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存在问题之省思
现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举例分析
现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举例分析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1. 地域差异: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不均衡,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学校设施,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相对较低。
2. 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常常缺乏先进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教育设施,这影响了学生们接触最新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同时,农村地区往往缺少优秀教师,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3. 学校差异:在城市中存在着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以及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的差距。
一些私立寄宿学校和国际学校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但收费较高,限制了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接受这些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二、应试导向的评价体系问题1. 填鸭式教学:现有教育系统追求分数,迫使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灌输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们只注重记忆与应试技巧,而缺乏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单一考试制度:当前国内高考作为升学选拔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高分,学生以及家长普遍沉重压力下强化记忆与应试训练。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潜能,限制了他们在创新、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3. 教育资源偏向重点班:由于择校热和升学竞争压力,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过度关注各类培优班、中小学重点班等特殊教育资源的现象。
普通班级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全体学生受益不均。
三、教师素质不足问题1. 教师培训不完善:现有的教师培训机制存在问题,培养的教师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存在欠缺。
他们往往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需求。
2. 缺乏激励机制: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于优秀的教师缺乏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政策,导致一些有潜力和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才流失或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领域。
3. 师生关系紧张:一些学校存在着过于僵化和单向传授的师生关系。
教师们过度强调纪律与听话,缺少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与引导。
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课为主,以城建为特色,工、管、理、文、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
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在全省,更甚全国都名列前茅,对于此,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谓居功甚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在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戒骄戒躁,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接再厉,再创新高。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 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龚怡祖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型性研究发现。
结合教育部和相关教育大家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对于我们这所以工科为主的,以城建为特色的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无疑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义。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创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积极主动地鼓励帮助学生开展有计划地创业活动,但是我校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客观的评价,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缺失。
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现如今,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则存在师资短缺、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缺乏学习资源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之间和地区内部教育发展差距加大。
学生在享受高质量教育权益上面临重要挫折,并且会导致知识不平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公平而普惠性的教育。
例如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基础设施和培训机会。
二、课程设置滞后于时代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时代需求。
传统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行业接轨同时也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适应学生综合发展需求,提供更多实用性强、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教育评价体系过分依赖于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潜能的培养。
大量针对应试考试而设计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关注于追求高分数,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的发展。
这种形式化评价制度导致了应试教育盛行以及一些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行为的出现。
这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人全部的潜力和能力,并且给学生带来了沉重压力。
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体系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这可以包括学科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考量,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
四、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完善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核心的人力资源,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师资力量不够稳定和优秀。
一些地区缺少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教师。
此外,由于工作压力大和收入相对较低等原因,很多人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或者选择离职。
