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太阳神”雕像之疑论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 …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 …

在近百年的红山文化考古实践中, 我们发 现了很多人物造像。 系统梳理一下长期以来发 现的红山文化人物造像, 重新整理这些文明的 碎片,进行系统研究, 对深化红山文化尤其是 对其社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 迄今为止, 经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人物造 像已有很多, 比较完整、 典型的有兴隆沟陶塑 人像 ① ,牛河 梁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② , 东 山 嘴 孕 妇 像 ③ ,西水泉遗址陶塑妇女像 ④ ,牛河梁第五地 点陶塑妇女像 ⑤ , 敖汉旗草帽山红砂岩人像 ⑥ , 牛河梁十六地点玉人像 ⑦ 等。 ( 一) 兴隆沟陶塑人像。 泥质红陶, 捏塑, 出土于一 座 房 址 中, 通 高 55 厘 米, 头 部 20. 7 厘米,身高 33. 08 厘米, 底部直径 21 厘米, 全 身由 65 块破损陶片拼制而成。 头戴平顶冠, 深 眼窝,大眼睛, 眼球外鼓, 鼻梁低平, 双鼻孔 通透,方圆脸, 锁骨突出。 从整体看, 人像为 坐像,身体前倾 ( 图一,1 ) ⑧ 。 ( 二) 牛河梁泥塑女神头像。牛河梁女神庙 位于建平、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北山, 庙址为 半地穴式,平面呈 “土 ” 字形, 由一个多室建 筑和一个单室建筑组成, 北—南分布。 经发掘, 从女神庙中出土了泥塑女神头像及躯干、 上肢 残段。出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 黄白相间之 三角纹、勾连纹图案。 头像残高 22. 5 厘米, 面 宽 16. 5 厘米,与真人大小接近, 彩塑。 头像用 黄土掺草末捏塑形成, 外表用细泥抹光, 头像 脸形及口鼻耳造型准确, 形象生动逼真, 眼眶 内镶有玉石制作的眼睛, 淡青色, 扁圆形。 头
于建设,男,1957 年生,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教授,邮编 024001 。
· 24·
图一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 1. 兴隆沟 2 、3 、9. 牛河梁 4 ~ 6. 东山嘴 7. 西水泉 8. 草帽山

试论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与跨文化

试论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与跨文化

Vol.43No.11Nov.2022第43卷第11期202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在对红山文化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深度关注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这一人类早期社会存在的现象。

因为图腾不仅反映了早期氏族时期的宗教形式,而且也是人类最早形成社会雏形的标志,他是集合最原始的法律法规、最原始的艺术形式、最原始的哲学思想的“多元”体现。

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对象的确立主要来源于生存环境中的动物,(后期挖掘出土的玉器造型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广义上的图腾崇拜就是某个氏族为了区别其他族类,便把本氏族最为喜爱的动物或植物升华为一种标志物,并给予这种标志物一种神秘的力量,进行顶礼膜拜。

具体说图腾,主要是指具有相同血缘关系并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氏族群所拥有的一个统一的族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图腾的寓意也不断丰富,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内,红山先民甚至对图腾赋予了神的功能与力量。

红山文化时期的图腾在氏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整个氏族的保护神。

在图腾崇拜神秘力量的感召下,极大地加强了氏族内部的凝聚与团结,最终在氏族社会后期进一步演变成怀祖念祖世代相传的神话,形成“与天一体,与神同在”的理念。

这一理念深深地根植于红山先民的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与本族群起源、繁衍生息的相关的动物,也都是上天所赐、奉天命所为。

一、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的萌芽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萌芽的最大意义在于氏族之间实现最原始最简单的跨文化传播的前提。

早期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是如何诞生的?与其他氏族的图腾崇拜又有何区别?红山先民是如何把猪确立为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张光直在讨论半坡氏族有无图腾崇拜时认为:“要确立图腾的存在,要先确立氏族的存在”[1]。

“个别的图腾一定要与个别的社会群体相结合”[2]。

通过对红山文化几十年的考古研究,发现红山文化中早期氏族社会的形成过程具有清晰的脉络。

评《中原神话论》

评《中原神话论》

别糟蹋中原神话呀——评《中原神话论》刊《社会科学评论》季刊2005年第4期河南大学张振犁、陈江风教授等撰写的《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是“八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由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出版。

该书出版不久,冲着“中原神话”这个选题和“八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这块招牌,我如获至宝一样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一本,而且是精装。

