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
白族民俗习惯的价值
白族民俗习惯的价值民族风俗是民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其渗透在民族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各种风俗都以其特定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宇宙、社会、生活、人类的理解,并寄托着人们的愿望。
白族风俗也是白族人民物质与精神生命的教育载体,发挥着“淳民风、启民智、新文明”的传承与教化功能。
1.文化传承的价值民族文化是语言、艺术、宗教的多元文化体,它集中体现于民族社会成员举行的各种集体活动之中。
在集体活动中,语言、艺术、宗教信仰共同出现,而这些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在礼俗活动中得以薪火传承。
如白族地区人们感恩、孝敬、敬畏、和谐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是在白族礼俗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在白族乡村,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庙”,里面供奉着本村寨的“本主”(村寨的保护神),各个村寨的“本主”有着很大的差异,既有白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细奴罗、段宗榜、段思平等,也有白族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如段赤城、白洁夫人,还有与白族历史发展有关的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人物,如诸葛亮、李宓,此外佛教人物、道教人物、儒家人物、民间人物以及具有自然崇拜性质的神灵也在白族本主中出现。
而这些人物之所以能成为白族本主,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的“为民”精神值得敬仰,他们都为本村寨或白族人民作出了贡献,把他们奉为本主是应该的,对本主的崇拜能够给自己的村寨带来福祉。
为此,白族村民进行婚丧嫁娶、农事活动、读书求学、出外谋生等事项时,都要到本主庙向本主祁福。
这既是白族村民对本主的崇敬,也是本主精神在白族村民价值观念中的折射。
2.民族认同的价值所谓“民族文化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同一个民族,并对这个民族的包括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在内的文化持亲近态度。
在白族风俗活动中,许多活动是由村寨全体成员参加的,这本身就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形式,而各种仪式活动或各种“非正式临时组织”对本民族社会秩序的遵循,则更清晰地呈现了民族成员在“人、事、物”或对天地系统运行的共同的价值理解和外在行为模式。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一、节日庆典
白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三月街”,这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
三月街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白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白族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其中,《创世记》、《开天辟地》等神话传说,讲述了白族人民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理解。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白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既适应了云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喜欢食用酸、辣、咸的食物,如酸竹笋、酸鱼、酸肉等。
在婚姻、丧葬等方面,白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四、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和佛教。
原始宗教中,白族人民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如山神、水神、土地神等。
佛教自唐代传入白族地区后,逐渐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佛教信仰。
此外,白族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民信仰道教和基督教。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白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白族的礼仪
关于白族的礼仪白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其中一个,那么对于这个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你们有什么了解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族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关于白族的礼仪大理国的后代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白族应该是最骄傲和自豪的一个,因为他们曾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
937年,白族首领段恩平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大理国” 。
自那以后,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具有本民族语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云南的白族主要分布大理、丽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
目前,他们仍然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在白墙青瓦的民居里享受南疆古城的悠闲。
由于《五朵金花》的播出,白族姑娘也被亲切地称为“金花” ,小伙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阿鹏”。
风花雪月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所以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下穿白色或蓝色的肥大裤子,头上裹着一个白色的包头。
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年轻女子梳一个辫子盘于头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帽子上。
大理自古就凭借着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白族女子的帽子也叫作“风花雪月” 。
帽子的一恻随意地垂下的缨穗,飘来飘去代表着吹面不寒的下关风;帽子上所绣着的,就是绽放的山茶、杜鹃以及那些四季不败的上关花,帽子上还有精心梳理出来的雪白的绒毛,无疑就代表了那冰清玉洁、赤日炎天也不融化的苍山雪, 整个帽子的弯弯的形状,就是一轮俊秀的照射在洱海上的月亮。
茶香袅袅白族人热情好客,多以茶水迎客。
自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所以自族人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
若是贵客光临,白族人必以“三道茶”款待,这种饮茶方式已属茶文化范畴。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
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荞麦为主食。
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
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特色美食白族的特色食品很多,但是最著名的要数饵块和乳扇了。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传统的白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
白族民间艺术是白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精神传承意义。
