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回眸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一些主要节点和特点:
1. 创立与奠基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是郭沫若、李约瑟、徐长乐等,他们采用系统的考古学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最著名的项目是京津考古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28年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2. 战争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国考古学在这段时期暂时停滞。

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49年发现的安阳殷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再探索与复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考古学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国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被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仰韶文化遗址等。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丰富,埃及-to-中国考古学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5. 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近年):中国考古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如自然科学、人类学等,探索更多维度的研究。

国际合作亦日益密切,中国考古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积极采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傅斯年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已成为傅斯年及其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一个纲领性口号,而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被称为“史料学派”。

民国时期,新派学人在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史料,但把史料推到如此高的位置并使之得以实现,则只有傅斯年。

学术界对其“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史学思想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那么,傅斯年的这一思想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分歧呢?是因为他的思想本身易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还是因为人们各自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所致?尽管史学界对此思想及突出反映这一思想的纲领性文献《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已作了很多的研究和解析,但对此问题似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有必要先简单叙述一下傅斯年的这一史学思想。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以下简称《工作旨趣》)是傅斯年于1928年5月撰写的,它揭示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方向、方法和宗旨。

有学者把它和胡适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并称为近五十年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两大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基础。

《工作旨趣》同此前于1927年11月为中山大学学生讲课而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中的《史料论略》部分、19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讲授《史学方法导论》(计七讲,现仅存《史料论略》)、《考古学的新方法》(1929年)、《史料与史学发刊词》(1943年)等文一并都阐发了“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史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一贯性。

傅斯年在《工作旨趣》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历史学不是“著史”,只是“史料学”。

他说:“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二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

二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

二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朱乃诚【作者简介】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邮政编码100732 【内容摘要】中国考古学,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发展期。

第一个高峰是1928年至1937年,主要是对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的连续大规模发掘。

第二个高峰...【关键词】郑州商城; 建筑址; 近二十年; 考古学研究; 新石器时代考古; 夏商文化分界; 勘察发掘; 中国考古学;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发展期。

第一个高峰是1928年至1937年,主要是对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的连续大规模发掘。

第二个高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六十年代前期,配合国家经济建设,考古工作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蓬勃展开,并在全国其他一些省区也逐步开展工作。

第三个高峰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近二十年,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体系。

现在,中国考古学逐步走向繁荣,经历着她的成熟发展期,她已成长为有着自身学术体系、研究门类众多、富有生命力的国家一级学科。

近二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学科队伍发展最为迅速、研究成果最为丰盛。

考古专业研究人员由原来的不足千人发展至近3000人。

1979年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有十多个省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考古学会,定期组织学术研究活动,从1984年起逐年编辑出版《中国考古学年鉴》,为推进考古学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在夏鼐等的主持下,编写了《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

这两部大型综合性考古学著作的问世,是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近二十年来出版了上百部考古报告专集、专题研究论著和大型资料报告;省级、中央级专业期刊,由原来的三种发展至二十多种,发表了上万篇考古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其中中青年作者的比重逐年增加。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学术遗产,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前提;而史学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对历史进程或历史学自身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回顾和思考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没有史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历史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首先是一部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明确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这一切又都不是自发进行的,首先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以进化史观为核心的史学发展的直接成果。

正是进化论、进化史观的广泛传播,才为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问世开辟了现实道路。

20世纪初,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史学领域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锐利武器。

而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和包括史学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严复的《群学肄言》、《天演进化论》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大力宣扬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综述

第二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综述一、引言二十世纪已成为过去,新世纪刚刚来临。

回顾与总结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的状况,明辨其经验教训、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推进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学术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

在这一百年间里,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进中国。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就是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孕育并成长起来,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

本编选择“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心雕龙》学”三个学科,作一些概括分析,虽尝一脔,亦可知味。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在解放前后分别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潮,这门学科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不存在了。

这样,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整体态势,便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V”字形。

