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老王》中杨绛之愧怍另类解读
关于《老王》中“愧怍”的释读
关于《老王》中“愧怍”的释读作者:张卫中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1期“愧怍”是杨绛《老王》的中心词,此前的很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的关注。
关于“愧怍”的含义,主要有几种意见。
有人认为,“‘愧怍’之情无非出自人生慈悲心肠”,是“幸运之人”赠给不幸者的“一份菲薄的祭礼”。
也有人指出,作者“愧怍的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作者自认为‘平等’方面做得最缺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本意和内核”。
另外还有人认为,“杨绛先生的愧怍,缘于深深体味不幸滋味后,对人性、平等、命运等命题的终极追问,缘于超越控诉、感动和廉价同情的慈悲情怀。
……她用柔软慈悲的心担当了社会责任、阶层的责任、知识分子群体的责任”,这位研究者甚至把杨绛的这种愧疚与耶稣对人间不幸的担当和托尔斯泰、杜甫等悲天悯人的情怀看成同一个东西。
以上这些阐释,虽然都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是在我看来,它们要么尚未触及问题的关键所在;要么有过度阐释的意味,偏离原作的意思,把一个简单问题讲得过于复杂了。
我认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有两个问题非常关键,首先是20世纪大背景下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的关系。
实际上,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面前的“原罪”意识,应当是《老王》中“愧怍”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作者用付钱的方式拒绝了老王本来想象的“朋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老王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则构成了作者“愧怍”的特殊内容。
下边分做阐释。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与《老王》中的“愧怍”“原罪”本来是一个基督教用语,所指的内容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因受蛇的引诱偷吃禁果,违背了上帝的禁令,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亚当、夏娃是人类的始祖,他们的罪过就成了人类的原罪。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原罪”其实最根本的是一种“阶级出身的原罪”,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在有阶级剥削的社会,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往往是来自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弟。
浅析《老王》中“我”的“愧怍”
龙源期刊网 浅析《老王》中“我”的“愧怍”作者:陈瑾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5期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的文末如是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先生称自己是“幸运的人”,称老王为“不幸者”。
但大家都知道,钱杨夫妇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受非人的折磨,被整得苦不堪言:钱钟书被批斗,杨绛先生被人剃了“阴阳头”,被分配去清洗厕所,杨绛的妹妹杨宓被逼得心脏衰竭而辞世,女婿王德一不堪受辱而自杀。
杨绛先生之所以面对老王感到愧怍,可能是因为她觉得老王比他更不幸。
笔者认为,老王之不幸有三重。
第一重不幸大家一目了然。
老王地位卑微,工作不稳定,他只是个蹬三轮车的单干户,而且顾客很少;老王孤苦伶仃,没妻儿,“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老王年老且身体有残疾,“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老王居住条件不好,住在一条荒僻的小胡同中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的“几间塌败的小屋里”:由此可见,老王的生活很惨淡。
第二重不幸是周围人对他的歧视冷漠。
文中写到关于老王眼睛变瞎的原因,“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字里行间不仅没有同情,倒颇有几分幸灾乐祸之嫌。
后来,“我”问老王同院的老李,“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老李的回答是“早埋了”。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看到这个回答,我不禁想起鲁迅《祝福》中“我”问四叔家短工有关祥林嫂之死,短工的回答:“死了。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老王的处境和祥林嫂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而周围身处同一阶层的人,面对同伴之死,竟能如此淡然,亦可谓冷漠了。
第三重不幸是“我”和老王之间不平等的付出。
表面看来,“我”和“我”家人对老王很关心。
女儿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为“我们”做任何事“我们”都付钱给他,最后一次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我”“忙”接,“忙”解释,“忙”去开门,可谓热情之至;照例,“我”又给老王钱。
谈谈《老王》中的愧怍
《老王》中“愧怍”探微江苏省盐城中学浦启夫(224005)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全文的点晴之笔,内涵十分丰富,理解了这句话就可以解读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目的。
