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4、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
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成
一、血细胞生成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裂
正常
部分溶血 完全溶血
1
2
3
456
7
8
9
NaCl浓度 (%)
0.9
0.65 0.6 0.55 0.5 0.45 0.4 0.35 0.3
(二)红细胞的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一)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蛋白质、维生素B12 、叶酸、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1-3min 过程 : 1.血管挛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液凝固)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功能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1. 构成血管内皮下结构的物质:基膜、胶原、弹性
蛋白、层粘连蛋白等 2. 抗凝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 (一)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负离子易通过;低温长期 储存可使钠泵活动停止。
2.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细胞外基质 造血调节因子 神经和血管
三、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 (一)造血过程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凝血过程 • • • • • • • •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无 平滑肌分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中小静脉,与同级动脉 相比,其管壁薄、弹性小、易扩张,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 纳在静脉中。
血管舒缩调节机制
01 02
神经调节
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经常发放低频冲动,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血管舒张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下无冲动发放,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冲 动,引起舒血管效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03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明显改变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血管类型及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
通血毛细血管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壁 上有较多小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物质 交换。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 小片段,使其失去网状结构。
纤溶抑制物
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可抑制纤 溶酶的活性,调节纤溶过程。
凝血与纤溶平衡及其意义
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血管损伤时的及时止血,又避 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生理意义
凝血与纤溶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平衡 被打破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06
血管生理
血管类型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01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
分配血管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精选ppt
17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精选ppt
18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② 影响因素: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大,易变形。 ☻胞内容物粘度: Hb浓度↑→粘度↑→变形能力↓ ☻ 红细胞膜弹性: 弹性大,变形能力大
RBC
通 过 脾 窦 的 过 程
1. 未成熟的RBC变性能力差,难以通过骨髓血窦, 不易进入血液循环。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精选ppt
3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精选ppt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精选ppt
13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流动的组织-血液》PPT优质课件

《流动的组织-血液》PPT优质课件

4.59×1012/L 4.8×109/L
100g/L 140×109/L
报告日期 月 日 检验者 报告者___
RBC: 红细胞
男:(4.0~5.5)×1012个/L 女:(3.5~5.0)×1012个/L
WBC: 白细胞
(4~10)×109个/L
Hb: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 无细胞核。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是一种 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所以红细胞也是红色。
学生展示 红细胞模型
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红细胞的作用:
运输氧气
学生展示 白细胞模型
球形,数量少,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
白细胞的作用:
PLT: 血小板
(100~300)×109个/L
做小医生:
人血常规化验单
13100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一)NO 0031220
姓名 张XX 性别 女 年龄 xx 临床诊断
病案号
科 病房 床号____
检查结果 急 普通 检号
项目
测定值
送检物 送检目的 送检人 医师 化验费
年月日 收费章
RBC WBC Hb PLT
血浆
血浆蛋白 约7%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约3%
血浆90%是水,其余是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血浆蛋白。 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 Nhomakorabea红 细 胞
中央较亮,边缘较暗 (成熟后无细胞核)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
白细胞
体积最大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

血液PPT课件

血液PPT课件
血浆比重 1.025 1.030 3.血液的粘滞性
全血为水的 4 5倍 4.血浆渗透压
5.血浆pH值: 7.35 7.45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血浆渗透压
半透膜 是一种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 如: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
渗透:水分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溶液转 移的现象
思考题
1.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2.简述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3.内、外源性凝血有何不同? 4.简述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5.ABO和Rh血型分型依据 6.名词: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等渗溶液,血液凝固,凝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理化特性
等渗与等张 张力:
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 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0.9%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尿素能自由通过C膜进入C内,引起RBC溶血)
NaCl 0.9% 0.8% 0.7% 0.6% 0.45% 0.35%
红细胞生成调节
1、 生成场所:红骨髓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2、 生成所需物质: 铁、蛋白质、叶酸、Vit B12、AA等 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叶酸、Vit B12、内因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生成调节 ⑴ 爆式促进因子(BPA) ⑵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 ⑶ 雄性激素
百分比(%)
50~70 3~5 0.5~1
7 25~30
主要功能
吞噬病原菌 抗过敏、寄生虫免疫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 前体细胞→各级幼稚细胞→成熟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3-8 37
●Rh血型的重要意义 1)Rh阴性的人,如果再次接受Rh阳性输血时, 会发生凝集反应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2)Rh阴性妇女怀孕后,如果胎儿是Rh阳性,Rh 凝集原有可能进入母体;或Rh阴性的母体曾接受 过Rh阳性的血液,产生了抗Rh凝集素,当抗Rh 凝集素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时,可使胎儿血液 中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溶血,导致胎儿死亡。
2014-3-8
7
二、血浆的酸碱度
●pH=7.35~7.45 ●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物质对是NaHCO3/H2CO3; ●缓冲原理:以缓冲乳酸为例: HL + NaHCO3 →NaL + H2CO3 H2CO3→ H2O + CO2 ↑
2014-3-8
8
第3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2014-3-8
19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止血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 程,称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其实质 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 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 胞和血液的其它成分网络在内,从而形成血凝 块。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复杂 的酶促反应过程。
2014-3-8
42
2014-3-8
43
结果判定:
●两侧均无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有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 血;
●主侧不发生凝集而次侧发生凝集,一般不宜 输血,在紧急情况下必须输血时,应按输入O 型血的原则慎重处理。
2014-3-8
44
14
2014-3-8
15
(二)白细胞的功能
1、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趣化因子;吞噬细 菌;多种蛋白酶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释放组胺酶分解 组胺,减轻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肝素、组胺 等,导致过敏反应
2014-3-8
16
2、单核细胞
40
2014-3-8
41
●临床上在输血前,即便已知为相同血型,也必须 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观察有 无凝集反应,称交叉配血主侧; 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观察有 无凝集反应,称交叉配血次侧。
AB
O
A和B