其中,两次文化史研究的高潮,都是在文化大讨论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长期低潮局面的形成,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导致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发端于二十年代,这以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三、四十年代为第一期,并形成研究的高潮;五、六十年代为第二期,研究者虽然努力探索新的研究途径,但成效并不大,实际处于低潮;八、九十年代为第三期,各种批评史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分体史纷纷出现,批评史研究进入第二个高潮。

其中二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出现,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潮的发展一脉相承。

从总体趋势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

虽然中间也有曲折和问题,但还是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十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开创期、发展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一、周品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研究1918年2月的一天,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的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

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1928年,发掘的堆积物2800立方米,得材料575箱,又发现了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三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

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

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

北京人的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周口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类化石宝库之一。

它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半坡遗址的遗存丰富,面积约5万平方米。

它是在1953年被前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的,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它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一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后经14C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

半坡聚落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家庭到家族再到氏族社会的完整的生活场景,它不仅是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史、文化史诸领域研究的极为珍贵的实物遗产。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冬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杭县(今余杭市)的良渚镇。

良渚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是在1936至1937年春,由当时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

"良渚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59年12月26日正式提出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这本书是由王学典和陈峰教授共同编的,王学典教授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其擅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

陈峰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

这两位学者不光合作共同编了这本书,他们还共同写了另外一本书叫《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另外的一本书是他们在本书基础上,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把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我所读书目的重要性,那么我下面就首先将就本书的写作背景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中学与西学相互激荡产生空前创获的时期。

作为中国学术史中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学,其发生的变革尤为剧烈。

从世纪初年的“新史学思潮”,到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直到90年代的新国学,可谓此起彼伏、一波三折,都曾在不同时期引领风骚,并相继居于史界主流地位,每个思潮或流派都构成二十世纪史学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如何认识这些思潮或流派的地位和意义,无疑是我们后世治学术史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因此,处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此前100年的历史学的发展行程作一番学术史上的总结无疑是必要的。

书中收入了齐思和、周予同、白寿彝、戴逸、余英时、唐德刚、张广智、杨念群等史学大家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对20世纪宏观史学评论的文章,这些文字或侧重发展过程,或突出问题意识,集中系统地展现了整个20世纪史学发展的概貌。

其中不少是当事人或亲历者(余英时、周予同等)对他们所处时代史学发展的论述和评论,弥漫着当时的学术气息,是珍贵难得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是一些史学家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以及对二十一世纪史学发展的展望,这有助于我们很清晰的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历程。

这本书主要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晚清、民初、民国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后五十年和后二十年的评论,它们体现着各个时段的学术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陈洪波【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eology in 20th Century 【作者简介】陈洪波,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苏南京210093【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期,对这段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历史各个阶段,对于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的主要人物、作品和观点作了系统的评述,其中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和海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除了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之外,本文还反映了学术史本身随时代和环境变迁的清晰过程。

【摘要题】考古学研究【英文摘要】The chinese archaeology was originated in the first middle period of the 20th centu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academic histor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works and views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period, some research of the Taiwan and overseas, and reflects the academic process of the archeological history.【关键词】民国时期/考古学史/述评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archeological history/commentary 考古学被公认为是近代学术史最辉煌的学问之一,对文史研究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有关考古学史的研究也是牵连甚广,纷纭复杂。

但每一个时代对考古学史的认识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并且这种认识还受到研究者个人立场、学识和个性的影响。