“愧怍”是“惭愧”的意思,为什么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产生惭愧之情呢?幸运的人是作者,不幸的人是指老王,作者对老王感到深深的愧疚,首先来自对老王平时关心不够以至连死都不知道,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老王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不计后果地帮助我们,特别感人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把那种时代难得一见又是病人需要的香油和二十个鸡蛋全部送给了我,无论于情于理,这都是一种极其鲜明的不对等,强烈的对照使作者产生自责之情;其次,这种不对等可以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表面看来,与老王比,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之所以幸运,是因为我们有工作,拿到微薄的薪水,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而老王充其量是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拉人载货的无业者,身体有残疾,住的是塌败的小屋,在人们的眼中,多少还有点嫌弃,整天为生计而发愁,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可有可无的人,物质上的有和无形成对照,自然在作者心里产生一种优势感,所以,老王虽然一再帮助我们甚至最后把贵重的物品送给我,作者却误以为是老王把我们当作他生活下去的办法之一,因此每一次相助,作者都下意识地拿钱来还酬谢,因而自觉无愧,老王的真诚,换来的是我的“拿钱去侮辱他”,从深层意义上看,这是情感上的不对等,动乱年代,人性扭曲,使作者不敢相信人与人之间还有真情,这是作者对老王产生误会的根本原因,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对老王是一种精神上的“负债”;第三,身份上的悬殊使作者轻忽了老王,尽管杨绛夫妇在文革中日子也不好过,但毕竟是知识分子,与身处底层的老王相比,无疑是秀才遇到文盲,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清高在潜意识深处影响着作者的待人接物,对老王所做的自然有了一点“漫不经心”的味道。
鉴于上述原因,使作者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想要补救却为时已晚。
《老王》一文个别难点问题详解
《老王》一文个别难点问题详解一、课文《老王》本文愧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作者杨绛。
愧怍指惭愧,羞愧。
后也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而文中的作者杨绛先生,感到愧怍,其实是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关心还不够,作者觉得自己并没有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老王,并没有把老王当成是真正的朋友,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远远没有老王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作者感到愧怍。
社会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心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总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正如文中所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老王中我与老李的对话很有意思,如何理解老李这个人的态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作者杨绛。
我与老李对话原文: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老李对老王的态度是:冷漠不关心。
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对于老王的死,他没有多少同情,言死不避讳,表现得很平静,很平常。
老王与老李,同为社会下层的不幸者,但他们相互并没有过多的相互关心、理解与同情。
这是令人很意外的。
三、如果老王是你的邻居你这样的人你会怎样做?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作者杨绛。
如果老王是我的邻居,我会这样做:1、对其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只要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只要我能够办得到,我都会尽量去帮助他,帮助他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
2、时常关心、问候他。
作为邻居,时常去问候他,关心他,关心他的生活状态,问候他的近况等。
《老王》的“愧怍”细读
后, “ 每想起 老王 ,总觉 得心 上不 安” ?老 王送 了多 少 个鸡 蛋 ,为何 “ 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 “ 我渐渐
明白”的,怎么反而是 “ 愧怍”呢?
内心 的尊 重 ,需要一种 人格 的平等 。 老王临 终时 收 了钱 也是 因 为作者 说
才感到抱歉 , 没请他坐坐喝 口茶水 。 ” 这里 的 “ 坐坐喝 口茶水 ” ,可能不 是
一
“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 的菲薄 的祭 品,奉献于死者的灵前……”鲁迅在
先从文章情节人手 , 分析老王对 作者一家的好 ,这是发 自内心深处的
尊重与感 激。如果把老王送冰 只收一 半费看作是与人为善的话 ,那么在送
默存先生去医院不收钱 , 还担心看病 的钱不够 ,哑着嗓子悄悄 问 “ 你还有 钱吗 ? ”这便 是老 王真诚 的体 贴 了。 老王临终前竟然送给 “ 我”鸡蛋和香 油, 更是令人感动。在那个特殊的年 代, 物资多么匮乏 ,如果老王 自己吃
钱 ,岂 不 成了一份简单的交易?这 也 许可以看成是作者 “ 愧怍”的原 因之
活” ,老 王死后 , “ 我 ”一直 想着老 王, “ 一再追忆老 王和我对答 的话 ,
一
种 “ 人之初”的善良,是一种人性
会像老王那 样患 了重病却 无钱医治 , 不幸是相对 的。
的光芒 !
我们 再来 探一 探 杨绛 先生 “ 愧 怍”的缘 由。如果 把老王对作者一家
1969年作者的丈夫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1970年作者也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这是那个荒唐年代对他们的不公一般的知识分子都会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幸去控诉可作者在1984年写的这篇文章里却对此只字不提这应该说是作者人性的光辉
咀嚼方知真滋味——“文本细读”下《老王》的解读
黄鹄《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曾被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
杨绛在《老王》的结尾处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成文于1984年,当时的杨绛已是一位饱经风霜的七旬老人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冲淡平和的杨绛对这位去世多年的黄包车夫心怀不安,愧怍难忘,甚至要付诸笔端方可宽慰?杨绛写下这篇散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底层人民做一次样板式的讴歌和赞颂?要解答这些疑问,“嚼”出“愧怍”之味是关键所在。
只有读懂愧怍,才能品尽这篇散文的真香。
执教者们对“愧怍”的解读普遍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杨绛只关心老王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老王的精神世界,没能将老王作为一个平等相交的对象,给予人格上的尊重而感到“愧怍”;二是“愧怍”是杨绛基于人性高度的自问和自省,个人愧怍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大爱和普世价值。
