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STS”H.Spencer和T.H.Huxley的介绍

合集下载

STS的概念整理

STS的概念整理

HPS教学模式二、HPS教学模式1、定义: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也称“大科学课程”模式。

它不是将某些学科知识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的重新编排。

如编排中学物理学内容,应使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物理学的概念、公式、命题、定理等原来分科物理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可以是学生学到有关科学史、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并不仅仅靠积累得来的,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

建立“开发式”的知识观和“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

2、HPS模式的理论基础总结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建构注意理论,提出把HPS内容融入科学教育。

HPS教育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所学的内容必须是科学史上某一为科学家曾经研究的自然现象,如落体变化、植物的向光性、食物的消化等。

3、HPS的教学程序1、演示现象2、引出概念3、学习历史4、设计实验5、呈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6、总结与评价4、模式的特征[1]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学习和当前的学科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教学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改革学生主动学习与建构。

[4]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

科学家也回犯错误。

[5]通过教学活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三种探究性科学教学的形式A 特别开设的课程题目比较广泛,设计的知识综合性强,多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和课外,时间通常需要数周。

从学生对子课题的确定、开题报告的撰写、到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处理、研究结果的汇报、评价等过程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支持作用。

全球化与地方高校

全球化与地方高校

and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为地方高校创建国际交往平台 (1)To build a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二)生成新的国际教育市场, 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2) To bring about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全球化与地方高校提供国际教 育服务的机遇与策略
——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Service by Local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igh School Principals 98 26%
Others 65 18%
Other Level Officials 81 22% University Presidents 82 22%
Department/ Bureau Level Officials of MOE 45 12%
教育授外培训项目学员构成 Figure 1: The composition of trainees in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programs


Content
四、浙江师范大学服务国际教育推进办学国际化的基本经验
4
Basic experience in serv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unning school b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江玉娇个人简历(091113) -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玉娇个人简历(091113) -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玉娇
(1964-),湖南茶陵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英美文学及中西诗学研究,更热衷于英国现代派诗人T. S. 艾略特诗歌和其文学批评理论的探讨。

已主持两项省厅级课题,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一项:‚中西诗学中的‘共象’与‘异象’研究‛,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一项:‚文学教育在《综合英语》教改中‘缺失’研究‛(SB3)。

并已在《外国文学批评》、《国外文学》、《国外理论动态》、《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

困惑之时,写些诗歌,出版诗集1部《贝舟短诗选》,曾在香港《世界当代诗坛》(The World Contemporary Poetry)、美国《国际诗刊》(International Poetry)、《诗歌之声》(The Voice of Poetry)以及一些小报纸上发表诗歌。

其中,歌词‚Let’s Sing Under the Olympia Tree‛获2008年奥运优秀歌词奖,由作曲家龚耀年作曲,海政歌舞团青年演员汤俊演唱。

浙江师范大学(PPT)

浙江师范大学(PPT)

杨学明:197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1995年底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 研究员,2000年他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 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志敏: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1988年在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89年中 国科学院数学所做博士后。现为天津大学数学系教授,南开大学数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中科院数学所博士后。 郁国梁:198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 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Berkeley数学科 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92年至1998年,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晋升为该 校副教授。2000年至今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工作,2001年晋升为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院校简介
பைடு நூலகம்
浙江师范大学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 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 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年更名 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 司机学校相继并入。 学校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截至2014年3月,该校占地面积3300余亩, 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4亿元。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

浙师大和杭师大考研心理学书单

浙师大和杭师大考研心理学书单

浙师大和杭师大考研心理学书单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是中国两所知名的师范类高校,均在心理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声誉。

考研心理学书单是考生备考的重要指南,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于备考和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考研心理学书单的相关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考研心理学书单:1. 《心理学》(Gleitman):这本书是心理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内容详实且系统。

适合作为心理学的入门教材。

2. 《认知心理学》(Goldstein):该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非常有帮助。