由于没有时间,一直没有认真拜读。

前不久,我写《人文社科学者应严谨对待考古学基本知识》这篇小文的时候,象到自家的菜园子揪棵白菜一样,匆匆翻过这本书的一些部分,专寻其与史前考古有关的文字,选了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有关的一个问题塞到我的稿子中(读者可别笑我做作文态度不严肃,对别人的著作、成果不尊重,象我这种门外汉可以随便到教授们做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揪个常识性毛病出来,那也实在怪不得我)。

最近因为搜寻有关“三皇五帝”的研究信息和线索,才大略浏览了一遍这本《中原神话论》。

真是“相见不如不见”,不见还笼着一层面纱,还有一种距离美,一见之下不仅破坏了我买书时那种“怀玉揣宝”的感觉,而且让我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愤懑和愤怒,一种遭受愚弄和欺骗的感觉!《中原神话论》的内容提要说:“著作者们通过10多年的调查访问,在充分掌握口碑相传的中原神话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记载写成了本书。

书中以系列性专题研究的方式,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两方面分析了若干重要神祗如盘古、女娲、黄帝、伏羲的品格;从哲学、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等诸多角度,努力挖掘中原神话的深层内涵和典型意义:原始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华夏族系的确立、河洛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远古民俗的映照……构筑起东方原型文化的模式,为中国神话学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认为:“本课题的成果把中原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大背景上,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角度地探讨它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并从理论上对它在中国整个远古神话体系乃至中国远古文化的中心或‘进步’的地位给以阐述,这在中国神话学史上便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红山文化的雕塑水平大全

红山文化的雕塑水平大全

红山文化的雕塑水平大全在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出土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此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推测是一座女神庙或女性为主的祭祀遗址。

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红山文化的雕塑水平大全,希望你喜欢。

红山文化的雕塑水平1.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

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3.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

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

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4.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

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2012年5月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考古调查时发现了部分陶塑人像残片,并于6月30日进行抢救性发掘,7月6日将整件陶塑人像复原。

陶塑人像的出土已经引起考古界的极大重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当年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的发现。

红山文化中的墓葬习俗与文化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

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

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

红山文化“中华祖神”:男性社会从此开启,你却只看到我像学友

红山文化“中华祖神”:男性社会从此开启,你却只看到我像学友

红山文化“中华祖神”:男性社会从此开启,你却只看到我像学友下面这位被称为“中华祖神”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像,由于过于简陋,看起来性别特征不很明显。

如果我们将这种似乎可男可女的雕塑视为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艺术创作能力上的局限,以为他们缺少写实能力,那可能是一种误会,因为三万年前的人类已经能够在洞窟中画出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了。

我们可以把这些面目不清的早期雕塑——包括世界各民族在万年前制作出的各种各样“维纳斯”——当做是先民们试图从具体感官印象中抽象出某种共相,这是神灵观念的原始形态。

有人突然看到这个雕塑时,表示它的神情看起来似乎很像一代歌神,嗯,非常神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意味着歌神确实具有神一般的面容……(一)红山文化与“祖神”的发现1948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研究长城内外的彩陶时,认为长城附近存在一种史前文化。

1955年,尹达根据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首次提出“红山文化”这一概念。

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吕遵谔发表《内蒙古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第一次把“红山文化”写进考古报告。

尹达先生通常把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为形成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中期为全面发展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出现大、中、小型中心性聚落,出土了较多女性特征突出的小型陶塑人像和人头像,著名的C形玉龙出现于本时期。

晚期为鼎盛期,距今5500—5000年左右,出现超大规模的聚落,社会明显分层,牛河梁遗址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红山文化C型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件“中华祖神”距今5300年,应属红山文化晚期作品。

2012年5月23日,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王泽在宝国吐乡兴隆沟村进行例行考古勘察时发现几块陶片,认为很有价值。

埋藏陶人的地方是一间小小的房址,大约只有12 平方米,之后两个多月又在这里找出了一百多块陶片,经过挑选、拼接,用65块残片组成了这样一件整身陶人像。

这尊陶人高55厘米,中空,双臂实心。

红山文化“太阳神”雕像之疑论

红山文化“太阳神”雕像之疑论

AppreciatION 鉴赏·宝玉石长期以来,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不断有砗磲、玉石人兽合体雕像发现,并散存于国内外的博物馆中,其中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一件玉化的砗磲牛头人身雕像与各地馆藏的多件玉石雕像造型都大同小异,盛传为红山“太阳神”,也有学者称“玉人”或“玉坐人”,并推测可能与北方的萨满教巫师作法活动有关。

