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觉郭沫若与文化中国转型复兴之路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最新文档资料
郭沫若文化抗战论与中日文化启蒙的话语关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本蛰伏了十年的郭沫若放弃了纯文学和学术的研究,回到祖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战争宣传组织工作中。
在犬牙交错的政治军事的复杂局势中,众多矛盾赋予了他多重的角色,他以通权达变的政治智慧开始了他的人生角色穿梭。
郭沫若在与世界和国内各党各派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中,其大量言论构成一种“活”的话语系统,充满着意向性、指向性、无不具有“在场”感。
在抗战宣传的艰难对话中,郭沫若首先面临着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关系问题。
中日两国的关系,长期以来“剪不断,理还乱”。
近代以来,日本作为中西文化之桥,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形成,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近现代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日本现代启蒙思想的熏染。
特别是进化论和国民性问题,已经成为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启蒙中共有的话语方式。
郭沫若对日本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他曾在日本居住近二十年,对日本侵华战争发动的文化心理和国民基础,有着深刻的体验。
另一方面,日本是郭沫若的妻国,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日本的自然风物及人情,带给他创作的许多灵感。
这里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也催生了他的许多学术研究成果。
应该说,郭沫若在文学创作、文艺思想乃至思维方式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的要素,这从郭沫若与日本现代著名史学家内藤湖南关系可见一斑。
内藤湖南是日本京都大学史学教授,是日本中国学领域内两大学派之一“京都学派”的领军人物,有非常深厚的汉学造诣,曾十次来华考察,并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问题专著,并长期地保留着与中国学者直接的学术交流,是著名的“支那通”。
由于他的著作在日本学术文化界影响很大,被称为“内藤史学”。
辛亥革命后,内藤积极筹划,安排了王国维、罗振玉避居京都。
这两位学者的到来及学术交流,直接将二重证据法(即地下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
注入京都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之中。
郭沫若1928年避难日本后,转向历史考古研究时,曾将关注目光投射到京都学派身上。
湖北省孝感高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孝感高中201 ~ 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逦(lǐ ) 纤维(xiān ) 霎时间(shà ) 叨陪鲤对(dāo ) B.憎恶(zēng) 下乘(chéng) 孺子牛(liú ) 忠心耿耿(gěng) C.胜券(quàn) 拯救(zhěng) 冠名权(guàn) 沉郁顿挫(cuò ) D.央浼(miǎn) 枝蔓(màn ) 膨胀率( lǜ ) 磕磕绊绊(bà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涵蕴 疏朗 娓娓道来 惟妙惟肖 B.蜗居 欧歌 锱铢必较 感人肺腑 C. 秘 感恩戴德 见微知著 D.脉络 杀青 人世苍桑 世外桃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3月2日,来京参加人代会的新疆代表团抵达驻地,他们首先向所住宾馆的接待人员惠赠了绘有草原和骏马、极富新疆特色的挂毯。
B.由于补偿政策优厚,红星小区的搬迁工作非常顺利,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已是十室九空,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
C.拳王梅威瑟表示,只因林书豪是个亚洲人,所以才被人们追捧。
林书豪对他的这一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评论不以为意。
D.孝感市政府倡议社会各界人士对本市的几十个政府部门进行“满意单位”的民主评议,当面锣对面鼓地提出整改意见。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陈光标守着一堆现金拍照,敲锣打鼓发钱,高调宣布“裸捐”,他的这一系列夺人眼球的做法,引发不少争议。
B.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是清楚细致、合乎逻辑的:疟疾产生的原因是人经过蚊子叮咬后感染疟原虫引发的。
C.“天宫一号”的燃料装在12个储藏箱里,共450多吨,这种航天燃料极其昂贵,千克需要近2万美元左右。
D.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分析工考核简答题
分析工考核简答题第一篇:分析工考核简答题1、进行滴定分析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1、要有准确称量物质质量的分析天平和测量溶液体积的器皿。
2、要有能进行滴定的标准溶液。
3、要有准确确定理论终点的指示剂。
2、什么叫空白试验?答:所谓空白试验,就是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分析相同的操作手续和条件进行试验,试验所得结果称为空白值。
从试样分析结果中,扣除空白值后,就可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结果。