浅析我国现行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教 育 管理 中的 官本 位 倾 向
“ 本 位 ” 意 识 是指 以 官 为本 ,一 切 为 了做 官 ,把 做 官 看 作 官 人 生 最 高 价值 追求 ,同时 又用 做 官 来评 判 人生 价 值 的 大小 ,评 判 个 人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其 在 学 校教 育 工 作 中的 表 现 ,一 是 观 念 上 ,学 校与 学 生及 家 长 的服 务与 被服 务关 系 表 现 出 “ 民关 系 ” 官 ; 二是在学校内部运作机制和工作作风上 ,可以看到官场作风 ,并 形 成 了 一 种定 式 。各 级 领导 们 们 对 “ 行政 工作 ” 的 兴趣 和 热 情 远 远 大 于 对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和 研 究 所 投 入 的 兴趣 。 在 学 校 的人 事 调 动 、调 资晋 级 以及 与 财 务 收支 有关 联 的如 基建 、物 品 购置 、招 生 及收费等工作上更有兴趣。 官 本 位 意 识 对 教 育 的侵 蚀 有其 历 史 根 源 。在 我 国 两 千 多 年 的封 建 社 会 里 ,官 为百 业 之 首 ,唯有 走 上 仕 途 ,才 能 出 人 头 地 , 光 宗 耀 祖 ;也 只 有 做 了官 ,才 能 获 得 特 权 和 利 益 。早 在 西 周 时 期 ,教师 就 不是一 个独立 的社 会职 业 ,学 校 教师多 为政 府 官 员 ,绝 大 部 分 为 文 化 职 事 官 。到 了 秦 代 , “ 师 制 ”进 一 步 确 吏 立 了在 职 官 吏 充 当 教 师 的 制 度 , 以后 各 朝 各 代 的 管 理 人 员 、教 师 都 是 政 府 品 官 ,有 规定 的品 秩 、待 遇 和 职 责 ,官 师 合 一 的历 史 由来 已久 。原 因有 以 下 几 个 :一 方 面 ,中 国 古 代 学 术 技 能 因 文 化 上 孤 立 ,增 进 极 迟缓 ,为 了能 在 文 物 未 盛 之 时 ,先 廓 清 乱 神 淫 祠 ,不 依 赖 鬼 神 而 尽 力 于 民事 ,政 治 上 不 得 不 成 熟 甚 早 , 以 积 累 富 厚 的德 慧人 生 哲 学 。 因而 教 师 的任 用 、 选 拔 、考 核 等 方 面 都 在 统 治 阶级 的控 制 下 。 另 一 方 面 ,统 治 阶 级 正 是 依 赖 社 会 等 级 的观 念 在 维 持 着 中 国 的社 会 秩 序 ,其 中 心 思 想 就 是 等 级 ,也 即 “ 分 ” 官 师 合 一 通 过 赋 予 教 师 较 高 的 地 位 ,使 他 名 。 们 自觉 地 维 护 并 巩 固这 种 秩 序 ,成 为 官 方 政 府 的 代 言 人 。 总 而 言之 ,人 们 以 官 为 贵 , 以 官 为 尊 ,社会 上 形 成 的 以官 职 大 小 衡 量 人 的价 值 、成 就 、地 位 的 “ 官本 位 ” 意识 至 今 仍 然 影 响 着 人 们 的思想 和行为 。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大思政教育方兴未艾在当今社会,大思政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思政教育的概念和实践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思政教育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当前,在大思政教育的推动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思政教育倡导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随着大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和推进,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1.2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在“大思政”视域下面临诸多困境。
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实效性,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现行的思政教育往往与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的短缺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困境,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与思政教育脱节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无法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难以量化和评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困境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2. 正文2.1 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时,往往采用框架化、死板化的教学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省思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省思[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职院校要想继续蓬勃发展,就必须明确改革方向,走综合化、品牌化、集团化、特色化的道路,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1998年以来,高职院校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十一五”末,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215所,占全国高校的70%,在校生规模达960万之多,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三是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教育面临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四是高职教育投资主体的单一、投入数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如何改、如何变,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品牌化、集团化、特色化的道路。
一、高职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大众化使得高职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刻,探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是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高职教育必须确立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市场为导向、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一)由单一正规教育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方向发展非正规教育(nfe)是“任何与学校、学院、大学和其他正规教育机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完全相符的有组织和持续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社区学习、远程教育等,其教育模式众多、范围广泛,但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基于需求的办法”、具有“环境相关性”和“在学习内容、时间和地点方面的弹性”。
普通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省思与措施
中 图分 类 号 : 6 5 . G 4 1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4 2 1 )8— 0 8— 3 10 2 1 (0 2 0 0 9 0
百 年大计 , 育 为 本 。高 等学 校 是 国家 培养 数 教
一
科 新 课 程 目标 的 多 维 化 、 程 结 构 的 多 样 化 、 程 内 课 课 容的时代 性 和选择性 、 程 实施 的灵 活性 、 程 评价 课 课 的发展 性是对 传统 课 程 理念 的根 本 性 变革 , 教师 对
的教育 理念 、 识 结构 、 课 技 能 、 文 素 养 等诸 方 知 授 人 面提 出了更 高要求 , 给 我 国当前 的高 师 教育 带 来 这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2 ) 5 0 5
摘要 : 育部在 2 1 教 0 0年度工作会议 上提 出我 国高等教 育要 全面推动教 育教 学改革 , 启动 实施“ 卓越教 师教 育计 划” 高等 , 师 范院校要根据 国家教育发展 规划纲要提 出的人 才培养要 求 , 以实施卓越教 师培 养计 划为 突破 口, 进教 师教 育改革 和创 促 新 。文章阐述 了普 通高师院校进行教 师教 育改革 的必要性 , 示 了目前普通 高师院校教 师教 育存 在的 问题 , 揭 并有针对 性地提
、
开展 教 师教育 改革 的必要 性
了强烈 的 冲击和挑 战 。高师 院校作 为我 国教育 事业 的 工 作 母 机 , 目前 的形 势 下 , 在 已经 不 能 很 好 地 适 应
基 础 教 育 新 课 改 对 教 师 专 业 化 的 要 求 , 该 进 行 回 应
1开展 教师 教育改 革是 国家 和黑龙 江省教 育改 .