红山文化玉雕的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人兽合体造像是牛头人身,既无太阳崇拜的具象造型,也无抽象的符号,故不可能是“太阳神”,应是炎帝氏族图腾、祖先崇拜的产物,后来或成为辽人的直系祖先。

红山文化“太阳神”雕像之疑论周云祥 蔡全法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以下简称砗博)是我国民营博物馆中屈指可数的专题博物馆之一。

其收藏的砗磲文物历史之悠久,品类之丰富,为国内所罕见。

在众多文物藏品中,有一件红山文化“太阳神”的玉化砗磲雕像,它是该馆各种收藏品类中弥足珍贵,世所罕见的重量级砗磲文物,自然也成为本馆的镇馆之宝。

这样的一件重器,原来称“太阳神”,据传是一名台湾学者在参观红山文化时所定,此后人云亦云,就传叫至今。

类此名称的玉雕作品,流传于世的已有多件,尤其在网络上呼之欲出。

“在红山文化古玉中,有一种造型为人形的玉器,半蹲半坐姿势,披戴面具,头顶双角,被称为‘太阳神。

’”这一定名依据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晓,更少见提出异议。

仔细观察网络所发图1:炎帝氏族图腾神像(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藏)““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宝玉石图片和砗博的馆藏文物特征,都大同小异,均为牛首人身,似戴高冠,做蹲坐之姿,并刻意突出牛首,夸张牛角,整体透射出一种深邃、神秘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通过反复观察,在这些造像上根本找不到与“太阳”相关的特征或符号,不能不使我们怀疑此名的准确性。

经研究,我们将其定为“炎帝氏族图腾神像”,即红山文化祖先神的化身之一(图1)。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220德智体美地标建筑的适用与审美岳子昂 通讯作者:李岱松(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1)一、引言“地标”一词从表层含义理解应该可以为地面空间方位的标记或标志,因此地标在作用和功能方面应该表现为帮助人们可以很方便清楚辨识和表达其他地点的标志性参照物。

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应该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经济、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的浓缩和凝聚,可以反映和折射一个城市的整体特征,是城市的一个代表性区域。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城市标志性景观的理解已经慢慢演变为城市地标建筑的含义,因此在定义地标建筑时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空间与方位的指示物,更应该是代表了城市总体特征,是一个城市公众标识,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和代号。

二、地标建筑的适用性地标建筑作为建筑本身所包含的物质功能应该得到最明显的体现,首先应该是作为地标的指示和标记作用。

当人们处在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时,总能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也同样可以做出方向的辨识和其他位置的表达,比如,当你说你在上海外滩时,人们可以想象到你站在黄浦江畔,而与你隔江相望的便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便是地标建筑的标志作用。

另外,作为好的地标建筑,无论是办公商用,交通作用,文化纪念作用、旅游娱乐作用等都应该具有着建筑的实用性,任何建筑如果脱离了实用性便会失去建筑本身的意义。

作为国内第一高塔的广州塔,被很多人亲切的称为小蛮腰,它作为广州的地标建筑已经是外来游客心里“游广州,必游广州塔”的广州标志性景点,在其中,包含了娱乐设施、观景平台、餐饮、展厅等为人们提供观光娱乐功能,另外作为发射塔,在塔顶设置的发射机房和发射天线可用于发射电视、广播和微波信号。

因此,作为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除了向外人传达着广州的概念也同样实实在在具有着实用性。

三、地标建筑的美观性任何建筑作为能从视觉上给人感受的东西都应该具有美观性,地标建筑也不例外。

故宫作为北京的一个地标建筑,它的美观性体现在选址、规划、布局、结构、着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正、和谐、深厚和端庄的特点,更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体现,美观性显而易见。

红山文化太阳神价值千万的原因和证明!

红山文化太阳神价值千万的原因和证明!

红山文化太阳神价值千万的原因和证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距今五六千年左右。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

而红山玉器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意识的载体,从美学的角度看,它们表现了红山人的聪明才智,反映出他们初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从工艺的角度看,他们创造的玉器技法精良,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红山文化玉器由于在造型和玉质运用方面独树一帜,表现出很高艺术和文化价值,名气直逼商周、西汉的古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简洁明朗的雕刻技术,达到具象和抽象的直观效果。

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

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它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形态,这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产生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其出土的富有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制玉工艺显示出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