3. 《社会心理学》(Baron):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书详细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发展心理学》(Santrock):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该书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 《心理统计学》(Howell):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研究中必备的工具,该书介绍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进行心理学研究和数据分析非常有帮助。

杭州师范大学考研心理学书单:1. 《心理学概论》(Gleitman):该书是心理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内容详实且系统。

适合作为心理学的入门教材。

2. 《认知心理学导论》(Goldstein):该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非常有帮助。

3. 《社会心理学》(Baron):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书详细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发展心理学》(Santrock):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该书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浙师大教学楼分布

浙师大教学楼分布

浙师大教学楼分布1幢老图书馆(惨白的楼,最老的图书馆,并非邵逸夫图书馆。

每年领教材处,新月湖东面)2幢微格教学楼(1幢东北面或校医院北面第2幢。

与未编号的后勤办公大楼连)3幢交通与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新月湖东北面第1幢,屋顶有突起标志的建筑。

)4幢三笔字教学楼(新月湖东北面第2幢。

4幢的牌晚上会在树间发出幽幽荧光)5幢老文科楼(又称考研楼,研究生主要教学场所之一,16幢南面。

房屋东西长度长,高度低)6幢羽毛球馆(北门附近,北田径场东面下方)7幢-8幢生化楼(生化学院,16幢西南面)9幢黄楼(美术专业画楼,16幢西面。

黄楼得名于窗户黄色的木头)10幢生物楼(生物实验室,西田径场北面第一幢)11幢化学楼(物理化学实验室,西田径场北面第二幢)12幢生化楼(生物与化学实验室,西田径场北面第三幢)13幢红卫楼(传说中的红楼,浙师大鬼故事经典场所,现为儿童文学研究所。

新月湖西面大路向北笔直可至)14幢地理实验楼(位于桃源男生公寓和女生公寓之间,桃源食堂往西不远处)15幢工学院(桃源男生公寓正对面,14幢西南面)16幢精业楼(行知学院)17幢田家炳教育书院(初阳学院、教育学院、文传学院、地理环境学院)18幢艺术群楼(美术学院,初阳湖东南角)19幢艺术群楼(音乐学院,初阳湖东面,巨大圆形报告厅)20-21幢数理大楼(数理信息学院,东南门西北面)22-23幢外语楼(外语学院,图文西南面)24幢人文大楼(人文学院、国际学院、幼师学院,东南门东北面)25幢人文大楼(人文学院)26幢法商大楼(法政学院,启明湖南面第2幢)27幢法商大楼(经管学院,启明湖南面第1幢)28幢文科教学实验中心、校新闻中心、科技馆等(新田径场南面第2幢建筑。

)29幢文科教学实验中心(新田径场南面第1幢建筑。

机房)。

霍哲(1)

霍哲(1)
He received the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Award of the Conference of Minority Public Administrators in February 2006.
2011年10月26日上午,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 霍哲(Marc Holzer)教授,与学院师生共聚外经贸楼211-1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公共管 理和政府绩效主题的学术座谈会。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胡 税根教授主持了座谈会,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新泽西州立大学(又名罗格斯 大学)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学院的张亚红副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的许法根副教授、韩昊英副教授和政府管理系吴金群副主任,以及公管学 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20余人。 上午9:30点,在 大家一片欢迎的掌声 中,马克· 霍哲教授在 胡税根教授的陪同下, 来到了座谈会的现场, 并与大家亲切问候。 作为主持人的胡教授, 简单介绍了马克· 霍哲 教授,在场的每位师 生也热情地做自我介 绍。简短的熟悉后,
Holzer research has been recognized by both Rutgers and his peers. He was named a Rutgers Board of Governors Profess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2006, and is a recipient of the university's Human Dignity Award. He received the Rutgers Board of Trustee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2001), and his national awards include the Charles H. Levine Memorial Award for Demonstrated Excellence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2000; the Donald Stone National ASPA Achievement Award, 1994; and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Public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on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ward, 1998.

