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登高_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样差不多上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时刻)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

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如此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确实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躯体?生:多病的躯体。

师:如此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第一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画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

如“独”字要读得专门痛楚。

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全然的缘故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明白的?生:从“艰巨苦恨繁霜鬓”一句明白的。

师:这句诗如何说明?生:由于艰巨痛楚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生:痛楚。

师:如此说明大体上也讲得过去。

只是,老师还有一种说明,在国势艰巨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差不多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说明更好?生:老师的说明更好。

因为,如此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然而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依旧忧愤?生:忧愤。

心急如焚。

师:对,确实是心急如焚,那个词用得好。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一、文章类型和写作目的本文旨在记录一次《登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课堂互动情况,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关键词分类和素材挖掘1、关键词分类: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表现、课堂互动2、素材挖掘:课程介绍、教师背景资料、学生群体特点、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成果及反思三、课堂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介绍:《登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描写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2、教师背景资料: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学生群体特点:本班学生群体特点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4、课堂互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和登高实践等。

学生们积极参与,反应热烈。

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李老师让学生们回答课文中描述登高远眺的句子及其作用,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技巧进行深入探讨。

在登高实践环节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登高远眺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教学成果及反思: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登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登高远眺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互动中锻炼了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李老师在反思中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登高远眺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法。

四、全文总结和归纳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展示了一次生动的《登高》课程教学过程,展现了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们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登高及“咏史怀古诗”课堂实录-人教课标版

登高及“咏史怀古诗”课堂实录-人教课标版

《登高》及“咏史怀古诗”课堂实录一这节课本来是班会课, 因为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出外, 所以我就连续来上。

也正因为如此, 我在上一节课对杜甫的介绍以及感慨才多一些。

“大家看我前面讲得很慢, 后面则可能讲得很快, 因为后面我要分类去讲。

我之所以前面讲得慢, 是想让大家慢慢学会如何去鉴赏句子。

如果你能够清楚鉴赏的一般顺序的话, 即使读不懂句子, 写出来的鉴赏文字也可能有板有眼。

这节课我们开始看第二个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个句子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说。

“因为是杜甫写的。

”有人在下面小声说。

“哦, 因为是杜甫写的, 为什么杜甫写的就好呢?我们要考虑, 你换成其他写法其他词行不行?往往不行。

我们依然玩一玩换字的游戏。

我开始改了: ‘无边落叶飘飘下, 不尽大江滔滔来。

’我们现在开始讨论。

我发现我有时候改诗往往比作者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他用的是‘落木’而我用的是‘落叶’, 哪一个更好一些?”“落木!”“为什么‘落木’好一些呢?”“因为是杜甫写的。

”声音比上一次大了一些, 这次我没理会。

“其实我们在《说‘木叶’》里学过, 我不过让你们温习一下而已。

‘落木’与‘落叶’音韵都是一样的, 究竟什么原因?辛鑫离我最近, 还是你来回答吧!”辛鑫站了起来: “‘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 ‘落叶’比较轻飘。

”“好, 还有没有其他看法?”徐旭举起了手, 大家笑了, 因为徐旭很少举手。

“‘落木’很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 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好!蛮有道理的。

还有没有?想想看, 从颜色上?‘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 枯黄。

我们刚才这两个同学讲的两点非常好!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比较好。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也与杜甫的感情有关。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 让我们感觉到风仿佛特别紧, 在这种情况下, 树叶仿佛往下掉。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2《登高》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猜个谜语,请大家将目光投向当前的PPT:“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重点注意两个词语:诗史和草堂。

已经听到有同学在说了,再大点声,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其实同学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杜甫非常多的诗歌,对杜甫其人应该是有个比较多的了解。

现在详情同学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的相关知识?有谁来讲一讲?好,你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是现实主义诗人。

同桌再来补充一下,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

那“小李杜”是谁呢?是李商隐和杜牧。

非常好,请坐。

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结合起来就很完整了,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PPT上的简介。