对这两种解读详加推敲,不难发现其中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对于前者,杨绛在文本中已经予以了明确否认:“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关于后者,貌似合理,实则不过是为“愧怍”加上了一重苍白空泛的道德光环,既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缺少有力的文本支撑。
关于对“愧怍”的体悟经历,杨绛如是描述:“(我)一再追忆”,“捉摸”,“但不知为什么”,“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可见,“愧怍”的生发过程并不是仓促和浅白的,它耐人寻味到需要一位有大智慧的古稀老者反复自问、长久思索。
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愧怍”的真滋味呢?其实,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它们“重见天日”。
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文本细读”,由英美新批评学派在上世纪30年代首倡。
起初,新批评学派把“细读”极端化地框定为:要摒弃一切外部因素,将文本视为“独立存在”、“封闭自足”的“本体”进行文字分析和美学研究。
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争议。
说说《老王》里的愧怍
说说《老王》里的愧怍《老王》一文中,最关键的是结尾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许多朋友写文章认真分析这句话,大家都指出,杨绛本人其实也不是一个“幸运”的人:被剃了阴阳头,罚扫女厕所,“上台就有高帽子戴”,受尽了精神的屈辱。
从这一点上说,可能是生活困苦的底层车夫老王比她还要幸运一些。
可是,在文章里头,杨绛还是以她一贯的冷静风格来叙事,不动声色地表现自己的强烈的思想倾向。
这是一种来自真正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融汇了传统士大夫宽阔胸襟与普世价值的博爱精神。
而这一份“愧怍”来自于一个文革的受害者而非施虐者,更加令人感慨。
上课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杨绛与老王之间的距离及产生的原因。
尽管是被打倒的阶层,由于收入和知识地位等的原因,两位被批判的教授和一位底层的车夫之间,还是有着在精神与物质上都无法抹平的鸿沟。
其实,老王的生计也是来自于钱钟书的车资,而他真诚的感谢,——香油和鸡蛋,——杨绛也是自然要付给他报酬。
这近乎是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的体现;而这一点也是“几年过去了”之后,再被善于自省的作者所感悟到的。
文章中,杨绛给老王钱的时候,有这样的对话。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这里我让学生补出杨绛回答中的省略部分,那个破折号其实是思维的跳跃。
“我知道”你是来感谢的,是表示友情的,但是,我们怎么会不要你的钱呢?意思是,我们怎么会白吃你的东西呢,我们本来还是要照顾你的呀,就算是到了这时候,我们也不至于白拿你的鸡蛋和香油。
这些话都是符合人情物理的,唯独不符合的是友情,不属于真正的朋友,也许。
而老王“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说明这种层次感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存在。
之所以有这些,都是作者和老王的交往过程中造成的,也许,这也是作者深深“愧疚”的原因吧。
也说杨绛为什么“愧怍”——对《老王》一文的深度解读
个人一定要 保 护对方 的 自尊 , 不 能让他 难
堪, 感觉低 人一 等 。所 以在 回报 老 王 的问题
上, 他们选择了尊重老王 的劳动 , 并给 予相应
的酬谢 。至 于 杨绛 给老 王 送 鸡 蛋 和香 油 的 钱, 也应该看 成是 杨绛 对 老王 平等 相待 的 回 报 。老 王接受 了钱 , 也是 对 杨绛 的理 解 。这
( 江苏省泰 州 中学 , 2 2 5 3 0 0 )
杨绛先 生 的散文 《 老王 》 , 先 后入 选人 教
版初 中和苏教版高 中语 文教材 。文章写 了作 者杨绛一家与三轮 车夫 老王 的交往 。杨绛 夫
还有钱 吗?( 实 际上是 维护杨绛 的面子 ) 而杨 绛却非得 给 钱 了事 。老 王 临终 前一 天 , 真心 实意地把 自己都舍不得 吃 的香 油和鸡蛋 送给 杨绛一 家——这 世 上他 唯 一 的亲 人 ( 老 王无 儿无女无 双亲 ) 时, 杨绛 又是 本 能地 给 钱 , 拒 绝 了他“ 不要钱 ” 的意愿 。老王 真心实 意地爱
妇是高级知识分子 ; 老 王是个单 身汉 , 身有 残 疾且孤苦伶仃 、 家境 贫寒 。按 常理 说 , 他们 之 间身 份 、 地 位等 都不 同 , 该 不会 有什 么交 往 。 但是 , 杨绛 先生却常坐老 王 的车 , 还 像朋友 似
地和他一路 上说 着 闲话 ; 她女 儿 还送 老王 大 瓶的鱼肝油 , 治好 了他 的夜盲 症 。老王 呢 , 给
杨绛家背冰 比别 人家 多 一倍 , 却 只收 一半 的 钱; 在 临终 之前 , 还拖着 病 重 的身躯 , 把 自己
舍不得吃掉 的 、 那 年 月连 拿钱 也 难得 买 到 的
的同情与关心 ; 甚至 老王在最 后送鸡 蛋时 , 杨 绛都没有请老王进 门 , 也没有 送老王 下楼梯 , 更不知道老王第二 天就离 开 了这个 世界—— 还是十几 天 后从 邻 居那 里打 听 到 的。因此 , 杨绛后来 终于 发现 : 自己及 家人 对 老王 顶 多
[精品]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
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晋韵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先后被选入人教版初中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文章写了他们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
按说,杨绛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丈夫是著名学者钱钟书),老王单身、贫困、残疾,他们之间身份不同,不会有平等的交往。
但杨绛先生却常坐老王的车,还像朋友似地和他一路上说闲话;不仅如此,杨先生女儿还送了老王大瓶的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
大概就因为这一人格上的平等对待吧?文化大革命中,很多人不敢与杨先生家交往了,老王却不计较被牵连,敢于蹬车送钱钟书先生到医院;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在临终之前,拖着重病的身躯,把自己积攒的、舍不得吃掉的、在那些年连钱也难得买到的奢侈品——鸡蛋和香油,送到了杨绛先生家。
由此,想起了古典小说《红楼梦》。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给贾家扛来了一些土特产,因为一进时她得到王熙凤20两银子的资助,家里生活有了大的改善。
她的东西虽然不大值钱,无非是些枣子,倭瓜和野菜,却是她知恩图报,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恩。
看到这些乡野出产,不仅平儿说好,就连贾母也非常喜欢,认为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