3、如何用标准物质评价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答:选择浓度水平、化学组成和物理形态合适的标准物质与样品平行测定,如果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与标准物质保证书所给的保证值一致,则表明分析测定工作不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样品的分析结果可靠。
4、简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答:酸碱指示剂一般是弱的有机酸或有机碱,其酸式及其共轭碱式具有不同的颜色,当溶液的pH值发生改变时,指示剂失去质子由酸式变为碱式,或得到质子由碱式转化为酸式。
由于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5、使用铬黑T指示剂应注意什么问题?答:配成水溶液的铬黑T指示剂只能保存几天,若欲保存较长时间可加少许盐酸羟胺,减缓氧化变质。
铬黑T的用量以每100mL试液中加3滴左右为宜,少了颜色太浅,不利于观察,多了颜色太深,终点不明显,还要影响结果。
6、什么叫沉淀反应的同离子效应?答:组成沉淀的离子称为构晶离子。
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如果向溶液中加入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则沉淀的溶解度减小,这就是同离子效应。
7、防止 I-被氧化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溶液的酸度不宜太高,增大溶液的酸度会增大O2氧化I-的速度。
②Cu2+,NO2-等催化O2对I-的氧化,故应设法除去。
日光也有催化作用,应避免阳光直射。
③析出I2后,不能让溶液放置过久。
④滴定速度适当加快。
8、简述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答:配位滴定的指示剂俗称金属指示剂。
它本身就是一种配位剂,人们利用它游离态的颜色与配位态时颜色的不同来指示终点。
论郭沫若的文化哲学观
第29卷第2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9,N o.22002年3月Journal of Sichuan N o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 arch,2002论郭沫若的文化哲学观刘 国 华(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26)摘要:郭沫若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独具特色的。
从纵向的角度,郭沫若把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成是文化变迁的动力,认为文化的变迁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分裂,是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的。
从横向的角度,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他主张文化的综合创造,企图超越古今中外的对立,强调民族精神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强调生活实践对于文化创造的本体作用。
关键词:郭沫若;文化哲学;外来文化;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315(2002)02 0139 06收稿日期:2000 09 19作者简介:刘国华(1963 ),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近现代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国人思考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围绕这一历史主题,郭沫若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郭沫若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哲学观。
一郭沫若在五四前后受到西方进化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的文化发展观。
他认为,文化是进化的,文化进化的潮流不可阻挡: 全世界的江河都在向着海洋流。
任你怎样想高筑你的堤防,任你怎样想深浚你的陂泽;你不许它直撞,它便要横冲;你不许它横冲,它便要直撞。
你纵能够使它一时停滞乃至倒流,然而你终不能使它永远倒流向上。
! 在停滞倒流的一时片刻中,外观上好像是你的成功,然而你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以后的更猛烈、更不容情的一个冲决。
! 谁能够把目前的人类退回到猩猩以前的时代?谁能够把秦始皇帝的威力一直维系到二十世纪的今天?![1](81页)然而,文化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进化的?郭沫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此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论郭沫若的文化哲学观
认为, 文化 是进 化 的 , 文化 进化 的潮流 不 可阻挡 : “ 全世 界的江河都 在 向着海 洋 流 。任你 怎样 想 高 筑你 的堤 防 , 任你 怎样想深 浚 你的陂泽 ; 你不许 它 直撞 , 它便 要横 冲 ; 不 许 它 横 冲 , 便 要 直撞 。 你 它 你纵能够使 它 一时停 滞 乃 至倒 流 , 而 你终 不能 然 使它永 远 倒 流 向 上 。 在 停 滞倒 流 的 一 时 片刻 … 中, 外观 上好像 是你的成功 , 而你要知 道在那个 然 时期 以后 的 更猛 烈 、 更不 容 情 的一 个 冲 决 。 谁 … 能够把 目前 的人类 退 回到 猩猩 以前 的 时代 ?谁能 够把秦始 皇 帝 的威 力一 直 维 系 到二 十 世纪 的今
Vo 2 N0 2 l 9.