一、教育价值1. 培养审美能力白族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织锦、剪纸、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无不蕴含着白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独特魅力。
学习和欣赏白族民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对美的品质和要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培养艺术素养白族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艺术遗产。
通过学习和继承白族民间艺术,无论是从艺术技巧还是精神内涵方面,都可以促进人们的艺术素养的发展。
同时,通过学习和创作,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白族民间艺术中许多形式是集体作品,例如舞蹈、民乐演奏等,需要人们相互配合、合作完成。
学习和创作白族民间艺术,可以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具有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精神传承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白族民间艺术是白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学习和传承白族民间艺术,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体验白族文化,而且也可以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下一代了解和感受到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倡导正能量白族民间艺术在表现内容上通常会强调诸如勤劳、孝顺、尊老等美好品质,这些美好品质在白族文化中被视作精神传承的重要部分。
学习和传承白族民间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这些美好品质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心态。
3. 推动文化交流白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有本土的特色和独特性,还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让不同的文化在互相了解和尊重中相互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白族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促进社会教育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摘要】白族民间艺术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传承着白族传统文化,又对当代教育有积极作用。
白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白族歌舞、刺绣等,丰富多彩。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白族民间艺术对青少年的启发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世界。
在社会层面,白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也承载着传统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民间艺术,创新与传承同样至关重要。
白族民间艺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精神传承意义也值得深入探讨。
展望未来,白族民间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带领着学生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白族民间艺术, 教育价值, 精神传承, 传统文化, 当代教育, 青少年, 社会价值观, 创新与传承, 重要性, 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白族民间艺术白族民间艺术作为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精神内涵。
白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包括舞蹈、音乐、绘画、手工艺等,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白族的舞蹈典雅高贵,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音乐优美动听,传承着古老的故事和传说;绘画和手工艺则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白族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通过白族民间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情感的表达。
白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学习和传承,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介绍白族民间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的独特文化,从而推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1.2 探讨教育价值白族民间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白族舞蹈、唢呐、绣球、木版年画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白族家风总结
白族家风总结介绍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区。
白族人民注重家风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家风。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白族家风进行总结。
尊老敬老白族文化中,尊老敬老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白族人民非常尊重年长者,尤其是长辈。
他们认为长辈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尊敬和关爱。
在家庭中,年长者享有权威地位,他们的意见和决策往往是被全家人尊重和接受的。
白族人民会尽可能地照顾和照顾年长者的日常生活,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亲情至上白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亲情,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
他们非常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亲情至上是他们最重要的家庭价值观。
白族人民普遍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
家庭聚会是白族人民经常举行的活动,他们通过聚会增进亲属关系,加深感情。
在白族家庭中,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最为重要的。
传统文化传承白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将白族文化代代相传,让后代子孙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白族家庭中,父母和长辈会亲自教导孩子们有关白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父母会教孩子一些传统的歌曲、舞蹈,以及白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制作技巧。
白族人民非常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让白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纪律与秩序白族家庭非常重视纪律和秩序的维护。
家庭成员之间要遵守规定的规矩和秩序,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
白族人民注重纪律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子女的教育。
他们希望子女们能够懂得遵守纪律,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爱护公共财物。
在白族家庭中,纪律的维护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一环。
节俭生活白族人民普遍注重节俭生活,他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