2024年大学生鉴定存在问题总结
2024年大学生鉴定存在问题总结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而一些地区的高校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2. 就业压力增加: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2024年的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毕业生就业难、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
3. 教育质量问题:尽管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一些高校的教育质量仍然存在问题。
一些高校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适应困难。
4. 知识结构单一:一些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掌握较深,但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匮乏。
很多大学生狭隘地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广泛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单一。
5. 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2024年的大学生鉴定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就业压力增加、教育质量问题、知识结构单一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教育
资源的分配、改进教育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针对“钱学森之问”,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环境;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师。
因此,应从创造创新性的环境,呵护人的好奇心,教育评价多元化以及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四个方面着手。
除此之外,更应注意重在落实,不让“钱学森之问”继续问下去。
标签:“钱学森之问”;问题对策;落实2005年,钱学森在对温总理的谈话中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1]。
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
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转述了钱老的话,并说这是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焦虑。
早在上个世纪,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曾经提出了所谓“李约瑟难题”[2]: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李约瑟难题”,都是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的疑问,意在试图改变目前之现状。
本文作者试图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改进,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贡献。
一、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形成的原因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文化思想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才人物对学问的真兴趣,二是充分的思想自由,三是充分的闲暇(时间之保障),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时代出现这三个因素重合的条件,则将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反观我国教育现状,可以概括出以下不足。
1.缺乏创新性的环境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文章对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投入;不平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制度创新一、教育改革成果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
教育,这系乎国运、关乎中华民族当代和后代的千秋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宏阔奇伟的交响乐剧中,也展开了它绚丽多彩的雄浑乐章。
三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历经改革、创新和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盲率的大幅度降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质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目前,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7%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从1985年的68.4%上升到2005年的9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1985年的39.1%上升到2005年的69.7%,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促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上升更快。
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从1985年的24.6%上升到2005年的76.3%(见下图)。
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年各级学校升学率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二、中国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 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成绩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教育发展基础较差,人力资源总体水平较低。
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差,学校教育存在高中和高校教师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偏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
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本实施也不能得到保证,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高校的发展也存在着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高等学校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高校扩招与堪忧的财务状况之间、高校发展东西部严重不平衡、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五大矛盾。
关键词:高等学校;矛盾;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外高等学校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抢夺中国的生源,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建立和谐的高等学校内外部环境有利于高校轻装上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学校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从而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一、中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一)高等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更承担着基础教育缺失的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这对于高校来说压力是很大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即为了考上大学,因此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进入高等学府之后,学生往往有一种失落感,因为进人高等学校并不表明自己的未来有了保障。
在经历的大学一年级的喜悦、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困惑之后,四年级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
所以,大学校园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人去打工、找工作,很大一部分则选择考研究生。
作为学生培养的最后环节,在大学生没有美好前途的时候,高等学校教育往往成为社会、大学生指责的对象。
(二)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矛盾。
高等学校专业体系中的人员以专门利益为中心,行政体系中的人员则以组织利益为中心,两类人员的价值体系截然不同。