M a c 2 02 r h. 0
论 郭沫若 的文化 哲学观
捌 国 华
( 国 科 技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徽 台 肥 2 02 中 安 3 06)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 : 诛若 关于 文化 的基 奉观 点 和主 张 是 弛具 特 色 的 。 从 纵 向 的 角度 , 律 若 把 文 化 内部 的 矛 盾 和 郭 郭 斗 争看 成是 文 化变 迁 的 动 力 , 为 文 北 的变 迁 类 似 于 生物 细胞 的 分 裂 . 呈 波 浪 起 伏 的状 态 向 前 发 展 的 。 认 是 从 横 向 的角 度 , 把 文 化看 成是 民族 性 和 时代 性 的 统 一 。 他 主 张 文 化 的 综告 创 造 . 田超 越 古 夸 中外 的 对 他 盘 立 , 调 民蕨 精神 对 于 文化 建构 的 重 要 意义 , 强 强调 生活 实 践 对 于 文化 创 造 的 奉体 作 用 。 关t词 : 郭津 若 : 化 哲 学 ; 来 文 化; 国 文化 文 外 中 中 田分 类号 : 0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5 1 【0 2 0  ̄190 I 66 2 A 10 -3 5 20 ) 203 -6
文脉流传 薪火相承——论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继承
第 卷第 5期
20 年 1 06 O月
遵 义师 范 学院 学报
J unl f u y Noma C lg o r ao Z n i r l ol e e
Vo .,N o 5 1 8 .
o c. o 6 t o 2
文脉流传
一
薪火 相承 仑Biblioteka 郭沫若对 中国传统文化人格 的继承
G o o ant n orhd6 i aioac sc lr b r i e a oy ft vn n a, tl hre e gt u mo S ool nuse wt td n lsac t p s n t r n e e d n a ao net t I r M W y i h r t l a il uu y u u gh h m oI a a m b s i i dh 6 I i e e
国文化 的伟大使命 。 因而便 以否定决绝 的方式 , 抨击与批判 传
自己的努力。 所以他们在超越传统的同时也就是回归了传统。 郭沫若, 以心灵发音的诗人 , 是五四时期最有成就的反封
统文化, 力图对民族文化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以翻译介绍的方 这看似是个矛盾性的命题 , 却又是先见的存在。 式, 引进西方新的价值观, 冲击中国几千年延续承传的文化结
Gu O u — u c s O fTr d to a l e e Cu t r lP r o a i O M r O s c e s r O a ii n lCl n s l a e s n l y i u t
GONG Ku — i, HANG De 7 } HU iI Z n 一 ANG i Me2
]四是伟大的传统行将消失,而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尖 统 中 i 存在, 拥有负载着文化传统的语言, 有了审视社会历史文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中国新诗的形态和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
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就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误读,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重塑,它既是中国新诗的生地,也可能是中国新诗的死地。
正是在这一复杂的文化困境中,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成为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探究作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的《女神》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原因,或许会给我们的新诗研究带来一些饶有意义的启示。
一谈郭沫若的诗歌必须从五四时期新诗所处的文化氛围谈起。
简约地讲,这一文化氛围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
在抉择路径的区分中,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思潮,如全盘西化和文化守成之类。
尽管对于中国新诗来讲,它的至深的生长动力恐怕并不在于其文化资源的纯净。
然而,由于中国新诗在其发生期正处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焦虑使得人们对它的文化身份异常的敏感。
《女神》出版后,闻一多、梁实秋、朱自清等都曾指出《女神》主要受的是西方的影响,闻一多更是明确表示了对郭沫若诗歌的“欧化”倾向的不满。
闻一多在1923年的《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以《女神》为批评个案,对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身份问题提出了至今仍深有影响的论述。
针对新诗的欧化倾向,他指出:“我总以为新诗迳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
”在对东方文化的“恬静底美”的赞美中,他不无遗憾地指出,《女神》过于“醉心”于“西方文化”,“《女神》的作者对于中国,只看到他的坏处,看不到他的好处。
他并不是不爱中国,而他确是不爱中国的文化。
我个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态度不同之处是在: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因为是他的祖国,便有那种不能引他敬爱的文化,他还是爱他。
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的事。
一般所提倡的爱国专有情绪的爱就够了;所以没有理智的爱并不足以诟病一个爱国之士。
谈郭沫若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谈郭沫若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作者:文/陈海燕来源:《神州》2011年第02期摘要:郭沫若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猎较多,他同我国古代文化的联系是极其宽广的,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历史精神和时代特征上吸取了我国历代文学家,思想家的精华,从而形成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狂飙突逆的思想精神风貌。