浙师大英语师范三位一体自我介绍范文英文

浙师大英语师范三位一体自我介绍范文英文

浙师大英语师范三位一体自我介绍范文英文Embarking on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an English teacher, I find myself at the crossroads of passion and profession. My aspiration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my love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have led me to pursue a degree in English Education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 place that stands as a beacon of excellence in teacher training.From the very first day,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has been a fertile ground for nurturing my skills.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is designed not only to provide a strong founda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but also to instill the pedagogical skill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teaching. The unique 'trinity' approach, which integrat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my educational philosophy.As a student teacher, I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with diverse learning communities, each with its own set of challenges and rewards. These experiences have honed my ability to adapt my teaching methods to cater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and needs. Whether it's through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multimedia aids, or creative writing exercises, my goal has always been to make learning English an enjoyable and enriching experience for my students.My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extends beyond the classroom. I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eminars and workshops that explore the latest tren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crucial in keeping my teaching practices up-to-date and effective.In my pursuit of becoming an English teacher, I am also mindful of the broader impact I can have on society. Language is not jus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t's a bridge that connects cultures and fosters understanding. By teaching English, I aim to empower my students to become global citizens who can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our interconnected world with confidence and empathy.Reflecting on my journey so far, I am filled with a sense of purpose and anticipation for the future. The path of an English teacher is one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growth. As I stand on the threshold of this exciting career, I am ready to embrac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lie ahead, with the unwavering belief that education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lives.In conclusion, my time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been transformative. It has equipped me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necessary to excel as an English teacher. As I look forward to inspi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learners, I carry with me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the experiences gained, ready to contribute to the noble profession of teaching. With a heart full of passion and a mind enriched by education, I am poised to make a positiv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架设中文之桥_沟通魅力非洲——浙江师范大学剪影

架设中文之桥_沟通魅力非洲——浙江师范大学剪影

浙江师范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获得者的接收院校。

截至2022年3月,共有3 000余名来自非洲、欧美各国的留学生来此留学。

文化氛围多元包容,是浙江师范大学最大的特色。

L ’Université normale du Zhejiang est un établissement accrédité par le gouvernement chinois pour accueillir les étudiants internationaux bénéficiant de la bourse gouvernementale chinoise et les enseignants de chinois boursiers. Jusqu’e n mars 2022, plus de 3 000 étudiants internationaux originaires d’A frique, d’Europe et des États-Unis étaient venus étudier ici. L’atmosphère de diversité et de tolérance culturelles est la principale caractéristique de cette université.Construire un ponts du chinois pourcommuniquer avec l’Afrique— actions de l’Université normale du Zhejiang—————作者:周玲妹 Zhou Lingmei 翻译:朱嘉雯 Zhu Jiawen架设中文之桥沟通魅力非洲——浙江师范大学剪影浙江师范大学一瞥Une vue de ZNU浙江师范大学(简称浙师大)的对外合作交流成绩斐然。