这里是在写一种平等,一种人世间的平等。
这种平等只有当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情分之后,你才能看得到,不然就会算计:我给你20两银子,你就给我这一点破菜,太不公平了!其实,平等并不是物质的价值和交换,而是一种真情和心思,贾家给刘姥姥的是珍贵的,刘姥姥给贾家的也是珍贵的,是两种不同的珍贵。
正因为有了这种珍贵和平等,贾家后来被抄之后,才得到刘姥姥的真心救助——她得知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舅舅卖到窑子里(妓院),就卖房卖地积攒银两,把她赎了出来。
当然,这里不是拿杨先生和贾家比较,而且也不能比较。
从曹雪芹的角度看,他是在写一种平等,但位高而富贵的世家与乡村贫穷老者之间不会有真正的平等,尽管在宴席上,贾母叫刘姥姥亲家,吃饭时招呼她,离开时嘱咐送东西给她,但说到底,只是前者对后者的一种同情和怜惜。
浅析《老王》中“我”的“愧怍”
浅析《老王》中“我”的“愧怍”作者:陈瑾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5期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的文末如是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先生称自己是“幸运的人”,称老王为“不幸者”。
但大家都知道,钱杨夫妇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受非人的折磨,被整得苦不堪言:钱钟书被批斗,杨绛先生被人剃了“阴阳头”,被分配去清洗厕所,杨绛的妹妹杨宓被逼得心脏衰竭而辞世,女婿王德一不堪受辱而自杀。
杨绛先生之所以面对老王感到愧怍,可能是因为她觉得老王比他更不幸。
笔者认为,老王之不幸有三重。
第一重不幸大家一目了然。
老王地位卑微,工作不稳定,他只是个蹬三轮车的单干户,而且顾客很少;老王孤苦伶仃,没妻儿,“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老王年老且身体有残疾,“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老王居住条件不好,住在一条荒僻的小胡同中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的“几间塌败的小屋里”:由此可见,老王的生活很惨淡。
第二重不幸是周围人对他的歧视冷漠。
文中写到关于老王眼睛变瞎的原因,“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字里行间不仅没有同情,倒颇有几分幸灾乐祸之嫌。
后来,“我”问老王同院的老李,“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老李的回答是“早埋了”。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看到这个回答,我不禁想起鲁迅《祝福》中“我”问四叔家短工有关祥林嫂之死,短工的回答:“死了。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老王的处境和祥林嫂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而周围身处同一阶层的人,面对同伴之死,竟能如此淡然,亦可谓冷漠了。
第三重不幸是“我”和老王之间不平等的付出。
表面看来,“我”和“我”家人对老王很关心。
女儿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为“我们”做任何事“我们”都付钱给他,最后一次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我”“忙”接,“忙”解释,“忙”去开门,可谓热情之至;照例,“我”又给老王钱。
杨绛散文《老王》另类解读
杨绛散文《老王》另类解读
杨绛散文《老王》的另类解读
杨绛的散文《老王》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出现过,在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又被选用。
这篇文章一再被选用,可见其价值之大和影响之深远。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处理方式,在很多地方看过不少教案。
一般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学生搜集文章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
老王是个既苦又善的人,他的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善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作者一家对底层人士的关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步,对文章里老王送鸡蛋香油片段中老王的外貌、动作描写作细致分析。
第三步,理解几个句子的涵义,体会其深刻内涵。
在进行第三步的时候,分析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无论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选,都会谈到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子:“几年过去后,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和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
只是简单地将幸运的人明确是作者杨绛,不幸的人明确是老王,认为“愧怍”的意思就是作者觉得对老王关爱不足,觉得内疚。
并没有深入去分析为什么说杨绛幸运,老王不幸,“愧怍”仅仅理解为关爱不够行不行?
对于这个句子,教师如果以此为抓手,深入挖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对这篇文章的认识理解应该能更上一个台阶。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是毋庸置疑的。
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杨绛为何而“愧怍”
山。可在杨绛的眼里,都已看淡妙的风景”,也许正是杨绛先生“内心的淡 一直在及格与待及格的边缘挣扎着,其他方面就
定与从容”。
更没有值得一提的事了,课堂上没有他们的声音,
回到文末“愧怍”的具体语境,我们可以追问 赛场上没有他们的身影,表扬榜里没有他们的名
尸”“骷髅”这些词语怎么能用在如此关心你一家、 77
写 如此可怜又可敬的老王身上呢?
当听到老王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就死了的
时候,按理,杨绛应该表现出十分意外,十分难过, 点 因而会更加关心老王“死”这件事。可是,杨绛说“我
尘埃与星辰
︼|
也不懂,没多问”。是她真不懂回民习俗,还是她 正忙于《堂吉诃德》的翻译?
有时候热心肠常常是揭伤疤。坐他车,并做
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许是对“没有什么亲人”“常
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的“单干户”老王最适合的关
心和尊重。
不少人脸上显示出恍然大悟状。我借机又制
造一个悬念——
“他蹬,我坐”四个字。短促有力,对比鲜明,
耐人寻味。如此白描想传达什么信息呢?是老王
拉车辛苦认真,还是我坐得舒服享受?