在具有浓厚官本位传统的中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行政人员。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改革政策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定量指标体系,而对行政人员则只规定了一些定性的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专职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冲突。
因此,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源,并且在高等学校改革中占据有利位置,专职教师往往热衷于担任行政职务。
浅谈现阶段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现阶段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摘要:近年来,高校基本建设为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但伴随着社会进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面向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基本建设还需规范管理。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存在问题;方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本建设投入随之加大,特别是最近的五六年来,投资额度占整个学校预算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国高校办学历史上基本建设规模最大、成果最显著的时期。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从事高校基建工作的同志们已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发展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二是高校硬性办学条件普遍明显改善;三是高校教职工的住房条件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伴随着社会进步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高校基本建设领域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建设水平已迫在眉睫。
目前在高校基建工作的管理方面,特别是有关基本建设的审批、内控、内审、监管等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在高校基建领域,贪污、受贿等犯罪现象正在蔓延,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基本建设项目缺乏严格论证。
大部份高等院校目前的基础设施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甚至更早年代建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与现实需求已不相适应,许多设施已经十分陈旧与落后,为此,加快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但问题是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如何去建,建成什么标准,很少进行严格论证,全凭长官意志。
其次,校园规划有待加强与完善。
过去的校园规划往往采用封闭办学的模式——校园内部宿舍、食堂、幼儿园、中小学一应俱全,大学作为一个“单位社会存在”。
这种“小而全”的规划建设模式使得校园和城市的资源共享程度较低,而相互都出现硬件设施重复投资和建设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_王胜今
・教育体制与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王胜今1,赵俊芳2①(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大幅扩招并由此步入大众化之路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
这十年进程可分为提速扩张、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精英大众化”、跨越式发展等特点,初步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的状况,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就业形势渐趋紧张、专业设置趋热趋同、布局失衡等问题,应通过加大政府拨款力度等途径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9)0420025209The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on the popularization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over the last decadeWAN G Sheng 2jin 1,ZHAO J un 2fang 2(1.J ilin Universit y ,Changchun 130012,China;2.I nstitute of Hi gher Education ,J ilin Universit y ,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After enlarged enrollment fro m 1999,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in 2to t he pop ularization p hases over ten years ,among which are t hree p hases including increas 2ing expansion ,st ruct ure adjust ment and quality imp rovement wit h t he feat ures of t he elite pop ularizatio n and leaping develop ment.Consequently ,t he basic needs for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met ,social equity and education oppot unity equality have been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p rivate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boosted in develop ment and prosperity and t he de 2velop ment st rategy has been achieved to become a big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ean 2while ,t he problems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shortage of f unds ,falling education quality ,gradually tight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 uation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 2ment ,unbalanced dist ribution ,which should be solved by means of increasing government financial allocation.K ey w ords :higher education ;pop ularization ;ret ro spect・52・2009年4月第30卷 第4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pr.,2009Vol.30 No.4①收稿日期:2009202223作者简介:王胜今(1954—),男,吉林磐石人,吉林大学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区域经济与发展研究;赵俊芳(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对策措施、中国教育【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过去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
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增加了3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
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他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
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
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4.4%,与发达国家同年5.5%的比率相比,仅相差1.1 个百分点。
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
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教育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
(二)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从学生入学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1960年~1990年间,亚非拉的注册在校生人数(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从1.63亿人增加到4.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5%,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7%和14.5%。
