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溪水》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
七年级下《溪水》沪教版-课件
2 生态保护与古老生活方式
强调生态保护对古老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复兴和维护。
3 社会发展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探讨水资源对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战略中的水资源地位
水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解析水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 重要地位。
可持续社会和生态平衡
呼吁实现可持续社会和生态平衡 的重要性。
全球责任
强调水资源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环境污染的解决措施
探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措 施和策略。
河流作为社会文历史和文化上的依赖性和象征意义。
2
日常生活的贡献
探究溪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贡献。
3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 地球意义和生态优势
讲述水资源保护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大意义。
七年级下《溪水》沪教版 -PPT课件
本课件旨在展示七年级下《溪水》一课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溪流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溪水在社会文明和水资源保护中的意义,以引发对水 资源保护的重视。
课文背景介绍
水流与水质
溪水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 质量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和水环境污染
了解土地利用和水环境污染 对溪水产生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沪教版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苏雪林的《溪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亲近自然”中的课文,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是篇情文并茂的美文,它的美,不只在语言文字的得体优美,更在于文章的真性情.正因为作者那般地热爱生活,挚爱自然,所以通过专意细致的观察,思考,将自然赋予人的性情,运用拟人、比喻把一条小溪写得灵动飞扬,惹人怜爱.而在小溪身上又倾注作者的真性情.学生不仅能品味清新传神的语言,也能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挚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教学目标:鉴于本文篇幅不长,语言出色,所以制度目标1: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感受自然美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自然要制定目标2:在品味清丽灵动的语言的同时,感受作者笔下溪水的性情,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用心体味生活的精彩.但要感受作者的情感还须品味文章语言,所以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语言美是每一个初次接触此文的读者的第一感受,所以首先应引领学生品味这点,并探讨语言美的原因,进而尝试自己写作,由此制度目标3: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因为在语言美,修辞的运用和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能力的提高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此作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用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投入;用对比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有读完全文的欲望即成功.2、诵读法.文章不长又优美,适合诵读,在读中细细品味.3、合作探究.同桌共同为溪水和红叶设计一段对话,可彼此激发,发挥想象,既加深课文理解,也锻炼合作精神.4、自主研读.注重个人的阅读体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文本,有时学生的解读,教师还不一定想到.这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空间,也给教师更多挑战.三、说学法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品→写”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诵读课文,从词语、修辞、精神等入手品味,从深层次上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通过写,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训练类似文章的写作,巩固课文,提高写作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文章通篇以拟人化手法来描写,充满灵气而传神,这么独特的语言少见.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明显而深刻感受苏雪林的语言风格,设计用对比导入.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口头描述能力.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播放大自然音乐《雪溪》,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另外在音乐的伴随下,更容易把握诵读节奏,也更能沉浸文本.在诵读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戏红叶,斗石头情形,为下一环节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流露溪水的性情做铺垫.同时整体把握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一主题.(三)深入文本,自主品读新课程标准强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获得个人独特阅读感受,对于学生个人独特体验,教师适时引导和尊重,并及时补充纠正,以便对文本有正确的解读,又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中,教师适时提出一些小问题追问,引导学生读得深入、深刻,把握溪水的性情,作者的情感.以便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品读,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突现教学重点.(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总括全文语言特点,引出为什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借此引导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抓住文中一句话来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最后也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美景,才能使生活精彩.推荐阅读苏雪林另一文章《绿天》,进一步体会她的文章语言风格.(五)作业设计以积累素材、训练写作为主,设计了选几段背诵,仿写语段及设计对话.课外阅读苏雪林作品,提高学生自身文学修养.。
2021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溪水》教学设计 沪教
2021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溪水》教学设计沪教----ec537798-6ea0-11ec-a660-7cb59b590d7d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溪水》教学设计沪教2022-2022学年上海第二卷第二卷第2单元“流”教学设计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把握溪水的形象特点。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思想感情。