抗 A 和抗 B
2014-3-8
34
当凝集原与其所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将发生红细 胞的凝集反应。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 反应的一种形式。 根据这一原理鉴定血型—(见下图)
2014-3-8
35
A型
B型
2014-3-8
36
2、Rh血型系统
●Rh血型的发现…… ●多数人红细胞表面上存在有Rh凝集原,有5种, 分别为C、c、D、E、e 。其中以 D 凝集原的抗原 性最强。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为Rh阳性,红细胞 表面没有D凝集原为Rh阴性。 ●汉族人中99%的人为Rh阳性,仅1%为Rh阴性。 塔塔尔族Rh阴性为15.8%,苗族为12.3%,白种 人为15%。
2014-3-8
24
2014-3-8
25
应注意理解的是: ①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每个 酶促反应均有放大效应,即少量被激活的凝血因子 可使大量下游凝血因子激活,逐级连接下去,整个 凝血过程呈现出巨大的放大作用,例如1分子XIa最 终可产生上亿分子的纤维蛋白。 ② Ca2+在多个环节上参与凝血过程,故除去血浆 中的Ca2+可抗凝血。常用抗凝剂的原理……
2014-3-8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凝血的基本过程
3个主要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
2014-3-8
22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一个复合物,包括Xa、Ca2+、 血小板因子3)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2014-3-8
23
通常根据启动凝血过程的途径、以及参与反应的 凝血因子的不同,将凝血过程分为两种: ●内源性凝血,当因子XII与暴露的血管内膜下 胶原纤维接触时,因子XII被激活(XIIa)从 而启动血凝过程;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液 中; ●外源性凝血,由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III触发。 (见下图,教材269页)
2014-3-8
31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一、血量
●正常成人血液的总量约为体重的7%~8%。 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使血管保持一定的充盈度,从 而维持正常血压和血流。 ●成人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可迅速代 偿,故一次献血200~300ml,对健康人不会带来损 害。
2014-3-8 32
二、血型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2、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 3、渗透脆性
2014-3-8 9
2014-3-8
10
(三)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 ●运输CO2 ●红细胞内有缓冲物质对
(四)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需要的原料 ●生成过程 ●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
●加速凝固的方法:用纱布、明胶海绵等 ●延缓或使其不凝固的方法:体外常用的抗凝剂— 柠檬酸盐:可除去血浆中的Ca2+,阻断凝血过程。
2014-3-8
29
二、生理性止血
●受伤的小血管收缩 ●血小板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2014-3-8
30
三、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 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2014-3-8 38
提出问题: ABO血型系统中母子血型不合有无新生儿溶 血现象?
●白细胞血型
2014-3-8
39
三、输血
●原则上,相同血型的人才能输血。 ●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紧急情况下,可考 虑将O 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人,应限定在300毫 升以内,且缓慢输入。
●输血原则见下图:
2014-3-8
2014-3-8 20
(一)凝血因子(见教材P267表) 注意: ●12个因子中重点记因子I(纤维蛋白原)、 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V(Ca2+)、 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 ●大部分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酶,须被激 活才具有活性; ●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正常只存在于血管 外,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 ●大部分由肝合成的,有些合成中需要维生素 K参与。
2014-3-8
26
③血清的概念—血凝块形成过程中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称血清(serum)。
●血清与血浆的重要区别—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II、V、VIII、等,但增添了少量凝血过 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临床化验,有些指标用血清,有些指标用血浆, 而有些指标用全血!
2014-3-8
2014-3-8
11
(五)红细胞的寿命与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 ●主要被脾、肝、骨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 噬。
2014-3-8
12
【补充读物】贫血的分类: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维生素B12; 由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缺乏而导致维生 素B12 缺乏引起的贫血,又称恶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引起的,如异 型输血、化学毒物……)
27
(三)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主要作用原理—使 凝血因子失活。 ●肝素(heparin)—为粘多糖,以肝、肺组织中 最多,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 体内和体外都有很强的抗凝作用。主要作用原 理—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2014-3-8
28
(四)动物生理实验中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 缓
●吞噬消化作用 ●分泌功能 ●处理和呈递抗原 ●杀伤肿瘤细胞
3、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2014-3-8
17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造血生长因子
(四)白细胞的寿命和破坏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 thrombocyte)
●形态、数量、功能 ●生成和调节 ●寿命和破坏
2014-3-8 18
2014-3-8
6
●某种溶液的颗粒浓度为1mol/L,则该种溶液所产 生的渗透压为1渗单位。其1/1000为毫渗单位。 ●人和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2)mmHg 760mmHg×7.6=5776mmHg 3)人和哺乳动物血浆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 又称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
血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一般所说的血型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而言。 1、ABO血型系统 ●区分ABO 血型的依据是红细胞膜上所含特异 性凝集原的类型。 ●红细胞膜上有2种凝集原:A、B凝集原。 ●血浆中有2种凝集素:抗A、抗B凝集素。
2014-3-8
33
表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 血 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 A A 抗B B B 抗A
第八章 血液
第1节 概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
1、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下 图) 2、“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Internal environment; Homeostasis
2014-3-8 1
2014-3-8
2
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1、血液的成分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 白细胞(leukocyte) 血小板(thrombocy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