鉴于此,探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郭沫若古代文化民间文学古代哲学郭沫若是近代中国过渡时期成长起来的,他是最后一批接受封建传统诗文严格训练的学童之一。
他五岁开始受家塾教育,年幼时即已熟读《千家诗》、《诗品》等诗歌创作和理论。
自幼接受这些古书的熏陶,对他以后在史学和文学上都达到很深的造诣有着重大的关系,使他的作品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出现在“五四”诗坛的那一天起,郭沫若就与众不同地公开宣布要“研究古代的精华,吸收古人的遗产”。
这种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从诗集《女神》中就可见一斑。
一、郭沫若受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善于在吸收前人文化的基础上,“高唱精神之独立与人格之自律”,“不断地自励,不断地向上,不断地更新”。
这种能动的进取精神,成为他新诗张扬个性、鼓吹革命的思想武器。
例如在《凤凰涅槃》中,诗人就借凤凰满五百岁自焚而求新生的神话传说,来抒发自己希望祖国在革命烈火中得到新生的理想。
郭沫若对死亡价值的肯定与高尚,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
“朝闻道,夕死可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某种社会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儒家个性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
这在《女神》中也有所体现。
如《棠棣之花》,叙述了聂政受韩国家臣韩仲子之托,慨然前往刺杀韩相侠累及韩侯之后,自毁面容,自杀而死,其姐聂荌与酒家女春姑为传播聂政的侠义精神,挺身赴韩市认尸,亦杀身以殉的故事,充分肯定了聂氏姐弟“士为知已者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传统的儒家精神。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一、封建主义的叛逆者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有易坎人、麦克昂、鼎堂等。
1892年11月16日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1897年,他入家塾拜沈焕章先生为师开始启蒙教育。
1905年郭沫若告别了家塾的教育,进入嘉定高等小学堂读书。
1907年升入嘉定中学。
1910年春,他插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
1913年,他借报考天津军医学校的机会,初出夔门,经历了“幻灭的北征”以后,东渡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二、为了报国济民由于他刻苦学习,意志顽强,竟以半年的准备考取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那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时期。
”怀着学点实际本领“报国济民”的目的,他最初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志愿。
可是,由于两耳重听,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志愿而转向文学。
1915年秋,郭沫若有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肄业,被分配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
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在广泛在五四之前,郭沫若基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他怀有报国宏愿,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
他的思想当时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三、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反帝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宗白华的帮助下,他的最早一批诗作问世了,并且,“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
”〈见《学生时代》〉许多震撼诗坛、动人心魄的诗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后来,作者将这些诗作编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于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这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
它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态度和艺术上大胆创新精神,为新诗创作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女神》促进了中国新诗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刺激了新诗的创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真正开辟了新道路。
首先,诗人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一切黑暗的旧事物,对他们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同时表现了对光明的新中国的热烈憧憬。
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论辩
艺舟双楫 , 领悟运笔之法, 在于 逆入平出, 迴峰 转向 八 字。中 年研究 甲骨文 与金 文, 用功 颇深。 秦汉而统, 历代书法, 几乎无所不见。故其用笔不拘 一格, 唯能运用中锋, 似为其特点 [ 4 ] 。著名书法家 沈尹默诗赞其书曰: 郭公余事书于纸, 虎卧龙腾自 有神。意造妙参无法法, 东坡原是解书人。 著名书 法家李铎有 郭沫若行草书单字精选 帖出版, 其序 说: 他的书作笔酣墨畅, 气韵生动, 雄劲豪放, 气势 恢宏, 独具特色, 被书 界尊为郭体。 [ 5] 郭沫若尤擅 长旧体诗词、联文, 其许多传世精品中均属自作诗词 和联文, 为当 世书法 中少 有的 优点 和特点 [ 4] 。因 此, 学界称郭沫若为 20 世纪 百科全书式 的文化 巨人, 誉之为 新中国的歌德 , 他确实当之无愧。
Speak for Guo M oruo: A Chinese Cultural G iant in the 20th Century
Q IN Chuan1 HOU Tong2