说明:《溪》是一篇清新活泼的山水散文。
作者把这条小溪比作一个女孩,并用拟人手法通过女孩的温柔、悲伤、活泼和愤怒来表达这条小溪的美丽、灵性和精神。
学习流是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
不仅要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溪流的自然美,还要感受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的朗读、品味中,把握溪水活泼、执着的特点。
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说明:《小溪》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流畅。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是深入课文的有效手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溪水”这一艺术形象里,除了自然之美以外,还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之美,作者感受自然景物而来的启迪、联想、思想感情在“少女”这一形象中得到升华。
理解了这一点,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有雅兴参观水石的争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预设为引入新课程。
1.展示几种不同姿势的溪流图片,以激发对水的兴趣。
请告诉我们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2.照片中有数千条流。
作家苏雪林写的《溪流》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溪水”吧!预设学生活动的设计意图1。
观看图片,畅所欲言。
使用不同姿势的溪流图片,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快速阅读课文1。
请快速安静地读课文。
1.(1)找到作者撰写的《夏季总体感知与河流气候初步了解》和《几场秋雨之后》两篇文本。
他们主要描述了夏秋两季的溪流,并明确了这一点,即初步理清了文本的结构,并在第一次阅读后交流了感受,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
第5课《溪水》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5课《溪水》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溪水»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明白得课文内容,能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资料进行提炼、加工、组合;读明白课文的内容,学会自主学习、赏析课文;学会提出咨询题,并能以读促写,进行仿照想象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赏析文章。
3、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曾为多少画家、作家、摄影家等,提供了许多杰出的素材,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然而再美的自然界的艺术场景,都需要人们拥有一双发觉美的眼睛,同时还要具备描画它的能力,如同我们前面一篇课文所学的«山中访友»,正是有李汉荣的一双巧目,才发觉了山中还隐藏着许多好友。
而我们今天又要来学一位作家的作品,正是她用那善于发觉、观赏美的眼睛和那枝灵动的生花妙笔,把一条一样人眼里普一般通的溪水,写得像一位可爱的女孩,顽皮的小孩。
我们就带着一双去发觉苏雪林笔下语言杰出的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在近溪水,去看夏天绿树丛林中小溪的舒缓清亮,去感受秋天小溪暴涨后的一泻千里和水石激荡的壮观场景。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抽查学生的预习、积存词语的情形,完成课后的积存部分:1〕正音:篙〔gāo〕楸(qiu) 靛(dian) 涎(xian) 嗔(chen)2〕明白得以下词语的意思:娟娟——美好的模样;靛——深蓝色;涎着脸——作出涎皮赖脸的模样;嗔——怒;动气。
2 作者简介:苏雪林〔1897-1999〕,原名功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天婴、杜苦等,安徽省太平县人,生于浙江瑞安。
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后回国在几所大学任过教授。
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讲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讲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讲«棘心»,散文集«屠龙集»,散文评论集«蠹鱼生活»、«青鸟集»,历史传记«南明忠烈传»等。
2020(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溪水》ppt课件
苏雪林
作者介绍
苏雪林(1897-1999),现代文学史 上著名女作家、学者。原名苏梅, 笔名有绿漪、杜若、老梅等。1897 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自嘲为半个 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 市黄山区)。出生于书香后即留在母校附小教书。 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 系,开始发表作品。
苏雪林
1921年赴法学习美术与文学, 1925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上 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 安徽大学与武汉大学。1949 年去国,辗转于香港、法国、 台湾等地。1957年起任台湾 成功大学教授,直至1974年 退休。
苏雪林是现代文学史上享年最长的作家,集作家学者画家 于一身,一生执教五十年,笔耕八十载,著述 65部,创 作两千余万字。其作品涉猎广泛,有小说、散文、剧本、 诗词、古典与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及多种学术著作。主要作 品有散文集《绿天》、《青鸟集》、《屠龙集》,长篇小 说《棘心》,小说集《蝉蜕集》,《唐诗概论》、《玉溪
诗谜》、《文坛旧话》等。
文本解读
• 此文描写秋季林中叶落水流的 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溪 水比喻为可爱的少女,此后种 种淘气的行为都与娇憨的少女 无异。红叶落在溪水中本是自 然现象,作者将其比拟为逃学 的孩子,听信西风的谗言偷偷 溜出来游玩,掉在水中,令人 倍感新鲜有趣。
• 而溪中大石阻挡水流的情景则被作者想象成溪水与石头 的争执。水流石挡,水色自然变白,似少女浅碧的衣裳 中袒露出雪白的臂膀;隆隆的溪流声则是其急促的呼吸; 飞溅的水花被看作少女迎风飞舞的丝丝银发。如此,溪 水的撒娇、发怒与最终胜利,即其冲过石头的过程被描 绘得生动俏皮、惟妙惟肖。
• 文章的语言华丽得近乎堆砌,注重色彩的搭配,金黄的霞 光、碧水、红叶、银浪,鲜洁秾艳,充分勾画出秋天的明 丽风光。最终,我们“参观这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 个钟头”,既照应开头,又颇有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之静心禅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溪水》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二、溪水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溪水》教案1 上海五四制
《溪水》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资料进行提炼、加工、组合;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自主学习、赏析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并能以读促写,进行模仿想象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赏析文章。
3、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曾为多少画家、作家、摄影家等,提供了无数精彩的素材,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但是再美的自然界的艺术场景,都需要人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还要具备描绘它的能力,如同我们前面一篇课文所学的《山中访友》,正是有李汉荣的一双巧目,才发现了山中还隐藏着许多好友。
而我们今天又要来学一位作家的作品,正是她用那善于发现、欣赏美的眼睛和那枝灵动的生花妙笔,把一条一般人眼里普普通通的溪水,写得像一位可爱的少女,顽皮的孩子。