下面就按照时代来回顾一下对于民国时代考古学,特别是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考古学的研究史。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 副本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 副本
( ( ∋ &
34 学史的研究 , 特别是对 史语所 考古的研究,
考古研究
下 , 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整理和研究 , 扩大了金石 学的范围 , 考古 学的 某些 基本 内 容得 以成 立。 1927 年以后 , 大规 模的科学发掘工作展开 , 突 出了金石学的狭窄范围, 考古学已经发展为独立 的科学 。 新中国改天换地之后 , 对前代及其流毒的彻 底否定和批判成为必然, 考古学领域当然也是如 此 , 这当然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所受意识形态影响 的结果 , 也未必没有与过去的人和事划清界限表 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以求自保的原因。这类文章比 较典型者如 : 夏鼐 !批判考古学 中的胡适 派资产阶 级思 想 ∀ ( !考古 ∀ 1955 年第 3 期 ) 、阎文儒 !谈谈 考古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 ∀ ( !考古 ∀ 1955年第 4 期 ) 、夏鼐 !用考古工作方面事实揭破右派谎 言 ∀、 !斥右派分子陈梦家 ∀ ( !考古 ∀ 1957年第 5 期 ) 、 !考古工作的今昔 & & & 两条路线的对比 ∀ ( !考古 ∀ 1957 年第 6 期 ) 、尹达的 !考古工作 中两条 路线的斗 争 ∀ ( !考古 ∀ 1958 年第 10 期 ) , 等等。 这些文章的基调在于对民国时期考古思想和 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否定 , 但仔细审视不乏违心 之论和皮里阳秋之语。事实上 , 老一代考古学者 ∃ ( 们在背离传统方面并没有走得太远 。 正因如此, 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当时考古学 界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 左派 力量的 批判对 象。对旧社会怀有莫名仇恨, 而又受到马克思主 义史学和苏联考古学强烈影响的新一代考古人, 挟时代潮流之威 , 几乎完全掌握了那个时代的话 语权, 他们的目标就是将以往和现存的资产阶级 考古学思想批倒批臭, 而以苏联考古学为楷模, 反对 为考 古 而考 古 , 倡 导 厚古薄今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一、周品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研究1918年2月的一天,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的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

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1928年,发掘的堆积物2800立方米,得材料575箱,又发现了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三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

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

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

北京人的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周口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类化石宝库之一。

它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半坡遗址的遗存丰富,面积约5万平方米。

它是在1953年被前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的,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它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一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后经14C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

半坡聚落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家庭到家族再到氏族社会的完整的生活场景,它不仅是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史、文化史诸领域研究的极为珍贵的实物遗产。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冬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杭县(今余杭市)的良渚镇。

良渚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是在1936至1937年春,由当时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

"良渚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59年12月26日正式提出的。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是指20世纪以来对明代和清代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和分析的学术领域。

在这个时期内,明清史研究经历了从史料搜集和整理到史料解读和理论分析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下面将从不同学者和不同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这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如梁启超、赵尔巽、杨师群等,他们通过大量地寻找和整理明清时期的史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注重对重要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如王夫之对明史的注释和学术成就,以及杨守敬对《明史》的整理和校勘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对史料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一批新一代的历史学家,如陈寅恪、汪榕榕、范文瀚等,开始将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变迁等问题纳入研究范围。

他们通过对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如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性、市场经济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地方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对明清时期细分领域的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在这一阶段,明清史研究开始深入到具体的领域,如文化史、社会史、法律史、科技史等。

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明清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其中,文化史的研究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产品、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性,并通过对明清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此外,社会史的研究也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并通过对社会上下层次、城市与农村、家庭与婚姻等社会问题的研究,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进展。

一、发现和研究成果1. 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龙山,因而得名。

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浙江龙山附近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包括居住区、墓葬和祭祀遗址等。

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人们对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位于四川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又一重大发现。

这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象牙制品,尤其以青铜面具和青铜神树最为著名。

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人们对古蜀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3. 西安秦始皇陵的发现:197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和数千个兵马俑。

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的第八大奇迹。

通过对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人们对秦代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军事力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对历史研究的意义1. 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龙山文化、古蜀文明和秦始皇陵等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丰富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2. 增加了对古代社会结构的认识:通过对龙山文化、古蜀文明和秦始皇陵等遗址的研究,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阶级分化和权力结构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变迁规律。

3. 引发了对中国古代史的重新解读: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推动了对中国古代史的重新解读。

