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天气符号的认识及天气预报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能运用天气符号解读天气信息。
3. 学会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认识与运用、天气预报的制作。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图表、天气符号卡片。
学具:记录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描述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2)介绍气温的测量与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
(3)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季节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天气预报图表,让学生解读天气符号,学会看懂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练习匹配相应的天气情况。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和知识,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学生展示制作的天气预报,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2. 气温的测量与表示3. 影响气温的因素4. 天气符号的认识5. 天气预报的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近期的天气变化,记录气温并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完成气温记录和影响因素分析。
2.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制作一份家乡的天气预报。
答案:根据自己的家乡天气情况,运用天气符号制作天气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认识和运用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的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温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表示方法3. 天气和气温的变化规律4.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5. 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表示方法、变化规律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难点: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观测和记录天气和气温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表示方法、变化规律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和气温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天气和气温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实践操作成果,评价他们观测和记录天气和气温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专业地了解天气和气温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八、教学资源1. 气象知识PPT课件2. 气象案例资料3. 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4. 气象观测记录表5. 相关视频资料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2 浙教版
§2.2 天气和气温【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温的观测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 你注意过吗,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又预示着什么?——与天气的变化有关。
一、天气是什么1、天气的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板书]如: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补充]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板书]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读图] 2-6、2-7感受天气。
[讨论] 天气概念(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板书]二、气温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它是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的;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板书]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板书][分类] 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回忆] 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思考] 为什么要把气象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 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图2-11)。
(1)人类的生活方面: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2 ℃,气温在35℃或35℃以上人就感觉炎热,气温在0℃下人就感觉到寒冷。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八年级科学上册2_2气温教案新版浙教版
气温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及天气的基本要素。
2、知道测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并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1、在讨论、分析生活现象到能感悟到天气和气候、气温的关系。
2、体验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的要素、观测气温、测量气温的方法(百叶箱)。
难点:天气的概念、如何观测气温是科学的。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观察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准备:课件一段有关百叶箱知识的播音浴霸和两个温度计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
对于百叶箱学生看的多,但具体的应用并不明确。
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华度是新教材中刚出现,与温度的定量关系更是难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诸葛亮五丈原火攻司马懿是把司马懿困在一个山谷里用火烧,本来在盛夏时节,山谷中的空气温度就比较高,谷中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再加上谷中大火,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在有凝结核的情况下成雨掉下来,形成典型的对流雨。
诸葛亮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做为古代的军事家,诸葛亮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气象知识为战争服务,但是人无完人,他并不能完全掌握现代的气象学知识,所以会出现火烧葫芦峪的失败。
二、新课:(一)天气引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更是已耕田为生,靠天气吃饭。
提问:古代劳动人民以农业为生,靠天气吃饭,他们是如何预知未来的天气形势呢?讨论: 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等动物的行为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原因。
结论: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提问:古代劳动人民除了看动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还通过哪些来预测天气?讨论: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报)引入:古代人民预测天气并利用天气,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通过哪些设备仪器来探测天气呢?回答:学生踊跃回答之后,给学生看图,并介绍现在使用的仪器。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地球仪、教学课件、气温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气温计(每组一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2.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 答案: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原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原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国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等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气温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气温的测量、气温变化等。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能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PPT,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学具:笔记本,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天气预报案例,判断天气符号和气温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2. 气温的测量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识别给定的天气预报图标,并描述对应的天气情况。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记录变化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气温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对天气的认知程度。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本节课中,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中深入探讨天气和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解天气定义,掌握气温测量与变化,学习天气现象与气候差异,以及探讨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温基本概念,解气温测量方法,认识到天气与气候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变化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区别,气温测量与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和气温基本概念,理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符号卡片、地球仪、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有关天气变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天气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天气对生活影响。
过程一:观看视频,描述天气现象。
过程二:讨论天气对生活影响,引出本节课主题。
2.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测量方法,让学生解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过程一:介绍气温计使用方法,讲解气温测量原理。
过程二:分析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
过程一: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
4. 知识拓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过程一:介绍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
过程二: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温概念2. 气温测量与变化规律3. 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4. 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生活地区气候特点,结合气温变化规律,谈谈你对气候变化认识。
答案示例:我所生活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明显,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
2.2气温(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知识点,掌握气温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示例题型及答案:
1. 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需要绘制一条曲线,表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例如,曲线从早上6点的最低气温开始上升,中午12点达到最高气温,之后逐渐下降,到晚上10点降至最低气温。
2. 气温数据表格:学生需要填写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例如,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为18℃,平均气温为26℃。
3. 解释气温异常现象:学生需要解释某一次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如高温热浪或寒潮,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设计气温预报: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气温预报,包括预计气温、天气状况等。