在这里,老师再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的人生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他35岁之前,是读书与漫游阶段,在这个阶段杜甫漫游了吴越,写下了《望岳》,洛阳,齐赵,在洛阳遇到了李白,和李白漫游了大半年。

后辞别李白,到了长安,就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十年阶段,他主要在长安参加科考,但是依旧落地了,在贵人的帮助下,当了一个小官。

经历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对百姓给予高度的同情与悲悯,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丽人行》、《出塞》等名篇,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

第三个阶段,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杜甫投奔唐肃宗,后为房琯上书,被贬职。

在此期间,其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高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辞官后,他带着一家人漂泊到蜀中,开始了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漂泊西南阶段。

《登高》就写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登高》。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登高杜甫下面我们随着名家泛读一起来诵读一遍这首诗歌。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商丘市回民中学丁点:李青峰建礼:杜甫作唐代上一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双子星座”。

愈曾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决非誉。

今天就我走近杜甫,学他的另外一首歌《登高》。

(板作者)本的学目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麟曾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中,它数第一,可首歌不同一般,那么首歌究竟好在何呢同学跟着老的范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配朗。

):想把首歌好生:想。

:一遍。

生:。

:同学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但中丰富的情感没有出来。

要想好一首,理解是关。

只有理解了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得很到位。

下面同学合下注理解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交流。

):有不理解的生:⋯⋯:看来同学已大致理解了首。

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歌,来首哪些句子重于写景哪些句子重于抒情生:回答。

随机价。

:在后两中哪个字最能体人的情感基生:悲、:那么在前两中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的呢生:通写景,借景抒情。

:首写了哪些景呢生:、⋯⋯: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言把六种景起来,形成一幅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景的人。

生:描述:真是一幅明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注其中,用你美的声音把首句大家吟一遍,好生。

:略作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得也很有味了):本中何用而不用啼李白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舟已万重山;道元有句:巴三峡巫峡,猿三声泪沾裳。

和啼有区:(出示《江》中的相关句子)岳什么仰天生:因有,需要宣泄。

:有需要宣泄,既然我揣摩出了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一下(指到位字要拉声音,要重):只写了两种景,分是生:落木和江。

:和首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大是小生:大:从哪儿看出来的生:无,不尽:无的落木,不尽的江,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大呀。

:境界越是大,人就――生:越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今天开始讲《登高》,提到这首诗我有一点头痛,因为我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比较好,要理解杜甫是有相当难度的。

我让柯路把《登高》默写在黑板上,“潦倒”两个字他不会写,我就让它空着。

然后我指着诗题问学生:“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徐旭抢答。

我笑了:“对,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下面乱说一气。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登高课堂实录4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登高课堂实录4