通过对新发现的遗址和文物的研究,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全面。

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回顾与思考

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回顾与思考

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回顾与思考摘要:炎黄文化是中国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以来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的进程,炎黄文化研究和文明起源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这一问题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探索的问题,炎黄文化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一、前言早在先秦时期,即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局面,自汉代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择其言优雅者”作《史记·五帝本纪》以来,中国上古史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到考古这样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司马迁建立了“五帝”的上古史体系后,后世多认为信史,把黄帝时代看作中国上古史的开端,并把黄帝或炎黄二帝看作是华夏的人文始祖。

一方面,这种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由于历代添加甚或虚构而“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也使治上古史的学者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怀疑。

于是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盛行,认为东周以前无信史,主张“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然而正如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李济先生指出的,“这段思想十分混乱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产生任何社会价值,至少它催生了中国的考古学”。

正是考古学的出现开辟了认识上古史的新途径,才为解开中国史前史之谜找到了一把钥匙。

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经历了信古、疑古,最后走向考古。

然而,“对古史的怀疑与对古史的重建是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最主要的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不但贯穿于二十世纪的始终而且将波及下个世纪。

”因此,对中国上古史和炎黄文化的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但实际上,笔者并没有能力对数十年来炎黄文化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只能从考古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做简略的回顾与思考,企望能对今后的研究有所促进。

二、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20世纪前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最大影响,是“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

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 在刚刚过去的⼆⼗世纪⾥,诞⽣了中国现代考古学。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希望对⼤家有帮助。

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之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

1899年的⼀天,⾦⽯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的古代⽂字。

中国最古⽼的⽂字——甲⾻⽂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地点——河南安阳⼩屯。

直到1908年罗振⽟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的考古⼯作者对殷墟进⾏了15次⼤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作被迫中⽌。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了安阳殷墟考古⼯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公⾥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们⾯前。

在殷墟的重⼤发现中,除甲⾻⽂之外还有⼤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屯东北地的殷墟中⼼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物⼀⽅⾯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活状况,同时也揭⽰了当时的⽂明程度和⼯艺⽔平。

着名的司母戊⼤⿍就是在殷墟出⼟的。

该⿍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法搬运,⼜恐落⼊⽇本⼈之⼿,于是复埋⼊地下,直⾄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之敦煌:叹为观⽌的艺术宝藏 1900年,敦煌莫⾼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反响。

⼋⼗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21⽇,⼀个逃荒到敦煌莫⾼窟的道⼠王圆在监督雇⼯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裂⼀缝,奇迹出现了。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摘要】20世纪出土文献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资源,对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时期出土文献各有研究重点,涉及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文献考证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这些文献揭示了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出土文献的发现,进一步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并探讨出土文献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真正价值。

通过对20世纪出土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文学研究作出更深入的贡献。

【关键词】20世纪出土文献,中国文学研究,影响,研究重点,分类,特点,文献考证,古代文学作品,关联,未来展望,价值,总结,致谢1. 引言1.1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古代文献资料,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内容。

这些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填补历史资料的空白,解决疑难问题,拓展研究视野,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流传情况和影响力,有助于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推动学术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发展。

20世纪出土文献也为中国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激发了学者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出土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学术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研究背景20世纪是中国考古发掘的繁荣时期,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被从地下挖掘出土,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献。

这些出土文献涵盖了古代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文献记录和书信等,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随着对20世纪出土文献的逐渐整理和研究,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考古学史书评

中国考古学史书评

中国考古学史书评
《中国考古学史》一书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断分,对各个时期中国所取得的考古成就和涌现的考古学家作了简要记述。

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着手,分析了促发中国考古学嬗变的各种原因,以及由此所引领的考古形态上的变更。

该书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考古学的概念、新旧考古学的区别与划分有明确的解释与论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同时,该书对于中国考古学历史的很多独到见解,也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面。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在各个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陕西等地。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就是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摇篮”的河南郑州殷墟的发现。

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遗址,经过多年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甲骨文等文物,为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

在陕西的西安,考古学家发现了秦始皇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品,数量众多、造型逼真,成为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发现,也为我们了解秦朝的军事、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世纪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四川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新疆楼兰古城等。