他自己的人生相对优越,他会像欠了别人一样。
开学初,我接手了这个据说从一年级就是“倒
· 故觉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数第一”的班级,班级中类似这样的学生还真不在
这是杨绛式的愧怍,源于她一贯的善良与率真。 少数。唯一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我还是一个
(顾健,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 教“儿童诗”的老师。所以从开学第三周我们就开
写
杨绛为何而“愧怍”? 点
︼| 顾健
杨绛的经典散文《老王》入选了江苏的初、高 中教材。结尾处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也是 整体性理解文本和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一个线索 和突破口。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老王》中杨绛之愧怍另类解读
面 对 病 死 的老 王 , 活 着 的杨 绛 感 到 愧 怍 . 可 谁 会 对 蓦然 发 现 生 命 的 过 程 中 永 远 都 有 无 法 超 越 的 “ 沦
落”瞬间 . “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 的 不仅 是 琵 琶 女 与 自 居
当 这 一 曲 琵 琶 相 遇 江 州 司 马 . 当 美 人 迟 暮 遇 到 了 英 雄 穷 困 , 当所 有 生 命 个 体 在 岁 月面 前 必 须 面 对 的 由
易 ,更 是 无 数 个 在 生 命 中体 会 到 热 烈 欢 歌 和 痛 苦 落 寞
的人 . 还 是一 场 场 由 盛 而衰 的 时 代 . 也 是 天 地 之 间贯 穿
盛 到 衰 ,与 所 有 生 命 个 体 在 实 现 理 想途 中 都 会 经 历 的
落魄打击 . 相遇在中国盛极一时又乱极 一时的唐代 . 琵 琶 女 的 形 象 顿 时 意 味 深 长 .此 刻 的 琵 琶 女 形 象 丰 满起
出示 “ 怍” 字的甲骨文 , “ 乍” : 刀 具 上 的刻 痕 。
、
感悟对话 。 揣 摩 老 王
师: 老 王 为 何要 来送 鸡 蛋和 香 油?
生: 表达感谢。
师: 刀刻 在 心 上 , 引 申 惭愧 之意 无法 消 失 为 什 么 ? 生: 因为 没有 善待老 王而 产生 一种 无法 弥补 的遗憾 。
境 一 直都 在
・
这 一曲琵琶 , 弹 出了生命 多彩 的余韵 . 恨 绵绵 . 听 到 了 生命 境况 的 共 性 , 意深 深 , 也 成 就 了《 琵琶行 并序》 千 古动 人 的共 鸣
★作者单位 : 成 都 市第 十 二 中学 。
6 8.
中 学 语 文 . 课 堂 实 录 I l I I 攀
《老王》的“愧怍”
摘要:《老王》实际上书写了三类人的愧怍:明写作者――“幸运的人”的愧怍,暗写老王――“不幸者”的愧怍,隐晦曲折地揭批“第三类人”更应表达的愧怍。
本文在结合《老王》的创作缘起和把握该文中心情感“愧怍”的基础上,分析老王、作者内心的愧怍及社会其他诸人所应承担的愧怍,并指出这是作者为文的一大用心。
关键词:杨绛《老王》愧怍《老王》是杨绛的一篇记人叙事散文,研究者已做了大量的解读工作。
但众多解读者大多不提老王“送医”和“送礼”都收下了杨家付给的车钱和礼钱这一细节和事实,且并不分析其收钱的内在心理,也极少有解读者注意到杨绛“为卑微者讳”这一处事和为文的用心,因而也就极少有解读者是在结合该文的创作缘起和把握该文中心情感――“愧怍”的基础上,注意到老王内心的愧怍及社会其他诸人所应承担的愧怍。
而这却是作者为文的一大用心。
《老王》实际上写了三类人的愧怍:明写作者――“幸运的人”的愧怍,暗写老王――“不幸者”的愧怍,隐晦曲折地揭批“第三类人”更应表达的愧怍。
一、“不幸者”的愧怍老王内心的愧怍,作者虽不明写,但字里行间处处可察。
对人情世故抱有浓厚兴趣的杨绛善于从卑微者的低位视角来观察世态人情,把握人生真相。
《老王》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老王是底层社会三轮车夫中的下层者,这个老实人在北京解放后因太“老实”而受到排挤,沦为体制外的“单干户”,既不能享受到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好处”,也不能指望亲朋相助;加之年老、独眼、单身,居处破败……这样的老王,不折不扣是一介“身处卑微的人”,一个“不幸者”。
传统的中国民众对读书人家(知识分子)是颇为信任与敬仰的,从《老王》来看,贫民老王对杨家这种高知家庭显然也不例外。
再加上杨绛时常照顾与济助老王的生活,杨绛女儿则医治了他的夜盲症,这些必然加深会老王对杨家的信任与感激。
而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文革初期钱杨横遭厄运,政治地位低下和贫病交加的困境遂使二人首次在穷人老王眼里,沦为卑微的小人物,因而老王以怜悯、关切的眼光和心怀看待杨家。
杨绛的“愧怍”再探析
何人 都会 遇 到困难 , 成 为 时 代 的 幸 运 者 和 不 幸 者 。幸 运 者有 责 任 关 爱不 幸 者 , 关 注 他们 的命 运 , 让 他 们也 过 上 好 日子 , 帮助 改善他 们 的处 境 , 作 者 回想 起 来 , 对
老 王 的关 爱 还 很 不 够 , 所 以感 到 “ 愧怍” 。 针 对 以上 说 法 , 张 阳 老 师 给 予 了 否 定 。 张 阳 老 师 认为 : “ 这 个 隗怍 ’ 是 杨 绛 当 时 只想 在 心灵 之 外 用物
拒绝 老王 于 心灵之 外 。我 明 白了 , 一 个社 会 的不 幸者 更需 要精 神 上 、 心 灵 上 的 慰 藉 。 因此 , 隗怍 ’ , 因 在 心
一
他 面 色死 灰 , 两只 眼 上 都 结 着 一层 翳 , 分 不 清 哪
只瞎 、 哪一 只不 瞎 。 说得 可 笑些 , 他 简 直 像 棺 材 里 倒
老 王 所 需 的 是 心 灵 的 慰 藉 吗 ?恐 怕 没 那 么 简 单 。要 弄
清 这 个 问题 , 就 有必 要探 究 一下 老王 临终 前 给“ 我” 送 香 油 送 鸡 蛋 的行 为 背 后 隐 藏 着 怎 样 的 心 情 与 用 意 。
老王 和“ 我” 的 交往起 源 于 “ 我” 常坐 他 的三 轮车 ,
国风 出现在 西周 后期 , 《 诗经 ・ 氓 》 出 自国 风 中 的 “ 卫风 ” 。西 周 的社 会 制 度 有 一 个 重 要 内容 , 就 是宗 法
己 爱 过 的人 , 强调“ 4 - -爱 ” 这 个 儒 家 主 题 ? 诗 中 的 女 主 人 公形 象是 否是 社会 对追 求 人格 平等 、 个 人 的 幸 福 的
呼 喊 ? 这 样 分 别 从 男 女 主 人 公 的 特 征 及 其 负 载 的 时
《老王》中的杨绛为何愧怍
《老王》中的杨绛为何愧炸《老王》一文,作者结尾写道,“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柞”。
大多数教参解释为,“没有尽可能的帮助老王摆脱人生的不幸和困境。
