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马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马说》ppt课件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也__只__能__在__奴__仆__的__手__下__受__屈__辱__,__(_和__普__通__马__)_一__同__死__在__马__槽__里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日__行__千__里__的__马__,__吃__一__次__有__时__能__吃__尽__一__石__粮__食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想__要__和__普__通__的__马__一__样__尚__且__办__不__到__,__又__怎__么__能__要__求__它__日__行__千__里__呢__?_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用__马__鞭__赶__它__,__不__按__照__(驱__使__千__里__马__的__)_正__确__方__法__,__喂__它__,__不__能__让__它__竭__尽__才__能__,__ 它__鸣__叫__,__却__不__能__通__晓__它__的__意__思__。__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难__道__)真__的__没__有__千__里__马__吗__?__大__概__是__(_他__们__)_真__的__不__识__得__千__里__马__吧__!___
马槽
著称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 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吃 有时 十斗为一石,容量单位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同“饲”喂 懂得 指千里马 表承接
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部编版-《马说》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策 cè 不外见 xiàn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悲惨遭遇一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即使
同 “只”,辱没 结构助词,的 一同
仅、只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槽
著称
骈死
悲惨遭遇二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这种,这样
尚且
能力
才能,美好 的素质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表现在外面,“见” 通“现”
里也?
普通的 等同,一样
怎么
食不饱
悲惨遭遇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
面对
天下无马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千里马为何会有这样悲惨的遭遇?
原因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但是
伯乐不常有
原因二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吃一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 有时
通“饲”,喂
能够
食马者不知
原因三
用鞭子驱赶 正确的方法
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按照
不能通其意……
通“才”,才能
通晓 同“耶”,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
恐怕 识别、
了解
不知马
“说”——托物寓意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韩愈作家作品课文译文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韩愈作家作品课文译文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参考译文
《马说》参考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马说》
人才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越来 越激烈。《马说》启示我们,应 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 时,我们也应该尊重竞争对手, 共同进步。
人才评价
在评价人才时,不能只看学历和 背景,而应该注重实际能力和贡 献。《马说》启示我们,应该建 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客观、 公正地评价每个人的价值和贡献。
《马说》
目录
• 《马说》简介 • 文章结构分析 • 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 《马说》的主题思想 • 《马说》的艺术特色 • 《马说》的影响与启示
01
《马说》简介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尊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
反衬手法强化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悲愤之情,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
对比和反衬的运用使作品在表现上更加鲜明有力, 有助于深化主题。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引发了丰富的 想象和联想,使得作品具有浪漫主义 的色彩。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得作品形象生动, 语言优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象和联想的运用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重点词汇
01
祗:仅、只
02
辱:玷污
骈:两马并驾一车
03
重点词汇
槽枥:马槽 莫:不 称:相称
重点词汇
是:这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难句解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匹马只是在奴隶的手中 受到屈辱,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 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匹马与其它的马一起死 在马槽之间,暗示了人才被埋没的命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文言文阅读专题《马说》(含答案)
马说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策之不以其道也,食(之辛不辣能讽尽刺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一 策之不以其道
词 多
食执不策饱而,临Βιβλιοθήκη 之不足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表文达作通者过怀描才写不千遇里,马有志的难遭酬遇的,愤表懑达心韩情。愈怎样的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
才
慧眼识才者
统 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 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 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
其真无马邪
课外延伸: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 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 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你认为时至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 免发出这种慨叹?才能成为一个立于时代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马说》背诵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 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韩愈
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
而伯乐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骈死
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不因为千里马著称。
PPT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PPT
策之不 以其道,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PPT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马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C.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面对 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3. 翻译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3)阅读下面的资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韩愈从19岁到23岁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均以落榜告终。
25岁时进行第四次科考,终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后不能立即
做官,还需通过“仕考”。韩愈从26岁到28岁考了三年,年年
不中。韩愈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国家和社会要鼓励 人们创新、创造,善于发现人才,并重用、赏识人 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东坡居士 刘禹锡
杜牧
韩愈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
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 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特别是 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一颗 金子只有碰到赏识他的人才会闪闪发光, 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是一颗金子,只是 缺乏赏识的人。我们也要学会珍惜一切, 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 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拓展延伸
讨论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怎样才能 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讨论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 识呢?谈谈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马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
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
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
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