登高课堂实录《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靠语言吗( 还有没有其他因 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 动作又 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 :朗 诵 到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 时,你 有 一 个 动作 ,你 端 起 杯 来似 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 :对 ,语 言 ,语 调 ,表 情 ,动 作,& 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 作 ’ 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 :对 ,还 有 音 乐 的 烘 托 ,这 也 是很重 要的 。& 板书 :音乐 ’ 诸 多因 素 综 合 到 一 块 ,就 形 成 了 一 种 境 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 :凄 楚 ,悲 凉 ,悲 伤 ,忧 伤 ,痛 苦,孤独…… 师 :实 际 上 ,老 师 的 语 言 、语 调、表情 、动 作,再加 上音 乐,这就 是 一 种 “暗 示 ”,同 学 们 在 不 自 觉 中 接 受 了 这 种 “暗 示 ”,不 自 觉 中 启 动 了 自 己 的 感 情 ,不 自 觉 中 调 动 了 自 我 的 想 像 ,因 而 也 就 进 入 了 老 师 所 设定的& 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 的 ’ 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 ’ 所有 这 些 语 言 、语 调 、表 情 、动 作 、音 乐 , 都可以叫什么呢( 这些都是理性 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中学语文教学 !""#$ %
的空 白 。总 之 ,这 是 不 是 一 只欢 乐 的鸟呢(
生 :不 是 ,这 是 一 只 孤 独 痛 苦 的鸟。
师 :我 们 为 什 么 不 把 它 想 像 成 一只欢乐的呢( 而且大家为什么都 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 生 :因 为 我 们 都 是 根 据 杜 甫 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 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阅读教学·
师 :感 性 的 表 现 。& 板 书 :感 性 的表现 ’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 品,既需 要 理 性 的 把 握,也 需要 感 性 的 表 现 ;要 做 到 理 性 与 感 性 相 结 合。理性 的 把 握 是 重 要的 ,但任 何 时候 ,都 不 要 忘 了 感 性的 表 现 。我 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 诗中去。
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 #!""
师:“言为———”
多 年 前 ,一 个 秋 天 ,九 月 初 九 重 阳 节 前 后 。夔 州 ,长 江 边 。大
韩军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 样一个观点 ,不
风 凛 冽 地 吹 ,吹 得 江 边 万 木 凋
知对不对& 即,要想读好一首诗
零。树 叶 在 天 空中 飘 飘 洒 洒,漫山 诗。课堂 中 气 氛 凝 重 ,有 些 学生 流 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
地把握 ) 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
家,笑 强卖迫嫁,到贺家,笑 第二次到鲁家,捐门槛,笑 最后悲
提。
惨 地 死 。祥 林 嫂 坎 坷 的 一 生 ,犹 如 在 江 心 激 起 的 波 纹 ,越 到 岸 边 越 弱 ,直 至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
消 失 。在 情 节 发 展 过 程 中 ,“笑 ”与 悲 惨 的 命 运 交 错 前 行 ,紧 密 相 连 ,形 成 鲜
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明的对照,从而揭示出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
深 入 地 理 解 这 首 诗 呀 ,你 们 为 什 么
鉴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中以“笑”为切入点,定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
也读得这么好呢&
提 出 祥 林 嫂 为 什 么 会 “笑 ”的 问 题 时 ,有 一 石 激 起 千 层 浪 的 势 头 ,学 生 会 感
动了。
( 作者单位:河北省华北油田第二中学 "*!++! )
一 生 :你 开 头 的 描 述 ,非 常 凄
!"
·阅读教学·
凉 ,再 加 上 我 们 一 想 像 ,挺 难 受 的 , 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 生 :我 们 不 知 不 觉 就 进 入 到 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 :对 ,老 师 形 象 而 动 情 的 语 言 描 述 ,是 非 常 重 要 、非 常 关 键 的 。 老 师 力 图 造 成 一 种 氛 围 ,用 这 来 “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 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 长久还是短 暂( 生:生命短暂。 师 :倏 忽 就 是 百 年 。杜 甫 生 于 %#! 年,卒于 %%" 年,活了 )* 岁,写 这首诗时是 %+% 年,)) 岁,也就是 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 果 说 “落 木 萧 萧 ”是 有 生 命 短暂之 感的 话,那么 ,“不 尽长 江” 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 :是 历 史 长 河 的 永 不 停 息 的 感觉。“大江 东去,浪 淘尽 ,千 古风 流人物。” 师 :能 把 这 联 上 下 两 句 的 意 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 生 :我 觉 得 似 乎 是 互 相 对 比 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 生 :有 。人 的 生 命 越 短 暂 ,历 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 生 :历 史 和 时 间 越 悠 久 ,人 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 :“人 的 生 命 ”,指 的 是 人 类 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 生 :是 个 人 生 命 。历 史 和 时 间 越 悠 久 ,个 人 生 命 就 越 显 得 短 暂。 师 :总 结 得 很 好 。人 生 倏 忽 百 年 ,江 山 万 古 长 青 。那 么 ,这 两 句 应 该怎样朗诵( 你就是杜甫,面对萧