如果仅仅是因为,没有尽可能的帮助老王摆脱人生的不幸和困境而愧柞,还需要杨绛女士花费几年时间才弄明白吗?这岂非荒唐!那么杨绛女士在几年的反思后愧作的是什么?我觉得不可能是物质,应该是精神!作品中的老王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杨绛夫妇则是出身书香世家,留学英法的著名作家、学者。
双方可谓天差地别!尽管如此,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作为一个车夫,老王却丝毫没有受到歧视杨绛一家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了老王,让老王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
但是在作者一家的眼中,老王始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车夫,自觉不自觉地在保持与老王的距离。
与老王始终是物质交往,更谈不上对老王精神上的尊重与理解。
所以当老王主动提出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时,被我们拒绝了;去医院的车费,尽管老王一再拒绝,但是我仍然给了他;行将就木的老王最后送来了鸡蛋香油,一再声称不是为了钱,但我仍然把早准备好的救济款给了老王,连坐一坐,喝茶的的谦让都忽视了。
甚至于注视着老王下楼梯,潜意识里,只想着把他打发走,别赖在自己家里。
作者的态度表面上好像无可厚非。
但是骨子里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气质,使他们压根不想欠一个三轮车夫任何的人情;压根没把他一个社会底层的三轮车夫,等同于个朋友来看待;尽管我尊他,但那始终是一种很自然的同情,甚至是施舍。
并且这种精神漠视,作者在当时压根没意识到。
老王呢?孤苦无依,视与杨绛一家的认识、熟悉为荣、为傲、为支柱的老王,他在与作者一家的交往中付出的是什么,渴求的又是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物质回报吗?第一次:半价送冰。
虽然我们不要他减半收费,但是老王特意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却相等,还很细心的代我们放进冰箱。
解读杨绛《老王》一文中的“愧怍”
35关注【语文漫步】[2012.10]摘要:《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
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
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当做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
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关键词:《老王》;愧怍;写作意图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写的是凡人小事,情节结构不复杂,几乎是平铺直叙,高中生读来基本没什么困难,只是对于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甚理解。
这恰恰也是文章值得探究的地方。
所以,当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逐步领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文本深处,感受平淡叙述中的深情与耐人寻味。
一、初探写作意图首先,杨绛为什么写老王?这在文章最后一段有交代:“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作者说,“都不是”。
这份不安是那样沉重,难以释怀,以至于“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老王》是因为不安,因为愧怍。
那么,为什么愧怍?要探寻这个问题,我们要跟着作者走进老王。
二、不幸的老王文章前四段介绍了老王的基本信息:职业、亲人、长相、家庭、住所等等,引导学生梳理这些信息。
①职业:人力车夫;“单干户”:在那个年代“单干户”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挤。
②亲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后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③长相:“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
④家庭:“老光棍”“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只是住那里,可见没有家。
⑤住所:“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从以上分析,显而易见,老王没有家,没有亲人,老、丑、穷、单干户(被排挤、受冷落),老王是个不幸的人。
杂谈杨绛《老王》的“愧怍”
杂谈杨绛《老王》的“愧怍”摘要:本文通过对杨绛先生“愧怍”的探讨,了解杨绛先生,了解老王,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涵,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反思;同情;平等;尊重作者简介:鲁松娥,任教于浙江私立诸暨高级中学初中部。
笔者在教学《老王》这篇文章前,请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询杨绛先生资料,熟读《老王》一课,解读文中的老王。
在教学中,紧抓“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原文是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来解读课文。
并就杨绛先生是否应该感到“愧作”,请学生提出不同观点。
课堂上,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现整理如下:一、第一种观点:在杨绛先生这样一个高贵的灵魂面前,真该愧怍。
理由如下:1.两人感情付出不对等如果把老王心中的杨绛和杨绛心中的老王拿出来称一称,绝对有轻重。
老王,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
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特别在默存去医院时他坚决不肯拿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钱吗?一个“悄悄”,一个“哑”写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丢了杨绛面子。