浙师大英语师范三位一体自我介绍

浙师大英语师范三位一体自我介绍

浙师大英语师范三位一体自我介绍As a proud member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program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I am thrill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our unique and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eacher training. Our program is built upon a tripartite foundation that seamlessly integrat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At the heart of our curriculum lies a robust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We believe that a strong grasp of linguistic principles, pedagogical theories,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essential for aspiring educators. Our students delve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evolution of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shape the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a rigorous course of study, our trainees develop a solid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enables them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nd adapt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ir students.Complementing our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ractical componentof our program is equally crucial. We understand that the art of teaching is not merely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cultivat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Our students engage in extensive microteaching sessions, where the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a simulated classroom set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perienced mentors, they hone their lesson planning skills, experiment with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and receive constructive feedback to refine their teaching prowess.Moreover, our program places a strong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classroom. We recognize that effective teachers must be cognizant of the broader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cy-driven factors that shape the educational ecosystem. To this end, our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field experiences, where they observe and collaborate with seasoned educators in diverse educational settings. These immersive experiences allow our trainees to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realitie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d the evolving rol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global context.One of the hallmarks of our English Education program is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these three core components –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 and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ur curriculum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at our students develop a holisticand well-rounded perspective on the art of teaching. Through a carefully curated sequence of courses, workshops, and field experiences, our trainees are empowered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and become agents of positive change in the lives of their students.Moreover, our program is enriched by a diverse and talented faculty who are not only accomplished scholars but also experienced practitioners. These dedicated professionals bring a wealth of expertise from variou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including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heir passion for teaching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mento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ors create a dynamic and stimul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Beyond the academic rigor, our English Education program also fosters a vibrant community of learners. Our students engage in a rang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uch as language clubs, teaching compet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which further enhance their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mpetencies. These opportunities not only cultivate a spirit of camaraderie and collaboration but also inspire our trainees to become globally-minded educators who can effectively navigate the multicultural realities of the 21st-century classroom.As we look to the future, the English Education program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is poised to play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Our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innov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achievements of our alumni, who are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oth with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In conclusion, our tripartite approach to teacher training is a testament to our unwavering dedication to producing highly skilled, knowledgeable, and socially-conscious educators. By seamlessly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 and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we are nurturing a cadre of professionals who are equipped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classroom and inspire their students to reach new heights of academic and personal success. As we continue to evolve and adapt to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landscape, we remain steadfast in our mission to elevat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foster a more equitable and inclusive educational system.。

浙师大研究生参考书目

浙师大研究生参考书目

浙师大研究生参考书目
本文旨在为有志于报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同学们提供一份客观完整的参考书目,以便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对于有志于在该校攻读研究生的同学们来说,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些浙师大研究生参考书目,以供参考。

二、具体书目
1.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修订本),作者: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作者:黄希庭,2007 年版
2.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作者: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当代发展心理学》,作者: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3.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作者:冯忠良、伍新春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作者: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 心理统计
《心理与教育统计》,作者: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 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学》,作者:郑日昌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作者:戴海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6.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作者: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实验心理学》,作者: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三、结语
以上就是为大家推荐的浙师大研究生参考书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书目仅供参考,具体备考书籍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

20-21秋《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指南

20-21秋《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指南
序号
周次
日期
mm-dd
授课章节及教学内容
(含实验、实践)
讲授
学时
实践学时
作业
1
1
9-2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2
2
2
9-28
第二章学习的一般概述
2
3
4
10-12
第三章学习理论
2
4
5
10-19
第三章 学习理论
2
5
6
10-26
第三章 学习理论
2
6
7
11-2
第三章 学习理论
2
7
9
11-9
第三章 学习理论
2
8
10
11-16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2
9
11
11-23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2
10
12
11-30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2
11
13
12-7
第六章 学习策略
2
12
14
12-14
第六章 学习策略
2
13
15
12-21
第七章 学习动机
2
14
16
12-28
第七章 学习动机
2
15
17
1-4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
1.罗伯特.斯莱文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教师答疑方式、时间及地点
可采用网上答疑、电话答疑、当面答疑等方式,办公室、教室、教师家里等场所均可作为答疑地点。确定后须事先告诉学生。
网上答疑,电话答疑,当面答疑三种方式;时间:随堂及课后;地点:办公室、教室

导师介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

导师介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

导师介绍基本资料杨学明男,1962年出生于浙江德清;分别于浙江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后(1991-1995);台湾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员(1995-2000)、研究员(2000-200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现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2015);曾获国际自由基会议Broida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德国洪堡研究奖,以及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2006年获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讲课程主讲本科课程:分子光谱,分子反应动力学学术兴趣及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研究,同时着力发展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基元反应动力学;团簇光谱与动力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与计算研究;表面反应动力学;自由电子激光技术;超快激光技术与动力学。

现有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态氢原子时间飞渡谱装置,交叉分子束—离子速度成像装置,可调真空紫外光—氢原子光化学装置,表面飞秒双光子能谱装置,表面光化学动力学装置,分子束表面散射装置,以及高分辨深紫外激光光电子显微镜等十多套具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装置。