( 1. L iterature Institute, Sichuan A 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 ichuan, 610071, China; 2. S ichuan P rov incial Library, Chengdu, Sichuan, 610016, China )
他的译事活动对 于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对于后世 的影响, 除了鲁迅几无人可比。 郭沫若 真正称得 上是我国译介德语文学开山祖师 。在建国前译成
中文的德国文 学乃 至所有 外国 文学作 品里, 郭 译 少年维特之烦恼 的影响 无与伦比 。歌德为写
新文化运动新课标资料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 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 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 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 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 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 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不同点: 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 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 判
原因:⑴经济基础不同(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⑵(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 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⑶历史背景不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
出版社,1987年
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二、高扬民主科学大旗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新闻资料
民国初年,北京《中 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 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 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 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 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 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 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塑造新北大,蔡元培不辞辛苦地聘请众多学术精英来北大任教。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 ①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文学革命的伟大意义有哪些?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文学……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 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
1915年11月选他为中华帝国皇帝
为了塑造新北大,蔡元 培不辞辛苦地聘请众多学术 精英来北大任教。例如在聘 请陈独秀主持北大文科时, 就曾多次拜访陈独秀,因陈 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 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待着 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睡觉 醒来。
郭沫若名词解释
郭沫若名词解释郭沫若(1904-1965),号“石头城”,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老一辈的文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睿智思想指导下,中国文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现出更新的精神活力。
在“石头城”的名词解释中,其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郭沫若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他不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套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它作为生活思考中的一种方式,即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文学、社会本身,拥抱现实,反思生活。
蔡元培曾说过:“古今中外,没有一家像郭沫若家比的,能在哲学、文学、教育、党的建设等方面具有如此深刻、活动的影响力。
”(郭沫若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郭沫若在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和社会实践为出发点,重新审视、检验文化传统,发展新文化运动。
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他把价值观从传统的宗教观念中抽离出来,建构出一种新的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现实,指引文化走向现代化。
郭沫若是一位开拓性的思想家,他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思维境界推向极高的境地,提出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导向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著名著作《新文学派》一书提出“文学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倡用现代社会本身的经验来创作文章,进行社会文艺研究,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统领文学活动;此外,他还将法思想引入中国文学,强调文艺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推动文学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郭沫若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的思想还影响了新的教育思想,他提出“艺术之右,是正义之道”以及“树人格,重自由”等思想,把文学作为一种理想工具,用文学传播正义精神,激活心灵,把文学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中,使文章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推动社会的科学和文明的发展。