白族家庭生活过日子过程中,注重精打细算,不浪费资源。
他们鼓励孩子们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不滥用和浪费物品。
在白族家庭中,最为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勤俭持家”,这是白族人民对于节俭生活的最好总结。
结论白族家风以尊老敬老、亲情至上、传统文化传承、纪律与秩序、节俭生活为核心价值观。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形式。
白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立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白族文化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
白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传承了自己的祖先智慧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手工艺品,如白族刺绣、白族银饰等,展示了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观。
其次,白族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白族人民崇尚勤劳、诚实、勇敢的品质,尊重长辈、敬畏自然的精神,崇高的家庭观念也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白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待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这种生态保护的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白族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作为中国众多民族文化之一,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互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图景。
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文化元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内涵。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经学到文学,论民间文学《二十四孝》之孝行书写
从经学到文学——论民间文学《二十四孝》之孝行书写中文摘要《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许多「无名氏作家」想象和加工了的。
这些「无名氏作家」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各以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孝子形象,因而使得有的孝子的孝行不怎么合乎人情,甚至带有某种荒诞成分或迷信色彩,如《郭巨埋儿》、《丁兰刻木》、《王祥卧冰》、《孟宗哭竹》等,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
或者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由于人们非常同情和热爱孝子,希望「至诚天地格,真宰鬼神泣,所求无不遂,所愿无不得」,希望孝子的孝心能够得到有益的回报和完满的结果,所以在一些故事中往往出现奇迹。
《二十四孝》与《孝经》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前者的文学性。
如若对二者进行对比,实无可比性,因其二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并不相同。
《孝经》属经学范畴,说明做人处世之道。
而《二十四孝》是民间文学作品,其功能是以趣味及引人入胜为主,故必须加入文学的手段达到效果。
此外二者面向的受众亦不同,《孝经》中大谈「君」、「臣」等,多涉及政治。
《二十四孝》则面向民间,主旨在于向平民百姓宣扬孝道。
其仅是面向民间的文学作品,若使用纲常伦理去看待其文学手法及部分表达,亦或是不适之角度。
目录第一章导论 (1)第二章《二十四孝》形成的背景 (5)第一节儒学、孝道与《孝经》 (5)第二节汉、魏以来的思想发展 (10)第三节《二十四孝》的定型 (13)第三章《二十四孝》之「牺牲精神」 (16)第一节佛教对孝道的吸收及其牺牲精神 (16)第二节《卧冰求鲤》 (19)第三节《鹿乳奉亲》 (21)第四节「牺牲精神」与《孝经》之本的矛盾 (26)第四章《二十四孝》中的「天人感应」 (28)第一节《孝感动天》 (29)第二节《埋儿奉母》 (32)第三节《哭竹生笋》 (35)第四节儒家天人观与《二十四孝》之关系 (37)第五章结论 (41)参考数据 (45)附录 (51)附表一:《二十四孝》故事分类 (51)从经学到文学论民间文学《二十四孝》之孝行书写关键词:《孝经》《二十四孝》儒家孝道文学佛教第一章导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学显示着浑融丰厚、广博深沈的文化精神。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而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间仪式。
这些仪式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感,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包括其特点、意义、流程和相关传承情况。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主要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仪式在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承载着族群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浓厚情感,也能够领略到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二、大理白族婚丧嫁娶仪式在大理白族的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仪式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民间仪式之一。
婚礼是两个家庭共同参与、亲朋好友热烈祝贺的盛大仪式。
在白族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如全家出动抬娘家亲戚到新郎家送亲等环节。
新娘穿着华丽的白族传统服饰,以展示其婚礼的庄严和美丽。
而丧葬则包括忌日、葬礼、安葬等环节,家属和亲友需依照传统仪式进行,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三、大理白族的节日庆典大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火把节、五月会等,每逢节庆之时,都会举办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庆典活动。
在这些节日庆典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白族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还有丰富的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飨宴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与。
四、大理白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大理白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敬和仰慕。
白族民间仪式中的祭祀活动包括对祖先、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神灵的敬拜和祈祷。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献上供品,点燃香火,唱起赞歌,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祈愿和祝福。
五、传承和发展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它深深扎根于古老而文明的中华大地,华夏民族很早就有孝的观念。
孝字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可以找到。
在《诗经》中也早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老瘁”的孝思。