在红山文化古玉中,有一种造型为人形的玉器,半蹲坐姿势,佩戴面具,头顶双角,被称为太阳神。

从出土实物看,红山文化太阳神用料比较宽泛,既有宽甸料,也有岫岩料,还有类似玛纳斯碧玉的透闪石料,既有玛瑙,也有煤精;既有单个太阳神,也有与枭、猪龙等复合器。

总的看,红山文化太阳神数量比较多,应当是贯穿整个红山文化时期的重要玉雕类别;造型生动、传神,充满神秘气息;立体圆雕,雕琢工法几乎包括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各种工艺手法。

此件红山文化太阳神玉人摆件,立体圆雕,半蹲坐姿,头顶双角,图腾崇拜造型,玉质细腻油韧,墨绿色,半透明,为岫玉上乘料。

红山文化的作文

红山文化的作文

红山文化的作文你知道红山文化吗?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东西,就像一个来自远古的神秘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红山文化啊,那可是咱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玩意儿,红山的先民们就在那片土地上过着他们独特的生活。

红山文化里最出名的可能就是那些精美的玉器了。

那些玉器可不得了,每一件都像是穿越时空的精灵。

你看那玉猪龙,长得又像猪又像龙的,圆滚滚的身体,卷曲着,眼睛还炯炯有神呢。

这造型,真的是创意无限啊!感觉红山的先民们就像是大自然的超级模仿者,又像是超级创意大师,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东西,用玉这种神奇的材料给表现出来。

这玉猪龙到底是干啥用的呢?是部落的图腾,象征着权力?还是说有什么特殊的宗教意义呢?就像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题,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吸引人嘛。

还有那些红山文化的女神像,那可是咱中国最早的女神形象之一呢。

这些女神像看起来都特别有韵味,虽然不像现在的雕像那么精致完美,但却有一种质朴而神秘的力量。

她们就静静地站在那里(是在博物馆里啦,哈哈),仿佛在诉说着红山时期的故事。

也许在那个时候,女性在部落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女神像就是人们对女性力量的一种崇敬和赞美吧。

红山文化的遗址也很让人惊叹。

当考古学家们发现那些遗址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大门。

那些房屋的遗址、祭祀的场所,都能让我们大概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他们是怎么建造房屋的呢?是不是大家齐心协力,男人去砍木头,女人来编织茅草做屋顶呢?在祭祀的场所里,他们又会举行什么样隆重的仪式呢?是祈求风调雨顺,还是感谢神灵赐予的猎物呢?红山文化就像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它用那些玉器、雕像和遗址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回到那个时代去体验他们的生活,但是通过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就像是和红山的先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而且啊,红山文化还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奇妙旅程。

参观牛河梁红山文化观后感

参观牛河梁红山文化观后感

参观牛河梁红山文化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片广袤的土地所吸引。

站在遗址前,仿佛能听到远古时代的风声在耳边呼啸,一种神秘又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

红山文化里那些精美的玉器可真是让人开了大眼。

玉猪龙,那造型,又像猪又像龙的,可爱中透着一种神圣感。

我就想啊,当时的人们到底是咋琢磨出这么奇特又富有创意的造型的呢?难道是晚上做梦梦到的?再看看那些玉鸮,眼睛炯炯有神的,就像在凝视着岁月的变迁。

我琢磨着,当时的工匠肯定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来雕琢这些玉器的,每一道线条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那些女神像就更绝了。

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是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崇拜。

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是藏着很多远古的秘密。

我在想,她是不是在笑当时人们简单又纯粹的生活呢?或者是在笑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他们文化的好奇和惊叹?还有那些墓葬遗址,规规矩矩地排列着,让人能想象到当时的丧葬仪式肯定是非常庄重的。

说不定在当时,这就是整个部落最盛大的事情了,大家怀着敬畏之心,送逝者去往另一个世界。

走在遗址间,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

这红山文化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只不过它不是用文字书写的,而是用这些玉器、遗址、雕像来讲述。

它让我知道,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着如此高度的文明和创造力。

这次参观就像是给我这个现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那么璀璨的文明,而且这个文明的火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就盼着下次有机会,还能再来好好感受感受这神秘又迷人的红山文化。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霞光——试论红山文化传承脉络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霞光——试论红山文化传承脉络的意义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heritance of Hongshan Culture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霞光——试论红山文化传承脉络的意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陈望衡摘要:红山文化的传承脉络雄辩地证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红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五大觉醒:第一,人性觉醒。

