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1
欧阳涛向萍
摘要:文章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与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通过相关协调发展指标量化评价了长株潭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和瓶颈,由此提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推进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统筹城乡
长株潭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破解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试验区整体发展推进过程中,离不开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问题,这既是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目标。长株潭试验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
个城市及周边广大的农村地区,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探讨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可以更好地配合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在城市群的大框架下找到周边农村的区域及功能角色定位,走出适合长株潭试验区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
(一)城乡交融是试验区的客观选择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长株潭3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40km,虽然分布紧凑,但3个城市存在着现实的空间距离, 3市周边即交界区域基本上是农村,要真正打破疆域形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群体, 3市周边农村区域就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或遗漏的空间及功能区域。真正的融城,要从形成相对地理区域阻隔的长株潭周边农村入手,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少不了长株潭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在长株潭试验区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就应该是一个不争的客观选择。城市群的建设,使人们的焦点容易偏向以时尚二、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核心区及其链接,比较利益与二元思维,使第一产业及其农村在城市群建设中容易被边缘化。因此,应警惕在赋予城市群新的更高使命的同时,出现对其农村区域的新的忽视。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需要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统筹城乡发展[1]。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说,它们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不断转化的过程,是二、三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地理
空间的角度说,它们是人口、产业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说,它们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化社区转化的过程。如果将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那么,城、乡就是各有特定功能、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互动的有机整体。长株潭试验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少不了相容其中的农村区域的健康发展。
(二)试验区改革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统筹谋划长株潭试验区整体的改革建设。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核心任务是“两新”,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载体是城市群,根本措施是综合配套改革,模式是科学跨越发展。而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都必须注重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从“两型”的主题来看,长株潭试验区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积极探索资源能源节约、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监管体制等新的发展之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涉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土地资源的节约、农地保护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城乡统筹。城市群的建设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友好,也容易造成对农村环境的忽视,如城市青山绿水,而输出地农村的景观面貌却受到影响;
新型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成长,也容易使淘汰的工业污染源由城市转向农村,高能耗、超排放的中小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相对边缘的农村容易成为资源浪费、粗放经营的转移地;农村也是生态环境易遭破坏,农药、化肥等污染集中的地区;而农业目前还是资源较为贫乏、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行业。这些都表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不能忽视农村与农业,必须是城乡同治,城乡统筹。
二、长株潭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难点
(一)基本情况
长沙、株洲、湘潭3市土地总面积2·8万km2,占湖南全省的13·3%;人口1 292万,占全省19·1%。2006年3市地区生产总值(GDP) 2 818亿元,占全省37·7%;固定资产投资1 498亿元,占全省4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203亿元,占全省42·5%;一般预算收入181·6亿元,占全省38·2%;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占全省61%;出口34·8亿美元,占全省70·3%[2]。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雏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融城”效应日益显著。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带动了3市农村区域的明显进步,使之成为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相对发达的长株潭地区,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突出。
(二)长株潭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析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上,是城乡产业融合以及城乡经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表现。最基本的城乡经济协调程度指标包括经济结构、从业人员结构、经济结构偏离度、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一系列指标。
由于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农业明显落后于二、三产业,农民生活状态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长株潭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现代化如何大踏步跟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从而使长株潭真正从整体上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是要加倍努力思索和破解的难题。
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破思想藩篱,勇于探索
统筹城乡发展,要强化系统的观念,加强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研究,把握
城市、乡村、城乡结合部等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城乡联系紧密,城乡关系平衡[5],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有所侧重。在思想上必须认识到,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就要通过改革试验,打破城市、农村分而治之的传统管理模式,明确向农村倾斜,努力提升农村总体水平,赋予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非农产业、城市居民更为接近或同等的待遇,使农村与城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接。有了农业的现代化、有了农村的现代化,才能使农村享有与城市等同的管理。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最紧迫的一点是要对城市、农村居民享有同等公民权利的主张和坚决落实,较为彻底地废除二元结构的阻碍,从制度、机制问题上下工夫、找突破,只有积极提升农民作为权利人的地位,使之努力对接到能与城市居民公开、公平交互的平台,使想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出得来(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想进去的城里人进得去(有效地向第一产业转移,或利用农村资源合理开发第二、三产业),想留下的农民留得住(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样,城乡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才可落到实处。因此,应在长株潭试验区大胆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及流转机制等一系列相关改革的先行探索,寻求真正能够推进城市农村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途径。
(二)科学规划,扎实推进,统筹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是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要强化整体协调、科学统筹谋划。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6]。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同时明确长株潭主体功能区重点、限制、禁止开发区域,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7]。
有了好的规划,重在认真落实。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生态优先,环境优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在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第一,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第二,要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三,要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调动城市、乡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第四,要突出地方特色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强化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