时至今日,孝在华人文化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华夏儿女来说,孝道实可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一.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和发展,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形成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共生的局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显而易见的:1.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现过许多学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哲学、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宗教等等各个文化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被大思想家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崇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2.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
孝文化经历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它已经发展而涵盖华人的一切家庭,成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而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成,于国于家,须臾难离。
3.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
作为民俗文化,诸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文艺作品、乡规民约等等,无不渗透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文化不仅具有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般品性,而且经营孝感人民长期发展和创新,铸造出宝贵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显示出其独具的魄力。
1. 孝名。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这个名称的由来,洋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
即使是在“文革”浩劫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位。
2. 孝子。
一千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民间文学的特点与地域文化传承
民间文学的特点与地域文化传承民间文学是指广泛传播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述、音乐、舞蹈、节庆活动等方式来传承。
它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智慧和记忆,对地域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民间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1.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承,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依靠人们的口头传述来延续。
这种形式使得民间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2. 广泛流传:民间文学作品流传范围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接触到这些作品。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世代,流传至今。
3. 多样性与丰富性:民间文学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如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它们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和想象力,为地域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4. 情感表达:民间文学是人们通过口头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准确地传递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
这使得民间文学能够在群众中引起共鸣,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二、民间文学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1. 传承历史记忆:民间文学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后代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体验前人智慧的结晶。
2. 弘扬地域文化:民间文学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地域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通过传承民间文学,能够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道德观念:民间文学中常常融入了各种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孝顺、助人为乐、忠诚等价值观。
通过接触和学习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4. 促进社区凝聚力: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共享的文化形式,能够成为社区内的纽带。
通过集体的欣赏、传唱和演绎,能够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民间艺术指的是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它在本质上无疑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精神生产。
白族作为中国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的民族之一,自唐宋时期就在云南的地方政治、历史文化、人文思想上作出重要贡献。
白族人民能歌善舞,藝术名扬古今。
白族的民间艺术即指在普通白族人民中直接创造或广为流传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和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织染、民间工艺美术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随处可见且口耳相传,与族人的经济政治、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息息相关,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唐宋两代,云南还处在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统治下,南诏歌舞已在中原地区开始流行。
《新唐书》中就有记载“唐德宗阅于鳞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以演奏南诏奉圣乐之事。
至元代忽必烈汗征服大理国时,在宾川地区的白族人修建的鸡足山寺庙,碧瓦朱檐的门窗雕刻精巧程度可谓巧夺天工。
而明代朱元璋建立王朝以来,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进取平定云南后,在大理地区的多数州、县设流官治理加强中央控制,采取了屯田、开垦、水利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当地生产,加上汉族移民带入内地先进技术和儒学文化,既使得当地农业、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也带动了商品经济和城镇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更多的艺术形式活跃起来。
此外,佛教自公元8世纪前后传入白族地区,至大理国时期已逐渐成为普遍信仰。
不少绘画雕塑、神话文学、歌舞戏曲都与佛教密不可分。
白族的民间艺术历史渊源深厚,其教育价值也可见一斑。
(一)文化教育价值白族民间艺术是白族传统文化普及的一种形式,构成了白族人民的文化史观。
研究白族艺术本身即是研究白族的文化。