红山文化出土的大量人物塑像已经没有动物成分,而反映人性的觉醒。

第二,女性的觉醒。

红山文化雕像均为女性,反映当时的社会为母系氏族社会,展现女性文化的魅力。

第三,灵性的觉醒。

红山文化的彩陶与玉器非常精美,多方面地反映红山人灵性包括原始的宗教意识、科学意识、艺术意识、审美意识的觉醒。

第四,华夏民族性的觉醒。

红山文化出土了最早的玉龙和玉凤。

龙凤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凤的出现,反映华夏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五,国家意识的觉醒。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积石冢、祭坛、神庙,反映了牛河梁人的宗教意识,他们的祭祀制度体现出国家意识的觉醒。

概而言之,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霞光。

关键词:红山文化;女神;龙凤图腾;中华文明中图分类号: J01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9-4016(2020)01-0005-11红山文化是位于中国东北内蒙一带的史前文化,核心地带为西辽河上游流域和土河流域,西达内蒙古草原,东达辽宁半岛,南接渤海湾,北达黑龙江平原。

距今六千多年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生活着一群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根据此种文化的重要遗址在内蒙赤峰红山地区,故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上溯距今12000年前的上窑文化,下达距今3200年前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传承关系大体是:上窑文化(距今12000年左右)、小河西文化(距今8500年左右)、兴隆洼文化(距今8400~72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距今7350~6420年左右)、富河文化(距今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距今6500~4500年左右)、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500年左右)、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200~3500年左右)、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200~2500年左右)[1]。

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雕像

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雕像

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雕像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雕像- 王红旗- 草根网2010-06-30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北面两站路有一座“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收藏有三万余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估计红山文化雕像总数可达十万余件),其藏品绝大多数都是民间收藏家黄康泰先生历经30年,踏遍长城内外,从农牧民老乡手里直接收藏到的,为此他几番倾家荡产、几次死里逃生,为了寻找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根源,他在所不辞、历尽艰辛、终成大业。

(注1)或许,这里也有着历史的因缘巧合。

因为正是在近30年来,长城内外、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迅速出现荒漠化趋势,沙尘暴愈演愈烈,每一场沙尘暴过后,都会吹去一层土,千年前、万年前埋藏在地下远古墓葬的图腾面具雕像,就这样逐渐“浮出了土面”,被当地的农牧民捡拾到,又被黄康泰及时收藏到···无庸置疑,这样得到的收藏品其真实性是比较有保证的,但是这种剥蚀地貌对鉴定收藏品的年代却增加了困难,因为有助于确定年代的地层已经被风剥蚀掉了。

值得注意的是,龙坛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其文化内涵可在人类历史宝典《山海经》和中国古文字里找到相关的记述,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的文明与文化,具有能够揭示人类文明起源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本文根据中国古文字“田”字符与图腾面具的关系,山海经关于古代部落图腾的记载,以及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推知红山文化出土的图腾面具雕像确实记录着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远古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活动。

有鉴于此,继续深入解读红山文化与《山海经》记载的先夏时期的图腾面具雕像的文化内涵及其承载的人类文明起源信息,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迫切而又光荣的历史任务。

一、红山文化雕像的特点龙坛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材质有多种玉石,高度尺寸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甚至150多厘米,重量可达数十千克甚至上百千克,有些玉石雕像还从小到大构成九个一组。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始于19世纪90年代晚期,当时在辽宁省西部的红山村,发现了一批葬礼遗址。

经过多次考古挖掘,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遗址大多是盛装女性遗体的墓葬。

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研究。

女神信仰的前身在考察红山文化女神信仰之前,我们需要对其前身的信仰有所了解。

中国古代的多数信仰都与自然崇拜有关。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向天空、大自然中的力量祈求保护和帮助,因此,出现了崇拜太阳神、月亮神、山神、河神、土地神等的信仰。

这些信仰为后来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等信仰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器物角度观察女神信仰随着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也开始从器物等方面考察女神信仰。

在红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不难发现一些与女性形象有关的器物,如玉璧、石梁、石饰等。

这些器物的形制多与女性相关,玉璧及石梁分别呈弧形、双桥形。

而且在红山文化出土的眉纹勾玉、小雕塑、柱础和陶器等中,也发现很多关于女性形象的具体表现。

例如:有骨针、兽头、兽面等,有些饰品与女性的特点相当吻合,如大量带腰的饰品,有对松脂用鸟羽沾掉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器物上,也发现了巨大的腰环和短柄锤等器。

以上的发现提示研究人员,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形成与两性对立、男女对立的观念存在很大关系,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也逐渐被否定。