我们就带着一双去发现苏雪林笔下语言精彩的双眼,跟着老师一起在近溪水,去看夏天绿树丛林中小溪的舒缓清澈,去感受秋天小溪暴涨后的一泻千里和水石激荡的壮观场景。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抽查学生的预习、积累词语的情况,完成课后的积累部分:1)正音:篙(gāo)楸(q iu) 靛(dian) 涎(xian) 嗔(chen)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娟娟——美好的样子;靛——深蓝色;涎着脸——作出涎皮赖脸的样子;嗔——怒;生气。
2 作者简介:苏雪林(1897-1999),原名功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天婴、杜苦等,安徽省太平县人,生于浙江瑞安。
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后回国在几所大学任过教授。
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散文集《屠龙集》,散文评论集《蠹鱼生活》、《青鸟集》,历史传记《南明忠烈传》等。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溪水》的基本内容、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7.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溪水》类似的写景抒情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组织课外活动,如实地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综合素养。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溪水》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
3.阅读理解: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口头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完成以下任务: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点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
4.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溪水》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及课后练习.教案doc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溪水》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溪水》一、预习单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篙()楸()杈()靛()涎()嗔()狡狯()2、词语解释:娟娟:涎着脸:嗔:怒;3、理解感悟作者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溪水?这是一条怎样的溪水?圈划出有关语句。
明确课文结构:(1)(2)4、我的疑问(1)作者描绘了一条怎样的溪水,请用一句话概括?并圈划出文中相关语句说明理由。
(2)本文是一篇散文,它的形散体现在哪里?并用小标题概括它们。
作者使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这些情景?二、理解感悟: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疾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令静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拚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胸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噼噼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
于是润滑便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继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要一两个钟头。
1、用4个字概括本段内容:2、水与石头争执时,水对石头的态度是怎样的?——娇嗔冲突————3、从中可以看出溪水拥有怎样的性格精神?4、“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作者为什么有如此雅兴呢?三、拓展迁移一朵早醒的桃花(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
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
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溪水》这篇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理解课文中溪水的象征意义,并能够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和运用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提升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和感受时运用适当词汇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珍惜之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理解《溪水》这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义,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文《溪水》的复印件;–学生课本;–课件和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
•环境准备:–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桌椅排列整齐,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提问:《溪水》这个标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2.引发学生对溪水的联想,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对溪水的认识和印象。
3.导入主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溪水》。
步骤二:预习导读(10分钟)1.提醒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溪水》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溪水在课文中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步骤三:阅读课文(15分钟)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溪水》。
2.学生个人阅读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讨论,解答问题。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课文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溪水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初中语文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溪水》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你一定会听见的》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所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展开想象。
本片文章前半部分文质兼美,在文本分析后,可尝试让学生进行仿写,充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
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身边各种美妙的声音。
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2【讲授】文本分析
(二)感受音乐,感知课文
老师放音频课件,让学生聆听.
默读课文,感受作者展示的音乐世界.
勾划出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或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说理由,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文章的美.