中学语文教学 !""#$ %
师 :同 学 们 愿 意 听 电 影 故 事 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 我猜一
吗&
潦 倒 ,似 乎 已 经 走 到 了 生 命 的 冬 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愿意’
季。而且 此 时 ,国 家 正 处 在 战乱 之 吗&
师 :不 过 ,这 不 是 一 个 欢 乐 的 中,他远 离 家 乡 ,孤 独 地 一 个人 在
一 生 :老 师 ,你 很 动 情 。你 感 染
故事 ,而 是 一 个凄 楚 悲 凉 的故 事 。 外漂泊。
了 我 们 大 家 ,我 们 被 不 知 不 觉 感 动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 了。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 鸟,面对 衰 败 的 枯 树 ,老 人 百感 千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师 :诗 人 毛 泽 东 笔 下 也 写 过 一 种鸟 ,“鹰 击 长 空 ”;诗 人 王 维笔 下 也写 过 一 种 鸟 ,“鸟 鸣 山 更 幽 ”。它 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 生 :毛 泽 东 笔 下 的 鸟 是 充 满 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 生 :王 维 笔 下 的 鸟 是 悠 闲 自 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 生 :因 为 毛 泽 东 当 时 正 处 在 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 自然。 师 :如 此 说 来 ,那 鹰 与 鸟 就 是 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 :就 让 我 们 化 身 为 杜 甫 , 站 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 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 急 ” ——— 要 读 得 很 凄 寒 ,似 乎 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 高 ”——— 调 子 要 很 高 并 带 拖 腔 , 冲上 去 ,描 绘 得 很 辽 远,但 内心 很 孤 单 渺 小 ;“猿 啸 哀 ”——— 要 有 欲 哭 的 调 子 ;…… 读 “鸟 飞 回 ”——— 要 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 多么 想 回 家 呀 ,我 已 是晚 年 了 ,我 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 上 。 “天 高 ”——— 要 仰 视 , 渚 清 、 沙 白 ——— 要 俯 视 ,“鸟 飞 回 ”——— 要 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 老 师 的 示 范 ,既 要 听 ,又 要
师 :今 天 我 们 学 的 这 首 诗 首 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 :六 种 。风 、天 、猿 、渚 、沙 、 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 :风 用 “急 ”,天 用 “高 ”,以 下 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 :十 四 字 写 六 种 景 ,什 么 特 点( 生:凝练。 师 :急 风 、高 天 、哀 猿 、清 渚 、白 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设身处 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 :既 有 身 体 的 ,又 有 心 灵 的 。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 :天 高 ,显 得 天 底 下 的 人 很 渺小,很孤单。 生 :哀 猿 ,使 人 听 到 它 的 叫 声 非常悲凉。 师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猿 鸣 三 声泪 沾 裳 ”。飞 鸟,你 们想 像 一 下 , 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 生 :我 想 ,应 该 是 一 只 找 不 到食 物 的 鸟 。因 为 是 深秋 了 ,食 物 很少了。 一 生 :是 一 只 找 不 到 家 的 鸟 。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 生 :我 觉 得 ,这 是 一 只 跟 鸟 群失散的鸟。 师 :同 学 们 敢 于 展 开 想 像 ,用 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
蓬 头 垢 面 ,登 高 望 远 ,怀 想 家 乡 ,思
履蹒 跚 ,跌 跌 撞撞 。他 已 经 满 身疾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 还没听 念亲 人 ,牵 挂 祖 已经 够呀。
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右臂偏枯耳半聋”。
生:好,还想再听’
所 以 ,读 好 一 首 诗 ,理 解 ———
( 课 堂 中 一 时 沉 寂 。学 生 都 陷
到 不 理 解 ,甚 至 惊 疑 ,从 而 激 发 起 思 维 兴 趣 ,于 是 就 会 顺 着 这 一 问 题 ,究 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