5. 讨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穿着、旅游活动等。
7. 气温的异常现象:了解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 气温预报:让学生了解气温预报的基本方法,尝试制作简单的气温预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如观察、实验、分析等,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气温问题,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解、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2气温(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
2.2 气温(教学设计)冷暖、晴雨都是天气变化的表现。
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天气是什么?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一、天气是什么天气是什么晴雨冷热,都是天气变化,那么天气是什么呢?有哪些要素呢?天气的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思考与讨论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电闪雷鸣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电闪雷鸣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例:今天天气晴转多云,气温21~30℃,东风3~4级。
主要从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方面进行描述。
思考:观察下图天气预报,天气有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温度、风、降水、湿度、气压等因素。
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天气的特点是短期、多变。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等,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二、气温1.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测量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如图),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进行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
思考与讨论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14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如图28)里。
百叶箱一般置于离地面1.5米左右的位置,百叶箱是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箱门通常朝向北面(北半球),温度计要水平放置在百叶箱内。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认识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3. 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天气预报图、PPT。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晴天、雨天、雪天等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气温的定义,演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气温计测量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气温,将数据记录在学习手册上,分析气温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天气预报图,讲解图中的符号和颜色代表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5. 随堂练习:根据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详细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并在学习手册上记录。
六、板书设计1. 天气和气温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2.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和天气现象,分析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2. 作业题目:结合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2.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
2. 学具:气温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地图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记录方法。
2.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某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2气温学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八上§2.2气温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天气,能正确描述天气状况;2、知道什么是气温,知道度量气温的常用方法;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1、天气:天气是指近地面的、、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气温:(1)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描述当地空气的程度。
(2)测量气温的工具:。
其中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和气温。
(3)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4)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漆成色的里观察,其原因是:①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②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3、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
各种农作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温度。
4、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并伸出它的舌;5、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
二、例题讲解例题1、下列不是描述天气的是()A.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B.东风息,戴斗笠C.天上鱼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D.终年高温多雨例题2、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指一年中出现的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B.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出现在20°N30°N的沙漠地区C.北半球1月份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上的气温D.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北极地区例题3、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如图为某城市夏日午后热岛效应剖面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附近公园等绿地能降低气温B.大片农田等地的气温较市中心低C.不同地段郊区住宅区气温有差异D.气温随离市中心距离增大而降低(例题3图)(例题4图)例题4、下图是玲玲在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周二天气是()A.小雨、最高气温36 ℃B.晴朗、最低气温26 ℃C.多云、气温日较差10 ℃D.阴天、气温年较差10 ℃例题5、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C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填字母);全球变暖与(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4)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气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
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
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
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
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
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
活动2【导入】新课二、新课: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
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温度:19—26℃【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65% 【气压】:1016 hPa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鹅毛大雪四季如春烈日炎炎长夏无冬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
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
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
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
箱内测量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五、教学方法:提问法
六、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
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
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
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
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
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
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
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
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
生:……
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
2、气温
师:气温是什么?
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
生:温度计
师:单位呢?
生:摄氏度
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
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
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
生: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
最高温度计——最高气温,午后2时
最低温度计——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解释:这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师: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生:白色可以反射太阳光,使百叶箱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师:百叶箱离地面高度一般为什么是1.5米?
生:因为这个高度的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个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师:为什么箱门朝北?
生:防止太阳光直接辐射而影响所测气温的准确性
师:为什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首先观察一组数据
得出什么结论?
生: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师:原因: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计读书更符合实际气温;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3、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师:我们了解了气象观测的原理,它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接下来我们学习生物与气温的关系。
看图,气温升高,狗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狗还会吐出舌头散热。
快要下雨的时候,河里的鱼会跳出水面呼吸等等。
师: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最适宜生存温度。
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
师:35摄氏度时,人会感觉很热。
这个时候家里用什么办法来抗高温?
生:空调、电扇、冰棒等
师:0摄氏度以下,就感觉到寒冷,家里常用什么方法御寒?
生:暖气、炕、热水袋等
师: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生:低温会影响航运,使农作物受冻害……
4、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的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二、气温:空气的温度。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三、气温对生物的影响人体最适温度:22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