郭沫若的思想引领中国新文化的浪潮,激发了当时的读者和文学家,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其名字也被人们永远铭记。
郭沫若的文化选择
郭沫假设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人格最复杂、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有研究者甚至慨叹对郭沫假设的聚讼纷纭“恐怕会延续到以后的世纪〞。
整体上看,郭沫假设在会通中外文化资源的根底上建构、定型的生态文化人格,对其创作个性的形成与演变影响至深。
可以说,正是生态人格与政治人格的颉颃互竞,形塑了郭沫假设深具世纪性特征与文化复杂性的人格结构。
具体而言,这种生态文化人格主要表达为三个方面:中外文艺融冶的浪漫诗心、四方八面展拓的球形天才、文化创造激荡的青春品性。
对郭沫假设而言,这种独特的创造人格具有坚实的世界观意义,它深层建构了作家的心理及文格,因而成为破解“郭沫假设现象〞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一、中外文艺融冶的浪漫诗心(一)传统诗学与人格塑形郭沫假设的文化人格定型于二十岁之前的国内生活。
在这段生命弧线上,郭沫假设主要完成了旧学根底的训练与古代文艺的研习,孕育了素朴的诗性人格与主情的个性气质。
特别是母亲的“诗教〞与塾师沈焕章的“诗刑〞(从对对到作诗),在幼年时期就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郭沫假设坦言,私塾期间熟读四书五经的唯一好处,便是“教人能接近一些古代的文艺〞。
按照沈先生教诲,他从读《诗品》《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起步,逐渐登堂入室,遍览历代名家。
其中,历代诗作中尤以《诗经》、屈原作品与唐诗对其影响最大。
他青睐《诗经》中带有浓郁原始风味与民间生活气息的《国风》,喜欢屈原雄浑的诗品与人品,酷爱唐代诗人王维、陶渊明、孟浩然、李白、柳宗元的诗,“特别是他们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和富于梦想的浪漫主义诗风,更引起他极大兴趣〞,他曾评价陶渊明、王维的诗有“深度的透明,其感触如玉〞,称赞李白诗篇富于神思奇想、色彩绚丽。
在诗学方面,他表示发蒙时读得最早、最喜欢的《诗品》是其诗学观的“原型〞。
正如他后来所申明的:“在十岁以前我所受的教育只是关于诗歌和文艺上的准备教育。
这种初步的教育似乎就有几分把我定型化了。
〞在这种诗艺陶冶下,郭沫假设初步形成了对中国古典诗学两大主导诗风——冲淡与雄浑的欣赏与偏爱。
郭沫的论证概括300字左右
郭沫的论证概括300字左右
古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兼思想家郭沫若曾说过:"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不能以牺牲另一
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为代价来获得发展。
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同样值得珍惜和尊重。
"
这条重要的思想指引了中国人民在21世纪强调全球文化交流的方向。
在当今的社会进步
的价值理念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以牺牲另一个民族的发展成果为代价,
也不可能把其他民族文化视为劣势和弱点,而应将所有文化在平等互补的基础上进行积极
交流。
通过不断继承、发展和借鉴,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源源不断地凝聚智慧,不断地丰富
民族的文化内涵。
这样,利用多方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的交往,理性思维和创新民族文
化的发展,都可以促进整个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郭沫若也提出,民族文化应当以谦虚、包容、热情、真诚的态度去适应和诠释,这样,相
互尊重与学习,孰不羡慕,孰不利益,使得世界更加平等、友好、和谐,使得各民族间文
化的交流就不再受限,各个民族可以以开放的心态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郭沫若的这一论述强调了把不同的民族文化同等对待的重要性,以此推进各民族文化的平
等交流与互鉴,立足于当今的社会环境和现代的价值观念,充分表达出全球文化交流的宗旨,还原了对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谦虚和尊重,也是一种人类友好共处的深刻理性追求。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 郭沫若 是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人格最复杂、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郭沫若是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人格最复杂、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有研究 者甚至慨叹对郭沫若的聚讼纷纭“恐怕会延续到以后的世纪”①。
整 体上看,郭沫若在会通中外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构、定型的生态文化人格,对其 创作个性的形成与演变影响至深。
可以说, 正是生态人格与政治人格的颉颃互竞, 形塑了郭沫若深具世纪性特征与文化复杂性的人格结构。
具体而言, 这种生态文 化人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中外文艺融冶的浪漫诗心、 四方八面展拓的球形天 才、文化创造激荡的青春品性。
对郭沫若而言,这种独特的创造人格具有坚实的 世界观意义,它深层建构了作家的心理及文格,因而成为破解“郭沫若现 象”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一、中外文艺融冶的浪漫诗心 (一)传统诗学与人格塑形 郭沫若的文化人格定型于二十岁之前的国内生活。
在这段生命弧线上, 郭沫 若主要完成了旧学根底的训练与古代文艺的研习, 孕育了素朴的诗性人格与主情 的个性气质。
特别是母亲的 “ 诗教 ” 与塾师沈焕章的 “ 诗刑 ”(从对对到作诗),在幼年时期就培养了他对文学 的兴趣。
郭沫若坦言,私塾期间熟读四书五经的唯一好处,便是“教 人能接近一些古代的文艺”。
