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注释及译文
《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④,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
故天将降大任⑧于是人也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⑩,空乏(11)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2),所以(13)动心忍性(14),曾益(15)其所不能。
人恒(16)过(17),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18),而后作(19);征于色(20),发于声(21),而后喻(22)。
入(23)则无法家拂士(24),出(25)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下》。
②〔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从田亩中被发现起用。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位。
发,起,被任用。
畎,田地,田间。
③〔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选拔他为相,殷国大治。
举,举用,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④〔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渔民、盐民中选拔出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
西伯(周文王)把他推荐给商纣王,得到重用,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鱼盐,鱼、盐贩子或渔民、盐民。
⑤〔管夷吾举于士〕管仲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的。
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子,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
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齐国因此称霸于诸侯。
士,狱官。
⑥〔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海滨隐居当中被选拔出来的。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国相)。
⑦〔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选拔出来的。
百里奚,姓百里,名奚,春秋时虞国大夫。
虞亡后,为晋所虏,后由晋逃至秦,又逃入楚,为楚人所捕获。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释义: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灭亡。
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
也有人将其当做忧国忧民的意思。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简介: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
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注释:1、舜:舜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1、发:兴起,被任用2、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3、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释义】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示例】宋·陆九渊《与苏宰书》:“然君子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业由是而进。
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知识点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
人恒过(19),然后能改。
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
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o):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句广为流传且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面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下面我们来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和解读。
“生”在这里指生存、存活。
“于”是介词,表示在某种情况下。
“忧患”指的是忧愁患难,也就是艰难困苦的环境和遭遇。
所以“生于忧患”可以理解为在忧愁患难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
“死”即死亡、灭亡。
“安乐”则表示安逸、舒适的生活。
“死于安乐”意味着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反而容易走向灭亡。
深入理解这句话,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
在生活中,当人们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时,往往会激发自身的潜能,努力去克服困难,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一个人在贫困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为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会不断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各种应对困难的能力,最终有可能获得成功。
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压力和挑战,就容易变得懒惰、懈怠,失去进取的动力和能力。
比如,一个人从小生活富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那么当他面对生活中的变故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而一蹶不振。
长期的安逸生活会让人失去警惕,逐渐丧失适应变化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朝代的兴衰也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道理。
在朝代建立之初,统治者往往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和军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之后,统治者和民众可能会逐渐沉迷于安逸享乐之中,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
在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这一原则。
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通常会面临诸多困难和竞争压力,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
然而,当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功和市场份额后,如果满足于现状,不再积极进取,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被市场淘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o):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先秦〕原文舜(shǔn)发于畎(quǎn)亩(mǔ)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í)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举: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家贫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1、发:兴起,被任用。
2、畎(quǎn)亩:田亩,此
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3、举:选拔。
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
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5、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6、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
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
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
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
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的修辞手法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修辞 手法主要包括排比、对比、对偶 等。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文章气 势磅礴、说理有力;对比手法的 运用使是非更加鲜明;对偶句的 应用则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和记忆。此外 ,文章还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 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手法。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 代意义
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
培养忧患意识
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惕 ,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和挑战,从而不 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抗压能力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具有忧患意识 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保 持冷静和理智。
激发内在动力
忧患意识能够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 促使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从而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危机管理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忧患意识,提 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危机,制定 应对策略,以降低风险和损失。
创新驱动
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才能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忧 患意识正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动 力。
人才培养
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提高员工的 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企业的 整体竞争力。
提升抗压能力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有助于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冷静,提高抗压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能够激发个人的创新思维,在未来的个人发展中勇于尝试 新事物。
在未来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01
强化危机管理
企业通过学习《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将更加注重危机管理, 提前预防和应对潜在风险。
原文的主题思想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 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 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 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 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 ,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 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水平。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 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 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 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D ) 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 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 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 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 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居安思危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词句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空乏
..其身: 6.行拂乱
..其所为:
7.所以动
..其所不能:...心忍.性:8.曾益
9.人恒过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1.征.于色:12.入.则无法家拂.士:
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古今异义
1.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今,
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今,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苦:
2.劳.其筋骨劳:
3.饿.其体肤饿:
4.空乏
..其身空乏:
5.动.心忍.性动: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
五、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六、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八、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列举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的观点。
九、课文理解及问题探究
1.文章先列举的事例。
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开始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论国(主要着眼于“”),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2.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说的,“”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说的。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4.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成语是什么?
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一、1.起,被起用2.狱官3.市场4.担子、责任,这样的5.穷困缺乏6.阻挠干扰7.用这些来……,惊动、震撼,坚忍8.增加9.常常,过失、犯错误10.阻塞,奋起11.征验,表现
12.国内,辅弼13.国外
二、1.“曾”通“增”,意思为增加,增长。
2.“衡”通“横“,意思为阻塞,不顺。
3.“拂”通“弼”,意思为辅佐。
三、1. 士.:古,狱今,士兵。
2. 是.:古,代词,这样的。
今,判断动词。
四、1.苦:使……痛苦。
2.劳:使……劳累。
3.饿:使……饥饿。
4.空乏:使受到贫困。
5.动:使……受到惊动。
忍:使……坚韧。
6.生:使……生。
死:使……死。
五、1.发:(被起用)(发出)
六、1.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使他的心意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
2.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个行动都不如意,通过那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
4.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5.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七、名轲,字子舆。
八、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1.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有忧患意识,不可安逸享乐。
2.“行拂乱
..其所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