通过某些艺术形式可以展现其族人创造、积累文明的历史过程,反映一个民族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与主流文化的交互与运作的文明成果,映射出白族文化社会形态结构和文化系统。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白族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白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情感。
在当代社会,白族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且对于传承白族文化与弘扬白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白族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白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通过学习白族民间艺术,学生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增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的形成。
白族民间艺术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白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白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白族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
白族民间艺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白族民间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创作元素,是白族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通过学习白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探索和尝试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学生在创造性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白族民间艺术可以促进跨学科教学和全人教育的发展。
白族民间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特性。
通过白族民间艺术的教育,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艺术在教育中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白族民间故事
白族民间故事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白族的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智慧,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白族民间故事吧。
故事一,《白蛇传》。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白蛇姐妹,她们化作人形,学习人间的知识和技艺。
其中一个白蛇在人间遇到了一个善良的青年许仙,两人相知相恋,白蛇为了救许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最终,白蛇用自己的身躯化解了许仙的危机,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爱情是无私的,也让人们明白了善良的力量是无穷的。
故事二,《柳毅传书》。
柳毅是一个普通的白族青年,他聪明勤奋,深得白族老乡的喜爱。
有一天,柳毅听说了远方有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便决定前往追求。
在追求的过程中,柳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但他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一化解。
最终,柳毅成功地追到了心上人,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三,《白族创世神话》。
相传很久以前,天地刚刚形成的时候,白族的祖先们生活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
为了生存,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最终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上天赐予他们丰富的土地和丰美的作物,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勤劳和智慧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也让人们明白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一些白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白族的文化,也希望白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民间仪式是白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白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传承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这些仪式包括婚礼、葬礼、祭祀、节庆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仪式形式。
白族的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它代表了两个家庭的结合和新生命的诞生。
在婚礼上,一般会有精心布置的客厅,两对新人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由长辈主持仪式。
仪式开始时,新郎会抚慰新娘的头发,象征着对她的关爱和呵护。
接着,新人会互相交换戒指,表示彼此的承诺和约定。
而亲友们会为新人敲锣打鼓,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祝愿。
婚礼后的宴席更是热闹非凡,亲友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美味佳肴,喝酒畅谈,欢笑不断。
这些仪式将爱情、亲情和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族的葬礼也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它代表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白族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人们相信死后会有来世,在来世中他们也会过着幸福的生活。
白族的葬礼通常会进行为期七天的祭祀活动,这是为了帮助逝者安息,并祈求来世的幸福。
在这七天期间,亲友们会为逝者点起香烛,祈求神灵的庇护,同时也会端详着逝者的照片,忆起他的美好时光,为他送上深深的哀思。
在最后一天,亲友们会为逝者举行盛大的葬礼,伴随着悲伤的泪水和哀思,将逝者安葬在土地之下,从而结束他的一生。
这些仪式将死亡和生命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祭祀也是白族民间仪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代表了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白族人民相信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神灵,而这些神灵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为神灵献上供品,祈求神灵的庇护和祝福。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会穿上盛装,手执鲜花、烛台和香炉,随着祭司的祈祷和歌颂,将供品敬献给神灵,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
而后,亲友们会围坐在一起,享用美味的宴席,畅谈人生和自然,感受着神灵的庇护和关怀。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每个地区通过语言、文字、歌曲、俚语、谚语等载体,传承下来了从古至今的各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等文学形式,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贡献了深厚的底蕴。
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首先,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情、脉搏、良心、孝道等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形式,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孝道观念、感恩精神,以及浓厚的人情味。
