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论语》知识梳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 此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 ”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 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 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 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 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为政以德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要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高举义旗,反抗 暴秦,平定了天下。登基做皇帝后,在洛阳南 宫摆设的酒宴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运筹策划于帷帐之内,能够决定胜利于千里 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 应粮饷,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 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正确任用他 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 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 打败的原因。
⑤大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
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
讨。
⑧风行草偃: ⑨化若偃草: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 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为政篇导读】钱穆曰:孔门论学,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
《论语注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德行,就像天上的北辰,安坐其处,众星绕向它而旋转。
”【释词】为政: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以德:治国者要以德行为根本来治理国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而不失,谓之德性。
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譬如:比如。
北辰:即天枢、天心,天之中,也叫北极,居北方。
北辰是无星处,不当视作“北极星”。
“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古人认为天体圆,北辰天心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为地之中,在此处观北极处地36度,南极入地亦36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居其所:安坐其处。
所,处所。
共:即“拱”,环拱围绕。
朱子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治国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修养自己,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其下之表率,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有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之:指北辰天心。
【先贤精义】王夫之曰:辰非星,星非辰也。
北极有其所而无其迹,可以仪测而不可以像观,与南极对立,而为天旋运之纽。
秦蕙田曰:北极,天之至中。
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
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今皆谓之赤道。
……“赤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不附丽而行也。
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道之极耳。
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也。
李惇曰:天行至健,其南北两端不动处,如门之枢。
雷学淇曰:北极亦非不运动,但居其所而不移耳。
犹之圣人治天下,但见其垂衣裳而天下治,不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其劳心者无已时也。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024版《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 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 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8
关键概念阐释
为政以德
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强调 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领导者 的德行影响民众,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2024/1/28
北辰
指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空 的中心,众星围绕它旋转,象征着 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孔子政治伦理观探讨 • 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28
3
《为政以德》概述
《为政以德》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政治 和伦理道德的观点。
2024/1/28
该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 修养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文章中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观点,即 政治领袖应以德治国,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中心,而百姓则像其他 星星一样围绕着他。
4
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 序。
18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 例分析
2024/1/28
19
分组讨论会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如“儒家
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儒家道德观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等。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一篇之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
”【注释】(1)北辰:指北极星。
共:通“拱”,环绕。
【译文】孔子说:“以德治政,当政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众星都环绕着它。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2),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三百”举其整数。
(2)蔽:概括。
(3)思无邪:语见《诗经•鲁颂•马冋(jiōng)》,“思”原为语首助词,无义。
这里全句意谓思想感情纯正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
”【注释】(1)道:引导。
政:政令法规。
(2)齐:整治。
(3)格:正。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引导民众,用刑法制约民众,民众虽会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
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而且能自觉归正。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1)有:通“又”。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七十岁可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1)。
子曰:“无违。
”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3),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1)孟懿子:鲁国大夫。
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
(2)樊迟:孔子学生。
名须,字子迟。
御:驾车。
(3)孟孙:即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
”当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按照礼安葬他们,按照礼祭祀他们。
(完整)《为政》原文注释译文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2• 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 2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⑴《诗》三百:指《诗经》的篇数,实际为三百零五篇.⑵蔽:概括。
⑶思无邪: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原文】2• 3 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⑴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政:政令、政法。
⑶齐:规范、统制。
⑷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
免:幸免。
⑸格:纠正。
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统制人们,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2• 4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⑵,三十而立⑶,四十而不惑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注释】⑴有:又。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 孔子虽然没有点季氏的名,间接斥 冉求也没有正面公开地为民代言, 但他所声讨的是季氏聚敛百姓财富, 实际上他是站在民众一边,为民众 利益讲话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评点】冉求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替 季氏征收田赋。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 举其中,敛从其薄。”即给百姓的好处要 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而行,向百 姓索取的东西相对要少一些。结果冉求没 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反而邦季氏重税盘剥 百姓,还征收附加税,这就引起孔子的恼 怒,几乎不承认他是学生,还让其他学生 鸣鼓而攻之。可见违反了仁政的原则,即 使是相当亲近的学生,孔子也绝不轻饶。
• 【评点】本章有若秉承孔子重民思想,规劝鲁 哀公要知晓百姓富而后君主才能富,民富才能
国强。
•
本章记载与《说苑·政苑·政理篇》所载略
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