提示:可以从文章的风格、语言特点、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的意蕴等方面去感受分析文章的美。
着重分析课文前三段:。
《溪水》教案设计
《溪水》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溪水》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3.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流畅背诵课文。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课文《溪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溪水流动的诗歌。
2.1.2 诗歌通过对溪水的描绘,展现了溪水的清澈、灵动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2.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2.2.3 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1.2 通过解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互动法3.2.1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2.2 通过问答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法3.3.1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3.2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讲解课文(15分钟)1. 讲解课文《溪水》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解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3 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4.4 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七年级语文教案)溪水教案1
溪水教案1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2.通过讨论,领悟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味作者礼赞生命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
【课文提示】1.苏雪林,现代作家、画家。
2.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句式变幻多姿,语言极富音乐性。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楸qiū 杈chà 靛diàn 狡狯jiǎokuài 涎xián 嗔chēn 颊jiá 拽zhuài 【朗读课文】1.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礼赞生命的思想情感。
2. 划出描写溪水活泼可爱的句子。
【结构层次】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夏秋两季溪水的变化。
第二部分(4-6段),写溪水戏红叶。
第三部分(7-12段),写观看水石争执。
【课文分析】作品采用拟人化手法把一条小溪表现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夏天的溪水可怜、无助,秋天的溪水竟成了一个机巧伶俐的少女。
作者对自然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对自然观察得细致入微,并运用了奇妙的想象。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文辞美。
《溪水》的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形式,它已经成为文章的内容之一,成了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就如同绘画,画面上的线条、浓淡相宜的笔墨,不应只被视作绘画的形式,还应成为读者审美的内容。
二是描述美。
《溪水》的描写轻灵漂亮。
作者不仅注意到叙述对象,而且还专注于叙述本身。
这使读者在欣赏文章时,不仅注意到描写、记叙的内容,而且对描写、记叙的过程和方式产生兴趣。
文章中有大量具有深刻内涵的、有序的"美语"。
这"美语"未必很华丽,也未必朴素,却得体、精当。
三是意趣美。
优美的意趣是美文的灵魂。
意趣,是指审美主体(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
《溪水》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富有情趣美,使人读之便觉意趣横生。
溪水和池水教学设计(沪教版)
溪水和池水教学设计(沪教版)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溪水和池水教学设计(沪教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溪水和池水教学设计(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10个“溪、热、奔、兄、锻、炼、睁、奈、何、间”。
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
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法。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尝试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3、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10个,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溪水,池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2. 溪水和池水都是水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大不相同呢?说明:同是水妈妈的'孩子,有何不同。
问题带有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 (出示课题)齐读。
学习生字“溪”。
溪:注意右半部分笔画,书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 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
2. 小组反馈。
奔:注意前鼻音。
热:注意上半部分字形,书空。
“热”的反义词是“冷”。
炼:注意“火字旁”及右半部分的书写,书空。
睁:注意后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
间:编口诀,一字开花。
说明:学生字以自学为主,可巩固已有的识字方法,并从他人处学到好方法。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知1.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池水为什么会变得又黑又臭?小组讨论。
3. 交流。
(1)池水不听溪水的劝告,出示课文1-4节。
同桌分角色读1-4节。
根据提示语的表情反复朗读练习,先以小组进行竞赛,然后在全班交流。
(注意词语:热情、唉、无可奈何)(2)出示句子“池水——不愿意动一动”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溪水》教案沪
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把握溪水的形象特点。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思想感情。
说明:
《溪水》是一篇清新活泼的写景散文。
作者把溪水比作少女,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溪水的美,溪水的灵性,溪水的神采,通过少女的温柔、忧伤、活泼、愤怒表达出来,神形毕肖地写活了溪水。
学习《溪水》,就是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
不仅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欣赏溪水的自然美,还要感受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的朗读、品味中,把握溪水活泼、执着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说明:
《溪水》是一篇美文,文笔清丽,语言流畅。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是深入文本的有效手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溪水”这一艺术形象里,除了自然之美以外,还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之美,作者感受自然景物而来的启迪、联想、思想感情在“少女”这一形象中得到升华。
理解了这一点,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有雅兴参观水石的争执。
教学过程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从以读促写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想象溪水和红叶、溪水和石头之间的对话,或引导学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描写春季、冬季的溪水;也可以借助于音乐、美术等手段,让学生为课文片段配乐朗诵或根据理解描绘溪流的形象,
充分领略文学作品中美的景物,美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练习举隅
1、古诗词中许多描写溪水的,请你写出两句。
2、文章重点写了水石之争,这表现了溪水怎样的精神?全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反映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不仅赋予溪水生命,小红叶、坝底的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小红叶、石头各自有什么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