科研项目1、基金委-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联合项目、L1524017、依托重大科学设施与平台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2016/01-2017/12、100万元、在研、主持。

2、科技部973、2013CB834605、表面光化学动力学、2013/01-2017/08、590万元、在研、主持。

3、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1127902、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2012/01-2017/12、10330万元、在研、主持。

4、基金委创新群体、21321091、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实验与理论研究、2014/01-2016/12、600万、在研、主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这一部分是关于H.Spencer和T.H.Huxley的介绍斯宾塞与科学教育(一)生平简介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生于英格兰乡村的一个教师世家。

幼年的斯宾塞体弱多病。

父亲经常带他到户外活动,这使他从小接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养成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父亲那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幼年乃至成年后的斯宾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斯宾塞并未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

他7岁入当地小学,13岁时便因健康原因而辍学,从此结束了他的学校教育。

辍学回家后,他仍坚持自学。

1837年,17岁的斯宾塞回到自己的母校当了3个月的辅导教师。

这是他初次接触教育工作,并由此激发了他对教育的兴趣。

1837年秋天,斯宾塞应聘从事铁路技术工程工作。

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许多与工程技术有关的学科。

1846年,斯宾塞辞去了铁路工程技术员的工作,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为英国的一些杂志撰稿。

1853年以后,斯宾塞先后发表了四篇教育论文,即《智育》(1854)、《德育》(1858)、《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1861年,斯宾塞将这四篇论文汇集成册,以《教育论》为名出版,引起当时教育界人士的注意。

此书后来广为流传,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一书收录了包括《教育论》在内的斯宾塞的重要教育著作。

1862~1896年,斯宾塞陆续出版了10卷本巨著《综合哲学体系》。

这部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将实证主义哲学推向了顶峰。

斯宾塞一生主要居住在伦敦,1898年迁至英国南部,1903年12月8日病逝。

(二)科学教育思想斯宾塞的一生正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

1840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跃居世界工业化国家之首。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教育也不例外。

在此之前,英国固守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自然科学被排斥在课堂之外,重文轻理现象极为严重。

为了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英国的学校教育开始摆脱古典主义教育的桎梏,引入了科学教育的内容。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产生并推动了英国的教育改革。

1.论知识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

这种完满的生活包括五个内容:“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要满足每种生活的需要,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

那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认为答案就是科学。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与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在斯宾塞看来,科学知识不仅调节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能训练人们的心智。

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判断力,训练儿童的思维。

2.论智育斯宾塞认为,为了实现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学校应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要内容,扩大学科范围。

在《智育》一文中,斯宾塞批判了当时英国学校中重文轻理、脱离实际的倾向,提出了一套新的智育观点。

从五种生活需要出发,斯宾塞认为学校应开设下列五种相应的学科。

(1)生理学:这种知识适用于自我生存活动,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这类知识适用于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会人们如何谋生。

(3)心理学、教育学:这类知识用于履行父母职责,教导自己的子女。

(4)历史:目的在于学会履行公民职责,调节自己的行为。

(5)审美课程:包括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这些是人们消闲娱乐所需的知识。

由此可见,斯宾塞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突出自然科学的主导地位,打破了旧的课程体系的限制,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为了实施新的教学内容,斯宾塞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一改过去呆板死记的教学方法。

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斯宾塞主张教学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因此,教学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科目要由少到多;要从不准确到准确,从粗糙的概念到完整科学的概念;要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事例开始,以抽象概念结束;要从实验到推理,先观察实践,再推理论证;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要培养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要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知识。

遵循上述原则,教学就会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心智就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论德育在《德育》一文中,斯宾塞阐述了他的道德观和德育观。