这些发现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机会。

在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遗址得到了发掘。

比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青海的柴达木考古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彩陶;云南元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现代人类头骨化石,为人类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还涉及到海洋考古和古代文化交流研究。

在福建厦门的金门水下考古遗址和广东阳江的南海一号沉船等地,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海洋考古文物,为我们了解古代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丰富多样。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将会更加璀璨。

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史学_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

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史学_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

·读史札记·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史学——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罗志田 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即将来临,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回眸”两字在我们的各类言说中出现得相当频繁,全社会似乎都带点怀旧的思绪(与19世纪末中国人主要面向未来的倾向大不相同)。

久已陷入“危机”的史学因为许多人“历史感”的突然增强而似有枯木逢春的意味,在这样的时刻来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中国史学,真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海峡两岸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已开过不少次,《历史研究》杂志开辟了“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回顾”专栏,已刊发了相当数量的论文;而《近代史研究》也推出了“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回顾专辑。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的确已经到了应该有所总结的时候了。

山东出版总社在此时推出《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丛书,其中《史学卷》由我充任“主编”。

编辑之余,也有一些体会,下面即结合该书的编辑设想谈谈我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一些看法,特别侧重书中所论未及的一些面相和专题。

¹・183・¹有好几个原设计的专题目前或尚无人研究,或研究得不够充分,或未联系到学力足以完成该专题的学者,结果都取消了。

最后确定的专题是:一、《引论: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王 森撰);二、《民国史学中的新派及其批评者》(王 森撰);三、《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蒋大椿撰);四、《学科体制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刘龙心撰);五、《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专科化与跨学科》(王晴佳撰);六、《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编年》(陈力撰)。

《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依我的理解,这套书虽然试图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进行总结,但不是纯粹的学术史,写作旨趣与过去的史学史不完全相同,更多从社会视角观察,注重学科的发展演化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史学卷》即从整个世纪的发展着眼,注意考察20世纪将结束时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学状况和对史学的内(史学界)外(社会)认知的相同与不同(即兼顾变与不变的两面),并藉此凸显20世纪史学与前此史学的异同。

考古学经典文章1: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主义特征与传统

考古学经典文章1: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主义特征与传统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主义特征与传统似乎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学者们都不避讳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考古学与历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曾有研究者对这种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进行过系统的深入论述①②③④⑤。

但实际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而在当前中国考古学迅猛发展的今天,重新思索这个老话题却对我们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点及其未来之发展方向都有新的意义,因此本文即尝试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另择冰山之一角,对此做一些粗浅的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如果说有关对人类过去的一切研究都是历史的话,那么显然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个层次上的概念。

因此,在正式的论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界定在本文讨论的范畴里,何为历史,何为历史主义?中国史学研究的传统久远,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史学研究与传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章太炎在1924年曾撰文指出当时的史学研究存有五项弊端:“一曰尚文辞而忽事实,二曰因疏漏而疑伪造,三曰详远古而略近代,四曰审边塞而遗内治,五曰重文学而轻政事”⑥。

有趣的是,此虽为批评,但却也恰当道出了近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传统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传统史学向来以二十四部正史为核心,讲求对史料的系统考证和以史为鉴的宏大叙述。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历史即专指狭义上的中国传统文献史学⑦。

而本文所谓的历史主义则是指中国传统史学研究记述历史的基本方法,也就是上述传统文献史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特征:考证式的研究方法和宏大的历史观察视角。

那么相比之下,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主义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又是如何形成和继承发展并形成传统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中国考古学史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它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

最早在中国从事科学考古工作的是以安特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但真正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及其特征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20、30年代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陈洪波(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Abst ract:The ch i n ese archaeo l o gy w as o ri g i n ated in the first m iddle period of the20th century It is very i m portant to research the acade m ic h istory The article d iscusses the w or ks and v ie w s i n t h e different pha ses i n the per i o d,so m e research o f the Ta i w an and overseas,and refl e cts the acade m ic process of the archeo l o g ica l h i s toryK ey w ords:peri o d of Repub lic of Ch i n a;archeo log ica l h istory;co mm entary摘 要: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期,对这段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历史各个阶段,对于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的主要人物、作品和观点作了系统的评述,其中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和海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除了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之外,本文还反映了学术史本身随时代和环境变迁的清晰过程。