这些价值理念可能已经淡化或消失在现代社会,然而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这些传统精神和价值观仍能够得以保留和传承。
其次,民间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其所传递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等。
比如,江南地区的苏州评弹、京剧、黄梅戏等各种曲艺形式,充分展现出此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又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陵城及其周边景致,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清代贵族文化的种种特征和精髓。
在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中领略到这些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无穷趣味和丰富性。
最后,民间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人民性和亲民性。
就如同名曲《茉莉花》所唱“四季芬芳皆有用,钱粮外汇不如门前一株茉莉花”,民间文学的价值主要源于它所反映的普通百姓生活、心理、文化和情感等。
与现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其文化创造力和受众性显得更直接、更普惠、更贴近生活。
在这种人民性、亲民性的氛围中,民间文学也维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和活力,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表现风格。
总的来说,学习民间文学让我深刻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沉淀与文化创造力。
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也使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养分和整体视野。
白族的习俗
白族习俗是指白族在婚姻、生育、祭祀、服饰、歌舞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其中
以婚姻习俗最为流行。
一、婚姻习俗白族传统婚姻是由家庭介绍双方家长,
然后双方家长协商和进行交易,不动用第三方介入,而由双方家长来完成。
婚
前家庭谈判时,一般男方要求女方家庭准备一定数量的牛羊,以作为彩礼,只
有两方家庭谈妥后,才能完成婚姻。
二、生育习俗白族生育习俗很重视家庭
的发展,家庭的发展必须以子女的出生和成长为根基,白族传统观念认为“男多
女少”是家庭的福气,因此白族家庭会尽量多生孩子,男孩子尤其受重视。
三、祭祀习俗白族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祭祀习俗,祭祀时都会有丰富的礼器,如烟、酒、米饭、兽肉等,还有大量的祭祼,一般有八大祭祀,包括谢神、谢山、谢火、谢水、谢风、谢土、谢木、和谢兽。
四、服饰习俗白族传统服饰源于当
地的民间文化,男性的传统服装是称为“西服”的长袍,上身用绣花褂子,下身
用裤子,头部戴着黑色布帽。
而女性的传统服装是称为“葫芦褂”的长袍,上身
用红色绣花褂子,下身用裤子,头部戴着花纹布帽,用丝绸披肩。
五、歌舞习俗白族传统歌舞以四大节日为重点,上面有祭祖、婚礼、谢土等,另外也会在年节和婚嫁期间演出歌舞。
白族传统歌舞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式歌舞,其中有“芦笙”、“太鼓”、“箫”等,另一种是新式歌舞,其中有“芦笙”、“舞林”、“古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摘要:白族的孝道观念在其民间文学中有生动的体现,所涵盖的作品题材有民间故事、民歌、曲艺、谚语等,它具有淳朴、兼容、多层次等特征,其成因与白族社会环境有关。
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白族;孝道;民间文学AbstractThe Bai people's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is vividly embodied in folk literature.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e works include folk tales, folk songs, folk arts, and proverbs. It is simple, compatible, and multi-layered. Its causes are related to the Bai social environment.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Bai folk literature ha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白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不仅提倡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云南则是白族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并设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因此在大理,白族文化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白族的传统文化既有我们广为熟知的,也有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发现的。
本文拟对对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展开论述。
一、白族民间文学中体现的孝白族的民间文学是体现孝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内容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丰富的孝文化内涵和教化之用。
然而各个题材的表现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
它们不仅融汇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体现白族传统道德观念。
白族的民间文学对白族人民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不但能向白族人民直观的展现所说内容,让人民更好地接受和吸收,还可以促进白族文化的发展。
(一)与孝有关的白族民间故事白族有悠远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在其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和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中,白族民间故事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根植于白族人民现实的生活环境中,不仅散发着理想主义的的光芒。
它的表现手法和方式更是多样,无论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是多样化的人物,都向人们展示着其自身所含有的价值。
不仅如此,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白族人民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其中不乏风土人情、斗争生活、所求愿望一类的;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及世间万物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白族的民间故事不仅具有艺术的魅力,还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本文中所说的“民间故事”,指广义概念的民间故事,即包含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等民众口头创作的散文体叙事作品。
在氏族起源神话《三姑娘与蛇氏族》中,就有三姑娘为救母亲而被迫嫁给青蛇的桥段。
三姑娘嫁给青蛇后,不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为青蛇生了十几个孩子,但这些孩子也因母亲的失误夭折了,三姑娘知道后虽然难过,但也让母亲快些逃命,并向青蛇瞒过此事,母亲也因此得以保命。
先不说三姑娘为救母亲甘愿做牺牲自己的精神,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意外被母亲杀死后,第一时刻想到的也是母亲的安危。
在三姑娘的道德思想里,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放在首位,把孝道演绎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在危难关头,没有意一丝顾虑的牺牲;在紧急时刻,机智的化解危机。
