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公开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理解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关于钱钟书1、也谈钱钟书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②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教授可以媲美。

③学贯中西古今。

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

1979年煌煌巨著《管锥篇》问世,极大地震憾了中外文坛,人们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走相告,中外媒体连篇累牍、广而传之。

一位外国记者言道:“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2、钱钟书作品: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钱钟书 1《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过程】一、了解感知1.背景知识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2.文学常识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3.字音字形1>注音一蹴( )而就 梵( )文 轻鸢( )剪掠 精髓( )数( )见不鲜 颦蹙( ) 吞声咽( )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补充注释轻鸢剪掠:穷边涯际:吞言咽理:拔木转石:二、深入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第二部分(第 段)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钱钟书 2第三部分(第 段)第四部分(第 段)2. 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谈中国诗》导学案(有答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有答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有答案)《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2)数见不鲜(3)自相矛盾(4)轻鸢剪掠(5)回肠荡气(6)凌风出尘(7)拔木转石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第八段:(2)思路: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至段),第四部分(第段)【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二、小组探究1、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2、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整体把握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比较文学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分析比较: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①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②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③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④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⑤内容:外国——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三、延伸练习:阅读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

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

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

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

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四、(一)阅读课文第二段文字,完成1~3题。
1.这段文字中“早熟”和“早衰”分别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一例,意在说明什么?
3.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段文字,完成4~6题。
4.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诗》导学案
学科版本
语文
学案大主题
文艺随笔
学时总数
2
学案编号
16021011
年级备课组
高二
首编教师
覃兆品
学案题目
《谈中国诗》
审核组长
黄亮汪晓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问题导学与
问题探究
一、文学常识《谈中国诗》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默存,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__,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学术著作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5.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作者为什么要“换个说法”?有什么好处?
6.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的评价?
自主小结
找出你喜欢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二、自读课文要求:1、给各段标上序号
2、边读边画出文中生字词,读完后查字典词典
解决3、找出各段关键性语句,归纳大意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生用_图文.doc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生用_图文.doc

10《谈中国诗》导学案编制人:金野审核人:李艳春审批人:柏柱生【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阅读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认真限时(2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预习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人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步:认真细致的阅读原文,勾画重点词句、经典段落,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好旁批。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知识链接】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他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作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背景信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译为中文。

本文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先生的著作起到了很好的中西文化交流作用。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培养
1 2
建立协作机制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 学中的问题,形成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
提升沟通能力
加强教师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与学生和家长 保持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分享教学经验
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促进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
01
02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本阅读
通读《谈中国诗》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观点 。
背景知识
收集关于中国诗歌发展、 特点、流派等方面的资料 ,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问题思考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 的疑问或思考,为课堂讨 论提供话题。
课堂积极参与讨论与分享
小组讨论
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 料和思考的问题,倾听他 人观点,展开讨论。
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05
课程评价与反馈
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及方法
成绩构成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 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评定标准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定;期中、 期末考试成绩则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 用能力。
家长对课程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课程效果评价
大部分家长认为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诗歌文 化,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课 程内容难度较大,希望老师能够加强辅导和指导。
建议和意见
针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积极采纳并改进教学方 法和手段,例如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供更多背景资料等,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善用比喻的语言风格。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本文学习,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具体分析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善用比喻的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一、关于作者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谈中国诗》导学案.doc

《谈中国诗》导学案.doc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预习案】一、感知文本(%1)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1)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 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岀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 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4)轻莺剪掠:莺,指一种鹰科鸟类莺飞I]寸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5)冋肠荡气:冋:冋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预习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咅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羡妒(xian)嫉恨(j I)会稽(hui )精髓(sul )B.颦蹙(cu)内疚(jiu)皮夹(jia)深挚(zhi)C.无垠(ying)熬夜(do)瞭望(lido)混沌(dun)D.桃核(hai)侈谈(she)尽快(jin)睿智(ru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叫嚣冋长荡气数见不鲜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贋学习内容一、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4・5自然段:第6自然段: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二、合作探究: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岀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中国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歌,中国诗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本导学案将从中国诗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中国诗的奇妙世界。

中国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古代的中国诗歌,通常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又称五言诗、七言诗,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以字数的限制和对仗的要求来体现其韵律美。

近体诗则是在唐代形成并大量流行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格律变化灵活,风格多样,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局面。

中国诗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言简意赅,善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首言简意赅、婉约清丽的五言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这种以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涵的特点,是中国诗歌独有的魅力所在。

此外,中国诗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象的塑造。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历史和传说等多种元素的描绘,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世界,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对高楼鹳雀交飞的景象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经历了先秦诗、汉赋、骈文、乐府、唐诗、宋词等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成就。

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以其高峰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宋词则是中国古代词体诗的代表,其以抒发真情实感和对人生苦乐的体验为主要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

总的来说,中国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诗的深入了解和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好与力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

谈中国诗学案

谈中国诗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代表作品;2,培养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要点,探究问题的能力;3,提升想象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思路,划分层次;2,提取信息,概括要点;3,研读文本,探究问题;4,比较鉴别,提升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钱钟书先生潜心学问,甘于淡泊的精神;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热爱传统文化。

二,学习时间两课时。

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成(存),一字中书,号槐聚。

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和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编》(“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

在《韩诗外传》中有:“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著作,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钟书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文中重点字词及名言名句。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了解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会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

2、领会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1、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及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学习难点】 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七缀集》《谈艺录》《管锥篇》(五卷)等。

《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一次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3、比较文学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预习检测】
1、识字注音
颦蹙()一蹴而就()譬如()梵文()轻鸢剪掠()2、注音并解释词语
(1)轻鸢剪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吞言咽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拔木转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傅众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导练】
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速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国诗的特点西洋诗的特点异同发展史
篇幅
韵味
风格
内容
2、赏析理解下面文句。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1)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2)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3)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引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3、概括文章的语言风格。

【拓展延伸】结合中西方诗歌的特点,赏析下面两首诗歌是否与文中所谈观点一致?我们应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啊,我的爱人像朵鲜红玫瑰/ 在六月里初开绽放/ 啊,我的爱人像支轻快乐曲/ 优美和谐的演奏/ 你是如此的美丽,亲爱的/ 我爱你至深/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直到四海干竭/ 直到四海干竭,亲爱的/ 直到太阳融碎岩石/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仍存/ 一切安好,我的至爱/ 一切安好,暂别离《一朵红红的玫瑰》彭斯(英)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汉乐府民歌
【作业】完成《全优设计》配套练习中的课时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