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本在家庭内完成。

由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女神信仰成为了女性寻求解除束缚、争取公平的一种方式。

结语。

林西县发现红山文化石雕像

林西县发现红山文化石雕像

林西县发现红山文化石雕像
王刚
【期刊名称】《草原文物》
【年(卷),期】2001(000)002
【总页数】1页(P94)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红山文化首次发现熊陶尊及其酒元素的文化价值研究 [J], 邵国田;王冬力
2.赤峰市林西县柳树林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J], 党郁;孙金松;沈莎莎;李力
3.林西县发现兴隆洼文化石杯 [J], 王刚
4.中国道教史上的重大发现——红山文化“符箓”彩陶瓶的发现将“道术”推前到五千多年 [J], 臧洪贵
5.红山文化研究的新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庙、坛、冢的八卦布局 [J], 朱成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史前文明遗迹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史前文明遗迹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史前文明遗迹谁说中国没有发现史前人类文明的遗迹。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们的国土上,已经发现和发掘出土许多神秘的史前文明遗迹。

这些震惊世界的文明遗迹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侵蚀,并且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层和年代。

只是现代科学技术还无法断定它们的制造年代,还无法取得科学检测的直接证据,但是这些遗迹有着超越现代科学技术,甚至遗留下一些不容置疑的高科技痕迹,这些痕迹不是证据的证据告诉我们,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落后的文明,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甚至是外星文明也有可能的。

今天再次曝光中国四大史前文明遗迹,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激发全世界“探索史前文明爱好者”的好奇性,凝聚更多领域的科技精英,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共同探秘当今科学不能解释的史前高科技遗迹。

遗迹之一:无锡农民传承的《史前超级微雕石》。

2010年、留澳学生Hua Jiacheng回母校聚会活动,听说无锡许巷村农民收藏传承了无数史前人类遗迹古旧石器、上万年前的泥质瓦罐、具有大地湾一期特证的碎陶片等,就专程登门造访,并选用古旧石器等做摄影考古,意外发现石盒之中有一块碎石头非常的神奇怪异。

石头只有鸡蛋大小,洞口风化开裂,并且铁锈斑斑长出了结晶,可见年代非常久远,藏家声称是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半块石秤砣。

留澳学生经过十多年锲而不舍的艰难探索,惊世发现碎石头表面无数史无前例的神奇图形和神秘现象,令人难以置信。

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不同角度的光照和视角下,观看这块碎石头表面,竟然可以看出近百个逼真的图中图。

比如竖看石头是超凡绝伦的古猿人头像,也许是最早的人类祖先容貌,斜看石头是生动活泼的大白兔,倒看石头是目击者描述的脑大嘴鼻小的外星人人头(此时石头变绿),横看石头正面是鱼眼鱼鳃清晰的鱼头图形,正面深色凹凸区居然是一幅高空俯视东南亚的地形图(详见照片),观看石头背型是一个完整的古人头颅,放大石头背面还显示穿太空服的人和胸露双乳的西方女人等近似现代人类容貌和动物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太阳神”雕像之疑论作者:周云祥蔡全法来源:《理财·收藏版》2019年第06期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以下简称砗博)是我国民营博物馆中屈指可数的专题博物馆之一。

其收藏的砗磲文物历史之悠久,品类之丰富,为国内所罕见。

在众多文物藏品中,有一件红山文化“太阳神”的玉化砗磲雕像,它是该馆各种收藏品类中弥足珍贵,世所罕见的重量级砗磲文物,自然也成为本馆的镇馆之宝。

这样的一件重器,原来称“太阳神”,据传是一名台湾学者在参观红山文化时所定,此后人云亦云,就传叫至今。

类此名称的玉雕作品,流传于世的已有多件,尤其在网络上呼之欲出。

“在红山文化古玉中,有一种造型为人形的玉器,半蹲半坐姿势,披戴面具,头顶双角,被称为‘太阳神。

’’’这一定名依据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晓,更少见提出异议。

仔细观察网络所发图片和砗博的馆藏文物特征,都大同小异,均为牛酋人身,似戴高冠,做蹲坐之姿,并刻意突出牛首,夸张牛角,整体透射出一种深邃、神秘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通过反复观察,在这些造像上根本找不到与“太阳”相关的特征或符号,不能不使我们怀疑此名的准确性。

经研究,我们将其定为“炎帝氏族图腾神像”,即红山文化祖先神的化身之一(图1)。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最初被称作赤峰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

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的发现。

经过发掘的遗址有20处左右,年代与仰韶文化相当,C14测年数据约为公元前3500年。

现今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提出泛红山文化或红山诸文化概念,将兴隆文化、洼渣海文化、小河沿文化、哈克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统归于红山文化,提出红山文化的早期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