可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对老王这种心态,有点像现在的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建筑工人一样。
他们感激建筑工人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他们从来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下层人民,甚至时时刻刻提防他们,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
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
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而杨绛付出的顶多是怜悯,所以说应该“愧怍”。
2.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时间积攒下一桶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只是因为在那荒凉的年代,在那势利的年代,他没有知音,没有亲情,他在这人世间唯一觉得给他温暖记忆的是杨绛一家人。
也谈杨绛老王中的愧怍-最新资料
也谈杨绛《老壬》中的“愧炸”在《老王》的最后作者杨绛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炸。
”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幸运的人理所当然指作者杨绛,而不幸者就是老王。
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帮助生活中那些不幸者,去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去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炸”。
作者也经过几年的思考,写下了这句话,她始终觉得对老王有所“愧炸”。
我个人觉得这份愧炸和作者与老王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没有多大的关系。
杨绛愧炸的是什么?我们先看《老王》中细节描写:“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要钱。
’”从这一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老王帮助作者杨绛干什么,杨绛总要给钱老王,在她看来,老王经济很困难,给钱他总能帮助他解决点困难。
所以杨绛把老王的几次付出,都物化成金钱予以回报。
“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杨绛的心里,总觉得老王临终前来她家送鸡蛋、香油是因为要感谢她。
也就是说在作者心里,老王来感谢她是有理由的。
然而,作者却用钱打发了他,似乎此时的杨绛很冷漠,让人觉得他们之间是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
但作者却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炸。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杨绛对老王到底愧炸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老王为作者一家做了哪些事情?夏天主动送冰,送生病的钱钟书去医院,送香油和鸡蛋。
关于《老王》中『愧怍』的释读
关于《老王》中『愧怍』的释读
张卫中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愧怍"是杨绛<老王>的中心词,此前的很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的关注.关于"愧怍"的含义,主要有几种意见.有人认为,"‘愧怍'之情无非出自人生慈悲心肠",是"幸运之人"赠给不幸者的"一份菲薄的祭礼".[1]也有人指出,作者"愧怍的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作者自认为‘平等'方面做得最缺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本意和内核".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张卫中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因怯懦生愧怍,源良知求救赎——从钱钟书的“愧怍”看《老王》中的“愧怍” [J], 朱静;
2.何谓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立场——以初中课文《老王》中的“愧怍”教学为例 [J], 潘璋荣
3.在“不幸”与“愧怍”中穿行——对《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 [J], 陈治勇
4.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老王》中杨绛之愧怍另类解读 [J], 杨菁
5.《老王》中”我″的“愧怍”微探 [J], 符瑚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 在那 段非人 的历史里 , 没 有谁是 幸运 的 : 老 舍
投未名湖 , 傅 雷 夫 妇 含 冤 自杀 , 很 多 知 识 分 子都 不 堪 忍
受 侮 辱 而 死 去 。所 以 。 文革结束 时 , 活 着 就 是 最 大 的 幸 运. 死 了就 是 最 大 的不 幸
易 ,更 是 无 数 个 在 生 命 中体 会 到 热 烈 欢 歌 和 痛 苦 落 寞
的人 . 还 是一 场 场 由 盛 而衰 的 时 代 . 也 是 天 地 之 间贯 穿
盛 到 衰 ,与 所 有 生 命 个 体 在 实 现 理 想途 中 都 会 经 历 的
落魄打击 . 相遇在中国盛极一时又乱极 一时的唐代 . 琵 琶 女 的 形 象 顿 时 意 味 深 长 .此 刻 的 琵 琶 女 形 象 丰 满起
师: 为何 不 写 “ 那 是 我 对 一 个 不 幸者 的愧 怍 ” ? 生: 我相对 于老王而 言是 幸运 的 . 有 亲人 . 生 活 条 件 较 好 师: 我真 的幸 运 吗 ?
师: 仅 仅 是 来 表达 感 谢 的吗 ? 试 着揣摩 老 王与 我的 几句对 话 , 感 受他 的 内心世 界 。 生: 嗯 。 我 不吃 。我 不是 要 钱 。
师: 这 种情感上的错位导致了隔 阂 . 以 至 于 老 王 带 着遗憾离世。 若干年过去了 , 杨 绛 渐 渐 明 白了 什 么 ?