关键词:民国时期;考古学史;述评考古学被公认为是近代学术史最辉煌的学问之一,对文史研究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有关考古学史的研究也是牵连甚广,纷纭复杂。

但每一个时代对考古学史的认识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并且这种认识还受到研究者个人立场、学识和个性的影响。

下面就按照时代来回顾一下对于民国时代考古学,特别是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 史语所)考古学的研究史。

因为涉及到的人物和著述十分浩繁,这里只能择其要者述之,其中特别侧重能够反映思想史的资料。

一、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涉及民国初年中国考古学直接催生因素的文章,有两篇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是王国维发表于1926年6月的!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这篇文章高屋建瓴地指出, 古来新问题,大都由于新发见,并肯定 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

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

二为汲冢书。

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 当世论及出土材料对于古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者甚众,然而王国维的意见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他本身就是以甲骨文字做出重大学术贡献的实践者。

王国维的这种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共识,在这种舆论导向之下,出土甲骨文字的安阳殷墟,成为所有具有发掘能力和意识的学术机构以及个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第二是陈寅恪所作的!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这篇短文发表于1930年,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埋藏在中国知识界心中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体现出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际汉学学术潮流的体察。

此文虽为论敦煌学,但这种由敦煌学的经历所引发出来的民族感情和对于现代学术的认识,对于以田野发掘和调查为特点的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实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国初期关于中国考古学的一篇著名文章是梁启超的!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发表于1926年秋。

梁启超认为考古学在中国成为一门专门学问起自北宋,中国传统学术中就有考古学的成分,只是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欧美的新方法新技术可以对中国既有的考古学有所裨益,并代表了今后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梁启超作为学界领袖,他对考古学的这些认识,实际上代表了当时32中原文物 2010年第6期知识界大多数人对考古学的认识水平。

清华国学院毕业的卫聚贤作有两部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小史∀∋和!中国考古学史∀(。

这两部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但却得以流传下来,主要是因为这是民国时期仅有的两部考古学史专著。

前者详细记述了民国前期中国考古的情况,包括中国各个机构所做的大多数发掘,以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活动,详细记录了这些发现。

另外还附有作者认为重要的考古论文、国民政府关于古物保存的法规,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

后者发挥了梁启超关于考古学的认识,对中国自周代以来的考古史作了系统的梳理,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一部学术著作,虽然与现代科学考古的观念不甚一致,但是由于受现代考古观念的影响,作者对考古学的认识显然比金石学大有突破,例如不但关注遗物,古人对古迹的调查研究也纳入了作者的视野。

民国前期,西方人在中国从事了不少探险和考古活动,大多留下了专门的著作,这些著作很多也翻译成为中文,成为民国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知识来源。

比较著名的如安特生!中华远古之文化∀)、!甘肃考古记∀∗、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斯坦因!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等。

关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裴文中作有一本精彩的著作&&&!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

这本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周口店的发掘史,包括北京人的发现经过,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周口店发掘从古生物学到考古学研究的逐步转变。

这本书与众不同的是,还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是了解那一段时代背景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史语所考古是民国时期中国考古学的主体, 史语所发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这时期考古学的最高成就。

而且 史语所考古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就是刊发资料的速度特别快,往往当年的发掘和调查,当年或者次年就能够整理发表出来,而且对于连续性的发掘活动,能够不断予以阶段性总结,使得人们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到这些重要信息。

自 史语所1928年成立以来,包括15次殷墟发掘在内,所有的重要考古发掘和调查,在 史语所早期出版物中,都有较全面完整的反映,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史语所出版物中有关考古学史的文章,比较重要者有如下几篇。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 。

