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高中三年级教案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领会司马迁的史学精神,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2)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记》中的历史事件。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史记》的成书背景及体例2.1 成书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以及《史记》创作的年代,让学生了解《史记》成书的historical context.2.2 体例特点分析《史记》的纪传体、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让学生了解《史记》的literary struc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第三章:《史记》的重要篇章选读3.1 《史记》开篇——《太史公自序》选读《太史公自序》,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史记》名篇——《项羽本纪》选读《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军事才能及其失败原因,让学生领会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3 《史记》佳篇——《孔子世家》选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对比分析——《史记》与其他史书4.1 《史记》与《春秋》分析《史记》与《春秋》在体例、叙事风格、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古代史书的演变。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史记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史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史记》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史记》选读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针对《史记》选段的相关课件或PPT4.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史记》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史记》有何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二:介绍《史记》(10分钟)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包括其生平经历和写作动机。

2. 解释《史记》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步骤三:分析选段(20分钟)1. 分发《史记》选读教材,并指导学生阅读选段。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选段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记录下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选段进行文本解读。

2. 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选段中的历史事件是否客观,作者的立场是否偏颇等。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预告下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史记》。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史记》选段,并撰写读后感或批判性评论。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史记》选段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篇1教案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4(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4(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4(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3.归纳主旨问题投放1:阅读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

(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

(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

(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

问题投放2: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提示: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

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

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

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

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

”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问题投放3: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提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

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

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

问题投放4:研读第5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产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使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价值。

第二章:《史记》的体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

了解《史记》的篇章结构。

2.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体例特点。

讲解《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

使用图表法,清晰展示《史记》的结构。

第三章:《史记》的史料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史记》的史料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史记》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史记》的史料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史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其历史研究能力。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欣赏《史记》文学艺术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艺术特色。

通过具体篇目,展示《史记》的文学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史记》的文学之美,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阅读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史记》知识进行阅读与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选择《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深入阅读与讨论。

针对《史记》中的史料、文学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1(高三选修)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1(高三选修)

报任安书
[赏析要点]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4.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教学设想]
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学生对司马迁有感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结合《太史公自序》,让学生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
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建议
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

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识
《史记》是典范的文言语言。

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每课的文言知识,准确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并结合他们高一高二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以便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知识框架见下表:。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能够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文学风格;(3)能够欣赏并评价《史记》中的精彩篇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史记》中的重要内容;(2)学会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史记》进行深入分析;(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热爱和敬意;(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史记》的产生及其意义(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史记》的背景;(2)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3)探讨《史记》的文学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第二单元:《史记》的史学方法(1)介绍《史记》的编纂方法和体例;(2)分析《史记》中的史料处理和叙事技巧;(3)探讨《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局限性。

3. 第三单元:《史记》中的重要人物(1)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评价《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3)讨论《史记》中的人物评价和道德观念。

4. 第四单元:《史记》的文学艺术(1)欣赏《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和语句;(2)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3)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5. 第五单元:《史记》的研究与评价(1)介绍《史记》的研究历史和现状;(2)分析《史记》的评价体系和观点;(3)探讨《史记》的研究方法和未来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史记》的文学特点和史学价值;(2)《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和故事情节;(3)《史记》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点。

2. 教学难点:(1)《史记》的史学方法和史料处理;(2)《史记》的研究历史和评价体系;(3)《史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史记》;(3)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心得。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8(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8(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8(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二、阅读提升(一)、阅读文字,完成各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仆窃不逊谦虚B.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弃C.会遭此祸恰逢,正好D.虽万被戮,岂有毁哉即使【答案】B(散乱)7.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案】D(原句中的“为“是”介词“对”的意思。

只有D项符合)8.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答案】BC(文中B、C两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9.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稽,考查。

纪,规律。

究,研究。

际,关系。

变,变化规律。

通,通晓。

【答案】(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

(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语文教案 - 《史记》选读教学目标•掌握《史记》选读中关于历史人物的击鼓传花故事,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掌握《史记》选读中关于秦诸公宰相的背叛及其后果的故事,理解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关注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在教学之前,先放一首《大江东去》。

教师语:同学们,这是哪个时期的音乐?是流行还是古典?(等待同学回答)很明显,这是古典音乐,歌曲的来源是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这首歌一样,有着浓浓的历史感。

那么,请大家先看下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史记》选读。

课堂活动一:历史人物击鼓传花(30分钟)1.分小组,每组选一名同学来当“鼓手”。

鼓手需拿着鼓并不断敲打鼓声。

2.在鼓声响起的时候,教师说出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并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本书)递给旁边的同学。

3.传到最后,教师停止鼓声,拿到物品的同学将物品举起来,报出自己手上的物品,并将自己手上的物品传给旁边的同学,并开始响起新的鼓声。

4.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到活动中。

5.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击鼓传花游戏,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形象丰满,并能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印象。