与这个故事相似,同为表彰牺牲精神的还有《玉白菜》,故事中因母亲病重,俞大香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见效,不料的仙人相助得到灵药,最后母亲得以康复。
在母亲生病过程中,俞大香并没有感到不耐烦,也不觉得母亲拖累自己,而是尽自己所能为母亲医治,在得到仙人的提点后,在寻找灵药的过程中无论有多艰难和害怕,他都坚持下了,依然没有一丝的犹豫,一心只为医好母亲。
同时也验证了“孝感动天”一语,若不是他的坚持不懈,也不会在恍惚中得到仙人的提点,最后得到善终。
《玉白菜》这一民间故事还有劝孝的意义,俞大香不仅拿玉石救了自己的母亲,也救了一国的老太后,赢得荣华富贵。
在这一点似乎是受到了佛教“因果报应”的影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你种下善因就会得到善果,种下恶因就会得到恶果。
俞大香则是因救母心切,爱母之心使他得到了善报。
以父母生病为例,子女能尽自己所能侍奉在则,并且在侍奉的过程不会产生厌恶之情,而以敬爱之心对待,不仅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一种善行,以此来激励白族人民行孝。
比较突出的还有民间故事《日月从哪来》,这则故事与上面提到的两则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日月从哪来》是个典型的反面故事,塑造了一个反面的人物,虽然没有直接对不孝敬父母的人做出惩罚,但是却把对父母敬孝这件事做了高度的规范。
在不孝子没有认母亲的时候,天灯灭了,整个世界变得灰蒙蒙的。
与《青姑娘》相似的是都把父母比做了天,不过《日月从哪来》则中更为突出,最后也是老母亲救了这混沌的世界。
这是否意寓着,父母虽老,但老有所用,在危难的时刻,父母所拥有的智慧和勇气是拯救你的关键。
因此,对父母行孝也就具有了一种功能性,子女把年迈的父母赡养在身边,在子女深陷迷途时,或许会得到父母的指点,从而助子女走出困境。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更具有鼓励性,让白族人民明白年老的父母并不是一无所用,让子女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在标题方面有对孝的直白表述,但最后发现,孝已经根生蒂固的在白族人民的心中发芽、开花了。
在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传播的民间故事,几乎每个故事都涉及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心,都能看到孝的缩影。
在我看来,民间故事中的孝之所以没有刻意的去命名,而是一种暗中潜在的教化,正是润物细无声。
(二)与孝有关的白族民歌白族民歌,是白族人民喜闻乐道的多种文艺形式之一。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无论是苍山洱海,还是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他们高昂的歌唱。
在一些特别的节日上,更是他们盛大唱歌的时候,比如,石宝山歌会,每年七月末到八月初之间,各地方的白族人民都会接踵而来,方圆十里的街道都会人山人海,呈车水马龙之态,堪称一绝。
再次歌会期间,人们会弹起三弦,跳起舞蹈,热闹非凡,至兴头儿上,人们还会即兴对唱,经三天三夜的对唱尽欢而散。
白族人民尊老爱幼的道德准则,是他们对孝道的重视和传承的基础。
对于孝道的体现,在娱乐休闲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传统白曲《生儿育女》中可见一斑。
这个曲子是典型的劝孝,它既没有通篇写孝,也没有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种规劝的方式,采用反讽的手法。
把生活中发生的不孝的行为揭露,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曲子中不仅提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而且还劝慰父母,生男生女都一样。
使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好榜样,受到一个好的教育影响,让长大成人的子女们能够孝敬自己,陪伴左右。
在我看来,这个曲子的名字也是具有双重影射含义的,首先,劝诫人们要懂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劝诫父母对孩子的性别不用太过在意,劝诫人们改掉重男亲女的思想。
除此之外,曲中还有一小节,是向我们揭露了有钱人家的烦恼:“东边邻家钱财旺,不会生孩子……耳听门外小孩哭,心中好伤情”。
这个烦恼是子嗣的延续,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对于面前的困难,它只是暂时的,有了时间的沉淀和冲洗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与《生儿育女》表现手法不一样的是另外一首传统白曲《报答父母恩》,虽然同样是劝孝题材的,这首曲子就比《生儿育女》直白且通俗易懂。
曲子从母亲十月怀胎写到父母逝去,每个阶段重点突出,每一节的内容都取自生活,简单又打动人心。
在前半部分,主要是突出父母对子女们的无私奉献。
这个曲子占比较重时子女应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它占据了曲子的三分之二的长度。
《报答父母恩》中,一劝我们要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还有子女诞生之日,母亲在这场磨难中所受的痛苦与危险,是母亲承担着可能会死的风险,毅然决然的生下子女。
二劝,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的无私的奉献,生活中行事都以子女为前提,让子女享受力所能及最好的,凡事子女之事。
没有不亲力亲为的。
子女生病时,作为父母的则更为焦急,为我们呈现了最伟大也最平凡的父母之爱。
三劝,子女对父母的话要顺从。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在这一刻,在子女成长之日,应该得到回报。
在父母在世时,子女要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光,父母所言要依顺,就算父母若有说错的言语,也要委婉的劝说,不可有顶撞之态。
四劝,子女比起拜佛烧香,父母就是家里的真佛。
放任父母不管,只勤于拜佛,依然是无用功,把家中的父母侍奉得当,也是在拜佛了。
把父母的地位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与佛齐肩,可见报答父母的重要性。
五劝,子女对父母的惦念。
即使父母终有一天会逝去,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不会断的,对父母的祭奠和怀念,子女也是要时时谨记,刻刻挂心。
子女人身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父母给的,由父母之情所生,在父母的养育下成长。
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这个过程辛苦又幸福,期待又紧张。
白曲《十月怀胎》讲述的就是母亲从怀孕到子女上学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无论是否有夸张的成分,都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母亲形象的伟大,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的描写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投入的心血和精力。
从侧面写怀孕时母亲的症状,来渲染了生下子女的不易,比如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也是一心想把孩子生出来,就算自己已经疼痛难忍,首先想到的也是孩子顺利的降生。
在那样一个需要生产力的年代,所有的母亲都不会在意孩子的性别,只要孩子平安便是最大的幸福。
用母亲的无私,时刻提醒子女要对父母行孝。
在这首曲子中,依然是把父母的地位放得很高,若没有父母也不会子女,父母的恩情与天齐。
由于云南白族地理位置特殊,其孝文化也是受到了多方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特色。
在本曲中就有所体现,万物轮回,人生来亦有轮回,父母给子女人身,助子女脱生,成为一个新的人。
是父母给了子女肉体,对父母的恩情是永远还不完的,因此子女在敬孝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是父母从小教会子女生活,教会了那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子女,其中父母付出的耐心和爱心是无价的,所有温柔的意义都是为了照亮子女通往希望的明天。
父母护我们成长,我们自然是要守父母变老的。
对于孝养父母的白去还有《孝养父母在生前》,曲子很短,但富有张力。
这首曲子的一大特点是,它向白族传统的祭祀发起挑战,白族的传统祭祀讲究很多,其核心是孝道的传承,在举行各种祭祀礼仪的过程,给年轻的一辈施以熏陶,从小树立对父母、长辈敬孝的孝道观念。
还有的白族人民也会认为,祭祀办得好不好也是体现子女是否孝顺的一大方面,因此有的祭祀就会办的盛大而繁琐。
但在这首曲子中,则沉重地打击了祭祀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