富。’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
敛,则民富矣。’”可见,有若的主张体现了
孔子的一贯思想,就是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
要为老百姓着想,为政一定要清廉不贪。
•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 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 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 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 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 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 (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
•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 ①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 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2024版《为政以德》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1/30
21
个人成长档案袋建设方案
2024/1/30
档案袋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计划、课堂表现记录、作业成绩、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部分。
建设方案
学生可自行设计档案袋封面和内容布局,定期整理并更新档案袋内容,以此记录个 人成长历程。同时,教师可定期查阅学生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步, 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4/1/30
9
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思想内涵
本文阐述了德治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对比 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效果,强调了德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 进国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实施德 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加强教育、提高民众道德水平、 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等。
价值取向
本文所倡导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廉耻”等 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 重长辈和权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等。这些价值取向对于 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对于统治者品德的高标准要求和对民 众利益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民本”的思想。
25
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教育改革趋势,持续更新教学理念 和方法。
拓展教学领域和课程范围,尝试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同行、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22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方向
2024/1/30
23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相关内容,其全篇原文如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曰yu ē :“为w éi 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1),譬p ì 如r ú 北b ěi 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 所su ǒ (3)而ér 众zh òng 星x īng 共g òng(4)之zh ī 。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 (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 (2)之zh ī ,曰yu ē :“思s ī 无w ú 邪xi é (3)。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 子z ǐ 曰yu ē:“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 政zh èng ,齐q í (2)之zh ī 以y ǐ 刑x íng,民m ín 免mi ǎn (3)而ér 无w ú 耻ch ǐ (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 且qi ě 格g é (5)。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政篇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政篇(2012-10-17 09:41:52)【原⽂】⼦⽈:“为政以德①,譬如北⾠②,居其所③⽽众星共④之。
”【注释】①为政以德:以,⽤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统治,即“德治”。
②北⾠: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孔⼦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来处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定的⽅位,⽽群星都会环绕着它旋转了。
”【现代诠释】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对政治⽣活的决定作⽤,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严刑峻法。
因为,政治其实就是管理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为⼈,故⽽管理者⾃⾝的素质、学养就特别重要。
它原是孔⼦“⼈治”思想的⾸要观点。
⽽⼈治的好坏,关键在于国君的明暗贤愚。
所谓“上明则政平,上暗则政险。
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
”(荀⼦语)⽽“为政以德”正是“为政在⼈”的具体落实,于是,加强⾃我修养,不仅是做⼈的需要,更是“修已以安⼈、安百姓”的要求。
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
【原⽂】⼦⽈:“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注释】①道:解释⼀:通“导”,引导;解释⼆: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②齐:整治、规范。
③免:避免、躲避。
④耻:羞耻之⼼。
⑤格:正,纠正。
【译⽂】孔⼦说:“⽤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刑法来约束他们,⽼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礼制去统⼀百姓的⾔⾏,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且会⾃觉地守规矩。
”【现代诠释】在本章中,孔⼦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针。
孔⼦认为,刑罚只能使⼈避免犯罪,不能使⼈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
⽽道德教化⽐刑罚要⾼明得多,它让⽼百姓通过⾃⾝修养的提升,由被动的强制性的“他律”,变为内在的⾃觉要求(“⾃律”),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正如孟⼦所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四、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
1、“君子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2、“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 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华思传来自想统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
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
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 《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 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 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仁”与“礼”),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他教育学生:“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不读《论语》,那是不可思议的。
读《论语》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未来当朝者也可能是吾等后辈,所以吾等自己要先学习,再教导后人,人文中国或可期待。
•今天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年轻人要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今天的新文化要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要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学习儒家思想;要了解学习儒家思想,必须了解学习孔子思想;而要了解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读《论语》。
•《论语》内容丰富,其中的许多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格言,如:“听其言观其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和为贵”,“见利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出自《论语》。
这些名言,以及其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尽在其中。
【原文】2·1(即第二篇第一章)•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为政以德”•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
强调各级的政府官员首先要有道德,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和教育百姓。
统治者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风气,还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影响。
【原文】2·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13·9•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1)仆:驾车。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12·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原文】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
指宫廷之内。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