课堂活动二:秦诸公宰相的背叛(35分钟)1.向同学们介绍秦诸公宰相和他们的背叛故事。

可以向同学分发一定篇幅的《史记》选读(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读书篇幅)。

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背叛故事及其后果,并列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3.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集体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物的选择和作用。

4.历史背叛和事件的影响,通过提问和辩论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

5.教师正确引导同学们,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并分析历史事件对于今天的影响。

总结课堂活动(5分钟)教师语: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通过《史记》选读学习了两个故事:历史人物的击鼓传花和秦诸公宰相的背叛。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五篇范文)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五篇范文)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学习过程:(一)概括介绍:《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史记》选读的《淮阴侯列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刘邦的形象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探索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学生们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评价一个人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淮阴侯列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史记》中人物评价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用法理解困难,如“短小精悍”、“善骑射”等词语的含义。
-历史背景融入: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理解刘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人物评价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跳出传统的善恶评价,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刘邦这一历史人物,这对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一个挑战。
最后,我认为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方便我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枯燥,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教学难点、现代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善骑射”中的“善”字在古代的含义,以及这一技能在当时的军事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著作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所著,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历史学专著。

它详尽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选读《史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并培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批判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

2. 通过选读《史记》中的章节,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者。

《史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划分和内容。

2. 选读《史记》中的章节选取《史记》中的若干章节进行选读,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时间来确定选读内容。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章节:- 《伯夷列传》:了解周朝时期的忠诚与道德观念。

- 《齐太公世家》:学习齐国的政治变革。

- 《项羽本纪》:探讨项羽的个人魅力和运筹帷幄。

- 《陈涉世家》:了解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事。

- 《刘邦本纪》:研究刘邦的才能和智慧。

3. 阅读活动将选读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进行阅读,并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对该章节的主题有什么见解?- 你对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有何看法?- 你认为这个章节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4. 小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进行互动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共识和问题答案。

5.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关于选读章节的作文。

可以用以下问题作为作文引导:- 你觉得该章节中的历史人物有何特点?- 你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何评价?- 如果你是当时的历史人物,你会如何应对所面临的困境?6.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作文进行点评,并对今后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史记》的其他章节。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价值,培养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史记》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要求。

3.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实例。

3. 总结人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史记》的叙事技巧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史记》叙事特点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结构。

3. 《史记》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

古文阅读教案史记选读

古文阅读教案史记选读

古文阅读教案史记选读古文阅读教案—史记选读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内容包罗万象,篇幅庞大。

为了更好地进行史记选读教学,以下是一份古文阅读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史记的兴趣,并了解其重要性和价值;2. 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选取史记中的《鲁仲连世家》和《项羽本纪》作为教学文本。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使学生对史记的记载方式、代表特点与思想形态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过程I. 导入1. 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及其作品背景,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学习史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II. 文本阅读1. 教师为学生朗读《鲁仲连世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句子成分;2. 学生个体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和基本内容;3.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4. 教师解读关键句子和生字词,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障碍;5. 学生再次阅读,进一步理解文章,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III. 文本分析与讨论1. 学生展示归纳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史记的纪实性和文学性;3.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作者运用叙述手法和修辞手段的作用;4.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探讨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

IV. 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阅读《项羽本纪》;2. 学生个体阅读,梳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本信息;3. 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鲁仲连世家》和《项羽本纪》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史记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四、教学总结1. 教师对古文阅读的基本过程进行总结回顾;2. 学生表达对于本节课的收获和理解;3. 教师提醒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持续关注古文阅读。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互动设计[精彩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背景资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语言表达1.提取引用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

请以“苦难”为话题,用“提取引用法”写一个片断。

【解析】本专题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两篇课文,犹如小小的百科全书,其中隐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等名言警句;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李斯、韩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都是及好的写作材料。

【示例】苦难是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红梅扑鼻香。

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

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少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流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简评]本段文字很恰切地“提取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名言,可见,学会从课本中筛选这些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2.剪辑重组法,即对文本中符合写作话题主旨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加以组合成文的方法。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5(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5(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5(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5(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重点剖析]问题投放1: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提示:(1)继承父志。

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

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2)司马迁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3)明圣盛德。

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以及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这是润色鸿业自觉举动。

问题投放2: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提示:举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假设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

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比照,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

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宏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难点突破]问题投放1: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提示:(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根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

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

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

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

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

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

蔺相如深知,“强
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

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

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

道遇廉颇,“引车避匿”。

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

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

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

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

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

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

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

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

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

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

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

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

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

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

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

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

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

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

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

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

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

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

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

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

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

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

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

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

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
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

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

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

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益尝君得出。

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