他认为,衡量行为的道德标准是其结果的好坏。

任何行为只要其结果是有益的,就是良好的行为。

据此,如果盗窃使小偷和失主都感到愉快,也就不算是一种罪恶。

斯宾塞这种把动机和结果割裂开来的道德观显然是利己主义的。

斯宾塞的德育观集中表现在有关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上。

关于德育原则,斯宾塞认为,道德教育应利用自然后果来进行,即通过儿童的行为后果来教育儿童。

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儿童掌握正确的理性知识,体验公正的惩罚,儿童和家长较易接受这种惩罚,从而使亲子之间保持一种密切的关系,使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些优点是人为的惩罚所不具备的。

关于德育方法,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儿童,对症下药;不要过多地向儿童发号施令,要培养儿童的自治能力;教育者要机智、耐心、自制,要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等等。

4.论体育斯宾塞认为,体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及商业竞争的成败。

就个人而言,身体是心智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

他运用生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论述了儿童的养育、衣着、运动等。

他指出,儿童的养育应科学地进行,饮食要适量,品种要多样,营养要丰富;衣着要得体,厚薄要适度,面料要上乘,以御寒为主,要便于游戏和运动;儿童要多运动,多做游戏,因为自发性的游戏比人为编制的体操更为优越。

(三)评价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是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

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向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展开了猛烈进攻,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他重视科学教育,扩大教学内容,确立了自然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他吸取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使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他认为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过程,循序渐近;他强调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实物教学;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智育、德育和体育概念的人,并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当时英国的教育改革,影响了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赫胥黎与科学教育(一)生平简介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是近代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生于英格兰,童年时代只受过两年的正规学校教育。

他靠自学掌握了多国语言,阅读了大量的著作。

16岁开始从医,20岁获伦敦大学医科学位。

大学毕业后,他做过几年的海洋考察工作,并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

18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此后,他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担任大学教授、院长等职,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

1862~1884年,赫胥黎参加了政府部门的有关科学与教育工作。

他是英国第一部初等教育法案的起草人之一,在英国的国民教育和科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与教育》《科学与文化》《在哪里能找到一种自由教育》《论科学和艺术与教育的关系》《现实的和理想的大学》等。

(二)论自由教育与科学教育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由教育历来被视为古典的人文主义教育,以纯粹的理智训练为目的。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自由教育受到了挑战,科学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赫胥黎批判了古典主义教育脱离实际、追求形式的错误倾向,大声疾呼实施科学教育。

在他看来,真正的自由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理智训练这一唯一目的,而是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深入到一切可知的领域,赋予科学与艺术以重要的意义。

因此,自由教育既包括古典的人文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教育和审美教育。

他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和人文学科应当保持平衡,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狭隘的、不正确的,都将给理智的发展带来损害。

大学应当文理科相互渗透,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文科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赫胥黎为学校开列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表,涉及德、智、体、美等方面,并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人们以适当的比例把这些必修课结合在一起。

他认为,只有经过这种全面的教育,教育才称得上是自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才是真正的自由人,才能够从事各种职业,承担各种义务,个人的聪明才智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赫胥黎在重视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校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也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此,他十分注重实物教学,主张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他在大学中首创了生物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三)论审美教育赫胥黎不仅重视科学教育,而且把艺术及审美教育作为其自由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他把所有的知识分为两类,即科学和艺术,认为凡属理智的、推理的知识便是科学,凡是可感知的、能产生激情的、具有审美功能的东西便是艺术。

教育就是要以科学的或艺术的形式,或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向青年提供实质性的知识。

任何单一性质的知识都是不存在的。

科学和艺术往往结合在一起。

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和谐统一,而艺术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它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艺术的欣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有待于教育去培养,去指导。

学校的许多教学科目都具有美育的价值,如文学、语言、音乐、绘画等,教师应当利用这些渠道来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赫胥黎认为,这种对美的感受能力不仅可以成为人们工作的动力,而且能够推动整个人类科学的进步。

这是因为当人们一旦步入某一科学领域时,就会产生一种理智上的愉悦感。

科学工作具有了美的色彩,对人也就更有吸引力。

(四)评价赫胥黎是和斯宾塞同一时代的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和斯宾塞一样,猛烈抨击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狭隘性,大力阐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