但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即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高。
高校教学评估存在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建设,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我国现行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
针对在教学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等教学评估;问题;对策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及高校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
但在高校教学评价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已然成为目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
因此,对我国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
一、高校教学评估的内涵教学评估作为高校教育评估的主体,是考量和改善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因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高质量的教学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主要途径。
教学评估主要指对教学活动有影响的因素过程评估,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学校规模与收益的评估,学校硬件与软件配备的评估,学科专业设置的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其中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居于核心地位。
教学质量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学远景和准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测评,确定其优点与不足,并要求其加以改进的过程。
目前,我国现行教学评估主要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
外部评估是指教育部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内部评估是指高校内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价,常常与教师的工资、奖金等挂钩,可见内部评价的重要性。
二、高校教学评估质量存在的问题开始于2003年的高校教学评估,通过五年的实践,积攒了很多经验,但也暴露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容我们教师忽视。
1.评估主体本末倒置高校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所以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采纳学生的意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省思
河北 大学 成人教 育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Ad u l t Ed u c a t i o n o f H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Ma r .2 01 4
Vo 1 . 1 6 NO. 1
高等 学校 人 文 教 育缺 失 的省 思
胡 素 杰
( 河 北 大 学 出版 社 ,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近年 来 ,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发 展 迅 猛 , 大众 化 的 目标 已经 实 现 。但 与 此 同 时 , 在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中 所 反
映 出来 的人 文 教 育 缺 失 的 问题 却 不 能 小 视 。人 文 教 育 缺 失 主 要 源 于 对 科 学 教 育 理 念 的 过 分 关 注 , 而 这 样 一 种 教 育 理 念 并 不 能 代 表 高 等 教 育 的真 正 目 的 。 因此 , 在 高 等 教 育 迅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必 须 重 视 树 立 人 文 教 育 理 念, 使人文教育“ 归位” , 从 而 实 现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健 康 发 展 。
育 越来 越规 范 、 完善 , 但 是 所 培养 人 才 “ 高智能” 与
需求 , 高校 开始设 立 自然科 学 课 程 , 实 施专 业 性 较
强 的科 学 教 育 。之 后 ,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进 一 步 发 展, 在 大学 里 , 科 学技 术 和 职业 教 育 方 面 的课 程 所
育 领域 。为 了适应 “ 工业 革 命 ” 对 实 用人 才 的大 量
谈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看法
谈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看法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创造的核心源泉不再是物力资本、货币资本,而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知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制胜的法宝。
这一国际竞争的新态势正适时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入自主创新的阶段,自主创新阶段的现代化任务就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核心创新力。
可见中国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国家现代化要求与国家顺应世界潮流的当务之急。
但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现状,离促进国家核心创新力形成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的教育制度必须进行系统的创新。
而中国教育制度的系统创新又有赖于中国教育制度理念的系统创新。
理念创新应该在制度创新之前。
中国教育制度理念的系统创新内容纷繁复杂,需要按照从本质到现象的层次循序渐进进行分晰。
只有从本质层面作起点思考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教育体制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透晰本质的基础上,层层递进,逐步由本质层走向现象层,将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存在的各个层面的相关问题用系统论的思维进行剖解,才能对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解决,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创新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制度理念创新的质量决定了中国教育制度创新的质量。
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国家从集权人治型向分权法治型转变,教育的特征也随之变化。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直接赋予教育以主导产业的地位。
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社会财富的核心来源,培养人力资本的教育自然成为知识产业链条的第一链环——为经济发展生产各级各类人才。
同时,从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看,实现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就是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而教育的职能是培育出民主法治时代的新人,是传播与创造民主法治文明。
这一职能赋予教育以现代文明孵化器的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存在问题之省思摘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问题,主要有学术泡沫化、管理官僚化、思想道德淡化这些问题正在日益严重的吞噬着高等教育业已取得的发展成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术泡沫化;管理官僚化;思想道德淡化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连续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8.9%。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中国的高等教育仅用十年时间就取得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发展成果,如此空前的大飞跃同时也积藏了许多隐患,当前正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高等学校学术泡沫化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术泡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论文论著、科研项目在数量上急剧增长,但具有学术价值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未同步递增,相反大量的学术垃圾充斥其中。