这是 史语所的立所之纲,在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中反映的科学主义治学精神,民族主义爱国情怀,代表了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发出的最强音。

通贯全篇的这种 史语所精神,在 史语所今后的实际行动中始终贯彻之,当然强烈反映在 史语所的主要成就&&&考古活动中。

!旨趣∀中对考古活动做的一些具体设想,后来也逐渐得以落实&&&这种落实的过程,甚至一直到今天仍然表现出来 。

研究 史语所考古的学术思想,有三篇文章十分重要:傅斯年的!本所发掘殷墟之经过∀ !、李济的!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 ∀和董作宾的!甲骨文研究之扩大∀ #。

这三篇文章集中起来,作为1930年12月出版的!安阳发掘报告∀第二册的附录发表,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第三次殷墟发掘之后,中央发掘团与河南当地人士发生冲突而难以继续工作,傅斯年认为之所以受到地方排斥,国人对于考古学的理解仍然停留在 挖宝上,对其现代学术意义不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于是他和李、董便作了这三篇文章,广为散布,一方面是与河南方面辩难,另一方面是普及科学考古知识。

另外李济还作有!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在社会报刊上刊布 ∃。

虽然这几篇文章是普及读物,而且有强烈的目的性,但是却集中反映了 史语所的考古思想内涵,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界对于现代考古学认识的最高水平。

关于 史语所各阶段考古活动的总结和叙述,在 史语所出版物中比较重要的文章有以下数篇:董作宾!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 %、李济!十八年秋工作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 ()、!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后记∀ ( 、!城子崖∀ (,等等。

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具体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由草创到壮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

二、解放后大陆学术界的民国考古学史研究解放后,甚至到改革开放初期,对民国考古33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对 史语所考古的研究,是一个政治上的雷区。

20世纪80年代形势渐缓,开始有了一些较客观的评述。

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变,考古界学术风气和潮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民国时代中国考古学的思索和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考古学界和史学界都出现了大量论著,对这一段学术史加以梳理和评说。

1 20世纪50至80年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十年,是一个人们意气风发建设新社会的年代,学习的对象是苏联老大哥,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前提是与旧社会的一切彻底决裂,包括考古学,也要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考古学。

因为很多专家权威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所以必须要对过去彻底清算,以避免对现在造成流毒。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奇特的现象,不但青年向老一辈开刀,即使老一代学者自己,也开始向自己的前辈以及自己开刀。

至50年代后期,民国时期的考古学在政治上被彻底打倒,李济等人被定为反动派(被毛泽东点名的傅斯年更是彻底成为敌人)。

但是,实际上,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中,考古界遭到的冲击相对不大,老一代学者,除了个别人如陈梦家被定为右派,成为革命对象受到过去师友学生们的猛烈批判,并在肉体上毁灭之外,大多数人都基本过关。

经过这场猛烈的革命风暴的洗礼,大家的思想基本上都转移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来,工作指导方针有了彻底的转变。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传统还在延续,这集中表现在各位专家为考古人员训练班编写的教材上,后来结集为!考古学基础∀ (!出版。

这本书的各部分为各位老中青专家分别撰写,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思想,后来成为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代表的 左派青年学生批判的靶子。

该书的!考古学简史∀部分为徐苹芳所写 (∀。

徐苹芳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对 史语所只字未提,只以前中央研究院的名义,轻轻带过。

这种写史方法,可能受到卫聚贤的影响,也可能有避免政治麻烦的考虑。

但在最后的结论部分,徐苹芳却表露出自己的倾向:近代考古学,初期仍是继承了宋、清以来金石学的成绩,在西方资本主义学术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整理和研究,扩大了金石学的范围,考古学的某些基本内容得以成立。

1927年以后,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工作展开,突出了金石学的狭窄范围,考古学已经发展为独立的科学 (#。

新中国改天换地之后,对前代及其流毒的彻底否定和批判成为必然,考古学领域当然也是如此,这当然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所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也未必没有与过去的人和事划清界限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以求自保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