对于红山文化的文化归属,以前的研究大体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是这一地区具有自身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也许受到了其他文化例如仰韶文化的影响;另一种认为属于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变体;还有一种认为是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或认为很可能是两者相互影响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含有两种文化的因素。

也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来源是承袭了磁山文化,但较多的意见认为,这仍是需要继续进行探索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为,红山文化确有着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但在研究中,我们不可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某种晚期文化来源于比它早的另一种文化,或是晚期文化有某些早期文化因素,就把早于它的某种文化归属于晚期文化,是否有悖于考古学年代与类型学的基本规律?例如: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来源于旱于它的裴李岗文化,就把裴李岗文化划人仰韶文化,这肯定有本末倒置之嫌。

所以,红山文化有8000年之说,是需要重新思考与再深入研究的。

按学界多数公认的年代,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年至5000年。

现在正式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为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这是目前考古年代学研究的公认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红山文化的这些图腾神像,应该放在红山文化的哪一阶段,其造像既无地层关系,又无同出遗物佐证,只能就自身造型特征与红山文化同类或接近的玉器來对比研究。

据征集者介绍,砗博的这件造像出自赤峰红山文化遗址,是群众在田中耕作所得。

发现时已残碎不堪,后经粘对复原,尚成完整形象。

这件作品为圆雕,造型奇特而神秘,风格古拙又不失严谨,包浆自然而突显老旧,技法自由又少程式化。

这种人兽合体形象,结构相对复杂,又别出心裁,标志着史前玉雕技术已走过了从粗犷稚拙到精细逼真、从简单构形到复合结构造型的漫长道路,似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故而认为这件造像的年代,当在红山文化的后期,或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

红山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它或曾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或有氏族间的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在所难免。

从辽西到内蒙古有多少个氏族集团,各自的文化面貌并不十分清晰,要梳理清楚还有待不断地考古发现、全面进行类型学分析与文化谱系研究,并结合文献来解决。

但总的说来,红山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有与其他氏族的文化交流,或有异地族群的流入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支系氏族的图腾神像或可能就与这一历史现象有关。

“在原始社会生活里面,图腾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艺术活动里,往往与图腾崇拜相关联。

图腾徽号往往被刻(画)在某些器物上。

我们推想,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

……我们发现了一个人面鱼纹……至少可以说他们或者把鱼当作图腾来崇拜了。

”(图2)在河南汝州阎村出土的陶缸上,也有一幅彩绘鹳鱼石斧图(图3),图画的左侧绘一双腿直立的白色鹳鸟,鹳喙悬一僵硬的鱼,鹳鸟的前面,绘一粗壮的大斧,石斧象征着权力与征伐,此也表明武力征伐在前,而降服鱼方的胜利在后。

鹳鸟与鱼都是氏族的图腾。

鹳鸟口悬着鱼,当是鹳族在征伐战争中战胜鱼族的生动写照。

此图也给我们揭示,在仰韶文化时期,河南汝州的鹳族与远在陕西的鱼族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

这两幅图画不仅给我们展示了远古时代图腾崇拜的存在,而且鹳鱼石斧图也给人们留下了一部完美壮丽的史诗般的远古战争终结画卷。

郭大顺等编著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收录了历年发现于辽宁牛河梁遗址群、胡头沟、福兴地,东山嘴、草帽山、小东山、那斯台、羊场、八彦查千苏木,葛家营子、尖山子、南台子、赛沁塔拉、沙窝子、打虎石水库和河北夏伙房,姜家粱等红山文化遗址以及散见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现存的红山文化玉器213件。

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红山文化玉器的不同来源,分门别类进行了梳理,又把主要器形分为人物、动物、斜口简形器、环、璧等类。

对近似所谓的“太阳神”造像归人人物类,称其为“玉人”或“玉坐人”。

这些人与动物合体造像都大同小异,以下从中选取三例予以介绍:其一,1983年年初,在北京一内蒙古牧民处收购。

先发表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后又见于徐琳《三尊“红山玉人”像解析》。

此玉人“青黄色,微透光,……有耳有角,头顶的双角高耸,角向头部有浅方格纹,面部窄而前凸,长耳、陷鼻、细腰、长腿,上肢短而粗,坐姿。

……现以为是戴动物冠的人坐像。

……肥硕的腿部则可与东山嘴遗址所出孕妇小雕像有所接近,可推测为女性雕像”。

“披戴兽冠兽皮(能及其他兽类)也与东北亚渔猎人的习俗有密切联系。

人披兽冠兽皮,应是巫者(萨满)作法的装饰”(图4)。

其二,现藏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1963年萨尔莫尼《直到魏代的中国玉器》定为汉代。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89卷邓淑萍《谈谈红山文化玉器》对此物是这样描述的:“高11.2厘米。