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有价值的却寥寥无几,更有院士直言不讳指出,98%的学术论文都是学术垃圾;另一方面,严重的学术失范行为,诸如抄袭,剽窃作为"泡沫学术"的一种极端表现屡见不鲜,而这一切与大学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领域的学术品性极不相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于其制度性因素,这就是一定制度环境下的大学内部与外部管理体制所导致的大学学术品性的缺失。
泡沫学术虽能换回暂时的经济利益,但没有学术价值,长此以往会给国家、给中华文化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一,对学生的贻害尤为严重,学生不但是学术腐败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术腐败的受害者。
高校中,学生论文的抄袭行为甚嚣尘上。
学生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重复他人已有的观点、学术论文撰写的不规范等等,或者即使论文没有抄袭的痕迹仍然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废纸一堆,这种"学术氛围"弥漫于几乎所有大学校园,使学生丧失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第二,对学术研究自身的戕害。
学术腐败使清正的官员将是社会的异类,他们不再占据主流,就像癌症进入了晚期,社会将无药可救。
学术腐败如果登峰造极,其淘汰的将不是学术的败类,而是学术的精英。
一旦掌握学术评审权力的人和处于学术评价体系顶端的人开始腐败,其危害将一日千里。
"学术腐败"不仅破坏学术研究的规则,腐蚀学术队伍,阻碍学术大师的产生,而且还会遏制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第三,对科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危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石器时代辅助狩猎的石斧到现代探索宇宙空间的飞船,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感受到如此高品质的生活,那些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的科研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学术腐败无疑会葬送人们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动力,社会科研水平的下降和生产力的后退,其后果不堪设想。
泡沫学术还浪费了社会财富。
构成学术形象工程的大部头"砖著",只是个人晋级、学校升格、官员升职的敲门砖,一旦完成使命,或弃如敝履或束之高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如不对学术泡沫加以打击,中国大学的公信力、权威性必将下挫,为"读书无用论"再添新的依据。
那么,对我国高校学术泡沫化问题应如何解决呢?本文结合各方言论,特提出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涵养的提高,要坐得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倡导宁缺勿滥的学习态度。
其次,指导学生论文的导师对学术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对学生的论文要认真细致的分析指导,强化质量意识,切实付起导师的职责。
最后,要加强学术批评与社会舆论监督,加大惩治抄袭、剽窃的力度,维护学术的尊严。
逐步完善一个具有检测与监控功能的中文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作业、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乃至学界学术成果的技术检测,切实倡导学术规范,杜绝剽窃行为。
二、高等学校管理官僚化的问题高等学校管理官僚化问题的表现及危害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对高校管理的官僚化。
政府对学校管的过细,太多的包办使学校被捆绑得一点活力都没有。
首先,学校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在对学校经费的投入上因为总的有限,因此经费拨给这个学校以后那个学校就没有了,这就了造成学校之间的竞争。
许多学校为了能够得到国家的教育经费,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其次,因为教育经费由政府部门分配,而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指标,总是扶持重点高校,把财政重点投入到个别先进高校,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目前状况下教育布局的不均衡性。
再次,在人事上高校校长不是通过选举而是通过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执行任免。
校长的人事权既然在上一级部门,那么校长的工作主要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
这种行政任免制使校长既没有为学校教师谋福利的动力,也不会为学校的发展长期规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一任干一任,把心思都放到如何向上爬上面。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官僚化管理。
首先,在教师绩效考核上许多高校以论文发布数量作为指标,但想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需要研究时间,二需要耐心等待刊物接受。
权威刊物从接受论文到刊登,一到两年时间很正常,所有这些限制使得教师为了完成要求的论文数量只好写得随意一些。
这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整体下降,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和认真度。
其次,大学行政人员过多。
校级干部、院级干部的人数加起来甚至比教师资源还多,教师每天辛辛苦苦教课、搞学术研究可薪资报酬还没有行政人员多,这种不公平导致许多人不安心工作,开始跑官、媚官、争官。
再次,学生会也充满官僚化气息。
许多学生为了所谓的"主席"、"部长",请客吃饭拉选票,完全把学生干部的本质工作——为学生服务抛到九霄云外。
那么,如何使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掉官僚化呢?前车之覆,后车鉴之。
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时也大搞高校建设,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入学人口下降,致使许多高校成了鬼楼,最终破产。
所以高校管理者应注重高校的长远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葬送学校的未来发展。
首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改变学校的行政官僚化体系,建立符合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从事学校管理,这也是温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足见中央政府也是对此问题比较重视。
其次,去官僚化要求政府放手让学校自主管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公平分配。
再次,高校自身也要有所改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不断推进民主化改革,推进教授、专家委员会治校,落实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权益。
对于学生会的管理要建立明确的奖惩、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引导,加深对学生工作了解,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淡化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淡化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甚至犯罪等现象,典型的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西安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事件。
另一方面,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大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
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
以上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
大学生思想道德淡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只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呢?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的灌输,让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发扬下去。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自律、自戒、自我完善,使道德达到"慎独"的境界,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1]蒋作斌.关于解决高等学校负债问题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10-01-27(3).[2]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9).[3]李书肖.内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隐忧[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