①按照沈先生教诲,他从读《诗品》《诗经 》《唐诗 三百首》《千家诗》等起步,逐渐登堂入室,遍览历代名家。
其中,历代诗 作中尤以《诗经》、屈原作品与唐诗对其影响最大。
他青睐《诗经》中带有浓郁 原始风味与民间生活气息的《国风》,喜欢屈原雄浑的诗品与人品,酷爱唐代诗 人王维 、陶渊明、孟浩然 、李白 、柳宗元 的诗, “特别是他们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和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更引起他极大兴趣”, ②他曾评价陶渊明、 王维的诗有“深度的透明, 其感触如玉”,③称誉李白诗篇富于神思奇想、色彩绚丽。
论郭沫若中西文化观
作者: 刘国华
作者机构: 中国科技大学社科部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31-39页
主题词: 郭沫若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 资本主义 西方近代文化 马克思主义 人民本位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 文化复兴
摘要: 郭沫若从文化进化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所取得的成就不亚于埃及和希腊,但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却显得相当落后。
同时,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与西方古代文化还是近代文化相比,都有自身的长处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近代处于落后状态,是因为它没有完成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对西方近代文化,郭沫若也是一分为二的态度,尽管在总体上承认西方近代文化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承认资本主义高于封建主义,但同时批判了西方文化的消极方面。
他主是肯定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科学精神,人文主义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而严正指出资本主义、基督教思想的历史局限和落后性质。
郭沫若还认为,无论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认识西方近代文化,都有一个视角转换的问题。
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中西文化,会得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如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思想毒素,但却是很好的史学、文学材料;基督放思想虽然是麻醉穷苦者的精神鸦片,但《圣经》却是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们的必读书。
郭沫若虽然对文化新与旧、中与外进行了比较分析,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他最着重的还是文化的生命力。
在他看来,有生命者,万古如新,无生命者,当日即旧。
所以,?。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郭沫若各位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要我来作一个总的报告。
在这个报告里,我只打算说明一下我们的文艺运动的性质和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并提出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任务,请大家讨论。
我们常常喜欢说''五四以来的新文艺〃。
这个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到底新在那里?和以前的文艺有什么性质上的不同?这个问题,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是了解得并不明确或者并不完全的。
这个问题,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以后, 才得到了最科学的说明。
在那部名著里面,毛泽东主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他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艺的性质。
这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已经不是过时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艺已经不是过的旧民主主义的文艺,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
这就是五四以来的新文艺的新的地方。
这就是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和以前的文艺在性质上的区别。
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一白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性质所规定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旧民主主义的政治运动和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文艺运动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反帝反封建。
因此,在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新民主主义的特点中,就是在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这样的特点中,无产阶级领导乂是最根本的特点。
没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没有最科学的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就不可能正确地规定革命的方向和政策,就不可能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政治革命上是这样,在文化革命和文艺革命上也是这样。
这一条最重要的真理已经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历史所反覆证明。
中国人民在今天所已经取得的伟大的政治革命的胜利和文化革命文艺革命的胜利,都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不可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