
阳偏衰
阳阳两虚 阴偏衰 阴损及阳
阳阳双补
8
9
10
子相传 心 母 病 子
病 及 子
相乘
肝旺乘脾
病 及 母
木乘土
肝(旺)
我克 克我
脾(虚)
母病及子
肝病 肾 子病及母 土侮木 病
金 乘 木 木 侮 金
脾 病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11
肺虚肝侮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手之三阳 足之三阳
互为表里两经交接 同名经交接 互为表里两经交接 无明显规律
57
足之三阳 脚趾末端足之三阴 足之三阴

中医学“内生五邪”——风气内动

中医学“内生五邪”——风气内动

中医学“内生五邪”——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内风”,与外风相对而言,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机变化。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风气内动,多由于阳盛而亢逆,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所致。

“风胜则动”,故以眩晕、头或肢体动摇、抽搐、震颤等为内风的症状特征。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简明概括风的临床表现,而且指出与肝密切相关。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明确提出体内阳气亢逆变动为内风的主要病机。

风气内动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热极生风为实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为虚风,肝阳化风属本虚标实之证。

一、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指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多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郁火伤阴;或年老肝肾阴亏;或操劳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

常见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肢麻震颤,或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严重者则卒然仆倒,神志昏迷,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二、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指邪热炽盛,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常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多由于火热亢盛,煎灼津液,致使筋脉失常,动而生风。

见于热性病的极期,临床可见在高热不退基础上,出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神昏语等症状。

三、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多由于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筋脉失于滋润,导致虚风内动。

多见于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临床可见筋挛肉,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苔、脉细等阴虚症状四、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致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27页PPT

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27页PPT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