体型也为蹲踞式,双手按于膝头,足底蹬半月形物,兽面似牛,有凸额与上翘口吻,两大尖耳与两对共四个尖端秃钝向上翘起的长角。

有以为是人头戴兽形帽的形象”(图5)。

其三,现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1963年,萨尔莫尼《直到魏代的中国玉器》定为汉代。

后《红山文化玉器鉴赏》转引之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89卷邓淑萍《谈谈红山系玉器》图版与描述,“形与上件相近,惟脸部模糊,缺一耳与角,也没有腿上(按:当为腿下)弯月形物”。

这三件玉人,作为形象接近又是同一题材的圆雕造型,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也当不二。

作为客观表象,郭先生将其一造像定为“戴动物冠的人坐像”,并与东北渔猎习俗及萨满巫者相联系。

萨满教是一种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的许多民族中,传说起源子母系氏族社会,其文化主要分为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和三界观念等三方面。

萨满教的灵魂观念即万物有灵,也是采用对自然的崇拜,来填补对自然的未知,此与原始图腾崇拜相似。

神灵观念,即三界中的上界,是指所谓的天堂,那里有各种各样不同地位、不同分工的众神,整个宇宙为这些天神所主宰,是众神所居之地。

三界的执序与福佑,各种神灵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到中界与下界。

中界是人和动、植物共存的自然界。

下界是阴间,是由祖灵、一般亡灵和小鬼所居。

这样人类被夹在中间,就易受神灵是否福佑与鬼魂是否作祟的影响,而只有巫师萨满能通达上下两界,部落成员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巫术活动与鬼神对话,帮助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危难,包括医病、驱灾、祈福、占卜、预测吉凶等,乞望巫师能给指出明路领出迷津,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追求生的欲望,等等。

由于大众对萨满有需求,自然巫师就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但萨满教不是政教合一,巫师不一定都是氏族的大酋长或大首领,多数只是为氏族宗教活动服务的神职人员。

萨满巫者的装扮道具头戴有鹿角的帽,因为鹿是萨满的坐骑,他们崇拜的动物有虎、鹰、鹿等,但我们不能把牛角当鹿角,至今在萨满教中还没见有牛头牛角的道具。

下界中的祖灵,亦当与祖先崇拜有关,但萨满教无论是图腾崇拜还是祖先崇拜,也没有似牛人合体偶像。

如果说萨满教也有太阳崇拜,他们是把石头(石饼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作为太阳崇拜的圣物,也与所谓的“玉人”形态没有直接甚至间接的联系,故前述都缺乏有力的根据。

我们认为,对红山文化“玉人”的研究,还需要将其放到5000年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

无论是戴动物冠的巫人,还是人兽合体的图腾形象,它们都是相通的,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我国的巫术及图腾崇拜在远古时代已有,它是伴随着人类原始象征思维而产生的。

因此,也就带来了神秘象征意象的艺术创作,黑格尔把它看作是“艺术前的艺术”,恩思特·卡西尔指出“象征是‘制约和引导’ ‘神话王国和语言王国的巨大结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的那些‘心理动机’,‘心智概念的形式’——隐喻式思维”。

在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原始的象征思维,在众多的艺术创作中都有较多的表现,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做成具象的造型,还是赋予抽象的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意象蕴藏其中,并为当时的人们所了解,但却难以被今人轻易地破译。

所以,对原始艺术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究其根源,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说:“所谓象征,是将身体的、道德的、政治经济的作用加以现实化的手段;这样的象征之力,在部族社会中,见于通过礼仪的临界状态(例如成年仪式的情形,在礼仪中途的既非孩子又非成人的状态),或者在历史性的过渡期社会为危机所环绕之际,最为显著。

这一点同时也引起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象征不是非时间而存在,而是对应了社会的变化而变动着的意义,一旦时代变了,人们不久便找出已经遗忘的象征,对它赋予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意义。

”所以,原始艺术的象征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红山文化的原始玉雕“人像”,今天看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既是具象的形体,又具有抽象的象征意義。

它的原形无疑是人,随着巫术的产生和礼神、通神,即沟通天地祭祀活动的需要,就为人体(巫)增加了象征性道具,给人以神化,添加并定格了被神化的部分,故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人像本身,成为氏族的图腾符号,或氏族部落公认的祖先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