二、 品析 词句 。 怀 念 老 王
解读“ 那 是 一 个 幸 运 的 人 对 一 个 不 幸 者 的愧 怍 ”
【 实录片段 】
一
师: 愧是惭愧 , 那怍是何意呢?
出示 “ 怍” 字的甲骨文 , “ 乍” : 刀 具 上 的刻 痕 。
、
感悟对话 。 揣 摩 老 王
师: 老 王 为 何要 来送 鸡 蛋和 香 油?
生: 表达感谢。
师: 刀刻 在 心 上 , 引 申 惭愧 之意 无法 消 失 为 什 么 ? 生: 因为 没有 善待老 王而 产生 一种 无法 弥补 的遗憾 。
面 对 病 死 的老 王 , 活 着 的杨 绛 感 到 愧 怍 . 可 谁 会 对 蓦然 发 现 生 命 的 过 程 中 永 远 都 有 无 法 超 越 的 “ 沦
落”瞬间 . “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 的 不仅 是 琵 琶 女 与 自 居
当 这 一 曲 琵 琶 相 遇 江 州 司 马 . 当 美 人 迟 暮 遇 到 了 英 雄 穷 困 , 当所 有 生 命 个 体 在 岁 月面 前 必 须 面 对 的 由
拳 I } I ! 兰 堕 : 兰 塞 墨
向丈本更豫处没溯
— —
《 老 王》 中杨 绛之 愧 怍 另类 解 读
画 杨 菁
【 背景 】
许多教师都认 为《 老王 》 一文。 主 要 表 现 的是 作 者 对老王 的内疚 , 认 为 相 比较 老 王 , 作者就 是个 幸运儿 ,
那 些 干 千 万 万 屈 死 的人 感 到愧 怍 呢 ?作 者 在 文 章 里 也 感了 , 那 得 积 攒 多 少 个 日子 啊 !“ 我不是要钱” 与 前 文送 钱先生看病“ 我不要钱” . 只是多了一个 “ 是” . 却 在 表 明
那 是 劳 动所 得 。 此 时 多 了一 个 “ 是” , 有何 不 同意 味 ?
生: 他 想 要 家 人 般 的 关 爱 生: 他 还 想 要 爱 的 尊 严
要 学 习 作 者 关 注 弱 势 群 体 的 精 神 品 质 .在 学 术 界 的解
读 中 ,我 们 也 看 到 此 种 观 点 。这 种 观 点 并 不 是 没 有 道
补 充背景 : 那个 时代 . 一个 人每 月有二两 油票 . 一 张蛋票( 只 够 买 一 张 鸡 蛋饼 ) 。 生: 舍 不得 吃 , 留 给 你 们 吃 师: 他 赶忙 止住 我说 : “ 我 不是 要 钱 。” 那要 什 么 ? 师: 前文送钱 先生看病 不要钱 . 虽然最 后全 了钱 . 憾、 落寞 , 从 何 说 起 ?随 手 弄脏 的何 止 是 血 色 罗 裙 . 随风
师: 杨 绛 当时明 白老 王的心 意 了吗 ?她 是 怎样做 的 ?
生: 没 有 。“ 我 也赶 忙 解 释 ” , 硬塞了钱给老王 。
理, 但 是要注意 的是 , 在“ 文化大 革命 ” 的背景 下 , 作 者
真 的 是个 幸运 儿 吗 ? 而 且在 与老 王 交 往 的 过 程 中 . 作 者 的做 法 也 并 无 不 妥 ,为 什 么 作 者 却 越 来 越 感 觉 到 愧 疚 呢?经过仔细的分析发现 , 在 这文字表面的描写 之下 . 还 隐藏 着 作 者 更 深 刻 的 感 情 认 知
古今 所 有 相 逢 或 者 未 曾 相 逢 的 你 与 我 悠悠天地 之间 , 几度伤 心泪 . 多少未 言意 , 如 今 都
付琵 琶 曲 !
来, 同时 又 抽 象 了起 来 。因其 丰 满 凝 练 而 成 为 了 历 史长
河中无数由盛转衰 、 由乐及悲的人物缩影 : 这 一 曲 琵 琶 也顿 时绵 长 起 来 。琵琶 曲 中弹 奏 的曲 调 . 低 唱 的 生命 困
师: 假如 你就是 老王 . 请发 挥想象 . 此 时 你 会 怎 么
想呢?
补充背景图片 : 杨 绛 文 革 中被 打 成 反 动 学 术 权 威 . 下放 到“ 五七 ”
干校劳动 . 被 剃 成 阴 阳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比如 : 他 只说 : “ 我不 吃 。 ” 省 了 哪 些话 ?
生: 临死的人 , 吃了也浪费。
境 一 直都 在
・
这 一曲琵琶 , 弹 出了生命 多彩 的余韵 . 恨 绵绵 . 听 到 了 生命 境况 的 共 性 , 意深 深 , 也 成 就 了《 琵琶行 并序》 千 古动 人 的共 鸣
★作者单位 : 成 都 市第 十 二 中学 。
6 8.
中 学 语 文 . 课 堂 实 录 I l I I 攀